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教育范例

医药教育

医药教育范文1

[关键词]医药高校;化学教育;融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医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在大学前两个学年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是重要的基础课程。[1-2]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化学教材与医药专业联系不多,给学生一种学之无用的感觉。[3-4]所以,如何使医药专业的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加强医药学专业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配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使学生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以化学的观点从分子水平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能应用化学的理论、规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决医药专业相关的问题[5-6],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医药高校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的兴趣点

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新体系。以化学与医药学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形成了能在化学基础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群体。以物理化学为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同时它还是联系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的桥梁,因此,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专业各个领域。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渗透交叉融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下面是物理化学与物理药剂学课程融合的例子。两门课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实验室成为综合培养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最好场所通过编写大学实验化学(应用型医药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从教材编写、实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实施运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调整实验课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以60%化学定量分析的综合性实验,保证医学生在医学检验及生化检验方面的基本需要。无机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重点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分析检验的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药学专业的需要。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占50%,基础实验占50%,增加动手动脑的综合性训练。

3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媒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工具,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媒介。调整章节内容使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大学化学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团队主编或参编了《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20余部教材,其中国家规划教材6部,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

4采用多种多样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倡导研究性自主学习。以教师引导,选择应用性特点显著的章节(例如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胶体化学等),组织学生实验性讲课。发掘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知识和结论,尽力扩大知识面,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维性、多元性和自主性和自觉性。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以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及方法在医药学专业中的应用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拟科研论文的撰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自由发挥、自由驰骋:他们查文献、查期刊,他们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很有创意的实验层出不穷。学生的研究型自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认真评定,评定时与学生共同论证、共同讨论、不断完善。教师认准后,同学可自由选择时间实施实验。实验室全天候对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开放。学生完成研究型自设计实验后以论文的形代提交实验结果。重视教学效果反馈工作,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采用两种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1)网上评教;(2)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团队统一进行处理和回复,实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

5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并重,协调发展。通过教学工作拓展团队的知识领域,带动教学水平提高。在科研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团队专业学术水平较高,发展方向多元化,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形成了生物物理化学及物理药剂学、配位化学与无机药物、手性药物、纳米材料化学和界面化学及生物功能等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通过医药专业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改革惠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为了检验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促进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了广西教育厅广西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两项专业最高赛事,组队参加了“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及化学化工论文设计竞赛,学生参赛涌跃,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学生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各届化学(化工)类论文设计竞赛获奖十四篇及广西各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共10余项,大学生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已汇编学生物理化学论文集3本,共计约30万字。学生在化学基础课程打下的扎实基础也为其在以后专业学习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新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生参赛团队在第六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姚杰,卫建琮,乔华,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2):96-98.

[2]肖锡林,廖力夫,林英武,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基础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714-717.

[3]李晨,李小强,曹蔚,等.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发展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5,29(8):736-739.

[4]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4):360-361.

[5]郭恒俊,王晓云,张立立,等.构建生物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99-100.

医药教育范文2

成人教育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中医药成人教育而言,医疗人员医疗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主要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职教育)两部分。因民族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总体较低,就目前而言,学历教育仍然是民族地区中医药成人教育的重点,从业人员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是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衡量指标;在职教育是中医药从业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另一重要手段,从业人员可通过岗前培训、上级单位进修、业务学习、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新医疗知识,学习新的职业技能。成人教育是提高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医护人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知识如果不更新,2~5年就将过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也使再教育成为必然。

2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和历史因素。在乡镇卫生院,曾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仅接受短暂的医学教育或师带徒就进入临床工作。二是国家目前尚未实施激励高学历卫生人才服务农村的政策,高素质卫生人力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出于就业等多方面原因,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大专、中专毕业生。三是经费不足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受到限制。

近年来中医药学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本次调查对象均是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关系,但就目前基层中医药卫生队伍整体而言,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势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而学历教育是其重要途径。从医疗行业本身的要求和医学知识更新的速度来看,成人高校有责任帮助中医药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积极争取上级管理部门的扶持,尤其是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教育扶持政策,提高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在政策范围内积极扩充生源,为基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当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边疆,为民族地区中医药事业增砖添瓦。

