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技化装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浅析特技化装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作者:刘民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在电影出现之前,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为了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看到,开始采用夸张的化装(1)造型手法。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演员们发现在室内摄影棚的表演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化装术。尤其是特写镜头,在大银幕上播放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能逃过观众的眼睛。因此迫切地需要更加精巧细致又注重影调的化妆。银幕上的演员出现了新的问题,早期的黑白电影不能够准确记录皮肤的色调。许多演员像浪漫型的偶像明星拉蒙•诺瓦罗(RamonNovaro)和鲁道夫•华伦天奴(RudolphValentino)在拍摄时化上又浓又粗的黑色眼线把整个眼睛都圈起来,这样可以避免眼睛的白色部分和脸上其他高光面融合。后来,大多数出品的电影以耸人听闻的怪兽和疯子等事件为主题,这种化装的要求要远远超过简单的影调化妆。有些人,比如演员朗•钱尼(LonChaney),开始专门研究奇妙的三维空间造型,使用多种原始材料来改变脸部的真实形状。先使用丧葬用蜡或者鼻油灰涂在脸上,形成一层厚厚的表层,然后在上面雕刻出扭曲的鼻子、疤痕和其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附加物。这也就是早期影视特效化装的开始。由于发泡乳胶加工工艺的发展,特技化装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有了重大的发展。比如电影《绿野仙踪》(TheWizardofOz,1939)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泡沫乳胶道具。化装艺术家杰克•道恩(JackDawn)魔术般地创造了电影中许多让人喜爱的角色。

每天准备着提前做好粘贴在演员脸上的泡沫乳胶片,这样就不用每天早晨重新化装塑形并且保证了化装造型的一致性。泡沫乳胶道具和服装是构成现代特效化装的基础。(2)在50年代看起来色彩丰富的科幻电影是不成熟的,那需要大量的外星人和基因变异的动物。那是橡胶服的时代——由身材矮小的演员穿上乳胶制成的连枷式服装在摄影机前表演。早期的服装设计师保罗•布莱斯德尔(PaulBlaisdell)在电影《超越空间的恐怖》(TheTerrorfromBeyondSpace,1956)和《外星人入侵》(InvasionoftheSaucerMen,1957)中便加入了畸形般的变形。从60年代起,电影变得越来越暴力,电影制作者们敢于向观众展示谋杀和物种突变的可怕细节。

化装师们也熟练于重新创作身体内部器官的外形如同身体的外部细节一样。《驱魔人》(TheExorcist,1973)标志着恐怖电影的新水平,促成了一代专攻幻想和恐怖创作的特效化装师。比如化装师鲍勃•基恩(BobKeen)的《猛鬼追魂》(Hellraiser,1987)《、夜行骇传》(Nightbreed,1990)和汤姆•萨维尼(TomSavini)的《黑色星期五》(Fridaythe13th,1980)《、丧尸出笼》(Dayofthedead,1985)使得我们银幕上可怕的幻想事件和人物越来越真实。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特效化装在电影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年来好莱坞以及其他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中,基本在大半数上都运用到了影视特效化装。(3)从特技化装的发展史上来看,电影风格和主题的改变是促成特效化装产生及其工作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在电影中特技化装所针对的对象是剧本中的某一角色或者生物即一个生命体的形象。所以在研究特技化装时可以按照电影风格、主题的不同把特技化装在电影艺术表达中的功能划分成两种,即写实功能与虚拟功能。

一、再现真实——写实功能

特技化装的写实功能主要偏重于人类角色的造型塑造,体现在以下几类造型中:年龄化装,着重在毛发及面部的化装,部分肢体塑型零件(驼背)及皮肤斑纹效果(手、脚、颈部皮肤处理);伤效化装,各种人体受伤效果;人体畸形,人体残疾类效果、人体肥胖类效果;特型化装,人物传记、历史片等模仿肖像化装效果。

