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差额拨款成本核算论文

事业单位差额拨款成本核算论文

一、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显著特点

(一)人员类型多样化

目前,我国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构成较为复杂,这也是受其经费来源多样性所影响。事业单位常以财政拨款做为基础进行薪酬统划,这样会使得一部分员工安于现状,按时领取稳定的工资使他们不知进取,也不再追求新的绩效目标;而对于存在市场化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按照绩效进行薪酬工资发放却可以弥补上述的不足。正是因为其经济业务中包含市场经营部分,这势必要应对激烈的竞争氛围,因此,单位领导者会对相关人员进行选拔,考核,建立市场化的先进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样就会存在工作人员类型多样化的特点。

(二)业务活动广泛化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一重身份是事业单位,它要执行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工作,这也是所有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其地位不容动摇。但究其自身特点,它必须要强调适应市场体制的发展方向,方能最终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其经营理念中要着重树立以企业的现行模式为核心指导,才能在生存的基础上实现稳步的进取。

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现已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特需管理会计一职,会计岗位的增设不单单说明会计的业务在不断壮大,也从侧面显现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即成本管理。成本核算能够直观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的好坏及经营成果的大小,那么,对于参与市场经营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来讲,道理亦然。不过,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成本管理这个微观层面,仍现存一些明显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成本管控意识

对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引入成本核算理念势在必行。不计成本,不计效益,低效运行的模式现仍普遍存在于传统的事业单位中,再加上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及财务人员基于单位本身是否需要成本管理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即使存在成本核算,部分人员也片面的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或领导层之间的事情,与其无关。上述两种观点使得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无法像在企业中一样正常运行,其实际效果不佳。

(二)内部核算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虽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半事业、半企业”化经营,但从其自身的核算体系来讲,成本核算仍存在不适应性。正是由于非经营性业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不计算成本,这样就无形中加大了成本核算的难度,使相关人员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绩效考核,而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该项业务是否属于经营性业务确实存在无法确认的实际问题,这也使得成本核算工作举步维艰。

(三)经营业务本身预算管理及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外兼治,互相配合,才能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协调发展。由于其双轨并行的特点,会出现国家下拨的预算资金被人为调配给经营业务使用的现象,这不仅造成成本核算的不准确,更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即使有前期预算的编制,后续的内控管理也不能切实履行,甚至收效甚微,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预算及内控管理的现实作用,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实际效用。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还是会计准则都是在变化发展的,因此,事业单位会计人才不仅要做好本岗位的专研,还要懂得各岗位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具备全面的能力素养,再有,会计人员平时应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能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才能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及更好的为单位服务。

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改进建议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现状使得当下的单位领导层不得不埋头深思今后的发展前景及具体走向。正是因为其参与市场竞争,使得它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类事业单位而独具特色,也正是因此这个原因,使其经营业务存在经营和财务风险隐患,特此,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向企业化转型的步伐,向市场靠拢,加强经营业务的成本核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化管理。

(一)建立合理的内部绩效会计核算模式

对于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首选的是收付实现制,但对于经营性事业单位而言,单一依靠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而合理的反映全局经济业务。其应该依据自身特色,引入企业化的权责发生制而进行绩效考核,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真实的经济业务核算,帮助领导层及时的掌握单位内部资产、费用等情况,还有利于会计预算、具体核算及对外报告的一体化管理。

(二)完善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单位内部可以借鉴企业化的管理理念,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制度的完善有其重要的意义:其一,由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收入,因此,建立成本核算尤为重要;其二,强化事业支出的成本管理,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另外,加强领导对内部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通过选用适用的核算方法及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才可以在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合理的衔接事业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的密切联系。

(三)加强风险防范管理意识

由于经营性事业单位长期得到政府部门的保护与关怀,其虽然参与市场竞争,但基于体制的制约,它对于市场信号的敏感程度远不及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大了其参与市场经营的风险。况且现行财务监管制度不严谨,不足以对潜在的违法现象进行预先遏制,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单位的风险。因此,单位会计凭证填制简单,资金使用效率低,国有资产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的现象仍较为严重。所以,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及市场适应力,提高预见性及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在市场风帆中的独树一帜,扬帆远行。

(四)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

首先,要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管力度;再次,要转变编制预算的方式方法,认真的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业务,对新的年度收入及开支做到不空报,不虚报,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的事前规划作用。

(五)提升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中很多会计人员已经适应了传统单一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对于企业类型的会计核算知之甚少,更不用具体到繁琐的成本核算环节,因此,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势在必行。另外,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精尖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自身的发展空间扩大,从而进一步实现单位的效益增值。

(六)充分发挥部门的监督作用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应积极致力于成本核算,并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才能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会计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职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通力合作,通过内外兼治及时的发现问题,防微杜渐,以实现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国家及事业单位的效益增长点的新追求。

四、结束语

我国的经营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今已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站在转角处方能发现,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实现进一步前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强化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成本核算模式,才能实现其进行企业化改革及早日与世界接轨的新目标

作者:吕晓艳 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