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护理论文范例

分级护理论文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403张床位,护理人员189名,均为女性,年龄22~45岁,平均(28±7)岁;共有7名副主任护师,55名主管护师,71名护师,56名护士;5年以内工龄有50名,6~10年工龄有61名,10年以上工龄有78名;本科66名,大专72名,中专51名。此外,选取我院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9例,女51例,年龄20~56岁。

1.2方法

1.2.1层级管理建设

选取我院组织能力强且临床经验丰富的10名护士长组成护士层级管理组织,主要负责全院护理人员培训及其内容的制订,要求严格按照管理规范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选拔及考核。

1.2.2层级制订

以能力水平为基础,按照护士的学历、工作经验、技术水准及个人素质为依据进行分层级上岗,组织架构为护士长下分3个等级,分别为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制订每个层级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流程,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3层级职责

整体的护理管理、协调及监督工作由护士长负责,组长负责协助并带领高级、初级责任护士完成查房、会诊以及日常护理操作等工作,并对难度大的工作给予指导。高级责任护士是从患者入院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进,包括护理方案的制订、实施等,并对初级责任护士工作进行监督。初级责任护士完成所有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实施工作。

1.2.4层级培训和考核

护士长根据各科室情况制订科室各层级的培训方案及考核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培训及考核工作的落实,考核结果存档放置在护士的档案中。

1.2.5层级权限及待遇

以“责权统一”为原则,将护士的层级、职称和工作及奖金相结合,对护士管理患者的数量和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发放绩效工资。按照层级、岗位性质、护理难度、护理风险程度以及整体质量进行分配。

1.2.6排班模式

根据护理难度及要求等,对护理高峰段、薄弱段及夜班增加人力,以降低换班次数,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指标

应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标准,对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前后的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工作质量包括护士的整体护理能力、病室管理能力、基础护理能力、护理文件管理以及差错缺陷护理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工作质量对比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护士的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满意度对比

对24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实施分层级管理前,有215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满意度89.6%,实施后全部患者均满意,满意度达100.0%,实施前后患者满意程度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2

1.1研究对象

选取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手术室工作的28位护士,其中包括女性26人,男性2人;年龄为23~50岁;主管护师6人,护师12人,护士10人;大学本科11人,大专13人,中专4人。

1.2方法

对弹性排班联合量化计分绩效考核制度与传统排班加平均分配绩效制度在年手术例数、年加班时数、年欠班时数、年补休时数、人均日工作时间、薪酬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①排班方式: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决定下班时间,超时补休,欠时加班。即在完成常规手术后,除留下2名护士负责完成急诊手术外,其他人员按规定填写时间后即可下班。但必须保持手机联系通畅,如有第2台急诊手术,将随时呼叫最早下班人员,该人员必须在30分钟内赶到。同时,除工作人员有特殊情况需要主夜班接替外,常规手术均由本组人员完成。排班的原则是满足手术病人及手术医生的需要,合理有效地安排人力、物力,保持公平原则。同时,尽量照顾护理人员的特殊需求,使大家在工作紧张及工作量大时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在工作结束时能尽可能地身心放松,好好休息。②量化计分绩效考核方法:按班次、加班时间、手术时间及加分项目分别给予计分。主班值班时间为8:00~18:00记1分,并且每台手术加0.1分;夜班值班时间为18:00~8:00记3分;听班每班记1.5分;加班时间每小时记1分。手术时间按麻醉记录单切皮至关皮时间计算(全麻手术以切皮至麻醉清醒时间计算),手术时间小于2h,记1分,2~4h记2分、大于4h记3分。加分项目为特殊体位摆放每台手术记0.5分,特殊感染处理每台手术加0.3分。然后根据所得分值计算业绩工资。③设计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护理人员对现行弹性排班联合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度情况。本问卷自行设计,共7项,用3分制尺度对各项的满意程度评分,满意为3分,一般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用得分的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种排班方法比较

