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设计论文范例

版面设计论文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必要性;基本原则;内容;美学体系

幼教期刊是积累、传播幼儿教育知识的物质载体。幼教期刊的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意识行为,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幼教期刊的编辑不论是有无意识,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在按照一定的审美趋向进行期刊的策划、编排。虽然现阶段并没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这一专有名词,但随着我国报刊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研究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一、构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必要性

(一)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幼教期刊自身发展的要求

我国古代较早时期的书册大都是以竹简为主要的载体,这种形式是以造纸业没有出现为前提的,主要是出于实用和经济的考虑。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质的书册开始出现,其是以线装书为主要的载体形式,虽然表面看来较竹简的形式美观,但仍旧是以合乎实用为主要的目的,这个时期还不能说就具备了一定的美学理论。随着现代期刊编辑事业的产生和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享受美的追求,审美意义对于期刊编辑的影响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期刊整个出版过程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完善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学是研究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对各门艺术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1]但美学理论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它需要现实的能够具体表现审美标准的客观事物来对美学理论进行阐释,因而出现了涉及各种艺术门类的美学分支。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可以扩展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美学系统的总体建设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

(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读者和作者对于期刊发展的要求

幼教期刊的读者虽然范围较小,主要是幼教工作者、幼儿家长以及一些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读者,但是他们对于幼教期刊的要求并不会因此而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幼教期刊对读者的美学影响则是深远的,将由读者带给他们的教育对象——幼儿。同时,对于幼教期刊形式美、科学美和装帧美的要求,也会因为其他类型期刊编辑美学的提高而有所要求。因此,构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

二、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基本原则

幼教期刊的编辑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活动原则,编辑美学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指导幼教期刊编辑活动审美行为的准则,我们暂且称之为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原则。

(一)文字语言的简约明了

《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同样可作为幼教期刊文章语言的审美特征。通常期刊对所登载的文章有一定的字数要求,这样做是为了较为经济地利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容纳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对于所审查的对象要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尽量删掉多余、重复和无用的内容。当然在运用此项原则进行编辑时,不能因为简约的需要而将稿件内容割裂开来,我们所倡导的简约原则是在保证文章内容的连贯一致基础上的。

(二)总体内容的充实丰富学术期刊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读者展开该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实践脉络和发展方向,阐明事物、现象或者问题的本质,运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进行充分的表达。因此,幼教期刊在编辑过程中要做到对于编辑对象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力求达到深度和广度上的目的。要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就要进行切实有效的选题,表达的内容要具有说服力,材料具体翔实,文章重点突出,版面优化。

(三)创新发展的个性凸显

幼教期刊的发展,同样需要求变创新,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做出一定的变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期刊也应当以正确恰当的变化手段,使期刊在不同时期的局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又不至于破坏整体上的一致性。创新发展意味着期刊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种变化,以求版面和整体具有动态的、立体的美感;个性凸显则意味着保持幼教期刊的独特品质,不因多变的形式而丧失其最本质的幼教特征和幼教情怀。

(四)期刊整体的和谐一致

国家一直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将和谐一词用在幼教期刊编辑美学当中,能够使得期刊编辑的各个方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排列组合或者相互运动,从而产生出较为完美的配合。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活动中所讲的和谐一致原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形式的变化与内容的要求相互协调一致;二是局部与整体之间在表现特点、布局机构和比例关系等方面相互协调一致。[2]和谐一致原则的应用,使得幼教期刊呈现出主次分明、图文相宜的效果,能更好地发挥其传授知识于人的作用。

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内容

幼教期刊编辑美学体现了编辑人员对于期刊美的追求,具体表现在版面设计的形式美、期刊内容的科学美、学术论文的结构美和刊物装帧的技术美。[3]幼教期刊要体现幼教事业的特点,与幼教的学术定位、内容和风格相吻合,就要形成刊物独特的、个性化的版式和封面设计风格,让人们在众多学术刊物中能够快速找到,并感染到幼教的气息。版面设计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充满生机和幼教气息的视觉感受,让人一眼就有“想看、喜欢看”的美感享受。期刊内容的科学美,主要体现在所刊登的学术论文蕴含的科学性上。论文内容要求客观、科学和完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学术论文的结构美,则要求所登载的论文要结构合理,内容详尽,格式正确,真正能够体现出学术论文所应具有的外在格式要求。而刊物装帧的技术美,则更多体现了匠心独运的对美的追求,通过一定的装帧技术,使期刊更好地凸显出文章内容和编排上的编辑美感。不论用哪种手段和表现形式装帧期刊,都应以期刊内容为设计的依托和灵感的源泉。幼教期刊编辑美学,要求在期刊编辑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文章内容上的科学美感,还要在形式和装帧技术上力求达到美学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期刊自身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读者和作者对于现代幼教期刊编辑的更高要求。

四、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幼教期刊编辑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基础来认识编辑工作的,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编辑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幼教期刊编辑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体现实,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变为抽象的一般原理,并继续指导着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实际进程。

