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例6篇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1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10032)

摘要:以“培养具有高素质,适应21世纪社会医疗需求的高级推拿人才”为中心,开展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探索新时期临床型医学专门人才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丰富现代中医学教育本科阶段的学科人才培养类型、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了实验资料。

关键词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982年,上海中医学院开设推拿学专业,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本科中医推拿学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目录中又设立了推拿学专业。这并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主观臆断所决定的,而是自70年代以来社会需要高层次推拿专业人才的反映。由于推拿学具有专业性强、技能操作要求高的特征,决定了中医推拿学人需要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作为推拿学专业的教育和管理者,如何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特色等各个环节上,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就成为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出发点。

1高等院校中医推拿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方法论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高等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总指导思想。围绕培养目标,从科学的系统论方法和实践论方法出发,设计、组织和开展改革工作。在解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充分注意学的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2高等院校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实验方案

2.1工作路线见图1。

2.2具体内容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总体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医推拿学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现状和可能的发展,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最后根据人才规格来设计教学计划。上述表述是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2.2.1培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学科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是一般目标,即培养高素质公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二是特殊目标,即适应社会医疗市场人才需求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首先是医学本科教育,其次是中医药理论和推拿医疗技术的教育,即培养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2.2.2人才规格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人才规格的定位准确,才能保证教学计划不偏离目标。高等中医推拿人才培养规格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正确运用推拿技术对适应推拿治疗的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对某些急症能进行一般处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古汉语基础,能较顺利地阅读古代有关推拿学的文献,学习使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规格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学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通过学习自然社会各科知识,形成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四是学科三基综合教育。

2.2.3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落实的具体体现。其基本工作思路:培养中医推拿专业医学本科学生,必须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同时拓宽临床各科的知识和处理能力,并且注重人文自然知识理论的学习。中医推拿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应该体现与大专生、中专生教学计划的区分度上。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完成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关键步骤,其重点是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方法,我们以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临床实习等环节的全面改革。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医推拿学整体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共性的内容不在此详细展开,下面主要论述具有高等中医推拿学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特色的工作内容。

2.2.4课程体系

2.2.4.1课程结构我们认为课程结构应该按功能分类,分成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层次,其次考虑第二层即各类课程内部的课程设置比例,第三层次考虑具体课程与课时,最后才是课程内容。我们考虑某门课程是不是要设置,放在什么位置和多少学时也应按功能考虑,这里所说的功能就是指它与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关系。我们通过研究,将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临床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临床课5大组块课程以层次性划分后,寻找各组块和各课程间的必然联系,避免前后期课程的脱节,防止临床课程之间的过多重复,合理地设置、更新课程,进行课程重新构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知识面,削枝强干,并在实践中加以及时调整,以达到课程结构优化的目的。主要说明如下。

2.2.4.1.1基础方面:“推拿专著选”24学时改为“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36课时。因古代推拿文献主要是介绍各种推拿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现代的推拿学术流派,容推拿文献与各家学说流派于一课,是理论与实际相结6《按摩与导引》2001年6月第17卷第3期(总99期)ChineseManipulation&QiGongtherapy.June2001,Vol.17,No.3

合。216学时的“推拿练功”更名为“推拿功法学”。增设“推拿研究进展”36课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设“推拿实验学”56学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了解推拿学科前沿发展的研究成果理论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增设“生物力学”56课时。增设“中医经典导读”,既弥补以往不开设中医经典著作课的问题,又改革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照科宣读、以经解经的弊端,以导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述课程中推拿实验、推拿文献与各家流派和生物力学等课程开设在全国中医院校中首见。推拿学专业的第一、第二、第三学年医学基础课与中医专业趋同。

2.2.4.1.2临床方面:压缩课时,删掉临床课程中的重复内容。凡几门临床课程中重复讲述的病症,一门精讲,其他门以讲解治疗方法为主。增设“康复医学”54课时,原因是康复医学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三医学,考虑为推拿学科前瞻性发展打好基础。在限制性选修课部分,“中医儿科学”改为“儿科学”,由于中医儿科学与小儿推拿学内容重复颇多,而该为儿科学,以讲授现代医学的儿科内容为主。“局部解剖学”54学时增加为72学时。“神经病学”54学时改为“神经精神病学”72学时,增加精神病学的内容,主要考虑临床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需要。精神性疾病在当前医学临床中出现的比例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大学医本科毕业生,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必要的鉴别诊断能力,将无法开展本学科的工作。增加“现代诊断新技术”54学时。增设“中医急诊学”27学时。增设“基础护理知识”24学时。增设“五官科学”54学时。删去“理疗学”等。

