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切除术后予以优质护理的作用

血管瘤切除术后予以优质护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究血管瘤切除术后予以优质护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22日~2018年8月8日我院收治的实施血管瘤切除术后的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试验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接受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瘤切除术后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血管瘤切除术;优质护理;效果

血管瘤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良性肿瘤,多发于新生儿及出生后,来自残余胚胎细胞[1]。根据组织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分析,血管瘤可以分为蔓状血管型、海绵状血管型、毛细血管型等几大类[2]。目前临床上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包括冷冻治疗、硬化治疗、放射治疗、微波成熟和手术切除。目前,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最重要的方法是切除。血管瘤切除术治疗方案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因此术后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模式显得更加重要[3]。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基础护理服务的护理模式[4]。笔者为进一步探究血管瘤切除术后予以优质护理的作用,选取我院收治的77例实施血管瘤切除术后的患者,并进行对照性分析,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2日~2018年8月8日我院收治的实施血管瘤切除术后的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与试验组34例。其中,试验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16个月,平均年龄(8.24±2.87)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17个月,平均年龄(8.38±2.9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开展常规护理工作,严格遵照医嘱执行,直到康复出院。

1.2.2优质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很多婴儿家属会担心婴儿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手术最终效果,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入院第1天,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开解,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检查提前已在门诊完成,患者入院后进行疾病宣教即可,主动告知患者禁食时间和手术流程,办完手续后找医生签署同意书请假。(2)入院第2天,按照年龄大小开始手术。实施手术期间,医务人员要注意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有异常情况出现,要及时上报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如果出现出血量多的患儿,就及时使用苏灵或者邦亭止血药进行止血处理,减少术中出血量。(3)患者若术后未完全清醒,辅助其取侧卧位,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若有必要,可进行吸痰治疗。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喂养患儿应以高营养值的流质食物为主。并配合开展一些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换药时间、伤口观察及护理措施等,注意仔细观察患者切口部位,若渗血量较大,需要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取止血药物治疗。待患者麻醉清晰后办理出院手续,手术当天出院。

1.3观察指标

设计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并回收全部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操作技术以及输液环境和管理等,共计100分。0~60分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90~100为非常满意。满意率=基本满意+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血管瘤切除术在临床中备受医生和广大患者的肯定和信赖,手术操作微创且痛苦少,恢复速度快,缩短患者住院时间[5]。但手术治疗是入侵式治疗,会有一定风险,给予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指导,才能确保治疗效果[6]。常规护理往往只注重患者的个人状况以及生命体征监测,容易忽略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正常需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于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可以更突显出综合性、全面性和科学性[7]。护理人员从术前术后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可以充分满足患者不同方面的需求,充分保证患者多方面对护理的需求。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4.2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血管瘤切除术后予以优质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王莉娟 刘芳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