(二)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的方法要求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揭示某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历史的方法是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脱离了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就可能不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前后联系,就会变得孤立,而没有逻辑方法的运用,历史的就只能还是历史的,没有任何的发展变化可言。因此,对于幼教期刊编辑美学的方法研究,要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结合,从现实和历史两个角度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2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社中应用分析

在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同时,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潜在影响。从2017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颠覆现代出版事业,对其知识整合、知识服务、出版流程、传播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着改革。为了优化出版社的智能化改革和综合化建设,人工智能和学术出版管理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也在不断更新,由此来优化和促进人工智能的综合发展。[1]“出版+人工智能”也是未来出版建设的新模式。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社应用中的管理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是现代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必要趋势,也是优化出版流程、实现媒体发展的必要方向。从短期的效应来看,人工智能和科技期刊携手共创,暂未有突破性的进步,仅仅处于“智慧出版”模式初期阶段。该模式能够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在期刊出版社的综合运用,对其管理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有效优化,但是从长远方面开看,暂未对用户服务做出较大改善。[2]从微观上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对科技期刊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了工作效率、审稿质量、生产评估等几个方面。首先,AI模式的工作效率能够为不同的部门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工作管理流程,在控制生产成本上提升出版社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时间。其次,优化审稿质量。人工智能技术能自动生产措辞和理论知识纠正功能,大大提升审稿质量,帮助工作人员建立更为标准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预测、读者喜好分析,为期刊社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信息内容,帮助员工建设建立一个更加综合化和高效化的期刊服务引导。

三、现代人工智能对科技期刊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的建设途径是从人类的脑模仿升级为自主深度学习,以期来减少劳动力,实现替代人力劳动。整个人工智能建设模式都是基于对数据的简单占有和算法技术的估计运用,实现了数据传输、信息管理、知识构建、智慧运营的综合建设,最终为智能出版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形式的处理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和现实知识的有效建设。

四、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社应用的建设方向

人工智能出版社是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数字出版社的重要融合和重构。对比传统的科技期刊管理模式,现代智能出版社呈现了内容自动化、编辑加工自动化和传媒管理精细化、阅读环境虚拟多元化等特点。

(一)阅读内容的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与科技期刊社融合后,其选题内容和策划都会有较大改变。在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学习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智慧期刊构建也会转变为以读者为导向,转变成读者阅读习惯、情感变化等多途径的量化分析,最终针对读者基本信息量对期刊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已经调整过的阅读篇幅、角色特点和内容题材,对应的单位要对文章的评论数据和恢复数据、转发数据、网络反馈意义进行分析,及时预测科研前沿时间以及外在信息挖掘;最终按照读者的信息需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构建出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独立科技知识素材资源库,对选题进行智能分析,制订出有效的选题策划方案。

(二)编辑模式的运用

传统出版社内容编辑和内容生产对象都是由专业的研究学者以及专业人群完成的。所有的科技编辑都需要具备专业的科研学术知识、专业写作素养、大量阅读的时间,这对于独立的编辑人员来说,任重道远。更何况在科技不断更新的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难以预测,编辑更要争分夺秒,创造出更加精细化、多元化、预测性的作品,才能够保证读者的黏性。在人工智能的建设背后,计算机也成为辅助编辑记录、校对、审稿的必要工具。语音输入、机器校对和机器写作业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改革下,出版社能够稳步运行,帮助编辑实现文献资料分类、整理、转译,甚至是二次创作。在风格化、多元化的内容要求下,现代人工智能也能够投“读”所好,帮助编辑完成更有针对性的文章内容。

(三)人工智能的校对和排版

科技期刊社的编辑加工工作包括编辑、校对以及版面设计几个方面,学术期刊内容中涉及了较多的统计学算法以及深奥的数据模式,其专业知识性强。传统的出版社需要对出版内容进行逐一校对,识别错误以及优化文字,但是传统的专业人员的研究深度不足,且人工操作难度大,十分容易出现错漏,出现专业学术知识方面的问题。人工校对稿件的效率低下,耗时耗力,不利于科技期刊社的高效率发展。人工智能能够利用大数据辅助编辑进行内容搜集及加工创作,结合图文识别技术、智能搜索及数据挖掘等实现办公自动化。在这个系统中,人工智能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自动分析和纠错系统,通过文字和图像等的自动识别、自动核验和校对,来解决稿件中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例如,通过扫描文档对科研产出的元数据进行缺陷检测,对科技论文的实验样本大小是否合理、实验环境是否缺失、样本统计学处理方法或计算公式应用是否恰当、实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等关键性信息进行甄别,以减少出版内容的知识性错误,降低编校的差错率。

(四)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现代化信息传播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的模式以及管理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以用户为核心要素,依靠大数据的精准性,结合大数据平台、网站等用户的阅读习惯、观点喜好等,对读者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其具体环境,打造精准阅读内容,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推送服务,以增强传播效果,并及时精准评估传播效果,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期刊运用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形成一个实时、精准、反馈、封闭的出版传播环路模式。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武汉重点实验室重点打造的OSID计划,主要在人工智能方面体现精准推送的重要性,将内容多元化呈现,打破传统出版中从编辑到读者的单向内容服务模式,最终实现人工智能和期刊社的综合发展。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3

