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例6篇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1

关键词: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经济学

引言:2011年6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将从业人数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微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类型,表明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有诸多问题,小微企业在员工招聘中相比于大中型企业不占优势,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也不如大中型企业员工价格素质高,员工流动性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相对较弱。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有缺陷,人力资源规划不尽科学,员工的培训不完善,员工激励不充分等。小微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强劲的智力支持,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小微企业的必要工作。

信息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信息不对称是其基本假设之一。信息不对称是指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和没有拥有相关信息的市场参与者,前者通过利用不对称的信息诈骗以获得利润。通常把拥有相关信息的称作人,而没有相关信息的称作委托人。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发生不收签约时间的前后的影响。事前信息的不对称研究一般称为逆向选择,事后信息的不对称被称为道德风险。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有体现。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一)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委托关系。签订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其经济关系就是委托-关系。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微企业是委托人,员工是人,小微企业委托员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员工拥有的关于员工自身的信息较多,而企业对员工的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企业自身信息掌握较多,而员工对公司信息掌握较少,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员工的信息掌握不足,会造成员工的不合理利用,奖惩不明,造成严重后果。高能力员工,不能发掘、利用,不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也限制企业发展。低能力员工,不能识别,不仅不能胜任工作要求,还造成员工间的负面心理,降低员工积极性。员工对企业信息掌握不足,导致员工消极悲观甚至辞职,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三)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小微企业实力不强、宣传不足,发展前景不明朗,对员工缺乏吸引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特别是在员工招聘时。小微企业招聘员工时,应聘者的素质一般不如应聘大中型企业的应聘者的素质,从而在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的智力资源。

(四)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一方面,为了应聘成功,会夸大其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上岗后,员工出现不积极的现象较多。企业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学习机制,员工学习性不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为了克服招聘中的劣势,会夸大企业。员工入职后,发现企业虚假宣传,因而辞职,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企业损人不利己。

(五)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方了解另一方,离不开信号发送与信号甄别。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信号的发送是双方的。员工需要向企业发送信息,在应聘阶段和日常工作阶段都要发送信号,传达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希望得到工作机会和上级领导的赏识,进而得到加薪升职的机会。企业同样需要向员工发送信号,传递企业的自身实力、发展前景、经营理念,吸引员工入职和积极工作,加强企业与员工的沟通。

二、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建理的议

(一)小微企业要重视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小微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小微企业委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小微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不仅明确小微企业需要什么的员工,还要明确怎样对员工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也是小微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前提。小微企业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分析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其次,分析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并制定相应政策。最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及时跟踪和控制,要不断调整和修正人力资源规划,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小微企业要科学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招聘员工,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在招聘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招聘要求。小微企业要科学分析岗位,明确要发送的信息,这样才能招聘到适合要求的员工。第二,要利用专业的或有经验的招聘人员进行员工招聘。小微企业要对应聘人员的信息进行甄别,识别应聘者提供信息的真伪,判断应聘者能不能胜任本企业工作。第三,拓宽员工招聘渠道,不同的招聘渠道有各自的优劣势,不同的招聘渠道适合不同类型的员工招聘,因此,小微企业要避免单一的招聘方式,综合运用企业内部的员工推荐和企业外部的广告、人才中介机构、校园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多种渠道进行员工招聘。第四,员工招聘时要尽量坚持科学招聘的原则。小微企业要结合自身成本等情况,在员工招聘时,尽量坚持因事择人等原则。小微企业不可向应聘者许诺空头支票,欺骗应聘者。

(三)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小微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培训。第一,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观念,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认识到培训不是乱花钱,而是有效的投资。第二,建立和完善培训监督评价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并不能如实掌握员工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监督,能及时发现员工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控制和调整,进而提高员工培训的效果。通过培训评价,能了解员工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了解员工培训的实际效果情况。

(四)小微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针对员工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和企业在信息甄别过程中的不正确,小微企业要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第一,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标准。第二,应做到制度化、公开化、客观性,使其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第三,要根据考核内容的不同,结合企业的需要和成本考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

(五)小微企业要建立有效员工激励机制。第一,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激励对小微企业的效果尤为明显。一方面,小微企业要做到薪酬和绩效考核挂钩,明确薪酬制度,做到内部公平,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要随时掌握市场和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尽可能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使得小微企业的薪酬机制对外具有竞争性。第二,实施有效的非薪酬激励机制。小微企业灵活运用事业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权利激励、参与管理激励、晋升激励等非薪酬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个性化发展,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

