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考试总结范例

学期考试总结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1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2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每学期结束前不安排集中考试时间。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员对园林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以突出能力考核为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考查课,完成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和花坛砌体工程教学及考核。第二学期为考试课,完成假山工程、水景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教学及考核(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小游园施工图设计任务)。考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课除了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园林单项工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3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教学

随着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趋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越发受到广泛关注,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阶段第一次关乎动手能力的事情,但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于初中物理实验。

一、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现状

(一)浮于表面,简单背记

由于物理实验对场地具有一定的要求,不少学校缺乏实验开展条件,并且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也不重视此类活动。同时,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时,多数教师只为考查基本的结论,让学生大量背诵目的是为了拿到高分。

(二)学生动手能力差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加之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意玩闹,而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开展实验活动产生的效果还不如直接讲授知识点的效果好,便出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刚开始学生在实验中有新鲜感,时间一长便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的流程设计策略

实验探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想要保证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就需要教师制订出合理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并将其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需要重视开展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将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融入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一)初中物理实验类型

初中物理实验类型十分丰富,力学、光学、电学等物理实验内容都属于初中教学范围,实验形式可以大致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借助实验辅助工具反映出真实的物理特征,充分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向培养,将教学过程分为多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完善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全新的技能考核模式。

(二)实验技能考核模式

1.平时考核。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内容较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以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人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观察学生的实践表现给予适当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考核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师要将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融入学生成绩考核的总体记录中,并将其作为学期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考核实践中要注重量化反应,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生分为多个实验小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考量。在教学中,实验项目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实验环境,主动进行实验操作,对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要记录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对实验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参与的科技制作和撰写的实验论文都可以作为加分项。

2.学期考核。在学期考核阶段需要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项目制订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物理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如考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能够自主探究问题。学期考核要求教师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并给予科学评价,将最终成绩作为学生评级标准。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存在的问题:当烧杯中的水量过多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沸腾,学生对酒精灯外焰加热实验过程的掌握不足,水中温度计液泡的位置不符合放置标准。在读取温度计数值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视线无法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持平状态,得到的实验结论经常出现列表记录的沸点数值与图象中所显示出的沸点数值不一致现象,且存在实验操作顺序不合理等现象。解决对策:要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践技能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物理实验开展过程中,每一项操作技能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验结果。因此,需要保证学生实践动作的协调性,加强不同实验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技能的掌握属于动作技能学习的主要类型,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阶段性的发展特点。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实验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的实验材料。因此,教师需要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标准严格约束学生的实验行为,强化学生对实验各阶段内容的了解。在正式操作之前需要分析实验基础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动作映像,实验操作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教师要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出现的错误实验行为,保证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正确的实验操作: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一般为半杯,不仅能够形成沸腾现象,还能够完全浸没温度计,温度的上升速度能够满足学生的观察记录需求。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适当地调整酒精灯高度,实现外焰加热。当水温到达90℃时,需要适当地增加观察次数,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在水完全沸腾后,仍然需要进行观察记录。得到的读数要保证真实有效性,在实验过程中水的沸腾时间不一定处于100℃,这属于正常的沸腾现象,需要如实进行记录。学生的注意力要放在水沸腾后水温的显示情况,教材中的图象信息是基于很多实验数据得出的结果,并不代表所有的实验标准。

三、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设计策略

(一)贴近生活,解释现象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因此,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试需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细节,倘若学生从未亲手操作过物理实验,考试难度将会大大增加。而让物理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参与度。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只有让实验本身变得简单,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基于平时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了解背后的意义,可以通过实验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物质密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一枚生鸡蛋分别放在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中,观察鸡蛋在水中的状态[1]。通过利用水和鸡蛋这类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实验,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并且对于学校实验教学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开展起来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较好地理解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做“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让学生进行如下实验: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将底扎起来并绷平,向瓶中倒入一半水,橡皮膜向下凸出。②向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在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并观察喷出的远近有何不同。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能够让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

(二)鼓励学生基于理论创新

物理实验,大多是教师先进行演示,学生再按部就班进行操作,甚至对原理不了解的学生,生搬硬套教师的步骤亦可完成实验。而书本上的实验是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可以根据整个单元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创新实验操作。教师通过这类方法去鼓励学生在实验上创新,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还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促进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学会学以致用,最终提升综合素质。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给予学生部分提示,让学生发散思维并结合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进行答题。通过此类方法,不仅深度考核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程度,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开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时,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合理引导,让学生分别用串、并联方式再次进行上述实验。这样不仅仅只是探究欧姆定律,更让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

