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论文范例

筹资论文

筹资论文范文1

关键词:筹资;筹资方式;内源筹资

一、筹资相关理论概述

(一)筹资的概念

筹资是通过特定渠道和适当方式筹集资金的金融活动。它是财务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企业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法定程序,向资金提供者筹集、整合资金,用于投资或者生产经营的活动。

(二)筹资的主要方式

1.外部筹资

(1)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是股份公司获取自由资金的基本途径。按股东权利和义务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方式。

(2)银行长期借款

银行长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款超过一年的各种贷款。是企业长期负债的主要来源。

(3)吸收直接投资

吸收直接投资主要是企业按照“共同经营、共同投资、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原则吸收国家、法人、个人投资的资金,形成企业资金的一种筹资方式。

(4)发行企业债券

发行企业债券主要是企业依据规定的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有价证券,按还款期限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两种期限债券。

(5)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筹资是利用商业信用进行融资的行为,通过延期付款或预收款方式购销货物。利用预收货款和延期交货的方式获得一笔短期资金。主要有三种形式:赊购商品、商业汇票和预收货款。

(6)融资租赁

筹资租赁,又称融资租赁,是租赁公司按照承租企业的要求购买设备,在合同约定的较长期限内提供给承租企业使用的信贷业务。融资租赁主要有三种形式:直接租赁、杠杆租赁和售后租回。

2.内部筹资

内部筹资主要是企业将自己的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折旧以及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与外部筹资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使用企业自有资金,不需要支付筹资利息,没有到期日,不需要偿还,也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

二、房地产企业筹资问题分析

(一)负债筹资规模大

房地产企业主要的项目是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多且都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对于企业来说未来会有大量的资金支出,会导致企业财务压力较大。负债筹资可以降低综合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收益。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是在税前支付的,并且债权人对债务人要求的报酬率一般较低。但如果负债规模过大,则利息费用的支出会大幅度增加,利息也会降低,可能会降低企业偿债能力,程度严重的话还可能会丧失。

(二)内源筹资不足

房地产企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个项目工程从前期土地的获得阶段、建设开发阶段到销售阶段,它的每个阶段都要大量资金来维持。内源筹资不仅不需要对外支付相应利息费用,而且内源筹资所需的成本费用也远低于外部融资,这就是内源筹资成为企业的第一选择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企业普遍会存在资金缺口大、回收期长的突出特点,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内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靠筹集外源资金,来满足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资金来源单一

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可能是其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青睐的银行贷款,未能有效运用,如果房地产企业一味依赖母公司的输血,没有合理利用贷款利息的税盾作用,这样会使所有者权益格外突出,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漏洞。

三、信达地产筹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调整负债筹资规模

房地产企业筹集的资金主要就是用在房地产开发上。只有卖掉已开发的房屋,资金才能流动,实现资金的流通。如果企业的销售出现问题,筹集的资金无法按时偿还,但还有新的项目要开发,必须要再一次筹集资金,企业的负债规模因此会继续扩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来调整其资本结构,首先要尽可能出售企业库存房屋,通过降价、促销或其他可行的办法实现库存的销售。这也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自由流动资金。

(二)扩大内源筹资

内源筹资实质上就是内部股权筹资。房地产企业利用股东投资、年度盈余资金、预收房地产保证金和预售房款,投资于边际效益较高的项目。通过这些方式,房地产企业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些资金,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压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内源筹资不需要承担外部的利息费用,这样就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内源筹资也避免了外部对企业的潜在控制风险。

(三)筹资方式多元化

1.房地产预售

房地产预售一直是房地产企业的最常见的经营方式,在新项目开发中,企业可以利用预售房地产筹集资金,利用预售房屋获取的房款来建房,提前完成销售工作。这样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能完成房屋销售。资金来源不仅无利息费用,还很安全,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以预售房地产作为筹资方式的优势。

2.售后回租

房地产企业售后回租主要是为了销售积压的房屋,这样企业可以收回大量资金,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漏洞。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价格出售房屋,并与购房者签订销售合同。同时,签订租赁合同,并根据合同签订的内容按期支付相应的租金。由于这样做的收益率会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能提高公众对购房的积极性。企业通过这样不仅可以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还可以处理积压的房屋,减轻库存压力,使房地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加快。

四、总结:

针对上述问题,在充分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提出了解决企业筹资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筹集资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兼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冉.DJ地产集团筹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6:16-32.

