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科技论文范例

畜牧科技论文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1

机制改革,新的科研运行机制下科研档案收集工作出现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畜牧科研档案不只限于课题准备阶段、研究阶段、鉴定阶段形成的各种原始记录,还包括大量在成果转化中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的形成周期长、不定期,归档难度更大。难以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新的科研运行机制下,新疆畜牧科学院与高校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合作)、院兵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合作)、企业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这对档案的收集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其结果是造成一个项目的材料分散在几个单位。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办法只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档案材料,必然难以保证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归档范围难制定。新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动力机制,我院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也在努力从事科研活动,于是产生了相当一部分非职务成果,非职务成果属于各人所有,其形成的科研档案理所当然也归个人所有,按理非职务成果档案不属于归档范围,但是由于非职务科研活动与职务科研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将他们截然分开,这给档案部门划定归档范围造成了相当的难度。还有由新的特殊机构衍生出来的一些特色优势产业,像兽用疫苗、生物制剂以及奶牛胚胎性别控制等等科研活动。科研人员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科研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获得的经验视为本课题组甚至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仅限于本课题的主要成员使用,拒绝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允许范围内的共享)。新的运行机制下,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科研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

档案专业性不强,档案知识不足

院属各所(中心)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常因兼职过多而无法将精力放在档案管理上来,且大多数人未经过正规的档案专业培训,档案业务知识与技能相对不高。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不懂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做档案工作的档案员不懂畜牧科研技术,跟科技工作者比起来对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以及完整性了解的不是很深,造成科研生产活动与归档工作脱节。档案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的机会少,自主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弱,新的管理办法、归档范围执行起来总有些许滞后性。各所单位科研项目人对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不了解,认为归档只是在项目验收结题时把科研项目大本子直接交到院综合档案室就可以了。造成档案人员想要的科研资料没有,不用存档的资料一大堆,而且大本子里大多数都是课题资料的复印件根本没有保存的价值。这些也是收集工作不完整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结合畜牧业科研单位的特点,科研档案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从源头抓起,以推动畜牧科研档案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现根据问题从管理制度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等方面阐述解决问题的措施。

建立健全适应新的科研运行机制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科研档案工作要适应新疆畜牧畜科院新的科研运行机制,应该破除各种束缚科研档案工作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开拓新的路子,改进现有的管理方法,使科研档案工作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适应新的科研运行机制。新疆畜牧科学院根据科研单位的特点,制定《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档案归档范围》并下发文件,发至院属各所(中心),由院综合档案室组织院属各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集中学习科研档案归档范围。现将新增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归纳为以下几点:建立完善的科研档案工作网络。针对科研档案收集工作的全面性、完整性等特性,科研档案收集工作必要从科研项目的源头抓起,深入基层广泛收集材料。所以建立完善的档案组织工作网络就很有必要。新疆畜牧科学院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兼任,成员则是院属各所(中心)主管业务的所长(主任),各所(中心)的科管秘书则是兼职档案员,形成院领导挂帅,办公室、科管处领导分管,档案人员具体抓,各所领导和兼职档案人员协助的五级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在制定科研工作计划时,提出建档要求;平时由各研究所(中心)在本单位专业项目立项时,就安排一位本项目人员兼职项目档案员,参与项目实施检查、项目考核评比、课题鉴定、验收,全程跟踪管理在研项目档案材料的形成,防止材料流失。并在项目结题时整理立卷,最后由院档案室检查,院科管处监督,科研档案资料不立卷不予结题验收课题。建立开放式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由于畜牧科研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课题需要与外单位合作,这些涉及多家单位的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方式,可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形式,即采取档案的共建共享。即以科研项目为单位收集材料,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应将该项目的材料收集齐全,涉及到其他单位的材料,可收集复印件,并在上面加盖单位档案部门的印章。在共建的基础上,除确需保密的科研材料之外,其余的都应在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之间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阶段形成材料的补充。原有的科研档案管理中,档案部门主要收集项目开始至鉴定期间形成的材料,至于鉴定后成果开发推广阶段形成的材料,很少去收集。档案部门与科研部门、课题组联系多,与科研开发部门接触少。档案部门很少介入科研产业部门的工作中,也无法向科技开发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档案开发产品。新运行机制下,档案部门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阶段形成材料的补充,建立动态的管理模式,应建立科研与科研档案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动用一定的强制措施和经济手段,加强对难以归档的科研文件的监督管理。在提高科研工作者归档意识方面,规范科技工作者及档案工作者的行为,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很重要。《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中将科技档案工作纳入年底各所领导督察工作内容中,直接与年底单位考核制度挂钩,实行档案一票否决制,从强制各单位实施《新疆畜牧科学院档案管理办法》到现在的习惯自觉规范地完成科研档案工作。《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中将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和科技活动过程中,使科研档案归档工作成为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的一个硬性指标,不归档、不验收。制定管理目标考核制,与个人岗位责任制挂钩,变软指标为硬指标,使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自觉地将科研档案资料按时交给档案管理人员。最后在全院年底表彰大会中,还新增了科研档案归档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奖,这样从先进优秀方面激励了科技工作者的归档积极性。#p#分页标题#e#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2