结束语: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小微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对员工的招聘,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员工激励体系,减少企业与员工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带来的问题,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对企业的满意度,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2

 

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工具成为获取资讯、交流沟通、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微时代下的社会交互模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价值理念、课堂行为、交际行为的重要因素,对高校教育管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顺应发展潮流,抓住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成为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困境

 

1.1 网络依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带来枷锁。微网络是具有开放性的环境,高校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表生活感悟,了解社交圈的消息,微工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1]。但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网络用户群的不断扩大,其素质也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监管难度的增加,造成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高校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长时间处于微网络环境中难免受到外界信息的侵蚀,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动摇其正在形成中的价值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微时代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困境。

 

1.2 对高校教育管理方式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信息资源不平衡基础上,高校教师拥有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将大量信息资源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微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途径多样化,甚至在某些资源的获取上超前于学校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冲击了高校教育主体地位。传统高校教育是一种单向度的教育模式,这必然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局限性,例如教学活动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模式受到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和挑战。

 

2 微时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突破途径

 

2.1 树立“微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

 

传统高校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微工具、微媒体在高校的渗透和扩散,对学生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理念应体现微时代的特征,将微时念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

 

1)坚持微管理的价值诉求,将微时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在教育模式、管理方法的各个环节体现微时代的基本特征。

 

2)顺应微时代的管理趋势,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掌握微时代的管理规律,体现出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理念。

 

3)高校要充分运用微时代的新媒体,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内容,真正实现管理理念的

 

转变。

 

2.2 将微媒介融入高校管理

 

1)运用微媒介了解和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地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做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

 

2)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传播积极先进的思想教育内容,运用微媒介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利用微媒介建立起教师与学生、高校管理者与教师、高校管理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群众基础。4)运用微媒介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设置学生获取个人信息、学校信息的渠道,节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本[2]。

 

2.3 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方法

 

在微时代下,高校应将微媒介等信息技术融入至高校教学中,提高高校教育的时效性。微教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展现出微时代的特征,例如目前国内广泛运用的“微格教学” “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微格教学”又叫“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于1963年作为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出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微格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分为一个个单一的教学部分,结合多媒体现代技术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微课”,又叫微课程,指的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主要包括微课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学习资源。微课主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将教学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用于承载教师在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步骤而展开的精简凝练的教与学活动,将各种教学资源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成微视频和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讲解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课堂上开展成果展示和问题探讨,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3 结束语

 

微时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微时代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一项挑战,一方面,微时代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机遇,通过树立微时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和压力。总之,高校应充分利用微时代的积极作用,推进高校教育管理与微媒介的有机结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3

摘要: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以教育需求为前提,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本文基于以上观念,探索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并将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资源库;微课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概况

物质资源、能源资源和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性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Internet技术向宽带、高速、多媒体方向的发展,它以更具人性化的应用方式推动着教育的信息化的飞速前进。已悄然登上教改舞台的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获取信息的途径由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展到因特网所覆盖的任何场所。然而,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资源的汲取和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要发挥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就必须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支持。因此,在教育领域,发展网络教育的核心是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校园网络在各级学校的广泛建立,为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许多学校建立起来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学信息资源,而难以发挥在教学与科研中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校园网资源库具有因特网上资源库无法替代的作用,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库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商品化的资源库无法提供学校个性的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在校园网中自建资源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兴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成为研究热点,涌现出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本文试就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的组成

人力资源管理R怠拔⒖巍钡暮诵淖槌赡谌菔强翁媒萄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制作的具体步骤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的制作步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选定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然后将这一知识点的重难点部分,以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进行视频的录制,为了保证视频的质量,录制的环境必须要安静,并且在进行录制之后,还要对视频的时间进行控制,保证微课教学的灵活性。

五、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资源库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对教师而言,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微课资源库的建设中微课的应用,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教学资源库能很好的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而教学资源库中的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

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微课应用的保证

(一)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资源库的微课资源库得到充分应用。

(二)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微课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微课。

【参考文献】

[1]周勇祥.基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的高职微课教学设计[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40-43.

[2]赵磊.微课在纺织导论与入职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4(04):87-88,91.

[3]周晶,江新.微课教学在高职实训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6(04):161-163.

