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论文范例

高二化学论文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作文;核心素养;写作能力;优化策略

在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受到传统写作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制约,致使学生写作兴趣不足、能力低下等,严重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此,优化写作教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已经成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写作兴趣低下

兴趣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源动力。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亦不例外。但在具体的调查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高中学生写作兴趣普遍比较低,甚至存在极强的应付心理、抵触心理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欲望低下,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二)作文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作文教学重视程度比较低是写作课堂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就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来说,主要划分为四个板块,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集中于阅读鉴赏中,针对表达交流这一板块重视程度不够。但这一板块恰恰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关键,不仅在高考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由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常常被忽视,致使写作教学中出现了随意盲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写作教学的质量。

(三)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写作评价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对其进行科学、多元化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持续强化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但就当前高中语文写作评价现状来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基本上都是随意翻阅一下,借助“阅”字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呆板、僵化,严重制约了教学评价的价值发挥,也削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这种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难以真正提升写作教学质量[1]。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订作文教学计划

语文核心素养下,写作主要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交流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的过程。基于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不仅要对作文的知识、技巧进行讲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避免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现象,真正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另外,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结合写作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科学制订写作教学计划。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到高中阶段,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比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生活。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在制订写作计划时,应将重点集中在写作素材积累、写作兴趣培养上。同时,在高一年级中应以记叙文训练为主,并将训练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逻辑思维上,要求学生在写作时突出写作对象的特征、情节的波澜、写人叙事上的议论抒情;针对高二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在高一年级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在高二阶段可着重对学生进行散文、议论文、其他文体写作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切实把握写作文体的特征,精准选择论证的角度,能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旨在强化学生的辩证思辨能力;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基于高一、高二年级的写作训练基础,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2]。

(二)积累写作素材,奠定高效写作基础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一旦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就成为“无木之本、无根之源”,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甚至制约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面对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一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阅读与写作之间密切相连,阅读是吸收和实现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则是语言知识的输出。基于阅读和实现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从中积累素材,并将其进行内化,最终使其成为写作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围绕课外阅读书目展开交流和分享等。如此,学生在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也感悟到写作中蕴含的乐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人物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并将自己观察到、体会到的事物进行积累,使其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

(三)唤醒学生内在写作欲望

兴趣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唯有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欲望,才能在心理因素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因此,基于当前高中学生写作兴趣低下的现状,应将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欲望作为首要目标。一方面,多角度命题。作文命题不仅明确了写作的方向,也规定了写作的任务。同时,作文命题还是转变学生写作状态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选择写作命题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命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记忆,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创设写作情境。将情境教学融入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由景入情,强化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在写作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可围绕写作命题创设故事情境、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或者多媒体进行情境再现,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写作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写作训练中[3]。

(四)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在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直接制约了作文写作的教学质量。面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进和创新,灵活开展写作教学,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同时,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避免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不够新颖。具体来说,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读写结合教学。教师可立足于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写作的语言、积累写作素材、借鉴写作技巧等。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后通过仿写训练、补写训练、续写训练等,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就借助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本课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进行了分析,掌握文章中采用的明喻、暗喻、拟人、通感、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仿写训练,促使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写作技能,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2.联系生活写作教学。为了避免学生写出来文章缺乏新意、缺乏灵魂,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时,还应坚持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热点新闻等,并将其融入写作中,使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贴近实际生活,能够抒发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巧用文学经典。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尽可能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关注其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如此,不仅丰富文章的内涵,还促使学生在写作中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契合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在经典作品阅读中,强化自身的文化积淀,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将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作为核心,或者选择和经典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题教学,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写作训练。

4.依托互联网,培养写作的共同体。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作文教学模式过于滞后、陈旧,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分享写作素材,讨论写作思路等,真正提升写作教学的效果。

5.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写作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还应关注教材的应用价值。教材上的内容都是经过诸多学者的千挑万选筛选出来的,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教师在优化写作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如何搭建文章的框架,丰富文章的内容,明确语言运用规律、文章的写作技巧等,促使学生在课本学习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

面对新课改、新高考下的写作教学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强化写作教学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真正提升作文写作的深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应精准把握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注重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借助辨识、比较、分析、归纳等方式,逐渐形成有理有据的观点,不断增强文章的深度;同时,在训练学生写作思维能力时,还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律、逻辑规则等,使得学生掌握语言判别能力,能够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还应引导学生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进行有效区分,借助批判性语言对作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强化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训练时,不能局限于论述描写的层面中,还应指导学生思考如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自己的作文内涵更加深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选择名家优秀的篇目,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明确文章的内涵,精准把握文章写作手法,旨在开拓学生的写作思维、写作视野,理解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写作训练,真正提升文章的质量。

(六)实施多元化作文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基于当前高中语文写作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性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首先,科学评价内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写作的结果,还应关注评价的全面性,必须要切中文章的要求,分别从标题、主题、题材、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写作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其次,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坚持时效性,趁热打铁,及时对学会的作文进行反馈[4];最后,还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融为一体,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融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真正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视角;农村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对策

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为我国高等院校思政专业选拔人才提供直接的知识、能力准备,而且能有效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有效的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也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的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看,高校思政教师、学工干部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和明显的优势。但因高中政治教学与高等院校思政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两者之间互联互通受阻。高等教育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成果非常少见,期刊网上从高校思政和管理的角度研究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论文仅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1篇,可见从高等教育视角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与价值、教学的有效性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政治教学问题审视

