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以苗族民歌与庐剧为例探讨

民间音乐以苗族民歌与庐剧为例探讨

【摘要】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在贵州省的人口构成中,少数民族占其总人口的35%以上,而苗族又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左右。贵州省的苗族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历史悠久,很多苗族人民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外来音乐文化对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较小,他们只能接触到本族的传统音乐,这使得贵州的苗族民歌呈现出强烈的原生态气息。艰苦的环境孕育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更塑造了苗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文化,围绕苗族民歌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贵州民间音乐的特征。中华文化具有多样而丰富的特点,庐剧是安徽省内的地方小剧种,在很长时间内,庐剧都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进行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庐剧艺术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围绕庐剧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将为现代音乐艺术和传统戏剧艺术的融合提供全新思路。本文选择贵州民间音乐与安徽地方戏剧的代表庐剧展开研究,探究新时期我国传统音乐和戏剧艺术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贵州民间音乐;安徽民间音乐;安徽地方戏剧;苗族民歌;庐剧

一、贵州苗族民歌的特征分析

(一)文化浓郁的民歌特征

苗族人民勤劳而勇敢,苗族的民族文化充满了坚韧意志和刚毅精神。苗族有数量众多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上,苗族人民会演唱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融入了苗族特有的社会历史与民俗生活内容,这使我们能够透过苗族民歌感受苗族人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苗族人民高度重视礼俗文化,在苗族人的习俗中,婚丧嫁娶以及重要节日的仪式都以歌声为主要载体,例如,婚嫁歌就是苗族人在迎娶新娘时演唱的歌曲。苗族婚礼上的各种活动均会演唱民歌,男女双方都会准备歌师,在婚嫁期间,这些歌师甚至会唱上几天几夜,歌曲的内容围绕对公婆、岳父母、新郎、新娘的歌颂和祝福展开。祭祀祖先是苗族最盛大的活动,在祭祀的日子,苗族的长辈带领全家人来到祖庙,在焚香烧纸和燃放鞭炮之后,合族人们集体高歌,在纪念先人的同时祈求祝福。在新房子落成时,苗族人会举办庆新居的活动,上梁时,木匠需要演唱歌曲为主人祈福。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非常好客,他们喜欢饮酒,会在各种节日走亲访友,互相敬酒时会唱祝酒歌,歌声中充满着浓浓的亲情与友情,这些歌曲使苗族拥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

(二)刚毅豪放的飞歌特征

苗语将飞歌称为“恰央”,意思是“飞扬的歌声”,这是一种山歌型民歌,演唱者在演唱飞歌时,会在山林和旷野之中放声歌唱,歌声高昂而辽阔,穿过一座座山峰,回荡在天地之间。飞歌音乐非常辽阔悠远,旋律充满变化和棱角,节奏缓慢自由,句尾的延长和休止比较任意,长音可以延长气息。男生在演唱时,喜欢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而女生则更喜欢使用真声。通常情况下,苗族人在演唱飞歌时会约好两个人一起唱,这能够增加音量。例如雷山县的飞歌《贵客来到家》的第一部分,使用了三句式乐段,3/4拍,三个乐句采用同头换尾的手法,旋律非常优美。《贵客来到家》的第一部分,节奏与音调特色较为鲜明,它曾在20世纪广为流传。台江飞歌《毛主席来到了》和《贵客来到家》有相似之处,《毛主席来到了》采用5乐句组成乐段的结构,起承转合的节奏关系表现出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在我国,很多作曲家在主题音调的选择上借鉴了《贵客来到家》和《毛主席来到了》,例如,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笛子独奏曲《可爱的苗岭》等,均展现出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三)柔情细腻的情歌特征

