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师范生就业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

影响师范生就业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

一、引言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报考师范专业,为中西部基层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2007年秋季起,我国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和住宿费,享受生活费补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学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当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结束,了解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认真剖析其就业情况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能否办好办实。目前对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从事基层教育意愿以及是否违约等。谢丽娜对西南大学的个案调查发现,61.4%的人选择“如果有机会就会去大城市”,25%的人选择“到一般城镇任教”。数据表明,愿意去农村任教的很少。[1]同样,姚云等对全国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担心去农村基层学校会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2]。刘霄等对我国西部九省市的调查发现,仅21.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66.7%的学生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73.7%的学生选择去城镇学校,只有27.4%的免费师范生愿意到农村任教。[3]熊俐嘉等调查发现,仅32.5%的免费师范生表示“一般不会违约”。[4]张丽君等对华东师大免费师范生的调查发现,仅48.11%的人表示不会违约,且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免费师范生存在显著差异。[5]总体而言,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和预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免费师范生在上学期间的就业观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其就业情况的预测难免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此外,已有研究中大多数是基于某一所或几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抽样样本较小,覆盖面不够,得出的结论很难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以所有部属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职业取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选择”课题组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主要从就业现状和就业满意度两个角度对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客观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样本描述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中选取了120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并检查全部合格的问卷10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25%。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如下:从性别来看,男生占48.5%,女生占51.5%;从专业来看,文科占39.9%,理科占44.4%,艺体占14.1%;从家庭所在区域看,东部区域占14.1%,中部区域占49.4%,西部区域占36.5%;从家庭户籍所在地看,农村占37.3%,城镇占13.8%,县城占24.4%,中等城市占18.6%,大城市占5.9%。(二)调查结果1.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90.8%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签约或正在签约”,有7.5%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无着落,正在寻找”,还有1.7%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暂时不想签约”。可以看出,首届免费师范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他们中绝大部分已经找到合适的单位。

2.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分别为13.5%和42.2%,在县城就业的比例为35.5%,在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0%和2.8%。可以看出,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县城或中等城市就业,在大城市、农村或乡镇就业的很少。3.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有63.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普通高中任教,在职业学校或中专任教的占6.4%,在初中和小学任教的分别占20.6%和4.5%,在其他单位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仅占5.4%。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有42.7%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重点学校任教,57.3%的免费师范生在普通学校任教。可以看出,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大部分在普通高中或初中任教,在小学和其他单位工作的很少。4.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有6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通过“本人和学校双向选择”,有14.6%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通过“自己主动联系的”,有14.6%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通过“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还有4.5%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通过其他形式就业。看来,目前教育部实施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效果较好,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和安排就业的形式顺利就业。国家将双向选择和就业“保底”政策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政策。5.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非常满意”,有35.2%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感到“比较满意”,就业满意度“一般”的占39.1%,而认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分别仅占13.8%和5.6%。可以看出,约四成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现状感觉良好,也有近四成的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现状感觉一般,对目前的就业现状不满的毕业生不到1/5。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县城及中等城市就业,这同以往的调查中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想去大城市就业的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普通高中和初中任教,在农村或乡镇小学任教的极少,这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出入;绝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履约回生源地中小学任教,在城镇工作的先到农村工作两年,这同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免费师范生“想违约”的意愿不相符。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过权衡利弊和审慎思量后大都会作出理性选择,绝大部分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履行自己的承诺,毕业后回生源地省份中小学任教。

三、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就业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和回归模型本文将可能影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免费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包括:(1)学校声望,分为“985”学校和“211”工程大学;#p#分页标题#e#

(2)性别。

第二类是免费师范生的学业情况,包括:(1)学习成绩,分为排名前25%、25%-50%和后50%三种;

(2)是否获得过等级证书,其中证书分为以下三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和其他;

(3)是否是党员;

(4)是否做过学生干部;

(5)是否辅修第二专业或获得双学位;

(6)是否转过专业。

第三类是免费师范生的家庭情况,包括:(1)家庭月收入,分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元以上;(2)父母受教育年限,根据父母受教育年限之和计算;(3)父母的工作情况,将问卷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各类经理人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合并为“管理技术职业”,将其他项合并为“非管理技术职业”;(4)家庭社会关系,将问卷中的“非常广泛”和“广泛”归为一类,将“一般”、“少”和“非常少”归为另一类。第四类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包括:(1)“必须回生源所在省中小学任教”政策,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分为一类,“一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归为一类;

(2)“在城镇工作的必须到农村任教两年”政策,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分为一类,“一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归为一类;

(3)“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必须任教十年”政策,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分为一类,“一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归为一类。第五类是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包括:(1)就业政策,将“本人和学校双向选择”和“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归为“国家就业政策影响”,将“自己主动联系”和“其他形式就业”归为“非国家就业政策影响”;(2)攻读教育硕士政策,将“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分为一类,“一般”、“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归为一类。被解释变量Y的含义为是否找到了工作的二分变量:1为“已经签约”或“正在签约”,2为“工作无着落,正在寻找”或“暂时不想签约”。解释变量中绝大多数为分类变量,因此不能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将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计量回归检验,回归方程的形式为:Logit(P)=In[P/(1-P)]=ɑ+∑βiXi+ε上述方程中,P表示找到工作的概率;P/(1-P)是就业的概率与未就业的概率之比,表示找寻工作的概率;解释变量Xi为就业与否的影响因素;系数βi表示解释变量对就业的影响;ε表示随机扰动项。对于分类解释变量,我们采用的是虚拟变量的方式,基准变量分别为:“211”工程大学,女性,班级排名后50%,没有获得过奖学金,没有获得过各类证书,不是党员,没有做过学生干部,没有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家庭居住在农村,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父母为非管理技术职业,家庭社会关系不广泛,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不认同,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不认同。