1.高中政治课统筹安排的整体性有待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编排、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甚至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整体上出现了民族性、地方性和学科背景等差异,这些差异在我区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它虽然具有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但这种差异性明显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所以从高等教育视角审视高中政治教学统筹性的缺失,就必然要求全区政治课教学需在区教育厅统一指导下,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求全区高中生政治素养培养的统一性。20世纪90年代,高中政治课程安排顺序是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在高三第二学期期末安排毕业会考,会考成绩直接决定是否顺利毕业。同时政治课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决定学生的升学。所以,此时的政治教师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内部均具有较高地位。但在21世纪初的新课改后,学业水平考试提前到高二期末、且理科高考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虽然全区大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材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目的和要求、政治课程内部不同科目的课时安排等均还是以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为行动指南,但各校、各专业的师生对待政治课教学的态度则大不相同。如大部分普高以每周10节课为满工作量,而有些名校、集团化高中则因生源充足、引进或留用政治教师人数较少,所以要求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这种满工作量的规定就反映了各校管理者和各专业师生对待政治课的态度,从而给各校政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性随农村高中数量减少,高中城市化、集团化、名校化现象日趋普遍日益加剧,名校和集团化高中每周12节、14节才满工作量的规定日趋普遍,远远超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时满工作量规定,使政治教师的收入相对减少,同时也加大了他们的身心压力,严重影响政治教师的身心健康。且各校的政治课课时数量及其排课行为还随学考结束时间进行动态调整,学考前后的课时安排差异性较大,在有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3节,文科每周4节,在无学考和高考的学期,政治课课时是理工科每周2节,文科每周3节,使政治课教师授课班级具有不确定性,这可明显看出,各校理工科专业大多是以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心理和行为去应付学考和高考,从而显示部分高中的理工科专业对政治课教学的轻视。笔者在学考命题期间,有部分名校的政治名师反映,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只要上两个班就可满工作量,因它们的课时安排一般是4—5节/班·周。由此看来,政治课在各高中学科中的地位明显具有附属性,学科间只存在培养目标不同,轻视学生的某门学科,就相当于忽视学生某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全区各高中政治课课时安排、内容安排和教学目的任务均有很强的差异性,不仅有县市差异、学校差异,且有时间差异、学科差异,我们承认和鼓励这种差异,但仍希望全区政治课教学能走向整体规划,希望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

2.各校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体系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使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文化生活》,在学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毕业学考提前至高二。虽然理工科学生的政治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但必须通过学考。这些变化和要求促使高中政治教师紧张备课、规划教学进度,尤其是政治教材内容每年变化,更让他们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吸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所以大多处于心力交瘁的境况。基于考试制度和政治教材内容的改革,政治教材体例也发生变化,这对高中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和体系、完成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政治教师将查阅资料、认真审阅教学参考书等备课行为与理解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认真审视和把握现时代学生身心素质和心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就政治课整体布局看,因高中新生的思维或多或少具有初中生的感性思维特征,所以大部分学校就把感性化最强的《经济生活》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使教师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政治生活》的内容相对《经济生活》和从未有过政治活动体验的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教师上课仍能做到内容生活化和生活内容化,所以,《经济生活》之后紧随《政治生活》。因文化是哲学的符号化,所以《哲学与生活》课程安排在《文化生活》之后,由此可见,高中政治课程的安排顺序反映了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感性化程度逐步降低、理性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基本特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但如此繁杂的教学内容要在两年时间内全部完成,势必造成教材内容编写与授课阐述深浅之间的矛盾,因教材内容编写必须遵从教育原则和学科基本任务,要想有效完成政治学科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就只能要求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教材体系有选择、有主次授课,否则授课时间不够,就很容易导致城乡中学、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文科和理科政治教师对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参差不齐的现象。如《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中最抽象、最难懂、最难教的部分,且因其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及学考高考安排的时间关系,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特别短,所以大部分教师授课时不可能对其中的原理、方法论等进行有效讲解,很多普高或者农村高中基本是以照本宣科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学考、高考中《哲学与生活》得分最低。但在高考学考命题过程中,这部分题量和分数又是较高的内容。哲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教师在正确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再以符合目的和规律的阐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如阐述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对“世界观”的特征和“哲学”的特征有一个正确、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阐述这两个特征,但因不同教师对两个特征的把握、理解不同,导致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如第二课强调“两个对子”的关系,主要在于教师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心理指向有深刻理解,否则教学会泾渭分明。在阐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中,要注意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整体与部分的功能性差异,明白发展和变化的区别。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部分教师反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放在“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框内不合适,而大部分教师则没有这样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各校各专业的政治课教学效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3.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有待提升

我国的高等教育尽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高中教育仍具有应试性。为提高升学率有些学校在教学目标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1],且这一目标又存在文理科之别,文科追求“高考分”,而理科追求“学考分”,因高考和学考的升学意义和难易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分科的政治教师授课心态和教学组织的不同。理科生的政治教师以课堂教学求稳心态授课,其备课、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等行为目标均重在传授知识,学生也以学考过关为目的,所以理科学生的政治成绩评价对象也只限于学考分数,学考高分就是政治素养好,潜力较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个性发展均被忽视。而文科班的政治教师上课非常严肃认真,因其目标不仅在于追求高考高分,而且在于追求知识运用,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大部分文科生升入高校后,相较于理科生来说,其政治核心素养较高。“高校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在培养目标、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有很大的关联性。高中的政治课学习为学生升入大学后的政治理论课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大学政治理论课是在高中学习基础上对理论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2]所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足可以检验、反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与不足。从笔者多年的高校思政教学经验和思政专业本科生培养经验看,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有待完善。例如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物质与物体、意识与认识、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基本概念,更谈不上用基本的学科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如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框架构建能力上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理论型和社会调研型。思政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70%以上是探讨中学政治教学法,其原因在于他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判断这类选题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但实际上他们不甚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与目标,忽视了这类题目的调研性、实践性特点。15%左右的学生选择经济现状与对策分析,还有10%选择思政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选择哲学类的只占5%。从学生的论文框架看,基本都基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范式,缺乏自己的思维特色,有些学生政治敏感度低,抓不住主要政治事件选题,这些足以说明中学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政治课教学问题的化解之策

