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毕业总结范例

成教毕业总结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1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2

近年来,我院成人教育开设专业数、学生数逐年增加,给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们从调整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着手,实行成人教育教学、学生工作院系两级管理。成教主管部门、各专业系部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成教主管部门负责整体协调成教管理工作,完成各专业的招生入学、教学进程安排、统考课程组织、毕业工作等;各系部由系领导分管成教工作,安排专人负责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各班学生的管理工作。各系部按主管部门下达的要求完成所属专业的教师聘任、课表编排、考务等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籍、考勤管理等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作为一线管理者,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同时还承担学习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在学生面授期间和自学期间,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有效引导、督促的作用。院系两级分层管理有效改变了成人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空间分离状态,切实加强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2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效

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院成教管理部门改变单一的集中面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面授教学、网络课件教学、多媒体互动教学、网上作业答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并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力求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建立班级群是进行多元化教学的前提保障。班级群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班主任、各课程任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管理者、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媒体互动教学。在面授前,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学习;在面授期间,任课教师在班级群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在学习网络课件及相关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积极讨论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在工作中或学术上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利用班级群这个平台相互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专业、课程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及发展,由单一的教师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共享者,这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多媒体互动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的合作性得到充分体现。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培养目标

医学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自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经验,他们希望通过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并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实践教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根本途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医疗行业中临床实践能力强的高资历教师作为成人教育的兼职教师,使学生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有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如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于血液学检验、病理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严把毕业论文关,提升专业科研能力

写毕业论文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3]。成人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度不够、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针对往届成教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强化训练、规范管理,提高医学成教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在成教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中注意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地位,加强诚信教育,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积累原始数据、搜集资料并阅读相关文献,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础性工作。在医学统计学、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炼总结,提高毕业论文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研究兴趣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前沿知识,指导学生立足工作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合理选题。实习阶段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关键阶段。在实习动员时将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方法与步骤以及论文评审的评分要求、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按专业将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专业教师作为论文指导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答辩是把好毕业论文质量关的最后环节,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程序、严格答辩评分要求、客观评定学生毕业论文、对存在问题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建立以考核实际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应符合成人教育特点,贴近临床工作实际,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考核可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采用闭卷、开卷、实践操作、综述等多种方式进行。随着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学生成绩的评定由考试成绩、作业评阅及过程考核成绩、考勤成绩3个部分组成,加大了过程考核及学生考勤管理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6总结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3

1.奖励制度的制订

我校对成人教育学生的奖励是从1979年开始的,以后逐渐形成制度,并且奖励的对象不断扩大,奖励的力度日渐增强,奖励的程序不断完善。2002年我校颁布了《重庆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评选先进办法》;2003年9月颁布了《重庆师范大学关于对取得突出成绩学生的成人高等教育和高教自考学生的奖励办法》(2004年、2010年予以修订);2005年制订了《重庆师范大学成教、自考学生评选先进的办法》(2011年修订),并且奖励还扩大到成教、自考教育工作者,2003年6月制订了《重庆师范大学评选表彰成人高教和高教自考先进工作者的办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对成教自考学生的奖励逐渐完善,并且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奖励项目的增加

奖励面向成教、自考所有学生(包括函授、业余、脱产),奖励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在2002年的奖励办法中,集体项目有: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文体活动中的优秀班级;个人方面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文体竞赛活动中优秀个人;2003年的奖励办法中又增加了对获得学位、考上硕士研究生、在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中成绩突出者的奖励;2010年增加了对公开、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学生的奖励。

