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构建

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构建

摘要:文章将个体的“生理-心理”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以生态观为视角认为生理、人格与行为是微观生态心理环境的有机构成,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其自身特点,并提出了微观生态系统下心理环境的构建途径,使高职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绿色可持续的心理发展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生;微观生态;健康心理环境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机能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又导致环境发生改变。心理学家考夫卡曾提出环境可分为:现实的地理环境和个人意想中的行为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心理学家勒温也曾提出动力场理论,认为心理环境由于人的需求使生活空间产生动力,环境的作用和对人们行为影响取决于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其在《心理生态学》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揭示了行为与环境密切相关,至此心理研究开始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影响心理的诸多变量。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被引入人的心理健康,提倡在解决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注重其他因素的作用,主张用联系、发展、整体以及人文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问题。生态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生态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一、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的概念

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生物生态模型理论,认为微系统是能对人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是处于包括学校、同伴、家庭和网络这些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的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研究的重点从宏观环境逐步转向中观环境,又转向微观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式也开始由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国内外学者并未明确提出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这一概念,但已经开始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心理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不断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提倡在解决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注重其他因素的作用。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汪晓萍的《论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建设》将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系统分为内部、外部、中介三大子系统,这三大子系统分别由不同的生态因子构成。秦晓利在《面向生活世界的心理探索-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生态心理学的元理论主张,她认为生态心理学包括生态世界观、生态心灵观、生态人性观与生态心理学方法论,对于理解生态心理学的精神实质并指导生态系统构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微观生态系统是指个体由生理和心理因子有机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内部循环心理组织。心理健康的微观生态系统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组织系统,它具有完整的、独立的结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它包括生理、认知、动机与情绪、行为反应、心理弹性等因素因子。内部机制按照信息流通维护动态平衡的原则运行,进行有效地自我循环,处理自我与知觉环境的关系,依靠主观能动性作用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和新陈代谢,维护心理动态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外部机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处理自我与外界真实环境的关系,外部动因起主导作用,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和能量传递,以保持心理动态平衡,让内心环境处于健康的状态。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断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的标准

受高等教育招生的条件制约,高职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而被动选择,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挫折,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更加加剧了高职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国内现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自卑、消极悲观和迷茫等心理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学习效率低、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现象。由于一些不良情绪如焦虑、强迫、抑郁、恐惧、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引起的负面新闻报导屡见不鲜。高职学生心理的特点要求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时要做到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既要符合他们个体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生态观的心理健康观点认为:个体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做到知、情、意、行的协调与统一,身心关系、个体与社会关系要和谐一致,能主动适应和自我调节,保持持续稳定地动态平衡。朱琼在《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文中提出:“应该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的标准既要遵循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又要有其自身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能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既能承认自己的能力,又能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自我调节———懂得内省,能正确、及时地处理挫折和冲突,善于平衡自己身心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达到平衡、协调、一致;积极进取———心理开放性好,有幸福感,乐于接纳别人和社会,积极融入现实环境,乐观生活,使自己获得一定成就感;有责任心———愿意承担家庭、社会、学校等赋予自己的使命,对于自己做的任何不管对的、错的事,都能勇于承担责任;具有一定创造性———能保证自己心理机能处于良好的状态,生理健康、人格完整、心理状态积极,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身心关系平衡,欲望适度,自我与社会环境平衡,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努力实现自我———自我与社会环境关系平衡,努力实现自我发展,敢于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能担付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的有机构成

近年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相关心理课程的设置,还是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很多忽视了学校心理工作的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总是学生缺乏主动性,往往是被动的参与;忽视健康目标的动态性,多为补救性教育和治疗,使其发展性比较差;轻视了健康心理环境因素的营造,健康心理工作主题单一并且出现生态系统的断层。心理健康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载体,微观环境包括了对心理产生直接影响的身心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它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形态得以体现,四种形态相互交融,互相渗透,共同作用,在宏观环境影响下,通过微观生态系统扩大学生心理的开放性、增强心理的能动性、提高个体心理与环境的互动性,在“生理-心理-环境”的微观系统中,发挥生理、认知、情绪与动机、心理弹性和行为反应等各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构成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微观生态系统。

四、高职学生微观生态心理环境的构建

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自我认知能力欠缺、宽容心不够、良好学习习惯缺乏、人际关系冲突较多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等现状。根据我国高职学生的人格特点,要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能增强个人自我防御、自我调节和自我治疗,并能保持心理动态平衡的科学体系,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训练他们坚强的意志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等。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利用日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通过计算机进行自我测评,将统计分析结果自我分类,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测评结果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认识自我存在问题,进而进行原因分析、环境分析、自我完善目标、制定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形成合理的自我完善行动方案,并能对照分析,及时了解自我心理变化发展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实现自我管理。

(二)建立系统观的心理训练课程。知、情、意、行是人心理的基本构成。助人自助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建立系统的训练课程,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方式,客观认识自我,进行归因以反观自心而重塑自我;帮助学生学会对情绪的自我管理训练,使他们能自行疏导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能进行客观的认识、正确的评价、及时的控制、主动的调节、合理的表达,保持自我情绪的稳定和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动机管理训练,学会控制消极动机,纠正不良的动机需要和认知观念,学会取舍,学会理性选择;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弹性,使他们正确的认识压力和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复原力,增进心理防护能力和心理自我修复机能,提高养成积极行为反应方式的能力。

(三)建立系统观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包括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通过个体周围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同学、亲戚等社会关系的系统作用,提供物质上尤其是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持,减轻学生心理应激压力、缓解个体精神紧张状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高职学生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学会主动结交朋友,保持家庭关系的稳定、朋辈关系的融洽,师生关系的和谐,并能积极合理地利用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资源。

(四)建立校园文化对微观心理环境的支撑。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起着无声胜有声的熏陶、暗示和感染作用,人离不开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学生离不开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以它巨大的形象给人以强制性的感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举办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或专业技能竞赛,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获得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可以采取学生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能力框架、形成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要精讲多练,以“做中学”的教学形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方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要建设以能力培养、内容驱动的生产性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对高职院校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形式,那么外部环境也包括良好的实践、实习单位或实训基地。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都说明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学生是祖国的栋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任重道远。微观生态系统下健康心理环境的构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汪晓萍.论大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建设[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2]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闫志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微观生态系统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罗晓轲.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

[5]郭萌萌.从整体环境构建和谐心理: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7.

[6]郭婉茹.生态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

[7]朱琼.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D].北京林业大学,2010.

作者:孙世佳 单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