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路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茶叶之路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1茶叶之路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图1)。据《诗经》、《尔雅》等历史文献记载,早在3000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栽种茶树,饮用茶叶。至迟在汉代,中国茶树的栽种和茶叶的饮用开始外传。世界各地的种茶、饮茶风尚都源于中国,中国茶和盛茶的瓷器(china)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称谓。1824年,英国出于世界对茶叶的需求和茶叶贸易的需要,派人四处寻找茶叶的种植地,驻印度英军勃鲁士少校(R•BRUCE)在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北部发现了野生茶树,并利用中国的种植技术,逐渐开始对其扩大种植和利用。目前,全球约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其茶树树种均来自中国。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纬45°以南,南纬34°以北的广袤区域。但饮茶习俗却遍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中国茶叶外传,一是因为茶的提神醒脑和医疗保健功能;二是茶叶是高寒地区牧民生活的必需品,是以肉食为主的民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三是茶与佛教融合,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尚“茶道”。茶叶在什么时候,从何地方开始向外传播,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中得知,中国茶叶最迟从汉代开始,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茶文化通过以下通道外传。   2茶叶之路传播途径   向东传播:由海路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在当时的日本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都设有官管的茶园,专门种植茶叶供朝廷使用。9世纪,日本全面仿效唐王朝,饮茶随“唐风”一起在宫廷和高级僧侣中风靡。并在日本兴起了第一个茶文化高峰“弘仁荣风”。12世纪,日本僧侣荣西又从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带回了优良茶籽和宋代“末式冲茶法”,并写成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极力鼓吹茶的药用和养生价值,并将该书献给当时镰仓幕府二代将军源实朝。寺院也将茶作为药救助贫苦百姓。形成了日本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其后,日本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不断融合,至15世纪下半叶,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茶道。茶叶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在新罗统一时期(668年~935年),唐文宗太和后期新罗大使大廉在返回朝鲜时,将茶树籽种于华岩寺。“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埋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   向南传播:从四川、云南经西藏,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形成著名的“茶马古道”。时间至迟在西汉以前,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原是边地相互沟通土产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而自然形成,后因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而大兴。茶马古道所经过的周边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当地生活的藏民,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以抵抗高山严寒,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却没有什么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必须依赖茶叶分解脂肪,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创造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汉族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川、滇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换“茶马互市”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形成一条中外著名的“茶马古道”。   向西传播:沿续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波斯等国。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在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应该说明的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之路就早已存在。其起始的时间目前学术界仍有争议。还需要指明的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是汉唐时期,其标志性的现象,是大批阿拉伯商人专程来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等,经新疆,远销至波斯等国家。   向北传播:从湖北经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蒙古直至俄罗斯的大通道。时间至迟在明代(图2)。在茶叶外传的四条通道中,向东到日本、韩国的茶主要以佛教为媒介传入,还谈不上以茶为贸易,也不是专门的茶叶贸易通道。向南到不丹、尼泊尔、印度的茶,是唐宋时期官方以茶换取战马开辟的“茶马古道”。元代和清代,入主中原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他们并不缺少战马,这条“茶马古道”就改为民间商业通道,主要从事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是一条从事多种土特产品(包括茶叶)经营的古道。向西随丝绸之路外运的茶,是中西贸易中的重要货物之一,但这条通道主要的是运送丝绸和瓷器,茶叶只是副产品。在这条路上曾有过茶马互换的专用场所,那只是封建王朝因战事需要而开设的临时场地,还谈不上是专门的茶叶贸易通道。只有向北外运的茶,是专门为茶叶贸易而开通的通道。这条通道要经过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区域,又没有现存的通道可借用,必须开辟专门的通道。这条路因茶叶贸易而开辟,又因茶贸易而兴盛,最后因茶贸易衰败而废弃,可以说是一条严格意义上的茶叶贸易大通道。   1689年,满清王朝和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建立了两大帝国间直接的贸易和政治层面的接触,从理论上说“茶叶之路”作为中俄间的贸易通道正式形成。1824年,通过恰克图进行的茶叶贸易达到了顶峰。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鉴于中俄茶叶贸易引起的巨大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此,出台各种措施,限制和打压茶叶贸易。1929年,中蒙之间最大的茶叶贸易公司大盛魁商号的关闭,从理论上标志着茶叶贸易的衰亡和茶叶之路的废止。   3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启迪   茶叶之路由南至北长达万里,纵贯大半个中国,作为文化线路,涵盖的文化遗产资源不可胜数。在茶路遗产中,以建筑为主要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中,部分被国家各级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图3)、名村,使这些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更多的建筑遗存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没有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如赤壁许多小桥、石板路以及北方小关隘、骡马店等(图4~7),都因为单体建筑价值还够不上保护的标准,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相信随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深入开展,这些文化遗产将会纳入各级文物保护范围。#p#分页标题#e#   如果仅从单体建筑保护与重要性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应该看到其中不少遗产目前确实不够条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化遗产孱弱而孤立,如果理所当然的任其废弃,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果从文化线路的高度来看待万里茶路,这些级别较低的文化遗产便能鲜活起来,犹如散乱的珍珠被这条文化线路串联起来,成了万里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具有了一种整体的意义。而且越是这种低级别的文化遗产,就越是接近当时晋商贸易的生活现状,从而越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   我国正准备申报世界遗产文化线路的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这些文化线路的开辟大都是封建朝廷的政府行为;而茶叶之路则是为民商开辟,代表着明清之际民族商业资本的崛起。特别是晋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塑造企业的文化依据,形成了“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职业道德和经商宗旨,追求质量第一,重视“和气生财”,注重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对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保护茶叶之路这条文化线路,刻不容缓!万里茶路上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铸就了万千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知道,茶文化本身,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带有浓厚的文化精神。湖北的采茶调、茶歌、茶戏、茶道等将茶乡的田园精神深深植入了荆楚文化中。特别是茶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四大发明以外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世界贡献巨大。