内蒙古是多种地形的结合地区,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重心,是当地农牧民维持生计的主要模式。如今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其一,资金投入过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国民生产数值年均增长了14.95%,而国家对于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却只有4.97%,虽然也有所增长,但是投入的资金满足不了畜牧业发展要求。其二,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地方经济结构太过单一,满足不了基本生活要求,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担。其三,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缺乏先进性,抑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重视控制人口数量

重视控制人口数量,缓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人口数量的控制,能够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人口过多,当地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采用多元化经济结构,将畜牧业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进行结合,能够避免给内蒙古的畜牧业经济带来负担,有利于促进当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资金投资力度

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主导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国家应当加大对内蒙古畜牧业的投资力度,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应当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专门的畜牧业经济管理机构,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呼吁广大投资商对内蒙古地区进行投资或贷款,丰富当地经济类型,向内蒙古地区经济的现代化方向迈进。设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投资计划,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寻找更多的商机,实现当地经济的多元化,以适应当地牧民的生活需求,稳定内蒙古地区的经济。

2.3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如今,对于内蒙古畜牧业而言,草原退化和破坏现象严重,是当前开展畜牧业经济的制约性因素。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化利用是改善当前草原形态的重要举措,是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性因素。要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高牧民对草原的保护意识,明确草原对于牧民生活的重要性,为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对于草原上的畜群应当予以控制,将数量进行一定的缩减,转变畜群的饲养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经济增长。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能够加速草原的循环再生长,有利于草原生长的旺盛,为内蒙古地区畜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3

1、结构特点

一篇规范的英文摘要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结果、结论与前景。在学术论文摘要中,内容与方法是最重要的,其他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

2、句子特点

在畜牧兽医学术论文中,人们多关心的是实验的物质、变化的过程、出现的结果。这些普遍性的规律完全是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为了引起读者重视,常常以句首传递主要信息,突出有关的概念、问题、事实、结论等内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被动句。

3、语言特点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目的的对象、观点、方法、成果的意义及结论作出的概括性的简要陈述,它不同于结论,其语言特点就是准确、简洁、明了。

二、翻译原则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作为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有其文体上的特点,即就是学术性、科学性、客观性强,语言要求准确、客观。因此,在进行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语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原则

畜牧兽医论文摘要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其语言功能是提供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是标准的文本形式。所以使用的语言必须体现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应该突出客体,不得带有地方语言和个人风格等。

2、忠实原则

所谓忠实原则就是说英文摘要应该忠实于中文摘要,能准确无误第反映中文原文,特别要求信息内涵上的相等,将论文所表述的事物、概念、观点、理论、方法和结论准确地翻译过来,表达清楚。

3、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是指英译摘要时要注意文字简明、措辞精炼、重点突出。这就要求作者在选词上既要保证译文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又能使译文精练。如用短词代替长词,用单词代替短语,常用名词化结构代替一个句子,结构严谨,信息密度高,达到了精炼、简洁的目的。

三、翻译注意问题

1、时态

一般来说,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英译时常用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及现在完成时,其他的时态几乎不用。

(1)一般现在时

当论文摘要着重说明科学理论,陈述事实、现象和过程时,不受时间限制,动词用一般现在时。如:本文报道一例患这种综合症母羊换血浆疗法的效果。Inthispaper,wereporttheeffectofplasmaexchangeinaewewiththissyndrome.

(2)一般过去时

当其着重描写已做过的研究和实验时,则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如:通过前瞻及回顾性研究,观察了盐酸丙咪嗪对血压的影响。Theeffectofimipraminehydrochlorideonbloodpressurewasexaminedinaprospectiveandaretrospectivestudy.

(3)现在完成时

现在完成时是用来介绍已经完成的研究和实验,并强调其对现在的影响。如:有人对30头牛子宫复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复旧平均在产后37d完成。Theuterineinvolutionhasbeenstudiedin30cows,andtheresultsshowedthatitcompletedaveragelyin37daysafterparturition.

2、语态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常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采用主动语态时有助于文字表达清晰、简练。使用被动语态不但使研究动作有更广泛的普遍性,更好地突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而且在句子结构调节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我们测定了85头牛产后血清钙水平。Levelsofserumcalciumweremeasuredin85postpartumcows.

3、名词化结构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常用名词、名词词组等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是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更确切,结构更严密、描述更客观。如:切除部分肠管通常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Resectionofaportionoftheintestineisoftentheonlyformtherapyavailable.

4、典型例句

(1)表达研究目的的例句

常用词有:aim,object,purposed等。例句1.本试验旨在探讨急性热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脂肪代谢的影响。Thepurposeofthistheexperimentistostudytheeffectsofheatstressongrowthperformanceandlipidmetabolismofbroilers.例句2.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甘肃畜禽资源与畜牧业的发展。Theaimofthispaperistodiscussth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andtheresourceofanimalandbirdsinGansu.

