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销合同管理范例

购销合同管理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1

关键词: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问题;构建策略

通信技术因科技推动而向着大众生活进行渗透,而通信企业若想获取理想的市场优势必须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借助多维度的营收手段做到综合营销,同时还应从市场营销出发强化管控,确保营销体系契合通信发展以及市场变化。

1通信行业推动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有效构建的意义

对于通信行业来说,从市场营销出发进行管理体系的针对构建极为关键。其意义如下:首先,该类管理体系与强化市场营销相应需要极为契合,营销作为推进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仍存有管理滞后等问题,使得营销作用很难高效发挥。而推进管理体系的高效构建能够从营销人员、制度和服务等层面出发实现全面完善,从而强化管理以及营销效率。其次,体系构建是紧跟通信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通信市场在竞争层面愈加激烈,为获取理想的市场优势,企业必须借助营销管理来提升竞争力。

2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现存问题探析

2.1相对应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

对于通信市场来说,其营销问题因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而逐步凸显,以往与营销管理相关的法律很难契合当前营销需要。诸多通信企业只能各行其道,依靠多类营销手段来取得优势。同时部分不法分子也会针对不规范之处来谋取利益,再加之法律制约相对欠缺,使得市场管理受阻明显。所以,必须从法律规范出发做到切实完善,从而确保市场营销得以强化。

2.2营销管理机制并不统一

当前通信市场由于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依靠繁杂的营销手段来且强化自身优势,导致较多领域存有严重交叉。比如对于一个城镇而言,其通信系统便可能涵盖联通、电信以及移动等多个企业,导致当地通信存有同质化形式的竞争,使得综合管理受限。因为营销管理机制并不统一,使得企业间很难对资源浪费进行规避,导致通信企业难以快速发展。

2.3售后服务相对欠缺

现阶段虽然运营商具备较多客户群以及通信优势,但很多新兴企业持续崛起使得通信市场必须持续对外开放,因此市场竞争也不断朝着多元化前进。部分通信企业由于并未对售后服务加以重视,引发大众诸多不满,企业也随之丢失了相应的信任感,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从售后服务出发做到切实完善,依靠服务体系的针对构建来树立并维护企业品牌。

3通信市场推进营销管理体系合理构建的有效策略

3.1从营销机制出发进行建立健全

任何行业必须借助制度规范才可实现正向发展,现阶段由于通信市场未能对营销手段加以有效规范,导致市场营销伴有诸多管理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以市场营销为导向推动营销制度向着具体化以及规范化发展,同时还应强化奖赏机制,若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诚实守信则应加大奖赏,并依靠政府力量加以扶持,从而实现净化市场的目的;若企业存有投机倒把或者是唯利是图等情况则必须严厉打击,以相应法律机制为为导向实施严厉惩处,还给通信市场更好的竞争环境,为其有序发展夯实基础。

3.2推动管理机制向着统一化发展,并确保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整体来看通信企业在发展层面仍旧参差不齐,不论是管理目标还是管理体系均不够理想,使得通信企业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情况,竞争手段多是我行我素。所以通信市场必须以企业营销为导向对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并谨遵总体目标做到统一管理,推动企业间实现有效的沟通协商,同时还应依靠管理机制来合理配置资源。

3.3推动多类营销手段实现深度结合

市场需求通常具备多样化特征,因此通信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改进方式的针对制定。对于营销手段来说,必须紧跟市场需要持续创新,可分多步骤展开:技术层面应增强质量,强化技术优势;销售层面则应借助真诚服务来感染大众,确保大众在信任通信技术的同时展开消费;售后层面则应强化服务管理,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展开服务,确保后续客源得以有效扩充。而营销手段则可借助实体店、网络、体验以及广告等形式的营销,确保企业知名度得到提升,为提升其经济利润以及社会效益夯实基础。此外,对于售后服务而言,其不仅和用户好感度联系密切,对于品牌塑造也极为关键。售后服务通常是企业以及用户实现亲密交往的二次机会,所以从售后服务出发进行强化可以在提升用户信任感的同时,吸引他们展开二次消费,并且可以保持用户拥护以及忠诚度。

4结束语

总之,对于通信行业而言,其市场营销通常涵盖诸多层面。通信企业必须明确市场营销伴有的法律规范不够完善、售后服务相对欠缺等问题,并从营销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售后服务以及营销手段等层面出发来推进营销管理体系的高效构建,确保通信企业依靠此管理体系得以高效发展,为其经济利润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勇.江西联通公司的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盖昊.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17(21):19.

[3]李璐琳.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5(07):175-176.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2

水利物资管理单位,是物资供应的重点部门。在内部控制的所有工作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物资计划的编制工作。编制计划要做好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从宏观角度掌握物资计划的方式,例如在防汛抗旱物资的需用量、资源量、周转量的基础上做好编制工作。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好水利物资的及时调剂和资源配置,特别是物资串换和资源开放上,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防汛抢险的主要器材、物资,如块石、卵石、木材、楠竹、麻袋、草袋等等要提供随时需求的供应量。编制计划要检查物质供应的订货和到货情况,根据实际供应程度,确立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同时,在合同订购方面,要注重物资的适销程度,根据各个时期的变化和市场运行情况,确定计划编制的合理性。基于这一认识,在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物资计划的编制,同时还要对物资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保证水利物资管理单位能够具有健全的物资管理计划,使物资管理计划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从当前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的工作实际来看,做好物资计划的编制,并推动物资计划的执行,是提高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物资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对物资管理单位的物资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物资计划的管理,编制完善的物资计划,是提高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物资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严格审查,确定合同管理的准确性

