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语文教育范例

大专语文教育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1

1.1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对象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2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派生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课时比较轻松,学习任务也比较少,使学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信功能,学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松懈,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就要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1.3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显示出专业的师范性、高教性,通过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增加语文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独立的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体系的健全目标,以教学生学好语文为基本任务,统一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实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元化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课程,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现,完善教育改革的体系。

二、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目非常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设计的专业文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就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专业训练,加强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可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学习语文专业知识。

2.2高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方法越来越多,在实际的生活中,语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高校渐渐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国高校语文专业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保持消极的态度,对开设的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识的重点和要点。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提供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典范,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的教学水平。

2.3教材的选择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

随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语文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材上体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连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应用到今后的从业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结合现在时展的特点去选择。

三、多元化背景给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3.1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到了教学的误区

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比如: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语文专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学的误区,都是导致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出发,探索最适合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3.2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高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学方法。事实验证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实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选择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知识的效果,使语文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学生从业的教育工作当中。

四、结语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好的实现对职业教育和认为教育工作的结合,也是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要求和发展目标。但是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存在学制短的问题,同时生源质量也有着不同的差距,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这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际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各种资源的应用,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具备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也将对这一内容展开详细研究。

一、大学语文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选用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很多历史、哲学知识,还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主要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人文精神培育工作的强化

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进行强化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都江堰》一文中提到,只要都江堰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退散,李冰的儿子也将会代代繁衍。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未来的殷切期盼。此外,屈原的“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表达出作者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文章或是精神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体系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对完美人格塑造的促进作用

对完美的人格进行塑造也是当前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强化的关键环节。大学语文具备较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征,所以这也意味着这门学科要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发展与健全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在《归去来兮辞》中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热爱生活、洁身自好的性格品质。《前赤壁赋》则主要表达出来作者在身处逆境时候的豁然心态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人格的健全,树立起全面的自信心。

(三)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帮助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发展也是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提升的重要目标。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优秀作品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有效学习,学生也能在古今中外人物的思维方式中吸取到更多的养分和智慧,这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比如在对庄子的《秋水》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庄子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同时还能更为全面的学习到相对论的辩证思维。再比如,通过对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理解其对历史人物独特见解的同时,还能对其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这对于打破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也将更有效地进行创新和发展。

(四)对语言和文字修养进行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水平也是当前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更注重对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且将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强化作为教学主要的努力方向。因此这些工作对于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文字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更是发挥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影响下,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提升的主要对策

要想让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成为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推动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以下环节的研究: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择

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始终存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所以,要想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就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对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通过科学的取舍,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教学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对学生阅读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时代或是教材内容对教材中更具备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讲解,从而做到以点带面,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相似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进行研究。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创新

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开展既不能灌输,也不能采用古板的训练方式。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制定一系列更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教学方式,比如,排序讲读法。也就是根据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对教材中所选定的课文进行合并,从而将不同的系列进行中心的明确,确保对于其中人文精神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比如在进行自强不息的和积极进取人文精神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屈原的高洁的品行和上下求索的精神进行详细讲解与归纳,还可以对杜甫关心社会、舍生取义的精神进行讲解。在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对陆游词中的忠愤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可以采用总结评议法。也就是对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内容进行更合理的总结,从而实现去伪存真的对内容进行讲解。

(三)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将大学课程教学工作有效延伸到课堂外,从而构建起课内外教学工作的结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强化对以下工作的开展:首先,培养以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激发和调动,比如举办一些文化艺术节、文学社团等等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适当举办一些人文知识讲座,通过这种方式校园中也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这对于学生在校园整体氛围中感受教育,获得思想启迪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其次,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工作中,从而将在学校学习到的人文知识更有效的转化文人文精神,比如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借助寒暑假开展相应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实践工作中更好地对自身意志进行锻炼。

三、大学语文教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强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环节中的主要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强化,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体验出更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自身的业务水平进行提升,不仅需要对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同时还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对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尊重学生在学习环节中的主体位置

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也是最为关键的主体环节,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对自身素质进行提升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行确立,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自主精神和选择的满足,切实提升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师也需要有效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更为主动和自觉的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最终将人文知识更好的转变为人文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也是当前时展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仍然存在很多不利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生源质量也有着不同的差距,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这也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际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各种资源的应用,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总而言之,在高职高专的院校教育工作中,大学语文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更应该加强和素质教育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小玲.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如何结合[J].高教学刊,2016,54(12):228-229.