3加强民族地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力度

从本次调查数据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进修情况都不理想,少数从业人员甚至不具备执业资格,这主要与民族地区地方经济落后有关,由于资金匮乏,医疗单位无法满足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因此,各项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卫生系统和高校相互协作,需要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一线从业人员制定可行的考核和激励制度。(本文来自于《中医教育》杂志。《中医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小结

医药教育范文3

本文介绍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发展概况、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对推动大陆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台湾;特色;启示

为了解我国台湾地区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于2016年6月参访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深受启发,其成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学校概况

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为“中国医药学院”,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创办于1958年,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中西医学一元化为宗旨,董事长覃勤兼首任院长。最初设有医科与药学,1965年增设夜间部药学系两班、中医科及护理专修科。1972年陈立夫出任董事长,获准将中医学系由6年改为7年,毕业生授予医学士学位,并成立针灸研究中心、抗癌研究中心与中国药材研究中心。1974年成立中药研究所硕士班。2003年8月改制为中国医药大学。该校除拥有台中校区外,还拥北港校区。现有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健康照护学院、生技制药暨食品科学院等六大学院,包含医学系、牙医学系、中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护理学系、医学检验生物技术学系、运动医学系、生物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口腔卫生学系、营养学系、生物科技学系等20个学系。学校拥有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及中国医大附医北港分院、台北分院、草屯分院等多家分院。2015学年度学生人数合计7370人,其中大学部6355人、硕士班619人、博士班372人、二年制84人。2015学年度共有教师504人,其中教授153人、副教授202人、助理教授129人、讲师20人。生师比为14.6:1。学校以发展中国医药大学为国际一流的医药综合大学、提升附设医院为国际知名的中西医学中心及设立卓越的生物医学科技中心为发展目标。

2教育特色

从1992年起,台湾启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各医学院校在改革招生制度、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2.1招生制度

目前,台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制度大多采取多元化的入学考试方式,这样的入学方式更有利于选拔合适的学生学习医学。医学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特色采取不同的招生形式,招生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考试分发入学,另一种是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入学像大陆地区的全国高考一样,甄选入学包括高中学校的推荐和个人申请[1]。台湾地区的医学系招生规模较小,医学系每年招生人数一般在1350人左右。2015学年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招收名额仅为68人。这也从根本上保障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2.2课程体系

台湾地区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大陆地区差别比较大。台湾中国医药大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基础与临床的整合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主要开设通识课。目前,医学系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国文、英文阅读与写作、化学、生物学、宪法与人权、台湾史、社会服务、生命伦理等;选修课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导论、医学生生涯规划、医学史、医患沟通、人文心理学等。大学第三、四学年的课程采用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整合的模式进行开设,改变了过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分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划分为几大模块,按照模块进行教学。

2.3强化技能训练

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必须加强与医疗实践的结合,以中国医药大学为例,医学系修业年限为7年,大学第五、六学年是医学生的临床见习阶段,学生以观察和参与为主,第七学年为临床实习阶段,突出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训练[2]。

3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台湾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是适当控制规模。医学人才培养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保持精英化的教育品质。建议大陆地区逐步缩减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量,确保医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二是改革招生录取制度。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的生源质量,建议学校在录取临床医学专业时要增加面试环节,重点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测试,为培养合格医生奠定良好基础。三是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融合。基础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划分若干模块,按照模块实施教学。四是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校应当认真地安排学生尽早接触临床,融教学于其中,最好是在教学开始时就引入具体的临床实际问题和场景,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引入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医疗实践结合起来。此外,早期接触临床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社区基层的了解,通过与病患及当地医务人员的交流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医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希望大陆地区各医学院校能够积极借鉴台湾地区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刘西常 孙甜甜 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丹花.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启示[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医药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中的珍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1强化传承———重经典、强思维、践师承、提能力,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1.1强化中医经典学习,重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