在水利物资管理工作中,合同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内容。物资购销合同要严格按照我国《经济合同法》进行签订。合同的审核要经过专业的核对。在合同的依据上查看,同时查看手续是否齐备,条件是否全面和清楚。合同一经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物资购销合同都要建立统一的台账,合同副本或者抄件要及时送给财务和仓库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会将合同作为执行的依据。因为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的合同,在物资订货时,应该及时办理或者解除合同,对于违约或者不同履行的合同,要在物资结算前处理好相关工作。考虑到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的特殊性,以及物资管理的实际特点,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签订完善的采购合同是确保物资管理规范性的关键。结合目前水利物资管理的实际经验,签订完善的物资采购合同,既满足法律法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物资管理规范性的重要措施。因此,水利物资管理单位只有对合同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强对合同的审查,同时确保合同管理的准确性,才能达到提高物资管理质量的目的。因此,严格审查物资管理合同,确定合同管理的准确性,是满足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物资管理需要和提高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物资管理效果的关键。

三、发挥效力,注重采购管理的时效性

防汛抗旱物资的采购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采购需要掌握计划采购和采购责任机制。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物资涉及的范围较宽,施工照明设备、运输工具等都是大宗物件,在采购时要实行政府采购,发挥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例如可以采取政府招标订货进行大宗物资的采购。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零散需求方面,可以由财政部门的采购机构指定厂家订货。其中,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型机电设备,需要遵循水利水电设备的管理规定,在成套设备的引进上,需要进行细致审查,保障机器设备的良好应用效果。对于物资管理而言,不但要保证物资的数量满足实际需要,物资采购的及时性也是物资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对于防汛抢险而言,对物资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及时地完成物资采购和储备,将会严重制约水利工程施工和防汛抗旱的进行。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旱物资在采购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强大的供应商网络,并建立供应商核准制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发挥供应商网络的促进作用,保证物资采购管理能够在时效性方面满足实际需要,达到提高物资管理时效性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发挥效力,注重采购管理的时效性,是提高物资管理的关键。

四、健全措施,加强财务和统计监督

在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的日常运行中,财务管理尤为重要。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财务管理需要由专业的会计人员担任,每个季度需要组织一次财务情况的经济运行分析。同时,做好统计管理,水利物资管理单位应该明确专业的统计人员,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做好统计报表和分析说明,要求数据准确、情况反映真实。统计工作是为单位的管理服务的,统计数据代表了物资管理单位的整体运营概况,也将指导未来的经济运行工作。对于水利物资管理单位而言,由于物资采购的金额较大,做好财务和统计监督,不但是提高物资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保证物资采购透明度达到实际需要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水利物资管理单位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财务和统计监督程序,并积极推动财务监督和统计监督工作,使财务监督和统计监督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充分满足水利物资管理单位工作需要,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的目的,为水利物资管理单位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管理流程的公正、公开、公平,提高物资管理的整体效果。

五、更新理念,保障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物资的管理控制中,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仓储管理,仓储管理做到实处,物资管理才能给有足够的保障。仓储管理需要做好货物的验收发放,设备的维修保养,货物的定期盘点、废旧物资的管理、安全防火、仓库的清洁卫生和仓库的库容库貌维护等。在物资的管理上,做好材料的登记造册;在规模物资的管理上,做到分门别类,掌握好物资的储存时效;在物资供应上保证先进先出,防止物资的长期存放,保障物资的高速循环。根据管理的需要,信息化建设应该应用到物资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使物资管理的整体运行程序,在电脑控制下完成,形成物资管理的简单快捷。结合水利物资管理单位实际,由于物资种类全、数量多,要想做好物资的快速调度,就要根据水利物资管理单位的具体管理情况制定有效物资调度方案,其中在仓储管理中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是提高物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水利物资管理应在管理理念上进行全面更新,并结合物资管理的现实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使物资管理效果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六、结束语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3

1.开展经济合同审计,有利于保证经济合同本身合法、合规,更好地保护学校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2.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可帮助完善经济合同条款,避免潜在的经济纠纷和经济风险,并通过合同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严密性的审查,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3.开展经济合同审计,能完善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相关业务部门经济责任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4.开展经济合同审计,可强化价格审计职能,发挥经济监督的联动效应。合同价格审计,是学校内部审计的核心和优势所在,价格审计对于学校的经济利益甚至反腐败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是最近几年由一些中专及技师学校合并而成,学校正处在扩建提升期。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经济活动也越来越活跃,所签订的经济合同也越来越多。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内部审计部门都重视对经济合同的审计工作,对经济合同的审计监督也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并加大了对经济合同的审计力度,在实际运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都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有些隶属于财务部门或由财务人员进行兼任,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也不高;经济合同审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三、高职高专院校内部审计部门在经济合同审计中遇到的问题