[4]楼海华.基于微课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6-77.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4

(一)“微时代”的表现特征

1.即时性

信息技术的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原本遥远的距离不再遥远,信息的传递变得非常迅捷和及时,并且实现了不同移动终端之间能够将文字、语言、图片和视频等实时进行传递。利用已经具备高技术的移动终端、互联网技术和先进的网络设备,把各种信息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并且让广大群众接收到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即时性。所以,“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即时性。

2.多样性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传播介质,即传递信息所用到的手段和工具。互联网是“微时代”下实现信息及时传递的主体工具,人们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进行信息资源的相互传递。微博、博客、微信、QQ等多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微时代”下人们最喜欢、最常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多种不同类型的传播介质丰富了“微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传播广度和深度。所以,传播介质的多样性成为了“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3.扩散性

“微时代”下各种信息资源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点和点、点和面之间的传播,而是能够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裂变式的扩散。微信朋友圈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让不同的朋友看到,朋友转发之后又可以让朋友的朋友看到,微博上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粉丝”进行传播,这些都将信息资源在广度上进行了不断的扩散,使得信息资源几乎可以覆盖到所有群体;贴吧、论坛让不同的人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交互和讨论,将信息资源在深度上进行了扩散。所以,“微时代”具有扩散性的特征。

(二)“微时代”下的大学生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造就了信息资源传递的巨大变革,互联网早已融入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而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微信、微博、QQ和微型电影等不同传播介质对信息资源的传播,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作为“微时代”的应用主体,对“微时代”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而高校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微时代”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微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利用“微时代”的各种优势特点,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和全面,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方向,从而准确细致地解决各种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微时代”同样对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压力。一些不良思想、负面信息等同样会迅速在大学生之间传播,这对高校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完善监管手段和力度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二、“微时代”下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巨大的舆论压力

“微时代”背景下,巨大的信息资源通过各种传播介质迅速地在大学生之间进行传播,各类信息、各种思想传播于大学生之间,多元化的舆论内容对大学生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学校教育中,主流教学思想应当是占主体地位的,这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大学生作为仍处在学习成长的阶段,对于多元化的巨量信息资源的接收缺乏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难以做到选择性地接收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高校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由,而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其主流思想是需要严格而理性的被接收,这就对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能够正确的把握舆论导向提出了考验。

(二)单一的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管理模式,渠道窄、形式固定,由上而下进行管理,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管理工作的难度,能够较好的把握主流思想,减少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频率,相对比较稳固。而“微时代”下,各种传播媒介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领域,信息资源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迅速及时的进行传播交互,这就对原本比较主动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将单一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结合,困难重重。

(三)实名制的管理

目前的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的网站、论坛、贴吧等多数采用实名制方式,以便于对学生的言论、思想进行管理。之所以采用实名制,是为了防止出现虚假反面等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信息。但是不可否认,采用实名制之后,很多学生就会产生顾虑,言论和思想被动的被限制了,学生的很多想法、意见和态度就不能更加真实直观的表达出来,管理者就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而“微时代”下的网络中,主体的身份、名称、信息等都可以是虚拟的,这就打消了学生的各种顾虑,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想法,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者无法对学生的虚言妄论进行必要有效的管理。如何解决高校网络实名制和“微时代”网络虚拟性之间的矛盾,形势依然严峻。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微时代”的各种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当中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很多大学生通过微信和朋友进行聊天交流,通过微信朋友圈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微信认识结交新的朋友。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各种正能量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形式和同学之间建立朋友圈、公共聊天讨论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资源交互模式,发挥“微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优势。

(二)实时关注舆论动向

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平台、论坛上等的各种信息和言论,往往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媒介,参与并融入到大学生的圈子里来,了解和关注校园的舆论动向,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趋势,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要适时的进行纠正和引导,预防不良思想的形成以及恶意势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误导与利用,以确保校园的舆论导向能够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力

学校应当勇于、正确面对“微时代”对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冲击与挑战,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有效的通过“微时代”的各种传播媒介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意识的对所要接受的多种信息进行科学的筛选,抵制、拒绝各种负面的、不良的信息。同时,还应确保并适当的给予大学生更加实质性的言论自由,强化大学生的辨别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其积极自主的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资源让,从而真正发挥“微时代”下传播媒介的各个优势与作用。

