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毕业论文范例

保险毕业论文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1

从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来看,没有政府补贴,农业保险也同样难以持续和发展。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使农民能够买得起保险,各国政府往往对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发达国家的政府补贴较高,并且补贴品种多样。而发展中国家,补贴的范围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保险,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同时补贴的程度因农作物品种和费率不同而各异。美国保费补贴比例因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20a平均补贴额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4046.86m2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是100%,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和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为40%。日本保费补贴比例依费率不同而不同,费率越高,补贴越高。水稻补贴70%(费率超过4%),早稻最高补贴80%(费率为15%以上),小麦最高补贴80%。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户收入水平的偏低与相应农业保险居高不下的费率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各类研究相继开展,其中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与核灾定损的复杂性开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热点和焦点则集中在对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性、外部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农业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农业保险需求问题,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政策性保险和农业保险补贴问题的研究。目前有关农业保险补贴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补贴模式及补贴对农户参保需求的影响上,而对于补贴比例的设定方面研究仍旧较少。谢小亮认为政府补贴比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受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影响最大———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强的补贴较高,反之则较低。此外,政府补贴比例也因不同的保险标准而不同,其中水稻和油菜等补贴比例普遍较高,而生猪、鸡和鸭等补贴则相对较低。张乐柱等认为越是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补贴额应更多,这有利于减少我国的收入差距,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在保费分层的基础上,应对补贴进行分层,将中央财政和省级各地方政府保费补贴范围区分开来,这既考虑了不同级别政府的职能,又兼顾了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使各个地方保费补贴额更合理。综上所述,政策补贴对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极为重要。实施政策补贴是必要的,但如何进行政策补贴的设计更值得进一步探讨。尽管目前有学者提出要综合考虑地方财政状况、参保品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但面对具体情况究竟该如何去做却较少提及。

2保费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保费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参保的积极性,过高的保费使得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难以应对,从而放弃农业保险。对农户进行保费补贴可以降低农户承担保费的负担进而增加其积极性,因此保费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补贴比例。而影响保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保险费率与保险金额。

2.1保险费率的厘定

2.1.1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目前,农业保险费率

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经验费率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推导法。前者是指依据个人或地区的历史损失数据进行费率核算,将个人或地区历史损失率的平均值作为当年损失率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费率厘定的精确性,适用于有完整和长期连续且完整的历史数据的情况;而后者是指利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知识,估算某地区或个人作物单产波动的概率密度函数,然后利用概率论知识进行费率厘定的方法。该方法理论严谨,数学推理性强,适用于没有长期完整连续的历史数据的情况,国内外关于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大都采用这种方法。由于研究对象的单产历史数据样本量不够大,所以该文的研究采用单产模型推导法。

2.1.2理论保费的厘定

选取辽宁省与贵州省1981~2012年玉米单产数据为研究对象,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通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去除趋势化处理,建立了单产关于时间t的回归方程,之后将各年份的趋势单产转换到计算费率的年份,使得各年份产量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下。

2.2保险金额的设定

保险有两个功能,一是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保障生产的恢复。目前发展农业保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农户在受灾以后尽快恢复农业再生产,同时为了防止农户利用保险而产生额外收益,国家主要保障的是直接物化成本而不是收益。根据现行规定,农业保险补贴险种的保险金额原则上只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其中物化成本主要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等。

2.3保险费率与保险金额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2.3.1保险费率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根据辽宁省与贵州省在85%保障水平下最优分布的费率(辽宁省4%,贵州省9%),假定两省的保障金额都为3000元•hm-2,如果农户负担20%保费比例,则辽宁省农户需要付出24元•hm-2的保费,贵州省农户需要付出54元•hm-2的保费。对于相对贫穷的贵州省农户而言,反而要承担超过辽宁省农户一倍多的保费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为了使高费率地区的农户拥有较高的参保积极性,政府提供的保费补贴比例应相对提高。例如辽宁省农户目前享受的政府补贴比例为80%,即农户支付保费24元•hm-2,如果贵州省农户按照目前同样享有的80%补贴,则需要支付保费54元•hm-2。若要使贵州省农户也享受24元•hm-2的保费,那么政府的补贴比例就要达到91%。

2.3.2保险金额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物化成本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达到覆盖直接物化成本的目的,保险金额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若要使农户承担的保费不变,在提高保险金额的同时加大政府的补贴比例。按照目前辽宁省玉米种植保险的费率4%和保险金额3000元•hm-2,农户需承担24元•hm-2的保费。但若将保险金额提高到目前的物化成本水平4500元•hm-2,农户需要承担36元•hm-2(4500×4%×20%)的保费。因此提高保险金额会加大农户负担,降低其参保积极性;但是在农业生产资料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不提高保险金额,农户又会因保障水平太低而失去参保意愿。对此,政府补贴就应该适当发挥作用,即在提高保险金额的同时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

3各地经济状况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3.1各地农户收入及支出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对比2000~2011年辽宁省与贵州省农民人均收入、人均支出及人均结余(见表10)情况可知,辽宁省农民人均收入要明显高于贵州省,约3倍。但就其支出而言,两省农户在生活支出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像收入差距那样大,这就导致了辽宁省农民的人均结余平均高出贵州省农民6倍多。也就是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但面临的各类税费、生活必须开销、子女教育费用和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方面的支出并不少,因此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就更低,保费支付能力很差。与此同时,由于农户的资本积累少,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面临的农业生产风险加大,保险费率随之提高。用较低的收入来支付较高的保费,这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为了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保险进而保障农户的生产生活,政府应承担更高的保费补贴比例。

