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汇报材料范例

医改汇报材料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

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们不断增加的对健康的需求的这一矛盾在我国日益突出。比如抗癌药或针对罕见病的药品的昂贵费用给患者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经济负担,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更是引起了全民热议。而随着我国新医改事业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各项重要举措如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障制度等不仅与广大医务工作者有密切的关系也涉及到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因此,广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主观与客观上都有掌握好经济学的知识的必要[1]。通过对卫生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医疗服务中固有的经济学知识,理解经济政策,循证实践指南的含义,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在最大化人们健康的同时物有所值,物尽其用。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卫生经济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科学,它是经济学在卫生领域里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和医疗保健的生产与消费中的效率,有效性,价值和行为相关的问题。卫生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掌握经济学思维,正确理解卫生领域中的经济规律,并可以分析在该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作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教师,笔者将以我院为例,对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加以介绍。

1课程特点与目标

卫生经济学是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课程,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卫生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基于对于理论思想,分析方法,经济学公式与模型等的理解,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多数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较为欠缺[2],实践经历也有所不足。这就使得对他们讲授卫生经济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渴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解答他们的一些疑惑,具有较好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些特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阐述卫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基本内容的同时对经济学思维加以培养。因此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他们对于卫生经济学概念、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掌握,训练一定的经济学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医疗领域现象的能力。课程具体目标是经过该门课学习掌握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健康、卫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并能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其行为和规律。通过此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卫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规范运用理论和方法,就医药卫生领域的现象和卫生政策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2教学实践

2.1教材的选择

卫生经济学的课程不仅需要掌握许多基本的理论,也需要结合实践案例以加深理解。我们注意到国内的教材往往理论内容偏多,案例较少[2]。而国外的教材虽然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但例子往往是基于国外的医疗卫生体系[3-4]。我们认为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是某一本教材的教学,因此教材选择上同时包含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如程晓明主编的卫生经济学[5],MarkV.Pauly[6]主编的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等,以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同时选取发表在卫生经济领域的知名杂志如HealthEconomics,ValueinHealth的一些文章以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比如我们基于DingL与WuJ[7]发表于2017年ValueinHealth的文章,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对于我国门诊服务利用与支出的影响

2.2教学方式

虽然我国的卫生经济教学已经趋于多元化[8],但考虑到多数学生对经济学缺乏了解而且该课程许多内容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9],教学方式以老师授课为主。同时卫生经济学内容非常广泛,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10],因此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专题,包括卫生经济学绪论(健康及其生产),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险市场,效率,公平及其测量,政府与市场(医改,价格),成本及其管理,疾病经济负担,卫生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分析等。我们通常用一个医疗行业上的例子引入所要讲授的专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1]。我们还结合社会热点安排了若干次小组汇报,对如魏则西事件[12],流感下的北京中年[13]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讨论与解读。如前述魏则西事件,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分组汇报的形式分别浅谈魏则西事件的个人理解(侧重经济学理解),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背后的经济学问题,用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解读等。然后对学生的汇报内容,理论理解,分析情况进行点评。然后由助教梳理该案例,对其中关键点组织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梳理魏则西事件及其内涵经济学理论,点评案例分析的效果和建议。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卫生经济学理论的解读,让学生切实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具体体现,并尝试通过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而加深对基本卫生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我们还邀请来自于政府,知名药企的有关人士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以让学生了解卫生经济学在我国有关领域的最新实践。比如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给同学们介绍我国医改的最新进展。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对于现实的案例的理解往往过于理想化,生搬硬套现有理论知识去解读。而专业人士对于医疗卫生行业有着一针见血的透彻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我们还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上传所收集到的教材文献和教学辅助材料,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其目的对课堂讲授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扩充: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卫生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典型应用;了解特定领域卫生经济学的现况、发展及趋势。我们还建立了课程的微信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面询问老师,老师有最新的通知或者最新的相关文献也可及时分享给同学。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学理念,而且会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不仅理解了卫生经济的理论还掌握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还有许多同学表达了对于卫生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询问该专业今后的发展与就业机会,希望进一步攻读卫生经济学的博士或者可以出国深造,将其作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方向。

2.3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考试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性测试(10%)+小组汇报(20%)+期末考试(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案例讨论的情况。多样化的考察方式可以较为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4师资队伍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2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三十多年来,政府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医疗制度改革,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追其原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监管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医改方案的有效施行。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合理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要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还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措施,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为新一轮医改方案的贯彻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政府资金投入的理论分析与现实需要

我国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其日常服务收入不能有效弥补经营支出,需要依靠政府财政补助来维持生存和发展,政府参与医院经营的最主要方式也就是投入财政补助资金,而资金投入的多少取决于政府财政收入、医院的规模、所在地区、接待病人数量等。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内部就会形成种种不合理的潜规则,这不仅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声誉,也使得就医难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

(一)取消以药养医的补助政策以药养医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旨在以药品差价收入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以药品的高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但监管不严使得药品差价率远远超出了规定的限额,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得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更加突出。2006年颁布的医改制度要求将药品加价率控制在15%范围内。2009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医院要实行医药分开,不能依靠药品的差价收入来弥补医疗服务收入的不足,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真正为普通群众提供服务便利。2011年,北京启动解决以药养医现状的大医院改革,拟通过减少药品数量,提高诊疗费比重,试点进行医院药房“托管”等举措,以切断以药养医。2012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在成本开支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收入来源的减少肯定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运转,要保证医院服务的效率和群众的利益,有必要提高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助。

(二)医疗成本费用上涨压力从社会整体来看,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费用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日渐增加,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时期,为提高生活质量而带来的医疗费用上涨是客观存在且难以控制的,这使得老年人口消耗的医疗费用在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大大增加。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工作人群的职业病和营养失衡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产生对医疗服务的进一步需求,进而带动医疗费用的上升。从医院方面来看,医疗技术的进步催生的高精密仪器设备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地便利,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保障,但这些服务技术含量的提需要有强大的医疗费用支撑。物价上涨必然给医院成本的控制造成更大的压力,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而发生的职工后续教育费用,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医院职工工资等等也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在财政对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对冲医疗成本的升高产生的压力,就会生出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如滥用贵重药品,重复检查,巧立名目乱收费等;而在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为保证医院的正常经营运转,“十二五”规划方案要求医院同时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由成本费用增加引发的违规行为和就医费用的提高不仅未能缓解群众的就医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这一负担。

二、医改资金的财政投入及政策监管现状

“以药养医”政策的取消已经减少了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医药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医院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求得生存发展,即使是性质公立的非营利性医院也可能会偏离正道,给群众看病造成更大的困难。新一轮医改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如果这一问题仍得不到良好地改善,此轮医改的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政府应该把保障人民的健康提升到保障基本人权的高度,切实增加对卫生机构的投入。

(一)医改资金的财政投入财政为医疗成本上涨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医疗成本问题而引发的医改问题,而且也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已有研究证实,在卫生领域每投入1元钱,就能带来6.4元的效益,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范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卫生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6。但一直以来,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资金始终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被视为“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焦点矛盾之一。2010年,《中国卫生杂志》就公立医院改革相关问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87%的人认为“财政支持不足”是影响卫生事业回归公益性的最主要的难点,54.74%的人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投入不足,投入增加之后才能转变机制”。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也有很大的增加。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央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00多亿用以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项目建设。2009年4月启动新的医疗制度改革,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加大了医疗卫生的投入,要求各财政部门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旨在为成功推进医改措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其措施包括全面落实新农保、居民医保补助以及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等。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指出,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资金来支持未来三年的五项重点医改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将投入额外资金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转变机制,及时落实各项投入政策,保障医改规划所需资金,而在基本医保和人均补助方面,应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加。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安排在满足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要求将医改所需资金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范围,在预算投入时,要保证“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实现各省(区、市)2012年医改资金投入要明显高于2011年。#p#分页标题#e#

(二)医改资金的政策监管新医改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医改资金投入力度的大幅增加,极大地保障了医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不过,要保证群众能够真正感受到医改新政的温暖,享受大范围、高额度的医疗补助,政府部门还必须贯彻严格的监管措施,为大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保驾护航。鉴于增加投入的财政资金源自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结果,政府有必要密切关注资金的使用动态。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的医改意见、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的政府卫生投入、公立医院改革等配套文件都对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中国卫生杂志》的问卷调查表明,各级地方卫生机构的领导均认识到管好财政资金的紧迫性,62.63%的人认为对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实行收支两条线,50%的人认为应该“改革预算和支付方式”以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管理。2010年,在全国卫生系统加强资金监管、落实医改任务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卫生部党总书记张茅指出,加强卫生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管,保证项目的公开透明,加强源头防控等是当前资金监管的工作重点。他强调监管工作的重心要做到四个转变,即由过程向结果的转变,行业向社会的转变,文件向网络的转变,重点向驻点的转变,以保证资金使用的绩效,确保每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从为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2012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政府部门要防止对财政投入资金的违法违规使用,加强资金监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强调,在资金监管方面,需要将项目的执行情况与资金的使用绩效作为重点考核的内容,可以采取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的考核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在汇报预决算草案时要对卫生投入情况进行专门说明,同时还要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如国务院医改小组办公室协作,加强医改实施情况和效果的监测评估。在针对公共卫生投入资金使用状况的监测评估的记者招待会上,卫生部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司副司长傅卫指出,在重大专项实施之前,就充分考虑到如何使大量的投入切实发挥效应的问题,这表明政策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执行。