(四)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授课内容条件下,教学所使用的课本,其内容往往不能随时进行更新,致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过于单一和狭窄,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与视野的开阔。而“微时代”背景下,多种多样的、大量的、大范围的、前瞻性的信息资源能够得以及时迅速的传播,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当对这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加以利用,从中收集、筛选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丰富课堂教学以及业余学习任务的内容,以供学生们学习与参考,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五)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碎片化教学资源 沟槽连接 微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正逐步地改变着我们传统教学模式,其便捷、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不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更在教与学当中架设教学情境、扩展空间、师生交流的平台,对培养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各种媒体终端的普及化,如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和下载各式教学资源,这类资源具有碎片化、娱乐化、浅阅读以及随意性。因此,如何对这类资源进行规范合理地整合使之应用到课堂教学成为关键。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重难点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辅教学资源,是有一定相关性和整体呈现方式的“主题式教学资源”。微课看似短小零散,一般只有一两个知识点,但其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其明确的教学要点,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系列化的微课视频是将碎片化的教学资源整合成高度融合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 课例基本情况介绍

《建筑水暖电工程计价》课程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工程造价学生,此前学生学习了建筑水暖电工程基础知识与造价程序,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是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习消防水系统的重难点,由于沟槽安装技术其工艺涉及切割机、滚槽机等机械设备,且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以够用为原则,课堂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自行操作其设备,只需要了解沟槽安装工艺的技术要点和连接工艺。因此,教学目标包括认识钢管的种类、了解沟槽安装工艺;能力目标:能正确区分不同管径、不同材质的管道;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课程小组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够用为原则,综合运用模拟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将“钢管沟槽安装与计价”制作成系列微课视频。

2 微课视频制作思路

教学用微课视频力求将知识点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思维难度,按照行业规范,提高认识的准确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贴近知识难点、行业特点、应用性强。将搜集的海量教学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如IMindMap、Flash、PPT、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进行制作和加工,形成图、文、音、视频、动画等资源,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设计针对性的五集系列微课视频:《钢管的识别》《钢管沟槽连接技术》《钢管施工技术要求》《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综合单价》,具有视频清晰、片头统一、富有创意,围绕理论、技能、规范、实践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提升。

3 系列微课视频介绍

3.1 第一集《钢管的识别》

采用PPT式微课视频,将网络收集的钢管图片进行整合分类,利用PPT课件配以大量清晰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说明和音效,分别介绍钢管的分类、无缝钢管和有缝钢管的区别、钢管的管径表示方法、定额中钢管的分类和管径范围,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

3.2 第二集《钢管沟槽连接技术》

采用动画加视频拍摄式微课视频,围绕预埋套管―切管―滚槽―开孔―安装机械三通―安装管道―系统试压―管道刷油等,一系列沟槽连接技术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通过Flas模拟施工步骤,采用模块式教学策略,配以音效和文字说明。视频可自由播放暂停,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3 第三集《钢管施工技术要求》

采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微课,将网络收集的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视频文件进行挑选和整理,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剪辑配音,并插播相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源,视频图文真实,配音讲解清晰,使资源具有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加深学生对钢管施工技术要求的认知。

3.4 第四集《消火栓管道系统计量与计价》

采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对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部分,进行完整的消火栓管道系统清单计价编制,录屏清晰流畅,所涉及知识重点画面进行圈画和强调,亦可自行播放暂停。视频教学直观生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拓展思维空间。

3.5 第五集《综合单价》

采用视频拍摄制作微课,拍摄学生综合单价计算过程,后期剪辑,对收集的学生作业进行挑选扫描,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错误示范和正确示范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自评、互评进行检验,教学进行归纳总结,录制正确的综合单价计算步骤,供学生自查自纠。

4 结语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其具有“小、微、精”的资源建设新模式,可将海量网络收集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制作,也是快节奏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将冗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可视性、规范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的灵活高效的课堂,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也使学习具有主动性。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3)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1―15.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浅阅读趋向及其对策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7―69.

[4]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Z1).