[2]贾敏.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实施[J].现代交际,2014,36(11):147-148.

[3]李黛岚.谈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与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2):177-179.

[4]王敏.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3):118-119.

[5]万金淼.关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68(6):25-26.

[6]孟顺英.立足大学语文课堂着眼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浅论[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9(4):51-52.

[7]黄伟群.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3(4):87-90.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3

1.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注重专业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紧跟市场需求,专业的创业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校就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证明了在高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长远发展。

2.行业领域发展为专业人才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长期和有效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从事淘宝或是微商等进行在线交易,创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是运用专业知识创业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需要创业的融入,以激活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如旅游英语专业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利用地域旅游和专业优势,自己创业开设家庭小旅馆,通过网络渠道为预订房间和景点,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单一在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和理念会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要探索结合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路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吸收创业知识拥有原始创业活动出发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需从思想上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拥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原动力。

2.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培养计划中。

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在专业教育培养中,高校各专业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培养计划的全面和整体设计,把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自己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3.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主要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立足于成功创业校友和行业顶尖企业合作创业课程,投入到精品创业课程的建设与投入,并将新理念的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只专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其结果是导致学科之间孤立学习,形成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的人才,制约了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建构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5.实践平台的搭建。

校内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比赛、创业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在校内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给予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如建设大学生团队“创业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理论,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增加创业成功率。校外与企业合作,带动创业项目,如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课题和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拓展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6.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专题教学;翻转课堂;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多年。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使用母语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让大学语文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从而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非常丰富,但是大学语文的课时却相对有限,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在自学原则的指导下教育学生端正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态度,以此激发生学学语文的学习热情,这也是教师能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大学语文课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的主要方法。因此,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应当可以从专题翻转课堂教学入手,专题翻转课堂教学能突破传统意义上“篇章讲授”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在内容上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在教学顺序上进行重新调整,让文学知识在课堂上基本实现内化,让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审美得到提升。本文将对大学语文改革中专题式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有益探索。

一、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是指选取中外文学史上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各类文体作品,通常都是名家名作,在内容上,趋向于情感教育、思想品格教育、人生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将选取的篇章重新按照专题进行组合,每个专题都有一个专题核心内容,围绕专题核心,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更理性的思考人生、认识社会。大学语文专题教学的优势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专题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语文的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确立为“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人文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课堂教学不仅弘扬人文精神,而且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篇章讲授转化为专题讲授

对于阅读欣赏类的大学语文篇章,课堂上的讲授方法一般都是逐篇课文地讲解。而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选用的篇章较多,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课时又都比较有限,课堂受到既定课时的限制,教学实施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挑选经典篇章精讲,其余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外泛读。教师在对经典篇章进行精讲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总体包括: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简介、梳理讲解分析作品等,这种模式的大学语文课堂常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高四语文”的讲授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情绪不高,学习倦怠,没有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这与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大学里探究学习的氛围极不协调,因此传统的大学语文的篇章讲授方法,亟需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的特点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思维的多元性,在组合专题时不再遵循以往的纯课文讲解的局限,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按照专题的核心意义进行组合,使专题教学的内容兼具文学审美和时代气息,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个性化的课堂交流,使得专题教学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兴趣,大量的课堂互动能活跃课堂氛围,大学语文的课堂不再是灌输式的授课形式,专题式授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才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开放的心态和鲜明的个性,才可称之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专题核心,设置灵活而开放的多种问题,在问题的带领下,拓展知识面,见识各种文学体裁,体验从多种视角去解析作家作品的文艺性和审美价值,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也随之充分挖掘专题的内涵和外延,如此,在专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慢慢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学语文在高校一般都是公共基础课程,采用的也大都是分班教学模式,在分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程中专题的讨论与学习,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平等交流、展现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探索学习的平台。在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程学习报告,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整个学习成果的汇报和总结,对专题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传统的篇章讲授向专题授课转化,让学生成为整个专题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专题学习进行梳理,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信。