三、提高医改投入资金使用效益的完善措施

政府作为医改制度的实施主体,理应对资金的投入使用加强监管,但是作为医改实施对象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医改受益对象的广大社会民众,同样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借助自身的资源为医改制度的顺利实施,医疗资金的有效使用做出努力。

(一)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公立医院内部为保证医疗活动有效进行,保护医院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记录真实等而建立的各种措施和办法的总称,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建立,成本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等。从现状来看,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薄弱,会计核算混乱,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和预算编制体系,造成资金的不必要浪费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到医院内部之后,首先需要作为会计信息予以反映,而资金何时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均需要在事先做好详细的预算与规划,并做好成本控制,积极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从保证和维护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出发,公立医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首先,完善医院的信息系统,特别是财务核算系统。严格要求业务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真实完整的反映医院的经营运转状况,特别是对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状况。其次,要求全院上下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将成本控制的理念运用于日常业务活动中,合力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再次,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将预算管理作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进行宣传,事先编制医疗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的现金流量预算,以实现补助资金的最优化分配。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项目成本;公立医院;成本核算

引言

私立精神类医院的飞速发展,使公立医院管理层的成本管理意识逐步增强,因此,开始重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准确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能使医院管理人员掌握可靠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从而有效的改善医院运营情况。Y医院成立于1959年,是一所以承担全市精神卫生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和对外学术交流任务的市本级直属公立三级精神专科医院。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以Y医院检验科为例,研究作业成本法在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一、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选取Y医院检验科的直接成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检验科医疗服务项目的耗材用量、作业用时、科室人数、卫生材料领用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等。

(二)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Y医院检验科显微镜下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析、血常规(五分类)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2020年的成本数据。采用阶梯分摊法,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式进行三级分摊,应用作业成本法对医疗服务项目开展成本核算。具体成本流程(见图1)。

二、项目成本核算

(一)确定检验科成本库

根据《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暂行办法》,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应以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二级分摊成本核算为基础,将两类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作为核算对象进项成本归集和分配。2020年二级分摊基础上的检验科科室成本(见表1)。

(二)划分作业

通过现场询问检验科工作人员,Y医院检验科工作流程大致分为挂号、开单、缴费、打印条码、贴条码、采集样本、运送病区样本、添加试剂、检测、审核报告、出具报告几个步骤。根据科室间讨论,最终确定以下三个作业中心:采集样本、检测样本、复核及报告。

(三)确定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分配科室间接成本

为医疗服务项目活动直接发生的成本费用,无论能否直接计量都按直接成本计入医疗服务项目中。Y医院卫生材料费能够采集到相对准确的单位项目例次使用量、全年领用量和项目例次,因此,可通过计算直接计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Y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分为专用设备折旧和一般设备折旧。专用设备是指只能用于该项目的检测,例如做血常规的设备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做显微镜下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析的设备全自动血细胞形态分类识别系统、显微镜和做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设备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等,这些专用设备折旧直接计入项目成本。一般设备折旧包括医用冷藏箱、条码打印机、激光扫描枪、电脑显示屏和主机等,按工作例次分摊计入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因此,Y医院检验科直接成本包括卫生材料费,专用设备折旧费。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服务项目的确定为间接成本,该部分成本需先确定资源动因,再分配到作业。间接成本包括人员经费、物业管理费、维修(护)费、一般设备折旧、水电费、其他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医辅成本、管理成本,主要根据作业例次、科室人数、面积分摊计入。

(四)确定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至医疗服务项目

在确定检验科各作业总成本的基础上,还需要确认各项作业动因并统计作业动因量,据此将各作业成本计入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向Y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咨询了解,得到三个医疗服务项目的人工作业工时和工作例次。年检验医疗服务项目1047208例次。具体作业动因量采集表(见表2)。本分析中的人员经费按照医疗项目作业人数以及作业工时来分配。通过向检验科工作人员了解,检验科人员总理论工时为每月5天夜班×24小时,10天白班×6.5小时,则年总理论作业工时=(6.5小时×10天+24小时×5天)×60分钟×12个月=133200分钟。在卫生材料方面,考虑到成本费用与医疗项目的对应关系,将其拆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情况分别计入,前者,例如C-反应蛋白测定试剂是检测超敏C蛋白反应的专用试剂,无须计算直接计入关联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后者,根据采集到的年领用金额与对应检测项目例数作为分摊标准,分配计入关联医疗服务项目成本,例如采血针、采血管、检查手套、止血带等。由于每次采集的血液样本通常用于多个项目的检测,因此,一次采集样本的卫生材料费需要分摊到多个项目。每例采集血液样本卫生材料费=Σ各卫生材料全年领用金额/全年对应检测例数。由于检验科医疗服务项目多达160多项,限于篇幅,本文以作业例数较多的医疗服务项目为例,仅列示超敏C蛋白反应采集血液样本作业的成本分配过程(见表3),以及三个检验项目分配完成后的单位成本明细汇总表(见表4)。

三、作业成本法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间接费用分配不准确

首先,在实际测算项目成本过程中,行政与医技科室没有单独安装水电表,从而无法准确得到该科室的实际水电用量情况,只能通过科室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计算得到。其次,目前医院一些房间面积归属科室不明确,后期可能需要根据相关科室的反馈及时调整面积归属。最后,成本分摊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会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管理层应根据精神专科医院自身的特点,探讨合适的成本分摊标准。

(二)成本核算工作领导小组未有效落实

成本核算员缺乏对医技科室业务的了解,在进行数据采集、成本核算以及确定资源动因等时,核算进度缓慢,这就需要由各部门派出负责人组成的成本核算工作领导小组来协调解决成本核算中所遇到的问题。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需要医院各科室人员一起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它的成功运用需要医院各个科室人员的配合。成本核算方法中各项费用的分配需要与各个科室人员进行沟通协商,最终得出的各科室成本才能得到科室人员的认可,将科室成本与绩效相挂钩后的绩效考核方案才能顺利推行。作业成本法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其流程较为复杂,它和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对于医护、管理人员来说,是较为新生的事务,更需要组织体系制度的支撑,需要由成本核算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全院人员切实参与到作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去,从而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

早期医院的科室成本核算是利用办公软件作为工具进行手工核算,但是较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需要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复杂烦琐的手工成本核算已然不能满足现在医院精细化的管理要求。现Y医院已引入联众科室成本核算软件,数据主要采集HIS系统中的信息,然而还有很多数据不能直接从HIS系统获取,例如人力成本,打通成本软件系统与人力资源系统,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核算员对于人力成本核算方面的工作量。随着医院规模和业务量的扩大,打通医院行政管理系统与医疗业务系统尤为重要。成本信息的价值具有时间性,会计信息若无法满足及时性的要求,亦无法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即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四)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落地,医院经营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医疗机构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这要求医院管理者与时俱进,让全员树立成本控制的观念,但这仅仅靠医院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其他一线临床人员和后勤人员成本意识的强烈与否也是医院成本控制的关键。医院应定期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汇报及反馈日常工作中的传递作业成本法核算理念与重要性。

(五)绩效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现有绩效考核方案下,医技科室检查例数是对科室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科室主任应合理安排人员工作量,提高人员利用效率。在绩效考核中改变传统“收入-成本”的考核标准,采用“成本费用率”使科室成本与绩效更合理挂钩,设立与绩效、预算目标符合的成本目标,增强科室自身成本控制意识,这对于实施作业成本法数据搜集的精确度有积极意义。

(六)医疗服务项目收不抵支

相较于综合性医院,精神类专科医院检测量较低,以显微镜下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析和超敏C蛋白反应为例,检测一例的收入小于其成本,一方面,由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支出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全年检测量较综合性医院低,故每例所分摊的设备折旧较高,造成收不抵支的情况。为改善当前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收不抵支的情况,医院积极开展科室成本和项目成本核算软件化,将成本与绩效考核相关联,明确成本管控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标准,从而降低医院内控风险。

结语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4

【摘要】

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基层事业单位加强会计核算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这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对策,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

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财务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会计核算与管理在基层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凸现出来。但在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阻碍着单位的发展。

1.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核算基础原则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大多数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遵循的基础原则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指在以真实产生现金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纳入核算范围,而那些没有产生当期产生现金的经济活动暂时不进行核算。遵循这种制度来开展会计核算制度,可有效提高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及效率。但应用这种制度以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会计核算工作无法真实反映当期的经济活动,使绩效评价和各方面考核并不准确。如业务部门当期有很多尾款或业务款没有结算,那么必然会造成该业务部门业绩不达标。但若是在今后某个月中突然有很多过去尚未完成交易的业务来结算尾款,那么就会提高该月业绩,给基层事业单位管理层带来“业绩好”的假象[1]。

1.2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基层事业单位还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这一现象。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1)原始凭证填写不规范。一方面,会计人员对规范填写原始凭证的意识并不强,很多会计人员在填写原始凭证时,由于粗心、马虎等原因,导致凭证上重要信息漏填。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诱惑或各级领导的制约,在填写原始凭证式可以不按照相关规定,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不良风气的蔓延。(2)记账凭证工作存在问题。首先,由于原始凭证填写阶段造成的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到记账凭证工作的准确性。其次,有些基层事业单位本身就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记账凭证规范,导致会计人员记账凭证标准不一,并对后续的会计核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3)账簿书写不规范。明细分类账及登记方法的不规范会加大明细账核对的难度。总之,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会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并阻碍着单位发展。

