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下的旅游景点翻译

浅析跨文化下的旅游景点翻译

我国大部分景点名称虽然不长,一般都在四字以内,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但这些景点名称很多蕴含着悠远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内涵。例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山东的曲阜孔庙、洛阳的龙门石窟等等。在翻译这些景点名称时,如何做到既不失文化特色又能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文化交流,是译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旅游景点资料的特点1. 从目的上来讲,旅游景点资料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景点,唤起游客的文化认同,激发游客的兴趣。因此,从文体上说,旅游资料是属于诱导型文本,其文本的核心应该是读者。译者必须从读者的欣赏方式,语言习惯出发,在最大程度地保留译文内涵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编码,形成信息,传达给读者,从而达到文本预期的效果。2.从内容上来讲,“旅游涉及多种学科,面广且杂。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用住,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1]。旅游景点特色各不相同,对景点的介绍也不尽相同: 自然景点侧重的是风景,地貌的描述; 人文景点则侧重的是风俗、文化的介绍; 历史景点侧重的是历史事件的介绍。当然有些景点综合了以上所有特点,这对译者无疑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有所涉猎。3. 从语言上来讲,景点资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用词典雅,辞藻华丽。中文尤其注重的是意象的表达,擅于运用典雅华丽的形容词来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例如: 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其二,中国人写散文喜欢用四字格,这是汉语里的一个特有现象,不仅可以使行文流畅,而且有气势,易上口。如介绍九寨沟景色的资料中有这样一句话: 站在远处凝望,巍巍雪峰,尖峭峻拔,白雪皑皑,银峰玉柱,直指蓝天,景色极其壮美。这里的五个四字格短语读起来掷地有声,气势恢宏。其三,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 九寨沟景观五绝之一的雪峰,在蓝天的映衬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像英勇的武士,整个冬季守候在九寨沟的身旁。在这一句中拟人的运用让景色立在了读者的面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比喻、对仗、排比等手法也都常常运用于旅游资料的写作之中。其四,引用诗句。我国的名山胜水处处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准确描述了风景的优美,同时本身也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仅是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就有将近三十首之多,而很多的宣传资料也都会借鉴诗歌来渲染景色的优美,吸引游客。

跨文化翻译策略在旅游景点资料翻译中的运用

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指称意义的转化,更是信息文化的传递。[2]前面提到过,旅游资料是一种诱导型文本,旅游文本的翻译应该同样具有既能够为游客介绍景点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又能够吸引游客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翻译旅游资料时“要做到准确、通俗、明晰,译文要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使各种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均能易于理解,乐于接受”[3]。笔者认为,在进行旅游资料翻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一) 以旅游文本的目的为导向。( 二) 尽可能保留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达到旅游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以读者的语言习惯,接受能力和审美观点为准则。“译者不能生搬硬套目的语读者不熟悉的原文文化和审美信息,让读者屈从就范于原语的文化和审美思维,这样虽然表面上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但实际上达不到旅游宣传推介的目的。”[4]10( 四) 采取灵活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恰当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是保证前三点原则实现的有效手段,使译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音译音译法多用于旅游翻译中专属名词,地名和人名的翻译。这是符合国际惯例所要求的地名人名单一罗马化,即使用普通话中的汉语拼音。大部分的旅游景点名称都是采用的音译方法,如: 北海公园( Beihai Park) ; 苏州园林( SuzhouGardens) ; 滇池( Dianchi Lake)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点名称都适用于音译法。有些景点名称含有特别寓意时,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故宫的正大门“午门”,这里的“午”是有其含义的,代表的是“子午线”的意思,因此“午门”的翻译是The Meridian Gate,而不是 Wu Gate。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对我国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的历史非常了解。2. 音译加注释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如果这些汉语词汇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那么要想达到既保留和宣传这种文化特色,又让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在翻译资料时译者往往要采用音译加注释法来弥补空缺,即对某些词进行解释说明。例如: Jiuzhai Valley is locally known as Jiuzhaigou( Chi-nese for“Valley with Nine Villages”) ,这里对景点九寨沟采取了音译的方法,让游客能够体会到独特的中国风情,而后对景点名称进行了注释,这个注释更准确忠实地传达了原文信息,解释了景点名称的由来,达到了旅游文本的目的。

再如: 介绍昆明石林的旅游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话: other aston-ishing sights include “figure of Ashima”,“shi ba xiang song”( its name originating in the Chinese love story,“Liang Shanbo”and“Zhu Yingtai”) ,译文忠实地直译了在中国人人皆知经典爱情故事里的桥段“十八相送”,但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对这个词没有任何认知和感情,译文在加上了括号后的注释之后,必定能激发游客对这个爱情故事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除此之外还有类似于: 粽子、风水、八卦等名词,翻译成英文都是用的音译加注释法,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如果在旅游资料中出现而不加以注释的话,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极大的困惑。3. 增译中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和历史事件、人物、诗歌有关,为了使译文能够更好地被理解,译者往往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一些信息和背景知识,这种做法我们称之为增译。但使用增译法时,必须要注意,增译的内容必须是和原文密切相关的,且能够被目的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例如: 大观楼位于滇池北岸,修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九年。中文习惯于用朝代来记录和表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提到某个朝代,就能让人想起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与现在的距离感,然而外国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受的,更不用说记得每个朝代的皇帝了,如果不加以解释的话,游客是无法感受其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深远,因此在翻译这类时间时,都会用公历年份加以解释。译文应是: The Grand View Pavilion,Located at the lake’s northernbank,was built in the 29th year of Kangxi Reign in the Qing Dy- nasty ( 1690 AD) . 又如: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征服其他国家而统一了中国,建立秦朝。可译为: Qin Shihuang ( the first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conquered all opposing states and u-nified China in 221B. C,establishing Qin Dynasty.4. 删减重组法前面提到中文旅游资料的语言特点是: 用词华丽,喜欢用形容词来进行渲染。语言精练,擅长运用四字格词语,营造宏大的气势。“中国人重直觉而英美人重实证,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5]#p#分页标题#e#

