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和实施

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和实施

【摘要】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桂西与桂北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但都有着相同的苗族文化、芦笙文化、芦笙舞文化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桂西北民间舞蹈的研究,探索适用高校的舞蹈教学组合,让学生快速体验相同的民族在不同地域间的舞蹈文化呈现,丰富广西苗族舞蹈教材资源,推动传承非遗校园民族文化,提升校园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桂西北苗族;教学组合;编排

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下,对广西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桂西北苗族舞蹈在发展中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桂北一带有芦笙舞《嘎里》《嘎坐》《嘎任》等;桂西一带的有《斗鸡》《踢杆》《扫棺》《织布纺麻》等。除芦笙舞外,民间还流传有《播新舞》《界舞舞马》等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多在打同年、跳坡跳月、丧葬时表演,特色浓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在广西高校中较少出现,这给研究者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空间与意义。

一、编排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意义

(一)于舞蹈教学中传承广西民族舞蹈文化

桂西北一带的苗族民间舞最为代表性的是《芦笙舞》,芦笙代表着苗族的文化,在民间芦笙的音律好比苗族的语言,伴随着整个苗族人民历史的发展,孕育着苗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桂西隆林的《芦笙舞》以祭祀与竞技为主,技艺性较高。通过研究隆林《芦笙舞》编排教学组合,传承民间的《芦笙舞》形式、框架、文化、动律、形态、特征等内容,让所学者能体会其中的文化价值,认识与传承非遗文化体系中的隆林《芦笙舞》精髓。桂北融水的《芦笙舞》以娱乐性为主,年轻的苗家青年多用芦笙为媒介来谈情说爱,苗家青年如何赢得苗家姑娘的芳心,在于他们芦笙舞艺伎的高超,用芦笙与舞蹈去表白心仪的女孩。这些都说明了《芦笙舞》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融入教学组合编排的文化价值,让学生们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使之得到有效的传承。

(二)丰富拓展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材

选取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进入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推动舞蹈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意义。现今高校舞蹈教学体系更加突出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特征,而本土的苗族民间舞蹈教材薄弱,整合编排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丰富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将民族传统舞蹈经过提炼加工成具有教学性的组合,让学生能体验民族文化,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桂西桂北苗族民间舞有共性与差异性,它们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生活环境、民俗民风等特征,虽然都是苗族,都有芦笙舞,却有着各自的韵味。通过学习两地区的民间舞蹈,让学生快速体验相同的民族不同的律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排

(一)教学组合编排方法

1.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素材收集与分析

广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胜、资源、南丹、都安等县境内,桂西分布于隆林、隆安、西林、田林、环江、那坡、南丹等地;桂北分布于融水、龙胜、三江、资源等地。最具代表性的桂西苗族集中在隆林地区;桂北苗族集中在融水地区。本文主要研究这两个地区的苗族民间舞蹈,通过多次走访隆林、融水进行田野调查,体验当地民俗民风,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参与节庆活动,学习当地舞蹈等方式获取最直观、最真实、最丰富的素材资源。田野调查期间走访了隆林各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朝林老师——他多年研究当地苗族文化,并向杨朝林老师学习隆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坡脚舞”“矮步”等舞蹈。走访融水的过程中向芦笙舞非遗传承人吴文明老师学习了《芦笙舞》中的“迎宾舞”“圆圈舞”“团结舞”等。通过深入调研活动,选取桂西北具有代表性的组合各一个,分别为隆林《芦笙舞》综合性组合,突出隆林苗族民间舞蹈的粗犷、沉稳、技艺性强的民族风格特点;融水《芦笙舞》表演性组合,突出融水苗族民间舞欢乐、轻松、具有表现力的民族风格特点。

2.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组合编排方法

周萍老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探索》一文中曾提出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的方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学习过程,由此方法让学生深入认识民间舞蹈的知识。周老师在文中把传统民间舞教学训练组合类别分为单一训练组合、复合类训练组合、综合类训练组合、竞技类训练组合,[1]让民间舞组合从形态、动律、短句、综合等形式展现该民族的舞蹈风格韵律。桂西隆林《芦笙舞》综合性组合的编排,参考周萍老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探索》的论点方法,用综合类训练组合的方法指导编排该组合。隆林苗族民间舞有着沉稳、粗犷、技艺性高的特点,在编排过程中需要体现本地区的风格特点,利用编排组合“段落”,丰富“段落”之间节奏的变化,使其组合呈现出富有地域民族性的情感基调。桂北融水《芦笙舞》表演性组合的编排,同样参考周萍老师总结的方法,用复合类训练组合,强调动作与动作的连接,短句与短句之间的连接。该地区民间舞蹈有丰富多样的动作短句、套路、双人配合等形式特点,通过丰富的动律、短句加以集中归纳,研究其中的运动轨迹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编排出符合该民族特色的表演性组合。

3.桂西北苗族民间舞组合动作的提炼

舞蹈的动作源于生活实践,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形态形成造型、动作、舞姿等加以动作之间的连接形成了舞蹈。在提炼该组合动作时,应遵循当地的风格特征,观察该地区人民生活样貌并和已有的传统舞蹈动作相结合,找到适用于组合的形态、动律、动作。桂西隆林北邻贵州,西邻云南,与越南相接壤,加之境内世居民族众多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苗族聚居地多为山路崎岖地带,苗人们在行走劳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颠簸不稳,他们运用膝盖的颤动和一顺边动律来缓冲道路的崎岖和劳作中的辛苦,由此产生了苗族舞蹈中膝盖颤动的动律。当地苗族人的服饰尤为多样,特别是舞蹈时他们会佩戴隆重的头饰,加上芦笙道具,由此动作多以腰以下为主,多用腰、胯、膝盖、脚的律动来表达情感,在编排组合时将这些特有的动律贯穿整个组合。桂北融水苗族多选择山梁地带而居,后是逶迤山脉,前和左右空旷辽阔,后因田地都在低处,多数苗族人民搬至田地平原地区居住,因此该族舞蹈队形上多运用圈舞来表现。融水苗族的坡会尤具特色,它被评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苗族系列坡会群能快速地认识该地区的多种艺术文化现象。在坡会上常出现赛芦笙、踩堂、芒蒿、苗歌演唱等文艺节目表演形式。坡会呈现出融水苗族人民对交谊的真诚及民族的团结。由此融水苗族的舞蹈风格极具热烈、友好、欢快、动作简易等特征。在坡会上苗族人常穿着盛装出席,围绕山坡起舞,多以手部动作为主,配合腰胯动律、脚下动律形成组合动作特征。