高中政治课教学问题是当前思政学科教育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有人提出高中政治课教学存在“部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3]等问题,也有人提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4]等问题,这些问题均属于同质的课堂教学问题,只要依靠教师的职业能力就能够得到解决,并非新课改带来的、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基于学考命题经验、与名校政治教师交流所得以及参考现有文献,提出以下解决之策:

1.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的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内容基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对原教材进行修改,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考核评价体系,而且要仔细研读教材,探讨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等,以解决教材改革本身带来的“新教材每课的内容含量大,课时不够用;知识点讲授存在困惑;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理想化,难以真正落实”等问题[5]。教材内容变化带来考试制度改革,会考变学考、文理科高考中政治计分原则不同,使教师在文理科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重角色,使政治课程内部各科目教学安排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基础较差的农村高中、普通高中可按教材的必修顺序排课,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城市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应自行调节各科目授课的先后顺序,如上完《经济生活》后,可直接开设《哲学与生活》,充分利用哲学对于人的心性和思维塑造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理性思维,为学习《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打下思维和理论基础。对于理科生,上课时内容挖掘不必太深,但要严格注意教材体系的连贯性,以利于培养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理科生的政治素养;而对文科生则需深挖知识点,可打破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并深刻分析其中的原理、方法论和价值观内容。

2.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教学法和培养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的目标、任务包含哪些内容,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有人提出“在高中政治课的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列为三维目标之首”[6]。笔者认为,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本身无首尾之别,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由高等学校与各地市高中共同探讨决定。根据高校的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也应略有差异,对待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和态度也应有所不同。高中理科生的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充分利用“名词点击”“综合探究”“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活动板块,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他们合作交流、分享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养成较高的政治素养;而对于文科生,除理科生应该具备的政治素养外,还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政治核心素养和政治敏感力。基于此,高中政治课教师应和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确定一个具有文理学科性质差别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体系。例如,制定《经济生活》教学目标时,高校中的商科、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同时参加高中文理科不同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教学目标时,应以高校文科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在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制定各科教学目标前,应积极听课、参与考试命题、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了解高中政治课程各科目不同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而高校也应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邀请高中政治教师兼职指导,通过学术、教研等活动检验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参考文献:

[1]胡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J].传奇,2013(1):58.

[2]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

[3]张淑清,丁才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3(4):148—149.

[4]郑晓东.高中政治课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普遍性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148—149.

[5]翁文珠.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J].中国德育,2009(8):41.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掌握学习理论;大数据;教学研究

1引言

掌握学习理论是在人人都能学好的预设下,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动态调整影响学习的相关变量,让大多数人都能掌握的教学策略.当下,大数据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使用多以精准教学为主,往往缺少系统化、多元化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从而陷入重技术手段轻教学理论的误区.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数据辅助课堂教学不仅弥补了掌握学习理论操作缺陷而且使得大数据的使用更加切实有效.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复习为例,运用大数据辅助进行教学实践尝试.

2教学过程实施

2.1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难:在生活经验上,天体运动对于学生生活来说相距较远,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乏经历.在物理模型的建立上,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结合后的公式花样繁多,学生很难追根溯源,往往张冠李戴.在解题中往往题目新颖,题意复杂,学生很难提炼有效的信息,加上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知识的缺乏,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缺乏信心.

2.2制订教学目标

分层制订指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掌握的标准.笔者以“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目标为例.掌握性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发现科学规律的探究历程.(2)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内容.(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4)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两类基本模型.(5)掌握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特点.(6)掌握3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7)了解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以及局限性.提高性目标:(1)能体会科学规律发现过程,理清力学知识的逻辑关系.(2)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原理,掌握圆周运动与天体运动的联系以及区别.(3)会运用动力学方程分析卫星变轨问题.(4)会运用动力学方程分析双星以及多星系统及追及问题.

2.3课堂教学

联系实际,立足掌握性教学目标,创设合适学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亲历概念、规律的生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以“万有引力与航天”单元复习为例,创设嫦娥五号奔月情境,把书本的宇宙速度、环绕模型、卫星变轨等知识点串联起来,降解细化思维要求,阶梯化设置问题串,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主动生成.在卫星发射阶段设置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人造卫星?(2)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有何区别?(3)嫦娥五号的发射速度有什么要求?在绕月运行阶段设置这样的问题:(1)嫦娥五号绕月球作什么运动?(2)谁提供的向心力?(3)轨道半径不同的卫星,如何比较角速度、线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在变轨过程阶段设置这样的问题:(1)如图1所示,卫星在Q点如何从轨道1变化到轨道2?(2)从轨道2变化到轨道3,卫星在P点速度如何变化?(3)轨道1与轨道2上的重合的Q点,轨道2与轨道3上重合的P点各自的速度、加速度的大小关系?(4)要使嫦娥四号落到月球表面,应该如何变轨?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掌握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后进生以“扶”为主,带领学习,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以“导”为主,主要指导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以“放”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后,以分组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嫦娥五号的奔月采样过程的重点技术分析.通过我们身边的航天事迹让“万有引力与航天”知识走近生活,感受科技的发展,提升民族自豪感.