1994年起在学校全面学分制实行后,进行课程内容结构调整,压缩部分必修课程学时,增加任选课科目。“推拿功法学”减至168学时、“推拿手法学”减至154学时,推拿各临床治疗学课程减少了43学时。将“神经精神病学”更名“中医脑病学”等。

2.2.4.1.3推拿技能方面:按照推拿技能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形成规律为主线,排序专业课程。将推拿手法学(一)、(二)作为第一阶段课程,将推拿人体操作(一)、(二)作为第二阶段课程,将推拿教学见习和骨伤推拿治疗学、内妇推拿治疗学和小儿推拿治疗学作为第三阶段课程,将推拿各科临床实习作为第四阶段课程。明确推拿技能形成的阶段目标,并将目标分化到学年、学期、周次和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同时围绕推拿技能形成主线,在各阶段组合其它专业课程,构建推拿专业课程模块,以期通过课程结构中点、线、面的改革实践,全面提高推拿专业技能水平。

2.2.4.1.4教学内容方在面:提倡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新成果,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要体现本学科的教学方法论。以“推拿功能学”教学内容为例,多年来此课程内容中不断充实新的本学科研究成果,教学训练坚持以传统功法训练方法结合现代体育训练理论,从“身心锻炼”的角度体现练功功效,并通过课程内部结构排序分化成3阶段的子课程,把传统练功的方法论通过课程序列表现出来。要求学生自我锻炼,使功法课从课堂中走到课堂外,延伸功法的课堂教学。此课程获1992年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2

关键词 推拿学 理论系统 学科特点 学科定位

推拿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科,因历史原因,这一学科除小儿推拿外并没有象中医其它学科一样具备理、法、方、技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建国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其理论上的不完善,造成目前推拿临床过分倚重现代医学的某些学说和检查手段,特别是推拿学的主阵地筋伤领域,已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手法与生物力学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是否会造成推拿学的学科发展偏离中医理论体系的轨道,值得我们深思。如何继承与发展这一中医学的特色学科,如何与现代医学结合、发展,壮大自己而不失其特色,就需要我们对中医推拿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定位进行重新审视。

推拿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是其学科发展的源泉,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在推拿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推拿学存在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原则,以手法和功法为基本治疗手段,存在以筋伤为主的肢体疾病、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分治的临床特点。明确了这些,才能明确推拿学理、法、方、技各系统的内涵,才能明确推拿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1 推拿学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学科

唐代之前,按摩与导引一直是联系在一起来称谓的,王冰日:“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折按皮肉。蹯,谓捷举手足。导引按蹯,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唐代・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指出导引是一种“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的方法。从古代先贤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摩包含手法操作和被动运动两方面的内容,导引包含自主锻炼和自我按摩两方面内容。

按摩与导引在形式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作用上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医者通过练功所获得的功力并在手法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推拿手法的操作所用的力是结合了意、气、力、形的力,是配合呼吸和补泻方法的力,是随机而动,随心而发的力。这是按摩与导引相结合的结果,这是中医推拿手法区别于其它按摩的最显著特征。患者的自主锻炼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甚至起到了主要作用,比如肩周炎以及腰背肌的劳损,专项的功能锻炼才是保证和巩固疗效的关键,如能将工间操和自我按摩进行推广,在预防保健领域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眼保健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推拿学本在经络、治在五体、调在气血、通于五脏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理论根源,是推拿学诊断和治疗的关键,通经络行气血是推拿最基本的治疗法则。推拿疗法道循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运用手法开通闭塞,疏通经络,导引阴阳,补虚泻实,强筋健骨,滑利关节,调五脏之道而疗疾的方法。张志聪日:“故必先使五脏之精气皆胜,而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致使五脏之气平和,此之谓神工也。”

推拿是一种作用于体表的外治法,是运用手法直接作用于形体皮、肉、筋、脉、骨,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形体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情况,犹枝叶之与根本。所以,从形体外部的异常变化,可以把握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和邪气的居留,从而确定病位、病性,推拿治疗的直接作用就是通过调整五体的状态治疗五体本身疾病,进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皆生于气。”《景岳全书》又云:“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以并,病形乃成。”外感或内伤之于人体,不外乎伤于脏腑,中于经络,客于肢节,总在气血失和。推拿学以通经络行气血为基本法则,经络通,血气和,则五体强健。故《灵枢,本脏》云:“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经络通,血气和,则五藏安和;故王冰曰:“居其中间,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气血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