“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1],因此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领悟是保持中医药本色,做好中医药精华传承的重要前提。学校以“扎实基础、体悟经典”为指导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包括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依托、以中医文化导论、中医思维方法学、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的“经典+文化”课程模块,坚定学生中医信念,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制定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为基础的分级考试题库,自2005年起,全面施行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掀起了“学经典、咏经典”的热潮,培育了“尊重经典、认知经典、钻研经典”的良好学风。1.2深化中医师承教育,重视中医临床能力提升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并通过家传师承的模式得以传承,师承模式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2010年起,学校深化中医师承模式改革,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师承教育体系,探索开展“三阶段分层跟师”模式,将中医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经典研读”“临床思辨”“多元发展”3个阶段,分别由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省级名中医、部级名中医口传心授,分层点拨,将悟经典和做临床深度结合,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其中“经典研读”阶段强调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系统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做到三因四诊五行断、六淫七情八纲辨,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思辨”阶段跟随省级名医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实现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通,提升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多元发展”阶段,通过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跟随部级名医名师学习,运用掌握的科研能力和现代技术,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名医名师学术思想和经验。该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2018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兄弟院校得以推广。

2主动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改革评价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让中医药源远流长

2.1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围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邵小利烈士精神有机融合,渗透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调动和引导专业、课程、学风等各项工作将培养中心落在育人成效上,让各环节都发挥育人功能,让人人都参与育人实践,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一是将红色革命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增强医德教育针对性。二是进一步挖掘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将医学家的鲜活事例、感人至深的医学案例引入专业课程,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人体解剖课通过致敬“无言之师”,体会敬畏生命的要义;中药学课程通过致敬药王孙思邈,不忘大医精诚的初心;中药化学课程致敬屠呦呦,体会坚守信念和善思善悟的真谛。学校先后打造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三是学校探索第二课堂改革,激发第二课堂活力,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先后建立药王山、马栏革命旧址等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课时,让思政课程真正地“活起来”,切实做到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同向共行。

2.2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教师、学生评价改革

(1)创新评价激励制度,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认真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积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①修订《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将师带徒和师承学习纳入职称评聘内容,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向教学业绩突出、临床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倾斜。②开展校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推荐工作,拓宽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的发现和推荐途径,加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共享和专兼职结合的”人才“柔性引进”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从事非定期教学科研工作,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2)创新学生评价制度,提高中医药人才综合素养。学校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各阶段德育目标,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明确要求,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对应学校“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科学设计德育目标。其次,严格学业标准,以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分段式、多站化临床技能水平动态考核。考核实行5%末位淘汰制,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督促学生掌握各项技能,达到执业水平。三是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制度》,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陆续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艺术培养和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一起,融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升职业能力、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3推动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服务手段、开放与共享,让中医药历久弥新

3.1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发展

发挥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的特色,加强中西医协作诊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为牵引,根据学科布局、学术资源、地方社会需求等方面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围绕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完善重大疫情传染病防控机制,建立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西医联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共同应对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中西医“防治共同体”。

3.2创新服务手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如果说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那么创新就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只有紧跟时代与人民的需求,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学校审时度势,主动谋划,倡导3个创新: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教育”,让中医药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索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路径,先后与空军军医大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西北妇幼儿童医院共建妇幼保健学院,与西安儿童医院共建儿科学院,与高陵区、宜君县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管理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②创新中医药产业化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办制药厂、药材加工基地生产工作中的运用。经典名方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创制的源泉[2]。以名方、验方的研究开发为契机,强化校企联合、科教融合,研发“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数据库”“中药临床方药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科学解决中药制造水平不高的问题。③创新中医药科研模式,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一方面,学校先后获批省级“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展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研发并推广疗效显著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中药、中西医结合特色制剂。

3.3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开放发展

5000多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医药不仅在全民健康保健中意义重大,而且对全人类健康养生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通过建设求合作,通过合作求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课堂,扩大国际教育规模,与俄罗斯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萨拉托夫医科大学、罗马尼亚锡比乌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美国华盛顿陕西国际商会、俄中“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发展协会、波中经贸投资商会等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发挥自身特色,相继成立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贸易等方面提供帮助,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医疗水平提升,促进中医药在全球发展。

4结语

新时代赋予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紧抓“强化传承,注重创新,推动发展”的改革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中医药服务水平,以期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泽议.积极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N].中国医药报.2020-06-22(2)