2.4运用大数据精准反馈、矫正

以课堂教学为第一层反馈,例如在“行星的运动”这节新课,设置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内容为掌握性目标,编制针对性课时作业,设置85%准确率为掌握标准.运用大数据及时反馈(如表1),对于没掌握的学生及时矫正后给予同类型同难度材料作为二次作业.已掌握的学生则给予个性化拓展性学习.以单元测试为第二层反馈,未掌握的学生给予补救性材料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直至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标准后再进行新一轮知识的学习.以往的教学实践往往拖慢教学进度,这也是掌握学习理论实践费时费力的原因,大数据工具的出现则改变了现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视频统一或者个别矫正,方法灵活多样,不过多占用课时,提高矫正效率.与传统教学相比,掌握学习把集体教学和学生个体需求结合起来,横向、纵向采集学生数据,动态生成学生学习记录档案,制定矫正手段,给予学生多次机会,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3成效与反思

3.1成效

以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中高二四个平行理科班为研究对象,高二(4)、高二(6)选为实验班级,进行以掌握学习为指导,大数据工具为辅助教学.表2为2021年第一学期物理期中考试数据.在形成性测试作为第三次反馈矫正后,通过大数据知识点反馈显示:实验班的学生成绩相比常规班的学生有优势.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进行横向对比差异明显.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相比之前较为清晰.笔者乐观认为,对于高一物理新课教学以及高二合格性考试,采用这样的方法对夯实学生基础,提高通过率有良好的效果.

3.2反思

(1)掌握学习理论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教学思想,它提供了一套操作程序,但是掌握学习的精髓在于要求教师要立足时代特点,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教师为了“掌握”而教,学生为了“掌握”而学.辅以教育大数据作为载体工具便于动态监控、反馈、矫正学习,让大多数人达到掌握水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我国对于掌握学习理论的研究应用性成果少,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局限.掌握学习理论耗时耗力,可操作性差.但是大数据工具使得教育理念的实施更加切实可行,大数据既可面向全体也可面向个人,既可横向也可纵向监控学习,让教育理念得以更好的实施操作.

(3)掌握学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尤其对于学生求异及创造性思维很难做到量化评价标准,这也是笔者需要进一步实践的内容.

(4)在新课改的今天,我国的教育基础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综合化、夯实化,为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导航.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要深入学习实践教育理论作为第一生产工具.诚然,任何一种的教育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物理课堂教学理论多元化,学科知识的整合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单一性地看待问题,要立足现状,融合众家之长,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去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追求教育的最优化.当下,教育大数据作为新生事物在使用中缺少经验积累,以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数据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而且丰富了教育大数据应用开发经验,开发让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更科学、有效,更具有灵魂.

4结束语

在落实中小学五项管理中作业管理的当下,如何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尝试依托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在教学设计及作业反馈中运用大数据工具作为反馈、矫正的手段,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必将是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多元化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大数据应用为教育大数据的发展提供多种尝试.

参考文献

1王会娟.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2009,19(总第212期):132~133

2张春莉,高民.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在中国十年的回顾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3):59~60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4

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包括高一形成、高二积淀、高三成熟三个阶段。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对班级文化起着灵魂引导作用。养人养心,育人育德,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尊重人性、升华人性。

关键词:

班级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形成;积淀;成熟

在《菜根谭》中说:“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班级建设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原则,对学生从严要求,等到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和集体自觉性后,就可以宽松一些,“严”的背后是自律少而律多,“宽”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让学生逐渐养成优秀的习惯。魏书生曾经说“教育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影响人的品质。”

一、形成阶段:完成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口号制定,班级图书阅读角建设

高一阶段我班订立了18条量化管理班规,由于是经过同学小组讨论后举手通过的,所以制度虽然严格,但同学们一致赞同,同学对制度的认可,使执行起来没有障碍。为保证执行的公开公正公平,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对执行班规的班干无记名投票,对执行力不强,执行有失公允的班干采取“下课制度”。对班级口号的制定,每个小组拿出方案,经过反复比对,认真筛选,我们定下的班级口号是“认真能将事完成,用心则将事完美”。这一口号激励着我班每个同学自觉从“认真”做事上升到“用心”做事。我们正是通过班级的规章制度制定与实施、活动设计与落实实现班级的优良管理,促使学生成为健康成长的集体组织者和参与者。高中阶段是学生特别具有青春活力的美好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情绪、心理、意志力需要有效引导的特殊时期。班主任就是要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解决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问题。班主任在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关心学生的真实需求,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因为文化的价值取向左右着班级集体发展的方向,文化的价值内涵决定着班级集体的发展高度。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基于此,我组织全班开展“日知读书角好书大家读”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向班级提供自己认为的好书十本左右。谁推荐的书好,借阅的次数多,谁就可获得班级奖励。书籍在期末散学时归还给书主人保管。对同学提供到“日知读书角”来“漂流”的书进行编号入册,每本书的封面上写上相应编号,按顺序摆放,方便借书与还书登记。由班主任做好书目并在图书角显著位置张贴图书目录,便于学生了解存书状况,做好借阅准备。推选的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做好“日知读书角”图书的借阅和整理工作。每学期都要增加一批新书。语文老师要以班级读书会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阅读,每两周开展一次“好书大家读”读书体会交流活动。我班在高一的班级图书角存书达到了三百多本。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改善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塑造他们的灵魂,引导全班学生涵养精神、积极向上;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富于真性情,更懂得务实、为善和审美。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为了达到行为强化和视觉强化,使班级成员形成与班级目标相符的共同心理特征,我还筛选了一些读书名言张贴在教室里,例如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凯勒的“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鲁巴金的“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余秋雨的“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富斯德的“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等等。班级精神具有移情、承载和凝心的功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我特别注重培养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自我创新的精神。