1排版人员引起的问题

1.1文章排版中版式的选择

版面清晰、易读是期刊版面设计的主要要求,而英文科技期刊中有很多不同排版格式的图、表格、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所以在校对过程中,首先校对这些图表等的排版是否清晰、易读,不能出现凌乱不堪、难以阅读的页面。在大部分英文科技期刊中,一般选用双栏格式的版面布局,相应的校对工作中就需要特别注意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图、表格等的单栏或双栏的选择是否合适。例如,一般稿件的排版中,通栏的图表都宜放在页面的顶部或底部,而不适宜放在页面中间,因为放在页面中间的话会打断文字的叙述于阅读论文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于文字承接是在下方还是左侧容易造成混淆。科技论文中,针对图表有其相应的文字叙述,所以在排版过程中一般应遵循“图表随文”,即图表应放在相应叙述的章节里和相应的段落前后,这样方便作者阅读[6]。科技期刊的页面中,全文文字、图、表等一般横排,很少使用竖排;但一些特殊的表格、图、以及图中文字由于版面问题横排无法放下,超出版面,排版人员就选择竖排,而这些竖排的表不如横排的文字便于阅读,例如参考文献[7]的Fig.1(a)中,文字方向不同,作者在阅读时不方便,所以校对工作中要特别核实是否必须选择竖排。在这些竖排的图、表格以及图中竖排的文字,还要特别留意其文字的方向问题,尽量做得一期期刊中所有竖排的图、表、文字等方向统一,方便读者阅读。

1.2各项目的校对

在读者阅读稿件时,首先入目的是突出于正文的标题、作者及单位[8]、DOI号等各个条目。这些项目的错误有些可能不影响阅读,但会大大降低期刊质量,有些则可能引起重大错误。参考文献[2,5,9]中也提到了对这些项目的特别校对,本文作者针对英文类科技期刊中这些项目,在以下几段中特别阐述了需要校对人员特别注意的地方。在英文类期刊中,中文作者姓名的书写一般在自己期刊内会统一书写的格式,例如在PST期刊中作者的姓名会使用RenhongLI(李仁红)这种写法,这样方便读者辨别;如果期刊内各篇不统一写法,就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困难,特别是给不同语种的读者带来阅读困难;在读者根据作者姓名检索相关文章时可能会出现问题。作者单位中如果有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单位的更要慎重,一定要按照国家要求书写,以免出现政治错误[9,10]。英文期刊中,各学校、科研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按照各单位自己的写法,不能想当然的翻译过来;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英文写法:Be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而沈阳理工大学的英文写法就是:ShenyangLigongUniversity。科技类稿件大部分都有DOI号和关键词,针对DOI每个期刊有其自身的编排方式,是每篇文章特有的。排版人员在排版稿件时可能会忘记修改稿件相应的DOI号,造成两篇文章具有相同的DOI,校对人员在校对时就要特别注意排版人员是否根据稿件进行了相应的编排。关键词主要是用于他人检索,如果遗漏或与文章不符,就影响他人检索、阅读、引用文章。在英文科技类稿件中,很多中国作者使用的关键词是自己翻译的,而不是大家常用的;例如等离子体物理聚变方向中电子温度,一般用electrontemperature而不用thetemperatureofelectron。编辑经过长时间本专业期刊的校对工作,会逐步积累一些常见或常用的专业词汇;编辑在校对到关键词时就可以标记出以便核清样时提醒作者,有可能的情况下给作者一些建议。通用的关键词更便于他人检索和引用,从而提高文章和期刊的影响。

2作者书写错误的校对

2.1文字的校对

校对工作者在对比作者原文校对排版好的稿件时,不仅仅是校对文字的异同,还要校对审稿专家和作者没注意到的所有问题。本文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就常遇到英文科技论文的作者不标准书写或使用各种符号和各种简称等,例如:中英文标点符号的混用,物理符号、化学符号、单位等不规范书写[11,12],各种简称等在文章前后的写法不统一。例如,参考文献[13]中图3中的化学式H2O2就没有把下标书写正确;在参考文献[14]中,作者在描述到装置LHD,W7-AS时,没有任何说明或全称,读者在阅读时只能根据上下文猜测或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在参考文献[15]中,各种物理量的缩写或简称在首次出现时作者给出其全称,读者在阅读时能明确的知道W7-X是仿星器装置,SCENIC是一种数据包,明显地参考文献[15]要比[14]更易于读者阅读和理解。除了符号和简称等的校对,本文作者在校对工作中还发现了一些因审稿专家和作者忽略或粗心造成的常识性问题,例如化学方程式不平衡,物理中的各种守恒等,其中以+,-号的遗漏最常见。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即使是一般非专业方面的读者都能辨别,如果期刊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就会影响期刊质量并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所有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校对过程中要特别留意。

