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文章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基本概述,分析了该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发展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当前电气科学已经攀升至更高的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化操作等工作提供了一系列的创新元素。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当加快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搭建起健全完善的教学框架,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换而言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应当以工作过程作为基础导向,以就业作为重要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社会各个行业及领域的改革发展。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基本概述

在当前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电气工程的发展,并且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电气装备制造应用、电力系统控制等重要单元。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建立健全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高校在开展地区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教学时,不仅仅要加强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还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训练中,以此提高自身的操作技巧。

2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一是高校的基础公共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如果长久下去,公共基础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课程的有序开展,甚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缺乏对专业课程的准确定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应当放在电机控制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操作两个模块上,并且不同的课程内容所对应的课时数量不均等。三是没有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占比严重不协调,甚至对于一些任选课都没有组织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

2.2学时安排缺乏合理性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及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在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时,通常要求课时控制在2900学时内。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约占比30%,而基础课程大多是在大二的前期开设,但从整体上来讲,其数量过多,涉及到了数学、政治、英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能够与专业本身产生联系的课时数量甚至没有达到14%。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大程度的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兴趣不高,甚至会对专业课程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例如,部分学生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十分感兴趣,但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缺乏关联性或者是关联性极小,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都会发生一定的转变,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专业课的学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尤其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电力系统基础保护原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路系统自动控制和运动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学约分别为43、40、35,从整体上来讲这样的比例是极其不合理的,实践训练环节被严重压缩,学时数量十分有限。

3提高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发展效率的对策

3.1以就业作为基础导向,加强课程实训力度

通过一系列实践训练活动的组织开展,学生可以从真正意义上熟练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内容及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执行效率,为后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的实效性目标,就业作为基本导向,分析专业课程所对应的岗位职责和就业内容,明确职业要素,并且根据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未来趋势,有针对性的设计就业方案。

3.1.1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加强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并且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系统地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行业进行理解,明确后期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素养。

3.1.2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当与周边优秀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性化服务,共同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实训基地。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职业思维。例如,为了加强高校教学的创意效果,相关教师可以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某一项技术作为关键项目,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操作,以此实现完善的经营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学生的职责和义务,有针对性的设置市场调查、设备操作、技术创新等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在参与后期的评价考核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熟练掌握不同职场环境中业务内容的核心要点。

3.2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参观到最先进的电力系统环境,熟练掌握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操作程序,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前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专业性指导,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复杂的职场环境和工作内容。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加大人才的储备力度,在获取人才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优先权利,及时发现一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减少后期人才培养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课程改革效率的主要推动力。高校应当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提高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效率。具体而言,为了充分发挥出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课程本身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高校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方案并且贯彻落实,确保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达到基础条件,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起多元化高效率的实训基地,为后期学生系统化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以就业作为基础导向,加强课程实训力度,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青.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194,196.

[2]彭德奇.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机,2017(7):29-29.

[3]张万颖.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0).

[4]陈江璋.基于“OBE”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3).

[5]杨梓晗,胡佳乐,常明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四川水泥,2017(3).

作者:赵晓艳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科技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