二、沉淀阶段:重点是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精神动态文化形成、综合能力的增强等

1.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主讲,班主任做方向性把握,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情操。在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节中我要求学生本着展示才华,积极参与,超越自我的精神,组成了“竞赛组”“后勤服务组”“宣传报道组”“啦啦队”“表演组”等,人人尽其能,个个显才华。2.利用语文古代诗歌选修教材和研究性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文化班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小组讨论,上讲台分享,小组学习竞赛,小论文呈现,演讲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本班文化活动别具特色。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有助于文化学习;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又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既锻炼了吃苦耐劳精神,又展现了个人才艺特长。除提高学习成绩外,还有提高思想认识、改善行为习惯、提升能力素质、加强合作互助等作用。

三、成熟阶段:重点是责任勇于担当,知识学以致用,心理健康向上,能力触类旁通

由于高三年级要面临高考,所以突出强调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为学生减压释负,让学生体验奋斗的快乐。小组讨论切磋式学习是高三班级文化的成熟表现,大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这里是收获文化收获知识的丰收场。因此,班主任在分组时,一定要注意成员之间的性格若有差异要能互补。综合考虑到学生成绩、性格、性别和其他特殊情形的分组因素。确定小组的励志口号,明确小组的奋斗目标,在竞争中提高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班级文化是班级各成员在学习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既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又能为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班集体起到促进作用,对班内每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着团队行为带来的集体归属感,“班级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班级文化的核心概念是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等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淀而来的这些东西。高中三年来,从形成到积淀再到成熟,一路走来,所带班级最后也总会收获让全校师生喜笑颜开的硕果。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也会出现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对班级文化起着灵魂引导作用。纵使是有丰富经验的班主任,在前后所带不同届的班级,都应根据不同届学生的特点去“求同存异”。养人养心,育人育德,教育最大的意义就是尊重人性、升华人性。叶澜曾经说:“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在对学生高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一切。一定要做正确方向的引导者、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策略的创建者。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5

1.1研究对象

以某某学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特长班体训队员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每班抽取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调查对象为作为研究对象的30名学生和14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在因特网上通过Google、百度搜索,大量查阅CNKI、中国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外相关的大量的研究资料,并对查阅结果进行深入地总结和综述。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向某某学校14名体育教师和30名体育队员随机发放问卷30份,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达到100%。

1.2.3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MicrosoftOfficeExcel软件来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相关的统计。

2结果

2.1某学校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2.1.1运动员来源情况

传统体育训练是中学体育训练的基础,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也是目前我省专业运动员的主要来源。然而,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教学水平、训练设施和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未来发展和前途。

2.1.2运动员训练现状

传统体育项目需要以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为基础,当然,学生在入校之前的训练基础以及入校之后体育训练是否科学化影响了训练水平。通过样本调查的结果发现运动全的训练水平较差,其中达到国家二级体育运动员标准的样本比例仅为10%。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落实到具体运动的每个阶段,使具有较长周期性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较少,运动员训练年限达到3年以上或者2年以上的仅为13%、33%;其二,运动员之所以选择运动生涯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的无奈选择,大部分运动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训练。这项调查不仅揭示了运动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而且理清了运动年限与运动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1.3运动员文化学习现状

运动员不仅要坚持训练,还要兼顾学习,表1中可以看出运动员的文化课水平一般位于较差水平的人数较多,站到总体人数的一般左右,其次是居于中等文化成绩的人,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在30人中占到少数。

2.2某学校教练员概况

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的有效性与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调查主要从教练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几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这几个指标中只有职称这项基本合理,其他都存在不同情况的不科学性。从性别方面来讲,样本学校的性别结构非常不合理,在14名教练员中只有两名女性,这也反映了女教练员在数量上的稀少以及女性对于辛苦的体育训练缺乏与男性相当的承受力。该研究者认为,很多女运动员刚到青春期,她们需要同性别的教练员进行指导和帮助,这就要求学校调整男女运动员教练的比例,使之与男女运动员的数量呈相关。最后,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虽然所有教练员都达到了专科以上的学历,但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关于高中师资应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规定,本学校教练员队伍中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高学历人员缺少。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教练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教师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也可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学校课余训练质量和社会声誉。

2.3某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由表2表明,某学校在全县范围内,体育项目领先于其他学校。这可以从田径项目经常获奖方面表现出来。不过,该校也存在运动场地太小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一些运动项目的开展也制约了运动员的运动效果。因此,目前某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情况还不够完善。

2.4某学校训练经费概况

70%的参与调查的人员认为学校在体育训练经费不足。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必然会影响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难以保障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经费供给不足导致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运动员、教员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效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因而,经费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环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表现。