3.奖励条件的严格

在所有奖励项目中都有思想品德的要求,并始终坚持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如:优秀学员的思想条件是: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以及其他集体活动等。奖励条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采用量化考核办法。如:优秀学生的评选标准为:全年迟到、早退累计不超过3次,无旷课;学习成绩优良,成教学生各科考试考查成绩平均达80分;自考助学班学生第一学年通过全部计划开考科目,排名在全班前10%以内;无论是成教、自考学生免修免考科目按60分计算。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条件为:符合优秀学生的思想品德条件,学年平均成绩达75分以上、热心班集体工作、热心为同学服务等。如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条件为: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所有科目无补考,毕业论文成绩优良;在校期间获得过院级以上表彰等。文体竞赛活动的奖励根据获奖等级,由继续教育学院经费给予双倍配套奖励;成教、自考学生获得学位、考上研究生,或在计算机和英语等考试中取得突出成绩则一律给予奖励。奖励条件中还有限制性条款,实行一票否决制。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评选为优秀学生:(1)受到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者,在校期间不能评为优秀学生;(2)受到通报批评及以上处分者,或所在寝室因文明卫生差受到通报批评者,在本年度不能评定为优秀学生;(3)身体素质差,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本年度不能评选为优秀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优秀毕业生资格:(1)学习期间犯政治错误者;(2)学习期间因违纪受到行政处分或违法受到法律处罚,或纪律松懈,不带头遵守校规校纪者;(3)毕业论文不按计划要求完成或毕业论文成绩为优良以下者、毕业论文有剽窃他人成果者。为了确保奖励的公平、公正,我们完善了奖励的程序,首先向全校成教、自考学生公布评选条件和评选比例,取得突出成绩奖励标准与奖励方式。其次由学生所在的院系根据条件提出候选名单报继续教育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再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审核后报继续教育学院领导集体研究、审查,然后向学生公示初评结果,并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最后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实施。

4.奖励方式的变化与奖励额度的增加

在2003年以前,我校对学生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以物质奖励为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授予荣誉证书,将填写登记表存入本人档案,并发给奖品或奖金;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发给奖状,并一次性发给奖金或纪念品。2003年以后,加重了物质奖励力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比例和奖励方式基本不变外(按照学生班级总人数的10%进行评选),增加了对取得突出成绩学生的奖励,及在文体活动竞赛中获奖学生的奖励,而且奖励力度增幅较大(见表一)。虽然为了平衡与全日制学生奖励的差距,学校对成教、自考学生取得突出成绩的奖励额度在个别项目上有所降低,如:对考上硕士研究生一次性给予奖励由2003年的2500元降为1500元,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四级证书者,一次性奖励由原来的1000元,降为800元,英语专业专科生参加专业英语考试获得8级证书者,一次性奖励由1000元,降为800元。但奖励额度仍然颇具吸引力。

二、奖励的实施与成效

制度设计的成效来自于制度的贯彻实施,我校成教、自考学生奖励制度的实施具有可靠保障。一是机构健全(2001年成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二是程序严密;三是经费到位。据统计,自1979-2001年,我校共召开了21次表彰先进大会,已评选表彰了2800人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2002年以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奖励人次也不断增加累计达到了10356人次。其中优秀学生干部1484人次,优秀学生4741人次,优秀毕业生4131人次。2003年以来取得突出成绩学生人数累计达1829人次。其中考上硕士研究生81人,取得学士学位1294人,获计算机等级奖129人,获英语等级奖263人,获科研奖62人。自1999年以来,我校成教院已单独举办成教杯足球赛六届,成教杯篮球赛二届。2001年以来成教、自考学生单独组队参加学校田径运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校和重庆市举办的各种文娱体育竞赛活动中获奖,对文体竞赛中的优秀选手,我们给予双倍的奖金和物质奖励(。回顾我校对成教、自考学生的奖励,我们认为这些奖励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习动力,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奖励体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功能

对学生奖励不是目的,它只是我们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具,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素质是思想素质,因此,我们设计的奖励制度是建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各种奖励措施不过是这种价值观的制度化而已。在奖励中,不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必须是思想品德过硬的学生,而且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在文体竞赛活动获奖的学生都有道德要求。长期坚持不懈以表扬先进为主的激励引导措施,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关心集体。这种措施逐渐成为学生的共识,受表彰学生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几年来成教、自考学生受奖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而受处分学生人数不断减少,既证明了奖励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独特功能,又反映出我校成教自考学生学风的好转。