(2)表达研究方法的例句

常用词有:cover,include,consistof,develop,apply,discuss,report,study,introduce,apply,use,setup,divide,focus等.例句1.本报告涵盖了饲粮中不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Thereportscoveredsomeinvestigationsontheeffectsofdietwithdifferentlevelsofphytaseongrowthperformanceandnutrientutilizationofbroilers.例句2.除了对照组,还分了实验组。Inadditiontothecontrolgroup,threeexperimentalgroupsweresetup.例句3.本研究着力建立溶血性曼斯杆菌PCR检测体系。TheresearchisfocusedontheestablishmentofPCRforMannheimiagraulomatis.

(3)表达研究结果的例句

常用词有:achieve,demonstrate,establish,exhibit,indicate,improve,find,show,solve,pointout等。例句1.试验结果表明藏鸡支原体病原为鸡毒支原体。TheexperimentalresultsindicatedthatthepathogenofTibetanchickensMycoplasmawasMycoplasmagallisepticum.例句2.结果表明:酪蛋白酶解物和胰岛素能改善新生仔猪肝脏功能的发育。Theresultsshowedthattheinsulinandcaseinhydrolyzedcouldimprovethefunctionaldevelopmentintheliverofneonatalpiglets.

(4)表达研究结论的例句

常用词有:conclude,prove,arriveat,agreewith,assess等。例句1.得出结论是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测无明显差异。ItarrivedattheconclusionthattherewerenoapparentdifferencesindetectingPCV2antibodies.例句2.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折射率1.30~1.45的范围内,测量值均能很好地与理论值相符合,且相对偏差低于5%。Itisfoundthattheexperimentaldataagreewellwiththetheoryvalues,andtherelativeerrorissmallerthan5%withintherefractiveindexrangingfrom1.30to1.45.

四、结语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4

1《湖北畜牧兽医》创新发展存在问题

1.1体制机制方面

1.1.1主办单位不重视

《湖北畜牧兽医》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期刊,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编辑部坐落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编辑部人员的编制也隶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另外两个主办单位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因均有自己的主要业务,无暇顾及杂志的发展问题。且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主办单位以非核心为由,对科技人员发表在《湖北畜牧兽医》的论文不予认可,导致优质稿源外流。

1.1.2编辑积极性不高

地方科研院所一般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其主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也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工资及运营经费主要靠财政拨付,一般的征稿方式为作者自由投稿,编辑人员主动组稿、约稿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杂志的经济效益差,仅维持正常出刊,以不出现政治性错误为目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作热情消失殆尽。

1.2稿源方面

1.2.1投稿方式落后

投稿方式是体现作者与编辑沟通的一种方式,作者投完稿,编辑部及时回复是否录用,让作者吃下定心丸,防止作者另投他刊,不致优质稿源流失。目前编辑部仍然沿用落后的邮箱投稿,作者不能自行查询稿件进度,只能电话咨询。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不能与时俱进,甚至与行业脱节。

1.2.2稿件质量不佳

优质稿源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地方科研院所每年都会统计本单位科研人员情况,尤其注重SC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科研人员为了职称评审,也更愿意将优质稿件投至SCI或者中文核心期刊上,导致优质稿源流失,而期刊社为了每月按时出刊,只能录用质量稍差的稿件,长此以往,稿源将更差。

1.3人才队伍方面

1.3.1办刊人员不足

期刊质量好坏除了取决于稿源质量,还取决于编辑队伍素质。《湖北畜牧兽医》编辑部目前编辑人员只有2人,均为硕士,职称分别为副高级、中级。除承担《湖北畜牧兽医》杂志全年的办刊任务外还负责其他杂志的编辑任务,工作强度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杂志的发展问题。办刊人员不足影响到稿件编辑、校对质量及杂志出刊时效。

1.3.2编委会的作用未发挥

编委会成员是学术期刊的核心人物,一般都由在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期刊质量进行把关,为刊物的创新发展出言献策,积极宣传刊物,推荐专业优质稿源[5]。《湖北畜牧兽医》编委会成员多为主管、主办单位的行政领导,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刊物的创新发展,编委会会议极少召开,流于形式的编委会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1.4新媒体方面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时隔近5年,微信公众号、App等出现在较多的科技期刊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出版模式,让作者、读者随时随地查看最新进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及获取信息方式[6]。《湖北畜牧兽医》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出版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

2创新发展思路

2.1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1980年创刊的《湖北畜牧兽医》,曾先后获得《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第四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二等奖、第五届、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在第九届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期刊评选中获”优秀期刊(综合类)”称号。该刊辟有“试验研究”“综述专论”“畜病防治”“禽病防治”“畜牧管理”“畜禽生产”“职业教育”等优势特色栏目[3]。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阅读参考,也是广大农村养殖专业户的良师益友。总结近40年的办刊经验,《湖北畜牧兽医》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立足实际,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如2018年8月2日国内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和作者的需求,近10个月以来,《湖北畜牧兽医》刊登以“非洲猪瘟”为关键词的文章及信息达25篇。紧跟社会热点,及时传递了有效信息。经统计,《湖北畜牧兽医》2019年1~4期共刊登83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单位为高校、科研院所、中职、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分别为17、9、8、49篇。稿源主要来源于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占59%。由此可见,《湖北畜牧兽医》的作者群体更偏向于基层,应在这部分群体中做好宣传和挖掘,但这部分群体作者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所限,其稿件质量大多不高,一般为实用性技术类的短文。如何平衡好作者群体和稿件质量的关系也值得编辑部人员思考。