2.2图、表、参考文献的校对

科技类期刊中,大部分论文中有很多的图、表和参考文献;作者在叙述图、表和引用参考文献时最常用的是顺序编码制[16],即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序。科技期刊中,很多论文经过审稿专家审阅后都要进行一定的修改,那么作者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修改或删减一些包括图、表、参考文献的文字,从而引起图、表、参考文献顺序的变化,而作者又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那么就容易引起1)序号混乱,2)图、表等在文中的叙述与其本身不相符等问题,严重影响文章和期刊的质量[17]。所以在校对文章时要特别注意校对一些图、表、参考文献的序号,避免出现重号、跳号等现象,另一方面特别留意图表的图注和表头、表注与其在文中的叙述以及图表内的内容是否相符,避免“张冠李戴”。

2.3逻辑关系的校对

科技类文章中,除去正文题目外还会有各级小标题,在各大标题下的各级小标题一般都是包含关系,当两个标题中间没有文字内容时,由于作者疏忽或者修改稿件时放错位置,容易出现小标题包含大标题,所以在校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各级标题的关系,校对人员觉得逻辑关系不合理时与作者沟通,避免逻辑问题的出现。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4

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传播面相对狭隘,受众范围较小,整体传播空间不足,其传播受到了一些因素限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限制。虽然在科技期刊传播方面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支持,但从细节来看,一些政策表述多带有“引导”、“鼓励”等字眼,缺乏刚性引导,且缺乏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到具体工作上。还有一些科技期刊并不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缺乏自主经营权以及决策权,传播力受到了制约。(2)传播理念滞后。一些科技期刊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内容上,而相关传播工作投入较少,传播范围仅限于专业领域,在大众传播方面十分欠缺,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3)传播形态。大多数科技期刊语言晦涩,难以理解,且形式较为单调,与大众阅读习惯并不相符,限制了其传播。一些科技期刊虽然逐渐丰富了传播媒介,但信息更新较为缓慢,活跃程度不高,其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

二、科技期刊专题传播主要路径

期刊专题论文质量以及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专题传播的基础。高质量的论文是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决定因素。除了传统纸媒外,科技期刊需要构建数据库,并可借助新媒体如微信群、QQ群、公众号进行宣传,同时需要通过学术会议、行业展会、专访赠阅等途径扩大传播范围,以此来提升科技期刊专题的影响力及传播力。从传播形式来看,科技期刊专题传播需要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包括文字传播、语音传播以及图像传播等。文字传播方面应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除了严谨的书面语表达形式外,还可应用其他生动、趣味的文字表达方式;语音传播方面可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宣传;图像传播方面包括期刊内插彩页、专题版面设计以及期刊封面专题宣传等。

三、完善科技期刊专题传播的相关策略

(一)拓展专题业务

为了进一步扩大科技期刊专题传播范围,杂志社需要对专题业务进行拓展,扩大专题覆盖范围。杂志社可结合专题开设专门的广告业务或出版广告专辑,以此来增强其吸引力与关注度,有利于提升专题论文引用频次,提升期刊影响力,增加杂志发行量。杂志社在增刊方面也要下足功夫做文章,将其打造为品牌专题。相对于正刊而言,杂志社在增刊建设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增刊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事实上,增刊专题及栏目选择更具灵活性,且出版频次较高,基本上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出刊。若能够将增刊做好,无疑能够提升刊物的整体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增刊内容方面可以是相关技术专题,最好与正刊形成互补,为行业学者及相关单位提供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杂志社还需要定期对专题进行汇编,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专业方向、研究主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出版纸质或电子版专题文章集合,并强化相关宣传,以此来不断扩大专题影响力,并提升专题期刊发行量。

(二)完善传播方案

在科技期刊专题传播过程中可通过编者小窗进行宣传。在期刊广告版位设置编者小窗,内容主要包括期刊动态信息、策划、专题汇总以及订阅通知等,为读者提供指引,便于读者掌握刊物动态,以此来增加读者的粘合力。同时,杂志社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来扩大期刊传播范围。当确认刊出专题论文后,可在官方网站、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进行传播,对专题内容进行提前预告,以此来吸引读者的关注。杂志社还可与其他刊物及纸质媒介合作,在刊物专题宣传册上展示已经报道过的专题成果,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刊物特点以及刊物已经取得的业绩,吸引科研人员或团队与期刊合作。另外,杂志社可定期开展学术会议、展会等进行宣传,将专题期刊作为资料赠送给行业学者,提高刊物知名度。杂志社还可聘请专家对专题文章进行专业点评,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以此来强化宣传效果。

(三)缩短出版周期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传播时效是影响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科技期刊都存在着出版周期较长的问题,特别是核心期刊从投稿到见刊甚至需要1年时间。即便是普通期刊,审稿周期也要1个月,从投稿到稿件录用需要经过几个月时间。受限于出版周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题传播效率。因此,科技期刊需要提升审稿效率,缩短初审周期,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稿件及时退稿。编辑与审稿专家要保持密切沟通,并规定刚性审稿时间,若未及时获得审稿反馈,由编辑部进行催稿。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知网等平台优先出版功能,在期刊印刷前,先将论文在平台上优先发表,以此来缩短出版周期,提升刊物传播效率。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5

1论文体例元素及问题分析

不同的科技期刊也许在版面设计(单栏或双栏)、出刊周期、页码数量、栏目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论文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内容的科学性及形式的规范化等方面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1.1论文体例的基本元素