1.弥补术

要说特技化装的写实功能,不得不从它的基本技术说起,即“弥补术”。“弥补术”是一门建立三维化妆的艺术——依靠制作人造模具零件,精确又不易被察觉地放在演员身上,用来改变毛发、五官、骨骼肌肉等人体或动物的基本外观的特效化装技术。把演员用化装的手法老化年龄是电影中最经常用的特效化装之一,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用“弥补术”化妆技术来实现特技化装写实功能的。许多演员在电影期间要表现年龄上有所改变,有时几岁有时十几岁。有些电影甚至需要年轻的演员在一部电影中两到三次地改变他们自己的年龄。比如《本杰明•巴顿奇事》(TheCuriousCaseofBenjaminButton,2008)男主角从老年逐渐变年轻的逆向人生最大亮点莫过于耄耋之年的本杰明的造型。其老龄化装的效果是如此的自然和生动,使其勇夺第81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在进行“弥补术”时取得脸部或者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精确模版是确保造型成功的基本。但是要想达到好的效果,需要能够灵活运用“隐藏线”的艺术。隐藏“让线消失”的位置,最好是演员面孔上的自然褶皱,比如眼角纹,或者年老演员的下眼袋纹、法令纹等。这些皱纹隐藏在影子的黑暗中,所以相对来说衔接线很容易被隐藏。如果脸上很光滑没有很多的皱纹可以利用,化装师们只能完全按照自然轮廓线来设计“隐藏线”。大多数的“弥补术”是用来增加演员外形的尺寸,并且简单地应用在演员真实面孔和身体上。但有时候,对于伤效化装中的伤疤或者弹痕,我们无法直接在演员皮肤上雕刻,必须在演员原有皮肤上创建伤疤的厚度区域,再挖下一条伤痕或做出一个弹坑。(4)如果要做一个让演员看起来更老或更胖的模具,就要在模型上设计皮肤样式,比如在皮肤上雕刻上豆痕、毛孔,使复制品看起来就和演员的真实皮肤完全一致。特型化装又称做人物肖像类化装。比如传记类影片、历史题材这类需要还原历史人物的影片常常要求演员形神兼备,于是使用“弥补术”的特效化装技术便更是必不可少。以前我们国家对于此类影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特型演员,如古月、唐国强、王铁成、卢奇、刘劲、王伍福等等。(5)但是近年随着《建国伟业》、《建党大业》、《孙中山》等等影片起用一系列非特型演员的参演,这对演员的特效化装有了更高的要求。

2.材料应用及创新

特效化装要达到完美的写实效果,不仅仅需要好的设计、技术手法,制作材料也是同样重要的。最早期的塑型材料是用蜡或者鼻油灰。还有火棉胶,一种在摄影底片制造中常常被使用到的糖浆状粘稠的液体塑料,它极度易燃而且对皮肤有很大的刺激性。演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后来在塑形和重建皮肤中最常用的是泡沫乳胶,它是一种有弹性的海绵状材料,它材质很轻并且易于描绘和粘合。这是现在全世界的特效化装师都还在使用的基本材料。但是泡沫乳胶的缺点是质感硬,和真实的皮肤质感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不满足于现状的特技化装师们又发现了硅胶。硅胶是一种像真实皮肤的半透明材质,并且能够像肌肉一样轻轻摇动。它是能胜任许多目的材质。在电影《飞跃长生》(DeathBecomesHer,1992)中,第一个使用硅材料来展现人类的身体的汤姆•伍德拉夫(TomWoodruff)认为这种材料对于构建面部是相当好的,因为它能可信地表现传输在肌肉下面的机械运动并且表面柔软有弹性。不过硅材料的缺点是特别的沉,所以把它用于角色的全身是几乎不可能的,而采取的办法是在一个角色上硅和泡沫橡胶混合着使用,只在需要显著表达的部分用硅,比如脸部。汤姆•伍德拉夫和他的搭档亚力克•吉利斯(AlecGillis)经常寻找新的材质能用于他们的特技化装造型。通过努力,他们创造新型塑胶——聚合体和树脂。伍德拉夫和吉利斯在为电影《圣诞老人》(TheSantaClause,1994)工作的时候,偶然发现一种新的材料。当时尝试用它来为蒂姆•艾伦(TimAllen)做一个肥大突出的胃。吉利斯说“那在电影中是特别重要的场景,因为那是一次我们真的看见Allen有一个肥胖的身躯并且没有穿下面塞满东西的衣服。我们当时想用硅——它有肉感但是却不能稳定——当一个推销员意外的带来一块令人惊奇的多鲸脂材料,那是一次失败试验的意外结果最终成为一种新型的胶。我们用它做了试验,发现如何能够使用再加热到200度就能溶化的这种材料,并且设计模具。最后我们为Tim做成了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摇摆晃动的大肚子。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因为听见有人说他在这部电影拍摄中吃了太多的土豆才变胖的!”(6)对于泡沫乳胶、硅材料等各种的实际应用技术、喷枪化装技术、角膜隐形眼镜的设计、制作等等,材料与技术的延展与创新是实现特技化装写实功能重要的基础。在好莱坞有大批特技化装团队在对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研究开发。#p#分页标题#e#

