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山区内源性进展

 

在浙江,山区占陆域面积的70.4%,经济—社会发展较缓慢。如何在推进当地现代化进程的同时,避免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加重、贫富差距扩大、传统文化式微等弊端,建树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开拓适宜的发展路径,是后发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进一步看,首先,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建立,浙江的区位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原本处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地位的浙南山区转型成为北接长三角经济区、南承海西经济区的枢纽区块,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其次,随着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实施,随着浙江省出台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更注重又快、又好发展,为山区发展创造了生态文明兴起、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等新的有利条件。无论是建设“山上浙江”还是开发“山水浙江”都使得后发山区进入重新进行区域定位、价值评估和优势开发的新发展阶段,这是浙江后发山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进山区,尤其是后发山区的发展是近几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本研究拟以遂昌县的经验为基础,为后发山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总结一种“内源性”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为基础的新经验,提炼一种生态富民、绿色跨越的新思路。   一、遂昌绿色跨越的六大成就   遂昌县位于浙南山区的中心区域,山区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8.83%,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近五年来,遂昌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从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到全面推进“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一心一意夯基础,集中精力抓发展,千方百计保民生,齐心协力促稳定,县域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活力、科学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方式有效转变;(3)生态保护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品质彰显;(4)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统筹稳步推进;(5)民生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6)文化建设富有成效,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应该说,遂昌县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生态富农、科学跨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效,已成为后发山区发展之路上的领先者。进一步看,遂昌县之所以能在近几年间取得如此大的显著成效,是与其逐步建树、型塑、完善具有遂昌特色的“内生式发展”模式密不可分。正是在这一模式的导引下,遂昌县依靠内源性资源,发挥内生性优势,推进内生力增长①,进而实现了后发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跨越。   二、遂昌“内源式”发展模式的五大特征   所谓“内源式发展”指的是依托本地的各种发展资源,发挥本地的各种发展优势,培育本地的各种发展力量,进而推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地居民的福祉。日本学者宫本宪一认为“内源式发展”模式应包括以下四大内容:第一,区域内的居民须以本地的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的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展学习、计划和经营活动,但这并不是鼓励实行区域保护主义。第二,须在环保的框架内考虑开发,追求包括生活适宜、福利、文化以及居民人权的综合目标。第三,产业开发并不限于某一产业,而是要跨越复杂的产业领域,力图建立一种在各个阶段都能使附加值回归本地的区域关联产业。第四,建立区域内居民参与制度,地方政府要体现居民的意志,并拥有为了实现该计划而管制资本和土地的权力。②参照这一理论框架,对遂昌县的“内源式”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呈现出以下具有遂昌县本地特色的五大“内源性”特征:   (一)以内生资源为基础,推进经济发展   立足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浓厚的人文资源,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优势和民众的积极性,力促本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人力与组织资源等四大内生性资源的“四轮驱动”,是近年来遂昌县实践跨越发展的主要方法。具体做法有二:第一,坚持“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工作理念,以本土自然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以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保障,推动产业优化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第二,积极探索以工商资本为引领、村级组织为保障、农户经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农村产业培育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户经营水平,积极壮大乡村经济。主要内容包括:经营山水和文化,大张旗鼓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倡导农产品无污染和清洁生产,全力以赴推进原生态农业产业化;注重创新和环保,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重视农村新产业和新农民的培育,有效持续地发展乡村经济。   (二)以民生福祉为根本,推进社会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近年来遂昌县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提升当地民众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为:第一,依托原生态精品农业做活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第二,通过拓展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村镇培育,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第三,有针对性地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医疗、教育两大领域发展成效显著。   (三)以生态保护为优先,推进环境优化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县域生态、人文和文化环境不断优化,是近年来遂昌县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内容包括: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改善生活环境;致力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推进文化发展#p#分页标题#e#   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民众文明素质是近年来遂昌县跨越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文化的发展和优秀文化的引领性和渗透性作用,又为当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形成发展合力;坚持以先进文化丰富民众生活,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坚持以先进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形成富民经济链;坚持以先进文化提升形象,打造县域特色品牌。   (五)以四力建设为保障,推进政权建设   科学跨越,关键在人。建立一支德才兼备、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造就一个坚定不移推动新山区发展实践的工作团队,是实现欠发达山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遂昌县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党员队伍凝聚力、干部队伍创造力、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打造引领山区科学跨越的干部队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助推欠发达山区跨越发展的五点启示   通过对遂昌县近年来发展过程的分析、发展举措的提炼,本研究将遂昌县的发展模式界定为“后发山区内源性跨越发展模式”,而这一“内源性跨越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在遂昌县得到实践和实现,首先,在于遂昌县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和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因素”和“现代化动力”,使之尽管属于欠发达山区,但仍具有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内生性张力和潜力;其次,是在于遂昌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后发地区不应只是摹仿先发地区,而是应立足于自身社会的特有优势和优良传统,对先发地区的发展经验/模式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借鉴,并与自己已有的发展经验相结合,最终形成一条与自身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路线,实现跨越发展。显然,这一“内源性跨越发展模式”的内核是:充分挖掘、动员、凝集、培育、催生“内部资源”,使之成为实现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的核心力量和基本力量。这一发展模式不否认“外力”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但更坚信首位和主要的发展动力必须来自当地,主体的发展资源必须依托当地,基本的发展道路必须源于和适用于当地。遂昌县通过发挥后发山区特有的内源性资源优势,提升本地区内源性动力,改变了后发山区发展传统的依靠外力扶持和外部经验/模式移植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利用生态优势、活跃传统文化、以富民促强县、以创新助跨越的新发展之路。遂昌县绿色跨越进程充分证明,后发山区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可以依靠内源性资源(包括自然、技术、产业、人力、文化、组织等),发挥内生性优势,推进内生力增长,进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结遂昌县近年来绿色跨越发展的历程,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不等于”:   (一)贫穷不等于贫困   贫穷是一个经济概念,贫困是一个资源概念,如果说穷反映的是发展现状,那么困更关乎信心与未来。而且,欠发达地区并不一定是资源匮乏地区,欠发达山区干部群众也并不缺乏创业创新、加快发展的激情与活力。遂昌县虽然在浙江省属于经济收入较低地区,但拥有充沛的森林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完整保留的传统文化、依然运作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等。在工业文明席卷、都市化潮流激荡的今天,这些山区“传统因子”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差异化的后发效应,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下不断彰显。遂昌县正是通过不断发挥这些内源性资源的优势,为本地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跨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竹子是遂昌县特产,全县约50%以上农业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竹产业生产,但过去一直未形成产业。近年来,遂昌县启动实施了《竹产业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园区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方式转变,建成了全国首个集生产研发、应用展示、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竹炭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一条从生产基地到企业加工再到科研开发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并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新路子,2010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7.9亿元,中国竹炭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先后荣获了“中国竹炭之乡”、“中国竹炭产业基地”等称号以及“遂昌竹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遂昌发展表明,只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坚定目标,与时俱进,科学研判发展潮流和县情实际,牢牢锁定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敢于以山区特色和优势参与竞争,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越、脱颖而出。   (二)传统不等于落后   传统是一个时代维度的概念,落后是一种价值判断,许多传统的事物,尤其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中的合理内核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社会价值。遂昌县拥有汤显祖文化、黄金文化、竹炭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等众多特色文化。在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后,遂昌县委县政府坚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力,提升其社会效益,传统文化成为推进遂昌县跨越式发展的一大主动力。如,农耕文化是遂昌县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曾一度被视为“落后”文化。近年来,遂昌县通过重新认识农耕文化,重新界定农耕文化的现代价值,发现了农耕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独具先进性的农耕文化业已成为全县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的核心成分和关键性内容,一大批小山村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乌溪江库区的湖山乡黄泥岭村以原生态土鸡为媒,吸引杭州工商资本创办了躬耕书院,以弘扬农耕文化和耕读文明为己任,20多位本村农民洗脚上岸成为公司员工,村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4538元提高到2010年的7556元,2011年6月还在此举办了中国农耕文化与遂昌原生态农产业发展论坛,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遂昌发展表明,只要始终坚持“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经营山水、激活乡村,不断拓展山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向生态化、融合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完全有可能实现欠发达山村科学跨越的目标。#p#分页标题#e#   (三)生态保护不等于放弃发展   生态保护是一项国家环保战略,开发是一种发展手段,生态保护并不意味着放弃发展。遂昌县是浙江省生态屏障县,身负保障浙江省生态安全的重任;但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生态开发又是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这一双重压力下,遂昌县从生态保护和生态开发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以保护生态完整性为前提,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为一体的环境优先、环境优化型开发之路,从而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共生,为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空间。