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与资源发展

草原生态保护与资源发展

 

一、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情况   (一)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锡林郭勒草原是亚欧大陆草原延伸于我国境内的东翼,是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天然草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新西兰的草场面积。境内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它既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是我国唯一列入联合国人文生物圈保护网络的国家草原自然保护区。然而,由于多年来对草原的不当利用和多种自然灾害的肆虐,上世纪7O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草原生态恶化日益明显,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削弱,最严重时沙化退化面积一度达到草原总面积的70%。2000年以来,锡盟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全盟范围内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治理力度,地区生态窘境得到较大缓解。但总体来看,草原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东部地区草场退化沙化压力较大,浑善达克沙地1100余万亩流动半流动沙地亟须治理,西部荒漠化草原牧民转移任务艰巨。   (二)资源储备与开发情况。   锡盟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近百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煤炭储量2600亿吨,已探明储量1448亿吨,褐煤总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已发现资源储量大于10亿吨煤田26处,其中储量超100亿吨的煤田有5处。铁、铅、锌、铜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境内分布着四条大的金属矿藏带。钨、铋、镉、钾盐、珍珠岩等8种矿储量居内蒙首位,锗矿探明储量1600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70%。风能总蕴藏量达5亿千瓦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1亿千瓦,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十一五”期间,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本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采用先进技术,合理有序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成亿吨级的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的电力生产基地、500万吨的煤化工基地和50万吨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为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盟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57家,从业人数1.35万人。2010年,全盟煤炭企业17家,超百万吨规模的企业4家,煤炭产量达1.07亿吨。非煤资源方面,得到备案有色金属采选项目8个,日处理矿石能力达3.33万吨。   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来看,如果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不开采资源,那么就不存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80%的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取之于矿产。锡盟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03年以前,主要以畜牧经济为主体,发展水平在自治区处于落后水平,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贫困的经济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被形象地评价为“端着金碗讨饭”,人民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十分强烈,富民强盟任务异常艰巨。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加快资源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愿望。经济转型以来,锡盟始终依托资源优势,注重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建设大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重要基地建设,以重要基地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在经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问题探究巴毅(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锡林浩特026000)内容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随着草原地区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强,资源开发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凸现。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做到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值得关注。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绿色信贷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591.3亿元,年均增速为1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0∶48∶32演进为10.1∶67.4∶22.5,工业增加值比重连续三年超过50%,国民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全区第9位分别上升至第6位和第7位。目前,锡盟已被列为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国家七大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区蒙东(辽西)基地、振兴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国家能源局编制的“十二五”能源规划草案,已将锡盟列入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二)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不容忽视。   资源的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资源开发出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给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一是破坏草原植被和土壤。不论是煤炭资源的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草原,改变草原原有的面貌,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威胁。二是侵占了土地资源,影响矿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矿产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土地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料场及必需的生活设施。还有就是在草原上开采没有正规的公路,当地的厂矿将挖出的矿石、生产的产品销售至内地,车辆在草原上随意行驶和开辟新路,侵占大面积草原,再加上煤炭开采、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排放等,都严重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极易引发牧民与企业间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三是破坏地下水系,从而影响植被的长势和居民用水。草原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矿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四是易引发地质灾害。资源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土地盐渍、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其中地面塌陷是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并难以治理的主要灾害类型,塌陷造成矿区内地表排水系统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植被退化。五是不利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绿色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成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兼顾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兼顾草原文化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顺应了产业发展的大的潮流和方向,是草原地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而煤炭资源开发引发的污染和破坏,加剧土地面积沙化,使得草群结构恶化、畜群结构变差,畜群数量与草群产量的季节变化序列匹配失衡,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相违背的。#p#分页标题#e#   (三)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有利反哺。   在锡盟工业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保护99%的草原,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01年至2010年间,全盟累计投入44.4亿元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508万亩。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3.1%。同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地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推进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其中,神华北电胜利能源公司自2005年入驻,已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7000万元。