三、专题授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将基础知识学习与课后练习、课下研习思考两个环节互相翻转颠倒,借助互联网技术,教师将课前预习的基础类知识信息放到网络课程平台上、主要包括学习计划、相关视频片段、微课视频、PPT、提示问题等,让学生通过媒介进行课前阅读和学习,在课前独立自主的完成基础知识信息的阅读和学习,而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运用、答疑解惑等一系列知识内化的过程,把知识的内化从以前的课后提到课堂上,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上环节中,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研讨教师设置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知识在课堂上就达到了内化。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讲课人,而是变成了课堂的引导人,或者是参与研讨的一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那个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习变得灵活,学生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这种主动和积极的课程学习所带来的收获和效果均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翻转课堂在小学、中学语文课堂上都可以实行,但是,由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篇章教学使内容更能精准的对应高考的考试范围,答案争议少,节省时间,效果显著,因此,翻转课堂在中小学教学中无法放开手脚,而《大学语文》教学不受高考考试范围的约束,实行专题式翻转课堂教学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专题翻转课堂在不改变计划学时的同时却扩大了学时,让知识在课前的预习时得到专题式的横向扩展,而课堂上知识的内化也将更加深入。

四、《项羽》专题的课堂翻转设计

关于项羽,在中学和高中期间就学习过一些关于他的文学作品,《垓下之围》是讲项羽英雄末路,被汉军围追至乌江自刎的片段,关于历史人物项羽,从历史故事、古诗、电影等形式都有接触,学生在学习《项羽》专题时,可将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融进专题的预习及学习过程中。从专题选取上看,分析项羽的性格是其根本,选文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可以抓住作者的“留白”———“虞姬之死”作为导入。文中对虞姬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在通篇并没有明确描写或者说明虞姬是怎么死的,而后世流传的虞姬之死值得商榷,教师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导入学习:虞姬真的死了么?虞姬什么时候死的?虞姬又是怎么死的?是自刎而死还是项羽杀死的呢?司马迁为何在‘虞姬之死’的问题上做留白处理呢?学生带着老师留的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学习选文,反复阅读文中的细节,对“虞姬之死”的情节逐渐明朗,对于这首《垓下歌》的理解也更深刻,而对西楚霸王的性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随着问题的步步引导和分析的层层深入,专题的课前预习任务可以设置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预习,合作完成一份项羽的性格分析报告。如此一来,学生预习后可做的事情非常多:首先会通读原文,仔细揣摩文中对项羽性格的细节描写,找出可以作文性格分析的支撑材料;然后会上网查阅关于项羽的故事、古诗、电影等;最后要形成一份报告格式的文字叙说。整个环节下来,学生首先对原文会有非常细致的研读,还锻炼了写作报告的应用文体的能力,收集、汇总、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因此,在讲授《垓下之围》时,专题翻转课堂教学对传统的课时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不再单纯的讲解原文,分析项羽性格,而是把记载项羽的主要正史材料、各个时期的古诗、学者对项羽的研究论文等也都放进课程的课前学习中,让学生不再从模糊的情感认识去界定项羽的性格和悲剧,而是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来研讨项羽的人物性格和悲剧,下面介绍一下《项羽》专题的翻转课堂设计(见表1)。关于《项羽》专题的翻转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从小到大,学生学习到的关于项羽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成王败寇”、“骄傲”、“不能知人善用”……似乎项羽在世人心中是一个反面的教育题材,其实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以“本纪”来记载项羽的一生,文中对于项羽的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宁死不辱、视死如归……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项羽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非常丰满,在进行专题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在布置课前学习资料和任务时,扩宽关于项羽的文学作品、诗词、影视作品的学习,从而更立体的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在课上,设置问题层层紧扣项羽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在不断的研讨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将会给学生带来崭新的启迪———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固然有他性格上的缺陷,可他身上的闪光点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专题式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灵活的学习平台,也极大的扩充了专题相关知识,学生也能更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团队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专题研讨的题目,更重要的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机械的接受知识,而是自主的去学习知识,思维也更加活跃。专题和翻转课堂的结合让学习变得灵活变得快乐,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参考文献: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融合;文化素养