在没有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实行弹性排班联合绩效考核制度的1年中手术增加432台,年加班时数增加170h,年补休时数减少172h,平均日工作时数由8.68h降至7.82h,护士满意度由45%升至98.5%,具体需要说明以下几点:①加班时间:按规定8:00~12:00,12:00~18:00,8小时以外的工作时数,按小时累计。②欠班时间:指实际在班工作时数未及8小时的数值,按小时累计。③补休时间:指实际工作时数超过8小时的数值,按小时累计。

2.2护士评价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出28份,收回28份,共调查196项,其中“一般满意”3项,“不满意”1项,护士的满意度为98.5%。

2.3医生评价

手术室实行弹性排班联合量化计分绩效考核制度用于护士人力资源管理后废除了过去的传统排班加绩效平均分配制度,既合理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又体现了技术风险、责任风险与绩效薪酬成正比、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公平原则,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质量。从问卷调查中可获得手术医生对护士服务态度、工作质量的结果分析。

3讨论

3.1科学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传统排班制度由于管理者难以合理、公平的安排加班人员,所以只能让全体护士坐等下班,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如果遇上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的急诊手术需叫护士回岗工作时,由于护士一直处于工作或坐班状态而未等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会导致身心疲惫,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弹性排班则灵活的将原来等待下班的时间用于安排护士休息,既将欠班时间变为加班时间,使加班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辅以量化计分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工作安排更加合理,确保了手术安全

弹性排班让手术室的护士长能充分发挥行政职能管理作用,合理调配排班。根据每天的手术量、手术大小和难度、上班实际人数实行弹性排班,由于取消了接替班制度,从而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手术安全。

3.3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3

本院23个病区,开放床位811张,护士794人,接诊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心脏病患者达156万余人次,并成功实施各类心脏手术近15万例。其中,急诊床位18张,护士21人,护士长1名,带教护士1名,护士组长3名,护士16名;本院急诊科是接诊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繁重的科室,由于其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急诊护理工作随机性大、时间性强;护理工作要求高,技术复杂;与各学科之间协助性强;社会性强,影响面广。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满足临床及急救需要,2009年3月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应急小分队。自应急小分队应用以来,得到院领导及临床科室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2护理应急小分队

2.1护理应急小分队的建立与职责

2.1.1组成

应急小分队由8位成员组成,采取全院公开招聘、自我报名的方法。基本条件:有心内科、心外科及急诊工作经历5年以上,年龄35岁以下,具有敬业精神,综合业务能力强。报名者统一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理论考试与应变处理能力测评按成绩确定10位入围人选,经过个人述职与综合素质评估,确定最后人选。护理部副主任担任应急队队长,负责应急小分队人员的协调、分配等行政工作,急诊科护士长担任副队长,负责组织培训与考核工作。

2.1.2职责

队员由护理部统一指挥,随时准备接受护理部的指令,要求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随时准备参与院内救护。无抢救时,机动安排队员到门诊采血及协助院内危重患者陪检或到重点科室实践与培训。

2.2应急队员的培训

2.2.1“三基”理论培训

以自学为主,1个月考试1次,85分合格,以8~22章为主,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不合格者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者扣除相应系数的绩效工资,考试第一名者予以奖励。

2.2.2专科知识培训

邀请心内科、心外科、ICU、CCU及急诊科的临床专家进行集中授课,主要讲解常见危重患者的救护,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等救治原则以及心肺复苏、重要脏器功能监测等有关知识,累计约40学时。定期组织应急队员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急救方法,并回院进行讲课,根据院内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采纳,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2.3抢救技术培训

针对常用的救治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呼吸机、IABP的使用以及急诊术前准备等技术,逐项进行示教、训练、考核,达到人人过关。

2.2.4应变能力训练

以患者突然出现某种意外问题为例进行实践演练,并进行夜间或节假日集训,考评组织能力与救护方法,不断强化队员的急救意识,培养争分夺秒的急救理念,提高整体素质。

2.3应急队员的使用

2.3.1参与急诊室、CCU及ICU抢救工作

一旦遇到院内患者抢救,应急队队员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按分工参与抢救工作,定人定位配合医生,做到环环相扣,使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使抢救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