(二)教学组合编排分析

1.隆林《芦笙舞》综合性组合

芦笙,苗族人民最喜爱的圣物。苗族每家都有芦笙,芦笙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但种种迹象表明芦笙起源于苗族。选取芦笙为该组合的道具,代表着该地区标志性的文化象征。音乐同样用芦笙伴奏的芦笙坡脚舞曲,该曲有慢板与快板,组合的结构运用音乐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来编排。在结构方面,根据组合形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展现芦笙,第二段为双人芦笙,第三段为圈舞芦笙,表达苗族人民对芦笙的敬仰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组合动作短句的编排,通过动作的提炼、分析与归纳,发展出“矮步”“跳转踢步”“跪步”“吸腿撤步”“交叉上步”“抬腿旋转”等动作,经过节奏、空间、力量等变化,加工成有连接性的动作短句。《芦笙舞》在民间常用于节日欢庆、红白喜事、祭祀等仪式,由此在组合中将体现“芦笙”的神圣,情感上表现出对芦笙的敬仰,情绪沉稳,动作富有张力,通过最后圈舞芦笙片段“圆”的队形表达芦笙至上,表现了团结的民族精神。

2.融水《芦笙舞》表演性组合

融水地区芦笙舞有“嘎坐舞”“嘎哩舞”“嘎任舞”“嘎芦舞”“赛曲舞”等。[2]芦笙舞也是苗家青年谈情说爱的重要媒介,所以在融水苗族的芦笙舞当中多有男性吹芦笙,姑娘伴舞的特点。编排该组合选取女性动作为主,伴奏可由男性吹芦笙奏乐。在结构方面,运用复合类组合编排的方法,强调动作短句之间的连接,整体结构运用A-B-C段落,A段为“迎宾舞”,通过欢快、灵动的舞姿迎接宾客的到来,表现热情、喜悦的情感。B段为“圆圈舞”,运用圆圈的队形逆时针行走的动作,表达迎宾后与宾客之间的互动交流。C段为“团结舞”通过迎接宾客、互动交流产生的情感流露,表达团结友好的民族精神。组合动作多运用手臂动律协调配合脚下步伐的特点,发展出“八字甩手动律”“前进步”“牵手踩脚步”“旁跳步”“半蹲跳点步”“十字交替步伐”等动作短句,动作时主要注重身体的横向摆动以腰发力带动上身横摆动律,舞步轻快活跃。融水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在组合情感表达上注重热情、欢快的情绪,通过结构的层层推进,表达苗族人民对友谊的真诚,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三、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实施路径

潘志涛教授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师有目的地把各民族的风格韵律、文化技能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3]桂西北苗族民间舞是广西民间舞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遵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制定相应的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将桂西北舞蹈知识普及流传并繁荣发展。

(一)课程设置

在向开明教授的文章中提到郭磊教授有如下论述:“将中国民间舞蹈教材建设置于宏阔的文化视域与人文情怀中进行建构,并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索,在研究过程呈现、文本记录方式、组合编创原则、剧目创作探析、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富有见解性的观点。”[4]在对广西民间舞特色课程的建设中,应遵循中国民间舞教材建设的原则,提炼广西特色的原生民间舞,将富有文化视域与人文情怀的民间舞蹈纳入教材中,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桂西北苗族民间舞是广西民间舞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现今广西高校的广西民间舞内容多为壮、瑶、京族,而苗族很少出现在教学内容中,需提升优化该课程内容,拓展学生学习广西民间舞蹈文化的多样性。

(二)课堂教学

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桂西北苗族民间舞的课程内容,选用上述所编排的教学组合运用于教材中。首先,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该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实践性强,因此教师运用传统的“口传身授法”,更直观地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该民族的文化与形态。其次,学生的学体现在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呈现情况,评价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方式,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通过网络教学手段如“云班课”可将课程从导入、课后作业、教师评价等模式,做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舞台实践

实践是最终所学知识的落脚点,而舞蹈表演的实践是需要舞台来呈现的。通过学习桂西北民间舞蹈,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考核舞台化,将所学的内容在舞台上呈现,运用考核的模式,锻炼学生舞台的表现能力,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综合表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桂西北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的族群风格十分鲜明。桂西隆林苗族多聚居在山地,故舞蹈主要以腰、胯、膝盖、脚的律动和膝盖的颤动并配以隆重的头饰来进行舞蹈呈现;桂北融水苗族则大多分布于平原地区,故其舞蹈形式常以圈舞为主,身段的运用往往不局限于下肢,舞蹈风格热烈、友好、欢快、动作简易,且全身服饰艳丽,身段运用搭配艳丽服饰,二者相得益彰。虽然苗族民间舞蹈均有芦笙舞,但舞蹈呈现形式多样,舞蹈语汇多姿多彩,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不同的舞蹈风格组合进行教学,将我国多民族的民间舞蹈充实到舞蹈教学中,从而推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作者:王洁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