2.奖励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功能

学生当然是以学习为主,但成教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迟到、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发生,显然惩罚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我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表扬奖励先进、激励后进为主的理念,通过对优秀者的激励带动,激发学生的成才欲望和学习动力。年度表彰的都是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及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及时而恰当的奖励引导大批学生精力集中于学习活动之中,从2003年对取得突出成绩学生奖励以来,已有1294人获得学士学位,81人考上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校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中文专业自考生何瑶、经济与政治学院贸易专业自考生李品庆、英语专业成教生王开妍研究生毕业后回(留)校工作。中文系自考生王立新,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到重庆交通大学任教,并于2007年考上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3.奖励体现了对学生素质拓展的引导功能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的毕业生。因此,我们通过奖励措施将学生引向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道路。在奖励制度中,我们不仅对在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优胜者以及公开的作者予以重奖,而且对在各类级别竞赛中获奖的选手给予双倍资金奖励。成教、自考学生总体倾向好动,他们需要提供锻炼和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和平台,及时的奖励激发了学生的竞技激情,2006年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2009年在校田径运动上,成教、自考代表队获得男、女团体第二名;2013年在校田径运动上,成教、自考代表队获得了男、女团体第一名的最好成绩,在2007年4月举行的全校师生混合跳绳比赛中,成教、自考师生代表队获第一名;2007年4月学校举办“五四”杯演讲比赛,在强手如林的20多名选手中,我院选手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10年学校举行的“三好杯”足球比赛中,成教、自考代表队获得冠军。在重庆市成人高教协会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歌咏比赛,我校代表队获一等奖,“我与重庆人文精神”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通过竞赛活动也进一步增强了成教自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三、结语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4

为了开展好各项具体工作,我坚持以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班级管理为重点,开展好日常教育和各项活动。

纪律方面:严抓不懈,树立榜样,责任分工,发现共性问题利用班会针对解决。

卫生方面:抓好室内外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设立监督岗,做到早、中、晚的清扫工作。

习惯方面:以《快乐成长》为主线,做好各月培养目标,树立典型,评选好习惯之星。

学习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预习,复习建立帮差小组,以优带差,争取人人有所提高。

2013年德育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抓好开学安全常识教育。

3、宣传开展“善始善终”习惯养成教育。

4、开展学雷锋争当志愿者及三八节活动。

5、召开“我养成了好习惯”主题班会。

6、评选纪律卫生好习惯之星。

四月份:

1、开展清明节诵读活动

2、开展“学雷锋做道德的人”主题读书教育活动。

3、宣传开展“善于交往”习惯养成教育。

4、做好月工作总结。

五月份:

1、开展“劳动创造美”主题班会。

2、宣传开展“培养自信”习惯养成教育。

3、推选艺术之星。

4、组织端午节敬老活动。

六月份:

1、准备师生广场舞演出。

2、组织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亲身体验。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5

采用以基础理论、素质、规范的教育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基础教育活动模式,简称“基础包”模式。二年级侧重于理想信念养成教育。采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支撑开展各类活动的提升教育活动模式,简称“提升包”模式。三年级侧重于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养成教育。采用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简称“实践包”模式。

二、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德育成绩三部分,其中学科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成绩及德育成绩中的出勤成绩主要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问题,而德育中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社团、活动等则更多强调学生个性教育问题。传统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先进引领法、理论讲授法、警示教育法等,这些方法侧重点是问题的共性,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在高职教育中应多运用个性教育方法,如仿真实训法、健全人格发、创业模式法、角色扮演法、工学结合法、心理辅导法、顶岗实习法等方法。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教育。

三、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大一的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习成绩,忙于做事较多,学做人的方面则较少,致使高职新生在住集体宿舍、处理人际关系时较被动,继而出现厌学及精神抑郁等情况。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中把做事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慎重处理生活中每件事,即学会做事,又要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校外环境的锻炼及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即学会做人。

