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培训总结范例

跟岗培训总结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1

(一)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1.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跟岗培训中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任务本身繁重,再做指导教师无疑会加重工作负担,而且指导工作安排多为临时性的。中小学教学竞争激烈,使许多指导教师顾虑重重,不愿意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或自己所在的班级作为受训教师的试验田。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一要调整培训心态,把参与教师培训作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二要作好培训准备,善于与跟岗教师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甚至主动向受训教师学习,激发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

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这里的管理人员既包括教师培训机构或承训学院的管理人员,也包括跟岗指导学校及派出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多重管理中,培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联系各方的纽带。发挥协调作用,一是保证培训信息畅通,从派出学校到跟岗学校,从引领专家到指导教师,信息通畅是明确职责、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加强合作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职责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上级对民族地区教师跟岗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将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到承训学校、跟岗指导学校及指导教师身上。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往往是承训单位或指导教师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三是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培训工作牵涉面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培训失效。民族习俗问题、生活安排问题、经费管理问题,没有哪一样工作可以忽略。培训管理不仅要按计划行动,更要根据培训工作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化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成效。

(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培训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差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开发利用好下列几类课程。

1.立足学科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跟岗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科教师,立足学科课程跟岗,力求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从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诊断与评价的实施,都应细细观摩、用心体会、身体力行。

2.设计活动课程,增强体验感悟。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跟岗研修的活动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听、评课,而应当让参训教师身临其境,在备课过程中学习备课,在讲台上学习教学,在课例研究中理解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习管理的艺术。设计活动课程应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要求明确具体,层次分明,有较大的信息承载量,适合参训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

3.开发隐性课程,注重情境熏陶。教师培训的隐性课程,指培训课程设计之外,又与教师培训过程相伴随的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性课程、观念性课程、制度性课程与心理性课程。物质性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岗学校或驻地的物理环境,二是为参训学员营造的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民族情调的生活环境,对参训教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管理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校风、学风等。制度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或班级管理的运行方式等。这些东西虽不能照搬,但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制度在管理中的价值所在。心理性课程指跟岗学校内部或培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心理环境表现为个体内情绪乐观,人际间心理相容,对工作积极主动,对培训充满期待与热情。4.注重延伸课程,追求持续发展。延伸课程指跟岗培训结束后可持续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培训专家设计的后续指导课程,以及参训教师在跟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团体或建立的人际关系。除了有计划的后续课程设计以外,参训教师往往都能通过短暂的学习认识几个业内专家,结识几个同行朋友,解决几个疑难问题,收获几多为师之道。所有这些都将以延伸课程的形式,定格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之中,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有人会因为培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有人会因培训而结交到终身的朋友。培训课程的延伸不仅是培训课程资源的延伸,更应该是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

二、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实效

教师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过程。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应把握好下列几个环节。

(一)注重前期调研,满足培训需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特定的难题,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注重调研,立足实际,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教育理念、行为能力、培训期待等作为培训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培训方式,强化主体参与。《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创新跟岗学习方式,一是在培训过程中推行导师制,为每一个受训教师委派多个指导教师。学术型导师,以高校专家为主,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思想引领;业务型导师,以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为学员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教学示范。二是创设参与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让跟岗教师参与跟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参与式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跟岗培训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广泛,参训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跟岗学校存在的问题、为跟岗学习设计的问题等,都能成为跟岗教师学习、研究的课题。

(三)生成培训成果,彰显培训绩效。培训成果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与指导教师活动相关的有生成性教学资源,如自编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录像、自制课件、自制教具、培训研究论文、培训简报等。与参训学员相关的成果有学习日志、培训活动集、学员论文集及其他培训学员活动成果。显性成果既是培训绩效的体现,也是衡量培训双方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的重要标志。隐性培训成果是伴随培训过程而生成的培训文化、培训氛围,以及培训双方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受训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品德的形成等。隐性成果虽不像显性成果那样易感知,但却是培训目标的内在要求。(四)延伸培训过程,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会因培训结束而结束,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必须延伸培训过程。一是注重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为每一个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全面了解教师的参训基础、培训过程与发展前景,力求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指导服务。二是为参训学员建立后续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学员QQ群,开设博客、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与同伴或培训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有条件开放学校培训资源,为参训学员提供持续享受学校培训资源的机会。延伸培训过程的最好方式是“授人以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培养参训教师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参训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成效应用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三、强化成果管理,提升培训绩效

伴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必然会生成培训成果。强化培训成果管理不仅有利于彰显培训绩效,也有利于参训教师的后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预设培训成果。任何培训都有预期目标,即培训的预设成果。民族地区教师跟岗研修的预设成果,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参训教师的实际确定教育观念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教学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明确目标载体,比如,让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教育观念在合作研讨中得以碰撞。

二)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培训成果的总结过程就是成果的生成过程。跟岗研修最好的学习就是参与、体验、生成,就是践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体验教育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学习成果的产生。比如,一个教学方案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反思、一堂教学展示课、一个教育问题研讨等都是培训成果的体现,个人的成果汇集成集体的成果,加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不单形成成果汇编,更能体现集体的智慧,提升成果的质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2

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工作室指导教师刘永东的“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开展自主与合作、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等培训活动,对该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构建出一种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型,让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工作室团队成员达成相互学习、交流和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

二、模式建构与实施案例

1.理论基础。

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成人具有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的学习特征。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克姆•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多样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性和独立性取代了对老师的依赖,成人在学习活动中更希望决定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由此,在成人培训中,不应把知识灌输给成年人,而应视其为学习伙伴,采用相互探讨、交流的培训方式。成人的经验,是学习的宝贵资源,不仅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互相利用,取长补短,通过共同探索,能丰富集体的认识。另外,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因此做好培训分析,了解成人学习的需要是开展培训的基础。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运作正好与成人学习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相吻合,它本是教研组教研运作的一种活动模式,是指三所学校联盟或者同一学校的三个年级集备组,按照固定的教研模式,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活动。由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又与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相呼应,因此,工作室团队尝试利用该模式进行开展培训,并对模式进行完善和发展。