二、创造新角色——虚拟功能

特技化装的虚拟功能指以人形为基础载体的变异特技化装,人鱼、人马类的精灵、僵尸、妖魔鬼怪等和无生命载体的机械体特技化装——金刚、ET、外星人等。

1.现实与虚拟

我们平时接触到影视作品如《蜘蛛侠》、《异形》、《指环王》、《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等经典的科幻/魔幻系列电影中有许多经典的角色,很多都不是人类,像《指环王》系列中的咕噜、《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魔法师、《蜘蛛侠》系列中的绿魔、《加勒比海盗》系列中的美人鱼等等,这些角色有些是通过现实化装技术塑造出来的,有些则是通过前期扫描真人表情和动作,再经过后期电脑处理所完成的虚拟人物。但是无论是用传统特技化装技术还是用电脑数字技术,其本质都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创作出的,并非是凭空想出来的。《潘神的迷宫》囊括了2007年“奥斯卡”的“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化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最佳外语片”等奖项的提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和他们全部团队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而片中造型的设定也是令人折服,将丑恶的形象做到令人呕吐,将纯洁的形象做到沁人心脾,两线并行,让残酷的显得更残酷,美好的更不堪一击,令观者久久回味。《潘神的迷宫》将电脑数字技术和传统塑形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完成了由于传统塑形不能达到的真实效果。在两种技术间取长补短,可以将特效造型的设计领域扩大,不仅仅局限于人形的变化,这点是单纯塑形手段所不能到达的。影片中人物造型多样并各有特点,在影片拍摄筹备阶段,概念艺术家塞尔吉奥•多瓦尔对于演员表演者道格拉斯•琼斯的外形进行了分析,并且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潘神,以此来适应表演者的风格。琼斯苗条的体型非常适合饰演一个瘦削、优雅而险恶的角色。该影片的导演马蒂说,这是种微妙的创造,在早期的场景中,我们将潘神用长满青苔和小树枝的皮肤覆盖。潘神的造型可谓令人过目难忘,琼斯难辞重任地戴着玻璃纤维做成的大犄角、穿上全套橡胶服装,每日要进行长达五个小时的化妆。

而在表演时琼斯只负责鼻部以下的动作。影片中潘神标志性的玻璃眼珠则是由装在内的微型电脑控制器操控的仿生装置,并且眼睛和眉毛的动作由镜头外的木偶操控师来完成。潘神的角色虽然在希腊神话中有明确的形象描述,但是在影片中塑型师在雕刻潘神时并不刻画出皮肤纹路,让潘神的脸像木雕——他雕刻的脸类灵感来自于一个非洲面具。刻在脸上和胸部的螺旋雕刻代表着古代仪式迷宫的标志。通过对影片风格的把握,将传统的潘神形象进行革新,让这个独特的潘神形象给观影者们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包括影片中的白化人(paleman),据说德尔托罗对这个形象的灵感来自他妻子的一个想法——她把它想象成一个衰老的肌肉松弛的老妇人。影片中看白化人正面无表情地端坐(沉睡)在一桌丰盛的晚餐中间,而它的两粒眼珠放在自己面前的盘子里,当奥菲利亚忍不住美食的诱惑偷吃了餐桌上的两颗葡萄之后,他开始苏醒。他首先将眼珠放在手心里的窟窿里,然后慢慢地张开手,睁开眼。十个指尖泛着油亮的黑色,突兀的鼻孔和夸张的嘴部与挡在脸前像面具一样张开的双手巧妙地组合,让这个似人非人的怪物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怪诞感。所以虚拟永远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

2.真实角色与数字人物

《终结者2》(Terminator2:JudgmentDay,1991)这部电影中出现了液态机器人T—1000前后耗费了四十余个特效镜头,T—1000也是电影大片中首次出现全CGI式的数字人物,影片的主流还是一部科幻动作片,限于技术的条件,电脑特效场景还不是很多,但詹姆斯•卡梅隆创造了这个T—1000注定是要在特效电影史上留名的,它代表着电影特效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代表着终究有一天会有一部电影完全用电脑制作出来,而其中并没有真人参演,人物都是用数字技术制作出来,电影不自觉地正在朝着那个方向进发。电影作为一种由纯视觉艺术发展而成的视听艺术,综合了艺术和科技的综合性艺术,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利用3D计算机图形技术制作虚拟场景、角色或营造特殊气氛,虽然比较成熟的制作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但是,3D、CG技术仍在飞速发展,每年都有新变化,他与人工智能相配合,为电影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好。