四、内化与外化教育相结合

内化教育主要是通过采取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学习氛围及培养学习兴趣等手段,使学生达到善于自学、思考、评价及调节的探索者的教育方式。外化教育主要通过外部力量渗透、灌输受教育者,使其接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育方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内化与外化教育紧密结合。偏向内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深度掌握不够;偏向外化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广度涉列不足。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轻视内化教育,结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内化教育与外化教育同样重要。

五、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高职学生生源地不同,文明养成差异较大,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有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即通过他律来教育学生。但长期以来,学校在制定他律约束制度时,过多地依赖对过错或过失行为的处罚。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比较容易操作,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有可出现连锁问题和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不但不会认真总结过错行为的原因,反而会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甚至撒谎,管理难度增大。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将自律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初始阶段应以他律为主,但学校最终目标是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全方位、多渠道教育

1、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在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要搞好实训基地(校内、外)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机制,有条件的要建立类似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1)设置专业时应由学院、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2)课程设置应按专业岗位要求来确定。(3)办学资源上,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来校指导。(4)技能考核上,应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技能考核指标。(5)在进行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时,要求学生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

2、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在道德心理素质及其他身心素质教育方面,要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方面,可以组织一些文明修身活动,规范学生的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班会和各种有特色的班级活动,强化学生的内化教育。教师方面,要多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如任务分解式,启发讨论式,角色换位式,总结反思式,实践引导式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学会选择、学会评判,学会反思、学会调节,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道德、技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家庭和社会主要起到配合教育的作用。

3、顶岗实习教育顶岗实习工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职前锻炼,起承接作用,也是国家教育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载体,对促进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但在每年高职院校组织顶岗实习期间,来自家长、关系户、学生本人等因素干扰,此项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学院院系在组织顶岗实习时,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同学进行组织管理,在学生刚到实习单位一周内思想波动较大时,积极开展工作,做思想工作,带头克服困难,以行动感染他人,帮助同学共度思想波动的敏感期,积极引导思想波动同学积极投入实习工作中去,较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毕业设计;教学

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高校强调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由理论学习过渡到生产实践的重要契机,各高校尤其注重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学,强调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1创新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全面综合前四年来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基础技术知识等学习成果综合运用的总结性设计。但当前的毕业设计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创新教学的要求。

1.1当前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在创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毕业设计多采用真题假做的模式,即根据实际项目编制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演练实际项目。这种选题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1.1.1创新教学的动力不足毕业设计安排在本科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此阶段学生准备就业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压力大,工作单位对毕业设计的成绩不重视,使得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真题假做的毕业设计与科研实践相脱离,学生缺乏完成的成就感,对毕业设计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其他建筑学的课程设计有固定的指导时间、场所不同,在毕业设计中,指导时间、场所多由指导教师自主安排。但在毕业设计中,由于学生缺乏热情,教师难以控制毕业设计纪律,学生出勤率低,教师压力大。师生均对基于创新教学的毕业设计缺乏兴趣。1.1.2难以提供适宜的教学创新环境创新需要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形式、创新气氛、组织机制等。在建筑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一般同一门课多由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命题,共同协作指导,不同教学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但在毕业设计中,讲求选题多样性、开放性。在真题假做的模式中,各教师一般设计自己的题目,毕业设计中单独指导学生,因此毕业设计缺乏协作与交流,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尽管毕业设计大纲中强调建筑设计是多专业需配合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注重与结构、给排水、暖通、电器等多专业的交错配合,但当前的毕业设计与实践相脱离,缺乏创新环境,学生缺少设计中多专业配合的机会,也不能获得社会上的及时反馈。1.1.3教学成果缺少社会意义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基础支撑,是创新的原动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创新活动更为有效。当前真题假做的毕业设计实际是实际项目的演练,与科研实践脱离,教学成果缺乏应用价值,难以产生社会价值,体现不出教学对科研的贡献,不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造能力,也难以出现创新性成果。