2.5某学校对训练时间的规定

学校要合理分配体育训练的时间,在保证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基础上兼顾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因此,要注意保证训练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所调查的学校在这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一般都是安排运动员在早上和晚上进行训练,每次训练时间超过一小时并且保证一周训练十次以上。训练的同时,运动员还要保证文化学习成绩,而训练的疲劳如果没能及时的消除,运动员在上文化课的时候注意力不能集中。

2.6某学校训练内容情况

运动训练包括很多内容。例如:身体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的训练等。表5调查的某学校结果显示:身体素质、技术和心理所占比例较多。在现代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但是某学校忽视了心理训练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2.7某学校运动员成绩比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某学校的运动员基本上都参加了校级、县级和市级的比赛,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市级的比赛中,取得了前3名的成绩只有10%的运动员,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某学校课余训练工作成绩并不十分突出,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不高,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某学校的运动员的来源有限,文化学习和训练不能很好的结合,大部分运动员水平不高。(2)某学校的教练员的职称基本合理,但女教师比例偏少,学历层次偏低。体育教师的数量基本上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3)某学校运动项目设置偏窄,项目分布不合理,优势项目在学校中开展的不够。(4)某学校训练时间和文化学习时间冲突,比赛成绩不理想。(5)某学校训练内容在训练时间上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合理。但训练强度周期安排科学。

3.2建议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要依托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统领和系统的师资整合,通过设置跨学科概念贯穿的科学课程,有效组织和展现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和逻辑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和工程学实践,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逐渐提高的方面进行教学和学习,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模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知识的有效串联和深刻理解,最后培养出伴其一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综合思维拓展,尤其关注极富理科逻辑思维的数学和物理两项学科培养。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数学思维同步高阶训练课程,同时引进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信息学教练,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小初高一贯式学科培养及编程教育课程等,从而在初中二年级左右完成整个高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然后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成立相关学科兴趣小组,通过高中各个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在初中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对其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科竞赛培养,经过两年的培训考核,学生在高一时期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联赛及国赛,冲击国赛前 240 名,获得金牌或者银牌的同时也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直接对接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再经过高二和高三的常规课的授课指导,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并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破格录取。

四、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

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门也实施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允许具有权威资质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参与教科书的编撰和推广。但是不同于小初高常规教学的授课模式和课堂实例,生物竞赛培训教学需要常常结合大学科研教材和热点文献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到课堂当中,所以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对高中生物竞赛团队的数量和资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许需要多个全国著名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通力合作,结合多个版本的课程教材资源和特色理念,在知识内容逻辑严谨性、探究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照片插图的美观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思考和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贯式校本教材为生物竞赛教师实施竞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竞赛教材出版机制也激励了生物竞赛工作人员加速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进程,推进了生物竞赛教辅教材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采用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

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并进入小初高的课堂之中,随着投影仪和计算机在课堂中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图像及视频资源的便捷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模拟实验和教学慕课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多样、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有力地提高了一贯式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中还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实验室等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设备能够为学生开展小初高生物课程培训及涉及未来大学课程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强化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

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落实一贯式教学效果的关键。经过三十届生物竞赛的举办和坚持,不得不说,生物竞赛教师经过多年的参与和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授课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事竞赛专职培养的教师毕竟很少,且都是高中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在面对竞赛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竞赛培训的最终执行者,是落实竞赛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贯式课程改革及培养的推进中,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发展成为一贯式竞赛课程培养启动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教师研修的重点,如能熟练掌握大学十几门生物相关学科知识的要点,并能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加以授课,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共性知识,建构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体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方向和逻辑,不至于在探究和求索中有所困惑和迷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竞赛的培养道路上,坚持和努力是关键,方法和策略是重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三军用命,勇毅前行,方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龚伟,冯宁,应益可 . 我国生物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文献比较的视角 [J]. 中学生物学,2018(9):86.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生物学科竞赛;生物教学;高中

一、高中生物学科竞赛一贯式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知识科技的兴起,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顺应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理念更为先进、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的全国高中生生物学科等竞赛选拔体制正式建立,截止至今年已有 30 届之多,其针对的选拔对象为对生物学科具备极大热情、向往投身于生物学科研究领、并立志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高中生,通过各个高中开设的竞赛特色培养机制,最终通过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各个专家共同命制的科学严谨的试题,从而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竞赛生,可以说竞赛选拔体系的变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与高中的育人方式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家高端人才储备战略计划。近些年,随着试题命制的国际化趋势越发明显,单纯的记忆背诵等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新的文献研究等为情境,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十多门学科教材通读、熟读的同时,更加需要其对其学科本质及学科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充分掌握和理解。为落实学生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素养发展和解决学科问题关键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学科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动手操作实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等。对于即将步入高中并对生物感兴趣的竞赛生而言,不得不与常规授课抢时间,不得不容忍竞赛学习所带来的课内成绩的滑坡,在焦虑中学竞赛、在犹豫中学竞赛,已经是当前生物竞赛学生的一种通识和状态。而一贯式培养打通了各学段的阻隔,建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保持教育一致性和连续性为策略的教育理念。一贯式培养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高站位、高视角整合并拓展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科知识以建设起连续性教育课程体系,突破常规的学段与年龄限制,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对接国家未来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手段。下面就以一贯式培养的课程体系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实践以及课程培养建议等逐一展开讨论。