[2]朱俊.企业筹资问题的相关探讨[J].知识经济,2016,(01):112.

筹资论文范文2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爱国华侨、港澳同胞设置基金对我国教育进行捐赠,如邵逸夫、包玉刚教育基金等。暨南大学于1986年成立教育基金会,处于时间绝对领先地位,但大学教育基金会并未迅猛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于1994年、1995年成立教育基金会,标志着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底,在国家民政系统正式注册的大学教育基金会近300家,“985”高校全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

二、中美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比较分析

我国高校2003年-2011年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额和社会捐赠收入占办学经费总额的比重,其中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额为244.34亿元,占办学经费比重为0.69%。表2显示,2000-2011年,美国高校教育捐赠总额为2972亿美元。有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6月30日,美国高校捐赠资金总额市值为4160亿美元。校友捐赠是高校接受社会捐赠的主渠道,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相对于美国仍有很大差距。分析上述数据,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相对不足。

三、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成功因素分析

(一)美国社会捐赠和助学的文化传统。

美国每年有上千亿美元捐款,绝大部分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哈佛大学的产生和捐赠助学有直接关系。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也由捐赠产生,斯坦福大学建立源自19世纪80年代参议员李兰德•斯坦福的捐资,耶鲁大学前身耶鲁学院校名确立与伊莱休•耶鲁的捐赠直接相关,康奈尔大学因企业家埃兹拉•康奈尔捐赠而成立。在美国,因捐赠而成立的私立大学比比皆是,私立大学占到大学总数70%左右。美国公立大学办学经费中,社会捐赠经费能占到20%左右,私立学校这个比例更大。康奈尔大学发起的“CornellNow”大型专项募捐活动,截止2013年6月30日共筹集到了42亿美元,有超过5.1万人认捐,校友捐赠率接近33%。

(二)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

《统一普通信托基金法》、《美国非营利法人示范法》、《美国慈善捐赠法》等,为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和捐赠活动提供了有利法律制度环境,明确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流程,使之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美国明确、规范而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力量。美国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可以申请获取免税资格。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通过税法规定,纳税人向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捐赠,应缴所得税额可以扣减一定比例,个人捐赠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一般为50%,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为10%。

(三)自身努力和准确定位。

美国高校大学教育基金会机构设置十分完善,有一批专业劝募队伍,很多志愿者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最高层聘请学校领导专人负责,基金会下设各职能部门则有一批专门工作人员,如佛罗里达大学设有18个部门、专职人员174人等。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大多采用矩阵式(网络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非常重视院系、附属单位作用。在美国,筹资能力是高校校长的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校长便将自己的工作成功之处定位为“平衡预算”,对劝募有着极大的热情。校友是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劝募的重要对象,其捐款几乎达到基金会筹资总量的1/4,甚至更多。美国高校重视对校友资源的挖掘,从入校、学习、毕业到毕业后都进行爱校情感教育。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接受募捐的形式包括现金、有价证券、设备等,注重信息及时披露和公开,尊重捐赠人捐赠意愿等。

四、提高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策略

资金筹集不顺畅是制约我国教育基金会发展的首要环节,行政性管理模式是制约发展的基础要素,资金管理投资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整合法律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税收减免制度。

目前,涉及教育捐赠减免税的国家法律规定主要包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以及和企业、外资企业、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法律规定。具体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基金会的存款利息免缴企业所得税;企业用于公益和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2%以内的部分,免缴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用于中国境内公益性质以外的捐赠,全部免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免缴个人收入所得税;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关税;社会团体(包括基金会)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和军事设施的,免征契税等。规定的内容基本明确,但缺乏可操作性,需要简化申请减免税的程序,形成减免税的大环境。

(二)加强国民教育,弘扬尊师重教和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我国自古有尊师重教、乐善好施的传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民族传统已深深融进国民的血液和性格。但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接收社会捐赠情况看,这种传统没能很好加以弘扬,仍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

(三)加强基金会规范管理,建立捐赠信息及时公开和披露制度。

有学者对我国15个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成立时间、管理部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等进行了列表说明,指出当前我国很多大学教育基金会出于行政管理型和市场运作型,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不健全。在增强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筹资能力的同时,必须得加强基金会的规范管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市场定位、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进而形成体系,广开捐赠渠道和捐赠途径,此外,必须建立捐赠信息及时公开和披露制度,让关注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人们知道基金会的进展,让对基金会进行捐赠的人们增加对基金会的信任。

