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建中城建档案的应用

旧城改建中城建档案的应用

本文作者:翁敏嫦 单位: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旧城更新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转型时期提出的重要举措,对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广州正有序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并朝着“改善社会民生、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和提高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方向转型。城建档案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完整而系统的信息,务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城市建设的深刻变化。城建档案工作应以旧城更新改造作为契机,创新理念,更新机制,提出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工作思路和策略。

一、面向旧城区的总体策略

根据《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广州市旧城(区)是建成时间超过30年的历史旧城,范围包括环市路-恒福路-永福路以南、广州大道以西、昌岗路-新港路以北、白鹅潭珠江水道(鹤洞大桥)-同德涌以东的地区,面积约54平方公里。包含越秀、荔湾、海珠三区的合围地段。面向旧城区,城建档案的总体策略为优化馆藏,提升服务。

1、整合资源,优化馆藏。一是拓宽渠道,开展多方面题材的征集。广泛征集反映本地特色、历史发展,人文底蕴、旧城改造变迁的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二是建立专题档案资源库。有序地梳理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形成的规划管理档案、规划成果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征集进馆的历史档案,可考虑以54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为覆盖范围,建立基于WEB-GIS的城建档案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三旧改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题档案资源库。

2、提前介入,提升服务。广州市城建档案馆一直在探索建立“提前介入、一站式管理”的档案综合服务模式,在档案利用和档案编研这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旧城更新改造项目,城建档案服务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档案利用方面,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大力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等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完善利用制度,简化利用手续,积极为有关部门、建设单位、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高效的城建档案资源支持和服务。编研工作是档案服务的重要一环,以重点工程编研为例,我馆曾编撰了《大学城大事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大事记等编研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借鉴这一模式,可尝试以旧城改造带来的城市巨变为线索,切合城市建设热点话题,如“三旧改造”、“亚运整治”、“河涌治理”、“中轴线变迁”等等,深入挖掘馆藏历史档案资源,提供专题编研服务。

二、面向各类地块的分区策略

《纲要》指出:由于历史发展功能和更新时序不一,区内不同街区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规划将旧城区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拆除重建区”、“更新发展区”、“整治完善区”四类更新改造地块。各区旧城更新所面临问题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同一模式。在差异化、多目标情况之下,旧城更新应按照“分区分类、一区一策”的思路,根据不同更新改造类型制定规划指引,实现旧城精细化管理。四类更新改造地块在空间格局、历史文化、改造时间、产权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对城建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城建档案工作应根据各类地块的特点,抓住重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区策略。

1、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已列入或建议列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建档案的工作重点是传承旧城历史文脉,记录地区传统特色和人文氛围,尽可能保持历史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将以“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留住城市永恒记忆”为目标,继续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城建档案工作的主要策略致力记录、保存和重塑城市历史记忆:

(1)有的放矢,优化馆藏。围绕“广州城市记忆工程”,我馆先后举办了两届“城市与人”摄影大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收集了一批反映旧城改造新旧对比、历史名城保护的优秀图片。今年将计划举办第三届“城市与人”摄影大赛,设立“旧城改造”与“名城保护”专题,收集相关照片资料。

(2)拓展思路,征集历史档案。我馆自2003年起开始征集历史风貌、建筑特征、人文环境等方面档案资料。征集工作以“内容多样化、题材多元化”为原则,重点征集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历史绘画和建筑物构件。

(3)系统记录,开展声像档案拍摄。以“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专题,我馆制定了详细的拍摄计划,从90年代起就开始收集广州近现代优秀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历史街区的照片和录像资料。今年将配合我局开展广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信息上网工作,对历史文物保护对象现状进行拍摄,并参考《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重点拍摄核心保护段及重点恢复段内部分骑楼。

(4)打造精品,开展专题编研。广州旧城中心区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城市记忆”为主题,我馆曾利用多方征集的历史档案资源,推出《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珠江全景图》等成果。下一步可深入挖掘具有文化沉淀的特色建筑、骑楼、文物进行专题研究,多方位、多视角地重塑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记忆。

2、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

拆除重建区指建造时间较早、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安全隐患等问题,现状建筑物大多已不能满足市民实际生活需要必须拆除重建、现状建筑拆除率超过50%的街区。更新发展区指街区整体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连片特色建筑、但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现状建筑拆除率在10%至50%之间的街区。这两个分区共同的特点是区域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变更迅速,并随之产生大量规划管理档案和建设工程档案。对于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主要策略有三:

第一,加强规划管理档案的规范化接收管理要处理好档案统筹管理与分工协作的关系。市城建档案馆应从全市层面制定档案接收、归档、利用、整理的办法,指导档案从形成到移交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市城建档案馆统筹管理的前提下,各规划分局和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档案的归档立卷工作。#p#分页标题#e#

第二,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的监督指导。强化对旧城更新重建地区城建档案的监督、指导、检查、验收等行政职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工程档案培训,以去年亚运建设工程档案培训班为模式,讲授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城建档案整理、验收、移交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开展声像档案主动跟踪记录。密切关注广州市三旧改造进程,主要跟踪拍摄的内容包括:三旧改造过程中涉及市领导重要现场视察活动;改造前的原貌、特色建筑和典型环境;村民、市民、企业主要活动;改造实施过程;改造完毕全新面貌等。重点跟踪的是亚运会前要拆平的9条城中村(三元里村、杨箕村、冼村、猎德村、萧岗村、棠下村、琶洲村、林和村、小新塘村)。

3、整治完善区

整治完善区指上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建筑质量较好、现状建筑拆除率小于10%或不需要拆除、小区配套需要完善的街区。对于整治完善区,城建档案工作的策略是系统梳理、完善建库、服务民生、宣传报导。

一是系统记录,完善档案信息建库。系统地收集、接收、整理整治完善区的城建档案,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和建库工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二是优质高效,提供档案信息利用服务。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实现网上在线查询服务,为规划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围绕“阳光规划”工程,大力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工作,为社会公众、建设单位和相关部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服务。

三是及时报导,开展档案编研与宣传工作。编研工作是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把档案工作的重心从“以藏为主”转移到“藏用并举”,注重开展整治完善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信息服务质量。以整治相对成熟的地区为切入点,通过专题编研、举办展览进行报导,宣传旧城更新改造的成果,塑造档案馆文化服务形象。配合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的实施,城建档案工作将大有作为。旧城更新改造对于城市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城建档案工作应以此作为契机,优化档案资源,提升档案服务,并继续深入挖掘历史档案、整合改造新区城建档案,构筑一个服务规划、社会和民生的档案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