2.2提高质量,力争精品

刊物质量包括稿件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制质量,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刊物即不合格,更不能成为精品期刊。

2.2.1重视稿源质量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有价值的内容才是王道,优质稿件经专业编校、设计,最终印刷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湖北畜牧兽医》编辑部积极调整办刊方式,在审稿过程中优先录取有基金支持或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稿件,积极主动联系同行专家,向他们约稿或请他们推荐优质稿件。申请召开编委会议,讨论期刊的发展方向,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刊上,发挥专家作用,扩大期刊在同行中的影响力。《湖北畜牧兽医》近3年的论文刊登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湖北畜牧兽医》基金论文比在2018年有较大提升,这得益于稿源的优化。

2.2.2提升编辑素质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编辑部成员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编辑知识,尤其是最新编辑规范,要求全刊在量单位、数字用法、插图、表格等方面标准化、统一化。此外,要积极主动参加畜牧兽医方面的学术会议及展览会,了解最前沿科技动态,熟悉各专家的研究方向,收集专家对刊物的评价意见,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办刊方向等。

2.2.3提高服务意识

编辑对作者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作者再次投稿的欲望。编辑应增强责任感,提高服务意识,本着专业的态度认真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信服。初次的作者对文章的体例结构、标点用法、图表格式、文献标注等方面不了解,编辑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作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编辑对作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和需求均应认真对待,酌情考虑,将职称评审、毕业答辩、项目结题等需求的文章提前发表[7]。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5

我国现有科技期刊4800余种,其中仅360种左右来自民族地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云南、贵州、青海),占比不到8%;期刊的学科分布比较全面,涵盖理、工、农、林、牧、医、地质、天文等领域;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科普类期刊各有侧重;办刊主体中,高校学报占多数,其次为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少数科技期刊为企业创办。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也逐渐普及了电子版等版本。

(一)2014年CSTPCD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部分地区分布

根据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地区是北京、江苏和广东,分别是66999篇、46555篇和31481篇。民族地区科技论文数以5个自治区为例,排名最高的是广西为9296篇,最低的是西藏230篇,5个自治区科技论文总数为23931篇,比全国排名第三的广东省还少7550篇。我国民族地区的科技期刊整体上排名较靠后,无论是论文数还是比例均较低。

(二)2013—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CSTPCD)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2013—2014年基金论文数比最高的是北京、江苏、广东,5个自治区排名较靠后,单纯从基金论文比上看,差异不大,但从基金论文篇数看,差距极大。排名第一的北京基金论文篇数为40688篇,排名最后的西藏仅168篇。5个自治区合计16289篇,比排名第三的广东少2622篇。

(三)2014年我国部分地区基金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数变化情况(SCI)

2014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国际论文方面(SCI),排名前三位是北京、江苏、上海,5个自治区排名最高的是广西1400篇,总体来说,均排名靠后。

(四)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被引指标等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17个高校自科版科技期刊为样本,统计了扩展总被引频次和扩展影响因子等被引指标。研究表明,17种高校科技期刊扩展库总被引频次平均为805,低于全国平均1419,扩展平均影响因子0.372,低于全国平均0.573。基金论文平均0.66,高于全国平均0.388。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在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中水平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说明民族地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对于内地和沿海发达地区滞后,优质稿源不足,使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的质量与国内先进同行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办刊团队及人员素质不够高,吸收国内外先进办刊理念的模式与创新不够强;精品期刊较少,影响力不够高。

二、我国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发展对策

(一)突出地域优势,提升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

从自然条件来看,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以新疆为例,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的农业大省。丰富的光热资源,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孕育了棉花、哈密瓜、加工番茄、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业生产资源。“十五”规划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10年“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核心区,新疆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围绕和依托棉花、粮食、畜牧业、林果“四大基地”和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的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农作物和特色林果种植业。截至“十二五”规划末,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约2800万亩,总产300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的60%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另外,近年来新疆不同地区,结合各自优势发展适宜本地区的特色作物,如打瓜、甜菜、红花和亚麻等。其中,打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之首;甜菜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占全国甜菜种植面积的1/3左右,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甜菜糖制糖基地;新疆红花种植面积、红花产量和种籽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新疆亚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是仅次于我国黑龙江的第二大纤用亚麻主产区。随着新疆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到“十二五”规划末,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不仅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要多了解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和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跟踪、参与科研工作,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积极约稿,使其创新成果得以及时发表。刊出原创性成果会引起同行重视,并能影响读者下一步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方向。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大胆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影响力,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二)适应市场环境,打造精品科技期刊品牌