0引言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多种社会和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数十年“重理轻文”思想直接导致社会成员整体人文素质教育的下滑.为扭转这一局面,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在全国52所重点高校实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愈20年.20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现如今,从国家高层到教育前线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丝毫没有松懈.体育作为一门以身体实践活动为主的学科,无论是“重理轻文”的过往还是呼吁人文精神回归的当前,学科的特殊性造成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受重视程度与其他专业学生群体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新形势下,如何持续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已然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为此,在专业融合视角下,与时俱进,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界定:“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认定可以解读出的信息是:大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人文素养,强调道德规范,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通俗而言,即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2].这一官方认定显然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权衡的权威结果,其背景是对建国后几十年高等教育全盘效仿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理、工等学科划分的方式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功利化教育模式形成的“轻人文、轻道德”的不良影响开始显现.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肤浅、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薄弱已经成为以往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回避的弊端[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面对总理的到访,病榻上钱学森院士的这句问话发人深省、振聋发聩——“钱学森之问”点破的也正是我国长期在人才培育上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脱节后的无奈和遗憾.当前,人才成为决定国际竞争胜负的主导力量,兼备宽厚文化素质和坚实专业技术的大学生群体定然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碰撞和对话中得以胜出的关键,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凸显.

2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掣肘与瓶颈

同样因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体育学科教育在1949年建国后也迅速走上了自成体系的专业化发展路径.的确,各类体育院系曾在有限的条件下和短暂时间内,培养出了大量专业人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体育学科教学也自此打上了“重专业、轻人文”的沉重烙印.一句“经久不衰”的调侃话语“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吗?”折射的不只是整个社会对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鄙夷和轻视,也间接表明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尴尬和无奈[4].哪些因素阻碍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呢?首先,由于体育的专业素养大多依托身体运动能力来直观呈现,因而大学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必然要围绕运动技能和专业技术的提高来进行.学科教学成果评价看重的也是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掌握以及比赛成绩的好坏.虽然在大学体育专业中也设置了为数不少的专业理论课程,它们从一定程度担负着融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责任.但大多情况下,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时间不足,教学内容的选择随意,教材使用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态度消极[5].理论课程的形同虚设阻断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其次,历史因素的沉积造成大部分体育院校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有着较高的造诣,但缺乏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素质不高,很多教师不能寓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6].师资力量的欠缺同样影响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再者,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是以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他们受到“重技术、轻理论”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7].体育专业大学生肯在赛场上挥汗如雨,能在训练中吃苦耐劳,可是很难看到他们捧书苦读、手不释卷.文化知识学习的忽视使他们大多在文化素质修养上形成巨大的缺口.