2.计量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的卡方检验值很大,其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表明模型整体在统计上是显著性的。自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值均小于10,表明方程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就业的影响:

(1)学校声望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有显著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985”学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要明显高于“211”大学;

(2)性别对就业的概率并无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学业情况对就业的影响:(1)学习成绩排名前25%、25%-5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虚拟变量为正,这表明学习成绩较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2)拥有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或做过学生干部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免费师范毕业生;

(3)是否拥有其他类型证书、是否是党员、是否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是否转过专业对求职结果并无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对就业的影响:

(1)家庭月收入各个分类中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这表明家庭月收入高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父母的职业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有显著影响,父母从事“管理技术职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父母从事“非管理技术职业”的学生;

(3)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对免费师范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并无显著影响;

(4)家庭社会关系较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概率明显高于家庭社会关系较少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1)对“必须回生源所在省中小学任教”政策和“在城镇工作的必须到农村任教两年”政策认同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较高;

(2)“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必须任教十年”政策认同对就业的结果并无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生就业教育政策对就业的影响:

(1)受“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概率显著高于不受“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2)对免费师范生可以攻读教育硕士政策认同的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较高。

(二)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和回归模型

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家庭情况、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的基本情况,其中前五类不再赘述。第六类是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

(1)就业地域,具体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

(2)就业单位,具体分为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或中专、初中、小学和其他;#p#分页标题#e#

(3)就业单位的性质,具体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4)就业单位专业对口情况,将问卷调查中的“非常对口”和“基本对口”归为专业对口较好的一类,将“有一些关联”、“毫不相关”、“不清楚”归为专业对口较差的一类。被解释变量为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我们将问卷中“满意”和“基本满意”归为一类,赋值为1;将“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归为一类,赋值为0。本文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计量回归检验,回归方程为:Logit(P)=In[P/(1-P)]=ɑ+∑βiXi+ε

2.计量回归结果分析回归的卡方检验值很大,其显著性水平达到0.001,表明模型整体在统计上是显著性的。自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值均小于10,表明方程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学校声望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

(2)性别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学业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学习成绩排名前25%、25%-5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虚拟变量为正,这表明学习成绩较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较高;

(2)拥有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或做过学生干部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要明显高于一般免费师范毕业生;

(3)是否拥有其他类型证书、是否是党员、是否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是否转过专业对求职结果并无显著性影响。

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

(2)父母的职业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父母从事“管理技术职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高于父母从事“非管理技术职业”的学生;

(3)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影响;

(4)家庭社会关系较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明显高于家庭社会关系较少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对“必须回生源所在省中小学任教”政策和“在城镇工作的必须到农村任教两年”政策认同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2)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必须任教十年”的政策认同对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生就业教育政策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受“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和“非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差异;

(2)对免费师范生可以攻读教育硕士政策认同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就业地域在大中城市、县城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明显高于在乡镇和农村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2)就业单位在普通高中、初中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于在职业学校或中专、小学、其他单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3)在重点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于非重点学校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4)专业对口较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于专业对口较差的免费师范毕业生。

四、结论及建议本文根据对我国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计量回归和统计描述的方法,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满意度两个角度对我国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学校声望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不存在性别歧视,且就业满意度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别。第二,个人素质是决定免费师范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和就业满意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成绩优秀、外语较好、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较顺利,就业满意度较高。第三,家庭月收入较高、家庭社会关系较广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第四,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认同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就业满意度较高。

第五,受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但就业满意度与不受国家就业政策影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第六,就业地域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就业单位在普通高中及初中、就业单位为重点学校、专业对口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总的来看,同其他大学毕业生相比,免费师范毕业生受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影响较大,他们的就业状况较为乐观;但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受政策的限制大,导致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目前影响免费师范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要保证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必须督促他们认真学习,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养成。

第二,适当调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首先,适当放宽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限制。目前的就业政策是免费师范生必须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这就让他们自由选择就业地域的机会大大减少,也让那些需要跨省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望而却步。实际上,我国中西部基层学校优质教师资源普遍不足,毕业于部属师范大学的教师更是严重短缺。如果将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扩大到整个中西部地区,不但可以扩大他们自由选择地域的权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跨省就业的难题,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整个中西部基层学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适当放宽履约的服务期和去农村学校任教两年的限制。关于服务期的问题,根据新中国成立前的规定,师范生从教的年限为4-6年也是比较合适的。[6]调查表明,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并不认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学十年以上”的政策。因此,建议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服务年限,让他们真正愿意去基层学校任教。再次,建议让免费师范毕业生工作数年后再通过支教或城乡学校结对的方式到农村学校任教,这样不仅解决了他们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城乡教师交流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p#分页标题#e#

第三,适当调整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设置。据统计,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7]而根据本调查结果,免费师范生中艺体类毕业生仅占总数的14.1%,远远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实际需要。因此,建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在进行免费师范生的专业设置时,要侧重于我国中西部基层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严重短缺的学科,也要注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还要根据基层学校反馈的学科需求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