(三)考试命题应多设开放性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针对初中物理实验大多数考核知识点,通过一定时间背诵实验步骤以及结论,大多数学生可以拿到较高分数。但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对于实验课越来越不重视,既然学生花费一些时间记忆有关实验的试题便能顺利拿到高分,为何还要浪费学校经费、教师精力、学生时间开展实验呢?因此,在命题时,要科学创新考试试题,如提的问题并不具有规范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结合实验操作的基础再应用实验原理进行解答。通过这类方法,可以慢慢改变学生认为的所有问题一定具有标准答案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例如,在设计关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试题时,试题中设计了“反思与拓展:为什么本实验要使用滑动变阻器”[2]。此类题目和实验操作的考核完全没有关系,而学生通过背记知识点就能完全解决此类题目,那学生以及教师花费一定时间开展实验的意义何在?为此应该多设立开放性问题,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实际生活,才会让师生更加重视初中物理实验操作。在探索开放性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为学生设定太多的约束条件,可以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借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思考物理知识在实验中的体现,并且能积极通过实验去探究和验证一些假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问题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四)六大解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的关键要求,是学生领悟知识、体验知识的关键环节。但是,这里的动手不是单纯地按照教材中列明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也不是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照葫芦画瓢”,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从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操作理念与技巧。这样学生就能摆脱教材及教师的束缚,体验到物理知识趣味性、丰富性,更加深入地掌握物理知识的精髓。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借助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通过解放学生的大脑,避免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单纯地模仿,可以有自身的思考与理解;通过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操作的乐趣,也能体验到成就感;通过解放学生的眼睛与嘴,让学生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动手能力的整体提升,更能实现物理思维的碰撞,领悟到更多物理知识的内涵与本质;通过解放学生的时空,让物理实验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完成,帮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增强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运动和力”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材中的实验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本节知识的关键支撑。本节小实验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可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需要教师解放实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索类似的小实验,并思考借助什么样的材料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物理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对本节知识点也有了深入的思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实验步骤,完成生活中和“运动与力”有关的小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语

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不应只满足于掌握简单的课本知识,真正的落脚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3]。为此,需要初中物理教师认识到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包括实验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并针对这些不足,科学谋划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环节与步骤。同时,也要借助生活化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这样的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意义和育人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雪翔.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C]//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三).重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373-376.

[2]丁建立.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8(28):37-38.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5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目标,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我镇各校教育均衡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师生向往的乐园。

二、工作思路

提高学校常规管理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教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完善学校设备设施推进均衡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树立师德学习榜样,继续树立学校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文明、文明校园。

3、加强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4、继续完善设施设备,为均衡教育评估验收打好基础。

5、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文体、知识竞赛等活动。

6、加强镇内校际交流,力争各校共同进步。

7、严格执行并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8、加强薄改项目管理与使用。

四、主要措施。

1.继续开展“我以教师为荣”师德师风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2、强化“养成教育”让良好习惯成为学生的品行。

3、继续开展“才艺展示、安全知识竞赛、书写、绘画比赛、班级墙报设计出版比赛、国旗下讲话、文艺汇演”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

4、继续以学校为西片、旺岭小学为东片的两大教研组,以骨干教师为组员分片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各校教师的教研能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组织全镇校长、主任视导学校,帮扶学校提高常规管理水平。

6、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工作,让学生把安全知识提升为安全技能,创建平安和谐的校园。

7、开展教师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生活内容。

五、具体工作

八月份

1、班子成员筹备开学各项工作。

2、召开“五会”,组织老师学习。

3、做好班班通安装的前期工作。

4、各部门提交工作计划。

5、组织好各校领发课本

6、召开村小校长会议,落实开学工作。

7、做好开学前安全卫生工作。

九月份

1、召开新学期开学典礼大会。

2、组织对各村小进行开学工作检查。

3、调整教师资源到缺编学校轮教,确保开学工作顺利正常。

4、组织全镇各校长、主任学习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

5、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组织安全技能演练。

6、组织开展“庆十一”学校教职工气排球赛。

十月份

1、组织全镇各村小学校长、主任到学校开展视导工作,帮扶学校提高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全镇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并上好移植课。