3从专业教育融合视角探寻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路径

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困境是客观现状,但绝对不能听之任之,无论如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都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由此,探索创新路径,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

3.1以通识理念指导体育学科体系构建

对于教育界来说,通识教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无论是在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先贤的教育思想中常能寻觅到其轨迹.在19世纪初,通识教育开始与大学教育产生了联系,原因恰好在于欧美学者对现代大学学术分科过于专门化,人文知识和科学精神严重割裂的省悟.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9].通识教育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可以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完整的人.如今,通识教育理念不仅在欧美许多国家影响巨大,在亚洲的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对比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的,可以很明确地发现传统的体育学科教学体系构建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专业化,过分追求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以比赛成绩为至高目的的功利性导向都已成为阻碍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樊篱.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当建立起以通识理念为指导的体育学科体系.首先,做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在比例设置上的协调,保证体育学科专业理论课程具备足够的教学时间、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其成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次,增加通识课程的必修和选修,通过文、史、哲和科学等知识的熏陶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创新考核方式,不能任由运动和比赛成绩主宰教学,要通过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意识与专业能力的综合考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些举措的实施其实并非遥不可及,台湾地区早在21世纪初便已有依据通识教育的宗旨,致力于跳脱传统体育课程的教育模式,全力建设“具通识教育精神,强调运动内涵、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全人健康教育”的成功先例[10].因而,如果能以通识理念完善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教学体系既是创新也是借鉴,其主旨在于使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教育相融共存,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再感叹“除了体育我们一无所知”,让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强壮身体、渊博知识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

3.2以双师教学创新文化素质培养模式

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要想在尽可能做到专业技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并行不悖,首要必须依赖教师队伍素质的加强.然而,当前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还未能逃脱历史问题的遗留,一方面,集聚了大量精通运动技能但文化素质有限的专业技术课教师;另一方面,增添了许多熟稔学科理论但实践水平一般的专业理论教师.传统培养模式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教师主导体育大学生的技能培育,得到较高程度的认可.而在理论教学未受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专业理论教师往往倾向于科研任务的承担,无法利用自己的专长对体育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劣势施加积极干预,这很显然背离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题.如何改变这种窘迫态势?“双师教学”其实是一条可取的创新途径.双师教学的理念较早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但决不仅限于职业教育.体育专业因强调专业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必要性的学科特点,与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体育队伍的“双师”化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11].首先,在现有条件下辩证地看待当前体育院校的师资状况,将不同教师在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的偏重转化为优势.理论教学要尽力发挥专业理论教师的人文素养优势,专业技能教学应全力体现专业技术教师的实践水平专长,通过合理的师资配备实现双师教学,使文化素质提高与专业技术促进并驾齐驱.再有,抓住当前高校师资更新换代的有利契机,引进综合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并鼓励和引导教师队伍自觉向“双师型”转型.摈弃教师对体育教学即等于技术教学的单一认知,将肢体运动升华为体育文化,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让体育专业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相得益彰,从主导操作层面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此外,可以将“双师”的理念融入到整个专业培养模式中,对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提出“双师”要求.即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既要掌握必要的、特定的、经过专业认证的实践应用操作技术,又要具备扎实的、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储备.通过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逐步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层次.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双师型”的体育专业学生去担当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教练员,让这些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兼备的毕业生去改变社会过往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刻板认知的同时,让人文教育的火种点亮体育的每一片沃土.

3.3以产教融合推动学生文化素质提高

产教融合的概念虽然也发端于职教领域,但同样对整个大学教育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12]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与技术技能的并重和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强调.体育专业大学生长期忽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源因素往往与他们学习阶段无法全面把握当前社会需求实况相关.出色的专业技术当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求职的必要条件,但是新形势下,全社会对于体育的本质属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3].如果说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取得“产品”以谋求职业发展的话,这个产品应该是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因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当前社会,不仅竞技体育受万众瞩目,学校体育地位也与日俱增,群众体育近年来更是蓬勃向上,社会成员对自我健康的关注和体育参与的投入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社会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可以肯定,社会需求的体育服务提供者必然是具有优良品德、高文化素养、扎实专业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专业人才.“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产、学、研并举的路径同样可以为体育专业教育提供有益启示.高校治学上,体育院校大学生培养要以综合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基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力量、革新考核方式、鼓励社会实践等举措全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科研开发上,发挥高校应有的科研职能,把握现今体育产业发展的热潮,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引导并促动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意识的提高,让他们从中体会“人文是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14]的涵义,引发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在产品输出上,高校应抓住体育产业经济勃兴的趋势,一方面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体育专业大学生可以与外界社会进行交流与互动,让他们在与社会的实际对话中感受到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融合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4结语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6