1.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虽然都有自己的招投标管理办法或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但经常有一些超出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外的事项,由于相关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或办法对许多具体条款规定不明确,使审计监督无法可依。这就需要学校应尽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或办法,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正处在扩建提升期,学校领导普遍注重学校的基本建设,注重招生情况及教学质量,但对经济合同审计工作的重视却不够,对报审计的经济合同不按程序办,有的购销合同条款不提供市场调研报告,不提供经营许可证等重要材料;有的对一些重大经济合同的招投标不通知审计部门参加,增加了审计风险。这都说明学校对经济合同签订、执行、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的力度不够,对签订经济合同存在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3.经济合同内审任务、审计力量配备及审计人员素质之间存在着矛盾。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经济合同内部审计是维护学校经济权益的重要保障,应将其纳入学校必审项目。但目前学校对外所签订的经济合同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商品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合同、财产租赁合同、合作办学合同、技术转让合同、联合经营合同、科研课题等等。这对审计部门力量配备及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高专院校审计力量配备明显不足,难以使现有审计人员,在复杂的经济合同审计工作中达到审计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四、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研究

1.明确经济合同内审的目标和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目标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和总体目标开展工作,通过对经济合同审计,促进学校各部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有效维护学校的经济利益。经济合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内容的必要性、合法性、合理性、严密性及可行性,审查其条款和内容是否完整、意思表达是否清楚,对经济合同条款的变更更应慎重审计。

2.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经济合同的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在签订和执行经济合同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经济合同审计的主要程序和审计要点;重大经济合同必须履行论证、招投标程序;对一些大宗物资采购以及重要建设工程项目,在合同运转过程中必须有审计人员的参与;未经审计的重要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支付任何相关款项等。

3.正确处理经济合同审计任务、审计力量配备及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高职高专院校应设立专司经济合同审计的人员,在人手不够时,还可以再聘请兼职审计人员,实施交叉审计。审计部门可根据合同类别和价款大小进行分类,对学校影响较大的经济合同重点审计,对经济合同标的金额较小的,可实行抽审制。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尽快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审计人员的财经审计理论知识,通过审计项目的具体操作来提高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审计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4.加大经济合同签订责任的追究力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制定经济合同内部审计责任制,对应送交审计部门审计的经济合同,未送交审查的,或未按审计意见执行给本单位造成损失的,按经济损失大小,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对经审计发现有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违法活动的,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学校领导应重视、支持经济合同内部审计工作。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4

关键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

合同管理是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规定,医院应从合同订立、履行、登记及纠纷管理等方面,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通过执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使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医院可以有效协调医院内部各部门关系,有利于提升医院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医院合同管理的定义

医院合同管理是指医院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医院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

二、医院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1.医院合同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合同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合同管理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多部门共同管理的边际盲区,影响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2.违规签订担保、借贷和投资合同;合同调查中忽视被调查对象的主体资格审查;与不具备权或超越的主体签订合同;合同谈判中忽略合同重大问题或在重大问题上做出不当让步;合同内容和条款不完整、表述不严谨或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等导致医院合法利益受损。3.未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履行合同;未明确事项未及时签订补充协议;合同纠纷处理不当;未按合同规定期限、金额或方式付款,或者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盲目付款,导致医院资金损失。

三、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目标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要求,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及运行机制;2.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确保合同对方主体具有履约资格和能力,减少违约风险。规范合同内容、签订程序,合同相关法定要素齐全,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完善;3.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控,确保合同变更程序和款项支付合法合规,有效保证业务的开展;4.按照类别开展合同的登记、统计和分析工作,确保合同保管安全可靠,合同信息不被披露。具体见图1。

四、合同管理关键控制措施

(一)合同管理组织及运行机制关键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控制。针对合同管理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各风险领域查找关键控制点,对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批、生效、订立、履行、纠纷处理等工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明确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的管理权限,确保医院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审批合同。规范经济行为,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合同管理业务全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2.健全合同管理沟通协调机制。以某三甲医院为例,采购办、项目办、后勤科等作为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合同的拟定、执行环节;财务部门履行对合同的财务监督职责,按照合同规定及时结算,监控资金的收入或支出;审计部门作为审核部门,审查合同价格条款、结算期限和方式的合理性,定期检查和评价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办公室作为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参与合同管理过程,管理合同印章,管理与合同有关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合同有效地履行。

(二)合同订立关键控制措施

1.严格审查合同签约对方的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和资信情况。包括对方资质证明、法人代表或委托人的身份证件、授权委托书等证明原件。了解清楚对方市场准入情况、资格、信用等级、履约能力,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合同管理风险。2.建立合同谈判控制机制。可以由医院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共同组成合同谈判小组,代表医院对合同内容和条款与对方进行磋商。谈判小组应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监管、同类产品或服务价格等与谈判内容相关的信息,合理制定本单位谈判策略。重点关注合同核心内容、条款和关键细节,避免合同约定不明确,产生歧义。例如合同只约定“货到付款”,支付方式是现金、支票还是银行转账?货到后是部分支付还是全额支付?合同条款不明确,就会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纠纷。对于影响重大的经济合同,如大额基建项目合同等,则需要请专业律师参与合同谈判过程,包括合同支付方式、合同标的质量技术标准、履约起止时间、违约责任和争议的解决方式、合同变更或解除条件等,并记录好谈判内容,作为避免合同舞弊的重要手段和责任追究依据。3.建立合同拟定控制机制。医院要明确合同签订的业务范围,各部门要严格审核合同拟定目标是否与医院职责和战略目标一致。加强计划管理,防止因签订合同导致超计划投资、超成本支出的情况出现。医院可以根据日常业务情况,对于药品采购、内部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签订合同较多的职能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些合同模板,这样可以提高合同拟定效率,防范部分合同管理风险,提高医院合同管理水平。常用的合同模板有医院药品购销合同、医疗设备购销合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医院维修工程合同、医疗废物处置合同等。4.对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重点审核合同文本的合法性、经济性、可行性和严密性。对合同的主体、内容和形式是否合规,是否符合单位的经济利益进行审核。合同签署需填写合同审批表,经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审核,院领导审批,手续办理完毕方可加盖医院印章或合同专用印章。严禁超越权限签署合同,授权签署合同的,要签署授权委托书。合同订立过程关键控制措施,详见图2。