1.2创新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

创新是科研的核心之一,也是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对独立的两项活动,同时两者又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适宜的条件下,两者关系可以得到强化,并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为解决当前毕业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整合毕业设计教学[1]。在教学中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教学,通过构建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激发创新动机,获取创新方法,锻炼创新思维[2]。学生全面综合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双方面的提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创新的培养目标。基于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的矿大教学主楼毕业设计,与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结合,是这种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思路的一次毕业设计教学尝试。

2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矿大教学主楼毕业设计教学

2.1科研项目立项与毕业设计课题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计划建设教学主楼来改善学校的用房条件。学校立项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主楼建筑结构方案预研”,对主楼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概念性设计,其研究成果将为学校的建设决策提供参考,为将来的正式设计方案提供蓝本。建筑系由教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本科毕业生组成科研项目组,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在承担科研项目的同时进行创新教学背景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教学探索。

2.2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工作计划。项目组对基地进行了数次的详细调研与勘测,对相似项目进行了调研,了解业主的详细需求,获得了大量数据与资料。向业主初步汇报后,根据反馈制定了研究工作计划。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成教学组,依托科研项目的基础工作为此次本科毕业设计制定了毕业设计任务书。

2.3毕业设计阶段

毕业设计开始后,毕业设计与科研同时进行。在毕业设计调研阶段,教学组按照科研项目的要求结合教学制定调研计划。教师根据项目基础阶段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完成毕业实习报告。期望借助科研项目成果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成果的质量,丰富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参加学院的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同时作为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向业主汇报,听取意见和修改建议,获取业主对初步成果的反馈,指导学生修改、完善,完成最终的设计,之后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2.4毕业设计后续阶段

毕业设计答辩后,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整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对优秀毕业设计继续深化,教学成果在项目结题时成为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见表1)。

3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建议

3.1拓展选题来源实现真正的教学科研一体化

毕业设计的选题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即参与真正的工程项目设计,真正与科研相结合,较易实现创新的目标是毋庸置疑的。但真题真做存在诸多问题,如项目时间进度与毕业设计教学较难契合,多种客观因素如造价、业主审美、其他部门干预等也会干扰、影响教学。在矿大教学主楼毕业设计中,业主是本校领导,不存在这些问题。但基于科研的真题真做仍需选择适当的项目以避免或减少这类问题。建筑设计的过程分为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度较为宽松,较易与教学进度相契合,而可行性研究追求多方面开放式的探索,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由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时间长、利润低,设计单位承接的意愿低,而高校出于科研、教学的目的,不追求效益,也较易获得项目。美国一些高校的设计题目经常来源于企业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企业借助高校,低成本完成技术储备。而国内一些学校的联合毕业设计与企业项目相结合也是属于这种模式。矿大教学主楼的毕业设计也依托的是可行性研究项目。

3.2依托科研项目改善创新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科研项目为毕业设计创新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借助项目团队、组织形式、科研成果等改善教学方法、模式等,为实现创新教学提供支持。可以借助科研项目团队编订教学工作计划、毕业设计任务书,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借助科研项目为学生创造与其他专业科研教学人员、业主的指导、交流、沟通、获取建议及意见的机会。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科研项目不仅使学生从专业上有所提高,也为学生在与社会沟通、工作合作等多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良好过渡。学生全面综合所学知识,解决科研实际问题,实现知识与能力双方面的提高,提出新的设想,进而实现创新教学。在2016全国五校联合毕业设计杭州良渚文化村项目中,万科全程跟踪毕业设计,并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建议与要求,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请专门的专家举行讲座与报告,对专业问题进行解读并指导学生[3]。在矿大教学主楼的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组内团队成员多专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参与多工种交错配合的机会。在结构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正确进行了结构选型,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的难题。有的同学甚至在结构教师的指导下,从结构选型的角度而不是建筑学的角度构思出新的方案,而很多同学也从业主的反馈与建议中改善了自己的设计。