2.模式建构。

在模式建构之前,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需求分析与目标内容的确定。学员需求的调查分析是培训的首要环节,是培训的基础。调查分析的内容包括:培训对象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工作中的需求等。由于培训的对象是成人,因此还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与培训对象建立联系,对培训需求进行沟通,明确培训者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创设学习、交流、共享的环境。其次是实施过程与评价总结。根据既定培训计划实施,把培训实施流程设计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并对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反馈学员的学习情况,了解培训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进行应用与发展研究,在教师培训中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实施案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对象是广东省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时间长达20天。培训前,工作室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达100%;在教学业务上获省市级奖励的达88%;参加各类培训的频率较大,其中参加过部级培训的占25%。由此可见,参加跟岗活动的学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显然,单一地请专家开设讲座或听课实践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次的培训活动计划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学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促进理念的提升,也要懂得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2.设计培训内容。

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培训内容为: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以这三个模块达到培训目标:以指导专家、导师和辅导团队为引领,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为载体,通过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的实践过程,汇集群体智慧,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相互促进彼此的专业持续发展。

3.创建培训环境。

首先是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为了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在培训开展之前工作室团队创建了教师工作室QQ群,组建了“三人行”研修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和辅导团队。其次,确定研修内容,开展自我研修。培训全过程需要受训教师先进性自我研修,学习和了解“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知识。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的教研交流活动,强调的是以问题为起点,共同制定活动内容和方案,开展协作组织有序的教研交流。为了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更好地形成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在培训开展前,工作室确定了课例研究的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最后是确定培训形式,拟定培训大纲。根据前期的预设的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活动的形式,培训活动计划分为三个并行的模块。

4.开展实施过程。

培训一开始,进行开班仪式。内容包括:培训团队成员的相互介绍,工作室主持人介绍本次培训的整体计划和安排等,目的在于让受训教师明确培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把培训活动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个并行模块。第一模块:理论学习为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提升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基于学员已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问题也已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例如:在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要求学员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查阅有关资料,联系已有的教学经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初稿,并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进行组内交流,修改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修改稿。会中,先由学员向全体研修团队阐述各自的开题报告,然后由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最后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点评和讲座的示范引领,会后学员们开展进一步的组间交流,研究反思,再次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第二模块:课例研发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基于马克姆•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特征和“科组三人行”的活动模式,工作室在开展本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进行了如下调整。目的是希望学员和辅助团队成员能把彼此的教学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本次研发的课例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性质》。为了让学员和辅导团队成员在课例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形成互动,在培训开展前,以安排课例的自主研修。学员们自主本课题进行教材、课标的研读,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教学设计。在培训期间,先以三人行研修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互评,完成个人设计的自我修改;借助组内协商,形成小组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研讨,形成课例实施设计初稿,并尝试课堂实践。在进行课堂实践尝试的过程中,工作室邀请指导团队专家进行随堂听课,并在课后进行设计点评,并以《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概论》为题开设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加强理论指导。最后,研修团队对课例实施设计作进一步修稿,并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或反思论文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第三模块:自主体验本模块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自主研修、与他人的学习交流、撰写跟岗日志、学习心得、反思论文等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

5.培训评价。

培训的评价,主要是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在跟岗培训结束后,工作室对本次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结果,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非常满意,认为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观摩、学习、实践该模式下的备课、授课、评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四、培训的改进建议

1.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于培训后的继续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中除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以外,还应该有专家在线辅导,以便及时解答教师在时间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研讨,将他们的实时工作实践体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

2.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3

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总结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经验,分析其存在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培训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思考;江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1],这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根据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分析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2015年)[2]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仅就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和校长的未来培训发展情况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师资培训实践工作有所启发。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有经验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无论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是教师工作,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2012年开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4]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5],有力地加快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和项目内容得到拓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得到大力拓展。一方面,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师培中心)为基地,负责贯彻落实了由教育厅牵头制定的覆盖全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例如,在“十二五”期间,省师培中心先后举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44期、2404人次,对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进行了两轮培训。另一方面,省师培中心积极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师资培训计划,如参与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服务,为内蒙、新疆、甘肃等西部各省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培训,又如争取到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近三年已举办9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班,培训校长450余名。这些师资培训项目的推广与落实,提升了大量特殊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和有针对性。例如,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情况,省师培中心牵头开展了设备使用的专项培训。通过举办数期特教设备使用培训班和蒙台梭利教育班等,及时帮助基层特校的老师学会使用设备及技术。针对江苏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学前融合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针对教师对融合教育观念的了解不足,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网络远程培训《融合教育》教材,拍摄教学视频,并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体系进行远程培训和网上知识竞赛,全省“十二五”期间有35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普及了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这些项目的开展体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也更好地促进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6]的落实和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可能性。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监督等工作。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进行专家论证,认真做好培训方案。比如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实施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校长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是所有校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入职校长亟待提高的专业能力,以此确定了以学校发展诊断、学校规划能力为主线、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和校长专业素质提升为副线的培训内容,按照“理论学习(了解诊断和规划发展的知识和方法)———影子培训(在先进学校跟岗、调研学习)与沙龙研讨、案例分析———返岗实践并制定所在学校发展规划”三个基本阶段依次展开校长培训。实践表明,基于实践调查的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实操性好,不仅帮助校长学到了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拓宽了视野,而且还学习了先进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和校长领导艺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返岗培训制定发展规划这一综合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校长谋划和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另外,还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接地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例如,在聋校、盲校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重视学科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将学科知识教学与特殊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培训学员通过上课、评课、研课等方式,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再如,在校长培训方面,探索并建立了以提升校长谋划学校发展能力为主线的培训方式,实行“学”(理论学习)“研”(案例研讨会)“察”(考察学校)“跟”(跟岗影子培训)“导”(返岗培训指导)一体化培训,特别是在返岗培训时,由相关专家集中对每个校长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现场点评和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此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教师队伍等方面。首先,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不能满足未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逐年扩大,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都参与了各类培训,一些专业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也参加了相关专业培训,但总体而言,还有大量特殊教育教师没有机会参加高级别、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特别是随着随班就读的开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承担起随班就读工作,但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的普通教师数量相对不多。其次,培训内容和方式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内容还未完全跟上最新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或思想,培训内容较多是根据传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组织和传授,还不能做到有效地适应特殊教育实践工作的一些新政策思想、新实施模式。在培训方式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虽然已经尝试增加了大量实践内容,创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模式,但仍处于摸索中。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指导随班就读、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等工作,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但目前的培训内容还不足以让参训教师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第三,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训教师队伍人员短缺,缺乏高素养的培训教师队伍。有些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自身缺乏实践能力或理论厚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融合教育的普遍实施、送教上门等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授课专家自身更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也需要一段过渡期,这也会造成培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需求。另外,还存在授课专家库资源建设不够充分,专家库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可选择空间较小等问题,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根据培训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授课专家。此外,培训管理机制不够优化;培训设施和硬件条件(如住宿、餐饮和培训场所等)较差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发展需求

