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培训总结范例

形体培训总结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1

 

护士礼仪是建立在社会公共礼仪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职业礼仪,在医院文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积极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1]。在临床实践中,带教老师如何加强护生礼仪与形体培训,培养其崇高的内在素质修养,树立良好职业外在形象,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十分重要。我们在以往临床带教经验基础上,发现角色扮演法能全面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实习的护士60名,分别来自五所高等医学院校;其中,男2人,女58人;学历情况:本科33人,大专21人,中专6人;年龄17~23岁,平均年龄(21.06±2.88)岁。将60名护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两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讲授等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采取角色扮演法。   1.2.1分组   将30名护生分成五组,每组6人,每组设立一名组长。   1.2.2任务布置   护士礼仪与形体培训由护理部总带教老师完成,各科带教老师协助完成。首先,要求所有护生认真熟读护士礼仪行为规范,组织护生们编写剧本,指导排练;制定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讲解注意事项。   1.2.3情景剧编写   带教老师根据临床实际需求、护生知识水平,提出一些主题,指导编写情景剧。内容涉及入院宣教、接诊服务、发药、打针、晨晚间护理以及各项护理操作等。比如模拟候诊大厅场景,导诊护士以及若干候诊病人,甲护士在导诊台接受病人咨询,乙护士推着轮椅上前迎接行动不方便的病人,丙护士进行分诊登记,维持秩序。每组护生事先分配角色,设置“台词”,商讨整个扮演过程。发挥每位护生创造力,发扬团结合作精神。   1.2.4角色扮演   护生们利用休息时间自行排练,带教老师引导护生根据剧本探讨护理礼仪问题,护生在排练过程不断揣摩护理礼仪,讨论角色扮演中存在的不足和值得发扬的亮点,诠释护士礼仪要求,通过场景展示护士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护理职业礼仪。   1.2.5点评、总结   护理部总带教老师和各科带教老师担任本次护生礼仪与形体培训的考核评委。老师们对情景剧角色扮演整个过程进行点评、总结,指出每组可取之处与存在的缺陷,使护生们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老师对每组表演情况进行打分,去掉最高分、最低分,算出平均分,并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创意奖”,给予一定的奖励。   1.3评价方法   (1)自行设计《护士礼仪形象考核评分表》,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语言、微笑、交际共六项内容,每项10分,临床带教老师根据两组护生们的实践表现逐项评分;   (2)自行设计《护生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本院病人对实习护士工作服务的满意情况,分“非常满意”、“满意”、“—般”、“不满意”四项,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加满意率。观察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对照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回收率97%;   (3)自行设计“护生礼仪形体培训教学效果评价表”,了解两组护生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效果评价。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礼仪形象考核评分比较(表1)   2.2患者对两组护生工作满意度比较(表2)   2.3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比较(表3)   3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护理工作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责任制护理。护士礼仪形象既作为护理人员内在素质修养的外在体现,又是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2]。传统教学模式带教老师是“主角”,护生只是聆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处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形式单调,内容抽象、枯燥与乏味[3]。   角色扮演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场景进行模拟,护生可以身临其境,将理论知识从“静态”变为“动态”,护生们由“被动学习”发展为较为“主动学习”。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开放式、启迪性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护生智力因素,还可以调动情感因素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4]。护生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会团结互助,学会从各渠道收集资料,进一步调动学习能力。本次教学结束后,我们通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显示,护生对角色扮演学习法给予高度评价,100%的护生反映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理解、记忆与应用所学知识;93.3%的护生表示可以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96.7%护生反映能够培养高尚职业情操。   更为重要的是,护生在角色扮演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开动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护士礼仪融入日常工作中,如站立时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手自然垂直在身体两旁,双脚并拢,头、颈、腰成一直线,取放物品时,采取下蹲的姿势,养成良好礼仪习惯,避免不雅姿势。护生们学以致用,在临床中深受带教老师、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各科临床带教老师反应,观察组护生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语言、微笑及交际礼仪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观察组护生工作满意度高达96%,收到良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法在加强护生礼仪与形体培训中,有利于护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护生礼仪形象,提高患者对护生工作满意度,促进教学相长,值得推广。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2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裸露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3.1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3.2塑造形体

3.2.1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3.2.2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3.2.3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裸露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3.3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3.3.1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3.3.2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4.8m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3.4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3.4.1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3.4.2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3.5丰富细节

3.5.1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3.5.2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3.5.3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4.1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4.2设计内容

4.2.1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4.2.2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4.2.3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作者:叶茂乐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奎.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到高校建筑空间拓展的初探[D].湖南大学,2011.