(三)合同履行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和变更控制机制。医院业务部门对合同履行过程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审计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合同的验收,确保按合同规定履行双方义务,积极执行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一旦发现合同约定不明确或没有约定、显示公平、条款有误或存在欺诈行为,则需要及时补充、转让,甚至解除合同。2.建立合同纠纷控制机制。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医院业务部门应及时向单位有关负责任人报告,并与对方协商,协商一致的签订书面协议;无法解决的,业务部门向院分管领导和院长报告,咨询医院外聘的律师意见,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3.建立合同结算控制机制。财务部门接到业务部门付款申请,审核合同条款、发票等原始凭证交院领导审批后办理结算和账务处理业务。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付款,及时催收到期应收款。对于未按合同条款约定的付款申请,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并及时反馈业务部门同时向院分管领导汇报。

(四)合同归档评估控制措施

1.建立合同保管和归档控制机制。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对合同应连续编号,专人管理,建立合同台账。合同管理员将合同分类登记,按时间顺序编号装订,妥善保管。各类合同及台账每年年底归档一次,保存期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医院应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履行合同保管职责,规范合同查询、流转和借阅程序。2.建立合同管理检查、评估的控制机制。医院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合同归口部门应组成评估小组,每年年末对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合同履行中是否存在不足;合同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等。发现合同管理中的不足,要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日益重视,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加强医院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建设,需要医院内部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一方面建立健全的制度,规范流程管理,另一方面加强监督检查,对合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切实提升医院合同管理水平,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龚.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2]刘畅,马江雪,孟亚丰.构建公立医院经济合同内部控制体系初探[J].医院管理论坛,2015(05).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5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效率

随着电力行业的日渐崛起,市场上对于电力物资的需求量也在逐步扩大,许多电力物资企业纷纷涌入市场。为了规范企业行为,使得市场采购行为更具程序化,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应运而生。作为管理市场的载体,不仅起到了控制风险的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使电力物资采购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大大降低风险。本文主要探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基本环节和意义[1]。

1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意义

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是工业企业运作的基石,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工厂大面积停电,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关键一环。在面对当前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电力行业更要规范化自己企业的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资采购管理。电力行业采购一般为大型供电机械,这些机械采购成本高、质量要求高,所以在采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采购管理,而采购合同的运用正是为了更好的规范采购行为。实行采购合同管理模式,对双方的交易行为进行约束,更好地降低采购风险。同时,通过合同制的形式进行管理,有效地避免了进货企业延期交货等行为,大大提高了电力企业的采购工作的效率[2]。同时,采购合同具有法律规范性,严格依法进行管理,保障了购销双方的合法利益,形成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物资现场服务和履约协调机制,使物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法化,强化电力企业采购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电力物资采购面临的问题

2.1采购成本和风险高

电力物资采购成本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采购价格、采购数量、市场信息采购和采购策略等。抛开市场因素,在一些电力企业采购过程中,因为对供应商了解度不高而盲目签订不合理的采购合同,这些合同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3],还带来了坏账的风险。由于以往企业进行采购时不规范的操作,会出现收到的材料与签订合同内容不一致等情况,这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后续电网的安装和使用,不仅带来了财务上的风险,还造成一定的技术风险和人员安全风险。所以,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合同的规范化管理,采购成本和风险问题不容小觑。

2.2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采购的首要环节就是选择信用良好的供应商,供应商好坏直接影响采购物资的好坏。首先,在我国的经济模式制约下,我国电力物资供应商十分有限,市场上能够选择的数量也非常少,选择空间小,我国在供应商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目前市场上的供应商多注重短期效益,即多采用短期合作的形式,很少愿意与电力企业签订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导致了许多电力企业在每次采购时都需要与新的供应商进行沟通,提高了采购成本。再次,由于如今市场上一些供应商的电力物资良莠不齐,电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电力企业很容易购买到劣质产品,这就导致后续生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利润也会遭受打击。最后,在没有签订购销合同时,供应商经常会出现交货不及时等情况,这会导致电力企业不能按时收到电力物资,影响企业生产从而导致供电不及时,对社会众多企业造成致命打击[4]。

2.3传统采购模式效率低

电力系统结构庞大,所需材料物资也较多,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效率,以保证正常供电。传统非合同模式下的采购方式,多采用采购人员实地走访或是直接与供应商面谈签订采购合同。这种传统的采购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由于采购双方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出现采购不及时、价格不合理或质量不过关等情况。这种老旧的采购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且也会增加企业必要的成本。

3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作用

3.1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

企业对电力物资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加强自身监管的过程。首先,企业要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企业要对合同进行认真分析,尤其是对采购价格,及时提出质疑,同时要防范风险,减少合同的风险成本。其次,适当降低风险。在采购过程中,企业要多方了解供应商性质,根据信用评级来选择供应方。为降低违约风险和坏账风险,企业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约定定金与违约金,保证企业自身的利益。最后,发挥合同效力,坚决打击违反购销合同的行为。合同的签订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签订前,电力企业要审查合同是否合法,还要注重合同的公平性和完备性。签订合同后,一旦供应商出现违约行为,企业也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损失降到最低。