3.2各地财政水平对政府补贴比例的影响

在上海、浙江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比较小,地方政府财力雄厚,出钱补贴不成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保险试点中,政府补贴明显不足,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将政府补贴分层是目前问题的难点。对比2000~2011年辽宁省与贵州省财政收入情况可知,辽宁省的地方财政收入要明显高于贵州省,平均为3.6倍。因此单纯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补贴比例显然会对地方的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为此,尽管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多次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25%提高至中西部40%、东部35%,即在比例总体提升的基础上,中央财政体现了对不发达地区的支持。但对于贵州省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的财政补贴力度仍显不足,该地区地方政府和农户对保费承担的比例仍然较高。

4结论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2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经验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金融学专业已经拥有了设备比较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理论课与实务课同时依托于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理论课主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依托经济学院的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的教学,其研究范围应定位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经济发展。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课题的研究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行多年级、多专业合作,鼓励学生同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多门课程的教学协作,例如《SPSS实用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四年中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作深入研究,直到最后作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是各种比赛所需的论文。通过做初步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实务课程的实践铺平道路。实务课的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依托于实验室的各种模拟操作软件。除了课内作实务模拟之外,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已经开展了较多的专业活动,但还没有与实验室接轨,也没有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转化。如果将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可以建立长久的证券、银行、保险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可以作为前期的基础训练和业务补充。

三、总结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3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4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5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龙岩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中,创新实习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良好体现[1]。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改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其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改革的重点[3]。在学校创新实习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2019年开始构建、实施了“3+1”学年制的生物技术专业“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全体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1”顶岗实习概述

“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三层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加强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前3年大部分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除了上好理论课外,通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技能训练,结合社会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为顶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第4年,将学生派往精心筛选的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督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完成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记录,达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3+1”顶岗实习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学校《龙岩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修订)》《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修订)》等文件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3+1实习计划和大纲》,涵盖学生实习的实习制度、鉴定考核表、实习周记、实成绩评定要求等,并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条件、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生实习前,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教师已经过充分调研,每年筛选学校所在地周边县(市、区)5~8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作为“3+1”顶岗实习集中单位(均要签订实习协议),分为生物医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类实习岗位(具体内容及要求见表1)。经过2~3轮的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单位,每个企业5~10人,配置1~2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实习企业也均有指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顶岗指导。学生从每年7月初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出发前由学院统一为每个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扣除节假日,总时间维持在200d左右(28~29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到人,以微信、QQ、电话、邮件、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学生紧密联系,且每一次外出实习时指导教师均要做好现场记录登记。学生实习时每周均要撰写实习周记,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撰写的实习周记每周定时发送给岗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教师给予实习意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批阅,并最终给出实成绩(评定标准见表2[5]),记录在学生的毕业档案内。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召开一次实结大会,由每个实习点单位代表汇报实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参加人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部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代表、本届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及下一届将要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下一届“3+1”顶岗实习提供经验交流和改进实施方案。

3“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顶岗实习是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参与,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工作于一体,是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的真实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自身职业能力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传统学校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6]。以往多年的学生实践表明,学生实习期间存在校企沟通不到位,实习条件有限、岗位技能锻炼有限,个别企业实习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达到学校预估的实习效果。因此,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实习制度,保障学生一年顶岗实习,满足学校教学培养要求,且能安全稳定运行,成为“3+1”顶岗实习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构建“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7],主要包括:①学校、院系领导的重视。从学校到院系,不仅要确立各种实习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及时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教育和总结,而且要给予充分的政策、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②基地的拓展与优质筛选。根据培养方案在更大范围内筛选管理水平高、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实习条件优越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岗位优化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学生与企业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双向选择。要与企业签订实习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学生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制度及其福利待遇等。③加强实习管理与考核。指导教师要尽职尽责,对学生实习要全程跟踪,关爱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对学生实习工作、情感、生活做好全方位指导。教师每次实习要做好指导登记,院系绩效考核时给予工作量的审核与认定。学生要遵守学校、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实习的各项要求。企业要对学生平时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管与考评,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表现给予最终的评定成绩,企业也可优先录取表现良好且有意愿留下的优秀实习生。④实习管理体系的跟踪、总结与提升。院系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跟踪数据库,对每一届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登记与跟踪,并密切与企业联系,收集企业需要的实习岗位需求、培养技能需求及学生实习效果,在后续的实习计划中不断更新、修改,培养企业生产实践真正需要的人才。

4“3+1”顶岗实习的意义

4.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3+1”一年的顶岗实习可以获得学校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得的专业实践知识,体验到自己专业学习知识体系的不足,激励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与成就。此外,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49卷9期林标声等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962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引导和激发,最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4.2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围绕实践生产问题,在实践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1”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选题以学生顶岗实习的重点、难点的专业技术问题研究为主,如“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开发新型生物透皮短肽研究”(某个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实习的选题)、“解酒保肝保健饮料配方最佳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某个食品生物技术企业实习的选题)、“新型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研究”(某个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实习的选题)等。学生的毕业选题与自身的岗位实习密切相关,为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要进行专项研究,符合学校毕业论文选题设定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3+1”顶岗实习使得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参与、规划和组织本科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诉求。另一方面,学校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理论知识完善、岗位职业技能熟练的专业人才,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先试渠道。“3+1”顶岗实习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与企业觅才的“两难困局”,为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还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4.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1”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学会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和规范,继而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认识和个人品质,最终能极大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了工作的不易和父母工作的艰辛,专业实习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工作责任心和家国情怀也得到了全面培养[8]。

5小结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7

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菇码,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2.5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保险毕业论文范文8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主权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