今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将进一步呈现转型发展新态势:一是随着特殊教育发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二是随着大力发展随班就读,我国特殊教育将更加走向融合;三是随着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实施,特殊教育将进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这一转型发展过程必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师资培训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两头延伸”,在职教师培训的重心亦将随之向两头延伸,大批新入职的学前教育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都面临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其次,在“十三五”期间,随班就读的新发展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门做好对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随班就读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随班就读的能力。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师资培训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转向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上。要按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要求,提升在职“熟手”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即名校长、名师和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还要配合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开展相关课程研修培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当然,还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和辅助技术运用的培训,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征的体现。第四,随着国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要建立与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机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建议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省级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作用,根据特殊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注重能力,按需施培,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首先,根据特殊教育“两头延伸”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以“三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其次,根据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配合全国特殊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采取远程网络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等方面的培训。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重点做好“熟手”教师和名师、教学骨干等方面培训。这几类教师培训要以新课标学习研修和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能力和个别化教育能力提升、必要的康复方法、辅具技术应用、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等为重要内容全面展开。在“熟手”教师培训方面,对工作至少五年以上、熟悉教学工作的“熟手”教师开展提高培训。这个层次是在职教师的主体,和新入职教师层次共同构成教师队伍“金字塔”型的基础。在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对教育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教学骨干分层开展培训。教育家型教师是塔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是第二层次;一大批的教学骨干是第三层次。通过分层培训,培养出一批特殊儿童教育家、专家型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从整体上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

校长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灵魂和关键。所以,要继续高度重视校长的培训。校长培训需按照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校长专业化的要求,突出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谋划力和领导力、文化建设能力、校内治理能力和领导者素养的提高等。针对新上岗和转岗校长,需帮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的特殊性等,初步胜任校长之职责。针对任职五年以上的校长培训,需通过问题导向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升领导力和专业素质。培训的重点是提升他们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校内治理能力以及以理论思维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针对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校长的研修培训,要注重把研修与系统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发展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力图通过校长培训和相关研究,培养出一批眼光超前、理念先进、能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按需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譬如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积极开展与内涵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主要包括课标研修、科技辅具使用、康复技术、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继续做好手语、盲文推广服务等培训工作等。总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按需施培,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地规划和推进。

(三)加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创新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全国、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要求,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真正搞清楚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和校长的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并从时展、事业发展、地区特点和个人专业提升的不同需要,设计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如新手—熟手—教学骨干—名师)、校长成长需要的培训方案。每种培训方案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能力训练主线,形成按需施培、长短结合、主次分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且具有弹性的课程模块结构。另一方面,要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如加强跟岗培训、返岗培训的专家点评和指导,注重教师上“下水课”和校长跟岗学习等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培训”双向互动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和效应。

(四)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保障体系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因此,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如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2.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管理体制

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严格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高校与特校“联姻”、校内(系统理论学习、工作坊研修、个案分析、专家点评和交流、课题研究等)校外(跟岗实习、跟岗研修、教师结对、合作研修、共同成长)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较好的资源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建成依托互联网双向互动的、无障碍的学校信息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还要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开放的、校内校外一体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高标准建设师资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逐步使住宿、餐饮和会议条件能够满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的要求。

作者:陈蓓琴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

[4]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4

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影视动画企业急剧扩张,对一线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以我校为例,2012年合作企业需求量与在校学生数比例达到3•1∶1,比去年增加约40%。笔者调研的同类院校也有相近的发展态势。但是,2011年我校动漫专业招生数同比下降22%,有的同类院校甚至下降了50%,没有一所院校呈上升态势。这虽与高考考生人数同比下降有直接关系,但也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产业发展难以促进专业发展,高就业率专业并不一定受到考生们的青睐。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造成以上情况的因素有多种,如动漫产业影响力较弱、部分媒体对高职动漫教育水平评价较低等,其中重要因素是毕业生对产业现状和高职教育评价不高,调研结果显示其中主要负面评价有:a)就业初期薪酬较低;b)就业层次低,发展空间小;c)专业学习过程中花费较大;d)对学校专业教育满意度不足。以上部分因素与行业现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关系,并非学校教学改革所能解决,但这些负面评价对动漫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教育费用过高的情况分析相对于学习费用本已较高的艺术设计类其他专业,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需要有更多的成本投入,除必备的个人电脑外,数位板、摄影或摄像设备也必不可少。这些教育投入虽然略高,仍能够被学生和家长理解。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生除缴纳在校学习期间的费用,还需要向准备就职的企业缴纳“额外”的学费,例如顶岗实习培训和企业订单班,学生为此倍感困惑。a)顶岗实习培训在笔者接触到的合作企业中,除了少数对动画技术要求不高的文化传媒类企业能够提供带薪实习外,所有的影视动画公司都提出了岗前培训方案,即向学生收取一定学习费用,进行三到六个月的专项能力培训,根据培训考核成绩上岗。综合各项费用,影视动画专业学生需要多付出近一年的学费(5000元)才能上岗就业。就业第一年的薪酬水平约2500~3000元/月。b)企业订单班部分院校与动漫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的企业订单班保障学生100%就业,其专业教育由企业教师进行,之后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读企业订单班,学生每年需要多缴纳约60%的学费,较顶岗实习培训费更高。就业第一年的薪酬水平约3000~3500元/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成本过高为影视动画专业的招生设置了门槛,抵消了行业需求的增长,使招生规模难以扩大。其核心问题在于,现阶段院校自身的教育水平难以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不得不借助企业力量完善影视动画人才的培养工作。动漫行业的人员流动率很高,但由于院校培养力量不足,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投入技术力量与学校合办企业订单班,大部分企业只能选择岗前培训方式。企业投入了人力和资源,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用收费手段,防止学生学成后跳槽。以上种种,造成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对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均感到不满。