所以中国人总是尽语言之能事将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中国读者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然而西方人注重逻辑理性思维,因此英语文章往往句式严谨,结构清晰,行文流畅,对他们来说,清楚直接的表述和准确丰富的信息更加重要。如果在将中文旅游资料翻译成英语时,译者只是追求完全对等,而大量堆砌各种修饰词汇的话,不但不能准确传达信息,甚至会弄巧成拙,引起游客的反感。那么,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删去多余词汇或重组语言表达的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例如: 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于峰岩绝壑之中,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译文: The mountains area is primarily covered with Huang-shan pine tree,they stubbornly break the rock and emerge offthe soil; you can find them even in the dangerous place,such asthe cliff and the deep valley,posing their muscularity frankly.在原句中出现多个四字格词语: 遍布峰壑,破石而生,峰岩绝壑,雄壮挺拔,婀娜多姿。在中国读者看来原文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并且一定会被原文的用词和意境所感染,但这并不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直译,会让目的语读者感觉繁复累赘。译文很好地处理了这段的翻译。译文中删去了“盘结于……,挺立于……”这个对仗的句子,重新调整之后用了“such as”这个句型来代替,原句中的“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则完全删去不译,这两个四字形容词是用来展现黄山松的姿态,因为中国人重形象思维,看到这两句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黄山松如雄壮的士兵或窈窕少女似的形象,但是对于注重实证和逻辑思维的外国游客来说,这两句就显得多余,因为这并不是他们期望得到的实质性的信息。从“破石而生”的英译可以看出,译者对黄山松的特点非常了解,所以才能将这个词汇拆开重新组合翻译。除了运用形容词和四字格进行渲染外,中文的旅游景点资料也常常会引用诗词,从而使游客加深印象,并得到艺术享受。然而在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寓意深刻,要想准确翻译出诗词的意境,这对译者来说无疑是极高的要求,因此如果不是特殊要求,或是有名家翻译的文本可以引用的话,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诗词往往是直接删去不译的。5. 直译当旅游文本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时,译者往往需采用直译的方法。修辞用法在文本中的运用往往是为了更加深入形象地传达某个信息或是描述某个特征,译文若不能准确表现原文的修辞格,就极有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无法达到文本应有的功能。译文: With a variety of shapes and sizes,these lakes looklike mirrors projecting colorful light rings in the sunshine.原文将湖泊比喻成镜子,形象地表现出湖水明亮和静态的美,这正是九寨沟湖泊的独特之处,属于实质性的信息,采用直译法翻译之后,准确地传递了信息,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享受风景。6. 归化韦努蒂给归化下了这样的定义: 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取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和政治需要的翻译策略。[7]归化策略是突破了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拓展到文化、思维、社会、美学等领域。由于文化的差异,当原文出现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内容时,译者要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习惯来表达,从而消除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归化翻译就是指文化上的归化翻译,即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形象去取代原语中的文化形象。[4]21这样目的语读者就能够用自身文化背景去感受异国文化,加深文化交流。当原文的文化形象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很陌生时,译者通常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例如: 苏州( Venice of China) ; 澳门( Eastern Las Vegas) ; 梁山伯与祝英台(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 ; 嫦娥 ( Chinese Moon God-dess) 。四川有个著名景点“竹海”,如果翻译成 “BambooSea”,外国游客就会疑惑,竹子和海有什么关系,因此,按照归化的策略,翻译成“Bamboo Forest”。

跨文化意识对旅游景点资料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始终要记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脱离文化对语言进行的处理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行为。在旅游英语翻译中,英译工作应保持文化个性,平衡文化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和基础,译出历史渊源,译出文化传统,译出纵横区别,既是英译的目的,游客的目的,同时也是全球一体化下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8]要想提高跨文化意识,首先,译者要明白旅游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促成文化交际的目的; 其次,译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不仅熟悉中国文化,也应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 再次,译者需提升文化敏感度,以多种方式广泛涉猎甚至于亲身体会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最后,译者应具备分析比较本国和目的语国家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发现文化特质,把握文化差异的本质特征。在翻译旅游资料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文化内涵,铭记文化交际的目标,用跨文化意识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结论

首先,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旅游资料的文本特点和语言特点是旅游资料信息量大,功能性强,文化内涵丰富。为了促进文化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准确、全面,尽量避免文化壁垒,满足目的语国家游客的需求; 其次,适合于旅游资料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策略有: 适合于景点名称翻译的音译法、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音译注释法、帮助目的语国家游客理解的中国文化的增译法、符合西方审美的删减法、适合于翻译主要修辞手法的直译法,以及消除游客陌生感的归化法。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让目的语读者更能享受到文化交流带来的乐趣。最后,跨文化意识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它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认知提出要求,译者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将其贯穿于旅游景点资料翻译过程的始终。将中文旅游景点资料翻译成英文,涉及跨文化因素和不同的文体因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必须从跨文化角度进行信息交流和语际转化。[9]因此,要想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就必须考量文化差异,剖析文化内涵,宣扬文化特色,采取满足文化需求的翻译策略。#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王晓璐 王豫梅 单位:汉口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