从内容组织形式来看,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其基本元素应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而这些元素的撰写也有相应的要求,比如标题应简洁扼要、切合主体;摘要应包含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要能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概念、具有检索意义;正文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了,如文字、语法、图表、公式等,对此,与之相关的出版标准及编校理论的研究有很多,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参考文献则必须注重数量和质量,体现的是整篇文章的学术水平,其格式也必须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3]。从编写格式来看,论文的基本元素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版心正文。封面目录可以体现论文的基本信息,包括论文的责任者、题名、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页码等;页眉及页脚则是出版信息更具体的体现,如收发稿日期,作者基本信息,论文的学术档次及价值(是否为基金产出论文,属于哪一等级的基金资助)等。版心论文的编写格式涉及的细节更多,包括分级标题序号的编排、图表在文字中的位置、是否涉及转页插页等,这些都需要在编校中一一仔细核对。

1.2论文体例的常见问题

在论文体例编校中,笔者将遇到的常见问题大致归为三类。一是基本元素缺失。有的作者在投稿时就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没有摘要也没有关键词,如同一篇实验报告或教学经验总结;有的个人或单位信息不完整,或者缺少相应的英文翻译;有的是基金产出论文,要么基金名称不准确或不完整,要么缺少基金号;有的插图缺少图题,或是量没有标注单位;公式没有编号,或对于公式中包含的元素的解释有错漏;有的没有参考文献,或是有但并未在文中标注……这些都属于基本元素缺失性错误,属于“硬伤”,需要严格排查,仔细编校。二是逻辑性差错。这一类的错误主要发生在论文内容组织方面,包括作者思维逻辑、写作逻辑以及呈现出来的文字逻辑。例如错别字、语法问题,上下文不衔接、图表与正文内容不一致问题,核心数据不一致或计算错误问题,这一类错误,需要编辑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扎实的业务能力,在任何存疑的内容上,都应及时跟作者沟通,或者请教专家。三是规范性错误。这一类错误是论文中最常见的,因为作者在写稿时一般都遵循自己专业或行业内的规范,不会严格按照出版专业的规范要求来,比如量的大小写混乱,字母的正斜体使用不准确,表没有统一为三线表,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等。这些错误的编校理应属于编辑熟悉的业务范围,编辑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编辑业务知识,快速地查找出问题并一一落实解决。

2编辑流程中的体例编校

基于上述论文体例元素及常见问题的分析可知,论文体例的编校是一项非常琐碎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行之有效的编校方法,并贯彻于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

2.1收稿环节中体例的把控

组稿收稿为编辑业务流程的开端,编辑在该环节就应该注意对体例的把控,将体例问题排查在初期。编辑可以先通读全篇,粗略查看是否有关键要素缺失,让作者及时修改补全后再送审,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减轻后续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使论文更加规范化,送给专家审读时也会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从作者角度而言,应该在投稿前,仔细研读一下目标刊物所规定的内容及格式要求,抱着认真的学术态度来完成撰写,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中稿率。在此,把修订稿完成之前的工作也放在这一阶段讨论,涉及到的就是稿件送审及修订的问题。由于科技论文学术性强,编辑并非每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所以关于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存在内容上的逻辑性错误、是否具有刊发意义等问题,需要请相关专家盲审,约请专家审读判定。在专家意见返回后,编辑不能直接把审稿单上的意见丢给作者,而是要把专家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及时梳理出来,并且结合期刊自身的体例要求,统一汇总并整理后再与作者沟通。作者修改完成后,责编还应仔细核对作者是否改到位,排除未改或漏改的问题。这样在收稿审稿环节,就把一些大的体例问题解决掉,减少后续编校流程的工作量。

2.2编辑环节中体例的加工

对编辑体例的加工,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大块。由于人的思维定势及局限性,编辑对文稿的加工可能更注重对内容的加工润色,而科技期刊论文具有图表公式多、各种字母形态复杂、文字内容相对较少等特点。所以,编辑往往在形式的加工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总的来说,应该在环节中,对于论文体例的加工应贯彻一致性,重视规范性,运用灵活性[4]。贯彻一致性,具体指在作者题名信息、题目与摘要的中英文、研究方法的表述、核心数据及公式的运用、量的表达方式、图表与正文内容、其他出版信息等方面,要保持全篇、乃至全刊的一致性。要在保证内容准确、语言精练、逻辑合理的情况下,分步分层地对其各部分逐一进行编校,消除一些技术性的差错与疏漏。重视规范性,是指论文的编辑加工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及各种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如对于科技论文中常见的量的编辑加工,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量和单位制定的国家标准,如国际单位制及应用(GB3100-1993)、力学的量和单位(GB/T3102.3-1993)等;对于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编辑加工,也应依据《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操作。从而保证论文内容与形式、学术性与规范化的和谐统一。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格系统;标志设计;形式美法则;功能性