[2]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大学,2011.

[3]杨瑾,王满军.面向文教类的旧工业建筑改造[J].城市建筑,2013(06).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旅游专业;形体训练;重要性;问题;解决途径

1中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一个日益发达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达到两千万人次以上,旅游行业步伐的加快催生了大小旅行社的发展和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我国导游人员的个人形象、素质高低好坏关系到境内外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印象,也代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与高度。而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短缺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在校任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在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形体训练教学加强对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教育。

2旅游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形体训练是这几年来旅游专业针对学生内外艺术形象塑造而专门设立的一门课程,它通过一定的舞蹈动作训练塑造出学生的外在优美体形,提升未来旅游从业者的内在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形体课程除了训练学生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的旅游职业需求中,行业从业人员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尤为重要。通过课堂中专业的舞蹈肢体训练来挺拔身姿、修正身形,对个人气质与形象有着良好的助益作用。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舞蹈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锻炼学生形体,为他们塑造良好形象提供帮助,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和个人表现力的目的。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与服务姿态美对他们快速适应职业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形体训练课程能培养学生的肌肉力量、形体美感与艺术审美,愉悦他们的心情,增强与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树立自信心,提升气质的目的。形体训练同时还有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及艺术修养的作用,学生在舞蹈美感的熏陶下,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旅游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服务水平的竞争,服务质量的核心就是从业者的个人综合素质,而形体训练正是提升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3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旅游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3.1师资力量普遍薄弱

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却显得停滞不前。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提升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并未重视。在师资力量的安排上并没有专业教师,只是大多选取相近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只是简单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照搬,教学内容有限且没有紧跟行业发展实际,做不到与时俱进,从而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2学生对形体课程不够重视

很多学生对形体课程的认识简单停留在“活动肢体”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开小差、热情不高、态度懈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也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对专业有所助益的内容,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旅游专业学生形象多元化,很多人因本身形象不够出色而不敢参与过多课堂练习,害怕遭到同学的嘲笑,对形体课程有强烈的抗拒心理,这样一来,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还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不愿意参加形体训练,如此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差强人意。

4提升形体训练教学效果

4.1注重情境设立,运用情景教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预期教学成果的基本,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运用,注重情境设立,建议在形体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又能扎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情境设立,气氛渲染,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在形体课堂上营造勇于练习的气氛是很重要的,很多学会担心自己的动作做得不那么完美,所以无法大胆放松的做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培养带头人,让这部分带头人先动起来,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其他同学自然就可以跟随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动作准确到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动作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只有教师的动作做得完美,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调动学生模仿学习的欲望。

4.2改善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

旅游专业的院校负责人必须重视形体训练课程,尽快提升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水平。如无法聘请专业的形体教师,也要对现有形体课程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设施也是提升形体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形体训练教学需要使用到很多器材,比如用来锻炼手腕力量的哑铃,用来锻炼腰腹力量与曲线的仰卧凳,用来锻炼腰、腿肩部柔韧性的把杆等等,学校均应将教学材料配套到位,以辅助教师更好的教学,方便学生更好的锻炼。

4.3提升学生对形体训练的兴趣

形体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体训练课程的认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形体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塑造体形美,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提供竞争实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体训练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多种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对形体训练不再那么抗拒。对于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注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训练课上做到尊重学生,照顾学生心理,弱化他们的抵触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对形体训练课程的兴趣。

4.4调动学生能动性,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形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调动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形体课堂中能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是形体课堂教学成果是否达标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受各人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和学习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形体教师作为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练习,展示自我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形体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使课堂的教学积极有效。事实证明,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法能够督促学生记忆、强化动作,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这在形体教学中同样适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既体验到乐趣又掌握技能,为自我评价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教会学生正面动作,然后分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反面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以表演或小组展示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展现。

4.5注重学生课余实践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体育舞蹈;青少年;形体塑造;生长发育