二、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理念

多年以来生物学科竞赛课程培训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依然艰难前行,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些年生物学竞赛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主要追求各学科全面且系统性的理念,在竞赛教学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为导向来选拔生物学科竞赛选手,这就要求竞赛生具备极其深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实验技能,背书抄书似乎看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但随着科技进步、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未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操作逐渐会被人工智能和高速计算机取代,学科研究的侧重点则更加关注于如何提出一个创新性的观点,如何能够运用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存的问题等。所以综合了文献查阅、国内外比较研究,依托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等大学的教授阵容为班底,以各个高中竞赛部为培训的主阵地,确立了高中生物学竞赛课程的基本理念:面向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研素养、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研究型学习模式,关注实验操作和论文分析。这些理念基本确立了我国未来生物科学人才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理念的提出既反映了当前国际生物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家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上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三、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及培训实践

一贯式培养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要依托于小学、初中、高中的有效统领和系统的师资整合,通过设置跨学科概念贯穿的科学课程,有效组织和展现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关联和逻辑结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和工程学实践,并且随着学生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方面逐渐提高的方面进行教学和学习,以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模式促进学生各个学科知识的有效串联和深刻理解,最后培养出伴其一生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即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提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综合思维拓展,尤其关注极富理科逻辑思维的数学和物理两项学科培养。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数学思维同步高阶训练课程,同时引进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信息学教练,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小初高一贯式学科培养及编程教育课程等,从而在初中二年级左右完成整个高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然后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成立相关学科兴趣小组,通过高中各个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在初中三年级及高中一年级对其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学科竞赛培养,经过两年的培训考核,学生在高一时期就可以参加全国生物竞赛联赛及国赛,冲击国赛前 240 名,获得金牌或者银牌的同时也获得清华、北大强基计划破格入围资格,直接对接高中自主招生政策,再经过高二和高三的常规课的授课指导,最终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并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北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破格录取。

四、生物学科小、初、高一贯式培养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

自主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门也实施了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允许具有权威资质的研究团队和出版机构参与教科书的编撰和推广。但是不同于小初高常规教学的授课模式和课堂实例,生物竞赛培训教学需要常常结合大学科研教材和热点文献的研究成果,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到课堂当中,所以编撰一贯式校本课程教材对高中生物竞赛团队的数量和资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许需要多个全国著名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通力合作,结合多个版本的课程教材资源和特色理念,在知识内容逻辑严谨性、探究活动设计安排的合理性、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照片插图的美观性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思考和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一贯式校本教材为生物竞赛教师实施竞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竞赛教材出版机制也激励了生物竞赛工作人员加速了教材质量提升的进程,推进了生物竞赛教辅教材的基础研究工作。

(二)采用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

生物教学信息化、实验化等模式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模式迅速发展并进入小初高的课堂之中,随着投影仪和计算机在课堂中的普及和使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图像及视频资源的便捷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模拟实验和教学慕课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深入思考提供了更为多样、更为便捷的手段和方法,有力地提高了一贯式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很多高中还建成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制作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实验室等多功能性、综合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设备能够为学生开展小初高生物课程培训及涉及未来大学课程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提供有效保障。

(三)强化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

教师的生物竞赛培养等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落实一贯式教学效果的关键。经过三十届生物竞赛的举办和坚持,不得不说,生物竞赛教师经过多年的参与和学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授课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事竞赛专职培养的教师毕竟很少,且都是高中教师,其中有部分教师在面对竞赛时依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准备,将面对很大的挑战,教师是竞赛培训的最终执行者,是落实竞赛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贯式课程改革及培养的推进中,教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发展成为一贯式竞赛课程培养启动后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依然是教师研修的重点,如能熟练掌握大学十几门生物相关学科知识的要点,并能结合当前的科学研究进展加以授课,则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整合各个学科的共性知识,建构生物学科核心概念体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方向和逻辑,不至于在探究和求索中有所困惑和迷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竞赛的培养道路上,坚持和努力是关键,方法和策略是重点,通过竞赛教师和学生三军用命,勇毅前行,方能创造出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龚伟,冯宁,应益可 . 我国生物学竞赛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文献比较的视角 [J]. 中学生物学,2018(9):86.

高二化学论文范文8

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它需要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创业创新是打开职校生机会大门的钥匙。本文总结本校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些实践做法,以期能更好地探索思考适合中职学校“两创”教育之路。

关键词:

创业创新;中职教育;实践体验

创业无止境,创新无穷时。创业创新是打开职校生机会大门的钥匙,创业创新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动力,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业创新不是某些人、某些群体的专利,不是某些产品、某些实业的单一呈现。任何一个群体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主体;任何一个点子,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基石;任何一个平台,都可以成为创业创新的载体。而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想给每个中职生的心里播下一颗敢想、敢做、敢担当的种子,期待他们悄然无声地发芽,期待他们最终筑成铿锵梦想。

一、历史传统的延续传递

“崇德•精技•砺志•创业”,高悬于教学楼之上的校训,是笔者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浓缩,是我们每个职高人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学校自创办以来,历代职高人始终都将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选,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我们有传统,有先例,有开创。1986年笔者学校畜牧专业学生就在老师指导下在学校闲置空地里开始尝试养殖家禽家畜,1994年在弃用的防空洞里种植食用菌,1995年在丹城东门村的山地培植柑橘新品种,引得周边农户纷纷想“拜师学艺”;美工专业学生利用象山丰富的海洋资源,周末到海边拾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进而开展工艺加工“贝雕”,至今笔者学校的美工展示馆里仍收藏着当年的多份作品;建筑专业学生瞄准商机组建测量队,奔赴各大建筑工地,以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行内的不俗口碑。正因有着历史积淀,笔者学校的创业创新不断前行,且行且思。