卡梅隆的顶峰之作《阿凡达》吸引了我们所有人的眼球。导演为观众展示了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和气氛:我们在惊奇于这些不可思议的恢弘场面时,同时又感慨他难以置信的逼真程度。片中的纳维人全部采用了表情捕捉和CG合成完成,但是维塔工作室的高超核心技术还是使得这些虚拟人物无论从皮肤质感、表情还是到肢体语言都非常逼真。在电影中出现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它们着陆、撞毁、中枪等细腻的表现全部来自动作捕捉。具体的做法就是让经过特殊化装的演员,戴上翅膀,想象自己是翼龙进行表演,然后再由电脑制作出可以乱真的生物种族来。今天,数字化装技术比以前更加成熟了,电脑合成的化装和特技效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逼真,并且不断地填补着传统化装领域的空白。特效化装师尼克•达德曼(NickDudman)说:“化装师的工作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不断进化——也许‘变异’这个词更加合适。以前我们只用传统的化装方法和假肢道具来处理特效,然而当复杂的怪物特效盛行时,我们就必须学会如何运用无线电控制,装备和其他相关的技术。当电脑开始为电影制作出神奇的怪物——如侏罗纪公园——我们开始担心化装师的实际化装技术还能维持多长时间。事实上,尽管看起来电脑可能会占领所有传统的实际化装领域,但是我们现在发现这两者之间有合作的空间——电脑特技和实际化装技术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是,只要观众还想看演员而不是电子人物,那么特效化装师的工作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也就是说还有其他一些传统化装能够延续下去的理由:许多演员和导演都倾向于使用一直所使用的传统化装。

导演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在处理什么,并且演员也可以同周围一切可能的事物进行互动,而不是被要求同一个将来会合成成为一个虚拟人物的纸板进行对话。特技化装师斯坦•温斯顿(StanWinston)在很多方面也同意达德曼关于电脑在将来会影响到传统化装领域的言论。温斯顿说:“在我第一次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电脑制作出来的恐龙的时候我的确很震惊。许多人(传统化装从业者)都感到惊慌失措,并且开始预测传统化装和特效的末日,但是CG永远不会替代真实的效果。从一个电影制片人的角度来看,你甚至可以完全保证如果一个特效能用现实的传统化装来完成,那么它肯定会用传统化装完成。”一般来说,传统化装看起来更好,也更便宜,并且允许导演能够和舞台上的演员进行交流。然而,CG也可以让我们完成现实中不能完成的工作,并且现在也大多都是以一个一个镜头为基础上的CG和现实化装相结合的。以电影《失落的世界》为例,当看到栩栩如生的恐龙镜头,观众都会以为是用机械拼架制作的,但是当恐龙突然跳跃到空中的时候,观众才会意识到:“噢,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用其他方法做出来的。”我们反反复复使用不同的方法,这取决于拍摄的需要。最终,如果剧情够吸引人的话,观众是不会有时间坐下来考虑我们是否是用实际化装和电脑特效混合的方法制作特技的,他们只会在那里欣赏吸引人的剧情。(7)数字特效只是使电影制作人能够更加完整地认识到他们的观点的另一种方法。尽管人们还是喜欢争论传统的特技化装和电脑特效到底哪个更好。其实,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能够为电影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角色。电影界给予了CG电影足够的空间,但它永远不会完全取代由真人出演的电影。#p#分页标题#e#

人们经常会问,我们有一天会不会达到用电脑创造出真实无比的演员的境界?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演员能够取代任何真实演员的位置。因为虚拟演员只是一个写实的形象而已,他永远不能带来真实演员所表达给观众的丰富的情感。我们要明确,电脑制作的特效只不过是所有电影技术中的一个工具,只不过是可以用来和其他方法联合使用从而给予观众更好电影体验的一种方法。结语由于国内外电影题材风格的差异性,国内很多人认为特技化装仅仅是在影视剧中我们常见的老年妆、伤效妆、性别化装、畸形造型等,只是针对于演员本体条件的传统化妆技术和基础塑型化装技术,也就是只看到了特技化装的写实功能。而实际上,特技化装是为实现符合剧本需要的角色造型为目的的,在心理学、解剖学、雕塑、材料学、机械原理技术及电脑数字技术等各种学科的综合运用基础上,经过角色设计、概念设计、专业材料选择、特殊工艺制作等兼具艺术设计创作及实物制作的综合性技术。除了进行真实的还原,它还能够创造出各种极致的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但是无论电影里的人物场景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它所表现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实世界所创造的虚拟世界。每一个形象都是在众多现实形象的基础之上的再创作。并且尽管数字技术还在快速的发展壮大,但是我们的观众喜欢的、想看的还是真实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不否定虚拟的创作,因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加叫座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