一、体育舞蹈含义及特点

(一)体育舞蹈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兼具艺术美和体育竞技精神两者优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增强体魄、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认知,增强形体美。体育舞蹈训练过程能够塑造形体美、艺术美等多种美。体育舞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以及粗犷豪迈的斗牛舞。可谓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风格迥异。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相比,有相似之处。比如对基础的舞蹈步子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均要求严格。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培训和学习时,要授予基础舞蹈知识的高度重视。打好基础,坐实基础功夫。加强相关基础动作舞步的规范化训练,提高体育舞蹈最终成果的完整性。其次,与其他舞蹈一样,体育舞蹈同样对相关配套组件的要求很高。和一支专业的舞蹈一样,完成一支完整的体育舞蹈需要相匹配的服装、妆容、形态以及背景音乐的加成。另一方面,与其他舞蹈不同的是,体育舞蹈兼具体育性。体育舞蹈融合了竞技性质和体育性。其中竞技性指的是运动员在经过长期严格且刻苦的训练之后能够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舞蹈比赛,从而在实战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专业能力。[1]

二、体育舞蹈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人体的形态体态只有一小部分由基因决定,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练习来加以改变与调整的。尤其是正在型塑身体关键时期的青少年,青春期正是塑造身体形态以及体格的关键期。一旦忽视了这段时期的训练,那么将会对以后的成长带来永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想要拥有良好体型的人来说,把握好“黄金时期”,加强对体型以及体态的训练不仅能够改变基因带来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更能够使得广大青少年拥有完美健康的体态。体育舞蹈作为兼具体育与舞蹈两者优点的运动,不仅对于青少年的形体塑造起到优化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均衡发展。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改善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格外重要,尤其对于正处于“黄金成长期间”的青少年。一旦没有把握好这个黄金期,就会影响往后的健康成长。体育舞蹈不仅塑造学生韧性柔软性,满足家长以及青少年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强健的体魄。适用于广大青少年,满足女生对美的追求以及男生对健美的需求。因此,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加大对广大青少年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2]

(二)提高青少年形态美

作为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身体进入发展的不稳定期,各个部位都在进行变化。具体表现为:男子柔韧性降低,而女性会因为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导致肌肉当中的水分增加,从而拉低柔韧性。而胸腔功能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心脏功能发展欠缺完善;而女性却表现出稳定的心胸功能。因此,针对男女性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舞蹈最能够满足青少年身体特征。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对形态美的需求。

(三)增强青少年竞技精神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融入舞蹈元素的竞技项目。刻苦锻炼之余,还经常参加一些竞技比赛。在赛前准备阶段,可以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刻苦训练的精神品格;赛中可以锻炼青少年良好的心态;比赛结束后还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相关心理素质等。培养多种能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以及成长之路上,为成功成才铺路。并且还可以培养广大青少年加强与他人的配合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在社交活动中打磨成长。

(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体育舞蹈在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茁壮成长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身体身材。能够给广大青少年带来身材自信,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爱美”的阶段。“容貌身材”焦虑往往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加大体育舞蹈训练在学生中的推广力度,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健康的同时,也送去自信,助力广大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能够更好地助力青少年未来的成才发展。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并不是单一的体育形式。由于体育舞蹈教学涵盖了音乐、身体、健身、美学等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升华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灵魂。在体育舞蹈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体育舞蹈动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活动时,可以通过相互互动和学习来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较少

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体育舞蹈只是单纯的舞蹈。此外,在体育课程学分要求下,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满足学分要求和学分绩点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体育舞蹈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此外,许多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很少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态度。这不利于他们积极正面的理解。

(二)教师专业能力薄弱

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与其他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教师的舞蹈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比较薄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这就造成了当前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教学设备不够齐全

体育舞蹈教学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对教学设备也有具体严格的标准。要求必须有较大的教学场地进行教学,并有相应的音频、舞鞋等教材。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学校没有合格的教学场所,很多教材只能由学生自己购买。这样一来,一方面阻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又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四)场地设施不完善在体育舞蹈形体课的教学中,通常对教学环境和设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地板。必须选择安全、环保、经济、实用、舒适的材料。在设备上,多选择多媒体设备、手柄、音响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室设备不齐全,整体环境相对较差,导致整体教学失败。同时,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体育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五)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健身课程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体育舞蹈课的教学中,我国还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体育舞蹈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由健美操、体操和其他运动的老师教的。这些教师通常是通过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来学习体育舞蹈的相关内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动作叙事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够专业,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课上学习的整体素质较差,也影响了后期体育舞蹈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体育舞蹈教学课程对青少年形体塑造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柔韧性的训练