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现今不少高职专业也存在着高收费订单班或顶岗实习收费等问题,然而影视动画专业就业中几乎全部需要多付费问题是极为罕见的,这一方面凸显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问题,也说明影视动画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经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1)生产制作体系有别于以设计师创意表现为核心的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等主要艺术设计类专业,动画产业是一种艺术性和生产性相结合的工业化生产体系,行业的岗位和分工已被细化,动辄数十集的动画片需要几十乃至几百人协作完成。构建影视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熟悉生产过程,并按照行动导向方式构建与企业生产相符合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首先由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并达到项目主管级别的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对主要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的能力要求进一步解构,从而给出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再由富有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的规律设定课程模块,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正是由于影视动画产业的高速发展,业内高端人才薪酬水平高、职业前景广阔,职业院校难以吸引到这类高层次人才来校任教。此外,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即使有高水平、高文凭的企业教师,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也需要一段时间。影视动画专业开设时间短,这注定了专业所需的高端“双师型”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打造。(2)岗位能力需求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要求大多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项的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如强化专项职业技能的培养就能有效促进学生就业。例如,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车、铣、刨、磨等各工种有一定的能力差异,但单一工种的能力要求基本相同,掌握好一个工种的技能,到各类企业中都能较快上岗。但是,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强化专项能力作用却不明显,这是由于影视动画企业差异性造成的。影视动画企业虽然也可以划分出角色造型师、原画师、动画师、剪辑师等岗位,但各企业的岗位职能差别很大。首先,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的岗位构成完全不同。即使同为一种类别,相同的岗位的能力需求也会不同,表现在制作软件、职能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上。此外,动画制作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造成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影视动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多,师资和设备投入有限,难以针对性地开设更加细分的教学方向。即使部分院校已尝试开设,但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也难以平衡取舍。这些因素造成院校的教学难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不同企业的上岗要求难以吻合。因此,到院校招聘的动画公司,考核时大多只能重视美术造型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对制作软件操作能力并不期冀。甚至部分企业仅以美术能力为考核要点面向艺术类各专业招聘,这也反衬出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建议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由行业发展现状、专业特点、高职办学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固然有些因素并非依靠院校自身努力就能够改变,但教学改革并不应当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教育投入,更应当依靠现有资源,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深化影视动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是以上问题最可行的解决办法。(1)校企合作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如前所述,高端的“双师型”教师是动漫专业师资建设的核心。近年来,高职示范性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中逐步重视这一问题,部分院校高薪聘请企业动画导演、艺术总监为专业带头人。但这种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普通高职院校,如从企业招聘中层技术人员,由于受能力素质、行业视野、教学能力的限制,其结果是对专业建设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显著。笔者认为,教学队伍的建设应当从自身抓起,加强教师培训,从现有的队伍中选拔优秀师资培养“双师型”人才。而“跟岗进修”是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最有效的手段,即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培训。其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跟岗进修”的教师与学生同步参加培训,在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深入理解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与变化,找出专业教学差距,总结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跟岗进修”带来的教学改革适应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三是“跟岗进修”的教师培训费用最低,培训时间的灵活度也最高。(2)校企合作的专项能力培养我校在早期影视动画专业建设中,由于对产业结构研究不足,对主要就业岗位的职能难以把握,课程体系构建以“通用型”动画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其结果导致学生的上岗能力偏弱。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展开,笔者逐渐认识到,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能力培养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建设发展势在必行。由于不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不同,课程的设置必须依托长期合作且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应当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听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主要就业岗位,分析主要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的能力要求进一步解构,从而得出专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由于近年来动画企业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行业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对于以前较窄的就业岗位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自由择业,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就业。但是,在强化专项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专业的长期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几个企业,减少主要就业岗位不能以学生就业层次为代价。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删减不必要的岗位方向课程后,更多的教学时间应留给美术造型能力、创意表现能力、专业综合素质的教育上,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p#分页标题#e#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5

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重点倾斜,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如何给农村教师搭建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做好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成本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够部分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尤其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培训资源,这对于大规模、高效率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教师的全员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网络培训的顶层设计者要从基层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时间、讲授内容、评价方式,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

二、有效做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地区和专业科目,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校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策略,构建校本教研组织制度。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有效做好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

三、着力加强联片教研

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像我县农村存在一人一校现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根据地域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名师队伍的分布状况、研修人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将学校划成几个片区,开展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既有示范课,又有研究课;既有城内教师上课,又有乡村教师上课;既有听课、说课、评课,又有讲解、分析、培训;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努力引进驻校教研

驻校教研是帮助农村教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情况,发现农村教师迫切希望外面专家来本地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别、岗位、层次教师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与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定期进驻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教研指导。特别要针对目前农村教师研读教材不够的实际情况,开展“基于教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帮助广大农村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充分发挥教材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以研读教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五、着力落实城乡帮扶

为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好“三区”支教政策和县域内的交流轮岗,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搭建平台,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作用,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城区学校送教下乡,乡村学校教师到城区跟岗实践,为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提供机会。通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学校教师建立“师带徒、面对面、手把手”的关系,开展评课、磨课、同课异构、互动交流、主题论坛等活动,达到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的目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六、在培训中培养教师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营销专业;实习实训

一、实施背景

面对当前新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不仅能有效解决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应用性强、涉及行业范围广,该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机会意识,在校或毕业后参与创业的可能性相比其他专业更高,因而对创业方面需求更大;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行业企业的营销岗位工作,由于行业特点与市场需求差异,学生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实践与创新,否则难以在岗位上有比较好的发展。无论是从就业还是创业角度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都有助于学生实现更好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从原有的“就业导向”向“创新创业导向”转变,而如何着眼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新型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习实训的可行性

(一)校内实训资源丰富。校内实训软件有营销模拟平台软件,企业经营沙盘软件,市场调查软件,创新创业模拟平台软件,结合课内分散性实训,实现各环节相互贯通、紧密结合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层次化。遵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和“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基本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时,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层次,阶段式、循序渐进地实施实践教学活动。

(三)校外实训实习方式多样化。校外实训以密切合作企业为实训基地,营销专业学生从第一学期就有专业认知实践,通过参观企业,访谈校友,听企业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专业的认知,到当地知名企业进行认知实训、跟岗实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形成“店员—领班—店助-店长”有效衔接的“十二岗七级”课程体系。由师生共同评价渐渐过渡到校企共同评价。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做法

建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认知实践、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三大模块。[1]