一、网格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网格系统虽然在学术上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欧洲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网格系统设计理论的发源地,被认为是版式设计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在瑞士的版面设计中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的瑞士在版式设计当中加入了严格的数学比例,将版面分为多栏以便更好的安排文字和图像,这样做可以使版面有一种韵律美,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版式设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版式死板而遭到设计师们的抵制。理论方面,金伯利•伊拉姆在《网格系统与版式设计》艺术中,详细阐述了网格系统的源流、构成和网格比例。蒂莫西•萨马拉在《美国视觉设计学院用书:图形、色彩、文字、编排、网格设计参考书》中对网格内容的安排进行了研究。著名设计大师斯帕•莫勒曼在《无言的书》和《阴影》等著作中,从垂直和水平关系中探讨了栅格系统的节奏感与秩序性。

1.2 国内发展现状

网格系统传入国内时间较晚,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来说较少,从实践来看,缺乏指导性文献资料。现如今版式设计类的书籍的内容里虽然都有涉及网格系统,但是研究深度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网格系统做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案例都停留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可见国内设计师对于网格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都具有滞后性。以目前的博硕论文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偏向于理论层面。但可能由于网格系统在国内发展不是很完善,相关系统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也创造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以版式设计、招贴设计以及标志设计三大类来看,不少设计师都进行这多样化的尝试,试图去将网格系统引入自己的设计领域内。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为便捷,网格系统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并且高深莫测的一种理论,而是可以被所有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有着不同理解的一种活的理论。可以说在目前国内,网格系统正在被众多设计师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不断地形成国内自主体系的网格系统。

二、网格系统与人性化的结合

网格系统发展到现如今,已经不再僵化的运用数学逻辑去生搬硬套,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形式美法则的实际运用,称之为“秩序感”更为恰当。这样的设计手法能被更多设计师所接受。设计师在进行版式设计还是任何作品的设计时,在严格的遵照网格系统无法达到形式美的前提下进行了微调,从而更加接近形式美法则的理想状态,这是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网格系统的必然进化过程。而这一进化的过程,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虽然说国内对于网格系统的研究层次不深入,还处于一种理论的探索阶段,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混沌的状态,才使得国内设计师可以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在各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网格系统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3.1 早期标志设计中网格的体现

如果说瑞士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将版式设计中利用网格系统将版式进行了严格的数学比例上的开发而导致了版式僵化的效果,那么在同时期,瑞士的标志设计也算是将网格系统的灵活运用开创了先河。位于瑞士斯德哥尔摩的伊莱克斯电气集团的标志中图形部分的设计,是由瑞士设计师 Carlo Vivarelli 设计并于 1962 年使用至今(图 1)。这是将网格灵活运用的经典案例。按照常规的理解,网格就应该是格子,是一种等距的排布,而伊莱克斯的标志则是将网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范围都进行了扩展。从严格意义上的网格系统来看,左图是按照标准去进行设计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右边留白区域面积过大,影响了画面整体的均衡感,并且根据网格系统的分栏理论,做到如右图的黄金比例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右图虽然打破了常规状态下网格系统的比例原则,但是从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则是为更优化的设计。此后,网格系统的设计理论逐渐影响到了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相对于瑞士在标志设计中的灵活突破,同时期美国在标志设计的手法上,就显得较于苛求比例(图 2), 按照等距离的尺寸去进行设计。但在日本来说,属于一种想要突破局限的行为(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严格的网格系统的要求去将摩根大通的设计手法运用到 ASEI 标志中去,那么设计出来就会显得不协调,因为从标志的形态上来说,ASEI 这个标志属于偏文字类的标志,这样的标志本身进行等距设计就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手法。无论是均分法还是黄金分割法,发展到现如今的网格系统,都被认为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严格的计算出来的设计。数码设计引发了一种在设计、字体、插画领域对表现与情绪的全新定义,今天的表现主义是一种程序的产物,这些程序打破了平面设计的定律,用新的定律取而代之。新表现主义在将旧形式改造成新形势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看似无序且变化多端。但实际上,也遵循着网格系统的设计原理(图 4)。

3.2 网格系统设计手法在国内的发展与实践

国内对于网格系统的认知起步是较晚的,并且多集中于表面的理论阶段,不过要论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以及排版设计上,国内的发展来看标志设计与招贴设计应该比版式设计发展要略成熟,这一方面是因为跟中文字体属于方块字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是因为国内设计师多处于一种“设计理论皆为我用”的设计想法,在不自觉地环境中,体验到了网格系统的便捷与高效,便不断地去进行尝试,从而得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理论。尽管成功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但由于国内设计行业门槛高低不均,导致许多设计师对于网格系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标志设计,成功就属于一种偶然所得,若要是想要持续性的进行优秀的标志设计,那就必须深入学习网格系统理论,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易上手,但越往后期学习的内容也就越多。其实从网格系统的发展来看,数学的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有数学的功底没有美学的常识也不能够将网格系统理论进行很好的实践,因此作为现如今的设计师,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四、结束语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格系统; 标志设计; 形式美法则; 功能性

