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液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探讨

小儿输液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探讨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80例输液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0%vs.22.50%),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0%vs.85.00%,),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vs.8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输液护理过程中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渗液、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小儿;输液;优质护理服务;一次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

静脉输液是当前患儿治疗常用方法之一,在治疗期间,静脉输液属于侵袭性操作,尤其是患儿治疗期间,由于年龄较小,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再加之无法有效表达,社会认知度较低,所以不愿配合治疗。输液期间,由于血管较细,所以穿刺难度较大,再加之好动、活泼等,使得静脉输液难度进一步增加[1-2]。所以,需要加强对输液护理的重视。本次旨在研究对输液患儿采取优质护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的80例输液患儿均来自本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3.95±1.21)岁;其中25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观察组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89±1.17)岁;其中27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大(P>0.05)。纳入标准:家属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研究资料完整、齐全;意识清晰。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伴有器官功能不全;具有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免疫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选择退出。

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准确评估患儿输液状态,同时将穿刺准备等工作做好。根据患儿及家属需求展开相应的护理等。1.2.2观察组。优质护理服务:①环境改善。在病房内放置电视机等多媒体设施,并播放可以吸引患儿注意力的动画品、视频等,同时根据患儿个人兴趣、爱好等,将彩色图片张贴在输液室墙壁上,安装报刊栏,并分发与儿童护理管理有关的健康知识手册,以便患儿及其家属阅读。及时清洁输液室,确保室内整洁、干净,同时将温馨提示或者警示标语贴在有关区域。②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与技能。针对输液室护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每位儿童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同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而且将护理人员分为多个层次,定期考核,在考核合格后上岗。③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交流,针对患儿提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尽量满足。在处理与患儿之间的问题时,保持爱心、耐心的态度,多与患儿接触,促进其信任度的提高。与患儿沟通时,面部保持微笑,并采用亲切的语言缩短与患儿之间的距离。针对继续哺乳的患儿,利用玩具、喂奶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④增加输液室护理人员,以便更好的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对输液室护理人员排班模式进行调整,准确划分每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节省患儿输液护理等待时间。与此同时,以输液室不同岗位工作量、各个时间点为依据,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以此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⑤多巡视输液过程。输液期间,护理人员应多巡视患儿,一般每5min进行1次。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进行询问,讲解患儿输液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严禁输液侧手部上下移动,防止针头滑出的出现,严禁家属私自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并对患儿是否发生异常反应进行询问,如果出现异常,需要马上向以上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⑥输液即将完成且需要拔针时,护理人员提前2min则需要陪伴在患儿身边,拔针时,确保动作轻柔,熟练操作,完成按压后,严禁对穿刺位置随意揉搓,适当增加按压时间。输液约10min后,对部分状况进行观察,明确穿刺位置是否发生出血等现象。⑦心理调节。心理疏导过程中,主要利用非语言性交流方法,比如目光接触、肢体触碰和面部表情等,利用抚摸、触碰额头等方法,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若患儿出现发热病症,则需要为患儿家属讲解物理降温方法。针对肺炎患儿,对叩击背部方法进行指导。⑧稳定患儿情绪。输液过程中,尽量帮助患儿保持平稳情绪,静脉输液前,采取熟练的操作方法,使患儿更加信任护理人员。首先,自患儿住院后,讲解静脉输液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等,应尽可能的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穿刺过程中,转移患儿注意力,尽可能的实现一针见血,以此促进患儿及其家属认可及信任的提高。在与患儿家属交流时,保持良好的态度,尽可能的与患儿家属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降低矛盾发生率。⑨健康教育。与患儿多交流、多接触,并对患儿疾病状况、输液经历等全面了解。同时讲解疾病知识、输液内容和健康知识。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并对其休息时间、娱乐时间等合理调整,以便患儿保持乐观、积极心态自愿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利用健康教育方法,可以让患儿感受到犹如家人般的关爱,从而减轻其孤独感及陌生感,自愿接受治疗和护理。

1.3观察指标。①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输液器脱开、静脉炎和渗液。②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状况。③统计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评分分别为80~100分、60~79分、<6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研究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通过χ2值检验后,采用[n(%)]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后采用(x-±s)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一次穿刺成功率。对照组中34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是85.00%;观察组中39例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50%。由此可见,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914,P=0.047)。

2.3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再加之耐受性较差,依从性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输液期间结合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患儿依从性,同时能够协助患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可能的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3-4]。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围绕患儿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改变传统护理服务理念,多关心、尊重患儿,以便患儿享受到更为优质、舒适的护理服务[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儿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患儿输液过程中,因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之疾病发生后,患儿心理压力与生理压力较大,很容易出现哭闹等现象,而家属因为哭闹现象导致心理压力增加,所以小儿穿刺过程中,具有较低的配合度,进而增加了不良事件发生率,使得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而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重视。首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培训,促进其操作技能及穿刺技能的提高;其次,通过与患儿交流、沟通等,输液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等方式,多关心、安慰患儿,改善其不良心态,如为患儿设置干净、安静的输液室环境,合理设置场景,从而改善其负面情绪,使其可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促进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小儿输液期间,大部分患儿好动、活泼,许多患儿输液过程中,伴有走动、玩玩具等现象,进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包括输液器脱开、渗液等,最终对正常输液造成了影响[6]。优质护理服务主要为患儿提供整体、连续的护理方法,同时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中,并围绕患儿展开,结合每位患儿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等,加强对输液过程各项指标的关注,增加检查及巡视次数,增强护理人员责任感,以便更好的展开护理工作[7]。与此同时,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期间,更加注重与患儿之间的交流及沟通,以便患儿愿意主动接触医护人员,尽量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优质护理方法有利于消除护患间的矛盾。优质护理服务开展过程中主要为患儿提供更加专业、系统、全面的服务模式。小儿输液期间,根据患儿心理及生理需求展开,并保持耐心、友好的态度与患儿及其家属交流、沟通,改善患儿因为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减轻内心压力[8]。优化护理服务工作的展开,可促进护理安全性的提高,与此同时,与患儿家属及时交流、沟通,能够让患儿家属更加满意医护人员护理工作,改善其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9-11]。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输液期间,加强对穿刺注意事项的重视,并检查患儿输液姓名与输液卡内容,护理期间,采用一次性治疗巾,将其放置在手腕下方,确保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量减轻痛苦[12-13]。与此同时,对患儿病情变化严密监测,针对采取抗生素治疗者,护理人员需要在0.5h后,对患儿是否存在异常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定期观察[14-15]。针对病情严重的患儿,需要对患儿实时监测并护理,明确患者病情变化状况,如输液管是否存在扭曲、弯折、受压状况,加强对注射未知的观察,是否伴有液体外渗状况。根据患儿年龄、病情变化、药物应用状况等,严密监测,平均20min进行1次巡查,对穿刺位置是否发生肿胀进行观察,滴注速度及输液体通畅状况等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向医师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尽量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及时改善纠纷。总而言之,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输液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改善患儿哭闹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而且能够尽量避免渗液、输液器脱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提高。

作者:郭玮玮 崔妮 单位:大连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