1.3预算管理不完善

预算管理不完善也是现阶段我国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预算编制不合理。过去阶段,预算编制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会以历史成本和收益作为该阶段预算编制的依据。虽然这种编制方法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发展,但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没有结合各业务部门未来经济活动及市场环境,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结果和实际存在偏差。并且,由于会计工作的不规范导致财务报表没有真实反映历史财务信息,更降低了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2)预算编制缺乏有效执行。一方面,各业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以执行预算作为准则,这样就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和预期目标有些出入,并难以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业务及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时,没有把基础支出和业务支出给区分看来。业务部门往往拿业务预算来进行基础支出活动,从而导致业务及总体支出超出预算。同时,基层事业单位由缺乏这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至始至终不够重视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导致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真正作用。

2.改善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对策

2.1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基层事业单位想要提高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规范会计工作。具体可从几个方面出发:(1)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从而使会计人员知法、懂法并积极把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工作之中。基层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准则,明确各环节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规范,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避免过去中会计人员凭借主观意识办事。(2)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优化会计工作原则,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或彻底摒弃这种制度,引入现代现金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工作原则,从而使会计核算真实反映当期基层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同时,还需要规范如记账凭证、账簿书写等一些列基础工作,按照相关规范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及质量,为财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3)要加强基层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善于发现工作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解决风险,避免单位收到损失。

2.2完善预算管理

完善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从而促进单位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首先,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预算编制不仅要结合历史情况,还需要迎合未来发展需要和市场环境变化。其次,做好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评价,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善,从而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同时,培养职员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职员参与并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2.3加强财政监督

想要避免由会计核算不到位引起的财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通过加强财政监督来实现。过去阶段,我国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政监管这方面工作相对薄弱,导致会计核算缺乏有力的制约,使违纪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而加强财政监督,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从而避免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也是加强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单位要加强培训力度,做好系统的培训规划。培训内容也必须迎合时代需要,不可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其次,建立奖惩机制,从而达到激励效果,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计工作中。

3.总结

过去阶段中,我国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缺陷,这些缺陷都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对单位发展有着不利影响。而改善这些问题,需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并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促进单位稳定发展。

作者:高炳照 单位: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金冬梅.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

第二篇:铁路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

铁路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存在会计核算、资金运用及全面实施营改增后甲供料等三个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探讨解决办法,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基本建设是按项目分账套核算还是设置明细科目核算,由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情况而定;二是建设单位在建设资金一时难以到位的情况下,可以用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只要建设单位运营资金充裕,国家应允许运营资金用作基本建设,以减少建设项目银行贷款,降低建设成本;三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再实行甲供料已无必要,应予取消。

关键词:

铁路;基本建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建设资金;营改增;甲供料

铁路基本建设财务工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本建设是否必须按建设项目设置账套单独核算,二是建设单位的运营资金能否用于基本建设,三是营改增后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可否取消甲供料。虽然探讨的是铁路基本建设,但这些问题在其他行业的建设管理也是存在的,需要广泛开展讨论。

1基本建设是否必须按建设项目单独设立账套进行会计核算

1.1问题的提出

昌九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铁建设和运营公司,公司目前有三个会计账套(已经运营的铁路设置一套账,两个铁路在建项目各设置一套账),每个会计账套都单独核算,单独编制会计报表,核算工作量繁巨。此问题由来已久,在全国的建设领域普遍存在,有的市政投资公司负责几百个建设项目,也是按每个建设项目设置账套核算。财政部2003年12月10日《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规定,“根据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帐户核算和管理”。上述规定在要求上是清楚的,即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但“单独建帐”,是单独设立账套核算,还是在总账中设立明细账核算没说清楚。而且“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帐户核算和管理”,这里的“帐户”应是指会计账户。如果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帐、单独核算”,又似乎是要求单独设立明细账进行核算。2015年,铁路运输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铁路基本建设会计与运营会计合二为一,为此,《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国铁基建项目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问题的通知》(铁总财〔2015〕40号)规定:“适应铁路现行基建管理模式,基建项目继续执行财政部及铁路总公司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按项目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小型基建项目可以开设一个银行账户,在一个账套内按项目名称明细核算。”铁总财〔2015〕40号文件的表述没有歧义,基本建设总体上要求按建设项目设置账套单独核算,如果是小型基建项目,则可“在一个账套内按项目名称明细核算”。财政部2016年4月26日的《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规定,“按项目单独核算,按照规定将核算情况纳入单位账簿和财务报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没有提单独建账,只提了单独核算,但其后又说要“按照规定将核算情况纳入单位账簿和财务报表”。如果是通过按项目设置专门的明细科目来单独核算,其核算情况本身就在单位的一套账内,没有必要再提此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似乎还是要求按项目分账套核算。

1.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会计核算既要满足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府对其投资建设的项目需要监管,要求专款专用,为此要求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其实,在会计上要求实行单独核算的情况还比较多,比如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按品种核算、按工序核算、按班组核算,企业按部门核算盈亏,政府拨付的研究经费要求企业单独核算,等等。实现单独核算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封闭方法,即单独设立账套核算,这种方法就单独核算的效果来说是最理想的,因为所有的会计资料是单独的,但其缺点是会计核算工作量大。第二种方法是在总账下面按建设项目设置明细账核算,这种方法不仅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上能够单独反映需要核算的项目,而且可以通过专用的明细科目来编制该项目的会计报表。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优点是一个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都在一个会计账套中核算,可以大大减轻核算工作量,缺点是不能单独对外移交该项目的会计资料。可以根据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上的需要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对需要建设单位向接收资产的单位移交会计资料的建设项目(如代建项目),采用方法一,按建设项目单独设立账套核算;对不需要对外移交会计资料的建设项目,采用方法二,在总账下面按建设项目设置明细账核算。采用方法二核算,具体可如下操作:1)银行存款核算。为实现建设资金专款专用,按建设项目单独开设银行账户,在“银行存款”科目下按建设项目及所在银行设立明细科目核算。2)在建工程核算。在“在建工程”科目下按建设项目及主要支出项目设立明细科目,归集某一建设项目的建造成本,建设项目发生的直接支出,直接列入该项目的明细科目;建设项目之间或建设项目与其他业务共同发生的难以直接分割的支出,采取一定的分摊方法,将所分摊的费用列入该项目的明细科目,分摊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3)债权债务核算。在“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债权债务科目下,按建设项目及收款(付款)单位设立明细科目,按相关资料核算建设项目的债权债务。对发生共性费用而形成的债务,在将共性费用分摊到各建设项目的同时,将所分摊的费用对应的债务列入到相关建设项目。4)所有者权益及其他的核算。在涉及所有者权益及其他的业务的一级会计科目下,按建设项目设立明细科目核算。上述核算方法,既贯彻了建设资金专款专用的要求(每个建设项目都设立了银行专户),又能单独核算出各建设项目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建造成本,还可以根据各建设项目的明细科目,为各建设项目编制出会计报表,并且,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在一个会计账套中核算和反映,企业总体会计报表可根据会计科目编制,或汇总各建设项目的会计报表编制,大大减轻了核算和报表编制工作量,并满足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要求。

1.3相关建议

鉴于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践中,长期存在按建设项目分别设置会计账套核算的规定和做法,而《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1号)对此只提了单独核算的要求,没有再提单独设账,建议财政部在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解释时明确“单独核算”的含义和要求。建议基本建设是按项目分账套核算还是分科目核算,由企业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自行选择。

2建设单位的运营资金能否用于基本建设

2.1问题的提出

昌九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一个铁路建设项目,2016年安排的投资计划都是权益性资金,没有安排银行贷款。而股东的权益性资金有一个筹措过程,有时在时间节点上难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拟用公司的运营资金垫付建设之急需,待股东的权益性资金到位后予以归还,询问有关人员,答复企业的运营资金不能垫付建设资金。欲用银行贷款解决,又苦于投资计划没有安排银行贷款,无奈之下只能暂延后支付工程款。现行文件中只有关于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优先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资金拨款“五不超”等规定,没有不能将企业的运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的规定。但曾经有一个企业因将运营资金垫付了建设资金,而受到审计通报处理。企业运营资金不能垫付建设资金的观点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来自对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的误解。应充分肯定,专款专用是对建设资金使用的基本要求。但企业在建设资金一时供应不上的时候,用运营资金垫付是一种临时的应急措施,目的是满足建设的需要,不属于建设资金专款专用问题,因为,垫付的资金还是用在建设项目上,没有挪作它用。其次来自对投资计划管理的误解,认为投资计划没有安排使用企业自有资金,所以不能将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投资计划对资金款源上的安排,是明确出资主体和筹资渠道,目的是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而上文已说过,企业在建设资金一时供应不上的时候,用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目的是解决建设资金到位的问题,待建设资金到位后,企业再将建设资金归还给运营,投资计划关于资金的安排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种误解还来自对投资规模的控制,认为企业用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将冲击国家的投资规模。事实上,企业将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还是用在原有的建设项目上,没有新增投资项目和扩大投资规模,不存在冲击国家投资规模的问题。