二、专业课程的实践途径

新时期,笔者学校创业创新意识和精神教育步入一个更新更深的阶段,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推进,多渠道挖掘学生潜在的创业创新能力。

1.课程改革作引领,强化学生创业创新内涵

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它需要我们和市场接轨,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顺应市场是必然趋势,笔者学校以课程改革作引领,拓宽职教思路理念,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推进“四化”课程改革,让课程与岗位对接,做“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

(1)课程内容岗位化,实现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岗位无缝对接,有效解决现行教材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各专业对现行课程目标按照行业要求作了调整,选择部分课程有重点地作了尝试。例如,旅游专业增加西餐教学项目,美术设计与制作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竹根雕训练项目等。

(2)教学形式小班化,最大效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和条件,逐步推行实训小班化训练形式。理实一体特点较强的课程,班级一分为二进行小班授课,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美工专业一半学生上动漫设计课程,另一半学生上平面设计课程,等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再互换,形成循环制教学。

(3)教学场所现场化,对有些课程,学校想方设法挖掘资源,倡导和鼓励现场教学。现场授课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在建筑专业的施工组织这门课程,专业教师利用学校监理公司这一特有资源优势,分组进入工地现场,就地讲解施工知识。

(4)教学实训工作化,积极探索实训渐进循环式项目教学。如钢筋实训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按实际工程施工规范要求,对建筑工程中主要的钢筋施工部分,建立基础钢筋、柱钢筋、梁钢筋、板钢筋、综合考核五个训练模块。然后对确立的五个模块项目分别按结构施工图识读、配筋下料计算、钢筋加工制作、钢筋绑扎及安装、模块考核五道训练流程分若干小组组织实训,实现钢筋实训渐进式和循环式共同推进。通过工程中常用构件的钢筋项目学习,过程训练和综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土建工程图的识图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只有给了学生更强的专业技能,才能焕发他们扎根基石创新,改进技术,创造产品;只有授予学生更深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寻找机会,自主创业,实现就业。2007年,施工监理班的陈华鸿同学有了惊人的创举,设计出一种外悬式外墙脚手架。小陈的这项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专利,同时还入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与保护协会、发改委、科委、统计局、商务部共同发起评选的“2008年度最具投资价值专利项目”。2013年学校斥资打造的动漫设计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其操作人员大多为高一高二本专业学生。除了刚刚介绍的“象山一号通”外,目前学校接受外单位设计约稿也为数不少,比如为海韵幼儿园作动漫设计介绍、为象山影视城作动漫实景导游等。挖掘地方特色工艺。为传承竹根雕非遗文化项目,笔者学校还实施“订单”式培养,与校企合作单位——“海仁竹根雕工艺厂”“德和根艺馆”“宏达竹根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竹根雕课程教学项目,并为工艺美术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岗位。经过专业训练,笔者学校学生制作的竹根雕工艺品《渔翁》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中获得一等奖,多项作品在省市竞赛中获得大奖,其中一份竹根雕作品还被宁波市教育局选作国家领导人礼品。

2.实训基地作依托,搭建学生创业创新平台

实践基地中没有班级的概念,只有为了特定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团队,每个人不再是“封闭的”,而是要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思考与行为。学生要直接面对并设法解决来自社会的实际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实训必须按工作岗位组织实训,班内形成循环,要在开放型的空间中体会理论教学难以传达的感受,尽量达到企业实际工作状态。检测中心、监理公司、建筑造价咨询室、建筑设计室、建筑测量队,都落户笔者学校实训楼内。这无疑给学生提升专业、激发创新、鼓励创业大开便利之门。几个月前成立于笔者学校实训楼北楼的“25M摄影部落”工作室,就是由11届建筑技术3+2班的胡佳翰同学和06届机械班的周柯达同学共同创立的。一个是刚刚结束3+2单招单考,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三学生,一个是大学毕业后辞去稳定工作、选择创业的往届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母校给平台,反哺之私,回报母校,学长带学弟,试想这不正是学校创业创新精神的生根开花,不懈传承吗。

3.学生社团作渠道,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热情

有人说,“天才是玩出来”。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自我运作,恰恰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最佳训练场。它鼓励学生们要挣脱常规束缚,进行多种尝试,以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实现自我。打个比方,社团的管理和运作犹如一个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每一次的社团活动就如同一件产品,如何将这“产品”做大做强并推陈出新,需要团队的群策群力。笔者学校团委下设二十多个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定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业基本能力。于是创业教育也成为笔者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2012年5月27日,笔者学校第一家学生创业实体店——“玛丽麻利•烘”洗衣店在一号女生寝室楼顺利开张,这也是象山县内首家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实体店;580校园服务站,以“我帮你”谐音而得名,为全校师生提供手机充值、生活用品等上门服务及预订业务;街舞社成员11届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的闵凯同学,从没想过仅仅因为兴趣参加了学校的街舞社团,居然能让他跳出一条创业之路来,带着他的部分社友开起了街舞舞蹈室,目前已有15名学员;礼仪协会更是发挥特长,组织起一支学生礼仪队,并多次承接各种政府机关单位的大型活动,比如“开渔节”“旅游节”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凝聚了学生人气,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成为学生实践创业创新的广阔舞台。

三、硕果累累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