微观信息资源管理范文6

【摘要】中小微企业在创业、成长、创新过程中都遇到了融资难题,但各方面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认识往往偏颇,其实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加之受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政策限制、金融机构行为模式和社会环境不优的影响,各个体系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中都存在问题,为此需要全体系的解决之道,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建立“五位一体”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按照“竞争性准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兴办各类金融机构,重新确立监管定位,建立金融机构定位监管制度,使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均能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并通过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和实施“金融强国战略”,从根本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关键词 融资难题;中小微企业;金融功能;金融创新;金融体系;金融资源配置

【作者简介】商庆军,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划委,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银行与金融管理等。

目前,关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讨论很多, 但人们往往是“ 管中窥豹”, 难以全面分析。其原因或是受个人观察视角限制,或是受情况认知局限,导致其观察和结论与现实相差甚远。如果梳理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和产生根源,就会发现是整个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因此需要全体系的解决之道。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是吸纳就业的主力,是经济的原发动力。中小微企业发展与经济体制转轨相互促进,主要采取控制成本、价格竞争、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发展(黄桂田等,2011)。中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制活、转型快、生存力强的优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应当是延长的,但实际上部分城市中小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4.32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如在美国全部中小企业中存活5 年以内的占68%,19%的企业可存活6~10 年,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陈晓红等,2009)。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融资、技术、人才四大难题,并且在创新发展、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经营社会化等方面都遇到了融资困境。一是创业艰难。众多企业和个人具有创业发展能力或特长,如经营智慧、独特技能、家族传统、专利发明、秘方诀窍、渠道优势、独特创意、勤劳耐苦等,但却难以进行“资本化”。由于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很难拿出有效资产进行抵押和担保,银行按照传统的信贷标准难以给予支持。二是成长烦恼。个人创业组建家族企业后,要进一步成长为公众公司,还必然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如国美电器经由平民创业发展为公众公司中产生的问题,除了治理机制外,更多地反映在融资上(李德林、尹锋,2009)。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是治理问题,规模扩张、产业转型、技术改造、创新发展都需要融资支持、财富管理、改制辅导、财务顾问、上市发展等资本运营操作。三是创新需求。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传统的银行融资将信贷放置在企业成熟期之后,支持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足。银行评估客户信用状况,更多是凭借历史记录判断未来是否具有失信风险;更多是借助财富积累以说明现实,并由目前财富多寡以判断未来是否守信。而“用历史说明未来”和“有钱人更守信”是两个“假定”,暴露了银行体系“嫌贫爱富”和“爱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行为特征。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银行既面临发展挑战,但又无法克服自身行为模式局限,从而限制了自身长远发展。好在资本市场具有企业价值发现功能,使企业可以在各方参与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博弈中形成相对公允的价格(中国证监会,2008),形成了通过直接融资来弥补银行体系缺陷和支持创新的机制。四是风险防范。中小微企业群体对市场走向没有实质性影响能力,在被动适应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风险冲击,经济周期波动、经济结构不均衡会造成融资困境。金融体系本来能够发挥风险管理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消除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影响,但金融机构面对经济周期波动, 往往紧缩企业融资规模,这既可能由于大银行收缩业务规模、规避高风险业务,也由于中小型银行只顾自身流动性要求,无法顾及企业资金链运转,从而出现金融机构与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彼此推动。中国金融业过分强调“风险防范”但缺乏创新、滞后发展的现状已引起学界的深刻反思: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足,中国金融现实的最大特征就是“金融滞后”和“金融弱国”(夏斌、陈道富,2011)。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所在

在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在欠发达地区和一般性产业,融资难题就更突出①。融资难的根源何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等等看法不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金融机构缺乏创新,过分强调规避风险,激励制度与约束制度不均衡;二是信用体系还不完善,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诚信意识淡薄,经营不规范; 三是金融监管定位偏差, 监管行为异化,监管政策不够灵活;四是小型金融机构发育不充分,金融准入变成了简单化的“金融禁入”;五是大型金融机构定位不清晰,行政化管理问题仍然突出;六是担保行业发展不充分,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说到底,还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一) 信息不对称的制约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具有普遍性,因而造成了大量不良交易。威廉姆森提出了“交易、契约与治理相匹配”的分析框架,认为人实际上是“契约人”,人的行为特征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市场失灵,其中信息不对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办法之一就是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在当下的中国,融资困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征信体系不完善,“政府失灵”,有效信息供给不足,对于金融资源配置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使金融机构既无法确知借款人的真实状况,也无法准确预知其未来行为模式,难以找到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公允客观评价的普适体系。而且,金融机构还存在业务门槛高、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大银行客户定位偏差,开拓中小微企业市场的激励不足,以及银行间经营同质化、同构竞争的“垒大户”问题严重,不能“下沉”到广大中小微企业。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需要风险管理,强调风险和收益的均衡,而不应一味强调风险规避。

