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生的压力源及干预措施

急诊护生的压力源及干预措施

 

急诊室是一个综合性临床科室,接诊的多为危、重、急患者,病情的变化快,患者或其家属就诊时急躁、冲动。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最多,风险高,责任重,要求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造成身心极度疲惫,所以忙碌紧张的工作环境都给实习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减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急诊实习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又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进而减少医疗纠纷。   1压力源分析   1.1急诊工作环境的压力   急诊人流量多,周转率快,抢救仪器多而复杂,工作节奏快,任何操作都要患者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生护理临床经验不足,护理技术不成熟,无法熟练掌握抢救仪器,处理紧急护理问题的能力低,使其心生恐惧感,降低其信心。急诊室许多工作非常繁琐,职业任务很重,任务模糊、角色不清,而个人应对能力较差,从而导致急诊护生的压力过大。   1.2患者及家属的压力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法治制度不断健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致使急诊室处于高敏感地带和医患纠纷的多发区,而急诊接受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难以预测,护生薄弱的专室知识与生疏的技术操作无法满足快节奏的抢救效率。明确实习身份后许多患者及家属拒绝实习生进行操作,不被尊重与信任使得护生工作无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压力。   1.3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护生要与各室临床医师、带教老师、患者及家属接触,医师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因无法熟练配合而迁怒于护生,带教老师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有时会忽略带教工作,甚至不能让实习生进行抢救操作。而学生有的操作不熟练、速度慢,易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心理或生理的不良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尽管他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解释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容易引起患者的不信任及反感。护理工作中小小的不当都能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投诉,导致护生产生自卑、压抑、失望等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护理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尤为不利。   1.4来自社会的压力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举证倒置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目前新闻媒体的大量报导,形成了对医疗卫生系统许多不利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关注给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护生地位问题亦是主要压力源。特别是在急诊室医患纠纷较多,带教老师也经常受到委屈,无形中给护生带来很大阴影,形成恐惧感。使得实习生更加畏畏缩缩,能不动手尽量不动手。这样一来,实习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就很欠缺,对今后的独立工作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2压力造成的不良反应   2.1生理反应   失眠、头晕头痛、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月经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类似神经衰弱表现。   2.2心理反应   敏感、情绪不稳、易激惹、容易烦躁、焦虑不安,严重者会发展为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3干预方法   3.1入室环境教育及急诊室相关核心制度和工作程序介绍   护生入室首要重点为熟悉急诊工作环境及就诊流程。护生熟悉医院工作环境是临床实习的先决条件,有助于缓解护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及恐惧心理。同时介绍急诊室各类相关管理制度,安排一对一护理带教老师及其具体工作排班、各班次交接班时间及各班工作程序,并要求护生实习过程中按相关工作规范实习。在急诊高风险的环境下,不仅要培养护生与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培养防范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的综合实力。   3.2增强师生互动和沟通,重视护生心理教育   加强护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要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客观事物,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压力归结于选择职业的错误。这样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影响工作状态,加重压力,使护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帮助其顺利地完成急诊室的实习任务。   3.3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   虽然急诊室的工作节奏较快,但在时间和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放手不放眼,给予实习生足够的耐心和机会,多加鼓励,尽可能给实习生多练习,尽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哪怕是学生一点小小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   学生在进入急救室实习后,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铺天盖地的新概念新知识,相对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更具责任感的工作方式以及甚多的压力,应注意对学生多进行一些职业荣誉感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临床实习是他们由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正式护士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使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和困难,想到的是积极去解决,迎难而上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总之,在急诊室实习虽然充满挑战,压力甚大,但压力亦是动力,在带教老师的努力教育与引导下相信能更好地实现临床实习目的,培养出具有更好综合素质,更为理想的学生。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研究集中于临床护士这一群体,对日益发展的护生群体极少关注,尤其是急诊室,因此开展我国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而在社会上,应对患者进行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增加其对护生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生工作加以宣传,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尊重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