柔韧性是舞蹈学习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柔韧性的培养。例如,在一些舞蹈中,为了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舞者需要有良好的柔韧性,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腿部、肩部、腰部等身体动作的训练,以保证高质量完成各种动作。此外,在舞蹈练习中,学生会出现韧带拉伤等各种损伤,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因此,在日常体育训练教学中,学生热身后,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坚持按部就班的原则,引导学生做各种韧带伸展的基础训练,如臀部压、腿部压、腰部压、肩部压等。

(二)加强学生芭蕾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芭蕾基本功的训练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石,对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人体舞蹈的训练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基本芭蕾舞技能的训练。在体育训练中,芭蕾的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具体可分为把上练习、把下练习、地面练习等几种训练方法。

(三)基本体能锻炼

在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具体训练中,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腰、腹、肩、腿。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培训的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体育舞蹈训练的有效路径

(一)打造一批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

教师作为传授体育舞蹈训练知识的主体,其专业知识的高低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大青少年的训练与练习成果。一个拥有丰厚知识储备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老师能够有针对性质的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事自己擅长的训练项目,还能够更加轻松的拥有良好的体态。而一个缺乏经验与知识的老师则难以准确的看出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囫囵吞枣”式的向学生们灌输体育舞蹈知识。长期下来,不仅没有明显的成效,还严重的打击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形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质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对体育舞蹈训练的支持。为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作为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老师,应当首当其责,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利用班后时间多多进行体育舞蹈练习与培训,加大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相互成长促进。定期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中培训活动,态度认真,积极对待,不应付。其次,学校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机会进行培训晋升。安排广大教师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活动,并且将培训结果以及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晋升考核的指标。刺激激励广大教师认真对待培训活动内容。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层面规范体育舞蹈教师的从业资格与招聘渠道。对于体育舞蹈教师的选拔,要进行更加严格规范的规定。提高相关从业教师的门槛,将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人选拔上来,真正做到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卓越成长负责。

(二)加强对青少年形体的训练

体育舞蹈的训练能够对青少年各个部位进行锻炼,起到塑造作用。而形体训练多侧重于外界对身体的刺激,从而使得肌肉得到锻炼。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训练的运动,不仅能够锻炼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纠正不良坐姿站姿,还能够美化青少年的形体。可谓是好处颇多,以肩颈部位的锻炼为例子:处于青年期间的孩子们,正处于学业压力负担重的时间段。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使得广大青少年的身体难以得到训练。尤其是长时间坐在凳子上以及趴在课桌上看书,缺乏课外活动对身体疲劳的缓解,稍微有一些空闲的课余时间也会纷纷选择去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加剧身体以及视力的负担。很少有时间主动去进行室外活动锻炼,放松身心。这样长时间下去,不仅影响学生的视力,还会导致学生的颈椎以及身体素质的下降。侧重于练习和锻炼肩颈、脖子以及整个身体部位的体育舞蹈能够很好地改善这种困境与难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肩颈部位,拉伸身体的各个部位。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对肩颈部位的肌肉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3]

(三)重视学生体育舞蹈课程的理论教学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缺乏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体育舞蹈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很多学生在后半段的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兴趣低、学习不认真等问题。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进行理论教学与体育舞蹈对学生有关,如体育舞蹈的类型,区分不同的体育舞蹈,标准等,以保证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体育舞蹈。