3、教导处对教师业务常规进行期中检查。

4、进一步培训教师对“班班通”的使用,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效率。

5、组织开展全镇骨干教师优质课比赛。

十一月份

1、组织开展期中检测考试并对教学质量分析、总结。

2、深入学校听课、调研。

3、组织开展全镇教工气排球赛。

4、组织开展教师才艺展示评比活动。

十二月份

1、组织开展年度校运会。

2、组织开展对教师第二次业务常规检查。

3、督查教师教学计划,做好期考复习工作。

4、开展“庆元旦、迎新年”文体活动。

2014年元月份

1、组织全镇各学校进行期末考试、评卷工作。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6

1.考试时间不当。本科护生的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这种考试时间安排很欠考量。各考试科目集中安排,使得考试频率太过于密集,不能从全方位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优与劣。若学生在平时学习认真刻苦,但在临场考试时因为忧虑、担心等原因,未能正常发挥,获得一个恰当的成绩,那么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如果一个平时不大爱学习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考试成绩意外优秀,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现象,重视学习的人会放松学习,不爱学习的人更加不爱学习。另外从公平的角度看,这对爱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2.滋长负性情绪。在传统考试的体制下,学期考试采取一锤定音式的方式来评定本科护理学生的学期学习情况。由于所有考试科目都在最后一周或两周集中考,考试频率骤然上升,导致考生压力加大。考试不合格者面临补考、重修的风险,继而影响今后毕业证、学位证的领取或者是学校的一些奖励。故而考试前的本科护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畏惧的心理,继而出现厌学、厌考的逆性情绪。这些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应考现象严重。在实际教学和考试之中,为考而学抑或为考而考的思想严重。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考试是一个途径,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只有通过考试,学生才能发现不足,才能源源不断的加强学习,进而来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专业技能。一些护生未能把考试当作演兵场,盲目追求高分数、高绩点,忽视了考试的本质目标,不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客观上使自己变成了一部不间断运转的考试机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部分护生迫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考前1—2周临时突击,满足于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更有甚者违反考试纪律,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这样本来用以检测平时学习效果的考试变成了一种形式,意义荡然无存。

4.缺少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作为一名当代的医护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还应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2]。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教师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正常进行检测评价,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考试改革思路

1.考试模式多元化。作为本科护理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考试成为了一种很有必要的方式。但由于护理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工科类的学科,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平时对护生的考察必须做到扎实、有效、熟练,不能流于形式,要着重于培养护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考察方式上,可对该专业的护生开展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理论与操作并举的方式,指引学生养成多思、多探索的良好习惯,强化考试的正面效果,促使学生进一步转变学习观念,建立竞争学习的理念。

2.明确考试目的。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只为获得参考率、合格率等数据,不能盲目跟随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流于形式,更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考试是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和提升的意识,及时查漏补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习热情,杜绝考试中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一经发现考试作弊之人,必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以确保考试的健康发展,使人人都能有所收获。

3.调整负性情绪。对于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负性情绪,考生要学会自我调整,树立一种正确的考试心理价值观,平时要加强学习,良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把考试压力化为一种考试检测的动力,打消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保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

4.实行考试时间分散。考试不宜过于频繁。考试应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个考试科目的特点,避开学期末集中考试的峰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作平时学习,使其做到学以致用,在考试中提高自己。

5.明确考试目的。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只为获得参考率、合格率等数据,不能盲目跟随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流于形式,更不能走过场。要根据不同的科目,采取分层分块的考核方式,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范畴,以体现考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基础护理,该采用讲课的形式考就采用讲课的形式,该采用竞赛的形式考核就采用竞赛的形式考。总之要从各个方面,多个层次细化考试的内容,切忌考试千篇一律。一定要让学生树立考试是学习的进一步升华和提升的意识,及时查漏补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对本科护理专业的学习热情,杜绝考试中弄虚作假的不良现象。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革考试模式,让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指挥棒,将学生从“背书本”引导到“用书本”上来[3],这样才能确保护理考试的健康发展。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7

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研究;探索

摘要: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考试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参考和借鉴了其他高校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考试管理办法,对今后的考试管理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起初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的延伸,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而将常规管理的概念引向更深的层次。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化者,乃实践过程[1]。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对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职责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是全面履行和提高执行力的有效实现方式。考试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具有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功能,还具有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进行及时掌握,因此它还被誉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担负着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考试管理工作,曾经根据学院的现实情况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对待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出大批素质过硬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一致的好评。然而,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力度的加大、教师社会化情况的加重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考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鉴于此,本院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借鉴了大批其他高校的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本院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精细化考试管理的路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考试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试卷的命题、评卷环节出现的问题