3.2优化物资供应商管理

首先,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数量。对于一家电力企业生产商来讲,要控制好合作的供应商数量,这也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同种物资材料,尽量选择一家供应商集中采购,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节约成本,同时可以明确责任,方便事后追查。优化供应商数量还可以一定程度节约成本,在采购过程中,电力公司可以将供应商数量控制在4~5家,根据不同类型物资特点进行大批量采购。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同时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其次,要优化物资供应商的质量。对于采购物资过程来讲,要实行货比三家的策略,主动去比较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从中选择更适合的材料。同时也可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竞争更加公平,价格更加透明,企业可以进行反复对比,选择更具弹性。最后,企业应及时与一些信用良好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种采购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质量和成本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信誉,实现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双赢。

3.3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效率

现如今,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也慢慢走上无纸化道路。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采购合同管理中,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合同管理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多个行业采用ERP系统来进行合同管理,从审核到合同的签订,均采取信息化办公手段,企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实现业务操作。同时,这种办公手段,也使得各种信息更加透明化和程序更加规范化。采购人员节约了东奔西走等不必要成本,操作失误率也大大降低。同时,利用信息化合同操作平台,业务管理更加方便,有利于上下级监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人员监守自盗行为的发生。如果整个电力行业都采取信息化平台进行合同管理,就会在整个行业建立起标准,整体效率会因此就会大大提高。

4结语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主要是指供销双方采用合同形式,对采购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电力物资采购的效率。同时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等方法,使合同式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整个流程更加有序。

参考文献

[1]陈戟.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防范及其管理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8(22):224-225.

[2]潘晓亮.浅析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合同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J].知识经济,2018(22):93-94.

[3]何亚丁.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优化[J].低碳世界,2018(4):96-97.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二次经营理念;项目经营管理;应用

0引言

一般来说,二次经营的定义是在施工单位投标过程中,以项目管理平台为基础,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对相关的施工进行探索和分析。施工单位必须准确把握和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同时有效应对施工过程中因价格差异引起的材料变化,对投标报价过程中报价较高的工程量清单项目适当的通过变更或者签证进行相应的工程量的增加,对投标报价过程中报价相对较低的工程量清单项目适当的通过变更或签证进行相应的工程量减少,以此来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施工单位还应从工艺工法及方案优化等方面减少成本增加二次经营。

1二次经营的概念

顾名思义,施工单位投标一项工程,二次经营是施工单位履行合同项目的操作行为。通过开源、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效益。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并进行项目变更和索赔等条件,也是重要的一步。二次经营的概念是“开源”,它是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一种清醒的管理行为。二次经营以项目管理为平台,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图、现场施工条件和相关法律法规,详细研究所有合同文件、规范、规则等。

2项目建设中的二次经营

在二次经营中需要尤为注意成本以及利润的问题,这是二次经营的主要的目的。合同中的清单一般是临时数量的工程量,所以项目的总工程量是根据施工图中的变化和施工中发生的所有施工过程的和进行的。这要求项目部在合同实施阶段与各部门合作,并做好基础工作,为后续二次经营做好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良好的信息和资源,合理地解决项目完成价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成本以及盈亏管理

其实在工程项目的二次经营管理中成本算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的部分,并且二次经营管理的成本管理还是非常复杂的并且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地被压缩,因此二次经营对于降低成本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的,二次经营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对于施工特点的运用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来更好的最求高效益的经营结果。其中主要的方面就是对于施工材料的价格、数量以及质量都进行控制、以及对于合同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履行是关键之一、对于项目基础工作的进行一定要做好等方面来进行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成本可以起到很好的降低作用甚至还可以实现转亏为盈。

2.2建筑材料的控制

建筑材料的建设成本主要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控制材料的消耗是项目管理的重点。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必须首先充分利用评标机会。在招标投标前充分研究供应商的可用性和信用状况,以确保供应商有优先订单,与其他地块进行沟通,相互支持,并在投标过程中投标。在评标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供应商的投标价格,充分考虑了供应商投标报价的优点。通过寻找投标材料的否决权,降低了中标包的中标概率,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部分,控制物料供应,保证包装范围内的合同金额可以浮动,与不同包装进行相同的物料供应单价,并将标准物料与供应商的合同价格进行比较之后以最低的成本购入。

2.3根据合同来进行管理

通过改变索赔工作,可以大大减少库存,加快资金的返还,减少成本。我们将努力检查发生的工作,但不能及时执行。实际情况与施工计划和新项目不一致。

2.3.1挖掘合同中的有利条款

其实对于合同进行仔细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二次管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对合同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对于工程建设或者是二次管理有利之处。这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通过分析预算,认真研究合同条款,研究相关文件,及时掌握政策,收集建设项目的其他变化,关注其他土地的变化,借鉴成功经验,拓展变化的视野。对于第一次的工程建设进行一定的更改。在变更安排方面,应通过增加总承包金额、预留费用、降低建筑费和建设单位费用来解决工程问题。

2.3.2做好合同的管理工作

对于合同来说其实需要严格的履行但同时也需要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规避,对于合同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性,在开工初期就要对合同作为项目的重点来进行管理,成立专业的合同管理小组来对合同的进行过研究以及了解,并且要建立以及完善合同管理的台账,将不同的合同进行分类归档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购销合同需要尤其注意,这将会对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需要对购销合同需要严格的对于一些性能指标、参数等都进行了解等,这些都是对于合同管理的内容。