一、网格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网格系统虽然在学术上的起源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欧洲却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网格系统设计理论的发源地,被认为是版式设计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在瑞士的版面设计中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的瑞士在版式设计当中加入了严格的数学比例,将版面分为多栏以便更好的安排文字和图像,这样做可以使版面有一种韵律美,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版式设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版式死板而遭到设计师们的抵制。理论方面,金伯利•伊拉姆在《网格系统与版式设计》艺术中,详细阐述了网格系统的源流、构成和网格比例。蒂莫西•萨马拉在《美国视觉设计学院用书:图形、色彩、文字、编排、网格设计参考书》中对网格内容的安排进行了研究。著名设计大师斯帕•莫勒曼在《无言的书》和《阴影》等著作中,从垂直和水平关系中探讨了栅格系统的节奏感与秩序性。

1.2 国内发展现状

网格系统传入国内时间较晚,因此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来说较少,从实践来看,缺乏指导性文献资料。现如今版式设计类的书籍的内容里虽然都有涉及网格系统,但是研究深度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网格系统做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许多案例都停留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可见国内设计师对于网格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都具有滞后性。以目前的博硕论文的发展情况来看,也偏向于理论层面。但可能由于网格系统在国内发展不是很完善,相关系统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也创造了丰富的创作空间,以版式设计、招贴设计以及标志设计三大类来看,不少设计师都进行这多样化的尝试,试图去将网格系统引入自己的设计领域内。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为便捷,网格系统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并且高深莫测的一种理论,而是可以被所有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有着不同理解的一种活的理论。可以说在目前国内,网格系统正在被众多设计师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不断地形成国内自主体系的网格系统。

二、网格系统与人性化的结合

网格系统发展到现如今,已经不再僵化的运用数学逻辑去生搬硬套,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形式美法则的实际运用,称之为“秩序感”更为恰当。这样的设计手法能被更多设计师所接受。设计师在进行版式设计还是任何作品的设计时,在严格的遵照网格系统无法达到形式美的前提下进行了微调,从而更加接近形式美法则的理想状态,这是现如今视觉传达设计中网格系统的必然进化过程。而这一进化的过程,在标志设计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虽然说国内对于网格系统的研究层次不深入,还处于一种理论的探索阶段,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混沌的状态,才使得国内设计师可以进行大胆的探索,并且在各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网格系统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3.1 早期标志设计中网格的体现

如果说瑞士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将版式设计中利用网格系统将版式进行了严格的数学比例上的开发而导致了版式僵化的效果,那么在同时期,瑞士的标志设计也算是将网格系统的灵活运用开创了先河。位于瑞士斯德哥尔摩的伊莱克斯电气集团的标志中图形部分的设计,是由瑞士设计师 Carlo Vivarelli 设计并于 1962 年使用至今(图 1)。这是将网格灵活运用的经典案例。按照常规的理解,网格就应该是格子,是一种等距的排布,而伊莱克斯的标志则是将网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范围都进行了扩展。从严格意义上的网格系统来看,左图是按照标准去进行设计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右边留白区域面积过大,影响了画面整体的均衡感,并且根据网格系统的分栏理论,做到如右图的黄金比例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右图虽然打破了常规状态下网格系统的比例原则,但是从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则是为更优化的设计。此后,网格系统的设计理论逐渐影响到了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相对于瑞士在标志设计中的灵活突破,同时期美国在标志设计的手法上,就显得较于苛求比例(图 2), 按照等距离的尺寸去进行设计。但在日本来说,属于一种想要突破局限的行为(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严格的网格系统的要求去将摩根大通的设计手法运用到 ASEI 标志中去,那么设计出来就会显得不协调,因为从标志的形态上来说,ASEI 这个标志属于偏文字类的标志,这样的标志本身进行等距设计就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手法。无论是均分法还是黄金分割法,发展到现如今的网格系统,都被认为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严格的计算出来的设计。数码设计引发了一种在设计、字体、插画领域对表现与情绪的全新定义,今天的表现主义是一种程序的产物,这些程序打破了平面设计的定律,用新的定律取而代之。新表现主义在将旧形式改造成新形势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看似无序且变化多端。但实际上,也遵循着网格系统的设计原理(图 4)。

3.2 网格系统设计手法在国内的发展与实践

国内对于网格系统的认知起步是较晚的,并且多集中于表面的理论阶段,不过要论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以及排版设计上,国内的发展来看标志设计与招贴设计应该比版式设计发展要略成熟,这一方面是因为跟中文字体属于方块字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是因为国内设计师多处于一种“设计理论皆为我用”的设计想法,在不自觉地环境中,体验到了网格系统的便捷与高效,便不断地去进行尝试,从而得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设计理论。尽管成功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但由于国内设计行业门槛高低不均,导致许多设计师对于网格系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标志设计,成功就属于一种偶然所得,若要是想要持续性的进行优秀的标志设计,那就必须深入学习网格系统理论,这样的设计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易上手,但越往后期学习的内容也就越多。其实从网格系统的发展来看,数学的功底是必不可少的,但光有数学的功底没有美学的常识也不能够将网格系统理论进行很好的实践,因此作为现如今的设计师,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四、结束语