考验一门课程的考试是否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教学质量与学习程度的检验功能,关键要看考试的命题科学与否[2]。虽然学校现行的考试管理规定要求“考教分离”,但由于学院的实际情况是任课教师分别承担不同批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教学重点不尽相同,而且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师资严重不足,一位任课教师往往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找到除该任课教师之外的其他命题教师,这些原因造成了考教难以分离的客观现象。因此,本院的许多课程考试是由任课教师自行命题,审核的工作由系部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承担。但是,由于系部主任和教学院长不是“全能型”的专家,且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审核程序基本上都流于签名的形式,不能对试题的命题质量进行有效把关。授课、命题、评卷由一人完成,使得命题和评卷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在近几学期的试卷检查工作中,发现不少试题和备用试题出现了错误,还有些试卷主客观题的比例不符合学校的规定。阅卷不规范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有些教师随意修改分数,修改后不签名,有些教师阅卷时随意使用非红色的笔,有些教师未按要求采取“减分法”进行阅卷,甚至有的教师出现了统分错误的情况。

1.2考试材料的收集困难重重

本校规定,试卷评阅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将试题申报表、AB样题、评分标准、学生答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表、考场记录表等按照规定的要求收集完整,然后送交学院教务部门进行存档备查,这些工作要在下一学期开学一周之内进行。但是从近几学期考试材料收集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并不能按时完成材料上交的工作,需要教务管理部门一次又一次催促,而且材料往往准备不齐,缺少材料的情况时有发生。

1.3考后评价环节流于形式

考试的过程包括考前出卷、考试组织、考场纪律监控、考后的阅卷、分数登统和成绩及试卷分析,这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疏忽不得。目前,任课教师都普遍重视考前和考中、阅卷的环节,而忽视考后试卷评价与成绩分析工作[3]。考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试卷分析的目的在于能够直观地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分析试题的难易程度,还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研究和改进[4]。只有认真对待试卷分析,才能真正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虽然本校要求教师对考试成绩和试卷情况进行分析,并填写试卷分析及成绩分析表,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阅卷完成后匆匆忙忙根据分数做个试卷分析,并没有认真考虑试卷的难易度是否适中、试题是否科学、哪些题目失分严重、学生的什么知识点掌握不牢固,考后的分析环节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4考试形式单一

考试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并不应该以考试为目的。因此,最佳的考试方式应该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途径[5]。目前,本院的考试形式仍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间或有论文撰写形式和开卷考试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只单一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水平,存在着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的问题,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2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的思路

2.1健全考试机构,完善考试制度,为精细化考试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2.1.1健全考试管理机构

考试管理要做到精细化、规范化、系统化,首先必须建立健全考试管理机构。学院领导的重视和精心安排是考试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为了切实加强考试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由院长、教学院长、学院督导、各系部主任、课程负责人、教务办工作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安排、指导、协调和检查全院的考试工作,对全院的考试实行了集中管理,保证了每次考试的严肃性、认真性,真正起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

2.1.2完善考试制度

1)严把命题关。确保试题质量过关是考试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前提,命题的好坏对考试的质量直接产生影响。为了保证试题的质量达到要求,本院对命题做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命题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的素质与学习情况确定考试内容的难度和题量的大小,要求既要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应用型考题的数量,同时要求命题必须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线,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此外,命题还要符合学校的要求,主、客观题的比例不得小于3∶2,A、B样卷的重复率不能大于3%。试题的命题工作完成后,由课程负责人对试题的整体情况进行审核,系部主任进行把关,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进行复核,确保试题万无一失后再进行试卷的印刷、考场的安排等工作。这样,就从源头上保证了命题的质量,也杜绝了诸如试题中带错别字、总分相加不等于一百分等低级错误的发生。2)建设试题库。对学生人数较多、专业较复杂的平台课和条件成熟的部分专业课实行试题库制度,按题型、难易程度、知识点等进行分类设置,由教务办工作人员进行专人负责,由任课教师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试题的质量和即时性。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达到“考教分离”的目的,避免了教师上课时敷衍了事、考试前给学生勾画重点行为的发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2精细化试卷材料的收取工作,换种方式激励教师尽早完成试卷材料整理工作