品牌是期刊质量和品位的象征,它代表着出版单位的信誉、实力和权威。由于受地域、学科、专业技术的影响,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不容易吸引大众读者,影响力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打造市场认可、质量过硬的品牌。要不断创新,以质量为本,靠上乘的学术质量来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培育期刊品牌文化,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赢得良好声誉。努力开发期刊的特色品牌栏目及优势学科,品牌声誉与期刊的发展能够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更新办刊理念,服务地区科技进步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既是作者发表科技研究成果的平台,又是读者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服务于科技事业的交流中心。因此,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的办刊方法,多刊发基金项目论文,尤其是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多刊发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充分利用科技期刊的信息来源展示科研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科学技术进步。

(四)培养优秀期刊人才,壮大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团队

胜任编辑工作的人员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对人员能力要求很高,他们应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能清楚认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对编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编辑参加培训,并及时进行责任编辑注册;另一方面,要鼓励编辑部人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为编辑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在交流培训中吸收同行的先进经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成长为民族地区科技期刊产业的重要力量。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业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保障条件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亚洲邻国,其早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我国古代,尤其受到唐宋中华文明鼎盛时代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展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改革政策,走向工业化道路,积极兴办学校,开展创新培养模式[1]。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人口约1.3亿,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然而1949年以来,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7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2]。不难看出,日本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集约化、产业化、健康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时期,要求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保障条件,通过借鉴和学习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实际的应用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培养出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科研与服务一流的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也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教学运行机制等内容[4]。日本国立或公立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采用产学研合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畜牧兽医人才教育基本沿承了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日语中的谚语“日荷关系”体现了日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对荷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5],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参照欧美的评估标准成立了自己的评估机构,其生产企业也与欧美多数发达国家相似,设有独立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系统,做到既强化专业理论教育,又注重应用实践锻炼[1]。在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一些日本高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以高校附属农场为主的教育、科研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建立联合或合作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

2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本科生培养阶段

日本多数的国立、私立综合性高校以及以农业为主的农业高校中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高校为日本北海道的带广畜产大学,是目前日本唯一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国立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该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改变,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带广畜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本科阶段包括5个方向[1],即家畜生产学、环境生态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学和植物学,此阶段与我国的方向划分方法基本相同。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学生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各方向的实验室体验1~2周,通过与该实验室教师、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以及自己对该实验室研究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但也完全自由,即使选择了某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选择改为其他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的自己兴趣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除了需要学习学校统一要求的课程和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参加每周例行的以实验室或专业方向为单位的文献研讨会,并完成牧场畜禽饲养管理的实习任务。据调查,本科生对论文研讨会的准备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非常重视,多数学生课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本专业的外文文献[4]。与我国多数高校相同,日本高校也采用学分制度,完成学分要求后方可申请毕业答辩。日本的高校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非常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毕业论文试验设计,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建议并修正,确认可行后开始试验[4]。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仅需给出建议和指正,研究内容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日本,除了想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外,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会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工作签约,只有少数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找工作,学生在找工作时可以参加多家用人单位的面试,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进行签约,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单位。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日本也有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等级考试,但几乎所有的国立或公立大学都不将此作为毕业资格的考核条件。

2.2研究生培养阶段

日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由高校的大学院(相当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有些专业可以连续进行硕士和博士培养,即我国高校的硕博连读,与我国硕博连读不同的是,日本连读和非连读的培养时间是一样的,均为2年的硕士培养和3年的博士培养,共计5年。

2.2.1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国家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要学生向大学院提出申请,大学院及其所选导师衡量其本科阶段所学内容和毕业研究内容,决定是否给予面试资格,然后通过大学院组织的简单面试,确定其入学考试是否合格。在日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合格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并且多数学生在硕士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即可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所要求的学分。在学位授予方面,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这两个方向被单独划分出来,学生毕业后分别被授予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硕士学位。而植物生产科学、农业环境工学、农业经济学、食品科学、环境生态学和家畜生产科学6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农学硕士学位。这些方向的课程均包括基础研究科目、专业研究科目和学位研究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研究科目4学时、专业研究科目8学时、学位研究18学时,共计30学时,修满方可获得申请毕业答辩的资格,多数学生都能够在1个学期内完成这些科目的学习[1]。值得强调的是,基础研究科目和专业研究科目的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课程报告,而学位研究包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阶段总结会、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1]。

2.2.2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日本几乎所有国立或公立高校没有国家统一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只需要提交入学申请、硕士学位的相关证明,然后参加大学院统一的面试,申请人针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口头报告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即完成面试过程,日本的博士入学合格率同样也几乎为百分之百[3]。博士阶段课程以参加学习学术报告或讲座为主,包括36学时共同讲座、44学时特殊讲座和学位论文三部分,参加学习后提交几百字的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报告即可,无需进行结业考试。多数博士课程只要求完成学习36学时的共同讲座并完成学位论文即可获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因此,博士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或在高校附属农场进行畜禽饲养管理。

