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武术文化产业论文

我国武术文化产业论文

一、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整体形象模糊破碎

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一般都有较鲜明的产业主题内涵,且大多依托统一的、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和宗教景观为载体,如河南少林、福建莆田、四川峨眉、湖北武当等。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少林寺确立了“少林禅武”的产业主题和品牌形象,并打造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河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但大多零乱地分散于乡间,空间聚集度低,名盛而形散,既没有统一的自然依托载体,也没有集中的人工展示载体,产业整体形象模糊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清晰完整的产业主题与品牌形象。由于河北省产业整体形象未进行有效整合,未确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文化诉求,因此武术文化产业一直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未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产业经营模式,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不容易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业品牌是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只有河南登封少林文化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化。河北省也属于这一转化不成功的区域,武术文化品牌远未转化为武术产业品牌,转化相对较好的只有邯郸永年太极文化,沧州的这一转化刚开始起步,其他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几乎处于未开发阶段,其中武术文化大市保定的武术文化影响力与其产业发展落差尤为明显。摔跤是保定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目前摔跤在国内一直停留在体育竞赛项目的层面,保定未依托摔跤发展相关产业,未对摔跤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这一强势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3.产业规模小、载体弱、业态少

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武术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层次低、经营分散,介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企业也不多见,在武术教育培训、赛事、旅游、演艺等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从武术教育培训看,即使是邯郸永年这样的省内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地区,也只有寥寥的几所武术学校,没有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山东莱州中华武校那样的国内名校。此外,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业态单一,一般停留在教育培训、图书音像出版、武术用品等基础性、初级性的产业业态,而武术赛事、演艺、动漫游戏等创意性较强的高级产业业态较少。邯郸永年太极文化产业虽然在影视、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方面有所成效,但在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武术文化业态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4.产业经营意识薄弱,产业经营人才缺乏

由于重侠义、轻功利的天性,产业经营意识一直是武术界人士的短板,对武术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比较生疏。河北省武术文化资源不仅在空间上较分散,而且大多处于市场经济意识落后的乡村地区,远离城市经济和文化消费大市场,产业经营意识先天不足,也不容易与城市市场和产业资本相联接。在教育培训方面,武术馆社大多沿用传统的口传身授的作坊式运营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可持续性和成长性,管理规范、运营先进的武术学校并不多见,未形成科学的现代教育传承体系,武术文化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高级业态更是鲜有成功运营的亮点。与产业经营意识不足对应的是产业经营人才缺乏,武术文化产业中多是单一的武艺技能型人才,缺乏熟悉武术文化产业运营规律的经营型人才。

5.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法规不力

在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武术文化产业、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常常相互缠绕。武术文化产业是经济效益导向,而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是社会效益导向,彼此界定不清往往造成产业发展载体不明确、发展动力缺乏和市场引导培育不力,因而形成了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羁绊。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同样存在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等现象,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武术文化产业与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未实现真正的分离,体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发展合力。此外,因武术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业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武术文化的产业价值缺乏关注,不仅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也明显不足。

二、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1.整合武术文化的主题形象

我国传统武术不仅是技击之术,也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武术的灵魂和魅力之源。少林武术的影响力不仅源于“天下功夫出少林”,更源于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历经千年历史积淀的拳禅合一、形神一体的“禅武”文化,并进而衍生出少林武德、报国精神等武术文化理念。少林武术正是以统一的“禅武”文化主线实现了形象整合和“少林”品牌塑造。武术文化主题形象的整合塑造是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分为两个层面:

(1)对武术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搜集和整理。

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调查、整理和评价各地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不仅要搜集拳种技法和功能、传承普及情况、产业价值和产业化开发情况信息,也要挖掘整理拳种起源、历史演变、传承人物、历史故事、精神内涵、武德修行等方面的文化内容。

(2)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整合武术文化资源的主题形象。

在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全省各地的众多拳种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形成能集中体现河北省武术文化内涵的地域武术文化品牌形象。河北省武术文化具有与历史风云、社会变革、民族精神、燕赵文化、众多武林传奇人物紧密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应以“侠义”文化作为资源整合主线,塑造以“尚义任侠、慷慨悲歌”为内涵的“河北省武术”文化品牌。

2.推动武术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

文化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不等于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文化品牌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产业品牌,需要通过有效的产业化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推动。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少林寺》对河南登封武术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其他武术文化富集区都十分重视以影视剧拍摄带动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但并未达到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以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太极宗师》为例,虽然在影视剧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少林寺》之后的又一部武术文化影视经典之作,但是由于受到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定位、商业模式选择等因素的制约,并未对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电影《黄飞鸿》、《叶问》等大大提升了南派武术文化代表广东佛山的知名度,但佛山当地的武术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在主题形象塑造的基础上更要着力于实质性的产业开发,通过武术文化内容与现代产业形式的创意融合,发展武术文化教育、赛事、演艺等产业业态,推动文化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化。

3.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

(1)发展武术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主体。

一是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的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作坊式的传统武术文化经营要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化,事业性的武术文化组织和活动要视具体条件进行企业化改造,以形成支撑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二是着力培育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内生发展、外延扩张,发展大型武术文化企业,提高武术文化产业集中度,并形成武术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以发挥其对整个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效应。三是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入武术文化产业领域。

(2)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城(园),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依托各地特色武术文化资源,打造集搏击赛事、武术演艺、教育培训、武术旅游、武术影视、健身养生等业态于一体的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园等),以集聚整合当地的武术文化资源和武术文化企业,形成各地武术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集中度,发挥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并形成直观展示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形象、内外一体、形神兼备的综合性武术文化景观和地标性武术文化载体,改变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名盛形散“的窘境,如“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城(园)”等综合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沧州武术城”、“保定(中国)跤城”等特色武术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区。

4.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规划组织与政策扶持。

一是对全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并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大框架中。二是建立健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2)完善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武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管办、政企、政事分离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建立与武术文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主要是做好规划引导、制定规则、规范市场和监督管理,不直接参与具体的武术文化产业经营。二是科学界定武术文化事业、武术文化产业的范围,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将一些武术文化事业内容转为武术文化产业内容,强化武术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政府管理职能应适应这一转换,由事业管理导向转为产业管理导向。

作者:宋东升 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