2.3.2补充特殊时间段的人力不足

在门诊采血高峰期,机动增加采血窗口,应急队员协助采血,有利于采血患者分流,避免采血等待及拥挤场面。

2.3.3协助院内危重患者陪检

应急队员协助陪检可大大缓解临床护士因忙于治疗及基础护理不能及时陪同患者检查的压力。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使患者在做各项辅助检查中,得到热情的服务,确保患者在检查中的舒适与安全,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

3体会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1-6月产科36例头痛患者,结合临床病情及神经内科会诊意见,具体诊断分型以及所占比例。

1.2护理方法

36例患者中有13例给予药物治疗并给予专项护理,23例给予专项护理等非药物治疗。

1.2.1一般护理

本资料36例患者中有20例为紧张型头痛及6例偏头痛,两者总和占我科头痛患者的比例最大(见表1)。紧张型头痛的病因与情绪障碍、应激、心理紧张、抑郁、焦虑有关,其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及药物治疗。偏头痛与精神因素也有较密切关系。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产科头痛患者多发生于初产妇。临床上由于产妇对相关的产科医学知识缺乏,产妇生活习惯以及入院后居住环境的改变,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等因素,均可使产妇产后的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可使产妇产生紧张、恐惧、胆怯等不良心理变化,而其中初产妇又为多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产妇加强健康宣教,增长其医学知识,让产妇对于自己在生产过程中以及产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尤其对于产妇在产后康复、哺乳、照顾婴儿等方面加强护理和指导,多给予产妇关心,加强医护沟通,增加其安全感、信任感,通过细致观察了解产妇心理变化的先兆,并帮助产妇克服引起焦虑和精神压力的原因。另外,病房要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适宜,为产妇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这样产妇能够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对于临床头痛的缓解有较大帮助。

1.2.2用药护理

本资料36例头痛患者中有13例进行药物治疗,包括1例颅内感染性头痛、1例紧张型头痛、2例偏头痛、3例高血压性头痛、6例其他原因导致头痛(包括1例鼻窦炎、2例枕神经痛及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热的产妇)。其中所用药物可能会涉及抗生素、降高血压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镇静安眠药物以及止痛药物。护理人员应掌握使用以上药物的剂量、用法及副作用,并要了解这些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在执行医嘱过程中要做到准时、准量用药,用药前告知产妇可能的常见药物副作用,并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副作用的发生,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好医生进行相关后续治疗,并在产妇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及时安抚产妇情绪,保持产妇的情绪稳定,避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头痛症状因情绪等因素加重的可能。

1.2.3出院指导

对于产后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饮食搭配合理均衡,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可能诱发头痛食物,避免受凉感染,并嘱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产后抑郁等情况的发生,并注意门诊随访。

2结果

本组36例头痛患者中,13例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并辅以相应护理措施后头痛症状改善,其他23例非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通过护理后头痛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3讨论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三大类:(1)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2)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头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对于产科头痛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在药物以及非药物治疗中均有较好的效果。

4结语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我院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护理人员44人,有6人从事行政工作,实际参加培训38人,年龄38岁~55岁,平均年龄47.36岁,其中38岁~45岁11人(28.95%),46岁~50岁16人(42.10%),51岁~55岁11人(28.95%),均为女性;中专10人,专科8人,本科20人。可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参差不齐,在临床工作中承担责任不一,工作能力强弱不同,不能很好地履行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职责。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2008年由护理部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其他建议和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护理新知识、科研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护理管理、人文知识、学历教育6大项12个方面的内容,每项按非常需求、需求、一般需求、无需求分别计6分、4分、2分、0分,求得需求均值。根据需求顺位统计,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和方案。不同年龄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情况见表1。

1.2.2效果评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护理部针对个人需求,了解她们培训后的情况并进行长达2年的跟踪、指导,尤其在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科研创新、护理论文的撰写、授课技巧、护理管理方面的情况,在分层分级管理中,是否体现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优势及骨干作用。