3 推拿学有其独特的诊断模式

3.1 赋予特征的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四诊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一些新的检查手段成为了四诊的延伸。在筋伤等肢体疾病中,除了沿用中医学五体经络定位诊断外,又借鉴了现代医学肌肉、肌腱、韧带等解剖学的准确定位,并参照了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特殊检查,以及运用x线、CT、MRI等现代医学诊查手段作为望诊的延伸和补充,达到了与现代医学接轨的目的。在脏腑疾病与儿科疾病中,必要的理化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现实需要。

3.2 触诊是推拿学具有代表性的诊断方法 在推拿学别注重触诊与按诊的应用,按经络触局部是推拿诊断的重要部分,触诊在推拿学的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扑,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推拿学的诊断主要依靠手法在五体皮肉筋脉骨的操作,以手触摸感知推断形气之常变,查找各种阳性反应,借以辨经络、明脏腑、定虚实。比如气血亏虚就会形气不充,指下按之柔软,肌肉张力弱;痰浊壅盛则肢体肥胖,肌形不显;寒邪客脉则局部痉挛疼痛;气滞者易胀闷走窜而痛;血瘀者刺痛拒按;气虚血瘀则条索细小而成片状;气滞血瘀则出现点状刺痛而呈线性走窜。从而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明确病机。

3.2.1 循经诊断:根据四诊获得的信息,得出的结果,确定诊查的经络,用点按、推捋等方法,由浅入深进行诊查,其阳性反应,如疼痛、麻木、冷热等感觉异常,条索、结节等病理反应物。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其阳性反应也不相同,根据其反应物的经络经筋归属,以确定相应的经络经筋疾病。

3.2.2 穴位诊断:循经走穴,见塞通塞,见虚调虚是推拿疗法显著的治疗特点。《灵枢.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在手法操作过程中穴位上所表现出的异常变化就是病理变化,如患者感觉异常,如压痛、麻木、敏感、迟钝、舒适等;医者感觉异常,如坚紧、松软、结节、条索、凹陷等,如《素问,刺腰痛篇》提到的“在郄中结经络如黍米”。这些反应尤其在特定穴上尤为明显,如俞募穴上的病理反应常提示相应

脏腑疾病。根据这些反应点反应物对应相应经脉,进行论治,而这些病理反应点反应物也同样是推拿治疗的关键。故王冰曰:“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

3.3 推拿诊断与治疗同步 触诊是推拿学最主要的诊断方法,触诊的开始也是治疗的开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强调的“一旦临近,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从触诊中找到了病理反应物,也就明确了病性病位,也就确立了治法,随之进行手法调整,这在局部病证的治疗中尤其明显。推拿学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诊断和治疗结合,治疗随着诊断的深入而调整变化的特点。

4 以经络气血辨证为主,各系统有别的辨证治疗模式

在推拿学辨证论治体系中,是以经络辨证为核心,脏腑气血辨证为基础,以八纲辨证为纲领,在整体观念下,将不同证侯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参的思想,将各种方法紧密联系,融汇贯通,而不拘于某一固定的辨证模式。疾病有整体和局部的不同,有筋伤等肢体疾病和脏腑病证的不同,其辨证治疗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推拿临床上存在两套辨证治疗模式:

1、针对筋伤等局部气血郁滞的肢体病证,以局部治疗为主,整体调理为辅,以通经络,行气血,顺筋骨,利关节为法。《圣济总录》云推拿能够“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

2、针对脏腑疾病的治疗遵循经络学说和针灸学的取穴方法,循经走穴,以指代针,补虚泻实。按照近治远治和各种配穴方法补虚泻实来治疗疾病。如急救常以掐人中以回阳救逆(导引阴阳)。补气血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

临床上疾病不可能是单纯的,整体和局部,治标与治本要分析运用,所以治疗时这两套模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始终相互配合运用的。

5 相对独立且较为完备的小儿推拿体系

小儿推拿经过古代先贤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总结,形成了中医推拿中具有独特临床体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经穴、独特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模式。

5.1 符合小儿特点的经穴理论 小儿推拿具有适宜小儿特点和推拿操作特点的穴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名称,形状上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它们多集中在头面和上肢部,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且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