苗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主要通过情歌对唱的方式表达情感,在黔东南地区,这被称为“游方”,在黔北地区则被称为“坐月亮”。当地展现男女之情的民歌数量众多,苗族青少年在小时候就开始接触和学习情歌演唱,苗族情歌在情感表达方面侧重于表现男女相爱之后的悲欢离合之情。苗族青年男女将唱情歌作为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双方在公开场合谈恋爱,定亲后才会单独约会。男女青年在“边边场”日子里相约对歌,如果男方对歌失败,必须要等到下一个“边边场”的日子再次对歌;反之,如果女方对歌失败,则会向男方表达自己的情感,答应男方约会的请求。男女双方在初次见面时,会选择合适的歌曲探询对方意见,这类歌曲也被称为“见面歌”,例如,剑河县的《你是石碓还是水桶》,当双方对彼此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之后,便会给予对方更多的鼓励,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这时,青年男女之间便开始萌发爱情,他们唱起了“青春歌”,例如,盘县特区的《桂花生在桂石岩》就是一首典型的“青春歌”,呈现出绵绵的情意。

二、安徽庐剧的发展及特征分析

安徽庐剧在过去有非常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庐剧在多种文艺形式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低潮期。扎根于劳动人民生活之中的庐剧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深度探究安徽庐剧的音乐特征,能更好地发挥庐剧的优势,使其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庐剧的形成和发展

庐剧又被称为“道七戏”,起源于安徽大别山地区,主要流行于皖南和江淮地区。大别山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歌小调是庐剧发展的根基,在向外传播和扩张的过程中,庐剧将门歌、秧歌、茶歌、民歌等小调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此外,曲艺锣鼓、挑花篮、旱船等文娱形式也在庐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庐剧最早形成于清朝的乾隆和嘉庆年间,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庐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开始大规模演出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格和特点。20世纪50年代,庐剧剧团多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邀请下到北京演出,并开始形成完整的演出模式。20世纪80年代,庐剧开始尝试中西融合的演出方式,进入21世纪后,庐剧的发展再次陷入低谷。这一方面是因为,庐剧表演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其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土壤本就贫弱,在我国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庐剧也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整体戏曲市场陷入低迷,庐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不利影响。2006年,庐剧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庐剧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与扶持,庐剧因此也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庐剧要想彻底走出低谷,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二)庐剧的艺术特色

庐剧是一门戏剧艺术,它吸收和融合了众多剧种的相关元素,在借鉴其他剧种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庐剧诞生于安徽地区,使用方言表演的方式使其与地方观众的距离被有效拉近,地方色彩更加浓郁。

1.唱腔

庐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特征和欣赏需求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唱腔风格。庐剧有多声腔,且所有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这使得庐剧的唱腔丰富多样。庐剧的唱腔以主调和花腔为主,主调在演唱本戏和折戏时应用,各个行当可以通过主调表现特殊需求,实现叙事功能和抒情效果。花腔主要用于民间小调,风格较为轻快。庐剧在演唱时会大量使用假声,假声的运用能帮助听众有效区分人物年龄与性别。唱腔的本土化特色和独特韵味是庐剧地方化的重要表现,使庐剧在安徽地区得到了更多关注,但这也使庐剧唱腔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人们常常无法听懂,限制了它的向外传播和发展。

2.道白

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的运用是地方戏剧的典型特点与显著优势。地方方言的使用为庐剧演唱提供了良好环境,庐剧在表演时往往会选用韵白,韵白中清晰坚定的咬字和吐字使庐剧的演出通俗易懂。江淮语言是庐剧演唱的语言基础,阴平与上声的错位是江淮语言的典型特征,而庐剧道白同样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流派,上路选择了六安官话,中路选择了合肥官话,西路选择了芜湖官话,三路庐剧所使用的语言的差异决定了各自戏剧演唱的差异,这既使庐剧舞台语言呈现多样化特点,也导致庐剧无法在内部进行有效的艺术交流,无法以整体的形象向全社会推广。

3.剧目

当前,庐剧剧目总数超过200个,民间历史传说是庐剧题材的主要来源,这些剧目具有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生动的特征。庐剧剧目可以细分为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三种类型,这些剧目用不同方式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在发展过程中,庐剧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经典剧种,尝试多元化发展,现代庐剧已经有古装剧、音乐剧、都市戏剧等多样化的剧目类别,但总体而言,庐剧仍然聚焦于家长里短的生活化主题,这一特点虽然能够帮助庐剧赢得百姓共鸣,却也使庐剧难以反映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无法提升全社会对庐剧的关注。未来,庐剧要想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题材范围,把眼光投向更广大的社会生活。

作者:周小龙 方晓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