以往面对教师拖沓、懒散,不按时上交试卷材料的现象,本院经常采用的方式是“群发+点发”短信,即在开学初用群发的形式通知教师整理试卷材料,之后再单独针对没有上交材料的教师进行单独发信息或者打电话催交。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过多的催促使教师产生了疲惫、懈怠的心理,有的教师甚至产生了依赖性,每个学期要靠教务办工作人员一遍一遍提醒才能记得要整理哪些材料以及何时上交。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下,本院教务办对收取试卷材料时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制订出了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即在开学前根据上学期的授课情况提前做成一张试卷材料收取一览表,包括每门课程的名称、任课教师姓名、要收取的材料名称,最后再加上材料收取时间,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公告栏内,这样每门课程的材料收取情况就一目了然,也解决了教师不了解要交哪些材料的问题。这种做法清晰、简单,教师能够按照表上所列的条目完成材料的准备;此外,由于有交材料时间的标明,对那些总是拖沓的教师是一种心理上的无形的压力,对试卷材料的收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3精细化考试后的管理,把好试卷评价关

学生考试结束,并不代表整个考试流程的结束。任课教师应对考试成绩与试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本次考试做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今后命题提供依据。而以往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完成了阅卷,匆匆忙忙登好分,马马虎虎做一份分析材料,起不到评价工作应起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本院精心安排,充分发挥了系部主任的作用,要求以系部为单位及时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成绩分析、试题分析,有效地避免了教师敷衍了事现象的发生。

2.4精细化考试形式的管理,避免单一型考试

丰富多样的考试类型是促进传统教育理念转变的有效手段。在国外,高校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至少有20多种,如论文、无人监考考试、阶段考试、开卷考试、设计、试验和实地考察、专题讨论、答辩、同学评价、口头演示、制图或模型图片演示、小组研究项目、个人研究项目、资料分析、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3]。而以往,本院的考试形式仅限于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仅有个别的课程采取了课程论文或者开卷考试,形式单一,对考察学生的全面水平限制很大。有很多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只为了应付最后的那张试卷。针对这种现象,本院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的综合实验1、综合实验2采取了实验考核的形式进行成绩的考核;动物科学专业的生物统计及实验设计课程拟采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考试管理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等许多层面的工作,需要踏踏实实地去探索和实践,存在于考务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地改变以前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尊重每位考试的参与者。当精细化成为每个考务工作者内在的一种品质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或者管理方法,而必将作为一种文化品质对学校的考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李楠 刘静 高立杰 陈宝江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晋.高校精细化考试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7(3):64-66.

[2]吴祖允.关于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48-49.

[3]张国昌.高校考试管理改革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8):31-33.

学期考试总结范文8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核观念陈旧,考核命题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式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期末考评的方式包括书面理论考试、课题设计考试、提交论文考试等方式,教师通过批阅的形式对学生所提交的试卷、设计项目、论文等进行批阅,并直接以分数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评方式中教师的考核命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出来的,至于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内容都无法通过命题反映出来,因而可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陈旧落后且呆板固定,缺乏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无法从公平性和规范性上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考核目标不明确

从考核内容上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多是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考试范围,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则是通过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者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出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都无法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实际上当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考核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对学生的考核陷入一种形式化、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中,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内容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限制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3)多采用结课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足

一般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结课考核、学期考勤考评、课堂参与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的,而实践类的考评方式则是以设计结果考评与设计过程反馈考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集中在期末或者课题的结课考评上,而过程中的考核则相对不受重视。另外,当前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会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直接委托他人代做的形式完成的,但是教师对课程完成的过程却没有及时跟进,实际上简单通过结课考核的方式很难实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2.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措施分析

(1)明确考核目标,改革考核观念

各院校应当及时更新考核观念,树立规范考核、过程考核的考核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考核工作的目标,既要重视考核的针对性,又要反映实践环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升考核工作的效率。

(2)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各院校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类专业的考核时,应当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考核体系的完善。一般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应当以实践考核为基础,并结合课堂教学考核,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反映到考核过程中,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情况、学生互动讨论情况、学生的日常考勤情况、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等过程性的考核内容都要纳入到课堂教学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要认真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通过详细记录学生的交流沟通情况,学生课题的创新程度、学生所提出设计方案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情况等内容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发挥技术评定的导向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技术评定等考核内容应当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环境设计专业类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还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对于CAD等技能证书的的考试结果可以在相关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予以量化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定考试的积极性。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