5.2 符合小儿特点的诊治方法 除了中医儿科中符合小儿特点的四诊以外,还发展了胸腹诊法,重视揣虚里以候先天之盛衰,诊脐以候原气之虚实,从而确定手法之攻补,并总结了蛔虫、疳积、疝气、水肿等病证,以及寒热等症和各科危重证侯的胸腹诊断。在辨证论治方面,重视运用归经论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来指导选穴与操作。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易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5.3 符合小儿特点的手法操作 ①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的手法特点。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手法操作要求先轻后重,操作一般遵循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部,最后下肢的顺序。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一般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②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和补泻。一般手法的操作时间以次数计算,其操作时间、疗程长短和操作力度可以体现治疗量;操作力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思想。③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提高疗效。

6 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完善自身

现代医学在病因病理学、诊断学上所呈现出来的优势,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所有现代医学病理学、生理学和诊断学研究进展都可以作为推拿学自身发展的参考、为我所用。可以将现代医学的x线、CT,MRI等手段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利用现代解剖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定位的精确性,以及治疗的针对性。可以帮助筛查不适宜手法操作的骨折和占位性疾病,明确症状与检查的相关性。在临床上我们都应该注意到x线、CT、MRI等检查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征象与实际症状是不尽相同的,治疗后症状的消失并不预示检测上的解剖学改变,这当中是有出入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过依赖先进技术,并一味追求改变解剖学位置来达到治疗目的,而是用辨证论治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上,如何借鉴它的优势来打造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过分依赖解剖学、病因病理学、生物力学,放弃我们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就会失去学科的自身特点,而成为现代医学的附庸。

7 推拿学具有广泛的诊疗范围

《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属于经络不通的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来治疗。《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清代《修昆仑证验》认为:“不论大小内外病证,果能揉之,使经络气血通畅,则病无不愈者。”可见推拿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凡属气血经络有关的疾病皆可以用推拿论冶,但推拿毕竟是一种外治法,有其局限性。其治疗范围有以下几条:

7.1 肢体疾病中属气血经络致病相关者,疗效显著。张志聪曰:“按踽者,按摩导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不论外伤、内伤引起的筋伤、痹证,痿证或中风后遣症等属气血闭郁不通,阻滞经络关节的,皆可用推拿开通闭塞、疏通经络进行治疗。

7.2 内科疾病以调脾胃、行气血见长,如头痛、眩晕、胃脘痛、便秘、腹泻等;妇科疾病以调月经,调气血见长。如月经周期改变、痛经、产后身痛等;外科病中与经络致病相关,病势较缓者,如胆囊炎、阳萎、早泻、不孕不育等皆疗效可靠。

7.3 小儿病证以清外感、调脾胃见长。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目前虽然在推拿临床上已经很少见到这类急症,但将推拿用于急症仍不失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而继续存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临床上不论哪类疾病,在疾病初起阶段,属于初中经络,病位轻浅者,是推拿治疗的最佳时机,是防止病邪深入流传脏腑的有效方法。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3

少儿推拿是推拿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原则,运用手法技巧在少儿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触摸做功,产生能量,通过信息传递,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促使机体的相应部位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身体和调理少儿亚健康的目的一门科学。这种简便而又经济的外治疗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绿色疗法,安全有效

少儿推拿是一种单纯的手工操作、无痛苦、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绿色自然疗法,少儿容易接受,能在轻松愉快中使少儿恢复健康,避免家长“是药三分毒”的担心,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并且疗效显著。推拿调理避免了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反应等毒副作用,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依照少儿推拿的操作方法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打针、输液必定给少儿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苦痛,就是服药,少儿也难以接受,经常给疾病治疗带来麻烦。临床常因少儿不能和医生配合而影响治疗效果。应用少儿推拿调理,少儿不会有任何痛苦感,甚至感到是一种享受,能够消除少儿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2、操作简便,易学好懂

少儿推拿操作简单,易学易懂,非常适合家庭操作。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规律,几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经常运用少儿推拿,可以增强少儿体质、提高少儿的抗病能力。少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辅助器械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双手在少儿体表特定的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而且是在少儿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操作,这样不仅应用简单方便,避免少儿对医院的恐惧感,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而且节省时间和费用。

3、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实践证明,少儿推拿对少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效果更佳。中医学认为,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脏腑或气血功能下降。少儿推拿就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针对疾病的原因,在少儿体表特定的部位,通过不同的手法,施以治术,使滞者疏,瘀者通,雍者畅,浊者清,气血调和,恢复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对于急性病,本来其脏腑气血功能就没有多大损耗,再加之推拿过程非常注意平衡阴阳,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既能急则治其标,更能护其根本,培补正气,故而不会产生遗留问题。对于反复发作的病症,则可依据少儿体质状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损其有余,益其不足”,使少儿体质强壮,减少甚至避免疾病再发的机会,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少儿先天不足,身体虚弱者,推拿调理可以培补后天之本,增益先天之精,提高少儿的免疫功能及身体素质。