2结果(见表2)

3讨论

3.1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培训内容各有所需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虽然在医院护理人员中所占比例小,但却是重要的中坚力量,她们在临床不同的专业科室,配合相应的医疗技术,其护理涉及不同的领域,并且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少数人有一定的科研、论文书写等能力,但整体水平欠佳。结合专业特点及自身情况,也决定了她们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要求,各有侧重,以满足工作和自身的需要。从表1可以看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对护理新知识的培训排在需求顺位的首位,她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护理最新知识、最新的信息,紧跟时代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该专业领域的前沿,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而且新知识的培训学习刻不容缓,是当务之急,这种培训学习伴随着职业生涯的终身,故均将其列为培训的重点。排在需求顺位最后一位的是学历教育,由于多种原因,在职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即使有培训,医院选派出去脱产学习者也是凤毛麟角。非脱产的研究生继续教育也因其年龄因素和初始学历较低而使大部分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望而却步,没有选择或极少数人有意向,故此需求顺位排在最后。38岁~45岁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年富力强,需要在护理各方面体现自身价值,完善人生,对所学内容均有需求,愿望强烈。46岁~50岁的护理人员除了在临床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外,更需要经验的总结,需要创新,需要交流及传授,故偏重于教学及科研创新。51岁~55岁护理人员则热衷于教学及护理管理知识的培训,对学历教育方面没有纳入培训内容中,这与他们的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关。

3.2因需施教,形式多样,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GillFurze[3]认为,继续教育内容应同时满足个人所需(受教育者感知的需求,即工作经历意识到某项内容的重要性和对其教育需求和受教育者真正的需求,即客观缺乏的真正的应满足的教育需求,如病人需求)和组织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医院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等)。表1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不同需求,基于此,护理部根据其需求或愿望,完善了培训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因需施教,采取将护理人员送出去、专业教师请进来、院内有专业所长的专家教授授课、短期脱产进修学习、参与学习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讨论会、网络自学等多种培训方式。就某一新业务、新技术能够以脱产和学习班的形式系统学习。参加讨论会和专题讲座时聚集在一起交流经验,建立联系,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既能在很短的时间更新知识,并且可很快应用于临床。对带教老师的培训,注重授课技巧的讲授,并进行预讲点评。在科研创新能力培训方面,除专题讲座外,以如何撰写护理论文为培训重点,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护理人员,由专家进行个人辅导。护理部对有在职护理研究生培训意愿的人员,为她们提供有关信息和渠道,鼓励她们参与在职非脱产学习及自学,并了解学习情况及进度,鼓励她们战胜困难,努力达到目标。只有因需施教,不拘泥于形式,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提升自身素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和社会。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6

1.1对象

荆州市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市级医院2所(S1、S2),县级医院5所(X1~X5),共计2567名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荆州市所辖的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2年护理科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部资料实行原件查看,由护理部将所有发表的论文期刊、科研课题下达文件、课题登记证书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备查,调查内容包括:全院护士数、数、统计源期刊篇数、专著、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专利情况。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讨论

2.1结果分析

2.1.1护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来看,专科教育对于护理科研的内容基本是空缺,本科教育中虽然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但由于本科阶段有较大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程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科研的工作中,只是初步具备了科研意识,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才会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市二级医院中尚无硕士学历人员,本次调查中本科、大专学历的护士是在中专起点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或在职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的学历,没有高考起点的全日制本科生。绝大部分护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导致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普遍不足。

2.1.2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足

根据荆州市护理重点专科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要占到总数的10%,其目的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要求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及论文的写作,但从表2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并没有完成,且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同一作者的文章,所以,护理人员写作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医院也只是依赖于这小部份人来完成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并未达到整体提高的目标。