(一)创新创业认知实践。1.参观企业通过参观知名企业直观了解校企合作企业的一般运作过程及其营销环节的运作形式。学生从中了解到企业老板创业和守业的发展历程,从而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2.企业调查设计好问卷让学生自己选择企业进行专题调查企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需求。3.聘请校外企业家和优秀校友进入课堂聘请校外企业家进校园为学生讲授当前企业文化,进行生动、直观的实际营销经验与创业经历的介绍。邀请企业家、业绩突出的毕业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格等方面的教育。

(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对创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还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法律知识等等,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是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把握创业机会,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需要有进取心,以及面对失败和挫折能有不屈不挠的品质。在知识方面,创新创业需要学生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知识以应对创新创业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还要通过市场营销模拟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调查实训、创新创业模拟实训等软件来进行技能训练。在情商方面,创新创业要求学生除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优秀道德品质外,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以及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市场营销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体系,力争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创业综合实践。1.阶段性创新创业实践市场营销专业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校园模拟市场的营销活动,主要有商品营销大赛学生按自愿原则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市场调查、广告策划、采购货物、销售、谈判等经营流程的运作的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寻找和把握机会。[2]2.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与常规实践教学活动相比,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对师生素质能力、教学资源要求更高,因而实施难度较大,但市场营销专业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所有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中,竞赛在激励引导、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等方面比较容易操作,因而也容易被学校师生接受。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将竞赛作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平台,充分发挥竞赛的载体作用,鼓励师生参与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市场营销赛项、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等各级各类竞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达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目的。3.企业跟岗实训自2010年开始营销专业与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以培养职业店长、职业经理人等创新创业人才为培养目标,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储干培训,目前已有10届学生参加跟岗实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训练”的储备职业店长或储备企业合伙人。4.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三个月的跟岗实训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为合作企业培养、输送营销专门人才,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大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条件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对教学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决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实践保障体系的构建。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及与之相配套的经费保障等。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保驾护航。具体措施包括:营销专业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5年达到6个月实践,营销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老师全员参与指导。其次,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加大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实验室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购买市场营销模拟训赛软件、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软件和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软件,进行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和创新创业模拟实训,为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市场营销赛项选拔人才。采用“校内外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吸引和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一起参与实践教学指导与管理,具体形式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再次,建立了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和管理制度。管理协调机构由学校领导、老师以及企业负责人组成,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和体现双方的利益。对校企合作中的双方职责、实习岗位要求、职业纪律等作出明确规定,校企双方都能严格遵守。

四、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时,采取“合作共赢”的原则,有效满足各方需求,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院系在师资、教学场所、实验设备与软件、奖励考核等方面均予以投入,企业提供支持实践岗位与环境。营销专业实践体系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构建校内外全方位教学保障体系。与传统实践教学相比,创新创业涉及面更广、环节众多,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也更高,学校、社会(企业)和学生三方配合默契,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保障体系。学生参加各类营销类和创新创业类比赛,成效明显。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提高,多名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店长、职业经理人。

五、总结与思考

为了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规律,按照分散性实训与集中性实训相结合,单一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培养相兼顾的原则,既有教学分散实践又有阶段性集中实践,既有单一技能训练又有模块技能训练还有综合技能实践。按照认知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三阶段循序渐进,全方位地思考、设计,形成一整套既有操作性又有灵活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从就业能力到创新创业能力、从创新创业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育观察[J].2015.10(91)

[2]宋丽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济研究导刊[J]2011.17(256)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7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适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问题对策

课题:

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需要不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对策与建议,探索适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质量。

一、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职教攻坚以来,南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攀升。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南宁市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南宁市目前有专任教师2047人,其中,本科学历1880人,占91.8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3人,占7.4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1%。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大幅提升。

2.“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

实行编制制度改革,在中职学校增加“非实名编制”,面向社会或企业引进人才,提高该类教师待遇,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保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适当比例。

3.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南宁市招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充实中职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制定科学评价标准

南宁市积极构建和完善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师队伍总体上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突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校级领导干部、师资培训管理者,力图从不同群体的视角考察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完成,发问卷125份,有效卷115份,有效卷占92%。根据调查反映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总量不足

根据《2015-2016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29所,在校生8.9092万人,专任教师2047人,生师比43.5∶1,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生师比20∶1的合格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跟不上中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

2.优秀技能型教师过少

在受调查者中,有86.1%的人认为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当前中职教师“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问题。尽管目前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造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3.名师匮乏

在调查中,有58.3%的受访者认为南宁市中职学校缺少专业领衔的名师。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职学校仅有1人,占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职学校仅有3人,占1.7%;教学骨干2432人,中职学校仅有82人,占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上达到1∶1的比例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4.教师多为双证型双师,而非双素质型双师

问卷调查中,有5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多为“双证”,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与所从事专业无关,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从“双师素质”结构来看,专业课教师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非常短缺。

5.中职教师相关专业培训不足

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的培训现状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可见,教师对当前的专业培训需求和积极性均不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培训方式尚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实践操作性的培训少;二是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紧缺,教师难有时间参加培训;四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系统规划。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除了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有效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查找图书馆相关书籍和杂志及网络相关资料,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宁市6所主要学校中职名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基本与课题组研究思路达成共识。实地观摩江苏省中职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采用案例研究法,汇编《中职学校名师案例集》,从中总结出名师成长规律。采用实践研究法,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南宁中职教师技能比赛、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中职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常态化。通过积极的探索,课题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名师培养的指明灯——《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

通过总结分析名师成长规律,名师成长工作室编写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将名师成长的共性要求融入报告册,使培养对象目标明确,效果突出。侧重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科研、企业锻炼,强调团队精神、争优意识。例如,教学篇: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五课教研的标准,明确“公开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标准,通过加强“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填写报告册,能清晰地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同时准确判断自己的短板,同时单位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好地平台。