4、标本兼治,效果明显

做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少儿亚健康状态给少儿带来的心理和身体上的损害有目共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少儿,非常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少儿推拿调理调整到健康状态。少儿推拿调理的是根本,是从平衡身体的阴阳着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亚健康问题,少儿的身体才能“长治久安”。穴位与经络的治疗功能,已被现代临床医学所证实。穴位即为经络上的最重要点,通过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调整经络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正气自然充足,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也就是抵抗力增强,得病的机会就相应减少。大量的医疗实践证明,少儿推拿调理确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少儿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可以保证少儿气血充盈,发育正常。另外,少儿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状态,少儿推拿可以起到防止疾病传变,阻止出现危急病症的作用。

5、保健益智,适应面广

临床医疗实践证明,对反复感冒、咳嗽、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积滞、便秘、腹泻、湿疹、口疮、盗汗、夜啼、遗尿等疾病,少儿推拿调理的效果比较理想。少儿推拿调理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经常运用少儿推拿调理,可以显著增强少儿体质和智力水平,提高少儿的抗病能力。

时至今日,少儿推拿的范围和适应症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年龄段由过去的5岁以内小儿为主要治疗对象发展到14岁以内的少儿也纳入到推拿治疗的范围,治疗疾病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热、咳、吐、泻扩展到多动症、学习障碍、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等。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这一全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更是将少儿亚健康也列为推拿调理的范畴,少儿推拿的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调理机能、保健身体、预防疾病为主的少儿推拿体系。

推拿疗法是中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特别是对疑症、难症的特殊功效,为世界众多国家所接受。欧洲称它为无痛疗法或无创伤疗法,日本称其为“中国整体”,东南亚一些国家叫推拿或按摩。

推拿疗法正在海外悄然兴起。这一中国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在国外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推广。

日本的推拿医家们在全盘继承中国的推拿导引疗法的基础上,顺应日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气候环境,以东洋医学和汉方医学的理论为治疗方针,总结出了一套颇具日本特色的推拿疗法,在世界的手法医学(manual medicine)之中极有声誉。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教授今西二郎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他领导的微生物学和精神学研究小组用芳香推拿疗法治疗抑郁症患者,取得了明显效果。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现代儿童康复 小儿推拿 脑瘫 综述

脑瘫是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或先天性发育缺陷或获得性(早产、黄疸、窒息、缺氧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会伴有感知觉、交流、行为障碍、癫痫以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8%~4%[1]。脑瘫是一种非进展性大脑中枢病理学的固定脑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获得性肌肉张力障碍,药物治疗往往无法满足其需要且存在不良反应[2],本文从现代儿童康复与传统小儿推拿两个方面综述脑瘫患儿康复治疗。

现代儿童康复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策略

脑瘫会造成患儿平衡功能障碍,由于肌肉收缩的延迟或拮抗肌肉的同时收缩,脑瘫患者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3]。核心训练结合神经发育学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瘫患儿运动时躯干控制与平衡能力;可减轻脑瘫患儿功能障碍;减少异常姿势;促进运动模式互补作用[4]。Vojta在许多早期脑瘫患儿中应用较多,通过运动训练和感觉刺激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康复活动,建立起正确的运动模式和姿势控制[5]。Bobath根据神经发育学理论,改善手功能协调、纠正异常姿势、训练关键点;从动作、姿势、功能等方面干预,促进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核心力量康复训练:朱利强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核心力量训练[6],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与核心的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Vojta康复训练:Vojta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组织的神经生理促进系统[7]。通过周期性的Vojta治疗,可以减少脑瘫患儿晚期异常模式的代偿[8]。Vojta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在Vojta治疗中,对患者身体给予特定刺激,使其进行某些反射式运动,而这些运动是患者无法以正常方式进行的。重复的刺激最终会使先前被阻断的脊髓和大脑之间重新连接[9],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减少异常模式代偿。

Bobath康复训练:利用新Bobath技术可进一步改善脑瘫患儿的肌张力低下、运动协调性差等功能障碍,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0]。在Bobath理论下对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如厕等,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功能康复。提高活动效率,使患儿身体重获协调和平衡水平,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11]。

