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题名研究及意蕴浅析

园林建筑题名研究及意蕴浅析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不但具备居住游娱功能,更寄寓着造园者的文化意趣和人生追求,是其理想的精神栖居。文人对园林建筑进行题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有现象,通过文学创作,引导游人感知特定的历史文化意境,以此获得人生感悟和审美享受,赋予园林建筑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文章以东莞可园为实例,从构园背景、园主思想经历、历史背景、题名文化意蕴和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命名由“题名”和“类名”组成,文章仅论述“题名”部分。

关键词:岭南传统园林;东莞可园;园林景题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营造理念,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体现建筑、书画、哲学、文学、园艺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综合艺术品。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整体式的直觉思维,着重心物交流,玄思体悟。因此古人筑园后,又从古人名迹、诗文歌词、哲学思辨中撷取精华,用典雅美丽的词句将这些精华赋予建筑景物,以“意”赋“境”,终成“意境”。园林建筑题名,可以点明和突出景观特色,强化景观感染力;亦可以揭示造景者的情怀追求,丰富景观文化意蕴;更可以引导观赏者进行深层的意境联想,通过对有限身外物的遐想,形成超越时间空间的无限想象,产生诗情画意的审美体验:由此题名文化成为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可园作为岭南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题名方面有它的独到之处。

1东莞可园溯源

中国有四个可园,分别是北京可园、苏州可园、晋中可园以及东莞可园。东莞可园作为清末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声名最为显著,2001年即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地处沿海,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时人赞为“三冬无雪,四季常花”,境内河网密集,交通便利,“山脉迤逦东旋达于县治邑学,面之朝岚暮霭,常在几案间。唐书称广州名山黄岭即此”①。随着清代社会经济发展,东莞文化昌盛,名人辈出,明邱浚评述为:“岭海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无逾东莞者。”②除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外,当地筑园莳花之风盛行,为文人筑园提供了良好条件。东莞如见堂张氏为唐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裔,家中世代诸人均能文善画,以诗画传家。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除张敬修筑“可园”外,另有其兄、侄建有“学圃”…“道生园”“欣遇园”,其中以“可园”及其主人张敬修名声最著,也是四园中唯一现存的园林建筑。据民国地图③,可园位于东莞县城外西北方,园西北为东江,东北近湖,西南临街高桥坊,内有张氏居所,周围民居农田环绕,另有圆沙社学及家祠数处。按照清郑献甫诗题“九日饮冒氏宅即东莞张氏园”④,以及居巢所写可园杂咏诗“拼偿百万钱,买邻倚水竹”,可知可园前身为冒氏宅,张敬修重金购得后,于1850年开始在其侄张嘉谟的帮助下修筑可园,十数年始完成建设。除了筑园雅居的家族习惯外,张敬修之所以在旧居外另辟可园,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道光二十九年(184),张敬修在广西任职时,因与上司对战事的政见不合,遂回莞“赋闲居家”以修身明志,次年开始“别筑可园,莳花种竹,了无宦情”,莞邑邓蓉镜在《题张德圃廉访遗像》中自注为:“结构可园,为退闲地。”原因之三是,其时正逢他最幼弟早逝,为了安慰忧伤生病的母亲,他修筑树木葱茏、名卉满园、景色秀美的可园“奉太恭人以板舆游宴之娱”,孝敬亲人。张敬修交友广泛,又喜好风雅,因此修筑可园以雅集游乐。常年延请居巢、居廉两位岭南画派祖师以及两广文墨名流常聚园中,以书画论交,赋诗酬唱。园中一年四季时常雅集,夏有荔枝席,秋有菊宴,冬春有梅会。1864年张敬修病逝,居巢、居廉不再久居园中,可园也逐渐不复此雅集盛况。

2可园园林建筑题名释义与意蕴分析

《可园通稿》《今夕庵诗抄》《绿绮楼诗抄弁言》《东莞张氏如见堂族谱》等古籍中确有记载,以及现有确切名称、位置的可园园林建筑名共32处,除马棚、石山外,30处有题名,按内容可分为四类:以哲理训诫题名(7处),以状景抒情题名(13处),以引经据典题名(6处),以记人物事题名(4处)。