项目设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兴趣也不同,需要先进行教学对象区分,再设计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驱动项目。若不区分专业,全校均采取同一本教材、同一课件、同一项目进行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应用能力中,师范教育、旅游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园林、模具类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介绍、说明等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希望强化写作、朗读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本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项目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诗经•蒹葭》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集中在:(1)诗歌内容的理解;(2)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3)诗歌意境与意蕴的赏析。本期大学语文合大班上课,学生共175人,分别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与音乐教育等专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特点所设定的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负责修改老师课件,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内容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本诗翻译为白话儿歌;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第一段翻译为英文或在网上查找英文译版,熟练朗读原版与英译版,比较语感,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请为本诗课景选择两首背景音乐,并说明原因,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意境的赏析。根据专业设定项目,把教学目标潜藏在项目中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准确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

四、小结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7

我校艺体学生共开设四个学期的英语,统一征订使用的教材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全新版1~3册。第一学期,笔者在实验班并没有马上使用这个教材,而是以《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为蓝本,以基础英语和口语交际为主要教学内容,从48个音标开始,让学生首先学会自己拼读单词,并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内把初中课本中的单词全部复习背记,做到会读、会认、会写。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词汇后,再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日常口语和语言基础知识,他们的听力、口语水平逐渐上升,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境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情境教学是21世纪外语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学习篮球章节中的投篮方式、篮球规则和裁判员手势时,我们把学生带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习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几种投篮术语和犯规动作的英语表达方式。然后再请一些学生当裁判,一些学生当运动员进行比赛。这样,既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又能将学到的英语运用到实践中。

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学习Swimming章节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去自主学习了解SwimmingVocabulary(游泳运动的基本词汇)、theOriginofSwimmingasaSport(游泳比赛的起源)、theFourKindsofCompetitiveSwimmingandtheirFeatures(四种竞技游泳技术的英语名称及特点)、theSwim-mingCompetitionArenaEtiquette(游泳比赛的赛事观赛礼仪)等内容。还要求学生PleaseSaySomethingaboutYourFavoriteswimmingStar(s)(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游泳明星)。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些话题开展讨论交流,然后邀请部分同学在全班做简单陈述,然后老师再进行概括和总结。本章还学习了两段关于游泳的情景会话,学生便两人一组模仿各种情景开展情景对话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占了2/3,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不仅提供了精彩激烈的体育赛事,而且还营造了一个直观形象、加深学生理解记忆的英语学习环境。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之前,我们首先安排学习了足球的相关词汇和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上一届南非世界杯(2010FIFAWorldCupSouthAfrica)的相关视频,学生们对南非的一些主要城市和相关知识(如城市名称、气候、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人口、主要产业等)增加了了解,对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32个国家的名称又有了一次复习和巩固的机会。大家还记得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出师并不利,第一场比赛就爆冷输给了实力远不及自己的瑞士队,报道中是这么说的:AtthelastdayofthefirstroundofWorldCUP2010,SwitzerlandwonthegamewithSpaintoproduceanunexpectedwinner.(在2010年世界杯首轮小组赛的最后一天,瑞士队爆冷击败了西班牙队。)所谓“冷门”就是不受人关注,没料到会获胜,所以可以翻作anunexpectedwinner,出人意料之外的赢家。而“爆”就是制造的意思,所以是produce。对于爆冷门获胜的选手,我们往往会称他们为“黑马”,英语就是darkhorse。于是“爆冷门”又有另外一个说法:tobeadarkhorse,成为黑马。然后让学生翻译第16节亚运会的这条新闻:在50米蛙泳中,谢智爆冷击败了日本队在亚运会游泳项目中的最大焦点人物北岛康介。