如,遂昌县利用自身生态优势,根据县域内的生态分布状况,在山区和库区大力发展原生态精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支撑,优化生产布局,强化规模开发,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提高了本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农产品已成为遂昌县的品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以打造“健康、快乐、休闲”旅游产品为重点,利用本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和林区旅游,原有的观光旅游迅速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开发了包括休闲旅游、养生旅游、保健旅游、教学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旅游、农家生活旅游、品尝绿色食品旅游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旅游产品,深受市场欢迎,2010年综合旅游收入已占全县GDP的28.3%,旅游经济拉动作用充分显现,真正开始成为一项“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大民生”产业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生态”事业。遂昌发展表明,只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做到以优良生态环境夯实加快发展基础,为长远可持续发展积蓄潜力和优势,同时着眼生态这一稀缺资源,做足生态文章,一定能够实现山区群众奔小康的共同梦想。   (四)欠发达不等于执政能力低标准   执政力指的是党委、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和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此间的低成本指的是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处理行政事务时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时间投入、注意力投入等。当政府具有较高的执政能力,能适宜高效地进行行政管理时,其行政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是较高的,其行政投入也会取得较高和较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遂昌县结合工作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解决了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不执行、慢执行、死执行、虚执行、乱执行等问题,促进了“领导干部从行政事务型向事业发展型、一般干部从行政管理型向发展服务型”转变,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全力推进新山区发展实践中做到了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遂昌发展表明,只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培养造就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只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力量,用深化改革的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就一定能够激发山区干部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力和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   (五)经济欠发达不等于幸福指数低水平   “发达”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其更多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相关联;“幸福指数”是一种由指标体系和数据显示的民众主观感受,其更多地与民众对日常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相关联。相比较而言,遂昌县属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欠发达山区县,城乡居民收入也不高,但近年来,遂昌县不断以文化自觉提升发展自信,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一方面,十分注重不断提高各阶层,尤其是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坚持尊重民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使民众拥有社会管理的监督权和话语权,从而遂昌县的民众对日常生活拥有较高的满意度,幸福指数也较高。如,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遂昌县努力探索民主化管理(开言路聚民智,顺民意办实事)、示范式管理(支部协调引领,党员示范带动)、服务型管理(提供贴心服务,促进共建互赢)等社会管理方法,通过运行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民主实施、民主考评的“五民工作法”,切实保障了群众在村务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在提高了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对村干部的信任度的同时,也使村民的日常生活幸福指数有了较大的提升。遂昌发展表明,只要始终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不断提升群众工作方法,做到以愿景引导群众、以理念引领群众、以典型启发群众、以利益激励群众、以制度约束群众、以文化凝聚群众、以发展惠及群众,始终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形成安居乐业、稳定和谐的局面。   四、“遂昌经验”的核心和框架   将分析视角进一步深入,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遂昌经验”的核心理念和理论框架是什么,或者更通俗一点说,是什么核心理念和理论框架指导着近年来遂昌县的发展行动,进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经验,扩展了自己特有的发展道路。而在对“遂昌经验”所包含的五个“不等于”进行认真梳理后油然而生的是“富民”、“民主”、“文明”、“和谐”这四大关键性理念。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①这表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共同推进和有机统一,“遂昌经验”的方向和践行无疑是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实现路径相一致的。#p#分页标题#e#   进一步看,“富民”、“民主”、“文明”、“和谐”这四大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其中,“富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它以“民富国强”为根本目标,发展生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等为实现路径;“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它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法制社会等为实现路径;“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它以精神世界、“真、善、美”的达致和思想/观念、文化的与时俱进为根本目标,以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等为实现路径;“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及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和优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以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根本目标,以人际间良好关系的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统筹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化等为实现路径。