2.1以哲理训诫题名。张敬修23岁时投笔从戎,在兄长资助下援例捐府同知进入仕途,凭借自身功勋战绩,33岁授广西按察使,39岁为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但因缺乏官场基础和举业提携,张敬修在16年仕途生涯中先后因政见不合、战事失利以及陈年战伤,有过三次起落,最后于39岁事业高峰期因病退休,42岁病卒,自嘲是位“拙宦”。在宦海沉浮和命运磋磨中,张敬修形成了旷达洒脱的性格。他非常认同苏东坡从容应对困境的人生态度,这种认同在他营建的现实与精神的乐园—可园中多有反映,并且直观表现在题名上。可园得名有多种说法,有说张敬修自觉可园景色秀美可人心意而题名,有说商议园名时,宾客含糊回应“可以”而得名,但主要原因还是反映了张敬修的人生哲学。可园大致完成营造后,张敬修在《可楼记》中说:“苏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惭愧,惭愧,今日享此,能不茧颜。”说明他有一定的意识参照苏轼之说去营建可园。张嘉谟《可轩跋》中说:“廉访即名其园曰‘可园’,凡园中之轩馆亦多以‘可’名之,若三致意焉者。盖公尝再仕再己,坎止流行,纯任自然,无所濡滞。”“坎止流行”句出自东坡诗“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张敬修认同这种“无可无不可”的人生观:不必非达成心愿不可,应该遇坎则止,顺流而行,因时制宜,张弛有度,遂以此人生感悟将园林题名为“可园”。园中几处重要建筑也多随之以“可”为名,如可轩、可堂、可楼、可亭、可湖等。此外邀山阁之名也出自东坡诗,可见张敬修对苏轼精神的推崇。张敬修虽然豪爽通达,不拘小节,但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养成了勤奋严谨的习惯。为了训诫后人,他特地将作画和休息之所题为草草草堂,作序云:“草草者,苟且粗略之谓,人宜戒焉。余戒之而榜之以名堂。”草草草堂在可园门厅左侧,清爽宜人,旁临东江,堂左有小隔道,内植兰蕙,上有香光阁。人在堂内,见青砖白墙干净清爽,听江波水声遥遥,又闻蕙兰芬芳,笔下墨兰古拙静逸,幽然雅致,堪为神仙草。

2.2以状景抒情题名。可园布局灵巧、建筑内容丰富,植物绿浓红肥、生机勃勃,充满了畅朗轻盈的岭南水乡风情。题名采用比喻和借景造景的手法,抒发闲情雅趣、隐逸志向和怀古忆今感慨。以比喻的修辞手法状景,是文人造园的常用手法。双清室在邀山阁底,四角开八门,为雅集宴飨处。室前有荷池,室左窗下有丛竹,南北树木葱茏,环境清幽。张敬修作跋曰:“双清室者,界于筼筜、菡萏间,红丁碧亚、日在定香净绿中,故以名之也。”以清荷与青竹之双清暗喻室中雅士与周边环境亦为人境之双清,抒发自己不同俗流的志向。昔耶室为居巢在可园内的居所,居巢跟随张敬修辗转战场十余年,是幕僚也是以书画论教的朋友,昔耶室题名有感怀往昔珍惜如今的寓意,与居巢在隔山乡内居所今夕庵的寓意相同。息窠为吟诗休息的小室,张敬修时常在其中起卧,以室小如鸟窠而题名。观渔簃以及博溪渔隐都为临湖建筑。簃中可观湖中游鱼,改“鱼”为“渔”暗喻主人乃隐逸渔夫。博溪渔隐为仅一人过的细窄通道,以“溪”喻之。狮子上楼台(又名“假山涵月”)为假山与平顶榭组成的小景,以舞狮子比喻石山形,以“上”字突出小景的动态空间感,增添生趣。借景造景的题名手法,是指借周边的景色及声、色、形,融入建筑整合造景而题名。雏月池及雏月池馆借湖水所映之月,整合成坐于馆内静观月夜下天月与池月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以此为名。湛明桥借桥下池水,造清澄爽朗之野趣小景。环碧廊借廊道环转绕庭中绿植得名。其余花之径为穿花三折小径,茉莉田为所种成片茉莉,曲池以池形而得名,简单直白,颇有质朴之趣。