2.教师培养的平台——人才小高地、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基地

(1)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2014年4月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的《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名单的通知》(南办发[2014]31号),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各专业集团的牵头单位南宁市第一、三、四、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技师学院联合申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项目正在全面提高建设载体的师资水平,培养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托这一平台,中职教师团队实力飞速发展。人才小高地建设吸引了区(省)内外中职教育高端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职业教育专家,引进行业企业一批名师。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近两年,南宁市职业教育还引进特聘专家,每年拨付科研经费,保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如载体单位广西南宁技师学院新建了基建约10亿的校舍,各载体单位新建了2个以上高标准的实训室等,每年给予项目15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人才小高地项目助推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更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软件建设。依托人才小高地项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培训:一是引进来,柔性引进专家讲解国家最新政策,指导国家政策的落地,例如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改革、现代学徒制等,编印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选编》;二是走出去,与江苏省教科院职成所、江苏双元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发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专业骨干教师赴江苏跟岗培训系列项目,有“一对一”的国赛金牌教练跟岗培训,重点校跟岗培训,科研单位跟岗培训等,培训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2)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市共建立了9个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名师成长工作人员组成结构由核心专家、行业和企业技能人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个工作室12人,每个成员带3名青年教师,每个名师成长工作室直接辐射人群约50人。名师成长工作室明确提出未来三年乃至“十三五”本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预期成果,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促进质量提升、师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实施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南宁市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注重名师的生成,作为成就职业教育名师的摇篮;二是名师工作室是推动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三是名师工作室以出业绩成果为任务推动团队成员培养培训,业绩成果直指各类国家奖项,团队成员要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在专业教学骨干中成就出专业教学名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分为两类建设:第一类指专业课的名师工作室,由5所专业集团牵头学校按照重点建设的专业设置,每一个重点建设专业设置一个名师工作室;第二类指针对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分德育课程、语文和历史、数学、外语设置四个名师工作室,由局统筹安排牵头单位。

(3)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建设基础上,集团牵头单位还建立了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基地由集团牵头单位与合作企业共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集团牵头单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优秀中青年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依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支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重点建设原有9个以专业集团为基础,以“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为主要模式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共管共建原则,充分发挥集团牵头学校和基地合作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企业实践建立稳定的、高层次的培养基地。到2020年,新增5~6个专业优势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15个,力争覆盖全市中职学校主体专业,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中职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全面有效推动师资队伍培养的评价方式——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

(1)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科研实力是学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过去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表彰年度先进集体、个人,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课题、著作、论文,明确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任务,通过表彰让科研工作成为个人乃至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引进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这一机制后,2016年,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点课题2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大招标课题2项等等。

(2)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自2014年起,南宁市已分批在市中职学校开展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管理检查评估工作,有效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做法是:以实地考察为主,只看常态工作资料,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考察组成员有局领导、教研机构领导、各学校代表,考察组分成行政组、教学组、德育组三个组;考察方式是从学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全天全方位考察学校。在前一阶段教学与常规管理让学生“做得下来”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考察侧重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诊断与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教育多年的评估实践,以及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说明,保证质量离不开外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验、评估,但归根到底要依靠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分工合作、协调平衡,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制约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职教攻坚、内涵建设等系列活动,南宁市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不断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有科研甚至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黄玲芝 周报春 王玲玲 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3]艾咏梅.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7(2).

跟岗培训总结范文8

摘要:近几年来社会对酒店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作为第三产业的领军行业,传统酒店行业迎来了转型变革的热潮,酒店业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为新兴的酒店产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摆在学校与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高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培养模式

近些年经济的快速推动,我国酒店的数量随之增加。虽然高职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不计其数,但是高技能的人才供不应求,仍然有较大缺口。这不仅表现在人才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的质量上。酒店业的发展现状中,存在“酒店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缺陷。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已经脱离企业的需求,出现供需错位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潜心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尤其是产学结合模式的提出,使得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有了方向与目标,实现不同于传统办学形式的全新办学模式、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产学结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由之路。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行产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是基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来的,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应用型、实用型较强的一门学科,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工作和学习的互补。深化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1]。

一、产学结合的内涵

产学结合也称为“校企合作”,重点突出学习与实践,以学校、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胜任力为目的。对于学校而言,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结合可以输送大量的优质生源,增加企业的发展潜力。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互利双赢,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2]。产学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略带职业性

产学结合是学生走入实际工作环境的“第一道门”,“边学习、边工作”,让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深入体会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技能。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开始“工作”,“学中做、做中学”相互糅合,

(二)提升实践性

产学结合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针,是产学结合的核心所在。

(三)树立引领性

产学结合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切口,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调整,起到引领性作用[3],将学习课程进行不断开发,强化教学内容,融合酒店管理实际情况,从而实现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

(四)兼具开放性

产学结合走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线,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关键是如何将产学结合,与用人单位需求对口。产学结合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产学结合不仅是学校共享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将实际的经验知识带到课堂,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双方一道努力,加强合作,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产学结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创新逐渐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中心,社会需要大量具有高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的人才[4]。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培养出对社会发展有帮助、为社会作贡献,具有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相比于其他学科专业,更着重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追求创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学校内的环境氛围与企业氛围、学生的心态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酒店企业的运营系统等都与互联网相结合,应用系统与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在极速发展。所以,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加强自己的创新应用能力,就需要学会将书本知识与酒店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

(二)改变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酒店不断创新设备设施,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而学校的实训设备更新速度、完善能力远不及酒店企业[5]。所以,高职院校依托酒店企业,与之合作办学,既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也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真正让学生“未毕业、先就业”,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是改变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用人企业甚至把酒店真实环境建到了学校,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与用人企业“亲密接触”,进行实训,学生毕业之后就能直接上岗,迅速融入到酒店管理中。

(三)提高师资质量的有效方法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院校实力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较量”。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引路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的综合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企业、沉到底层,去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后转化、寓用于教学改革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一线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教师授课时的纸上谈兵,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相信经过锻炼、下企业的教师,在教学效果上会有大幅提升。

(四)提升学生就业的必备砝码

产学结合在学生和酒店单位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了解的桥梁。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针对在校大学生[6],而且也可以运用到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巧妙地结合,帮助学生与酒店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酒店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的高校内设置专业性课程,依据酒店自身对员工的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方案,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就业的需要。

三、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背离需求

课程设置的初衷是针对酒店需求,但是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显然没有结合实际,书本知识过于集中,没有结合酒店的岗位需求设立。部分教材内容老化,学生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

(二)“双师”型师资缺乏

产学结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实践经验。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性的操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捉襟见肘,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更显力不从心。

(三)教学体系相对传统

高职酒店管理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但是在产学结合的实际情况下,不少高职院校仍然立足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教学体系,造成教学理论与岗位实际脱离。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酒店也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等难以胜任岗位。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生还未毕业已先就业,提前感受职场的氛围和环境。实际产学结合的现状是酒店提供的岗位过于单一,主要是服务人员为主,能接收到的专业知识较少。间接地说酒店是根据经营情况安排,与学校的安排脱节,背离了学校培养的初衷。学生大多不安心在酒店实习,毕业后很少留在酒店工作。