4借助科研提高毕业设计标准实现创新

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激发、鼓励、培养人对自身发展现状的超越意向与革新能力。借助科研项目的支撑,提升毕业设计的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标准的工作有利于产生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将意识和潜能激发出来,唤醒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从而提出新的设想,进而实现创新教学。矿大主楼毕业设计规模远远超过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建筑面积达到10万m2,功能、结构、流线相当复杂,使用功能包括公共教学楼部分、学校图书馆部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室,部分实验室要安置用于矿山、矿井实验的高近20m的特殊设备,这些超大型实验室要整合到高层建筑内,题目难度远远超过普通的毕业设计。可参照的类似案例很少,完成这样的教学是非常困难的。而此次毕业设计借助科研项目的支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其中4人的毕业设计获校优秀毕业设计,2人获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此次毕业设计加深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相关设计教学的经验,实现了创新教学的培养目标。

5结语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由理论学习过渡到生产实践的重要契机,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整合毕业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教学,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推动教学创新,锻炼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创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实现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创新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许建潮,胡明,王红梅.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56-57.

[2]常维亚,赵莉,朱郴韦,等.将创新教学纳入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50-52.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7

围绕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一个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培养计划决定了《电化学分析》课程应侧重于分析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但侧重于应用不代表可以忽视课程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对一种分析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和掌握的深度,与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影响方法准确性的因素等,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有资料可供参考,从而思考引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够得到准确无误、让人信任的分析结果。因此,这门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要和实践部分实现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在现实应用中经常使用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技术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电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度、精确度和灵敏度的因素,推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办法等。[2]除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外,还可以将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化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安排到教学内容中,结合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开拓学生知识面和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注意与本专业应用内容相关的研究,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安排好教学内容以后,经过认真研究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出该课程的以下特点:(1)《电化学分析》课程为应用化学质量管理方向专业课程,课程所安排内容属于在专业基础课《仪器分析》和《电化学原理与应用》基础上向偏重于具体分析方法的更深一步的理论内容,对于比较传统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学生在学习过上述两门基础课程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课程内容为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3-4]如果不结合实验课程内容授课或者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而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理论内容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想象着实验装置了解其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3)课程开设时间是第7个学期,即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此时的学生主要面对的是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制定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答辩。实验完成后还要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等。

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对《电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尝试,由传统的老师讲课为主,改变成教师讲授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而部分较为容易理解,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由老师布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课下自学,同时结合相关的电化学分析实验,要求学生查阅电化学分析方法相关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总结该分析方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的发展和应用,并按照科学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学习与文献阅读报告。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PPT向老师和班级同学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对所学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总结,讲述过程可以占用部分课堂时间或者课余时间,同时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由学生带着相应的问题自主学习和查阅文献,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取、加工、总结和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能够学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理论的排斥性和枯燥感觉。(2)查找和阅读英文文献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但由于日常应用的机会少,学习到的专业名词等难以得到巩固,显得专业英语的难度比普通英语更大,这种现象在国内的高校中普遍存在。本课程的安排迫使学生去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学习电化学分析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英语,并与学习的中文知识相对应,能够得到良好的巩固。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3)学生通过查找与讲述所用电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文献内容,深入学习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撰写与科技论文或毕业论文相同格式的文献阅读报告,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文献查找和阅读的能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word,WPS)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初步锻炼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4)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讲台上演示,可以锻炼学生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和提高学生胆识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村,且由于中学教学制度的问题,在校的学生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站在台上面对多人进行表演或者演讲的经验,特别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更没有主动登上讲台表现自己的勇气和自信。这些学生在毕业答辩及以后人生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难免会影响其表现。课程安排学生上台讲述,给予学生锻炼其表达能力、增强其信心的机会,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结束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看法和效果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教师和授课与学生自学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9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他们真正学到知识,特别是自己参与讲述的内容印象最深,掌握得最牢固;通过系列的锻炼,自己的文献检索、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我们这种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有部分学生反映,在自学和准备自己讲述内容的过程中,查阅文献、撰写总结报告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自学水平的差异,个别同学自学时无法把握重点,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影响学习热情。