3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日本高校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高校改革的4个基本观念:1)培养课题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2)建立柔性化的教育研究系统;3)建立决议制订与实施的责任制;4)确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求[6]。

3.1政府建立制度,推进产学合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成立了全国性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并在1988年颁布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6],鼓励建立产学合作研究中心。但在初期,日本高校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人力资源的使用、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运行工作的流程等方面均不具优势,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没有积极性,并且多数日本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和科研,而忽视社会服务或与企业联合。同时,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和毕业生不满意或者缺乏信任,从而不屑与日本国内高校合作,更倾向与国外高校或外国教师合作。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日本国内的产学研有机合作,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人事和经费的工作程序制度化,日本政府指导的制度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官方主导性质与特征。

3.2重视人才个性,灵活弹性培养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日本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日本高校采用弹性教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灵活性、柔韧性、机动性的教学方式,弹性教学力求通过多维活动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以获得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力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争取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日本政府重视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予高校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校各自开设大量辅修、第二学位,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从而获得双学位。另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条件自由编制课程,实现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3高校间联合办学,增加培养实力

日本政府为避免重复投资,鼓励和引导各高校间对人才联合培养,高校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日本多数国立高校的联合大学院由2所以上高校的大学院中关系紧密的研究科联合组成,其目的是共享成员院校间的教师、仪器设备等资源,加强某个学科领域的办学能力,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例如,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畜产学研究科与岩手大学、弘前大学、山形大学大学院的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农学研究科,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而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与岐阜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兽医学研究科,获得了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1,3]。

3.4学分学历互认,鼓励国际间交流

日本政府号召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各高校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和学位互认,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国际间高校姊妹办学关系和交换留学生协议,加大接收国外留学生、外籍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力度,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日本高校某些学科领域的校内外评估体系将外籍教师岗位数量、留学生人数、留学生来源国别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和推动日本高校进行国际间交流[3]。

4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4.1教师梯队合理,团队安心稳定

国际范围内选择优秀博士后或能力强的研究人员进入高校任教,多数高校同一研究室基本都是由一个教授、一个助教授和一个讲师组成,所有教师只要符合学校对晋职时间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即可以顺利晋职,另外有特殊业绩者还可以破格晋职,这不仅可以确保研究团队稳定,也可以使团队成员能够安心钻研教学和研究业务[1]。

4.2科研经费充足,保障科技创新

日本私立、公立和国立高校分别有553所、86所和7所,除了高校教师自己申请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外,国家还定期向学校拨付教育和科研经费,同时,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私人企业也给予高校教师很大的经费援助,如东京大学2006年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分别约为1400亿元和150亿元人民币[3]。

4.3校内外评估体系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日本高校教育评估采取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其中校外评估由社会评估和行政评估两部分组成[1]。近年来,日本高校认证评价机构采取透明、弹性的方式对所有高校每七年进行一次认证评价,并由相关机构及时向学校反馈其考核结果,同时向社会公开,其结果可以随时依据不同的认证评价机构和学校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整。

5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5.1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无论是国内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入学资格审查合格,即可获得研究生的入学和学习机会,但在校期间,应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6]。

5.2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各高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基础条件各异,各高校的定位也各有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因此,各高校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汲取精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具有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8]。

5.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弹性学分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开展国际和国内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9]。

5.4加强合作交流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7

1科技期刊编辑的老师角色

1.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编辑为人师的前提

科技期刊编辑需具有甘愿为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其为人师之基础。认识决定行动,编辑应对编辑工作的社会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职业荣誉感,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为这份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试想如果编辑对自己的工作在认识上出现偏差,认为编辑是剪刀加浆糊、是为人作嫁而自己衣不蔽体的工作,甚至认为编辑在奉献的同时也应适当给自己捞点儿好处,那他肯定干不好本职工作。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网中的,编辑也不例外,在日常的工作中,编辑经常会碰到自己同学、同门、朋友、老师的稿件,在处理这些稿件时,若编辑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则会走歪路,想方设法(直接或间接干预专家审稿、选择审稿较宽松的专家审稿)使原本达不到发表要求的稿件顺利发表。另外,当前的论文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部分编辑部工作人员在金钱面前丧失职业道德不无关系。因此,编辑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本着对社会、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守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篇稿件,做到以质取文,不徇私情,自觉抵制论文。编辑工作是一项劳心费神的脑力劳动,工作辛苦、劳累,在处理写作质量欠佳的论文时,难免会上火生气。这时编辑要学会换位思考,需认识到作者和编辑在科研成果创造和传播中职能分工的差异,在书写修改意见时要措辞温和,与作者电话沟通时语气要平易近人,对作者的帮助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切不可高高在上,对作者横加指责,更不能恶语相向,以免伤害了作者的感情,使作者对编辑和刊物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编辑对作者耐心、亲切的态度也是其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1.2深厚的专业知识是编辑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大众读物,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编辑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科研成果的传播中发挥审查、把关的作用,在编辑加工文稿时才能提出专业、中肯、易为作者接受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如笔者在处理一篇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论文时,发现作者提供的一张电泳图片的目的条带形状很规整,亮度非常高,笔者根据自己做电泳试验的经验判断作者可能对目的条带进行了修饰,遂与作者进行了沟通,作者承认其确因原图效果不理想而用作图软件对目的条带进行了处理。笔者随即建议作者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前提下重新进行电泳实验,最后作者提供了一张效果非常理想而且可信的照片。另外,笔者在处理畜牧兽医方面稿件的工作实践中,还经常遇到作者将基因与蛋白混为一谈;对试验步骤介绍不连续,中间出现跳跃,有些重要的试验步骤被缺省;将电泳图片DNA标样的图注误写为DNA分子质量标准,或将DNA标样各条带长度标反等错误。若编辑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此类错误是很难发现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其为人师的专业保证。

