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制度研究

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污染防治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设施之一,在减少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设施的监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执行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够满足规定的排污标准。本文首先对当前污染防治设施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制度完善以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制度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愈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借助污染防治设施降低工业单位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设备的运行管理质量较低,导致污染防治效果有限,需要根据防治标准,制定标准化的设备运行流程,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1.监督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1.1科学原则

监督管理的制定应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我国国情,并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确保制度的科学性。此外,还应当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确保制度的落实实施,避免因制度设立的主体多元化导致矛盾的出现,确保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统一。

1.2发展原则

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将创新与发展作为制定原则。制度不仅要符合当前实际情况,还要具有长远眼光,契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补充、完善,具备良好的预见性功能。

1.3个性原则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不同、习俗不同,在制度制定中,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管理模式。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环境问题的特点、严重程度,制定符合我们地区特色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实效性。

1.4效益原则

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目的,就是改善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缓解环境形势,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监督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始终将效益作为最根本的原则。

2.污染防治设施在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排污单位没有针对污染防治设施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行监督管理措施,导致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操作程序不规范,违规操作频繁等问题时常发生。污染防治设施投入运行的根本目的就要控制各个工业企业的生产行为,减少排污量,维护环境质量,但是随着设施的良好运行,需要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监督去制约,如果制度不健全,那么会出现设施闲置、排污量抄表等现象,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较大。

2.2排污单位内部监管不力

部分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但是执行力度较差,各项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这样一来,各项制度条例就形同虚设。除此之外,污染防治设施在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利用在线检测仪器对其进行实时地检测,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或者其他突发性情况。但是,由于目前的监控设备比较落后,监测质量不达标,这就导致环保监管部分难以及时发现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2.3设施老化,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检修

目前正在投入使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比较老,运行质量比较差。还有一部分设施是按照前期的污染防治标准制造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排污要求。再加上缺乏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故障频发。

2.4操作人员的技术有待提升

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需要有专业的操作人员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进行,上岗之前一定要进行技术培训,取得操作证书之后,才可以独立负责设施的运行和管理。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操作人员技术不达标的现象,没有掌握设施的运行参数以及控制节点,对于很多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了解得也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多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2.5监控手段落后

很多单位缺乏有效的监控设备,不能及时发现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例如常用的检测仪器包括溶解氧检测仪、流量计、COD检测仪、远程监控设备等,多数单位都不齐全,不能够做好设施运行的实时监测工作,也无法充分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不能够为相关的环保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影响环保工作的开展。

3.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

3.1制定标准的污染防治设施标准化管理流程

第一,检查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以及运行记录和工艺流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第二,对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严格地检查;第三,对污染方式设施进行技术评估,测试其性能是否满足当前的排污标准;第四,对于老化的污染防治设施进行更新或者改造,并建立相应地维护和检修制度;第五,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开展技术能力考核;第六,落实污染防治设置运行报告制度,也就是说值班人员每天都要针对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然后递交给相应的管理部分;第七,在各个污染防治设施上安装运行监测仪器,保证仪器能够稳定运行,并完善监测手段;第八,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业绩考核以及等级评比奖励;第九,提高排污单位内部环境管理水平并调动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下文将提出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完善措施。

3.2制定污染防治设施管理标准

首先,建立污染防治设施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原有的制度内容进行审核,根据当前的设备运行需求以及具体的排污标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使设施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规可依。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操作规范、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制度、操作人员的违规惩罚措施、岗位责任制、监测化验制度以及设备的运行情况记录与报告制度。其次,制定操作规范以及作业指导。操作人员需要根据作业指导了解各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原理以及操作步骤,并对重要的控制节点加强注意,同时,在后期的操作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不能盲目进行。再次,建立记录、台账以及档案。记录内容包括设备日常的运行情况、操作记录、交接班情况以及具体的维修保养情况。对于设备的购置以及更换情况,要及时记录到相应的台账和管理档案中。最后,实施污染防治设施评估制度。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质量是否良好,能不能满足排污标准、设备的性能是否稳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对于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改善,直到满足评估标准。

3.3实施污染防治设施标准化管理

首先,检查各项规章制定的落实以及执行情况。具体的检查内容包括:制度中要求的各项记录是否完整、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措施是否执行到位、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定要求操作设备,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其次,检查监控设备的安装情况。监测设备的安装是否到位,有没有监控死角,监测性能是否良好。将监控信号和环保监管部分连接,提高问题的及时发现能力。最后,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够发放上岗资格证书,并注意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对于在岗人员也要定期考核其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和业务素养。

3.4做好基础工作,为制度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

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技术、新仪器被应用到污染防治设施中,这就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因此,环保部分应当重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工作,并加强对培训结果的监督检查,从而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宣传工作。环保部门应当把宣传工作放到重要位置,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效果,从而提升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估计人民大众监督环保工作成效,加大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开展。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污染防治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监管不到位、人员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引起的,因此要根据污染防治要求,制定严格的运行标准和制度管理措施。除此之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注意总结污染防治设施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对于现有的管理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认真分析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并提高设备的稳定运行能力。

作者:程磊 单位:新余市环境保护局高新区分局

参考文献

[1]徐睿枫.论我国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制度制定依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4):73.

[2]李纪峰.试论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制度[J].科技创新导报,2014(4):185.

[3]董丽.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J].水污染防治,2010(4):185.

[4]林丰.污染防治设施标准化管理探索[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3):7.

[5]曾贤刚.市场化运营环保设施运营调整的方向[J].环境经济,2007(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