2.2现实的需要

2.2.1用建设单位的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是基本建设过程中的应急需要

这种应急需要表现在建设资金难以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如果不允许企业用运营资金予以垫付,将影响建设进度和施工单位的稳定。笔者以为,不仅应允许在权益性资金难以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用自有资金垫付建设资金,也应允许企业在投资计划安排的银行贷款难以到位的情况下,用自有资金垫付建设资金,以保证建设工程的有序推进。

2.2.2将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是减少建设项目债务性资金、降低建设成本的需要

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权益性资金是国家或股东的投资,股东的投资,既有自有资金,也有债务性资金。而投资计划中的债务性资金(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实际也是由作为建设单位的企业来筹措的,其资金成本最终由企业承担。如果只允许股东用自有资金来投资建设项目,而不允许建设单位用自有资金来减少建设项目的债务性资金,在理论上难以理解,现实中也不利于降低建设成本。

2.2.3将企业自有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推进铁路建设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拉动效应和推进作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加快推进铁路建设。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改基础〔2016〕1536号)提出“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的宏伟蓝图,铁路“十三五”规划要增加铁路营业里程3万km,“十三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铁路建设急需大量资金。《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提出,实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筹集铁路建设资金。《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规定,“企业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应当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自有资本比例及其他规定”。作为建设单位的企业,在运营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用其自有资金作为建设资金的一个来源,以盘活自有资金、降低建设成本,促进基本建设投资来源的多元化,但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自有资本比例及其他规定”。

2.3相关建议

1)鉴于目前规章制度没有规定,而实务中却不允许建设单位用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建议国家财政部门、铁路财务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建设单位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用运营资金垫付建设资金,使现实操作有据可依、依法规范。2)建议国家财政部门、铁路财务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建设单位可以用其富余的运营资金用于建设项目,以减少建设项目的银行贷款。

3营改增后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可否取消甲供料

3.1问题的提出

甲供料是指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将建设所需的部分材料自行采购,并交由施工单位施工使用。铁路基本建设的甲供料,在2012年以前纳入了概算和验工计价,只不过建设单位采购后,将所支付的材料价款从施工单位工程结算款中扣除,此时的甲供料实际上是一种材料代购行为;2012年以后,建设单位将甲供料从概算中分离出来,不纳入招标和施工总价承包合同,自己核算甲供料的采购成本,并将其计入建设项目的建造成本中。考察实行甲供料的目的,不外有二,一是确保材料质量(建设单位认为这些材料由自己采购,其质量才有更好的保证),二是降低建设成本。在实施全面营改增以前,建筑业交纳营业税,如果这些材料由施工单位采购,建设单位要承担这部分材料的营业税,改为甲供料后,因甲供料不计入施工单位工程结算款,建设单位可减少由此多交的营业税。特别是2014年铁路运输业实行营改增后,铁路建设单位实行甲供料,不但可少承担营业税,而且可抵扣甲供料所带来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少交增值税,并降低建设成本。从2016年5月1日起,国家全面实施营改增,建筑业由交纳营业税改为交纳增值税。营改增后,新的基本建设是否还有必要实行甲供料?

3.2问题分析

营改增后,新的基本建设项目已无必要实行甲供料。

3.2.1实行甲供料不能再为建设单位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好处

营改增后,无论是否实行甲供料,建设单位的建造成本都是一样的,甲供料不能再为建设单位带来减税效应。举例说明如下:某铁路建设工程不含增值税的概算为100亿元,假设其中可用作甲供料的部分为10亿元,施工单位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假如这10亿元材料全部由建设单位甲供,建设单位的工程投资为111.6亿元[(100-10)×(1+11%)+10×(1+17%)=111.6],其中,在建工程支出100亿元,进项税额11.6亿元。如果10亿元材料不实行甲供,而由施工单位自购,建设单位的工程投资为111亿元[100×(1+11%)=111],其中,在建工程支出100亿元,进项税额11亿元。由此可见,实行甲供料与不实行甲供料,建设单位的在建工程支出都是100亿元。可能有人会说,实行甲供料比不实行甲供料,建设单位可多取得进项税额0.6亿元,可少交增值税0.6亿元。但要知道,建设单位为此多支付了工程款0.6亿元(不实行甲供,建设单位只需支付工程款111亿元,而实行甲供,要支付工程款111.6亿元),收支相抵后是平衡的,建设单位没有额外获得经济利益。

3.2.2实行甲供料不利于促进施工单位采用一般计税方法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一般纳税人的施工单位以清包工方式以及为甲供工程、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简易计税方法。甲供工程,是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据有关解释,只要建设单位提供了甲供料,哪怕是很少的甲供料,都属于甲供工程。施工单位选择一般计税方法比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将为建设单位增加3.67倍的进项税额(11%/3%),建设单位减少的税负不可同日而语。营改增后,实行甲供料本身不能为建设单位带来任何经济利益上的好处,而且,实行甲供料将使施工单位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建设单位利益将大受损失。

3.2.3不实行甲供料同样能够依法保证工程质量

有种观点认为,铁路建设项目对钢轨、道岔、支架、防水材料等只有实行甲供料才能保证材料质量,以此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逻辑错误,如果只有建设单位采购的材料才能保证质量,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材料难以保证质量,那应该所有工程建设的材料都由建设单位采购。而工程施工大量使用钢材、水泥,桥梁建造使用专门材料,这些材料都由施工单位自购,难道这些材料对工程质量就不具有重大影响吗?难道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采购这些材料就可以放心了吗?日常工作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自购的材料,同样需要进行采购把关和质量监管。况且,确保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安全,是施工单位的合同义务和法律责任。建设单位不能代替施工单位履行这种责任,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施工单位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加强招标监管和材料验收监管,督促监理单位加强日常验收把关,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出现质量问题按合同依法追究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

3.3相关建议

建议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建设单位对新的基本建设项目不实行甲供料。为此,铁路基本建设主管部门需要修改有关甲供料的规定。

作者:黄小新 单位:昌九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副部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S].2002-09-27

[2]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S].2003-12-10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S].2016-03-04

第三篇:公司管理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研究

摘要:

自从2006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新型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借助这些新型的会计准则体系,来实现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式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进而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本篇文章就主要股权投资与会计核算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给相关领域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研究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开始朝着股份制的方向发展,因此来提升上市公司的经济水平以及经济利益。为了推动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就要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给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利润。但是,由于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因此,为了给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要对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改进,因此来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会计核算水平。

一、股权投资与会计核算的相关概念

1.股权投资的含义。所谓股权投资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借助支付同等的价格的方式来取得相应的股权。换句话说,上市公司利用投资的方式来获取被投资企业的股份,上市公司在对其他公司的股票、资产进行投资时,投资的主要作用就是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获取,第一种是经济利润;第二种是股份权利。股权投资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对上市公司旗下的子公司进行投资;第二种是对联营公司进行投资;第三种是对合营公司进行投资。股权投资具备的主要特点就是投资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的股份。

2.会计核算的含义。会计核算,又名会计反映,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为货币。会计核算主要是指根据公司会计主体的资金运行情况通过核算的方式将其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将会计主体中存在或者结束的经济交易进行核算。会计核算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是账目的记录工作;第二方面是账目的核算工作;第三方面是账目的汇报工作。要想保证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就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核算方式,从根本上确保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还要制定完善的会计报表,制定会计报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公司上级领导可以全面的清楚公司的各项会计信息。会计的核算方式主要包括账户的建立、账目的记录、账目的核实、账目的计算、会计报表的制定等。

二、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变化

1.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成本上的变化。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成本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计量方式上。首先,在进行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投资方式是现金交易的方式,应该根据上市公司实际投入的资金量,用来当作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其中,原始投资成本中要包含纳税额度以及相关手续费等成本。其次,在进行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投资方式是非现金的交易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把资产的实际价值折合的现金,再加上税务和补价的支付的价值,用来当作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最后,在进行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投资方式是债务重组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股权投资,我们可以根据收债权账面上实际的成本价值再加上所支付的税务和手续费等成本,用来当作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

2.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会根据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在对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时,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及时的修整。首先,在对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管理时,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情况给予适当的修整,如果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远远高于被投资公司的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就不需要对原始投资成本进行修整。但是,如果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远远小于被投资公司的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就应该对股权投资成本进行修整。在进行休整之后,要保证上市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远远高于被投资公司的公允价值份额。其次,在进行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要对被投资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或者可以通过制定准确的会计核算报表的方式全面掌握投资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式要结合被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报表进行适当的修整,这样可以全面的了解投资的亏损以及营利情况。

三、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进措施

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的管理中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众多种,但是我们应该用哪种方式进行上市公司的管理中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会计核算人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管理中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结果的精准性,首先,要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股权进行合理的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核算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上市公司与被投资公司之间的控制以及影响,来选择合理的核算方法。例如,港口企业在进行某项经济活动投资中,为了实现两个公司同时控制较为重要的生产经营决策以及财务事件,互相影响作在两个公司在其他公司财务决策里具有参与权利,但是不具备操控权利。这种状况下,我们通常采用权益法的方式来实现会计核算。如果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影响,同时也不具备操控权利,就不会给市场带来任何的权益影响,这种状况下,我们通常采用成本发法的方式来实现会计核算。成本发与权益法作为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最主要的两种核算方式,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两者之间可以进行转换。例如,成本法在对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把成本法核算中股权投资价值用来作为公司的原始投资成本,并利用权益法的核算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应用这种核算方式的主要条件为投资公司将不再拥有被投资公司的全部影响力以及操控权利,同时股权投资的实际经济价值将不能精准核算出来。如果投资公司还要进行投资,这就会给被投资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要想再进行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投资公司就要把原有股权和新增股权进行区别处理。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商誉的方式,借助利益比例对投资公司所具备的净资产价值以及持有的原始股权价值的差额进行衡量。若投资公司所具备的净资产价值以及持有的原始股权价值的差额呈现正值时,就不需要对其进行修整;如果投资公司所具备的净资产价值以及持有的原始股权价值的差额呈现负值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整。此外,如果在进行股权投资时,存在消减投资的情况,使得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式由权益法转化成成本法,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进行修整,进而给改变核算方法提供了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选择时,主要是以以灵活、变通核算方式为主,如果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有一定影响时,我们就应用权益法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如果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时,我们就应用成本法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通过合理的选择核算方式,来提供上市公司核算结果的精准性,从而给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作者:魏军 单位:大连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琴.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132.