成教毕业总结范文8

1.生源的特殊性

成教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是已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年龄层次跨度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部函授生为例,从2009级至2013级的学生年龄结构看,入学年龄跨度一般在21—43之间,入学年龄在22—28岁区间的占班级总人数的70%以上。另外,生源地域分布分散,大部分学生隶属于就近的教学点,也有部分学生远在外地甚至外省工作或生活,学籍管理过程除了面授期间的集中管理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学生都不在校,常规管理只能隔空联系,无法适时面对面交流。学生绝大多数是在职学习,而且大多数学生除了在岗工作,还肩负着家庭责任,“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2.求学动机与目的多样化

成教属于继续教育性质,相对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而言,成教生的求学动机与目的更加多样化。有些是因为岗位工作需要,单位要求员工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或提升学历;有的是自身有这方面的主动需求,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也有的仅仅就是为了混一个文凭,至于学什么则无关紧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干、转岗或增加工资待遇,或者是职称晋升。不同的求学动机导致学生对待学习形成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间接影响着管理的难易度和复杂程度。

3.学习形式的独特性

成人教育对象的年龄、资历、文化素质等差异性很大,对成教学生不可能像普通全日制本科生那样整齐划一、按部就班地进行管理。由于成教学生大都是在职人员,时间有限,只能通过函授或业余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校。

二、成教学籍管理的特点

由于成教生源的特殊性、学习动机与目的的多样化以及学习形式的独特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相比,成教学籍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对象参与程度差异性大

求学目的与动机不一样,学生对待管理的态度和参与程度也明显不一样。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比较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主动,对学校管理各个环节的事项比较配合,比如按期报到、办理注册或毕业相关手续等,能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完成;少部分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对求学期间需要自己负责完成的事情缺乏主动意识,对自身利益缺乏必要的关心,往往依赖学校提醒甚至是反复催促。

2.信息沟通不及时

函授或业余的教学性质决定了成教学生绝大多数是在高校设置在各地的教学点学习,隶属于就近的教学点直接管理。学生大部分时间不在校,信息交流很难做到及时。成教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工作流动性大,因缺乏主动沟通意识,有些学生更换联系方式后没有及时告知学校。当学校因涉及学生本人利益的学籍问题需要与学生沟通时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延误时机、耽误工作进程。

3.管理难度大

由于成教的特殊性,成教学籍管理工作繁琐,影响因素多,管理难度大。上级主管部门对成教学籍管理要求日益规范化、透明化,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在教育部信息管理平台上体现,学籍管理不再单纯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而且,教育部信息管理平台上的各项操作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那么在此之前,学籍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好前期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基本信息核对、数据整理等。单就新生注册前专升本学生前置学历清查这一项工作,每年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学生学制年限较长,比如5年制高中起点本科,因时间跨度大、过程性管理时间长,在此期间学生变化性因素多,学籍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

4.管理成本较高

一是从站(点)对学生直接管理来说,除非是授课期间管理者能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其他时间遇事联系学生都必须依靠其他媒介,比如电话、传真、信函、邮件等,管理方面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比较高。二是从高校与站(点)之间的联系来说,学籍管理过程中双方需要频繁地相互联系,有些工作仅需要通过网络、电话等就完成,然而还有一些工作环节必须通过邮寄、快递等渠道,管理成本高,比如新生报到注册的相关材料、学生成绩登记表、毕业生资格审核材料、相关证书等。

三、学籍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成教学籍管理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但由于成教发展的总体环境和各高校自身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成教学籍管理工作中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招生、轻管理