2.3.3后期的索赔工作

合同文件是索赔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和分析合同文件,找出有利的依据。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把握索赔的机会,而且要善于收集和整理与施工索赔有关的基础和数据,一旦发现其中可以进行索赔的文件就要及时的进行把握从而更进一步的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对施工中的部分责任问题进行区分来更好的推动工程二次管理更够顺利的进行并进一步的保证自身利益。如施工合同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图纸记录、设计、设计变更通知书、施工现场签证记录、工程图纸、隐蔽工程等。

2.4与业主沟通

要做到二次经营,就必须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项目的施工生产安全、质量、进度目标的完成是业主最大的需求。满足需求既是企业的主体责任,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更好地进行过程控制管理”是二次经营做好的重要基础。他的概念也可以理解:我们满足业主的需求,在业主处各方面评价良好,增加了信任度及好感,从而减少了业主与项目之间的沟通困难,为第二次经营管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二次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3.1加强学习与合同条款分析

研究和分析项目施工合同的相关条款,确保二次经营计划的有效性,提高二次经营的效率。例如,在公路工程中,施工合同中的路基填筑和特殊路基填筑的报价是相同的,均为40元/m3。在这方面,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通信。通过对施工单位投标报价单的分析,可以得出路基填筑和特殊路基填筑的施工内容是相同的。然而,单价为40元/m3,这只是路基填筑过程中路基填筑成本的计算成本。因此,土方开挖过程应包括在土方开挖和除险工程中。经过核算,土方开挖成本增加近600万元。

3.2工程建设材料的有效管理

材料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只要合理地管理建筑材料,就可以增加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收入,从而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建材管理方面,存在着物资供应计划和建材价格波动的合理性等诸多问题,给建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施工单位应做到:充分了解建材市场动态,选择有信誉、有能力的建材供应商;实行建材动态管理;做好物料采购计划,避免零件材料短缺,影响施工进度现象;扭矩降低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材料价格过高、价格不降一段时间的材料,施工单位可以采用招标方法确定建筑供应商的原材料,尽量减少材料价格造成的经济损失。

3.3工程变更成本应用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原施工条件的外部环境或标书清单的规定价格不能满足实际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可以向监理、设计、业主提出变更要求,通过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变更,可以降低施工单位的施工成本和施工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施工效益。

3.4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的优化不仅可以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3.5立足于长远,品牌获效益

根据长期,当进入品牌效益项目时,根据公司的项目定位,将道路项目建成公司的知名道路和品牌项目。因此,项目团队积极探索,注重各方面、各方面的建设,立足长远,严格按照标准化实施,使公司的品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实施二级经营的原则

实施二次经营的目的是增加项目的收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应保证项目的针对性,使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和控制最大化,对施工单位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次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在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中国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下实施第二次经营,不得以建设单位的利益为代价,或者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工程建设的前提下,依法进行法律合规管理;其次,根据工程建设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现场规范化管理。在第二次经营管理中达到双赢的效果;第四,实施二次经营和管理的前提是工程建设正常运行,避免停工这个项目的“坏尾巴”导致了二次经营的失败。在二次经营过程中,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又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整合眼前利益、客观利益和短期利益。

5结束语

二次经营为项目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第二个运行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还要通过对项目的全面分析、把握内容、在各个层面上实施、逐步实施、精心策划、全面实施、协同工作,才能做到良好运行。随着经营目标的重新调整,项目管理的目标也随之改变。通过二次经营,可以促进双方的关系,提高绩效质量,最终实现项目利润,建立与业主的长期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杰.二次经营理念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17):100-101.

[2]湛鹏.二次经营理念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40).

[3]黄珊珊.二次经营理念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25).

[4]殷建新.基于精益化管理理念的国际EPC项目“二次经营”中的成本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z):61-62.

[5]郑新荣.二次经营理念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2):00262.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7

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物流合同不仅明确了合作双方的主体责任和权益,而且也是实现物流经营过程科学有序和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把好铁路物流经营合同关,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是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入手,对铁路加强物流合同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铁路物流;合同管理

1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概述

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中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步入市场化运营,明确了铁路局是市场经营的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经营性的铁路运输企业。也就是说,实施铁路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的封闭堡垒,尊重市场规律、转换经营方式、规范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合同是社会经济实体用以交换商品的法律表现形态。现代社会,企业通过开展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活动获取相应的经济效能,需借助合同这一联接双方的纽带,由此可见合同的重要性。同时,合同又是一把双刃剑,稍有闪失就易导致经济纠纷的发生,甚至给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最终决定经营结果是否理想的关键性因素,是实现现代化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为了降低和防范经营风险,企业必须首先从加强合同风险管理入手。

2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管理的措施

2.1完善合同会签制度

应根据铁路物流经营项目合同的金额、风险性、规模及重要程度等确定合同的重要等级,按等级确定合同会签审核流程。合同审核人员除了参与起草的经营管理人员外,还应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物流部经理、财务部经理、综合部经理和聘用法律顾问等人员。合同管理部门对签约方的合法性、资信状况、合同标的真实性、履约能力、履行合同的商业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负责;物流业务部门对合同的可操作性、各环节成本、与合同有关的业务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负责;财务部门对合同的收、付条款负责,对票据、应收款、应付款额、资金准备、资金利用率及财务风险负责;法律顾问对合同的合法性、双方权利义务是否对等、合同结构是否完整负责。通过从物流业务开发、现场作业环节、财务结算办理以及合法合规审查等多层面的审核,将一些主要问题暴露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再通过双方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谈判,使合同条款在精确性和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有效降低铁路企业自身风险。