[2]姚毅.关于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64.

[3]蔡国远.上市公司管理中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01:248.

[4]蔡国远.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的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导报,2015,03:15+14.

[5]邱昭联.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与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33:37.

[6]管建强,王红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01:68-75.

第四篇: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

摘要:

当前医疗体制已经实行了改革,新的医疗政策也随之颁布。作为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主要分析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

关键词:

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我国进行新医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它为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很详细的规划了我国未来的医疗事业。但是对于医院的管理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了。因为医院在医疗服务的期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财务管理,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来为医院以后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医改的发展背景下,医院需要根据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本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创新,提高医院的管理能力。

一、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随着新医改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推广,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当然也对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医改中制定的卫生机制是比较多元化的,它主要是以政府来作为导向,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减少居民医疗卫生的费用。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把医药做到了良好的区分,这样能够大力的实现销售的药品零差价率,也提高了药事的服务费用,把以技养医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新医改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也有新的要求,比如说它规定技术费用和药事服务费用都加入到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范围之内,这就需要建起里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医院能否正常运营,而且还对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它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这样才能符合新医改的要求。当然医院在新医改的政策下,是一定要进行全面的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通过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能力。

二、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所面临的问题

1.医院缺乏严格的监察和内控制度。为了最大程度的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是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和严格的监察和内控制度的,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医院顺利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很多医院的监察和内控机制并不严格,这必然会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因为它无法规范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也无法对资金和票据展开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能有效的保障医院的财务安全。还有一些医院则是没有严格的把关经费的收入和支出,而且还有医院连基本的审计机构都没有,这就无法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供可靠的依据。

2.成本核算不规范。医院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核算是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的,而且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质量。在原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制度下,医院在成本的设置方面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是在成本和费用之间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对于成本的范围也没有进行十分明确的界定,成本的核算就会变得不全面,进而导致会计核算方法和成本的分配上出现不科学的现象。这就使得医院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核算的工作随意性太强了,这对于医院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资金筹集方式单一。虽然说,医院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但是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当前很多医院依然存在着不科学的筹资方式,一部分的医院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还是依赖于固定的业务收入和政府的财政补助,基本上是没有其他的筹集资金的渠道的,这就会极大的限制了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新医改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1.扩大资产的管理范围。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新医改政策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它就必须要适应新的医改政策,扩大资产管理的范围,从而使得资产管理的范围适合新医改的要求。比如说不管是固定资产还是非固定资产,这些都是亿元资产中的一部分,因此医院的固定和非固定资产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所以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医院的产权、资金、核验项目等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医院在进行管理资产的过程中,是需要根据相关的新医改政策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来作为依据的,另外对于医院的日常收入以及政府提供的资金补助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管理,使得财务管理更加全面,进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2.改变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新医改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必然是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要让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够适应现展的大环境。为了提高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要重视医院的成本核算,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保证医院服务的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医院在新医改的条件下,是一定需要对医院的成本和成本的控制给予高度的重视的,医院可以采取分级的成本核算方法来进行核算,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而且也可以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医院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还需要把财务管理手段具体的应用在成本核算中,这样可以全面的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院在进行核算成本的时候,一定要对辅助项目的指出进行及时的改变,采用分级核算的方式,控制各项成本。制定出财务管理的流程图,把各项的成本、支出以及费用等都明确的表现出来,并且还要构建起付费方式的模型,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3.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一定要满足新医改的基本要求,只有对医院财务的各项指标都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才能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变得更加的规范,有效的提高医院的业务能力、运营能力和增长的能力。在具体的财务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只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如说需要综合医院外部的各项政策以及医院背部的各项信息,然后再把财务比率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才能保障得出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和全面、客观,从而找到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等,而且还需要寻找相关的政策,这样才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为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医院的相关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并且还要满足新医改政策的要求。所以在新医改的政策下,医院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是需要正确的认识财务管理的,另外还需要正确的处理医院财务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水平,并且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还要进行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医院获取更多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四、结语

医院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及时的解决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满足新医改所提出的新要求。

作者:苏文 单位: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赵鸿铭.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6:73+69.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5

1.1人员的配备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层次不断提高,也改变了二级医院药学部门由原来只能招收中专、大专生的情况,现多数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虽然二级医院药学部门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由于我国药学教育的局限和药学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合理,80%以上的药师其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医院临床实际需要。近十年来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为医院培养知识结构相匹配的临床药师,可是其中的优秀人员少之又少,不能充实到基层医院的药学工作中,同时制约了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形成与大医院越来越明显的差距。

1.2医院的重视

二级医院管理者对医院药学学科发展认识不足,对药学部门的工作仅停留在“保障供应型”的观点,对药剂科的要求是保证药品质量,保障药品供应等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上,而对医院临床药学的将来发展未做筹划。虽然配备了1、2名临床药师,且低于卫生部对二级医院不少于3名临床药师的要求。现有的临床药师多数时间是为卫生部门的医疗质量检查和医院管理年活动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参加考评,剩余时间只能做一些基本的临床药师工作,包括药品不良反应汇报及定期的处方点评和医嘱评价,偶尔下临床收集重点病例,并未做好真正意义上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到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及患者用药教育。药师也很少参加院外的一些培训学习,因为给予药学部门的经费有限。没有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就难于在工作中创造成绩。诸多因素主要是二级医院领导没有认识到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长远收益,而只考虑到目前的点滴投入与回报不相符,不能理解临床药学工作的意义所在。

1.3自身的认识

二级医院药师对临床药学学科发展认识上有很大偏差。高年资、学历低、职称低的人员认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年轻人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到“发药、调药不出错,顺利退休就好”;而年轻的、高学历人员基本能认识到发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由于繁重的日常药品供应工作,使其无法抽身从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临床药师工作。有人也认为自身的临床知识储备不足,未经过培训或相关学习,对已掌握的药学知识如何应用临床信心不足,导致不敢下临床,不愿与医护人员及患者交流,更谈不上协助医生合理用药。同时因为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在这种工作环境中难免打消本来就脆弱的下临床的决心。所以高学历人员也只能不务“正业”,大材小用,面对现实。多数二级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也只能流于形式,有名无实。

1.4科研的氛围

随着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取消,基本的药物提取、分离工作已经意义不大,目前的科研方向是紧贴临床,开展药品合理使用研究,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以减轻患者的看病负担,从而节约国家医保开销。应该说这几年来的硕士研究生都有一定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都能坚持“临床需求就是科研方向”的原则,在科研选题时“注重前瞻性、保持连续性、突出实用性”,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的申报工作。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科研资助项目倾斜临床科室及疾控研究,对属于辅助科室的药学部们的课题不够重视,屡次申报未能通过院内评审,就更难到达上级部门的认可。这可能是课题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于起码的反馈意见都未形成,无疑是对药学部门申报课题的一种打击。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申报课题的信心不减,2003年5月与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合作,参与葛根素注射液临床应用评价;2007年3月调研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合理应用,同年5月参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及合理应用项目,顺利完成了相关任务,提供有价值的病例材料总计100份;2008年也和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参加了解放军第301医院对中成药处方评价工作,共评价处方1200份,为其项目完成提供了很大帮助。说明二级医院在缺少学科带头人的情况下也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只需要等待一个好的课题申报机会。

2二级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必要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世界上死亡的人群中有1/7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在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在美国每年因处理药物造成的伤害事件所消耗的费用逐年增加,1994年为700亿美元,1995年为760亿美元,到2000年竞高达1770亿美元。据报道,在我国每年有50万例患者因用药不当而住院治疗,有19万余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面对用药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社会急切呼唤药师为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专业性的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健全、新医改政策的全面实施,“以药养医”现象将逐步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技补医”的转变,促使药师从“药品保障供应型”向“药品知识和技术服务型”转化,注重“以合理用药为宗旨、以服务临床为目的、以推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为内容、以临床药师工作为基础”的医院药学模式的转变,这是事实,也是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作为二级医院,医疗层次的现实情况、医疗设备的落后、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限制,诸多方面与三级医院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样用药安全问题就相对更加突出,对药师特别是临床药师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临床药学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护理学一样同时为医院医疗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三驾马车”。事实上,医院中的绝大部分医疗离不开药学及药学工作的介入,在医院整个医疗工作中,药学工作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可有可无的。

