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的声音画面

电影告白的声音画面

 

日本电影《告白》,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推理小说,是导演中岛哲也2010年的力作。电影自上映之后就广受好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热烈讨论。大量的慢镜头,大量的人物独白,大量的配乐插入,当这些元素在电影里同时出现时,有人诟病,有人喜欢。   在我看来,尽管这种MV式视听语言很容易让电影陷入尴尬的境地,但MV、广告导演出身的中岛哲也,凭借其强大的掌控力和丰富的经验使得这三者协调自然,共同碰撞出奇妙新颖的声画效果,将声音在电影中的功能和作用巧妙地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听觉语言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影。无论是人声,还是音响、音乐,都对影片的叙事、氛围的营造、剧情的发展、节奏的推进、情绪的渲染、主题的表达等,有着不容忽视的显著作用。   一、人声   电影声音中的人声分为独白、对白和旁白三种。而《告白》中的人声主要以大量的独白为主。这些独白贯穿始终,并且构成了电影的叙事主线。   同许多推理电影一样,《告白》对台词、话语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与原著小说的叙事相契合,且信息量庞大的独白就成了影片十分关键的声音元素。在叙事上,电影《告白》运用人物独白的形式,还原了小说中多角度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   从森口老师到北原美月、下村优子、下村直树,最后到渡边修哉,他们每个人的独白都按序贯穿始终,构成了叙事的主线。   同时,他们的独白又是非平行时空的,即不同人物的每一段独白都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真相和人物的深层内心也是一步一步地得到揭露。从每一段全新的独白中,新的悬念和信息不停地涌现,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以窥视者的旁观身份观影,窥探着电影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当你以为你已经知道真相时,剧情又适时地反转一下,将你置于真相之外却又让你感觉自己无比接近真相。观影的快感由此迸发。   影片《告白》中的独白除了构成叙事,推进剧情发展,揭示人物内心和主题之外,更与画面、剧情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例如,影片中,森口老师的独白沉着平静、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冷漠,仿佛在述说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与之相称的是同样冰冷灰暗的色调画面,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和剧情中一片慌乱的学生。这三者共同作用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体现了森口老师的立场、态度和内心,营造出一种诡异、森冷的氛围。这说明,独白在影片《告白》中并没有夺走画面的表现力和叙事力,而是与画面、剧情共同作用,扩展了画面的表现范围,构成一股巨大的张力。   二、音响   相比起人声,音响在这部电影中的分量并不那么足。但作为电影的一种声音元素,音响在《告白》中的功能与前者同样重要。它有着强大的听觉感染力,在提高观赏效果和增强环境的真实性上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告白》中有不少被刻意处理过的音响。这些音响不仅音量被特意放大,而且还有回声,其音色也十分独特。经过了这些处理,人物的情绪和我们对其的感受得到了加强。   在影片前30分钟时森口老师的告白中,当她透露自己在少年A、B的牛奶里滴了丈夫的血时,渡边立马捂着嘴跑了出去。在视觉上,这段画面依旧用慢镜头捕捉。在听觉上,A的跑步声被处理成放大和回声的效果,与淡淡的背景配乐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突兀而夸张,同时又营造出了渡边惶恐焦迫的假象。   因为整部影片都是以慢镜头的影像风格为主,所以这些音响经常伴随着慢镜头而出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例如,影片结尾时,逆向时钟的秒针倒走的音响,听来格外的清晰,配合着风起云涌的画面,显得紧迫而理性。再如,泡沫在耳边破碎的慢镜头画面及其声音,同样被导演加以放大。这样的场景和音响从影片中间起就开始反复地出现,直至电影的结束。也正是影片结尾最后一个泡沫的破碎,才真正暗示了永远的“消失”和“逝去”。   三、音乐   对于MV导演出身的中岛哲也来说,将各式各样的音乐融入大量的慢镜头抒情画面正是他的专长。   他历来的作品《下妻物语》、《被松子嫌弃的一生》也无不体现了对电影音乐的巧妙运用。同样,在《告白》中,中岛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又一次彰显了他对电影音乐熟练的驾驭能力。这使得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独白,在画面转换,辅助推进节奏,营造氛围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与画面:节奏一致,急转直下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其节奏的呈现少不了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相互作用。而《告白》中张弛有度的节奏,也是由音乐与画面的相互配合产生的。   《告白》中有不少音乐与画面同步,节奏一致、急转直下的场景:当下村优子在写日记时,她充满母爱的独白伴着轻松悠闲的配乐,娓娓道来。而当画外音的独白戛然而止时,轻松的配乐逐渐减弱,变为激烈的电吉他演奏《断片-bit-》。金属乐的冰冷与疏离,营造出压抑而恐怖的氛围,强烈地预示着事情发展的突变。果不其然,画面中的下村优子盯着墙上的画,渐渐变得面目惊恐,因为她发现了画中隐藏的字“杀人犯去死吧”。   (二)音乐与画面:节奏对比,形成反差   有时候,导演会刻意使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和反差。那么此时,音乐与影像在节奏上就可能会不一致。   例如,电影开头以轻快愉悦、天真烂漫的童谣式歌曲《milk》作为引入,而画面却是学生嬉闹的缓慢动作,以及牛奶洒落、液体四溅的高速慢镜头。一快一慢的组合渲染了诡异的气氛。在这段画面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牛奶这个意象。牛奶的洒落象征着破坏和消失,在慢镜头的放大下,营造出夸张的奇观效果;牛奶液体是白色的,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处白色——学生的上衣制服,下村家的房屋墙壁,下村母亲的着装,这些事物都透露着一股天真无知的意味。而这段慢镜头画面与欢快雀跃的音乐相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人以疏离,不真实,荒诞之感。#p#分页标题#e#   四、结语   黑泽明曾说过:“给影片加入声音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在这一时候,我不禁颤抖。”[2]这足以证明声音对于电影及其创作者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电影声音给创作者和观众带来的丰富体验。   而好的电影声音,正如《告白》中的声音,在观影完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那句略带笑意的“开玩笑的”,还是那首悲伤的《lastflowers》,都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从微观的角度看,人声、音响、音乐这三个声音元素在《告白》中各司其职,所发挥的作用类似却又不尽相同。而从整体出发,这三者同时又是一体的。它们构成了声音这个听觉体系,共同产生了更为强大的作用和效果,并牢牢地根植于《告白》的电影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