1.3精湛的编校技能是编辑为人师的职业保证

科技期刊工作既是科研工作的龙尾,也是龙头,从这个角度讲,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应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在科研工作中,编辑与作者的工作职责不同,作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上,对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量和单位的规范使用、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图表的正确使用及编排、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等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深入,这就要求编辑以自己精湛的编校技能对作者进行帮助,以使其科研成果能顺利进入传播领域。因此,精湛的编辑技能是编辑为人师必备的基本功。

1.4扎实的文字功底是编辑为人师的基本功

在加工文稿时,编辑应凭借自己的文字功底对干瘪、生涩的内容加以润色,使其语句通顺、行文流畅;对累赘、冗余的文字加以删减,使其语句精炼、言简意赅;对写作思路混乱的内容加以梳理,使其逻辑通顺,层次清晰。编辑的文稿加工职能更重要地体现在对作者词不达意的表述加以纠正方面。在日常的工作中,常遇到作者想表述的真实意思与其论文的字面意思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编辑帮助作者用通俗易懂、无歧义的语句将正确的意思准确无误地表述出来,为读者扫清阅读和理解障碍。因此,扎实的文字功底是编辑为人师的基本功。

2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生角色

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想能胜任工作,不被淘汰,不论其入职前学历有多高,知识有多渊博,都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即要时刻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否则其原有的知识将随着知识的飞快更新而老化,最终导致其难以胜任编辑工作。编辑在编校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自己觉得不妥或不对但又拿不准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时编辑应带着问题去向别“人”学习。若是学术问题,编辑应向相关的多位专家、学者请教,综合他们的意见,以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若是编校问题,应向同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及书本学习,使问题的解决方法合乎国家标准规范、业内习惯。

2.1做作者的学生

编辑对作者文稿的修改、加工过程实际上也是向作者学习的过程[8],只不过这种学习掩盖于编辑的工作要求之下,不易被察觉和认知。当今时代,学科分支越来越细,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期刊不可能为每个学科配备一名编辑,只能通过合理分配,将内容相近的学科集中在一起,由一名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编辑负责。因此,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常会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这时编辑要不耻下问,虚心向作者学习。另外,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理论层出不穷,因此编辑即使是在处理自己之前主攻学科的文稿时,也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此时亦应向作者虚心请教,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编辑要对向作者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明白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此时要放下人师身份,虚心学习。向作者学习既可使编辑不断丰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也会拉近编辑与作者的感情,为期刊发展培植稳定的作者群。

2.2做审稿专家、相关学者的学生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与审稿专家打交道,这为编辑向审稿专家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编辑可通过审稿意见向专家学习,也可借助与专家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直接通过电话或E-mail等方式就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如笔者在处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论文时,经常碰到作者将同源性、一致性、相似性混为一谈的问题,为了搞清楚这3个术语在用法上的区别,笔者通过E-mail向3位长期为本刊审稿的学术态度严谨、审稿认真的专家进行了请教。在3位专家的帮助下,笔者基本掌握了这3个术语的区别,并将掌握的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日常的文稿加工工作中,提高了这3个术语使用的规范性。编辑也可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向与会专家、学者学习,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对于在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单位工作的编辑,还可通过旁听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和毕业论文答辩会向各位专家、学者学习,这种学习既可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也为日后邀约高质量的稿件提供了线索。

2.3做编辑同行的学生

精湛的编辑技能是一名合格编辑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编辑应通过一切途径向同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编辑可向自己身边的各位同事学习,身处同一编辑部的编辑由于每个人的编龄和负责的学科不同,导致其所擅长的编辑技巧各异,大家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期刊编校质量。编辑还可通过参加编辑业务研讨会、编辑继续教育等途径向编辑部之外的同行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办刊经验和理念,学习编辑前辈兢兢业业、甘愿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国家在期刊改革方面的新政策和精神等。

2.4做书本和网络的“学生”