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过:“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在全球公认的茶叶、咖啡、可可三大饮品中,茶叶名列为首位,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可以说全世界的饮茶习惯和文化都是来自中国。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岁月中,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少是因为封建王朝关闭边关,阻止茶叶贸易和外运而引发的。   另外,茶叶之路对社会安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清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自湖北以北地区,基本没有相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茶叶之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特别作用。晋商推崇的忠义、诚信为本的文化和“关公崇拜”等,也说明茶文化中非物资文化遗产在精神层面的作用。茶路上的建筑在体现各民族风情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凡此种种,只有以文化线路来统领万里茶路,才能使茶文化得到更为深刻的挖掘;也只有和茶路上的建筑遗产结合起来,才能使茶叶之路获得整体上的意义。长达万里的茶叶之路,纵贯戈壁大漠,连结东亚西欧,输送了华夏特产,弘扬了神州赤子和谐友善、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茶叶之路是晋商外贸活动的大手笔,是在封建王朝时代难能可贵的民间长途商贸,是突破统治者禁锢的卓有成效的市场运作,是儒商义利兼顾的商业文化的真实展示。晋商在两个多世纪内,运往俄国的茶叶至少在300万吨以上,是中国运输史、茶叶史、东方文明史和国际贸易史重要的历史篇章。   4茶叶之路的意义   文化线路的研究是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动态。2003年3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文件《行动指南》的新一轮修订中加入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2008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6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文化线路被正式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范畴。   文化线路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和对世界文化贡献的标志。由此,世界各国纷纷将文化线路作为本国遗产保护的重点。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责任去保护那些具有价值的文化线路;同时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文物保护也刻不容缓;特别是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博大而厚重的文化遗产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线性文化遗产。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化线路都应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从湖北到莫斯科的茶叶之路作为一条线性文化遗产,历时约250多年,广泛而深刻影响着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中国、蒙古和俄国之间,汉、蒙、俄罗斯等民族之间的交往;代表了茶叶之路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相互滋养。中国境内茶叶之路上的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恢宏气度,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把它们保护下来,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自觉。针对当前茶叶之路上古迹遗址分布零散,保护层次不统一等现状,论文探讨用文化路线这一特殊的形式,研究古迹遗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湖北境内的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尊重多样性和线路连贯性为主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历史上“茶叶之路”所经过的城市与农村环境风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城市整体特色的保护,历史老街区的保护,以及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探讨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强调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保存即将湮灭的建筑,并把它们带回生活,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它,用今天的语言表达它,为保留历史城市与村镇的特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的支持,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叶之路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也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茶路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沿途的村寨、民俗风光和数不清道不完的缠绵悱恻的故事,以及在这条文化线路中不同的民族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演绎了历史的悲喜剧,形成了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和旅游资源。约4000km的路程,无数建筑与废墟,印证了茶叶之路的雄伟与壮阔,并深深植于人的灵魂。其自身的博物馆作用,可以向旅游者充分展示传统建筑所带来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文化遗产是文化进步、文化创新的母体,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文化发展的先声。茶叶之路是中国近代国际贸易的先声和童年。随着它赖以产生的社会条件的改变而消失,但它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新生。广泛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茶叶之路上的建筑遗产是茶文化的真实载体,不仅具有历史与考古价值,而且具有一种精神象征。#p#分页标题#e#   5茶叶之路建筑遗产的保护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并使之成为国际文化线路保护的基础性文件。   中国的茶叶之路就是宪章中强调的文化线路。它将陆路、水路或其他交通线路用一种有历史联系和文化关联的动态方式集中起来,呈现出多边的、更完整和准确的历史图景,构成跨地域、跨学科的共享构架。茶道线路遗产包括水陆运输,商贸、宗教、迁徙等特定功能的线路主体及其附属设施,以及相关历史环境和景观、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所体现的重要历史时期中民族、国家、地区间进行的多维、持续和互惠的茶叶贸易和思想、知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不仅加深了世界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加强了国际间和地域间贸易合作。   茶叶之路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围绕砖茶的生产、长途运输和营销,形成了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俄罗斯与欧洲之间长达上几百年的经济交流。在这条路上产生了影响深远的“以茶治边”政治局面,造就了享誉海内外的“茶叶之路”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砖茶所承载的政治和文化意义超出任何一种普通茶叶,它已不是一种普通的物品,它的历史也绝不是一部的茶叶贸易史,它是中国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蒙古与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记录和见证了中国、蒙古以及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一部砖茶史就是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中蒙、中俄和中欧的交往史。   茶叶之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富于代表性的载体,其遗存的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造诣和时代特征被视为一段历史的缩影,为研究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筑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非凡展现。   今天,当我们置身于茶叶之路时,扑面而来的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至今的光彩华章,作为震动历史的茶叶之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当我们在回味茶叶之路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享受和心灵震撼的同时,我们深深的感到必须尽快将茶叶之路上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来,保护这段历史,就是保护我们的根基。特别是当前迅猛兴起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许多城镇“旧貌换新颜”,原来的地形地貌、乡土特征、文化特色被淹没了,换来的是“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城镇空间,斩断了自己的文化血脉。   人类社会在进步,居住环境必然与时俱进,如何使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对这两者关系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历史精神的本质在于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重温历史、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身承担的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我们深信:一个国家一旦拥有伟大而悠久的历史,就一定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