版面设计论文范文8

科技期刊编辑的政治素养是其坚守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必须以态度、价值为根基。在当代中国,政治素养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11-12]。中国的科技期刊是传播社会主义科技成果、信息、思想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编辑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宗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其符合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时刻走在思想前沿,牢握办刊方向,避免出现政治性失误;必须熟悉诸如《著作权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出版管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好期刊出版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应对新时期多元文化下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2工匠精神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职业要求

科技期刊精品力作来自编辑独具慧眼的选择和创造性的加工,犹如工匠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在当前科技期刊出版载体日新月异的新兴媒体时代,精品内容的出版更加离不开编辑辛勤的创造性劳作,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新时期的必需品和宝贵财富,是保证和提升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的关键,是加强编辑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呼唤。在保障与提高科技论文水平的过程中,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编辑对论文科学性的审查中和对论文结构完整性、语言文字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论文的把关过程。编辑既肩负着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重任,又肩负着维护科研诚信的使命,是阻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最终防线。编辑在审稿时应重点审视论文内容有无理论、方法、观点等创新,也应重视规范语言文字使用的能力与编辑技巧,编辑必须谙熟编辑出版专业知识与技能,应成为编辑出版行业的专家。在进行稿件加工时,科技期刊编辑应使加工后的论文标题鲜明,文题相符,章节间关系符合逻辑且紧密衔接,语言表达通顺、精练,术语、计量单位标准、规范,图片、表格清晰、精美,公式推导正确、严密,结果准确、可靠等。总之,科技期刊编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至关重要。

3编辑的信息素养与国际化视野是提升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推手

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感知、获取、处理、利用、交流与再生的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从容应对信息大爆炸时代中的海量信息,建设性前瞻所涉专业领域的热点。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助力科技期刊编辑选题策划,通过学科内权威期刊、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方式,可随时了解期刊所涉学科的发展态势,理清发展脉络,并依此预判发展趋势。在梳理、分析、比较、甄别信息的基础上,可基于所属专业领域的海量信息,比对目前相关专业的研究热点和预期创新点,形成创新信息库,并从中发现隐藏的有用信息,策划优秀选题,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征集、检索选题,拓展选题空间,深度挖掘选题方向、作者资源等。由于有数据分析支撑,科技期刊编辑可以有效延伸选题的广度和深度,使选题更加新颖。可见,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掌握学术前沿信息,使科技期刊真正成为科学性与时效性并重的学术出版物。科技期刊编辑在组稿、审稿与编辑加工过程中会经常与作者交流,因此,须及时了解作者的观点,明确论文的写作方向和风格,帮助作者优化论文结构和语言,以提高论文质量,还要与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要与排版、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中的同事交流协作,以实现期刊的顺利出版。编辑还需积极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充当学术经纪人,努力活跃于学术领域,不断扩充作者资源和学者人脉。此外,编辑应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变编辑办刊为专家办刊,变编辑等稿加工为专家组约稿件,借助专家的影响来撰、审、组、编稿件,这样可以把更多高水平人才吸引到办刊中来,使科技期刊在更高层次上更快发展。鉴于此,编辑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培养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才能打通各种渠道,搜集多方情报、信息,不断建立并维持与各方的和谐关系,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科技期刊国际化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国际化,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须能反映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因而科技期刊编辑的国际化视野就显得极为重要,编辑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可快速、便捷地接触到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寻找到相关领域的行业翘楚,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稿源,还可与国际知名数据库加强沟通,力争被其收录,以进一步扩大读者群和作者群,从而扩大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需要编辑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只有不断拓展编辑的眼界,才能不断推进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高期刊的国际地位。

4思维创新意识是科技期刊编辑的生命力

编辑是期刊创新的动力源泉,编辑的创新思维意识可拓宽并多元化、现代化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使其与时俱进,科技期刊编辑须树立创新意识,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促进科技期刊不断创新、求变和发展。编辑的创新思维要以优化选题策划为重。在选题策划、组稿和选稿过程中,编辑应努力将科研人员获得的新成果抢先发表;在对期刊栏目设置和版面编排设计时,编辑应使内容与栏目安排相匹配、文章篇幅与版面设计相得益彰,使读者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可见,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创新思维意识,这样才会产生创新型、创造性的执行力,才会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5主体意识是发挥科技期刊编辑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其自身内在思想品德、知识修养等综合能力所形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科技论文选择、加工与出版过程中的体现。它体现在编辑对自身工作的认同上,这种认同表现了编辑工作对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只有对自身主体性高度认同,编辑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树立明确的主体意识,要强化编辑的重要作用,更要明确自己在科技成果传播中的巨大作用。编辑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活动中,须根据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与报道范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创造性,并物化到科技期刊中,以实现其主体意识的充分调动。编辑应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紧抓行业热点,把握作者研究实力,有计划地组约稿件;在保证时效性、针对性、协调性与前瞻性的基础上优化稿源,积极促进专题研究,努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根据学科发展态势,按照科学合理、比例均衡的原则取舍稿件,刊用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坚持公平公正、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审查科技论文内容的科学性与创新性,结构的逻辑性与衔接关系,图表、数据等的真实性等;以敏锐的眼光和质疑精神对作者的稿件能动地再创造。对编辑主体性的认识与发挥,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素质,从而促进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