2.2健全合同风险管理机制

要防范合同的风险,就需对合同管理流程采取梳理性工作,重点就是强化合同的业务流程管理。在对风险管理进行梳理时,不能忽视每一个潜在风险,及时进行风险控制。构建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就需要在合同有限的法律保护期内,严格控制铁路局的风险管理,在合同履行的整个环节上做好预防风险的管理和应对风险的举措。

2.2.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想对合同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的保障。委托及签约责任人、合同管理机构与职责、合同订立与履行、合同专用章管理使用、考核与奖惩等内容,都必须通过各种详尽的规章制度规定下来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达到制约的目的。

2.2.2合同签订前的内部管理控制。铁路局实行合同立项审批制度,出发点是对合同的立项进行管理。营销部门应及时提出购买和销售草拟合同,然后合同管理部门对购销合同进行集体会审,做出审批并为合同的执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接下来进入实行预审资金及方案制定;对标的物进行合同的招、投标和竞争性谈判;审核合同会签机制。

2.2.3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在对铁路局各项业务的常规性核查中,应该仔细查找业务中的问题并立即做出改正,以此形成标准、规范的业务管理。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合同的全过程,如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加强财务预算和核算管理,不断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各部门应该共同签字确认验收,如生产部门、物资采购部门等;从上而下制定的财务审批流程。纪检审计部门参与监督物资供应部门、物资需求部门,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监控,对物资需求部门、物资供应部门、合同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管理。严格执行会计、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主管领导、主要领导的审批流程,实行审计在前,发挥好纪委监察部门的监察作用,使过程控制能够得到履行。

2.3加强人员培训

物流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物流合同管理的质量。一方面,应建立健全铁路物流合同管理组织体系,选用好物流合同审查和管理人员,明确其在物流合同管理中所承担的责任,让物流合同有人管理,好管理,管理得好;另一方面,应加强铁路物流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现代物流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其思想水平、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从而保证物流合同的签订质量,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加强铁路物流企业合同的签订和履约管理,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有效维护企业权益,也体现出企业良好的市场信誉和社会形象。因此,在铁路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同行经验,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规范的铁路物流合同管理方法,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减少物流合同纠纷,确保铁路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作者:王帅 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引刚.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4.

2于科.铁路多元经营信息系统规划及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邢虎松.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购销合同管理范文8

关键词:合同;涉税风险;涉税管理;防范措施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营实践中,企业合同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保障企业在正常开展市场经营活动中合法权益,通过具体合同条款约束和监督合同双方的权益。但大部分的企业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合同内容的法律风险和具体业务合规风险,忽略了企业合同作为国家税务机关监督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依据,由此引起的税务风险和税负风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在面临税务机关抽查时,涉及企业合同相关涉税条款的不规范将会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税务风险。

1合同、业务流程与税收风险的关系

企业合同是国家税务机关对企业市场经营行为税务管理的最核心、最原始的单据之一,也是企业作为纳税主体业务交易是否真实发生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是市场交易活动具体的书面载体,税务机关通过市场企业主体之间合同的签订,获知企业纳税主体之间商品、技术、服务的真实交易行为,通过一定的税务管控系统判断纳税主体是否符合税法的要求,是否需要税务机关的干预。因此企业合同的税收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合同交易全过程的行为,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业务流程上的规范和合规;另一方面提前预估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潜在的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到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货物交接、技术服务的完成、确定应付账款、取得销售收入、进销项发票获取开具、缴纳税款、财务凭证等合同全流程的管理,在日常的合同管理和日常业务中有效地管控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

2企业合同涉税风险的类型

2.1企业设立时的投资合同涉税风险

投资者资金注册资本金未到位的涉税风险。新企业成立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投资者在约定的期限内未能认缴相应的资本额,该企业因外部借款发生的利息财务处理需要考虑未交缴足的资本金金额,不能全部在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以设备和货物投资的涉税风险为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将自产或加工的产品作为股本投资到其他企业的等同于对外销售,必须缴纳增值税和相应附加。新设立企业通常会以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对收到作价投资的设备和货物的股价进行入账,进而计提折旧在所得税前扣除。投资者既没有向新设立企业开具相应发票也没有将设备和货物做视同销售的税务处理。以无形资产和不动产投资的涉税风险为例,在以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入股的投资过程中主要存在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风险。

2.2购销合同的涉税风险

购销合同的涉税风险主要是未获取采购发票和发票是否含税的风险。国家税务机关当前的税收征管实行是典型的“以票控税”的征管体制,采购环节获取发票是市场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必须环节,取得的发票是否含税,按多少比例抵扣进项税额是很多业务人员没有掌握的税务知识,现实情况中经常出现不符合《发票管理办法》的行为出现。增值税延期与结算方式风险。企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应当明确付款时间、结算方式、交接地点、开票时间等具体信息,方便交易纳税主体确定增值税的纳税业务发生时间。

2.3借款合同的涉税风险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有明确的表述,非金融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税前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金融企业同期贷款利息的金额,支出的利息超过金融企业同期金额的部分不得税前扣除。在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扣除中,因为借款合同相对人主体性质的不同会导致其核算方式的差异,主体的不同致使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处理方式和借款利息计算方式迥异,所以企业在借款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时务必要注意分别借款合同相对人的主体性质,依据合同主体相对人的性质来进行利息的成本核算和所得税的扣除。