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对露天矿排土场、厂区等采用疏干水喷灌进行绿化复垦,治理面积达到364万平方米,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林草覆盖率达到55%。大唐在开发东二号露天矿伊始,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矿山的理念,统筹项目建设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在进度上强调边开采、边复垦,采用“筑坝式”排弃工艺,使排土场提前一年到界,煤田疏干水经过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作业面降尘洒水与生态恢复用水,并建立了灌草型、乔灌型、乔灌草型三种生态复垦绿化模式,已完成660公顷防治范围的生态恢复工程,林草恢复率95.54%,林草覆盖率约30%。   三、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明确环保优先,经济发展服务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把两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一)加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1.提高对资源开发和草原生态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一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负债”意识。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必须协调资源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寻求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资源开发的途径,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强化对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谁破坏了生态环境,谁就有责任和义务把它治理恢复好,这是采矿获益和环境治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2.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产业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和人口因素等紧密相关。首先要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要围绕保护生态,突出草原的生态功能,发展现代畜牧业。逐步引导开发草原畜牧业的旅游功能,鼓励牧民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观光旅游畜牧业,促进收入多元化。二是要在“转入”上下工夫,加强生态恶化区的治理。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出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让草原休养生息。对生态严重恶化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等重点生态治理区,必须走围封禁牧的路子。三是在草原生态脆弱的地区,如草原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内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四是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周边矿区的环境治理。要依法建立“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治理”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要求企业和项目业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做好矿区、建设现场和排地场及取土场的植被复垦绿化工作,认真恢复治理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五是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力度,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二)创新思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1.统筹规划,不断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在全面实施规划中求协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要以工业园区和集群建设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引进一流企业、一流管理和最前沿技术,推动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集中度,促进资源综合开发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   2.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树立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思想,把多元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紧紧围绕对锡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最新动态,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统筹谋划好锡盟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   3.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的服务业,在凝聚人气、提供优良服务等方面下工夫。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特色突出的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继续打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旅游品牌,推进“中国马都”锡林郭勒游牧部落、蒙元国际文化与生态草原旅游牧场,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天堂草原旅游景区,实现与京津融合的大旅游圈和精品旅游线路。三是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业,根据市场需求,推进星级宾馆、酒店和商场等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绿色信贷   1.加强窗口指导,落实国家各项货币调控政策。一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引导地区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变被动的禁止信贷为积极有效的环保变革信贷,使信贷在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大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投入力度,扶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品”信贷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小额信贷产品和微型金融服务方式,提高农牧民贷款的覆盖面和实际满足率。三是引导金融机构紧密围绕蒙元文化特色,重点加大对锡林郭勒文化园、马文化园区、元上都遗址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入园重点文化企业等的信贷投入,促进我盟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p#分页标题#e#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是发挥金融监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作用,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并将商业银行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的有关情况纳入监督检查范围,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二是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且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绿色信贷政策的认知度。四是加强与国际金融公司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国际先进经验引入国内,帮助商业银行制定环保政策并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手册,用以指导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   3.提高环保意识,推行“绿色信贷”。一是商业银行要提高环保意识,要把可持续发展与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转变以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经营理念,通过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建立绿色信贷体系。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制定动态的信贷支持政策。在资源开发的兴盛期、平稳期和枯竭期制定不同的信贷支持政策,配合政府部门引导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三是明确“绿色环保”的政绩要求和市场准入标准,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变化带来的信贷风险。   4.创新和拓宽融资方式及融资渠道,建立能源投资基金。一是大力培育地方上市公司,努力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利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鼓励其直接或间接投资区域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积极探索利用信托机制在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优势,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效提高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二是通过发行风险资本股份和风险投资受益凭证的方式吸引部分储蓄存款转化为资源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富裕的自然人、企业法人为发起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也可发行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吸引民间剩余资本,使民间融资有序进入能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