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天曼生态质量评价

宝天曼生态质量评价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是1980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2]。目前该保护区在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方面还缺乏理论指导,特别是在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方面仍然需要分析研究。本文在深入保护区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自然性、代表性、多样性等多个指标对该区生态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提出相应的保护或开发措施奠定前期基础。

1自然保护区概况

宝天曼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豫西伏牛山南麓,南北长28•5km,东西宽26•5km,总面积9304hm2。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7′~112°04′,北纬33°20′~33°36′。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1月份平均气温15℃,7月份平均气温27•8℃,无霜期210~220d,年日照时数1934•3h,年平均降水量885•6mm[1,3]。区内立体气候明显,热量条件充足,降水和光照适中,利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树木生长发育。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科学考察发现[1,4,5],区内有高等植物256科1054属2911种,占河南省植物总数的73%,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29种,占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的88%;陆栖脊椎动物201种,其中鸟类116种,许多是珍稀特有种;保护区有丰富的天然次生林资源,60多个原生植物群落;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8%,尤其是核心区,天然林依然保持着过渡带山地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的森林植被构成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四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垂直带谱。

2生态质量评价方法

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中涉及到的指标很多,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6-8]。本研究即采用上述7个评价指标对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计算出该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生态质量的好坏,并根据评价指标提出相应的开发和保护建议。评价首先从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等级赋值开始,根据保护区所在区域的生态特点,将每一指标都划分为4个等级,各等级分别赋以4,3,2,1的分值,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及其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9]。

3评价结果

3•1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经过对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学调查,利用调查资料并参照表1,该自然保护区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在4个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状况的改善、教育科研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各评价指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即各评价指标的生态功能重要度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评价指标的生态功能重要度来确定。具体方法是:对4项生态功能,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对其影响的大小进行比较,相对重要者记1分,另一个记0分;每一项指标得分和与各评价指标之和的比值为该评价指标的权重,有关结果见表3~7。参照上述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见表1),采用专家赋值法对其重要度及等级进行打分。根据实际情况,分3类人进行赋值,第一类是科研工作者,第二类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第三类是调查人员。最后根据各类人员所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即为最后结果。

3•3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由综合评价指数反映出来,综合评价指数由下式计算:s=1/4∑ni=1(Ii•Wi)式中:Ii为单项指标评价分值;Wi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评价指标数。根据表2,表7可得:s=1/4(3×0•17+3×0•11+4×0•11+4×0•19+4×0•06+3×0•11+3×0•13)=0•75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为0•75,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值。综合评价指数可作为评判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等级的依据,根据综合评价指数的等级划分[10]:0•86≤s≤1•00,生态质量很好;0•71≤s≤0•85,生态质量较好;0•51≤s≤0•70,生态质量一般;0•36≤s≤0•50,生态质量较差;s≤0•35,生态质量很差。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属于较好。

4结论

由综合评价指数可看出,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同时,宝天曼保护区也存在着与其它保护区同样的问题:1)区内当地居民活动频繁,挖药采种、耕种取薪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2)由于该区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及受保护区开展旅游的普遍性影响,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还需制定科学的规划及管理对策。当前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护,尽可能使当地环境不受破坏,保持其原始性及自然性;在严格规划的前提下,可开展一定程度的生态旅游,加强对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不同功能分区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核心区要严格保护,旅游、教学等活动要限制在试验区内;实行社区共管,给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帮助引导他们经营一些小规模有特色的店铺,如小吃摊位、农家旅馆等,使其受益,并自觉参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