传统小儿推拿脑瘫患儿康复策略

小儿推拿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学科,属于中医推拿的一部分,适用于小儿脑瘫、肺炎、腹泻等疾病治疗。其通过特定手法对患儿进行刺激,利用点、按、揉、推等手法刺激经络或者穴位来达到调节神经系统及改善循环系统和促进新陈代谢的效果[12]。小儿推拿世代相传且分众多流派,主要有湖南湘西的刘氏小儿推拿、山东三字经小儿推拿、张汉臣小儿推拿、孙重三小儿推拿、北京冯氏小儿捏脊和上海海派儿科推拿等[13]。孙贺在小儿推拿研究中利用推拿脊柱棘突两侧[14],来刺激该区域经络的方法,针对上肢瘫痪患者按摩颈胸段脊柱,下肢瘫痪的患者则按摩腰骶段脊柱。小儿推拿可以使肌肉放松;可以拉长患儿的肌肉,缓解肌肉痉挛;可以提高疼痛阈[15]。小儿推拿还可以促通患儿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刘氏小儿推拿:刘氏小儿推拿是一种兼具湖南本土特色的小儿推拿方法,源于宫廷御医,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症,效果显着[16]。小儿身体各处脉络都汇聚于手掌中,通过促进手部感觉来激活运动能力,与现代综合情报智能训练有相通的地方。刘氏小儿推拿以推五经为核心,结合搓印堂、搓百会、按老龙、按太阳等,可缩短疗程改善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提高综合能力[17]。利用刘氏小儿推拿疗法可有效降低痉挛程度,治疗效果较普通小儿推拿明显[18]。刘氏小儿推拿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肌肉张力过高有缓解作用。

山东三字经小儿推拿:脑瘫患儿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0.9%的儿童会出现便秘现象[19]。山东三字经小儿推拿中对七节骨进行上下方向推拿,有利于大脑皮层-脊髓-肠副交感神经作用于大肠,促使患儿大便排出[20]。推拿七节骨可刺激患儿深层多裂肌和浅层竖脊肌,增强患儿躯干稳定性。

现代儿童康复与传统小儿推拿相结合

小儿推拿可以增强骨骼肌蛋白的合成速度,改善局部血液流通,降低肌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利于肌肉形态的恢复。小儿推拿还可以促使肌肉保持放松状态,增加血液流量,使肌肉组织氧供应增加。现代儿童康复有利于脑瘫儿童的前庭感觉、运动觉及触觉的恢复。有节律的刺激儿童体表部位,可起到对小儿神经的刺激效果,然后传导至大脑皮层,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在现代儿童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传统小儿推拿干预,有利于小儿脑瘫的神经细胞和功能的恢复,缩短病程和康复周期[21]。宁炯杰在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研究中发现刘氏小儿推拿加上bobath技术,可以更好地改善脑瘫儿童肌肉痉挛,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获得,缓解患儿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效果优于单一康复手段治疗[22]。结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脑瘫患儿康复。讨论

脑瘫对儿童智力和身体发育均有一定影响,若是得不到及时康复治疗很容易导致终身残疾,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3]。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加强骨盆稳定和强化骨盆肌群力量,稳定核心肌群,有利于患者对四肢的控制,促进脑瘫患儿进一步康复[24]。李红波在研究中发现,Bobath疗法可以提高患儿随意和自律运动的恢复效果[25],缓解运动障碍,Bobath训练可以提高患儿治疗总有效率。Vojta疗法也叫“诱导疗法”,促进正常运动的出现,抑制异常模式。汤健发现bobath结合Vojta治疗[26],比单纯使用一种治疗手段效果更明显。中医推拿对痉挛的治疗已有悠久历史,小儿推拿对痉挛性小儿脑瘫效果明显[27]。杜昊利用小儿推拿结合现代康复疗法(bobath法、Vojta法)对37例患者进行干预,表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小儿推拿对脑瘫患儿效果更加显着,有利于脑神经的修复和功能的完善,缩短康复周期。

“康复有法,用无定法,贵在得法”,现代儿童康复和传统小儿推拿都可以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康复训练中应该根据患儿病情合理选择康复手段。现代儿童康复可以促进脑瘫患儿神经恢复,加强躯干稳定和四肢的灵活性。传统小儿推拿可缓解痉挛性脑瘫儿肌肉张力,促进粗大运动的获得。在中西医结合大背景下,现代儿童康复与传统小儿推拿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儿脑瘫康复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艳玲,杨锦媚,粟愿学.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研究现状.中国妇幼保健,2016(19):4079-4081

[2] Koy Anne,Timmermann Lars.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cerebral pals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EJPN: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Paediatric Neurology Society,2017:118-121.

[3] Roncesvalles M N,Woollacott M W,Burtner P A.Neural factors underlying reduced postural adapt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Neuroreport,2002:2407-2410.

