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1.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史。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始于1826年的哈佛学院高等教育改革,从那之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蓬勃发展。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采矿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各大高校相继设立了采矿工程学科。如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柏林大学等等。与此同时,一大批独立的矿业专业院校如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也建立起来。正是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使得美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中国的现代采矿工程专业始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之后一些现代式学院如焦作路矿学堂陆续开始创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中国矿业大学为首的数所高校纷纷开设采矿工程专业;“”后,工业的腾飞带动着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期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积极重建和发展采矿工程学科。进入21世纪,新科技与新工艺的发展给采矿工程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在美国,过去的30年里,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无论在国家性项目上还是私人资助的项目上,采矿工程研究项目都是比较惨淡的。而采矿工程是服务于采矿业这一单一行业,因此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因采矿业的兴衰而变化。当采矿业不景气时,工作机会就会减少,新的采矿班级就会缩小,甚至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可能会转到其他专业。相反的,当采矿业繁荣时,以上情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包括采矿工程在内的工程学士一般需要四年左右才能读完,这就使得情况更加复杂。目前,中国大多数设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中南大学从原采矿学科中派生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安全科学与技术工程两个新专业,采矿专业拓宽为采矿与岩土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学士、硕士和博士,一定程度说明了采矿工程人才和岩土工程人才可双向流动和两个专业的可合并性。通过改革也拓宽了采矿专业教师的知识和科研领域,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从而保证了中南大学采矿学科在多年大环境不利的形势下,不仅得以生存而且得到较大发展。总之,为了迎合新时代采矿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学时、课程、模式等方面做了相应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立。

美国的采矿工程课程设立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岩石和煤。煤矿或矿业类企业一般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东岸,而金属矿或贵金属矿物企业一般分布在西岸。这是因为州立采矿工程项目的设立是为了服务于地区利益。因此其课程设立是为了迎合州或地区的利益。出于这个原因,为了适应采矿行业的科技变化,对采矿研究生课程的要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需要定期回顾课程内容以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政府监管要求,通常企业会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纳入课程以反映当前的发展现状。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国家工程院院士SydS.Peng为例,在其担任采矿系主任的20多年里,课程修订次数就达8次之多。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的采矿研究生教育中,包括增加新课程、删减旧课程以及课程的修订在内的一切都应通过学校理事会的同意,而这一过程是漫长和困难的。与美国相比,国内采矿研究生课程的设立比较系统和全面,其课程的设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采矿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数字化矿山、矿业经济学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在掌握采矿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学习不同方向的采矿学知识。同时,在理论学习中,导师会根据课程的需要来组织次数不等的实习,让学生有机会深入采矿第一线来感受和学习。

4.研究生培养的授课方式。

相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美国的高校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因此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采矿研究生培养以课堂教育和实践认知相结合。课堂教育的教学气氛相对自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会随机抽查学生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和探讨。在考核方面,课程教授过程中会有多次随堂小考,全部课程结束后会有最终考试,最终考试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另外,美国的采矿研究生培养机制发展成熟,其理论知识和各种采矿设施、实验室健全,给采矿教育打下了基础。尤其值得借鉴的一点是,一个以导师为首的团队每周都会有一次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可以讨论学术研究上遇到的问题,或者每个人轮流展示他们自己负责的项目进程。通过公开讨论,学生们在倾听他人意见和分析不同观点中受到激励。讨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同时也确认了每个人的优缺点。随着研究项目的进行,整个团队以及导师本人的研究经验得到了扩展。在日常的科研中,导师也会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矿山开采设计任务,实现采矿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丰富实践经验。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到了实用的专业技能,也使教学工作变得丰富和高效。国内在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与美国的培养方式相似,课堂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发言。课程的考核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及写作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着重强调校企合作,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带动下,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二、对于国内采矿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建议

1.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采矿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经历了多年的修改与完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典模式。即注重采矿技能训练与培养,忽视了宏观、综合的知识培养,忽视了坚实的数学、力学、外语等基础培养,这就客观上压缩了学生未来无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学术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此,导师在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学科,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采矿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2.重视实践教学。

采矿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采矿研究生教学中实践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对此,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是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直接的实践机会。实验的设置能让学生操作仪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其创造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还能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提供更加宽厚的思维基础和创造园地。

3.注重采矿各学科间联系。

在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采矿各课程的独立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学生在单独的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了知识,但却不能有效联系起来达到归纳应用。比如说,在爆破工程这门课上,学习了炸药及其爆炸的基本知识、爆破器材与起爆方法、岩石爆破原理与方法等详细内容,却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在采矿过程上的实际运用。这样,学生最后虽然在各课程中都学了不少内容,但却缺乏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没有办法把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中各课程的联系,也可以尝试多学科联合考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整体运用起来。

三、小结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这些都要求采矿工程的人才培养必须自我完善和发展。相对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推陈出新、转变思想。在采矿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构建符合我们国家具体国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矿业人才。

作者:李杨 王华群 葛瑛 吴伟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