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

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8-2009年收治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96例,男41例,女55例。年龄17~85岁。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2.术前护理

2.1需掌握患者的资料,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了解相关检查结果,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

2.2术前教育

根据患者情况,重复讲解指导有关内容,直到术前训练满意为止;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详细介绍监护病房的环境、特点、作用、以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术前嘱患者排尽尿液,少喝水,术后应告诉患者饮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鼓励患者有尿意时及时排尿。

2.3心理护理

每位患者都存在忧虑、恐惧、紧张心理。对术后发生并发症无心理准备,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濒死感,以及对手术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潜在危险担心;还有就是对自己病情与手术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救治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尽快使情绪稳定,配合抢救。护士操作要迅速、轻稳,避免神色慌张、情绪急躁。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进行心理沟通,向患者介绍拟行检查和治疗的方法、目的,可能出现的反应,缓解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也要让家属了解,得到家属的支持。因为亲情这时候对患者手术的成败也同样至关重要。

3.术后护理

3.1观察病情

术后注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的变化,如血压<90/60mmHg或伴恶心、呕吐、大汗应立即遵医嘱处理。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同时术后要及时补水,若不及时补充水,血容量不足,不仅本身易引起低血压,容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注意拔管时压迫适度,应用特殊机械压迫装置可明显减少迷走反射发生。术后患者应在监护室行心电监护24h,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心率,心电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

3.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1心血管介入术后心包填塞

心包穿刺和引流患者术后有心包填塞征象时,应立即备好心包穿刺引流物品、除颤仪及急救药等。超声定位后配合医生心包穿刺引流积血。采用常规心包穿刺,留置猪尾导管引流,导管连接普通静脉输液延长管再连接负压引流袋,引流心包积血,便于观察和更换。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对难以控制的出血,经穿刺引流后心包内仍不断积血,患者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者,应急诊送手术室行心包开窗减压或冠状动脉缝合术。

3.2.2心血管介入术后尿潴留

不习惯卧床排尿,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是尿潴留发生的常见原因,术后饮水少也会引起尿潴留,介入术后患者觉得排尿不方便,饮水少甚至不饮水,以减少排尿,导致膀胱输入输出感觉障碍,导致尿潴留加强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指导是预防尿潴留发生的主要措施。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平卧位排尿,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排尿姿势改变不能适应,患者因术后穿刺部位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以致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排尿无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通过术前干预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有利于术后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3.2.3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睡眠障碍

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因肢体制动、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病情恶化等因素常导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也可为多梦、噩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术后探视者较多、监护仪报警等噪音、冷热不适、转入监护室环境不熟、医护操作影响等原因也是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睡前放松训练,如按摩、听轻音乐等;用温水擦浴,可增加交感神经的紧张度,要利用失眠症的发生。

3.2.4血管夹层

夹层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造影发现率20%~40%,IVUS发现率60%~80%。特别是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后,血栓致亚急性闭塞率明显降低。与血管夹层,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处理原则为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与恢复血运同时进行。

4.讨论

随着各项介入技术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也会越来越普及,将会使更多患者受益。为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我们应加强术前病例分析讨论,术前进行心理指导,术中认真观察,提高术者操作技巧,术后严密监护,对于并发症要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发生后,要及时处理。不断总结经验,相信随着术者经验积累,心血管介入治疗将会造福于更多人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决定于手术的成败。总之,护理人员一定要尽职尽责为提高手术成功率而做好每一个环节,同时预防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