2.1.3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导致护士疲于应付工作,缺乏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以上7所医院虽然有3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1∶0.4的床护比,但这3所医院均是为即将迁址到新医院前所做的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如搬新院后随着床位的扩张,仍达不到1∶0.4的最低标准配备,且都是刚入职的新护士,不具备撰写论文及开展科研的能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所以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疲于去完成日常工作,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即使在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工作的被动与人员的压力,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这种状况不但挫伤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2.1.4缺少护理科研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院中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很少,此次调查的7所医院均没有达到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要求高级以上人员达5%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在县级医院更低。此次调查中,县级医院正高级护理人员只有1名。有调查显示,目前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科研原动力较差,普遍存在为了晋升才进行护理科研的现象。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基层医院职称晋升由于受指标限制非常难,这样导致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没有希望,也就丧失了科研与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由于护理岗位管理、层级管理还未真正实施,不论学历和技术高低都做同样的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较高学历的护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带动护理队伍的科研。

2.2对策

2.2.1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科研中去,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热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只有从护士的岗位设置、护士配备、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考核、护士晋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实施目标管理,将护理论文撰写数量与质量作为院科两级考核指标之一,对中级以上人员要求每人每年至少l篇,同时,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在评先表优、外出进修学习时给予政策倾斜,笔者所在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就是通过该方式,使护理论文及科研的数量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2.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

有研究显示,护理教育能增加护士的科研知识,提高护士评估研究成果的能力。各医院要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护理科研写作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将科研骨干送出去学习与深造,回归后成立院内科研小组,由其负责组织有科研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护士,请相关专家讲授科研知识,定期召开学术小讲座、论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开展从易到难、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护理科研,以点带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2.2.3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各级医院要认真落实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安全文化;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诊疗过程的安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手术室作为一个抢救治疗患者的诊疗场所,其工作环境特殊,工作任务复杂,医疗风险大,因此,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点安全管理之一。近几年来,护理安全文化构建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建设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本院手术室构建了科室安全文化,以增强手术室各项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增强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律状态,减少和防范手术医疗差错,杜绝手术室医疗事故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制度的强化学习

1.1强化核心制度的学习

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保障手术室护理安全,利用晨会的时间组织手术室护士学习医院的各项核心制度。通过提问,让核心制度的规定深入工作人员心里,并指导其实践技能。列出与手术室相关联的重点制度,例如手术分级制度、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查对制度等。安排手术室护师级别进行PPT授课,通过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让各项核心制度深入人心,规范护士的日常工作行为。

1.2成立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小组

每周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及口头总结汇报。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书面理论考核和随时抽查、提问等。对于理论考试、实践抽查不合格者,予以安排辅助性岗位,同时再次进行培训和考核。

1.3加强新入职护士的培训

进行薄弱环节培训,特别是新上岗人员的培训,使她们明确护士职责。护士要每时每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加强慎独修养,为患者提供万无一失的质量和安全保证。

2提升手术室业务水平

鼓励在职护士参加自修、大专或函授本科、同等学力研究生等学习,并在班次或休假上给予照顾。鼓励在职护士撰写论文,并派遣参与部级的手术室专业的论文交流,派遣护士参与部级、省级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提升手术室的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派遣护理骨干参与省外进修,不断拓宽护士的眼界,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创建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手术室专业护理队伍。

3加强人文关怀服务意识理念

3.1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化,要求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将获取的人文关怀知识和情感体验进行内化后,理解、关爱患者[4]。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手术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健康,促进医护、护患关系的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

3.2加强护士自身的人文关怀

有研究报道,实践护理关怀指对爱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实施过程,主要包括爱的“接受”与“给予”两个过程,也就是“别人爱”“爱别人”[3]。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强调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也不能忽视护士自身的人文关怀的需求,构建完善的护理人文关怀链[4]。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鼓励发挥个人潜能,关心、爱护、重视每一位护士,使本科室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与自豪;对护士提出的正当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如事假、休假,可以多组织科室活动:爬山、郊游、体育活动等,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

4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手术室重点安全管理的流程

4.1术前访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封闭的环境,手术患者多数存在着对手术室的恐惧感,护士术前一天应对患者进行访视,介绍手术及麻醉的注意事项,增加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信任感,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术前访视的工作内容将进一步深化,惠及所有手术患者。