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模式的创新

(一)针对需求,设置全面合理的课程

课程与实际环境相融合:对于理论知识的提高,需要职业院校科学化地将酒店相关业务编写成书本知识,并将酒店各种业务与传统课程进行分类编排,将酒店餐饮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与运营环节加入到专业性课程中,实现学生学习与上岗服务同步,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合:将职业资格课程融入到学习课堂,对学生的培养需要灵活化,学生在完成自己专业性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前景等,在深层的学习酒店其他业务之后,获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营养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课程与技能大赛相融合:为了加深对产学结合的运用,关键问题是将课程和国家、省市技能大赛等活动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课程与酒店企业之间密切关系,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全面展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性知识技能。酒店管理专业有相应的技能大赛,诸如“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

(二)结合现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专业带头人: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职业院校应加强资金扶持,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各类学术活动、科研活动等,以有效带动院校的学术水平。在考核上,要实行动态管理,按年度评选、考评,形成“鲶鱼效应”,促进更多人才脱颖而出。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评机制,以此培养具有创新与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下企业”:对产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深化,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及教学水平,最优的选择则是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到酒店企业运营中。这样,首先可以为学校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指导教师带领高校学生进行培训实习,时刻跟随学生的学习步伐,共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引进兼职教师,增加队伍活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有利于增加“双师型”的活力,壮大师资力量,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求。引进的兼职教师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性技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来自于现任职于其他高校、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以及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另一种,则是来自于高端酒店企业,并且从事于酒店行业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其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领导管理能力。

(三)遵循实际,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酒店管理行业的特殊性,其对人才的实践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强调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科学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习岗位培训相结合,实践性运用教学课程需要表现出课程的深层认识。认知实践教学:即要求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性知识的详细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融入到酒店管理课堂中,职业院校会设置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具体包括教师带领学生对酒店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酒店管理运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模拟训练教学:产学结合被运用的首要环节就是在高校内部建立相应的模拟培训室,包括酒店前厅、客房等。对于部分已经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高校可以在模拟培训室内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模拟训练。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依据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阶段性的考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技能。社会性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为本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实践运用机会,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从事与酒店管理职业的具体要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定期性地举办会议以及类似于酒店服务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会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举办大型活动时,学校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现场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强自身的专业性技能和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等。校外顶岗实习:即在合作酒店任职实习。这种培训方式可以说是互利三赢。一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酒店管理能力,通过酒店考核的学生可以在实习酒店任职,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成果。二是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知名度以及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制度性培养等。三是有利于缓解酒店员工短缺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学生需要经过两年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经过一年的校外顶岗实习。

(四)依托背景,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

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要,高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形式需要得到改善,不能仅仅依靠酒店企业单方的努力,也需要让酒店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培训中,运用产学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形式,这样有利于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双招式”培养模式:是高校通过与酒店企业签订培养合作合同,高校招生时,合作企业需要接收应届学生在其酒店中实习,对学生培训过程由高校与酒店企业双方共同负责,双方一起制定培养方案、安排相应课程等,理论知识由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共同负责,这样就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进行培训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可以留在实习酒店企业中就业。“双挂牌”培养模式:所谓“双挂牌”培养模式,即高校在合作酒店企业,进行挂牌以创建“产学研基地”;与此同时,酒店企业在高校进行挂牌以创建“员工培训基地”。这样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合作酒店内完成岗位实习等,酒店企业也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选择性培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可以同时满足高校、酒店企业和学生三方的需求。“冠名班”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酒店企业的名称进行冠名,由企业与高校双方共同参与。依据各个酒店对员工的要求,并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筛选而成立的“某某酒店班”。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对酒店管理具体了解,认识到酒店企业运营中的关键。高校可以通过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科学化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1”培养模式:依据酒店企业运营的特殊性以及采用的产学结合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与酒店企业合作采用“2+1”的培养模式,是学生学习阶段分为前两年在高校内学习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第三年高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到各个酒店企业的岗位上,并且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实习期划分为强制性实习和自主实习两个阶段。综上,本文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现状剖析,同时提出兼具实际性、可行性、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利用产学结合的模式,希望为企业搭建一条便捷、高效的技术求解渠道,避免企业走弯路,也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服务,提供些许参考。

五、总结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职业教育,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具有紧密关系、相得益彰的教育模式。通过产学结合,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的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各自的优势,集中特色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添砖加瓦。产学结合,从学校层面来说,是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企业层面来说,高素质的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活力,带来新鲜“血液”,实现酒店企业的创新融合发展;对于学生层面来说,学习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了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学结合所要走的路很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功能,深化教学改革,不能用体制机制改革代替,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要抓住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补足实践教学短板。

参考文献:

[1].崔杰.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5(4):68-69.

[2].高昆,杨叶昆,康仕林.高职“2+0.5+0.5+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10-212.

[3].张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探索[J].知识经济,2014(18):125-126.

[4].王宁.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及成效——以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与无锡华美达广场酒店合作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3):67-68.

[5].张少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85-188.

[6].李龙星,袁畅,鲁桃珍.试论产学合作教育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3):60-61.

作者:庄敏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酒店管理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

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性不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将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融合一致,校内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根据个性特征实行定制式特色培养,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能力递进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职业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与岗位要求有差距、对职业认可度不高和适应性差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学生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性不够。如何在整个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促进和引领现代酒店业的发展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有用、好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既不能满足现代酒店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不能促进和引领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课岗融合、工学交替

“课岗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知识、岗位、技能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校内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企业跟岗实践、校内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学习、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工学交替进行,来实现理论与实践交互,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1]。

(二)个性化定制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是一套人才培养方案、一个课程标准,整个专业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来开展人才培养,学生的愿望、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也就无从谈起[2]。我们所提出的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是指在专业教育的通识培养目标要求下,结合行业、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的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它是介于传统的通识培养和“一对一”的特长培养之间的一种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首先应该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的特点,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共同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普适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三、“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机制