目前,全国成教机构众多,发展良莠不齐。除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成教生日常管理都直属于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设立的校外函授站或教学点管理。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对有些机构的办学目的和实力并不了解,而有些办学机构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想尽一切办法广泛吸纳生源,利用各种途径把学生录取进来之后相应管理却跟不上;有的重经济利益轻过程管理,在招生工作上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在学籍管理方面却吝于投入。有的由于生源萎缩或因离主办高校较偏远、沟通交流不便,疏于管理。有的高校对教学站(点)也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学籍管理不规范,影响教育质量。

2.管理制度滞后或制度执行不力

成教学籍管理制度必须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在制度规定与具体管理方式方法上理应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大多是照搬普本学籍管理制度,只是在某些方面放宽了条件。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没有根据成教形势和社会发展变化及时修订,时过境迁,致使有些管理办法和措施难以与时俱进地跟进执行。有的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执行过程中的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制度与实际执行不相符。

3.学籍管理手段较落后

很多高校都缺乏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工作中多采用常用办公软件和简单开发的单机模块管理,造成各个环节衔接不畅通或者工作程序繁琐。由于学籍管理软件不整合,成绩录入、统考报名、学位申请与审核等工作与学籍管理模块互不衔接、关联,每项工作都要人工操作进行数据传导、转换,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的学校虽然开发了学籍管理系统,但由于开发投入较小或开发初期对于系统的需求分析不够,导致操作不便捷,对使用者的软件操作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管理人员难以胜任,或有的系统功能较为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学籍管理队伍不健全

成教学生基本信息核对与维护、前置学历审查、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等工作较为繁琐、工作量大,需要充足的人员,然而有些学校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造成工作中疲于应对。有些学校人员配备虽然充足,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学籍管理人员平时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没有时间学习,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四、成教学籍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方面,成教办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成教学籍管理也因此具有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的显著特点,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学籍要求日趋严谨和规范,因而,各高校成教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改进方法与对策,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意识、制度、硬件、软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面)等几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是成教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全过程,对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及时改进教学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实行学籍、学历信息电子注册后,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已不再单纯是学校的内部管理问题,所有的学籍管理必须在教育部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上予以体现,毕业证书要在教育部进行电子注册并上网供社会查询。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籍管理质量也是反映高校成教管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观测点。然而,成教因生源组成复杂、办学形式灵活、教学点分散等特点给学籍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这是共性问题。尤其是网络学习、远程教育大趋势大背景下,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逐步解决和完善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学籍管理规范化

建章立制是搞好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的基础。各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成教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形成一整套包括收集、整理、归档、交接等环节的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者岗位职责范围,要求学籍管理者熟悉管理规章的内容、各项办事程序。同时要明确成教管理部门与各院(系)、教学点在学籍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和相应要求,以确保各项制度有力执行,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及时修订、不断完善。

3.开发、完善网络版学籍管理系统

学籍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大量的数据转换、统计、导入导出等工作,工作中常会遇到学生需要查询或咨询某些问题、领导做工作报告或相关决策时需要某些数据做参考的情况,凭借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版学籍管理系统,这些问题都会高效、及时地得到解决。而单向的管理系统只有具体管理人员才能操作、查询,既耗费管理人员精力,又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缺乏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学籍管理系统,严重制约着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开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很有必要结合成教的特点,开发、完善网络版学籍管理系统,针对不同对象,比如学籍管理人员、学院领导、学生、教学站(点)等,相应赋予不同的权限,实现信息共享和分权管理,以此更方便、快捷、高效地开展学籍管理工作,促使成教管理更趋向规范化和现代化。

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配齐管理员,不仅仅是高校成人教育部门要配齐、配足学籍管理人员,各个函授站(点)也要注重学籍管理人员的配备。二是要尽量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在人员变动时要做好业务交接工作,必要时要有一个老、新人员的“传、帮、带”过渡期,以便新接手人员能尽快熟悉业务,不至于延误时效性强的工作。三是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交流,特别是对函授站(点)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培训。

5.加强新生入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