4.2设立手术室护士站及儿童等待区,把好入手术室的第一关

手术室护士站的主要功能为负责手术患者的进出及第一次信息查对,监督科室手术设备的进出,备好当日手术的用血,并负责手术室与病房间的沟通。

4.3识别管理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方案

手术室的风险管理内容众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阶段风险评估进行分阶段的原因分析,并不断地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手术室主要风险的原因及防范。

5构建完善的护理不良差错事故报告体系

有学者指出构建强大的患者安全事件上报系统是高效的安全文化最好的证明[5]。通过建立畅通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促进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达到护理信息的共享化,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最终达到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目的[6]。本科在护理部领导下,提倡非处罚性护理不良事件积极上报,并给予积极上报的非当事人员以积分的正向激励。正向教育当事人,就事论事,并将事件作为教材予以警示同科室人员,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

6小结

维护手术患者的安全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护理管理者应创造安全文化,重视规章制度的学习,监督规章的实施情况,识别手术室的重要风险,进行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的前馈性作用,建设有高度责任心、高技术水平的手术室专业队伍,让安全意识深入每一个护士心中,使其树立起安全责任的主动服务意识,为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护航。

参考文献

[1]周惠芳,谭耀坤,黄彩芬,等.构建护理安全文化实施前馈控制的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22):23-24.

[2]吴欣娟,张红梅,曹晶.强化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促进护理安全文化建设[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5):314-316.

[3]许娟,刘义兰.临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3):16-17.

[4]肖菲,刘义兰,王礼桂,等,构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传递链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921-924.

[5]易开桂,丁四清,刘自娜,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现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23(7):9-10.

分级护理论文范文8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护理3班和4班护生100名,均为女性,年龄18岁~21岁,平均年龄19.3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两组护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两组护生均于入校后第3学期学习《外科护理学》,采用由熊云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了排除其他可变因素的干扰,两个组的课时数和授课教师相同。观察组护生采用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复习等相应的教学环节。

1.2.2具体教学实施

1.2.2.1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观察组护生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室上课。多媒体教室提供外科护理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及自主学习网站,包括课程简介、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报告及考核范围等。此外,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提供护生国内外检索网站,如万方中华医学会杂志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和EBSCOhost等。

1.2.2.2教学步骤

观察组护生随机分配任务小组,每组4名~6名护生。课前专业课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方案。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如E-mail、飞信、微信等布置讨论任务,提供护生检索文献的方法及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分级。课上教师合理运用任务引领、案例导入及小组讨论等激发式教学方法,并辅以教学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讲解。课后任务,安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论文,并要求护生在论文中标注论点资料获得的来源和循证护理证据的等级。

1.2.2.3评价方法

教学结束后,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对基于循证护理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两组护生进行教学多阶段性、全方位的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统一进行考核,教研室教师按照评分标准统一阅卷。

1.2.2.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讨论

2.1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材是护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往往落后于临床。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和临床的知识冲突会使护生困惑,而又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很好地弥补了教学和临床的脱节。护生通过该教学模式掌握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条可靠的网络途径,而不仅仅依靠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来寻求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了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护生通过资料检索、采集和分类等,提高了文献检索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护生在学习中不再单纯地接受,而是学会了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客观化理论考核成绩的支持,观察组护生主观题考核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护生很好地将此种教学法所获得的综合能力运用到理论考核中,极大地提高了解题能力。

2.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展望

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护生保持中立观点,还有极少一部分护生不赞同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他们认为传统教学法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便捷,而且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教学改革。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他们不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以循证护理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学习中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实施。此外,研究发现两组护生理论考核中客观题部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新型教学模式不吻合有关,护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没足够的能力将自己所获取的资源进行分层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导致在做客观题时,干扰选项的出现使护生产生迷茫、困惑等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加强护生的学习能力,适时指导护生进行知识的再构建,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添加趣味性学习环节,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帮助护生渡过新旧交替的教学磨合期。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