(四)重视对基金会劝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目前,我国大学基金会的人员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相对充足一些之外,其余专职人员都极其有限,满足不了日常需要,尤其是专业的劝募人员缺乏。结合对美国大学教育基金会成功的捐赠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劝募人员专兼职结合,其中不乏高校领导和社会上的知名成功人士,此外,这些劝募人员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形成专业的劝募技能。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应吸收这种经验,重新组织自己的劝募队伍,并加强对其的培训和管理,使之像一把“尖刀”一样在劝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五)树立高校品牌效应,充分培养和利用校友资源。

筹资论文范文3

(1)构筑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顺利衔接的桥梁。克服以往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两条线平行、互不衔接的情况,培养输送满足企业所需要、渴求的专业薪酬管理人员。

(2)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突出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办学特色,明确框架与体系。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做准备。将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完美结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一体化。

(4)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提供借鉴与参考。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实验教学研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h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他们的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境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学生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王贵军(2006年)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境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萨茹拉(2004年)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2.2“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的视角都是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角度入手,而“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还非常少。大多数是“薪酬管理”案例集,而且即使有一些实验教材,也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问题。康士勇(2005年)在其所著的《薪酬设计-工作评价与薪酬标准》一书中,主要提出岗位评价的方法和基于岗位的薪酬结构设计,并给出了具体的范例。王凌峰(2005年)在其《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对国内的一些原创性成果和富有创新价值的实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该书中增加了组织结构设计与流程再造这一详细介绍。杨力(2007年)在其论文“‘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一文中,从内容熟悉阶段、案例参与阶段、动手实践阶段和设计创新阶段4个方面探讨“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的思路。总的来看,目前对“薪酬管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

3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研究

3.1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主管、薪酬管理人员的访谈、沟通等调查,获取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岗位职责等一手资料信息,从引人、留人环节将企业需求转换为薪酬管理人员的岗位胜任力与技能的等级,构建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即:

(1)事务性、常规性职能———初级技能:即薪酬测算、薪酬套改,基于人员晋升、不同职系的变动的薪酬的调整等。

(2)例外的、复杂的创新职能———高级技能:基于企业战略的变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方面而进行的薪酬方案的改进与调整。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构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

3.2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设计———初级技能的掌握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如果做薪酬管理工作,基于“金字塔”模型的分析,首先是初级技能的掌握,即根据单位薪酬制度进行薪酬测算。。依据教学进程实验教学载体的特点,操作性实验环节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与相应时间安排。

3.2.2设计性实验设计———高级技能的掌握

结合薪酬三大子系统,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模块化构建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具体包括2个层次:薪酬方案优化实验,薪酬方案设计。设计性薪酬实验方案有薪酬满意度调查、职位评价实验、技能薪酬方案设计实验、绩效薪酬设计实验、宽带薪酬设计实验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设计实验。设计性实验内容开发后,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很好的组织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薪酬管理”课程设计性实验在实践中针对班级分组、实验组织流程设计、预先提供材料、实验时间安排以及考核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上是根据薪酬管理专员的工作说明书的岗位职责的内容设计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对应了薪酬的组成部分,即基本薪酬、奖金和福利。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将各个项目进行细化,形成薪酬管理课程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并进行实践。

4“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基于企业需求金字塔模型的“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需要院、系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如:

(1)侧重保障实践教学环节;

(2)购置与升级校内实验软件;

(3)保障实验室与网络环境;

筹资论文范文4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

薪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人才管理的宗旨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特征,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合理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创建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促使企业所有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判断一个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合理的。因为当职工满足于自身生活需求之后,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生产和建设中。同时,科学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认知度以及归属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留住更多的人才。

二、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施要点

1.创建科学的薪酬管理与体系。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人本主义的薪酬管理。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三、结语

筹资论文范文5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观点来看,工资或薪酬是企业根据员工向其所在单位,提供的相关劳动成效而支付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企业的工资与薪酬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来说,科学合理的工资与薪酬管理机制,更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薪酬管理,指的是在企业组织的宏观发展战略指导下,对企业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

二、企业实行工资与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工资与薪酬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形式,对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业务潜能、提高人才队伍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业务潜能。

企业员工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如果企业提供的劳动工资与相关的薪酬福利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员工就会感觉自己的付出与劳动成果密切相关,一方面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符合自己要求的经济收入。这样,企业的员工就会提高对自身工作的兴趣,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的拓展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质。