医药教育范文5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医药院校;教育理念

“双一流”政策是国家在以往教育红利的基础上为打破高校发展限制,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生机的一项有力举措。这一举措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的专业人才是从事中医药教育人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应有之意

“双一流”的提出是要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央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中心,使我国工科专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大大增强,高校数量也大幅提升,到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由模仿前苏联模式转向学习欧美模式,以完善大学的综合性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大学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都以国家发展为背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模仿先进教育体为手段。在如何使中国高等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大课题被提出时,“双一流”建设应运而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双一流”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对于各相关主体而言,只有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才能从容克服困难,才能牢牢把握机遇,对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理应成为各高等院校深层次调整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以能力为目的培养人们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双一流”背景下通识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应有之意,一方面,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流大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一级学科建设没有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支撑也不可能建设完成。

二、“双一流”背景下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双一流”建设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双一流”建设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双一流”提出打破了原有高校高低层次固化的格局,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有机会参与到争一流的队伍中。“双一流”建设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容面对挑战,更应该积极把握住机遇。“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不再是纯粹科技主义者,而是在专业知识和权威之外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1]只有协调发展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双一流”的中医药人才。优化通识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通识教育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才能在本领域内为社会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优化通识教育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在于其本身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成、诊疗技术等方面都体现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优化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有效地拓展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视野,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也可以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挖掘中医药学科本身特有的深度。优化通识教育是塑造高尚师德的需要。医学作为祛病救人的手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一致的,因此,医术被儒家称之为“仁术”,医乃仁术是医生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技术的整体、全面、深刻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其对历代从医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人格修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始终践行着欲立大医必先利大德的信条,精研医术、济世救人,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代大师。立医之本在于立德,医学人特别是中医学人,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通识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给养,以德立医,将德与技完美融合在一起,铸就“大医精诚”的大师的风范。

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重专业、轻通识”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如专业教育,对通识教育缺乏足够重视,使高校更倾向于专业教育的深化,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一些中医药院校没有以正确的指导理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弱化,即使在形式上通识教育的比重有所增加,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依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较好地融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偏差导致对通识教育的关注越发淡漠,进而导致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中所占的分量很轻,教育质量也让人担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中医药文化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提出的要求,唯有加强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二)教学资源匮乏,通识教育质量不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级教育,只有教育资源充足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一些院校缺少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资源,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比重较大,西医理论、生理等西医课程较多,甚至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中医学生的培养重心偏移,培养特色也越发不明显,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很多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知之甚少,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理解。二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当前,中医药院校的包含优质师资、课程设计、教学设备在内的通识教育基础设施较为匮乏,通识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远远低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更多的关注老师的专业能力,通识教育更多注重老师的综合素养。通识老师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通识课程质量的优劣。例如在讲解《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时,老师的综合素养不足以对其细读、精度,只能走马观花地讲解,这样学生无法感受到作品中文化的积淀,也就更难以对经典作品大精深的内涵加以了解和传承。当前,综合素养较高的教师在通识教育的行列中十分缺乏。三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备方面通识教育都落后于专业教育。在课程设计上,由于对专业的重视,通识教育的上课时间远远小于专业教育的上课时间,学生没有时间系统、深入地对通识教育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吸收。

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优化通识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自然导致一些人功利地提高专业教育的比重,但中医药高等院校不只是专业技能的培训班,而是应该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加以宣传,使其深入人心,才能完善人们的教育认知进而将高等教育引入正常、合理的发展轨道。当前,由于受原有教育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还有一定偏颇,要改变这一现状,树立正确理念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纠正在学生心中那种对通识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消除学生心中专业教育第一、专业能力至上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是培养人基本能力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在校园甚至是社会中营造通识教育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共识,让学生自觉加入到通识学习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对通识教育的提倡不是要对专业教育进行打压,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不应该一家独大而是均衡发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应该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相互融合,这是对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谋划,大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是专业教育的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目标,更是大学教育的目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是在寻找一种“思想传承的途径和育人的方法,是对专业教育的目标的渗透和支撑”。[2]也就是在继承与发展的背景下,均衡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