[4]林国辉,俞梦瑾,叶瑞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运动中的运用与疗效观察[J].人人健康,2016(12):67-68.

[5]席音音,席嫚子.Vojta疗法在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9(4):400-402.

[6]朱利强.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9(3):202-204.

[7] H Bauer,G Appaji,D Mundt.VOJTA neurophysiologic therapy.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1992:37-51.

[8] L Perales López,A M Pérez Gorricho,M A Atin,et al.Efecto de la terapia Vojta en la rehabilitación de la marcha en dos pacientes adultos con da?o cerebral adquirido en fase tardia. Fisioterapia,2007:151-162.

[9] Khan Muhammad Hassan,Helsper Julien,Farid Muhammad Shahid,et al.A computer vision-based system for monitoring Vojta 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8:85-95.

[10]莫丽华.新Bobath技术在低肌张力型脑瘫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28):59-60.

[11]张丹丹,仇爱珍.基于Bobath理念的照护模式应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0):2261-2263.

[12]孙贺.小儿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17):73-74.

[13]唐乐平,邵湘宁,李雪.小儿推拿发展现状及前景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9(7):77-80.

[14]孙贺.小儿推拿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17):73-74.

[15]彭定玉.小儿推拿在脑瘫康复中的临床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8):33-34.

[16]易宣超,李向荣,郝盼盼.刘氏小儿推拿治疗38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9):47-51.

[17]苏海波.刘氏小儿推拿治疗脑瘫儿伴轻度智障疗效及对患者智力、运动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10):1470-1472.

[18]朱静,邵湘宁,张立勇.刘氏小儿推拿为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3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4):86-88.

[19]傅萍,张学君,吴强.针刺长强穴治疗脑瘫患儿便秘可行性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7):1685-1687.

[20]祝斌野.七节骨推拿方向的临床效应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1-43.

[21]杜昊.小儿推拿早期干预联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37例[J].中医研究,2018(7):58-60.

[22]宁炯杰.刘氏小儿推拿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观察[D].湖南.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1-54.

[23]刘西君.探讨教育指导与家庭康复相结合对脑瘫儿童康复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5):630-632.

[24]施冬卫,许桔静,章叶飞.核心力量训练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30):128-129.

[25]李红波.Bobath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疗效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78-4479.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5

关键词婴儿;早期生长发育;小儿保健推拿

【中图分类号】R7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1-0202-02

婴儿生长发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婴儿数量在其中占有极大比例,婴儿由于出生不久,对外界环境和刺激较为敏感,对营养的需求也比较特殊,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是减少婴儿疾病、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帮助婴儿营养吸收、提高婴儿整体素质的关键。中医保健法对婴儿的保健效果逐渐受到重视,针对小儿脾不足的生理特点,对其施行小儿保健推拿,可有效预防小儿疾病,改善小儿体质[1]。现对我院部分婴儿采取小儿保健推拿,效果显著,现进行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体检的6月大婴儿,均符合本次实验要求并经家属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患有先天或重大疾病不适应研究者。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人。其中,治疗组女19例,男21例。对照组女20例,男20例。两组婴儿的相关临床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健措施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合理的饮食指导。②定期对婴儿进行测量和体检。③采用中药治疗婴儿出现的疾病。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儿保健推拿进行护理,推拿方法包括:推、揉、捏、打、拿、按、摩、捏脊法。推拿前先放松婴儿身体,依据婴儿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推拿,要控制好推拿力度,必须持续治疗,维持治疗的稳定性。婴儿12个月大时,对比两组婴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婴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相关数据。

1.3评价标准

发放由本院制作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向所有婴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打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优、良、一般和不满意。其中将优、良归为总体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间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治疗组满意度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7.5%;χ2=11.470,P<0.05),见表1。2.2两组生长发育状况对比护理后,治疗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婴儿患病情况对比

护理后,统计两组支气管肺炎、急性腹泻发病数,治疗组总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7.921,P<0.05),见表3。

3.讨论

婴儿时期包括出生1~12个月的各个年龄段,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的一段时期,需要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充足的营养及合理的饮食搭配,其中营养因素对婴儿生长发育最为重要,婴儿的消化生理功能发育不全,对营养物质的和消化吸收功能的依赖较大,如何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加强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保证婴儿良好生长发育的关键[2]。脾脏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传统中医认为,小儿是脾常不足之体,而脾主统血、运动,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对饮食消化起关键作用,因此健脾保健是小儿保健的常规大法[3]。小儿保健推拿是中医的重要健脾保健法,其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它通过外力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并且通过对穴位进行按摩疏通经络、调节腑脏气机,达到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之功效[4]。它对气血不足和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极佳,显著改善婴儿体质,提高免疫力,对预防小儿疾病的发生效果极好,且简便易行,是一种减少用药、缩短病程、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的绿色保健治疗法[5]。本研究可见小儿保健推拿可明显改善婴儿生长发育状况,提高免疫力,与相关文献报告相一致[6]。综上所述,对适龄婴儿采取小儿保健推拿法护理,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艾宁,张青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12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118.