2.4租赁合同涉税风险

企业租赁的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必须在合同条款中明确表述,租赁形式是融资性租赁还是经营性租赁业要明确表述,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按经营需要租入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的方式发生的租赁费用支出,要根据租赁期限均匀扣除;企业租赁固定资产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产生的租赁费用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和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在财务账务和税务申报上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要根据具体租赁的方式来核算成本和进行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关于不动产租赁合同涉及的免租期的涉税问题主要表现在免租期内由哪一方缴纳房产税的问题,多数企业会以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缴纳房产税,免租期内按照零收入进行申报,这种申报方式会给企业带来税务的潜在风险,免租期内应该由房产持有人按照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

2.5技术服务合同涉税风险

技术服务合同涉税风险的涉税风险主要体现在此类合同很多应做资本化支出的按照费用化支出处理,进而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了所得税的申报。技术服务合同内关于技术成果的表述目的不同相应的处理方式也不一样,如果技术服务合同的目的是可行性研究或技术咨询则要按费用化处理,若技术服务合同的要求是以专利或著作权的形式出现的那么在财务处理上就应做资本化处理。

3企业合同涉税风险防控

3.1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税务风险管控思维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高度重视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管理思维意识,要将税务风险管控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优先项,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日常工作进行持续评估,及时发现并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税务风险,提前做好税务筹划,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企业在内部要加强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税务培训,使其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税务风险意识,在合同的订立和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甄别和防范其中的风险。同时财务税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国家税务法规改革趋势和政策制定的动向,提前介入到合同的谈判和订立过程中。

3.2加强企业内部合同签订的过程管理

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合同管理的体系和机制,按照严格的管理流程进行合同的审批和控制。企业经济合同签订前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文本内容、合同标的物和合同相对主体等各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合同条款的内容制定要做到明晰,权利义务要明确,避免由此导致不必要的合同纠纷,致使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对于企业的重大合同,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对交易对方进行彻底摸查,确保交易主体在法律和税务合规的企业,不合规的交易方会给本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潜在风险。

3.3建立并完善企业发票规范管理制度,对发票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按照税法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中对发票事项作出规范明晰的要求,在发票条款的表述中要明确发票的开票义务、发票开具的具体时间、发票的具体类型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和风险。明确按规定提供发票的义务。我国税法明文规定,无论是销售商品、提供服务还是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时都必须向付款方开具发票。所以企业必须在对外的义务合同中明确供应商开具发票的义务,在合同订立时就要考虑发票的因素,选择合格规范的供应商,有效避免因发票的开具义务不明确导致的税务风险。明确供应商开具发票的时间。企业对外的业务合同因结算方式的不同,在货物采购、销售或技术服务时,要结合具体的义务开展明确发票开具的具体时间,不能因发票的开具不及时引发税务的问题。明确发票开具的类型。不同税种对应不同的税率,增值税发票的税率差别直接影响进项的抵扣税额,同一税种也会存在多个税目和税率,有些合同主体为降低自身的税负可能会人为的开具较低税率的发票,也可能存在与实际业务不符的发票。企业对外开具发票必须如实开具,不能随意变更发票内容,在市场交易合同中,一定要明确开具发票的类型,避免开具的属于不符合规定的发票。明确不合规发票引发的赔偿责任。企业合同签订时要明确规定双方因发票不合规导致的风险和损失由哪一方承担。企业在对外采购时不能获取发票,或者取得的发票不符合税法规定,如发票的名称、发票种类、发票金额、纳税人识别号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为防止因发票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企业在对外的合同中必须明确因发票问题导致的赔偿责任。

3.4重视涉税服务机构的合作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立税务机关、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及其行业协会和纳税人三方沟通机制的通知》(税总发〔2016〕101号),这个文件明确的表示了对于第三方的涉税服务机构的支持态度,第三方的涉税服务专业机构固然在运作的过程中以盈利为目的,其关于税务方面专业的意见和服务会为企业保驾护航降低风险,尤其是在设计重大合同和税收筹划方面。

3.5建立企业与税务机关畅通的沟通渠道

保持与税务机关畅通的沟通渠道可以有效地降低或避免税务风险。企业与税务机关建立正常的工作关系,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在企业日常工作过程中,与税务机关多沟通多听取意见。遇到税务工作中不确定的比较模糊的事项要在纳税前与税务机关沟通清楚,得到税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

3.6企业要注重税务人才的培养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税务人才的培养尤其重要,当前我国税务政策改革进一步深入,大部分企业相关税务人才极为缺乏,在合同的内部评审阶段不能有效地发现并防范潜在的税务风险。企业配备专业税务人才才能对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对税务相关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合同中的税务风险。因此,应加大税务方面的投入和税务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4结语

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往往更加重视合同内容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合同管理中潜在的税务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一旦这一类的风险被税务机关查实,企业不仅面临补缴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风险,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征信和信誉。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潜在的涉税风险,需要有懂税务、懂法律、懂市场的综合性人才,在合同管理的全过程持续的评估和把控,对企业的涉税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

参考文献

[1]韩慧丽.企业合同管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探析[J].会计师,2017(20).

[2]陶宣羽.浅析“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师,2017(16).

[3]吴艳敏.试论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