(二)优化通识教育模式,强化师资力量

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模式是在中医药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教育模式是培养目标与教育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医药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培养目标,保证通识教育的课程数量与质量。为了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要具备塑造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功能,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适当结合其他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突出体现中医药高等通识教育的特殊性。中医药院校的通识课程一定要与专业课建立关联、相互融合,要充分考虑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如古代文学、哲学方法、人文关怀方面的通识课程对中医药学生培养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优化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将通识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课程和一般课程,一些和中医药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应设置成核心课程,进行精讲、精读,其余课程可设置成一般课程。这样既避免学生因为课程多而厌烦,又可以突出重点,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二是要丰富教学形式。在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虽然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们也必须将其融入到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最新的教学设备、新颖的教学形式将一门古老的学科以较强的趣味性呈现给大家。中医药院校的通识教师应该是既“专”又“通”。“专”在于对专业的了解,对专业知识的熟悉,对专业精神的把握;“通”在于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关的其他知识的博识多通,对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相互融合的能力。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推动中医药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昆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德峰.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01-10.

[3]亓曙冬.论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中医教育,2011(03).

[4]杨晓玲.社会转型期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

医药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二十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创业教育缺乏特色,“千人一面”的现象。徐小洲、梅伟惠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只有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多样性的需求,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因此,根据高校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来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当下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云南省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列为云南省八大产业之一,在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要着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在云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业态、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些都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云南省共有医药类院校11所(含独立学院),其中大学2所,学院1所,独立学院1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职业学院4所。这些院校均以医、药为主,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办学基础相吻合的专业体系。随着新专业的增加,不少医药院校已由单一的医药学科向医、理、工、文、管等多学科院校发展。从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和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来看,除了传统的临床医学类、药学类、护理学类、医学技术类专业外还设置了信息技术类、管理类、法学类专业。这些医药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云南西医人才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云南医药院校是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创业教育应该重点培养这些学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云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云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跨学科发展,具有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融合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云南医药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有效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对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相关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创业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创业氛围不浓、创业课程单一、实践平台不足、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云南医药类院校应该立足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推进创业教育发展。本文将创业教育体系分解为目标、组织模式和管理、课程、师资、外部条件和评价六个子体系,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构建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明确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作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这就意味着高校在设定创业教育的目标时应该围绕着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个方面来展开。在这三个目标中,创业意识是其他两个目标的基础和载体。云南医药院校构建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外,另外一个重点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将创新的技术和知识转化为商业成果的能力。二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应当成为首要目的。云南经济发展落后,创业意识和创业氛围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多数医药学院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就业,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因此,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成为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三是结合不同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制定不同的创业教育目标。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应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其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性院校则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其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创业知识和具体技术相结合,提供实用型人才。四是创业教育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分层和细化,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