2.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的合理调整。

企业实施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对于不同岗位、不同绩效的员工支付的报酬是不同的,这种结合了员工自身的工作难易程度以及绩效水平的薪酬设计,能够提高优秀员工的收入,对于绩效较差的员工进行一定比例的末位淘汰。这种机制,有利于提高人才资源结构的整体灵活性,实现不同岗位之间的合理顺畅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提升企业总体经济效益。

企业实施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使用的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本的节约。从企业经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工资与薪酬形式比较单一。

从大部分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经济制度影响,很多现代企业的工资薪酬分配制度,依然采用以工龄为基准或平均分配的原则,没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特点。

2.企业工资与薪酬统筹弱化。

很多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制度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没有合理、有效的计划,工资薪酬的定位与发放掺杂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降低了企业诚信,造成了企业薪酬管理的不稳定。

3.企业工资与薪酬结构模糊。

企业薪酬结构一般包括个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福利津贴等部分。当前,很多企业的薪酬结构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奖金福利的平均主义,奖金的激励功能弱化,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4.企业薪酬管理标准不明确。

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有效的薪酬监管机制,企业薪酬与工资的等级划分标准不明确,透明度不强,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的误解与困惑,导致企业薪酬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严重。

四、现代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1.为员工提供MAP。

MPA即英文Mastery,Autonomy,Purpose,意思是知识,自主权和目标),企业再向向员工支付足够的薪水的同时,要提供MAP给员工,以实现真正的吸引员工。企业劳动工资与薪酬管理应该在掌握了应该付给员工多少薪水的同时,掌握MAP三个方面的关系,以及在各个方面如何给员工提供机会也非常重要。在这些方面企业只需要付出很少或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但收获却是非常大的。这里是对MAP三个方面的一个简短说明:知识:想要在日常工作中获取更多的技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追求卓越与提高是人的固有需求。自主权:给员工设定目标,并提供给他们正确的工具,之后你就可以往后退一步不要进行太多干涉了。事无巨细的管理是自主权的大敌,它会破坏你与员工之间的信任。目标: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意义所在。目标表达了你将如何使世界变得更好,而你的员工想要在实现这些目标中扮演日常角色。

2.设计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部门则根据员工目前绩效中有待改进的方面,设计整体的培训开发计划,并帮助主管和员工共同实施培训开发。以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为契机,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付薪观念,通过绩效评估与薪酬的全面链接激励员工不断地提高自身绩效。对于考评在良好及以上等级、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位晋升或作为公司储备干部;对因工作环境不适合而造成绩效不佳的员工进行岗位调整;对因胜任力低或工作能动性差导致绩效不佳的员工予以降职或再培训。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绩效水平,并可以通过比较而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认同和尊重;绩效管理能为员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改进措施提供途径,为员工树立更高的目标,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绩效管理把人力资源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促进员工内在潜能的提升以及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共识的达成。企业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和以任职资格体系为核心的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构建了对人力资源的控制机制,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工作结果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3.要对员工取得的成功进行庆祝。

在员工取得了一定成功的时候,应该进行适当的庆祝。在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之后继续毫不松懈地工作很少会产生价值。集体的成功是无与伦比的,最好进行一个集体的庆祝。但是企业不要失去理智而举办一些显得过火的、铺张浪费的庆祝。在奢华昂贵的地方进行庆祝,请明星来表演,都会给员工传递错误的信息,而且浪费金钱。员工会被有趣而有特色的庆祝活动所吸引,而不是奢侈豪华的庆祝。

4.合理的使金钱手段。

从员工真正的工作动力出发,是因为报酬?还是因为他对公司的产品真的充满信心?真正的人才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更有意义的工作,同时还可能得到更高的报酬。如果金钱成为吸引力的唯一来源,那这样的薪酬机制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的薪酬管理应该注意想想在一个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如何将员工管理好。给他们以清晰、有帮助的反馈,对他们的工作与努力给予适当的认可,让他们感觉被重视。

5.丰富薪酬激励方案。

筹资论文范文6

(一)薪酬管理概述

薪酬是指员工通过从事企业所需的劳动从而获得的报酬。一般而言,薪酬管理有三个目标效用:激励员工高效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提高工作技能、吸引并留住组织需要的优秀员工。较之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薪酬管理具有敏感性与特权性,且被广泛应用,薪酬管理制度普遍遵循补偿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竞争性原则、透明性原则、方便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