三、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实验班大学英语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总体原则是重视形成性考核,淡化终结性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试成绩40%。形成性考核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听讲情况和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只考查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要求他们用英语表达,或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如设计组织一次社区运动会,用英语写出组织方案。有些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完成,有些任务则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四、教革特色

1.由重英语学科知识传授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树立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需要的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了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充分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5.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

五、教改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

两年来该班英语课学生的出勤率为100%,所有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2.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口、笔头表达比较流畅。

通过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进行的对话表演模拟裁判的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简单交流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这样的口、笔头表达能力是难能可贵的。

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待加强。

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确实差,词汇量太小,体育方面的专业词汇几乎为零,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改试验的进程和效果。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专业强化的同时,不能松懈或放弃英语学习。

2.大外老师的知识面有待拓宽。

大专语文教育范文8

1.1大专院校在实施合作学习上偏重形式化

在目前很多大专院校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多采用的合作教学策略,但是,学习的模式严重的形式化。未按照教学的内容、学生特点就盲目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不仅会混乱教学课堂,同时无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重点,反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1.2在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低效性问题

低效性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角色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学生不能真正的投入到英语讨论之中,学生仅仅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面,完全忽视了讨论的重要性;第二,合作学习中小组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教师没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别、性格等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组,导致学习好的自然成为了该小组的“领导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第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部分教师往往只是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小组集体性的评价;部分教师只是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大概性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这样不全面和不公平的评价,不仅会严重的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的不问不完,导致他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的没有自信。

2合作学习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中的策略

2.1合理的分组

将班里的学生有效的分成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英语成绩、兴趣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主要是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通常每个小组的成员为6-8个人,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内一个优等生,三个中等生,四个差生;这样的分组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主动的学习,促使小组内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协作、合作,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内进行学习。

2.2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做到难以适中,既要在目标下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又不能超出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还能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效果。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充分交流沟通,实现合

作学习应用的效果。

2.3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活动内容

2.3.1演练式的合作学习

英语教师要根据该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又小组长统一的分工进行。对单元后的SectionI:TalkingFacetoFace的“ActOut”中的相关任务进行演练或者是模拟。接着以“TalkingAbouttheWeatherForcastinYourPlace”为例,首先我们就要求学生Listentoandfollowtheexample.;接着在要求学生Followtheexampletotalkabouttheweatherforcastinyourplace。让学生在演练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并发展目的语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2.3.2具有启发性的合作学习

所谓启发性的学习,就是英语教师要求小组长带领学生运用“缀连式”的手段将单元的SectionⅢ:MaintainasharpEye的passageI…复述出来,例如,我们以“TheWayAmericansGreet”为例题,英语教师首先要在文中抽取写作的线索以及具有特色性的重点词语,接着让学生再根据这些所抽取出来的词语进行重组并将其复述出来。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3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英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领作用,将书本上的只是作为基础点,主要是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依托,让每个小组进行讨论。我们以“TheMostUnforgetableCharacterI’veMet”为例,让同学们讨论“WhatKindsofTeacherDoyouprefer?”充分的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累积程度,以便于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智慧,集思广益,开展有效的讨论,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在最后汇报给英语教师,还要认真的听取教师给予的评价等。

2.3.4实践性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英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尽可能的放手让各小组的组长布置,如将每单元的SectionIV:TryingyourHand的“AppliedWriting”。进行模拟套写。下面以“WriteaNoticeorPosterinEnglish”为例,让个小组中的成员设计相关的英语海报、邀请函、使用说明等,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再经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之后,制作出的这些实践成果,教师再根据这些成果进行比较和点评,这样的学习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积极、探索的精神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