2.3以引经据典题名。张敬修诗词造诣极深,以引经据典为题名者均托意深远。擘红小榭在可园门厅后,以彩色玻璃屏风为界,榭旁遍植荔枝名种。入榭之后,茉莉田蜿蜒在畔,兰桂齐芬,夏季果熟时,浓绿中有片片红云只待攀折品尝。小榭之得名,有一说法是:“擘”是广东方言,同“掰”字,指为食荔处。但特以“擘红”为榭名,而不用“擘荔”(如清广州邱氏唐荔园中擘荔亭,为园中赏荔摘荔最佳处),非为偶一选择。杜甫永泰五年在四川戎州赴宴,宴在高楼,举目皆山河,与会者皆倜傥少年,饮酒食荔枝,席间又有歌妓吹笛以助兴,好不惬意,作诗曰:“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重碧”遂成酒名,“轻红”也成为荔枝的代称。宋末文坛领袖福建人刘克庄有词:“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以“擘红高会”代指用荔枝佐饮的文人雅集,成为宋词一典,广为传用。张敬修用“擘红”为榭名,意思是此处不仅为小憩乘凉,更为宴请雅士,饮酒诗乐酬唱处。亭接屏风虽只半边,仍设有五段美人靠,便于分座设宴。居廉有诗:“频歌摘得新,差免此腹负。”“摘得新”为词牌名,可见当时常在榭中雅宴,饮酒作诗,以食用荔枝为佐宴乐事。1852年张敬修在任右江兵备道期间,在官署内建高亭,以览隔江诸山风景。时嘉应太守张榕石借东坡诗“幽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名此亭为邀山亭。张敬修一直念念不忘,他特意在可园西择地修建了邀山阁,嘱咐其侄张嘉谟做阁记。张嘉谟“谨溯次其缘起而质书之”,附作词首句曰“幽人乐兮考槃,孰往还兮青山”。阁高17.5米,为当时东莞县城最高建筑,登之望远,江水滔滔,船帆片片,念及其名时,只觉罗浮、黄旗等周边名山环侍在侧,如可拥入胸怀,更显畅达开朗。因战火纷炽及白蚁虫蛀,可楼今不复在,有说邀山阁二楼某室为可楼。但张嘉谟《邀山阁记》记载:“既营可楼,而览仍不畅,乃度园西建杰阁,凡三层,期于见山而止。”可知邀山阁建设在可楼后,乃在园西建筑上加盖三层阁楼而成。其余诸处,花隐园为园外东墙下菊花圃,周敦颐《爱莲说》云:“菊,花之隐逸者也”,故以此题名。问花小院取自“花解语”等文学经典,小院为前院后房院落,院中有花台,张敬修常供有珍贵兰种于其上,邀友观赏。壶中天为《后汉书》故事,有“壶中天地、天人合一”的寓意。可舟为临湖船屋,今已无原迹。张敬修作《可舟记》云:“张思光以屋为舟,张志和以舟为屋,皆是吾家故事。”侧面反映出他既能用心于仕途经济,又能安心于田园隐逸的复杂性格。

2.4以记人、物、事题名。绿绮楼因古琴绿绮台而得名。绿绮台是一把经历传奇的唐制古琴,明末邝湛若抱琴殉城,后为岭南三家之一屈大均所有并作《绿绮琴歌》。张敬修无意间购得,后爱若珍宝,筑楼藏之。香光阁为园主藏画处,曾藏有多幅董其昌画,故以人题名。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拜月台可由石山沿阶上,为民俗供祭处。滋树台在庭中花之径旁,上有竹簟通风遮光,为养兰蕙处。张敬修之父名张应兰,字九畹,取离骚“余及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句题名纪念,园外亦建有九畹张大夫家庙。统观可园园林建筑题名,具备如下特点:一是具有显著的岭南地域色彩。以广府方言及食荔、亲水、拜月、舞狮、曲池等岭南地域特色素材入题,体现丰富的岭南自然、人文风情风貌。二是追求性灵纯真。无论是啖荔吟诗、下棋品琴,还是月下寻诗、莳花种草,都是以清新自然、毫无晦涩造作的文辞描绘出花繁叶茂、鱼鸟依人、闲情雅聚的园林生活景象,贴近生活,性情真挚,侧面反映出清代文学的性灵风格。三是文辞隽永、气质不俗。经典籍确定由张敬修亲自题写或确定的可园、邀山阁、息窠、草草草堂、双清室等题名,或文辞清丽、悠然隽秀,或发人深省,无一不蕴含深意,营造出宁静致远、淡泊轻逸的意境,十分契合可园气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四是注重隐逸表达。隐逸文化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园中有7处带隐逸寓意的题名,充分表达出园主足知常乐的隐逸心态。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题名是“中国文学、传统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变种,是中国文学里的一种风格独特的园林文学形式”①,是园林意境的引导者,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对后世园林的建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及岭南传统园林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还需要深入研究题名的历史信息、地域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以促进其在现代园林中的活化应用,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作者:郭译阳 单位:东莞市可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