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论文范例

政治建设论文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1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具体化,着眼点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生态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运用一切文明成果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对今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我国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与游牧生产方式相比,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在《道德经》中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能够尽量少地干预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效法天地。此后战国时期的荀子则在《荀子•王制》中提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的思想。这种“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认为人们应当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利用人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崇拜自然,期待自然的恩赐。但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崇尚自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都一致强调“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关系的和谐,《易经•乾卦》就有“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名,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的说法。公认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当属宋学家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提出“天人一理”说法,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万物都有道德权利,人应当对万物负有义务和责任。除了在思想上强调“天人合一”外,我国古代的律法也十分重视生态保护。据《尚书》记载,“帝舜曾任命九官二十二人”,其中就有管理山林鸟兽的“虞官”与“衡官”。《礼记》载:“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杀虫胎,夭飞鸟,毋弭母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漉波池,毋焚山林。”将生态保护的限制具体到了各个月份。到了秦代,关于生态保护的律法进一步发展,云梦泽出土的秦简《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卵?,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至唐代,生态保护的立法已经基本完善,例如《唐律•杂律》规定:“诸弃毁官私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准盗论。”明与清都沿用《唐律》,清代还设立专司水事的都水监,制定围猎、管理林木的条例,对随意砍伐者予以刑罚。这些逐步固定、完善的立法,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创新表明,经过长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因为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时常见诸与报端,这些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危害。实践证明,缺少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根本无从提起,广大人民不可能拥有高度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就会停滞不前,最终会因为生态危机而陷入混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基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本质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矫正之上。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尽管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但资本无限制的逐利欲望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合理物质交换,造成生态异化和劳动异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要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变革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今天以工业文明为导向的社会中,不断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工业文明的前途必然是生态文明,但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贪婪本性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有着根本性矛盾。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是非资本主义形态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超越,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一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吸收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的必然选择。前苏联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就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湖泊萎缩,大片森林被毁,各大城市空气质量很差,主要农业区土地沙化,等等。尤其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更是贻害无穷。前苏联出现的生态问题表明了忽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严重性。结合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世界潮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定要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2

1.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就是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离退休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应当按照党中央的政策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落实有关离退休政策,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使离退休老同志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判断力,保持信息畅通和心情舒畅。

2.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一方面,让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退下来或离开岗位的离退休干部保持思想常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身体较好的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继续贡献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知识、经验、才能,这些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3.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关系和谐,离开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一方面,离退休干部是社会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社会群体中是否得到关爱,生活是否幸福,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离退休干部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应及时沟通和梳理,保证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离退休干部是长者尊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在社会中、社区中、家庭中都有重要地位,对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从而对建立和谐社会有直接的影响。可见,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党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离退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新形势下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途径

1.建立多形式的学习制度

“活到老,学到老”,思想上的学习与进步是终身的事情。离退休干部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就是促进离退休干部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与时俱进,保持思想常新。离退休干部大多是具有几十年党龄和工龄、有高度自觉性和约束力的老同志,他们的学习与进步,会带动和影响青年一代,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离退休工作部门和组织部门要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建立学习机制,使离退休干部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学习可以采取自学与集中讨论、辅导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以主题教育活动为龙头,充分调动离退休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引导离退休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2.建立有效的情况通报制度

充分的信息是解除疑惑、增进相互理解的基础。只有建立有效的情况通报制度,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制度化、经常化,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让离退休干部及时了解有关的情况,才能保证人心安定,思想常新。要让情况通报制度成为领导联系离退休干部、了解离退休干部呼声的桥梁。

3.坚持走访慰问制度

走访慰问是组织上传递对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关怀,及时了解和解决老同志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因此也是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重大节目,如元旦、春节、重要节庆纪念日,领导和从事离退休工作的同志要上门走访,看望和慰问老同志,深切了解老同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中存在的疑惑。对生病住院、长期卧床不起、不能外出的老同志,领导、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和单位的同志要专程前去探望、慰问,为老同志排忧解难。只有通过走访慰问,掌握离退休干部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理顺情绪、释疑解惑、凝聚人心,取得很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4.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成效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作用发挥是成正比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要求各单位党委完善离退休党员的组织设置,健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要求离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一样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保障活动经费,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和离退休干部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不放松政治学习,不断提升老同志思想政治水平,使离退休干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3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框架已经形成,虽然许多理论认识都还有待深化,但对以下几个问题寻求突破则更为迫切:

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作出了不同的观点提炼、归纳和表述、论证,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理论掌握群众”等,研究基础很好。不同的理论表述都有经典著作的理论依据,都揭示了同一实质。“理论掌握群众”的观点,不仅意味着领导集体既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教化,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而且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求真理的力量与领导集体人格力量的统一,否则理论掌握群众便难以实现。但是,这一理论是否能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究竟如何表述更好、更科学、更准确,尚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理论交锋,深入比较论证,实现综合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要求这两个规律。不少研究者则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多概括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适应超越规律。这两种研究是否都有必要,还是只要一种?如果两种观点都正确,那么它们是什么关系?一般来说,规律不宜提得太多,但有一种意见认为,规律是可以分层次、成体系来认识和论证的。显然,在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前提下,亟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早日达成有学科特色的共识。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

对一个学科的基本范畴达成共识,是该学科理论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已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范畴开展了一定的学理研究,但对于究竟哪些范畴是学科的基本或主要范畴,有针对性的探讨还不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研究尚未达成共识。

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问题。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多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实施方法的研究,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相对薄弱,已有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成果,也主要是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的,而对于更为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模型的探讨十分薄弱。同时,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很不一致,也欠科学。近年来发表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方面的争鸣文章,但这方面的研究还需持续深入。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建设学术共同体、培养人才、开展元理论研究和增强学科自觉与自信都有重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有些问题尚未取得突破是很正常的,因为一门学科在形成之初,并非已解决了所有问题,而往往是形成了基本理论框架、共同学术价值观和一定的共同话语,提出了学科要研究的问题。库恩认为,“常规科学建立在某个科学共同体所认可的先前的科学成就之上”,大家以此为范例,“有着自己的一组承诺,以及自己的如何从事研究的模型”,此外,还“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同时还会存在许多问题,以留待“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规约下,学术共同体一方面通过深化研究,不断解决问题,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不断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培养人才,建设学术梯队。因此,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还有这些重要问题尚未取得突破,就断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尚未形成”,显然是不正确的,是缺乏学科自觉和自信的表现。

二、有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初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质疑

有的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使别人感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似乎是刚设立的。提出此类意见的研究者有几种情况:有后加入学科共同体的,有的因工作需要改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科研的,有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领导工作。在2005年底国家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该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后,对学科名称应叫“思想教育学”“思想道德教育学”还是“思想理论教育学”等的意见就已销声匿迹了,但对研究对象、核心概念或相关概念仍有一些混乱认识。其原因,一是有的转做或兼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的研究者学术功底不够,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尚未进入角色便急于发表意见,只能是凭自己熟悉的事“想当然”地提些肤浅见解或质疑;二是未认真研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专著和教材,研究还不系统、不深入,便急于写文章,治学欠严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学术批评开展还不够

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有所开展,争鸣得较好、较集中深入的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但从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来看仍显不够。学术争鸣、学术批评是推进学术繁荣、促进学科理论发展完善的必经途径、强大动力和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学术争鸣之所以开展不够,是因为争鸣要求参与者就争鸣论题及相关论域以至整个学科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厚积薄发、针对性强、提出创见。因此,未深入研究的同志一般不愿贸然争鸣,但也有思想不够解放的问题。有鉴于此,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解放思想,敢于参与学术争鸣,勇于推进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严谨治学,系统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便在学术争鸣、学术批评中,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力求论证透彻、说服力强,作出学术贡献。

四、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科学”“没有科学性”

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科学”“没有科学性”,他们或以设立较早、更为成熟的学科为参照系来端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使用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的话语体系而不屑于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话语体系。他们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形态性强,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价值性,没有科学性”,而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些研究者实质上是认为,西方有的学科才是学科,西方没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便不是学科,或主张用“公民教育”“通识教育”等取而代之。存在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的研究者不懂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唯物史观范式,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内而心在学科共同体之外,缺乏学科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较之一些老学科、更加成熟的学科的确有差距,研究者对此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加强建设的紧迫感,但也应懂得常规学科形成发展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新学科不能责之过苛。研究者要懂得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必须落实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服务上,否则便很可能是“鸠占鹊巢”或“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研究者要懂得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和经验,应坚持批判地借鉴的原则,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克服和防止照搬照套的弊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话语体系,否则不但自己会走偏方向,还有可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五、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需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性强,开展科学研究应当重点开展应用课题的研究,同时注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而调查研究则是开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基本方法。然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调查材料信度效度不好、科学性欠缺,甚至不能说明问题,属无效调查。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者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基本功不过关。有的研究者未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调查与统计分析”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课程,或虽学过但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而未完全弄懂弄通,或虽学过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开展创新实践不够。因此,有的研究者未按照立体多元的测评思路,而试图单纯依赖一张问卷就想说明调查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或某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有的研究者虽努力运用多种办法开展调研,但起主导作用的问卷设计得不科学,或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调查与对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后进步情况的调查分开设计成两张问卷,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后教育对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和影响这一变化的因子的全面考察,问卷所设计的项目不全面、指标体系有缺欠,且未运用“专家测定法”加以反复检验优化便直接拿来用;有的研究者下了功夫开展调查,但不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仅仅对问卷进行了各种回答的百分比统计便据此得出结论;有的课题组人员结构欠佳,未吸收社会调查专家、教育评价或心理测量与统计专家参与合作。这些都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