(二)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系

从美国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主要有“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三种。“聚焦模式”的教育对象针对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其创业课程高度专业化和系统化;“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则针对全校学生,适合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磁石模式”的创业教学活动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负责,面向非商学院的学生提供有关创业的相关课程。“辐射模式”则由所有参与学院分别负责创业教育活动,由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管理。云南医药院校当前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主要为在学生管理部门下设一个创业中心或者教研室,由创业中心组织协调全校的创业课程教学和创业项目的实施。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系统性弱,难以调动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难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于有管理类学院的医药院校,应将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相结合,形成混合模式,具体思路为:一是利用学校的管理学院,为全校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二是同时在各专业学院设置创业中心,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同时向其他学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云南大部分医药院校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未形成体系,从理论课程来看,多数云南院校仅按照教育部规定开设全校性的“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等创业基础类必修课,尚未开展其他系统性的提高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理论课程,同时缺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从实践教学来看,实践形式单一,主要为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大理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上先行一步,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按照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不同的专业除了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外,还在根据各自专业的学科背景和培养要求在第一到第三学年分别开设“创业融资”“管理学基础”“新企业创立”“小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电子商务”“创新思维学”“创新思维训练”等个性发展选修课程,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给了其他医药院校新的启示:课程体系设计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细化分阶段分层次展开,创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两个方面入手。1.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思路。(1)根据创业教育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臧玲玲认为,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培养创业学者的课程。对于云南医药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着重开设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和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业通识课,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包括创业创新基础课程、创业相关讲座。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普及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技能。这类课程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向所有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开设讲授创业基本技能的课程,比如创业基础、KAB课程、SYB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学科的创业活动,提供更高层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这类课程针对具备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技能,并打算创业的学生展开,课程实行小班制,针对性强。(2)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方式有两种:嵌入式和融合式,嵌入式实际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内容,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创业元素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来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融合式是指增加专业创业类课程,这种模式打破已有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设计新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云南医药院校而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尚处于发展初期,多数院校还在摸索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路如下:一是以培养新技术开发、新药研发、成果转化及创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在医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要素和知识,通过与医药产业及医疗、制药领域的相关课题项目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二是将医、理、工、管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交叉融合,形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比如制药与创业、护理学与创业等新型课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发现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特点和院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这类课程立足本土本产业,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创业热情。2.实践体系构建思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建设创业实践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实训平台,利用创业模拟实训软件,模拟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创业的整个过程,科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二是构建以技能竞赛、创新实验大赛、创业大赛为内容的学科竞赛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潜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业的步骤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走出创业实战第一步。三是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和创业项目基金,搭建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四)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师资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依赖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云南省医药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明显存在着数量不够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与云南医药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发展水平不高有着紧密联系。目前多数院校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模式均为在学生处或者团委下设立相关创业教育中心或者教研室,这些部门不具备协调全校师资的资格和职能,尚未与学校其他专业学院有机整合,没有形成师资共享。进行创业教育的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者管理人员,既缺乏专业的创业课程教师,同时其他相关医药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也寥寥无几,甚至存在医药院校的经管专业教师未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问题。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系统创业理论的系统培训,没有创业经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案例,脱离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从校外师资引进来看,校外兼职教师多以讲座、短期培训参与到学校的创业教育中来,很少有人完整地承担一门创业课程,即使聘请了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又存在部分企业家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学术涵养以致教学效果差的问题。云南医药院校应该首先构建专业师资、企业师资和创业辅导员三个师资模块,并在这三个模块下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构建思路为:一是培养专职的创业教育教师,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提高创业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调动医药类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将教师在创业教育中的投入作为教师晋升和考核的指标。三是共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师资团队。政府加各医药院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吸纳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熟悉政策法规的专业人士形成一个团队,为医药院校提供统一的校外师资保障。四是支持教师离岗参与成果转化或创业,尤其在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鼓励高校教师广泛参与创业活动,积累创业经验。五是为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培训和发展平台,培训一方面通过参加KAB、SYIB等的创业培训,改善创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布局,进行不同专业领域的师资培训,让教师保持对本区域经济变革的敏感性,提高教师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五)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组织与个体之间合作共存、共生演进的系统。”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的一体化支持。创业教育的成功取决于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社会有力的创业资源以及政府的政策及服务支持。1.政府保障体系。政府可以为创业教育制定政策、提供服务、提供资金,但其重要的支持在于为为创业者提供一个适合创业、有利于创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云南省政府都重视创业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划,颁布了包括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贷款政策等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但存在着政策实施效果欠佳、政策可行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宣传并利用好相关的政策,另一方面争取当地政府制定有利于师生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减少大学生获取政策支持的障碍。利用政府的协调能力,协调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提供财政支持。2.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包括校园创业文化和社会创业文化。从社会文化氛围来看,云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观念老旧保守,缺乏创业氛围,整个社会对创业认知不足,认为创业风险过大。医药院校的一个特点是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较强。他们的就业意向单一且稳定,即进入医药卫生事业单位从事稳定的工作,极少会考虑从事风险较大的创业活动,医药院校创业氛围不浓,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众多学生和家长热衷于稳定安逸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成员,鲜有将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选择。云南医药院校要将创业文化提升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营造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学校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形成教师学生踊跃创业的局面。教师创业的成功,不仅提供了有说服力的案例,激励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也为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和师资。3.社会资源支持。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云南当地龙头企业、新新企业建立密切联系,谋求与优秀医药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合作。医药院校一方面应努力疏通校企沟通的渠道,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动力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促进校园的技术成果向市场转换。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媒体资源、家长资源、校友资源、各种基金和NGO等社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力争更多的社会资源向高校开放,获得社会资源的支持。

(六)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保证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失一直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创业项目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些项目实施后缺乏评价,难以评判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云南医药院校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来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该有多维标准,可以从政府、学校、学生、社会多个层面来进行评价,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应该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相结合。

三、结语

医药院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是云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实现自身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云南医药院校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方案,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考虑影响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优势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臧玲玲,国际视野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48-55.

