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法育目的的思索

实现法育目的的思索

作者:黄熙庆 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课程设置符合法育序列化层级价值目标,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层次性,教育目标应遵循从外部约束向自我约束,到自觉行为推进的路径,有梯度地发展。完善不同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法育课程。

2、确立合理的学校法育主线。抓好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法育的起始线。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形成“权利和义务”观是学校法育基准线,抓好学生维权、护法是学校法育的终点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维权和护法,是学校法育的核心目标。

找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育的契合点,增强实效性和统一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法育是底线,采用法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意识融入到道德观念中,将道德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法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校园心理刊物,心理校园热线和信箱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创新学校法育教育方法和方式,提升多样性和活动性。通过自主教育,把法育的信条“内化”为自觉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选择运用文化传递,问题讨论,行为矫正,角色扮演,价值观示范,说服教育,情感陶冶,社会法律服务,社区体验等有效的教育方式。组织开放性法律教育活动,采取播放法制教育影视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活动中体验法律的正义与威严,使之实现知行转化。真正实现法育过程是学生个人认知,感悟,实践的社会化过程。

革新学校法育教学模式,提高主体性和趣味性。发挥法育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自觉接受知识感染、价值同化,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对法律制度的自我态度。教学中要透视社会现象,让课堂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老师要结合学生思想行为实际,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教学,点面结合,强调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互动、延伸。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案说法、以例释法、以法育人,提高法育课质量。改变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以研讨式、探究式、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纽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调正面教育为主,反面警示为辅组织教学。利用课堂主渠道进行学科渗透教学,寓法育于其他各学科教学当中。

确立“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学校法育机制,体现社会性和时代性。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大“教育场”,充分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协调功能,拓展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渠道。完善、重构法育互动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法育网络。通过建立法制教育基地、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等,使法育在学校、家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切实做到加强法育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

2、构建网络法育模式,开展网络法律教育。加强网络法育研究,建立网上法育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创新网络法律教育途径。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法律意识和责任,建立一种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

营造法育的校园氛围,建立学校三级法育考核与评价机制。

1、提高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营造民主与法制的校园教育环境,打造法育校园环境这一隐性课程。

2、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法育考核与评价机制。把法育纳入学校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校长法育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教师法育岗位责任制和全员责任制。督促教师利用晨会、班会、团队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全方位全天候开展法育教育;法育纳入课堂教育评价标准考核体系。建立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心育法育”全面发展的考核与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法育质量考核指标体系。

3、运用各种途径积极营造法育浓厚氛围。开展“以案说法、警钟长鸣”主题的讲座,发放倡议书、宣传资料,开辟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法制宣传专栏。利用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就业的特点,通过法制图片展、模拟法庭、学生维权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进社区、学生论坛、宣传板展示、文艺演出、有奖竞猜、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从而营造法育教育的浓厚氛围。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