3二级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工作

3.1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深入临床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必要的资料记录,定期上报,对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原因,及时反馈,并认真履行作为二级医院被评为北京市药物警戒站的职责。

3.2做好处方分析、点评工作

对门急诊及住院病房的处方进行定期点评,写出分析评价报告,以规范临床用药,节约患者及医保开销;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实时监督,减少抗菌药物耐药现象的发生,建立并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以促进合理用药。

3.3做好高危药品的血药浓度监测

认清二级医院开展高危药品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购进相应设备,采用现代体内药物分析技术,运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基础理论,根据监测结果对给药方案进行设计、调整和评价,以达到临床药物治疗个体化的目的,确保住院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提高二级医院临床整体用药水平,为药师下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建立切入点。

3.4编写内部资料提供医药信息

随着药物新品种、新剂型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也随之增加,收集最新的医药信息,编写《医药简讯》,以弥补临床医护人员所掌握的信息缺失,及时向临床一线提供最新情报,并编写二级医院自己的药物手册,以便临床及时、全面地了解和使用本院药品。

3.5提供用药咨询

设立专门窗口,配备能上网的电脑及相应学科专业书籍,让主管职称以上有经验的药师从事咨询工作,建立药物咨询登记表,详细记录咨询者的情况、咨询内容及药师解答情况。在下临床过程中,对医师和护士提出有关药物的相关问题,应及时、准确、全面、耐心地给予回答,尽可能地为临床及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专业服务,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工作。

3.6深入病房,书写药历,参与会诊

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采集临床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完整记录。它是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技术资料,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药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安全性和合理性的考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设性意见,进行合理用药干预,参与危重、中毒患者的抢救及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规范处方医嘱行为,参与到临床用药的实践中,真正找到临床药师应有的位置。

3.7做好患者用药教育

为患者提供药物选择、药物使用、药物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相关指导,为患者治疗服务,以便帮助患者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以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3.8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创造条件,扩大二级医院药学服务内涵,将这项原来由护士完成的工作集中由药剂科来做。通过药师配制前审核处方,及时发现问题、减少差错的发生,有利于控制药品的配制质量,便于药师发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也是临床药师介于临床药物治疗的一个切入点。这不但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使其能更好更直接地为患者服务,又提高了临床静脉药物的使用水平,同时输液集中配制还可避免分散配制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从而保证了静脉药物的使用安全。

3.9注重自身的提高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业务学习。临床药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同时要做好药师与医护人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培养临床思维,增强药师走向临床的自信心。

3.10开展药学科研

二级医院药学科研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水平可以影响和推动医院药学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药师开展科研对临床药物利用进行评价,对药物经济学进行探讨,配合临床在生理、病理条件下进行药动学、药效学以及药物等效性研究,通过对药物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成本-效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降低疾病治疗的总费用,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药学科研还能与临床形成紧密的联系,在为临床服务中也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促进医院科研学术的发展。

4困难与决心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中药药学服务;专业药师;患者满意度;探索

药学服务是指药学专业人才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向患者及社会提供药物相关服务内容,药学服务建设需要将患者需求作为服务中心,同时进行高质量服务[1]。药师最基本工作就是做好药物调配、供给等任务。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来院就医的患者越来越注重药房药师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对药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望[2]。

1资料与方法

1.1随机选取。在本院就诊、开具有中药饮片的处方,并在中草药房窗口候药的患者。

1.2方法:2019年1-2月设计并发放患者调查问卷,调查对中药饮片的认知程度和服务需求。2019年3-10月整理患者需求和反馈,根据相关法规,调整窗口服务措施,整理中药相关法规要求文件,比对我院现状,提出发展思路,开展饮片粉碎业务,根据患者反馈,整理用药宣传册,加强对药物咨询药师培训,整理处方审核所需专业资料,为临床处方审核提供系统的药学支撑。主要内容有统一药师服装、完善药房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药学服务培训、强化药师临床服务意识和素质,加强药师人性化服务理念,强调以患者为服务中心,每月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整改。2019年11-12月再次发放调查问卷,比较开展规范药学服务后患者满意度差异,汇总整理相关材料,并给出发展意见。

1.3观察指标:比较中药药学服务开展和调整前后,中药房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①中药房服务质量包括与临床沟通、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中药饮片煎药方法、交代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和个人仪表[3]。②患者满意度:由调研人员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选择中药治疗患者进行调查。

2结果

开展提升药学服务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提升药学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升,与开展前比较,差异较大。见表1。开展提升药学服务前后中药房服务质量评分比较: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后中药房服务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提升,与开展前比较,差异较大。见表2。

3讨论

通过前期窗口问卷调研,汇总相关患者需求,梳理我院中药房相关规章制度及窗口服务规范,制定以下提升中药药学服务能力的建议和方法,形成了我院特色的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窗口服务:窗口工作很重要,是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和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也是患者接受药学服务的主要场所。收方窗口是中草药房和患者接触的第一环节,目前也是窗口工作中任务和流程较多的工作岗位。收方药师的职责包括审核处方、在HIS系统确认处方,在叫号系统扫描传导处方,打印取药单,交代患者取药时间等工作。要求药师有较强责任心、较强工作条理性以及较强和患者沟通的能力,才能胜任窗口工作。充分利用我院门诊药房叫号系统,省略手工记录处方环节,节省了处方传递到调剂药师的时间,并能在饮片调剂复核完成后第一时间呼叫患者取药,缩短患者候药时间,规范药房服务流程。发药窗口是中草药房调剂服务的最后环节,也是一般患者就医的最后一个环节。最主要工作是核对患者信息,正确发放药品,并交代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中药房设计了简单的中药药嘱单,方便和患者沟通交流。药物咨询窗口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房整合部分核对岗位和咨询窗口功能,由主管职称药师负责解答患者的用药咨询,并做记录,对患者的问询收集并整理,针对性地给予合理用药科普宣教。由于中药相关问题的解答没有固定标准,如煎煮时间、服药时间是一个区间值,容易让患者误解,在不同药师咨询得到不同答案。中草药房各位药师综合参考相关医院草药房饮片包装说明书,编写《中药服务标准应答(初稿)》,统一应答口径。饮片质量控制:中药房推行全岗位、全流程质控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监控重点工作环节,全员参与饮片质量控制。饮片药品采购验收流程是饮片质控的起点和关键环节。采购把关供货商资质,库管把关饮片质量验收,药房药师把关日常饮片质量和养护。采购中药饮片由药房组长根据用量发起申领单,库管根据库存调整采购数量,采购审核后向供货商采购饮片,特殊情况向科主任汇报请示。各个岗位层层把关,确保采购流程规范。饮片的日常养护工作贯穿于药房各个工作环节。库管负责在库饮片的养护,饮片组长和调剂药师负责药房备货和装斗饮片的质量控制,并做质控检查记录,复核药师再次检查饮片质量。如发现饮片有变质等现象,应及时联系供货商退换货,保证调剂好的饮片全部合格,确保患者安全用药。饮片处方的收方、调剂、复核、发药等各环节均需进行质量控制。收方药师审核处方,进行四查十对。调剂药师再次审查处方,并准确调剂处方,重量误差要求±5%,关注饮片质量。复核药师审核处方,检查处方是否合理,调剂是否准确,饮片质量合格,特殊饮片处理,并包装标识。发药药师再次查看处方,核对患者信息发药。经过药师层层把关,保障患者安全合理服用中药饮片。我院临床药学模式:引进处方点评系统,做到处方全样本点评,制定调剂操作规程,收方、调剂、复核、发药人员均对处方进行审核,避免不合理用药。指定专人做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需要拥有中级职称、研究生学历及丰富的药房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成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小组,由草药组长、库管、临床药师等关键质控人员组成。在每月月初,将上月处方点评的相关内容进行汇总和反馈,将讨论确认后的不合理处方,填写临床反馈单反馈给临床医生。并结合药房工作实际情况,讨论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规范相关的工作流程。汇总日常工作中突出的重要问题或普遍存在问题,上报药剂科领导,寻求解决方法。汇总处方点评数据和重点示例,汇报医院处方点评小组。我院中药饮片特色加工模式,中药制剂前研究:我院在中药房成立粉碎室,制定工作制度和安全操作规范,配置粉碎机、烘干机和包装机。配备专人负责,设计了申请和粉碎加工记录单,和临床协商申请粉碎中药饮片的流程,用专业知识判定中药饮片的粉碎方式,根据组方药物的不同性质,采取组方粉碎或单独粉碎,并经过多次粉碎和过筛,达到临床诊疗用药的需求。依据药监局相关管理规定,为临床诊疗提供适当形式的中药饮片,并交代粉碎饮片储存的注意事项。目前,提出申请的科室对中药房的饮片粉碎业务表示满意,临床诊疗获得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除粉碎业务外,药房药师和科室医护沟通,仔细询问科室申领饮片的用法用量,并给出专业建议,根据协调结果,调剂不同中药饮片品种,调剂成不同的包装形式,方便临床做代茶饮、足浴等各种治疗。综上所述,中药房药师开展提升中药药学服务模式内容学习后,中药房服务质量各项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性提升。药房药师还需要与临床医生做到良好沟通、交流,建立团队服务关系,通过药学的专业知识辅助临床医疗,达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通过加强药师药学服务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中药房服务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既有利于患者治疗,还可以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石李芳.从联合用药的角度谈药学服务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396.