(二)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作为最广泛被应用的激励措施之薪酬管理,显而易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举足轻重。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通过对员工薪酬成本的控制,既向参与劳动的员工给付了合理报酬,又为企业带来了产出,创造了更多收益与社会价值,循环反复,是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总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二,帮助企业不断吸引人才、葆有人才,并激励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干事创业,始终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延续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薪酬是对员工工作绩效最直观的评价,正向激励功能显著。其三,提振企业文化建设,支持企业变革并帮助企业塑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而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企业文化变革往往伴随着薪酬管理变革,甚至薪酬变革先行,正是有效利用了薪酬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当下,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对员工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对企业而言又没有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不甚合理的薪酬管理最终使得企业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地位,以下两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一是薪酬分配方式多元化欠缺,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绩效工资与年终奖金在薪酬中占绝大多数,其他不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显性或隐性福利待遇多数仍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薪酬分配多元化格局。当前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仍优先考虑企业资本要素,弱化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所占比重。现实情况是即便企业通盘考虑了上述要素,仍然会因为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不能与时俱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不完备、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企业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高素质人才)之间尚未构建起经济效益共享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二是薪酬分配方式与企业绩效管理不同步,存在平均化、浮动小的趋势,企业员工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均不能以薪酬这个结果为导向有力激发每个企业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具体地说,一方面企业虽然制定了详实的绩效考评方案并以此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分配水平的主要依据,但是,不同档次的薪酬差距较小,以致绩效考核结果同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值之间的正相关程度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设置的浮动奖金薪酬,往往以职工工作年限、职称等级为主要考虑因素,使得以贡献大小为主要考评依据的现代企业薪酬管理机制沦为摆设,以致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薪酬水平没有紧密关联,挫伤员工积极性。

三、改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对策之路

鉴于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攸关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薪酬管理,建立完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已然时不我待。一是要在企业上下树立多元化薪酬的薪酬管理新理念。薪酬管理作为一种要素管理机制,就要藉由激励手段来达到考核和管理目的,实现从被动监督方式向主动管理方式的转变,其中,革新薪酬表现形式是关键。即当下之薪酬不完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工资福利、奖金津贴、消费补贴、学习培训、优良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与发展机会等,既有安身立命的物质保障又有自我提高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激励等。二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工作机制。企业领导决策能否在全体职工之间贯彻执行,主要取决于职工的执行能力与执行意愿等。因此企业领导对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正确、到位的评估十分重要,要善于发掘员工的优点,因才制宜,个性化领导,以求效果最佳。同时,在涉及薪酬管理方案时也要充分考虑员工差异,高度重视不同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同一员工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多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渠道,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实施团队薪酬。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导致员工绩效目标与薪酬预期等结构性变化,因此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激励和绩效回馈等环节同步入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员工团队,保证能妥善应对团队成员的适当流动,既不过多增加员工负担也不明显挫伤队伍士气,薪酬在新老员工之间始终维持动态平衡。

四、结语

筹资论文范文7

1.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企业,现今许多企业都借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为己用,但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许多企业出现了“内部分家”的现象,即薪酬管理体系与企业发展需求达不到共识,薪酬管理不完善,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使企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制约着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2.薪酬管理未能合理划分。

薪酬管理的定义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制定其应得报酬的决策。许多企业也根据自身发展制定了合理的绩效方式,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摒弃传统的同工同酬体制,致使员工付出不同,报酬却一样,无法树立员工的责任感,调动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阻碍了企业发展。

3.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企业缺乏薪酬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大部分的领导层也对薪酬管理少有了解,导致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薪酬管理的实施效果。例如上述所说的同工同酬就是企业薪酬管理不完善的结果,一线员工的需求未得到重视,致使部分一线员工消极怠工甚至流失频繁。

4.薪酬管理缺乏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在薪酬管理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于公可以促进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发展力和竞争力,于私还可以给予员工自身信心,树立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

二、企业中薪酬管理创新对策

1.薪酬管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符。

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也应不尽相同,各企业应制定与自身发展需求相符合的薪酬管理制度。例如企业发展之初,可以将薪酬管理重点放在两方面,一是节约资源,注重后勤保障,二是与员工同风险、共受益;若企业处于稳定阶段,则可以将重点放在员工应得的报酬和福利上,让员工积极工作、愿意付出;对于国有企业,可将薪酬管理的重点放在职位评估上,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实行奖金政策;而对于私企,尤其是大部分的服务行业来说,应将重点放在服务能力和客户反映上,实行提成制度。