[2]付杰娜,邢丽华.针灸及推拿辨证治疗小儿腹泻50例[J].中医研究,2010,23(12):63-64.

[3]蔡京华,井夫杰.推拿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5,35(2):420-421.

[4]袁慎霞,赵玉忠.推拿联合金双歧治疗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结肠动力影像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5):709-710.

[5]王文波."摩腹揉脐,龟尾七节"简易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53.

小儿推拿中医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推拿按摩;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07-0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主要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小儿出现的食欲减退、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甚至食欲消失等[1]。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多发病,一般多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受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小儿厌食症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引起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体重减轻及佝偻病等,影响小儿的智力发展和生长发育[2]。在本次研究中,通过65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采取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厌食症患儿130例,其中男79例,女51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5.4±1.3)岁;患病时间1~5个月,平均病程(3.5±1.2)个月。入选患儿排除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在征得患儿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将13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结构、病程等一般基础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辩证标准

患儿出现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时间持续一个月以上,有喂养不当史及不良饮食习惯,患儿面色少华,体格偏瘦,中医检查舌、脉等存在异常,临床症状表现为拒食、厌食、腹胀、多饮、尿黄、神疲、烦急、呕吐等。

1.2.2西医诊断标准

患儿长时间出现见食不贪,食欲下降,发病时间在15天以上,与患病前相比,食量减少1/3~1/2,有喂养不当史及不良饮食习惯,患儿体重减轻或停止增长,同时排除受精神及药物因素影响[3]。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推拿按摩联合药物进行治疗。推拿按摩方法:清脾经,推脾经穴200次;揉板门穴200 次;掐四横纹1min,推三关穴200 次,摩腹3min,揉中脘穴100 次,双侧揉足三里穴各100 次,捏脊3~5遍,以上按摩每日1次。药物治疗:饭前给予乳酶生片(洛阳伊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919)及儿康宁糖浆(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国药准字Z50020541)进行口服,乳酶生片每次1~3片,每日3次,儿康宁糖浆每次5~10ml,每日三次;饭后给予21金维他片(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795)及硫酸锌口服液(广西天天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5020985 )进行口服,21金维他每次0.5~1片,每日1次,硫酸锌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

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用药及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以7天为一疗程。

1.4疗效评价

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痊愈,患儿食欲明显增强,进食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或明显增加,相关临床症状消失,体质量增加0.25kg及以上;好转,患儿食欲有所恢复,进食量逐渐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开始好转,体质量有所增加;无效,患儿食欲及进食量均未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加重,体重无变化。以痊愈+好转为治疗有效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综合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5例患儿中,痊愈43例,好转17例,无效5例,对照组65例患儿中,痊愈31例,好转20例,无效14例,两组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中医观点认为,小儿厌食症属于“恶食”,“纳呆”等范畴,一般多因喂养不当及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而引起。由于小儿的脏腑比较娇嫩,胃肠功能较弱,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引起运化失调、脾胃不和,进而导致厌食[4]。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适当补充锌及维生素来改善小儿食欲,但由于一般补锌治疗通常以2~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周期较长,见效较慢[5]。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以调理脾胃为原则,由于小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对于外界的感触比较灵敏,因而比较适宜采用推拿按摩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中,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给予推拿按摩,通过推脾经穴、揉板门穴、揉中脘穴、掐四横纹及摩腹等可以调和脾胃,消食化滞;通过推三关、揉足三里等可以调理肠道,导滞通络;捏脊可以通经络、理气血、培元气,达到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效果。同时,配合采用药物治疗,能够增强患儿的食欲,促进胃肠消化,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生治疗组患儿通过给予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采用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小儿厌食症,符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可以有效恢复和改善患儿的脾胃功能,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蕾, 陈自佳, 王素梅, 等. 小儿厌食症中医外治法临床运用近况[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10): 96-98.

[2]谢一民, 周贤刚, 杨闯. 推拿按摩配合药物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8(12): 988-989.

[3]张明, 闫丽华. 中西医 3 种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105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9 (6): 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