(二)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约

金融效率的高低与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紧密相关。金融资源的配置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我国多年来已形成了不均衡的金融资源配置格局。卢颖、白钦先(2009) 通过对1999~2007年不同权力层面(国家和省、市、县) 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权力越高的地区层面,金融资源的产出率越低,而实际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越多,金融资源地区分布“既不体现公平原则, 也不体现效率原则, 而是符合了权力原则”。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金融机构分布、金融发展效率、财政金融政策、信用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共同导致的。在一个地区之内,中小微企业因其经营素质、沟通能力、信用水平等各方面的弱势地位,难以找到有效担保和抵押,不可能达到银行要求的经营业绩,处于金融资源配置的低端环节。

(三) 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制约

金融资源的优化组合需要特定的外部环境,即“金融生态环境”。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的是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概念,是指金融发展紧密依赖的金融运行环境,包括经济状况、企业制度、诚信观念、法律制度、政府行为、司法效率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金融系统的发展演化是与环境和谐共存、逻辑地自然演进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高连和,2010)。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金融主体的服务对象和活动空间,它决定着金融主体的生存条件、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具有更根本的意义(李扬等,2007)。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体,属于机构型而非市场型的融资体系,金融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无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贴近的服务。

(四) 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制约

某类金融机构、某种金融业务虽有市场需求,但要接受金融监管的严格限制,市场准入成了“稀缺资源”,只要拥有了金融机构牌照和金融业务资格,就拥有了宝贵的金融资源。但是,没有众多新型金融机构特别是位于金融市场低端和前沿位置的小型金融机构,就谈不上“多层次信贷市场体系”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在美国,社区银行在全部银行中占绝对比重。而且,由于社区银行贴近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优势突出,许多金融创新也都是由社区银行推动的(彭建刚等,2010)。在我国金融市场化中,创新金融机构缺乏。如果金融监管部门不重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迫切愿望,就难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供求均衡。

融资是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发展②。金融与经济要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各类经济主体应相互配合,实现金融领域的合作共赢。从金融监管方面看,我国目前仍采取分业监管模式,如债券市场的多头管理、市场分割和低效运行,金融业界对金融监管协调的意见颇多(夏斌、陈道富,2011)。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在做好风险监管的同时促进其健康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问题,实现金融监管者与被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激励相容。由于金融监管的过分“ 审慎”, 造成金融机构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自我风险控制功能不强,业务创新动力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机构能否积极进取,取决于金融监管者的监管方式。一些金融监管机关行为方式简单化甚至超越监管职责定位,滥用监管权力,使“审慎性监管”的内涵发生了严重异化,影响到监管权威,并且损害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无助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发挥。再从社会环境方面看,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企业经营不规范,发展环境不优化,也使金融机构难以放手作为。总之,“融资难”与“难融资”,归结为“ 融资难题”, 因而要建立起全面的观点,才能形成正确认识,找到治理良策。

三、多策并举的解决之道

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需要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完善的制度以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全体系地组织推进。

(一) 金融制度创新

按照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逐步让位于需求跟随型的金融发展。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资金融通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会产生金融交易成本。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完善金融体系,进行金融制度创新。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创新、成长和转型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要系统性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必须从金融体制入手,通过优化制度,建立以银行融资为主渠道、政府支持为导向、民间融资为补充、融资担保为支撑、直接融资为方向的“五位一体”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格局。

(二) 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创新

要按照市场化的理念,允许民间资本兴办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兴办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只是必须按照“竞争性准入”的原则操作,这样做既顺应了民间资本的发展需要,又可以实现作为制度设计者的金融监管机关的初衷,这就是激励相容的理念。在实施中,关键是要设计好如何“竞争”的制度,应通过公开招标、拍卖许可证等有效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和优秀的战略投资者进入金融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这一方式合理创设金融机构和发放金融业务牌照, 既可解决公共权力“ 寻租”(rent-seeking) 问题,又使市场、行政、法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以同步解决。