[2]沈力.高职中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0):18-19.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方法;编制工作程序

引言

让预算管理工具真正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作用,科学指导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的配置。医院在增强预算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同时,结合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多样性特征,通过对现有预算管理模式和预算信息系统的改造,推动医院核心业务与运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财务、运营与业务的有序衔接[1]。

一、医院全面预算编报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实质是以货币或数字形式表示的工作计划。要求医院各科室及分管领导充分重视,以编制全面预算为抓手,谋划学科和科室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2)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不得编制赤字预算”。(3)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能节省的先节省,能统筹的要统筹,强化存量增量统筹。要从严从紧控制新增支出规模,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任务清单和项目安排优先顺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急需刚性支出。(4)确保编报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认真贯彻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理念,强化预算意识,确保编制内容完整、依据充分、报送及时。(5)投资预算要加强前期论证。申报科室提供可行性论证,要求编制内容完整、依据充分、数据准确、责任可追溯。归口管理科室要对各科室上报的资产购置论证报告把关审核,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提出审批意见。(6)强化预算硬约束,原则上预算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7)制定医院全面预算考核管理办法,年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内部分配挂钩。

二、全面预算编制方法全面预算

主要包括:收支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

(一)收支预算编制方法

1.收入预算根据财务管理的稳健性原则,财政专项预算收入和科教项目预算收入由有关职能科室与上级部门沟通后编制。业务收入预算编制根据各医院DRG系统建设情况:如果相关病种数据可提取,按照病种工作量和次均费用编制收入预算;否则可以按照门诊人次、门诊次均费用、住院非医保出院病人、住院非医保次均费用、住院居民医保出院病人、住院居民医保次均费用、住院职工医保出院病人、住院职工医保次均费用,财政项目收入分项编制。业务收入预算一般由分管院长牵头,有关职能科室充分参与,如果医院设置运营管理部门,可以由运营管理部门牵头,各临床科室根据上年工作量以及业务收入水平,结合本年科室资源配置和发展目标编制。为保证医院人员经费、事业经费支出正常增长,要求科室合理预计业务收入,原则上收入预算不低于以前年度水平,有特殊情况的需要做书面说明。2.支出预算支出预算包括部门支出预算、专项经费支出预算、变动成本支出预算。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第一项部门支出预算该项预算为医院的主要预算支出内容,由职能科室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归口编制。(1)严格控制“五项经费”(招待费、出国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预算支出,执行中不得调增。如果没有预算控制系统,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建立资金使用台账(登记本)对“五项经费”进行严格管控;(2)严格控制办公用房维修费用;(3)严格控制信息化运行维护费用;(4)严格控制专业设备和一般设备维护费用;(5)严格控制人员经费支出;(6)增强职工勤俭办院意识,万元业务收入能耗支出(水、电、蒸汽)、万元业务收入消耗性材料支出不超过以前年度水平;(7)变动成本支出(药品支出、卫生材料费支出、购买医疗服务支出、绩效总量、计提医疗赔偿金)由财务部门按照预算业务收入和控制指标编制弹性预算;其中绩效总量要根据年度医院实际每月收支结余情况和已发放绩效总量情况编制滚动预算;(8)老干部活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编入基本支出预算;(9)严格控制新增支出。除政策性因素、应急救灾等支出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追加预算。第二项专项经费支出预算该项预算包括财政专项经费支出预算、科教项目经费支出预算、上级及院内专项经费支出预算,由项目经费管理科室负责编制,原则上项目周期内要执行完毕。

(二)投资预算编制方法

该部分预算包括基本建设投资预算、一般设备投资预算、专业设备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对外投资预算需经过审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基本建设、一般设备、专业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投资预算一般由总务科、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医疗设备科和信息科牵头归口编制。需要说明的是,投资预算仅代表项目立项,实际购置时仍需管理科室按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流程提报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研究。

(三)筹资预算编制方法

筹资预算由财务部门牵头编制,贷款计划不得突破财政批复额度。(四)财务预算报表编制方法财务预算报表主要包括收入支出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净资产变动预算表等,总括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和资产变动情况,由财务部门负责编制。

三、全面预算编制工作程序

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预算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1)“一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各科室根据工作要求完成本科室预算上报工作,将相关资料报归口管理科室。1.临床科室收入预算由运营管理科与临床科室填报,报分管院长审批;2.归口管理部门牵头布置医院投资预算上报工作(基本建设、专业设备、一般设备、信息化建设);3.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编制医院人员增减计划,人员经费支出预算根据有关人事调资政策以及人员增减计划编制;4.医务、护理部门牵头编制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进修、培训、出国研修以及外请专家工作计划和费用预算上报工作。5.科教部门牵头编制全院举办继续教育学术会议工作计划和费用预算上报工作。第二阶段:归口职能部门审核汇总本部门支出预算,经科室和相关专业委员会初步审查通过后,编制部门支出预算(一上)报表,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投资项目由归口管理科室审核汇总,经专业管理委员会初步审查通过后,编制投资预算(一上)报表,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2)“一下”。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对各预算科室上报的“一上”收入、支出、投资情况审查汇总,结合上年度财务决算和医院可用资金情况,给出综合平衡建议,经院级领导、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研究后,下达部门支出预算、投资预算的控制限额。(3)“二上”。各部门按照支出预算控制限额,细化编制部门支出预算草案;归口管理科室根据投资控制限额组织投资项目论证,经专业管理委员会通过后,将投资预算报表及相关资料报送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4)“二下”。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在审核汇总部门预算草案的基础上,编制医院全面预算草案,按规定程序报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院长办公会、院党委会审批,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主管部门审批后,正式下达年度预算。(5)其他说明。1.部门预算及投资预算编制因上级部门有工作日程要求,不能与医院同步进行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日程,单独提报院长办公会研究,党委会审批,但不得晚于医院整体日程安排。2.预算未正式下达前,原则上各部门可以列支常规支出项目、持续完成上年未能及时执行的投资预算,特殊事项需提报院长办公会、党委会研究。3.年度预算正式批复后,各部门要根据预算编制年度采购计划,及时与采购部门对接,能集中采购的要集中采购。4.财务部门要结合资金情况,对收支预算和投资预算(一上)进行初步审查、协调和平衡,经院领导班子充分讨论,汇总编制收支预算、投资预算(一下)指导意见。(一下)预算要确保收支平衡,对当年及以后年度现金流量、资产负债情况充分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四、全面预算执行和监督

(1)运营管理部门加强对科室收入预算效率类、结构类指标监控,研究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整改措施。(2)财务部门加强对支出预算和投资预算执行监督,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建设,规范流程,动态了解预算执行情况,结合现金流量变化,提出财务风险管控意见。(3)医保部门持续对接主管部门,适时对年度医保结算政策进行分析解读;适时协助调整医院有关绩效考核政策;推进医院DRGs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病种精细化管理,促进科室提升CMI值和费用管控。(4)运营管理部门积极推进临床科室和职能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将效率类、结构类、成本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5)财务部门加强全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程度,积极与有关职能科室对接,减少分摊类成本项目,能核算到科室的成本,直接核算到科室直接成本,为医院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将科室总结余和人均结余变动情况纳入科室年度综合目标考核。(6)持续调整收入结构,压缩变动成本。药剂和医疗设备部门每月分析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各科室执行情况,并将执行情况纳入科室年度综合目标考核。(7)医疗设备、采购部门、审计部门对用量大的卫生材料和物资价格加大监管力度,适时进行重新招采。

五、全面预算管理目标考核

(1)收入预算考核:医疗收入预算不得分解下达至各临床、医技科室,效率类结构类指标可以分解下达并考核。核心指标一般包括:门诊人次、出院人数、平均住院天数、床位使用率、医师日均门急诊工作负担、医师日均住院工作负担、次均费用等。(2)变动成本控制类指标考核:可以考核到各医疗科室、负管理职责的职能科室。核心指标一般包括:药占比、卫生材料占比、消耗物资占医疗收入比例、百元医疗收入能耗支出等。(3)固定成本支出预算执行考核:对于部门支出预算、人员经费支出预算、专项经费支出预算等固定成本支出,部分支出项目可以合并考核,原则上不能超预算支出,考核其预算执行率。(4)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考核:原则上不能超预算支出,考核其预算执行率。个别投资项目超预算,必须向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汇报情况说明,并经过审批同意。随着我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医院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了落地实施的抓手,更加注重精细化,可行性更强;各职能科室对全面预算编制及执行工作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大大提升,按照预算对年度工作统筹规划,部门支出预算编制水平明显提高;医疗科室运行效率指标明确;同时加强了采购管理,业务部门和采购部门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年度采购计划,能集采必须集采。

六、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预算管理需要院级领导真正理解、充分重视

在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受到多方面影响:药品、耗材取消加成;医保基金监管更加严格;医保基金趋于恒定,甚至由于各种民生优惠政策,部分地区医保基金已经出现负增长,医院增收难度加大;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分割走利润加大的医疗业务;人力成本和政策性成本支出逐年增加,这些对医院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全面预算管理是统筹资源、控制风险、加强目标考核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二)要求相关业务科室深度参与全面预算

如果仅仅是财务部门在忙碌,就变质变味,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对有关业务科室进行充分培训,让业务科室切实理解全面预算对科室管理的统筹规划作用,并深入参与,对科室经济活动全面细化掌控。