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

有的学位论文或科研成果尽管查阅了许多资料,但不重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不全面;有的研究侧重于分析问题,有问题意识,但不重视先进经验的调查、收集和理论升华。因而,研究成果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尤其是作为落脚点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显得一般化、教条化,不外乎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几方面论述,体例公式化,未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贡献新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身试验,又不多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其原因或者是偷懒,不去做深入调查,或者是不懂得先进经验目前虽然还是个案,但却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生动地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若注重学习先进经验、解剖典型,便能以新的观点、新的论据揭示客观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从而使对策更有针对性。

七、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尚欠一致、清晰

学界大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理论问题,即一是理论体系结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二是概念、理论的解释力、科学性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绪论中论述的问题多为元问题,包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基本概念范畴等。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研究不应只是研究抽象的概念性问题,而应注重从实际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理论,不仅要研究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还应构建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共同规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学”。而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上存在较多分歧,如:怎样通过元理论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使之更加成熟?在元理论研究中怎样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元问题与元理论的关系如何?如何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在开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外,有无必要和可能构建揭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共同规律的“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刚刚开始肯定会意见纷呈,这是好事,这就逼着人们去钻研、思考如何回答、解决好这些问题。

八、跟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不够,问题意识不强

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开展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应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问题意识不明,为学术而学术,在概念、理念上兜圈子,低水平徘徊或重复劳动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学生科研能力弱,为了完成课程论文或取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随便参考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便拼凑出一篇文章,花钱买版面发表;二是有的研究者学风不正,治学不严谨,既不注重学术积累,又偷懒,或为评职称等原因而“临时抱佛脚”;三是有的研究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又未开展调查研究,虽然收集阅读了同行的某些成果,但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主要学术成果不甚了解,抓不住问题,进入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前沿和理论前沿。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待于深化改革、克服制度弊端,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人才评价制度,又要求研究者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本功底的基础上,系统加强科研训练,既重视学术积累,提高捕捉前沿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亲身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结合工作多搞调查研究,积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提倡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理论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自己科研的课题,在解决问题中既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又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九、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对较弱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教育,而对隐性、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研究也相对薄弱。我们往往比较重视知性教育,而不大注重德性、情意性培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过去极少,近年开始建设,但还远谈不上丰富。这与我国一度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盛行,思想政治教育曾变成空洞说教有关。从认识上看,其原因是未能真正理解人们的接受心理、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曾说,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才是最高明的教育。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才有利于系统思想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更好地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才有利于实现受教育者的“知行合一”和“知信转化”。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导师不同意博士生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选题,其原因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或认为“隐性”就是隐瞒观点之意,不懂得是全方位渗透,是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理、寓教于多样性活动之中,或认为这是西方提法而不予支持,不去探讨如何借鉴国外有益文化并结合我国实际来推动本土化创新。

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尚无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建设起一批国家网络共享精品课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其原因主要是我们重视不够、教学改革实践不够、跟踪前沿研究不够。一方面,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跟踪前沿,勇于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在努力建设一批网络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打造部级网络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教师要总结教学改革经验、揭示客观规律、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以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和鲜活案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互结合、协作攻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就一定能够跟上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取得新的突破。

十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4

1、寝室文化建设内容空泛,缺乏高雅和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但目前多数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除了寝室卫生检查、卫生评比活动外,仍多是以寝室内部的娱乐活动为主。比如,打牌、看电影电视剧、玩网络游戏、听流行歌曲等,看的书籍也多数是以言情、武侠小说为主。尽管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但这些活动无法使两者产生共鸣,毫无精神内涵,也不高雅。对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十分有限的。

2、寝室管理自上而下,导致功能缺失:

寝室的环境建设和卫生管理是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保障。目前,寝室管理一般是由学生处或其下属的公寓管理中心进行政策制定,后勤部门负责学生宿舍的维修及相关生活服务。各班级辅导员老师按规定具体管理,大学生按照规定具体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方式,导致功能缺失,效率低下。使学生很难对寝室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会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3、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高校对于寝室的管理,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在寝室的行为规范作了明确规定,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仍有大学生在寝室饲养宠物、酗酒、吸烟、夜不归宿、私自接拉电线等现象的存在。这些现象的使寝室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无法及时提醒大学生在寝室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阻碍了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进程。

二、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什么样的寝室文化,如何在寝室中充分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学生本身是最有发言权的。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班级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干部利用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等优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寝室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起到带头和推动作用,从而真正地促使寝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地。

2、健全和完善寝室管理机制:

寝室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家”。高校应该重视寝室管理,并建立科学、完善、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因为健全、完善的寝室管理制度是全面推进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其次,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章程,章程中除对寝室公共设施的管理外,还应与先进集体评比、学生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相关联。第三,管理制度要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对学生在寝室行为举止的规范。制度制定者要经常深入寝室,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合理诉求。在保障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意志。要大力宣传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约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日常行为准则。

3、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氛围: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5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电力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所有工作的中心和基本出发点。也是领导制定各项工作应遵循的规律和依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开展在员工之间,根据已经制定完善的工作方针、原则,来指导员工的工作行为,从而促进电力企业良好的发展。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四大特点:第一是社会性,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电力企业也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发展,员工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具有社会性;第二是开放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电力企业员工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具有开放性;第三是自主性,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员工加入到电力企业中,这些员工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第四是广泛性,思想政治工作包含的范围非常广,职工素质教育、改革观念教育等都属于思想政治范畴。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企业文化内涵是企业的一种文化氛围、精神环境,以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起规范性的作用,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也有很多方面: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心态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方式等。在电力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创新化、人本化、制度化以及学习化的特点。创新化: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性,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本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员工,只有被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同时,企业员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化:是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学习化: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创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氛围,以便员工的工作能力能一直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二者的共同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精神对人的主导作用,为了使工作达到最佳效果,都会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在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二者都会针对人的特点来开展价值观教育,促进电力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增强,让员工主动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二者的不同点:在电力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而且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属于理性文化概念。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以此来调动员工主动投身工作的热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理性概念,还是实践性概念。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管理上,思想政治工作以党的思想为基础,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文化具有政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互为补充。在行为方式和体系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选用的方式为关心理解、沟通等,这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依据,而企业文化经常采用的方式为商品经济行为、非组织交流行为等,这种方式可以补充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在电力企业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方法有三种:第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这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保证和条件;第二,采取相应的运作原则,运作原则要以人为基础,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充分的调动起人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自愿的投身到电力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并参与到电力企业的管理中;第三,注重电力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繁荣的发展,当前,电力企业正在实行体制改革,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与企业体制、时展相符合。

三、结论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6

一、列宁的教育、卫生思想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列宁也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列宁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反对旧式的一些教育观点,批判了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尤沙柯夫等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苏联教育应该与政治、现实相联系,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列宁特别强调“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持有教育脱离政治的旧观点,我们不能让教育土作不联系政治。”“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理的传播者一,而“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阶级的和非无产阶级的阶层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要向学生宣扬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与好接班人。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以及建设过程的实践,都让列宁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十月革胜利后,新生的苏联出现的斑疹伤寒、鼠疫等急性传染病,对军队士兵、普通老百姓身体损失极大,1919年12月5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同志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或者是虱子战胜社会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战胜虱子!”这表明列宁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防治传染病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努力扩大经费、物资投入,为防治疾病流行提供最大限度的物质保障,列宁主张全民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消灭传染病的传染源。同时,大力宣传、普及卫生知识,使全民能够树立良好的卫生观念习惯,自觉自愿地消灭染病的传染源。此外,列宁也十分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对于妇女要努力保障其合法权益,允许并鼓励其参加公共劳动,实现妇女的解放。对于儿童,要努力做好儿童疾病预防工作,尽力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做好学龄前儿童这个特殊的教育工作。所以列宁专门指示要加强托儿所、幼儿园、孤儿院等育儿机构建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列宁有关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