(一)构建“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立足于岗位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体系(图1),即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将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融合一致,校内学习和岗位实习交替进行,根据个性特征,实行定制式特色培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岗融合,构建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为酒店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基于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的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标准,依据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我们把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构建了“课岗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图2)。即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四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每一个阶段的课程又由人文素质课程、语言沟通能力课程、业务操作能力课程和基层管理能力课程四大模块组成。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交互、实训室模拟训练与酒店现场学习交互、课程学习与跟岗实践交互,通过课岗深度融合来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岗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根据理论知识由浅到深、岗位实践由易到难的递进式规律,把岗位实践与课程教学紧密融合,遵循了学生的个人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3]。

(三)校企共育,制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应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技能指导、为学生实践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此,我们构建并实施了工学交替、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图3)。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校内生产性技能实训,暑假和第三学期去酒店跟岗实习,第四、五学期在校学习酒店管理理论和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第六学期根据个人的职业规划去酒店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几年的实施,实践证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以“生”为本,实行个性化定制式特色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的对口率,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改革探索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一条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路径(图4)。在学生大一的第二学期末,我们向每个学生发放《职业岗位取向综合调查问卷》展开调查,对每位学生的问卷逐一分析,根据该生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及性格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等因素,对比酒店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岗位群进行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校企共同为不同岗位学生量身定制6个月跟岗实习培养方案并开展跟岗实习。跟岗实习后再根据学生实习中的表现、企业的需求及个人的职业规划调整岗位群,再进入毕业顶岗实习。通过个性化定制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岗位技能和综合素养迅速提高。

(五)“三融一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融”是指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一贯”是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设计,强化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与学校教学的融合;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强化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的融合;通过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职业标准融入教材中,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薄弱问题以及学校教育与企业供需错位的矛盾;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三融一贯”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优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4]。

(六)五方共管,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安排在实习岗位后,就全权交由酒店方负责,没有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也未对实习质量进行过程监控。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厌倦,进而对专业失去信心,这也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安排专业老师跟学生一起在酒店顶岗实践,既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掌握酒店行业发展状况和岗位需求,又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和管理,并及时协调解决学生上岗后的不适应问题,确保实习的圆满完成。同时,学生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学校系部、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酒店人力资源部、实习部门五方共同对学生实习全过程、全环节进行监管,确保每个学生跟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高质量完成(图5)。

四、结束语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课岗融合、工学交替”个性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科学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构建与职业岗位对接的“课岗融合、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性特征、能力差异、职业兴趣等方面开展个性化定制式培养,有效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深度合作,将知识、岗位、技能有机结合,着力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课岗融合”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讨———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65-66+73.

[2]张兆印,等.软件工程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2):43-45.

[3]孙训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岗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49-50.

[4]于水英.基于“课岗证”融合的会计专业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116-118.

[5]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34-36.

[6]张培.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6(16):149-150.

[7]朱晓洁.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2):115-116.

作者:张丽萍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酒店管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学生们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现状出发,找出目前我们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们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技能,进而提出一套适合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一、目前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目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围绕四种能力的研究。包括任务能力、整体能力、整合能力和关键能力。这些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迁移能力,即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工作环境和情景的变化,学生们能够将其类化或者整合,进而完成工作任务,他们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劳动者拥有核心职业能力,所以他们会很快适应岗位,重新拥有适合新岗位的核心职业技能。另外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各国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它主要体现的是职业能力的环境适应性。还有学者提出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们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导致所教的学生缺乏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实用性较差,很多学生不知道核心职业能力是什么,导致学生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学者提出了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出发,激发学生们对职业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优化课程整体设计,提高学生考核等方式方法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核心职业能力。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职业能力,既要可以迁移,又要能够体现它的非专业性和综合性。结合目前社会对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的需求和要求,我们将酒店管理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沟通能力

酒店行业是以服务为主的行业,那在工作中,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少不了和客人沟通交流,我们很多学生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而是缺乏沟通技巧和表达方法,导致有些同学在工作中沟通不畅,屡屡碰壁,造成工作效率低,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所以,我们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需要在平时课堂中加以练习,多给学生们提供锻炼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重视,学生们要想在未来职场中走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就必须重视团队合作。就拿现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中餐宴会设计比赛来说,早已经告别了之前的个人赛,转而以3人一组的团队赛来综合考量每位选手的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这项比赛更看重的是一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比赛获胜,就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大赛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主要目的,我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务必需要重视团队成员间的配合。

3.主要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作为岗位工作人员,最基础的就是岗位的专业技能。我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的岗位有前厅、客房、中餐厅、西餐厅和行政酒廊等。要想成为核心职业能力强的员工,学生们需要在学校里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消化吸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这些能力是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掌握的能力。

4.学习能力

无论是酒店行业还是其他工作岗位,学习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当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想不被岗位淘汰,并且在岗位职业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所以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比拼的重要能力。学习能力不仅要学习社会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综合实力,还要不断吸取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得自己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三、我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技能提高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根据德国的双元理论和西方国家提到的职业标准。我们国家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酒店企业的服务型人才。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它既要满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又要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还要要符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要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变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等。所以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提高方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好培养出具备国家职业标准技能的合格毕业生,同时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2.制定核心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对于我们学校设计的酒店管理专业四门核心课程而言,无论是中餐服务与管理、西餐服务与管理、茶艺服务、客房服务。我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课程整体设计,这使得教师们明确了每门课的教学目标、手段、方法及最终考核的要点,通过目标设定、过程考核及效果评估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另外,学生们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明确自己每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学生们掌握课程内容,学习工作岗位本领。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们来说,专业技能的可迁移性和非专业性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对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整体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培养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使得我们的学生具备岗位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3.建立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岗位核心技能围绕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设立模拟岗位工作环境,确立考核要点,明确考核分数,以教师考核,学生自评,小组考核三方结合,使得学生们通过在校课堂实践操作考核中提高专业技能,此外通过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提供准确的考核记录,让学生们学有依据,练有标准,在课程考核锻炼中,不断改进不足,提高岗位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使毕业生能够成为适应工作岗位的可迁移性人才。

4.加强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专业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忽略了学生们职业素养的提高,职业素养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及职业意识等多个方面。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日常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质,做到上课时间准时、尊重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习惯,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社团活动和校外实习考察,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共赢意识,现在的酒店已经越来越看重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遇到实际问题的灵活处理能力。所以在大一阶段我们就要让学生为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方向,大二阶段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模拟企业工作实践,在大三阶段,强化实习岗位工作锻炼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总之,我们为了更好的加强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还是在课程改革及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都要加大力度,更主要的是要在专业建设的改革实践中,提高学生们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生们日常的职业素养,加大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断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徐速.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