(三) 金融监管创新

应建立金融机构定位监管制度。金融系统普遍认为定位中小客户、服务基层、服务“三农”应由设在基层的小型金融机构来承担,这是一种误解。汇丰银行(HSBC Bank) 的基本定位为“The World´s Local Bank”(环球金融, 地方智慧), 就是“ 全球发展, 集约经营, 本土化定位,贴近客户”的理念。要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要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需要建立金融机构定位监管制度。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不论规模大小,都应专注于中小微企业等既定业务领域。监管部门应确定金融业务定位监管的原则和内容,形成专门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措施,推动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金融业务定位监管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金融业统一立法、分层监管的金融管理体制,监管要责任明确、分层监管。引入分层监管机制便是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一个突破,其意义就在于鼓励监管创新和多样化,有利于监管竞争和金融创新(吴晓灵、焦瑾璞,2011)。对原有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的定位主要是放松管制,重新确立监管定位,改变监管方式,厘清监管与干预的区别,改变滥用监管权力的局面,从总体上确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指标,最重要的是发挥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机制,避免金融监管机关直接管制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行为。

(四) 支持政策创新

各级政府应落实并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一是财政补贴政策。对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补贴;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中小微企业偿债风险准备金。二是财政贴息政策。对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给予财政贴息。三是奖励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表现突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各级基层政府对金融机构给予各种奖励和支持。四是增信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通过政策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和再担保,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定位于中小微企业等方式,促进担保融资。五是引导投资政策。政府直接出资成立引导基金,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 (private equi?ty)、风险投资基金VC(venture capital) 投资于创业企业、创新企业。

(五)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的健全创新,确保部分金融机构准确定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发展了一批中小型金融机构,按照金融资源分类相聚性特征(张海洋、平新乔,2010),它们已成为与中小微企业合作的主要力量。大型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推动、引导、激励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大型金融机构应真正实施去行政化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内部激励机制的作用。大型金融机构一般强调贷款审批权的向上集中,要想改变这种倾向,就需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分支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在存在大中型企业的地区,可完全依靠上级行对其进行服务;在一些只有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的地区,应激励其分支机构服务客户,处理全部贷款申请,并且基层行的薪酬要与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利润挂起钩来。也可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将基层分支机构重组为独立法人机构(徐忠、邹传伟,2010)。

(六) 社会管理创新

金融资源分布天然具有非均衡的特征(王修华、黄明,2009),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必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挥金融资源配置“洼地效应”机制的作用,这都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应继续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优化市场体系,为维护金融生态平衡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应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防止经济的过热与过冷,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要完善有关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为金融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步伐,使绝大多数规范运作的公司真正认识到只有提高信息透明度才可能提升市场价值(张兵等,2009),要在全社会开展信用观念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信用环境。

总之,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机构、金融监管者、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全面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我国要真正建成“经济强国”,必须依靠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建设“金融强国”更需要制定和有效实施“金融强国战略”。

注释

①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及类似说法,必须细加斟酌,这涉及到企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金融机构、金融监管者等各方面的不同立场以及信息不对称对判断和结论的影响,都难以形成共识。本文只是采取其一般意义。参见葛兆强:《理性认识中小企业及其融资难问题》,《上海证券报》,2009-8-21 (B7)。

②从本质上说,金融是通过货币并借助于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促进经济活动的社会发展过程,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田,齐伟,尹志锋,徐肇涵,张悦.成本上升中的产业组织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转型[J].中国经济,2011,(2-3):32-39.

[2]陈晓红,曹裕,马跃如.基于外部环境视角下的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以深圳等五城市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64-72.

[3]李德林,尹锋.黄光裕真相——欲望驱逐下的首富困境[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49.

[4]中国证监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37.

[5]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3-152,383-385,390-391,394-395.

[6]张睿.交易费用产业组织理论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9,(6):45-49.

[7]卢颖,白钦先.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中政府权力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7):40-48.

[8]高连和.论和谐发展中的金融生态、科学金融与循环金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5-89.

[9]李扬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81-285.

[10]彭建刚等.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39-155.

[11]吴晓灵,焦瑾璞.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2009~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54-157.

[12]张海洋,平新乔.农村民间借贷中的分类相聚性质研究[J].金融研究,2010,(9):64-80.

[13]徐忠,邹传伟.硬信息和软信息框架下银行内部贷款审批权分配和激励机制设计——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启示[J].金融研究,2010,(8):1-15.

[14]王修华,黄明.金融资源空间分布规律:一个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经济地理,2009,(11):1808-181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