②而恰如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①“社会和谐”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对照遂昌县“以内生资源为基础,经营山水和文化为路径推进经济发展;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文化建设为动力推进文化发展;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环境改善为导向推进环境优化;改善政权治理,加强民主政治的以‘四力’建设为手段,‘五种能力’提升为保障推进政治发展;以民生福祉为根本,民众参与为核心推进社会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可见,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作为欠发达山区———遂昌县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说,“遂昌经验”的核心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如果说,在今天,在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③的话,那么,在作为基层的县的层面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县之魂”,决定看县域各层面和各领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及其建设和发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五大基本内容体系中,由马克思主义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聚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建立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构成的民族精神和以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奋发进取合成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伦理原则、道德规范确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④对照遂昌县内源性绿色跨越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可见,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实现自由全面发展”⑤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有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应该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以及科学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一以贯之,始终是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宗旨。第二,以民众福祉、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目标,根据县域特色,在激励和提升全县人民富民、民主、文明、和谐的共同理想基础上,增强内生力,推进内源性发展,始终是近年来遂昌县发展的中心和主题。第三,遂昌县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掘、继承和完善,尊重和大力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和发扬;一直十分重视时代精神的建树和发展,着重和大力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的首创精神和主体积极性,使民族文化成为遂昌县绿色跨越发展特有的资源和核心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成为遂昌绿色跨越发展中特有的一大支柱和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第四,遂昌县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首先创新发展理念,从树立“新山区意识”到“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总体工作思路的形成,从县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到新山区发展路径的确立,始终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其中,引领思想解放,凝聚起了最强大的发展合力;其次,以政策创新促进科学发展,积极争取到了部级有机产业示范区建设试点、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试点、部级旅游标准化建设和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发展机遇,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第五,从文化养成入手全力打造洁净乡村,使“硬环境景观化,软环境人文化”是遂昌县推进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遂昌县以开展“微笑遂昌”、“洁净遂昌”、“和谐遂昌”、“礼仪遂昌”、“美丽遂昌”活动为抓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近年来遂昌县的“兴县之魂”,“遂昌经验”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昌经验”的理论框架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由此我们认为,正是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和实践过程中,遂昌县实现了“依靠内源性资源,发挥内生性优势,推进内生性增长”的内源性发展;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努力践行,决定了遂昌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结果,使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欠发达山区发展道路,建树了县有自己特色的欠发达山区发展经验。而与之相对应,遂昌县的这一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也丰富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实践方式/路径,成为欠发达山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范本。#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遂昌县近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工作目标,以统筹协调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效益协调发展为途径,以拉动基于生态保护的经济—社会效益提升为主要手段,把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生产要素、发展资源与现代化动力,推动了欠发达山区较好较快的跨越发展,形成了具有遂昌县本土特色的内源性绿色跨越的“遂昌经验”,为后发山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内源性发展”的新型发展观。   需要指出的是,遂昌县在“内源性发展”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借助外力,较好地处理了内生发展和借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一方面坚持后发山区必须首先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充分调动民众创业的积极性,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又积极借力发展,立足区位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对接海西区,努力把握部门帮扶、山海协作等良好机遇,发挥华侨、台胞和在外遂昌人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县校合作工程,为遂昌县拓展了发展空间,添加了发展助推力。   近年来,遂昌县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观,凝集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经验。当然,遂昌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战胜这些挑战,内源性发展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内源性发展观的进一步完善应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和行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