书本是编辑一生的“老师”,编辑应勤于向这位默默无声的“老师”学习。编辑可向各种专业和编辑方面的工具书、著作及国家标准和规范性资料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编校业务能力及对国家标准、规范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编辑也可向各种编辑学期刊学习,这是一条学习的捷径,而且有时还可能有意外的收获。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编辑可向各种编辑学期刊寻找答案,如果已有编辑同人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了论著,通过阅读即可便捷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如果尚无编辑同人发表论著,编辑可通过自己的研究加以解决,从而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为自己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编辑还可向同类权威性、编校质量较高的学术期刊学习,看看别人是如何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如笔者在处理自己所负责的畜牧兽医学论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编排问题时常会翻阅《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向它们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也充分说明了网络在人们知识获取中的重要地位。科技期刊编辑也应勤于向网络学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多上网看看,很多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答案。但对网络上的知识要多加甄别,因为网络上的知识有些是未加审核、编辑过的,可能存在错误。

畜牧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尤其是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精确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在生产一线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国家教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情,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从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逐渐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目的是改善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端,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分开。但是,部分培养单位对此认识还不深刻,重视程度还不够[2],导致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区别。与其他专业相比,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动手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与动物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服务、饲料开发、疾病防控、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应用教育为主,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对硕士生的实践要求更强。

一、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良产物,其目的是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应用实践需求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有很大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基本上没有可借鉴的实例。大多数培养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脱离不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合理

首先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专业学位的认知问题,多数考生以为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远低于学术学位,即使不能被学术学位录取,还有很大概率调剂到专业学位。因此,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比例很小,大多数考生是出于无奈,因为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学位而没被录取,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这部分考生是被动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读取专业学位的动机不明确[3]。其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和全日制学术型的入学考试方式一样,只是专业科目试题不同。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雷同

学术型硕士突出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型硕士强调的是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尤其是对于畜牧兽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在传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培养单位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4]。由于国家设置专业硕士的时间短,大多数培养单位以此为借口,对外宣称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的经验,仍然是按照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培养,重点依然是理论性的传授与培养,缺少甚至没有开设实践型课程。即使开设相关的实践型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有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的相关专业教师甚至需要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讲授。而实际培养过程中,这些课程均直接被培养单位的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讲授。甚至有些专业型硕士毕业后连心脏采血、牛尾静脉采血这些畜牧兽医专业较为常见的基础操作技能都不知道。

(三)专业学位导师制的管理混乱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导师制原则上规定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操作的训练指导。校内校外导师需要经常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5]。然而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双导师制进行培养管理,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培养管理完全是由校内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答辩结束只有校内导师一个人负责。甚至完全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所做课题、实验完全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四)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体系单一

作为畜牧兽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型硕士,其培养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实践应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课程论文考核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基本上全是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6],很少甚至没有关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因为市区或者是离市区近的地方不让建养殖场,导致大多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只有依靠校外企业培养。而校外企业大多数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原因就是畜牧兽医类的企业担心疾病的传播,一般不会轻易让外人随便进出场区。因此,只能在学校以学术型的考核方式进行。虽然有个别学生确实进入了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进行实习,但也仅是从事一些日常工作,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操作锻炼,也就不能实施真实的实践操作技术的考核。虽然培养单位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甚至是最终的评价体系、答辩形式,都与学术硕士基本一致,导致大多数学生被迫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

二、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畜牧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入学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培养方案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方式

一是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知,转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偏见,提高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主动性和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很好的证明。二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的面试,应当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调整全日制专业复试的形式,由面试官或小组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践性的考核内容。同时可适当增加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目的是通过面试选拔出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的学生。

(二)设置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与学术硕士课程区别开来。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外,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同时多收集来自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校外专家、社会需求单位的建议和要求,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培养大纲,开设更趋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7]。另外,要减少必修课程,增加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和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为保证授课质量,应加大与校外指导教师或者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向他们颁发聘书,或发放一定的劳动报酬,聘请他们担任主讲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技能。

(三)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考核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制度[8]。对于校内导师的选拔,应选择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并且依据校内导师的学术和能力水平的考核结果,定期淘汰和增选。并形成合理的考核和遴选标准,对导师的思想道德、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专业指导水平进行严格审核。校外导师的聘任要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查制度,但形式允许灵活多样,而且要对指导过程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最终的指导结果的考核方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期间实行的双导师制,要突出校内和校外导师合作指导的重要性,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沟通协商,作为整体共同设计、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对两者和学生之间制定明确的沟通次数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真正达到国家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

(四)设置合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考核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学习外,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将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饲料企业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具体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作为考核内容,更符合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在实习考核方面,要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待学生校内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及时把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内容的教育培训,严格规定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并制定完善的专业实习跟踪考核制度[9]。校内外导师需要共同协商制定实习综合考核标准,并将经常对接交流,时刻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另外,对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判,论文形式上要大力鼓励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审核制度上要调整论文质量的外审、答辩等相关制度,同时规定满足毕业要求需要具备的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畜牧兽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国家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特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3-25.

[2]马灯秀,卢虎胜,徐加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石油教育,2015(2):54-57.

[3]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

[4]张晓慧.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8-19.

[5]王钊.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11-112.

[6]纂蓄华.关于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95-196.

[7]高秦嫣.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237-239.

[8]杨平,庞全海,张敏,等.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7(1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