(三)要加强财务人员预算管理能力,推动业财融合

财务部门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因此必须切实掌握预算管理的实质,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了解经济业务,指导业财融合,将预算流程与医院内控、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从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更多参与医院管理决策。

(四)全面预算管理要加强执行监管,与成本管控相结合,与科室目标考核挂钩

全面预算管理是典型的PDCA持续改进管理。全面预算的各个阶段包括预算目标的设定、预算编制、执行与调整、决算与分析、考核与评价,都与成本管控息息相关。预算编制阶段,通过合理的成本预测,将成本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预算执行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控制预算成本;预算分析与考核阶段,通过分析预算完成情况,检查成本管理的结果,并结合绩效考核的指标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提高全员参与成本管控的意识[2]。

(五)对金额较大的项目支出,要加强项目的绩效目标论证和考核

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对于年度预算金额支出较大的项目要进行绩效目标论证和考核。具体包括整体绩效指标设置、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及公开等。例如医疗设备采购效益评价,原则上预算执行率和绩效指标权重设置为10%、90%,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管理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较差的设备,要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核减下年科室设备采购预算。医院培训、进修费用预算要重点考核预算人次执行率、费用是否超预算,以及培训进修后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情况,与外出培训、进修人员绩效挂钩。

结语

总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在医院经济闭环管理中起到统筹规划、目标引领、风险防控等重要作用,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级医院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和精细化程度不同,要结合医院自身管理推进。

参考文献

[1]吴玉清.业财融合在医院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6):81–84.

医改汇报材料范文8

近年来,医疗卫生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提出涉及医疗卫生的建议、提案数量持续增多。这些建议和提案真实反映了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加强对建议、提案的内容分析工作,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研究制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提出的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建议、提案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2010年的情况进行了对比,以期更加准确地发现,被群众所关注,且在卫生工作中有待改进的的重要问题,为深化医改、加强和改进卫生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1资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为卫生部承办的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或议案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2010年的建议、提案内容则采用相同方法进行处理,作为对照材料使用。

1.2分析方法

1.2.1设定分类标准。针对涉及卫生工作的建议、提案并就卫生工作某一方面问题提出比较全面、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仅依据题目进行分类常常难以反映建议、提案全貌,必须就具体建议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本研究根据我国卫生体系结构特点与卫生工作职责划分,将涉及卫生工作的建议、提案内容归纳为10个类别(表1),再根据各类别内容特点划分为25个亚类、134个子建议类别。

1.2.2建立数据库。使用ACCESS软件(2010版),建立建议和提案数据库。根据建议、提案的格式特点,设计为ID、年份、文号、标题、代表(委员)、人数、省份、子建议、办理方式等9个字段,将每件建议、提案的子建议录入数据库。

1.2.3统计方法。运用频数分布-柱状图、基准转化-增减幅度分析等方法,将建议、提案数据库中录入的具体子建议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0年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数据基本情况比较2011年卫生部共承办建议、提案1166件,比2010年增加了108件,承办数量在所有承办部门中居第5位,增长幅度为10.4%;其中,建议636件,增长5.5%,议案38件,与去年持平;政协提案494件,比去年增长19.32%。建议、提案数量增长幅度与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总量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分别为5.63%、18.2%),但2011年政协提案数量增长幅度远高于建议的原因尚缺乏解释。在建议、提案5种办理方式中,卫生部承办件以主办方式为主(包括单独办理和牵头办理),占60.87%,件数比去年增长121件,反映了承办工作责任的加重(表2)。

2.2数据分类统计情况

2.2.1类别数据分布比较。按卫生工作内容10大类别划分,2011年建议、提案关注度排序与2010年相比有所调整,排名前3位的类别依次仍为:医疗管理(962条)、公共卫生(892条)、农村卫生(788条),这与2010年的前3位一致(依次为医疗管理(608条),农村卫生(547条),公共卫生(526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城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薄弱,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面还存在困难等问题。从子建议数量增加件数看,与2010年相比,居前3位的依次是公共卫生、医疗管理、资源配置类。公共卫生类的增长明显与希望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制订禁烟法等有关。医疗管理类与医药体制改革热点有关。资源配置类子建议数量的增长反映了群众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资源投入,科学配置卫生资源的要求。相比较而言,社区卫生和卫生应急类子建议增长较少。前者可能与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成果初步显现有关;后者可能与卫生部门在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一系列卫生应急救治与疾病防控中应对及时、处置稳妥,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关。

2.2.2亚类数据分布比较。按卫生工作内容25亚类划分,2011年建议、提案居前10位的依次为卫生监督工作、卫生资源规划与投入、新农合政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其他卫生工作、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管理、农村卫生人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医疗机构运行与管理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在卫生监督工作类建议、提案中,关注食品安全,尤其是要求整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子建议数量(由55条增加到107条)增长明显,是关注热点之一。增幅居前5位的亚类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医疗机构运行与管理、卫生监督工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药物制度(见表4),其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类首次进入前10位,反映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群众渴望得到更多、更权威的健康知识,卫生科普宣传受到更多重视。减幅居前5位的亚类是新农合政策、医患关系与医疗事故纠纷、其他卫生工作、农村卫生人才、卫生资源规划与投入类(见表5)。

2.2.3子建议数据分布。按134类子建议归类,表6-表7分别列出了子建议占总量比例的增加前15位和减幅前10位的条目名称。其中,健康宣教,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完善法规、加强监督,医务人员劳动报酬、福利待遇与权益保护,控烟禁烟,医疗机构准入与监管,支援西部地区卫生发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农合管理及与其他形式医疗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精神卫生工作,以及推进卫生信息化、修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村医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数量增长明显,提示了卫生工作的重要方向。子建议数量或构成比减少的情况较为复杂,受偶然因素影响很大,子建议占全部子建议总数比例极低的情况没有列入。已列入的情况也需要具体分析。有的与卫生部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支持下,重点加强专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有关,如明确政府维护公共健康的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新农合管理体制、法规监管与信息化建设,打击非法行医等。有的与改进相关工作的重大政策出台时间不长,实施效果有待在深化医改中检验有关,如卫生事业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实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等。

3讨论

通过对建议、提案内容分类、细化和比较发现,2011年建议、提案在内容总体上呈现几方面的重要特点。

3.1高度关注与群众身心健康、看病就医等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卫生工作状况

医药卫生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其中,与群众健康权益更为直接的相关工作受到代表、委员更多的关注。如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督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卫生安全(合计达399条),开展健康宣教(156条),加强妇女医疗保健服务(41条),加强儿科医疗机构建设(17条),合理使用药物、防止抗生素滥用(27条),医德医风建设(38条);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44条)等。提示卫生工作既要有长远谋划,更应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医疗卫生工作入手,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千方百计让群众得到实惠,这是医改工作的重要的切入点。#p#分页标题#e#

3.2高度重视基层落实深化医改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取得实效的情况

相关建议、提案真实反映了医改启动近两年来,各项政策在基层贯彻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下一步改进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如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化解债务问题(77条),加强县级医疗建设(28条),城乡对口支援工作(36条);保障民营医院享受非营利医疗机构待遇(36条),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66条)等数量增长明显。

3.3高度关注医药卫生工作“十二五”规划制定

审议并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程,提出把某项卫生专项工作(如: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院建设等)纳入到国家或卫生部“十二五规划”之中[1],统筹考虑、长远谋划的建议、提案数量较多。

3.4高度关注完善社会主义卫生法制体系的工作

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疗卫生方面也是如此。今年反映健全卫生法制、加强卫生立法方面的建议、提案主要集中在关于卫生基本法、公共场所禁烟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修改献血法、执业医师法等方面。其中,有823名代表提出10件关于制定烟草控制方面法律的议案,数量和人数都比较集中。

3.5对卫生工作社会管理创新高度关注

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需要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水平。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关注人群心理卫生、有效防范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从59条增加到105条),开展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工作、妥善处置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96条增加到160条),推进卫生信息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卫生统计工作(从35条增加到79条),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医疗卫生领域(从10条增加到25条)等建议、提案,角度新颖,思考深刻,对开启卫生改革思路很有意义。

3.6对卫生方面的公众舆论、热点事件高度关注

医疗卫生相关的新闻和热点事件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之一,如关于保障食品卫生安全、规范抗生素使用,加强医疗美容及养生保健行业管理、妥善处置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等,反映了建议、提案紧密联系现实。此外,某些问题虽出现频次不高,但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反映了代表、委员的预见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罕见病防治、规范说明书用药等。

4建议

4.1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履行代表职务,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渠道。做好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认真办理涉及卫生工作相关建议、提案,有利于政府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预期效果,切实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健康权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4.2注重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实效

卫生部门应继续坚持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与卫生工作实际相结合,把深入了解卫生工作实情,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和促进群众健康作为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办理机制,创新办理方式,务求办理实效。应当重点关注代表、委员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一些重大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影响当地群众健康,涉及群众和医务人员切身利益等方面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完善。

4.3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

代表、委员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虚心听取他们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反映和要求,并通过他们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卫生部十分重视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工作,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都要邀请部分代表、委员座谈,汇报卫生工作进展,听取意见建议。承办司局通过电话、走访、座谈、邀请代表、委员参加调研等形式,力求全面、准确地答复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分析原因,介绍工作打算,争取理解和支持,对改进卫生工作产生了良好影响。

4.4继续深入做好建议、提案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