2.薪酬管理应人性化。

企业与人才不仅是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同时也是合作关系,企业与人才的选择是双向的。企业若要借人才为己用,则要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必须要人性化发展。例如企业应多关注基层员工,满足员工需求,如有特殊困难的,企业应该予以帮助,另外年龄偏大或身体稍弱,却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企业应予以特殊福利。

3.薪酬管理应制定考核制度。

薪酬管理中最忌讳同工同酬,按劳分配才是管理的正确方向,规范化的按劳分配意味着企业需要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可以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薪酬分配为借鉴,根据企业自身的各岗位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员工应得的薪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薪酬管理规范化,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

4.实行奖励机制。

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奖励机制紧密联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奖励机制的制定。奖励机制既可以保证老员工的稳定,还可以激发新员工的潜能,让所有员工对工作抱有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建立责任感。奖励机制可以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入手,将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其相应报酬和所得荣誉联系起来。

三、结语

筹资论文范文8

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进行薪酬管理的时候,是按照该企业自身的薪资标准、薪资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然后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薪酬计划、薪酬制度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薪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管理的过程当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场变动以及工作人员的各方面情况等实时的进行合理的协调。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薪酬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外部薪酬调查、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制定薪酬计划等等。

二、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析

1.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按照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将来对于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结合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与市场事情相适应的政策与方案,从而保证组织在适当的时机,在各个岗位上获得最为合适人选的动态过程。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是其核心内容。不同的职位需要具有不同能力和技能的人,基于能力和技能的不同,便可形成能力薪酬体系和技能薪酬体系,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薪酬管理是否能有有效执行。

2.薪酬管理与员工招聘与培训

薪酬管理和员工的找平培训是相辅相成的管理,其管理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薪酬水平的高低对应聘者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企业的薪资水平较高的话能够为企业招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这个时候,企业的选拔标准就能够适当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尽快的为企业吸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3.薪酬管理与工作分析的关系

薪酬设计的前提就是工作分析,而工作分析相对于职责工作制而言,是建立内部公平薪酬体系的基础,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分析所形成的职责说明书是评估薪酬等级的关键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工作评价信息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其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来源于岗位说明书。就算是在技能工资体系当中,进行岗位职责的研究与分析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表为薪酬设计设计步骤与相关责任者明细表格。

4.薪酬管理与招聘录用的关系

做好薪酬管理无论是对于企业招聘人才,还是录用人才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站在员工的角度上,薪酬的高低是他们决定是否留下的关键,薪酬较高更加有利于为企业招纳有实力的人才。此外,招聘录用对于薪酬管理也具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所录用人员的具体数量以及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薪酬总额。

三、完善薪酬激励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调整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制度可以紧密的综合管理的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措施与手段,是有效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所制定的薪酬制度科学合理,必须确保有一个具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薪酬,确保所制定的薪酬与时代接轨。加大对人才市场与薪酬市场各方面信息研究与分析的力度,从而为帮助企业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目标进行工资制度、工资组成以及工作水平的建立、最后,企业还需要进行相应奖惩措施的制定,通过这些来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完善激励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激励制度的建立,同样也是需要注意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等,只有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才可以真正的达到激励员工的效果。

3.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如何才能够留住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淘汰各方面能力都不足的员工,就必须要依赖于绩效考核制度,结合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职权以及承担责任进行各种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加上定期或是不定期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考评,考评标注和绩效薪酬挂钩,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前进,获取等多的劳动技能。某公交总公司为了实现对内公平原则,开始实施岗位工资制。以公司各类岗位定期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的结果确定工资的差别和标准,通过工作岗位评价确定各岗位的薪点数。同时,每个月按照所述单位的经济效益折算出各个岗位的绩效薪点值。该公司所实行的这种岗位加绩效的弹性等级薪点薪资制度,促进了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每一个部门之间、每一个专业之间甚至是每一个员工之间的工作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相同的薪酬政策,必然会导致员工工作懒散、工作怠慢现象的发生。企业应该合理的定位各个岗位的价值,从而去确定最为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这项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结合具体的评估体系进行工资成本的制定,包括每一个岗位浮动工作的比例等等。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