[4]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5]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基于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41-146.

[6]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医药教育范文7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发展原有的学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开拓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从专业领域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提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之一是“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中医药继续教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1)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较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紧缺,迫切需要对基层和农村现有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和知识、技术、技能的更新。(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增强,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关注。此外,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使中医药保健和养生的市场供不应求,这都需要医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巨大。(3)医学科学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决定了医学生知识结构滞后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工作者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中医药成人教育办学模式转型的对策

1.稳定招生规模,提升学历教育教学质量

(1)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开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扩大社会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广医学科学的新成果、新进步,对课程内容不断更新,突出实用性,在专业理论教育中体现医务工作者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②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适合中医药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医学教育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结果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新思想。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建立网络课程,缓解成教学生的工学矛盾,为学生求学提供便利。③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直接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规范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的建设和管理,实行“课程主任”负责制,即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与当地聘请的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课程主任不定期的前往各校外教学单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指导外聘教师的教学,以规范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

(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①强化校外合作办学单位教学质量。对合作办学单位从新生资格复查、学籍注册、师资选聘、教务安排、考务安排、抽考管理、成绩管理、实习管理直至毕业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督促、指导、监控,严把教学计划实施关,保证教学质量。②严格日常管理工作。重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采取周末上课、分阶段上课及集中授课等多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认真执行教学“三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确保各教学班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各类教学工作会、师生座谈会、管理人员下班听课、学生及管理人员评教等措施,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做好教学过程的检查、监控与督导。

(3)创新模式,实施项目负责制

目前,很多成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大多采取在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的领导下,以辅导员或者学生管理人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滞后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下,在发动各个环节做好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引入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制就是以项目的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由负责人作为工作任务实施的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组建项目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即由专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事务管理,每位班主任带1~2个班级,力求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谐高效。

2.挖掘市场资源,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1)主动出击,扩大继续教育的外延

就一所高校而言,办学条件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办学的高层次要求,只有打破传统的办学单位界限,在充分发挥和依托学校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走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之路,才能实现继续医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拓宽合作领域,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在了解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把继续教育与更新员工知识、提高员工技能结合起来,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们适应工作的能力。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拓展办学形式,调节培训项目,打造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培训项目,如开展“保健按摩师”、“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服务于我省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部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社区、基层、农村医药卫生人员的各项培训,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培训等。

(2)增强服务意识,延伸服务社会职能

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然而近年来,福建省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紧,经费少,无法大规模派人员外出培训。针对该现状,可尝试新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送教上门、送教下乡”,这样既可有效解决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工学矛盾,又能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纵深拓展。

(3)发挥优势,开展大众健康教育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人民群众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而中医药恰恰可以在医疗咨询、养生保健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医药院校可以顺其势,开发更具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聘请高校资深的教授、专家为讲师,以举办“中医养生科普”、“药膳养生”讲座等形式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本文来自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医药教育范文8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为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以英国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成人高等教育的成功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正是弥补这一缺口的最佳选择。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面对这一形式,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更加需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中校企结合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医药;成人教育;校企结合

1我国医药成人高校与企业结合的现状分析

校企结合是成人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但是,现阶段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1企业需求

医药企业需要员工保有的首要素质为职业精神,也就是说企业首要的是员工的忠诚度;其次需要员工具有与其本岗位工作技能与药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能够高效稳定地完成企业希望其完成的岗位技能工作;最后是希望员工能在完成本岗位工作技能操作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本岗位工作中提出意见建议最终达到创新,最终使企业获利并实现医药行业的发展[2]。