虽然在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观点,但其许多观念思想与政策,却包涵着和谐的意蕴。如新经济政策中的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的政策,就让工农的联盟更为和谐和睦,由于余粮征集制政策将农民更多的粮食征集过来,供应城市与军队,更多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是战时政策的特殊性。而如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应该努力将工农联盟稳固,更粮食税的实行就从经济层面上既保证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有利于改善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同时,由于苏俄当时特殊的国情,国力较为积贫积弱,经济成为复杂,列宁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在新经济政策中采取的允许非国有化企业的存在、允许国家调控下的自由贸易与市场货币交换,以起到了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整个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缓和,经济得到较为明显的发展。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7

1.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又称“职工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行动目标,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需要全体员工来培养完成的文化形象。它与其他国企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一切行为的重心,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包含经营之道、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观、企业形象等内容,但是最为核心的还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全体员工围绕着这个价值观,培养统一的思想,形成主人翁意识,做到“人企合一”,从而达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成为持久的精神推动力。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它的诞生是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的产生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达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管理手段,又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管理文化。

1.2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的工作内容。广义上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以党的指导方针为主导方向,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行为,为了实现其企业和党的目标,促进企业的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已经不是国内的自我贸易,而是全球贸易,那么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多元化,这里会有很多的国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不乏有过激的斗争和不良的行为。在正确向上的思想和错误扭曲的思想中,员工该如何取舍,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考验。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很关键,要起着正确积极向上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继承优良先进思想,摈弃糟粕,坚持先进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思路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提高思想觉悟。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在各自进行的过程中是会有交叉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而正确向上的政治文明建设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两者是相互辅助的,但是也有差异。

2.1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共同点

首先,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来实现民族的强盛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建立,是能让企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着一个目标和方向来为企业创造工作价值。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为了引导员工形成一个正确的创造企业效益的价值观和方向,达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其次,两者的参与者都是一样的,都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比较人性化的,要依据员工的意识,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坚持“以人为本”。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同样是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给予主人翁的位置,为员工的未来着想,形成可以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两者有着相近的工作内容,第一,就是从规范企业员工的执行行为出发,来促进经济效益,遵纪守法,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第二,在价值观方面,很好的维护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而且照顾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2.2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点,一点就是,出发点不同,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依据企业现有的情况来培养企业精神、文化、形象,带有很多的个性色彩。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出发点在与对企业的员工实行思想上的方针教育,确立正确的统一的思想指导方向。另一点,两者的指导者不同,企业文化的指导者是企业发管理层,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是党政府的指导。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共同结合的必要性

3.1双方结合是改进市场经济下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并不觉得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存在感重要。但是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不能顽固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手段来改进新时代下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要具有实际操作性、要以人为本。而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发展具有现代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结合政治文明建设,两者相互交错中,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员工的参与下,来进行合理的改进,形成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到位,文化管理推进有进度,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政治文明建设就必然会进步。

3.2双方结合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融合的需要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中,最忌讳“两张皮”,两者完全不搭嘎。两者的结合,必须是相互融合、促进的,要能够解决实际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工作进展有联系,才算是具有实际的效益。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工作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管理员工的精神动力,调动员工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和生产。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要贴合企业文化,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来开拓员工的思维和视野,让目标更远大,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的丰富,为企业生产改革提供内动力。

3.3双方结合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脑力工作者越来越多,与传统经济的体力工作者来说,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动力辅助,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员工的自我能动力,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两者必须要做的。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也要适应这些变化,那么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也是要进入市场的,必然的要与国际接轨。而在市场上的表现来说,人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看企业文化的,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发言人。企业文化的内涵的丰富与否,跟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同样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的调动下也会增强企业政治建设逐步化为物质能量。因此,双方的结合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外在企业交流的“通用”语言,加入了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后,能够传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语言,同时能吸收其他先进的企业文化,为自己所用。

四、结语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8

1、就目标而言,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良好的学习风气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等意识层面的科学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还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意识层面的教育;;学风建设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何种态度对待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两者均反映了一种科学务实的优良态度。

3、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可靠保障。

高校的学风建设属于学生思想层面的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沿着科学的政治方向前进,从而促使他们早日实现远大理想,在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学风建设提供夯实的思想基础,为学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校的学风建设属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思想层面的基础教育,因此,在高效的学风建设中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校的学风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另外,学风建设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与突破点,可以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切实有用的平台。

三、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实现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学风建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在大学的学风建设中,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明确“以学为主”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形成奋发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兼顾学习成绩与其他素质的提高。

2、将大学生的学术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将中华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将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学风是一种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的积淀,而校园内文化活动是学风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的第二课堂,包含了非常丰富综合的内容,比如:文体活动、科创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校园的文化活动也是学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精心布置与完成每一项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都是使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修正自身为人处世的态度与做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