1.2成人高校人才培养

学员(员工)来到高校首先需要取得高校能为其提供的学历提升,目的是加薪、升职和跳槽(其目标也是加薪或者更加优渥的工作环境),这就与企业首要的员工忠诚度的要求相违背;其次,高校能够为学员(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是高校与企业结合最紧密也是企业最需求的部分合作;最后,高校也能成为部分学员(员工)能力提升的摇篮。通过在高校的学习与培训,在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有利于学员(员工)的实际能力提升,但是,这方面更加依赖于学员自身的要求。

1.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

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的期望相契合。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当前政策下,结合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迎合制药企业招聘员工的需求。其次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挖掘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特点,尽管高校也有所意识,但是高校的教育培养的变化与改革速度,始终不能完全追赶上企业的变化。不能按照制药企业的需求来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不能完全为企业所用。同时,对于培养人才的跟踪缺乏,也为高校对于企业的了解设置了障碍。再次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计划要求之间存在相应的差距。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界,对于通才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在通才教育的认识下,高校寄希望于向学生灌输各个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通才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知识面。但是,过于宽广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牺牲课时数为代价,某些相对重要的课程往往被压缩了学时,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量与有效供给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高校所做的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不折不扣地完成培养计划,从而来确保最终输出人才的质量。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动态的需求是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风向标,在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成人高校应加强校企结合,紧跟企业人才需求的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切实做好为企业服务的角色,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赢得企业和学员(员工)的口碑,建立成人教育品牌,进而推进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出去”

作为为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医药成人高校的发展应该体现企业的需要。医药成人高校有必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从企业了解最新的政策下的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对人才何种能力的需求。面对企业的动态需求,成人高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必然落后于企业,这样就需要高校加强与企业的结合。首先,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资源的优化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眼界的方法中,教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向兼职和流动工作是实现校企结合并迎合企业需求的最佳方式。其次,加强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必然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制药企业在市场规范和市场竞争中,人才技能需求应不断调整和更新,这就需要高校紧跟企业的转变加强实践环节,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中做,做中教”。通过企业与学生的零距离培训,不仅可以为企业定向地培养人才,也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通过实际的工作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应用,实现高校实践环节与企业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进来”

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做好教学服务。企业员工担负三重身份:企业、家庭、学校,何以在业余时间完成能力提升是其一大难题。因此,仅仅依靠专业教师团队是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学服务团队的引入和加强。加强教学服务,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采用企业标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投入力度,在提供其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增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并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加强教学服务,还在于给学员间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校友会作为毕业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不仅使得学生获取校园归属感,同时在信息的沟通和互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学员走出校园投身于企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员就等于成人高校自身的品牌,其技能提升和能力提升与否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认可度。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成人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品牌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2.3校企结合的对策分析

面临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医药成人高校作为校企结合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最好的做法就是抓住实时动态,提供企业所需课程及培训。针对成人高校的现状,提出六点分析对策。①打破课程框架,选取贴近学员工作实际,能够为企业提供支持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或者教师团队制作微课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注重实效性,也就是切合学员的需要补充相关内容。②推进校内优秀教师教学课改,整合校内及校外资源组成教师团队,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备课,逐步贴近学员需求和企业需求,开发多组精品讲座课件。③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加强实践环节课程内容基础上,推出校内选修课,将成人教育选修课真正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员自由选择选修课并计入学分。④在校内选修课取得成功后,可将内容形式再进一步精品化,推出校内公开课,可以让全部层次不同专业甚至非本校学生进入课堂,真正实现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的最大化。⑤教师在前四步的不断改革中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理论贴近实际,进一步完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深入企业需求,可联系企业为其做专场讲座,也可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企业相关需求引入专场讲座中,最终完成校企结合,扩大学校影响力。⑥在完成了上述五个方面后,就可以形成理论上的精品讲座及精品讲师,这时候在不自觉中已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融入讲座中,实现成人高校的品牌推广。

3结语

提供企业满意的优质人才,实现人才能力提升,是高校的终极目标。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还需要考虑医药成人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只有锐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成人高校的自身能力,才能建立成人高校优质品牌,实现良性循环,最终成为行业继续教育及培训的第一选择。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