(四)创新教学内容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5

在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的大环境的推动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具有多样性,将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整合便是其中一个大的发展趋势。顺应趋势,本院在形体课教学工作中将舞蹈及形体训练动作等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工作。随着整合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发现将形体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形体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首先阐明了形体课开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意义,然后以教学者的角度分析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最后以在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结论为理论依据深入探究了形体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形体课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顾名思义,形体课是一门与身体形态相关的课程,所教授内容包括体形、体态、体能等等。在职业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形体美感,提高学生的肢体素质及形体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本院学子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形体课教学在某些方面看来与体育教学有些相似:两者均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但其出发点却不尽相同,形体课较多偏重于对学生体形的塑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舞蹈与一些肢体训练动作来塑造学生优美的体形、体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加深其对“美”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当前的大环境之下,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是教学工作者较为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可以给教学工作者提供极大的便利,例如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形体课教学中来,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具多样性和便捷性,同时也可以解决既往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能使得学生快而有效的展开形体课程的学习,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形体课开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事物存在必有其存在意义。同样的,一门学科的开展,必然有其开展的意义。开展形体课,意义重大,它能起到提升学生体能以及提高广大学子身体素质等作用。笔者认为,形体课的开展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首先,开展形体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塑造较为优美的体形,除此之外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感。开展形体课教学,通过对于舞蹈等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们塑造一个更好的外在形象。现今社会,科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使得人们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学生,长期以来以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对于体育锻炼并不重视,很多高中生都选择在体育考试前突击准备,而不是长期科学的锻炼。虽然学校也设有体育课,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态度并不是十分积极,甚至应付了事,所以体育课不能完全覆盖形体课的作用。而形体课由于其教学形式丰富,互动形式更强,也更加生动有趣,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其次,形体课对学生审美和内在修养可以起到一种提升作用,形体课教学虽然看似仅与形体美有关,或者可以说是外在的训练,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形体课其实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内在修养的课程,通过肢体动作与音乐良好的结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韵律感,接触并逐渐接受传统的美感。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而学生们因为其生活范围的局限性,所以对“美”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形体课的开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形体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审美观,使其对美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除此之外,形体课教学通常会使用古典风格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艺术素养。这些因素的累加,使得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最后,开展形体课教学有助于促进广大学子的心理健康。要使心情愉悦,多进行体育锻炼是个很好的方法。同理,形体训练也是一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可以舒缓人的不良情绪。现今,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很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形体训练中,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得到纾解。除此之外,适当的运动的对大脑也有一定的好处。通过形体训练,由肢体的舒展过渡到情绪的表达,可以加快消除神经疲劳,提高反应能力,对身心健康很有帮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了教学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给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子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使得教学和学习的过程都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更加吸引人,更加的生动形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使得教学方式更为创新,也做到了很多传统教学工作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点,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课堂将变得更加吸引学生。传统教学方法多由教学工作者主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致使课堂看起来很是枯燥乏味,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为低下,使得教学课堂并不能发挥其本来作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整合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点,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应用,便是极为典型的例子。多媒体可以将原本抽象,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此外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也能使课堂变的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二,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备课变得越来越高效化,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往传统的备课,教师往往需要手动翻阅许多书籍或文献资料才能找到有用的信息,累且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十分便捷。以往繁重的工作如今只需要搜索引擎便能完成,而且所得信息更为丰富,更为完整,这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在备课质量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后一点,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原本显得乏味的课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变的吸引人,只有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学生才在能在教师的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生可以学习的地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一地区,学习场地的灵活性使得学习的效率也有了提升。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对于形体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形体课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形体课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往传统形体课教学工作中,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形体课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形体课充满兴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课堂变的更为多姿多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光盘资料等,进行学习。这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己主导自身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形体课的学习更为投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提升了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形体课教学中,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似乎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形体课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二)分散教学工作中的难点

信息技术作用于形体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帮助分散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同时也能突破教学重点。笔者发现,在形体课教学中,有时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和学生所理解到的有时是大相径庭的。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教学工作遇到许多难题。而信息技术则能行之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帮助教师分散教学工作中的难点,让教学工作变的更为顺利,对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起到了帮助。对于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些内容,信息技术也可以起到帮助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在形体课教学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加深学生理解的内容,由于课程的时限性,教师所能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便相应减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获取未学到的或者印象理解并不很深的知识,从这点来看,信息技术帮助老师分散和突破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三)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形体课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在如今科技的发展之下,信息技术提供给人们的是极为便捷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渠道这个信息平台,学生可以获取到足够多的理论知识来支持形体课的学习。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来说,形体课不仅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更能通过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们来说似乎更为适用。在网络上所能获取到的知识信息更多,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学生们可以获取经验技能,来充实自身,让本身变得更加圆满。

(四)丰富和完善教学工作者业务水平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形体课教学中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工作者业务水平,提高其计算机使用能力。根据笔者切身经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形体课教学过程中,极为考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首先,要从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料中选出真正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要通过教学设计将这些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除此之外,要通过技术手段将所筛选所设计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些都极为考验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工作者所能得到的锻炼也是极大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备课流程,教学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这是非常有益与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发展的。

三、形体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形体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优势

形体课与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但两者中间却又有诸多可以融合在一起的点。形体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两者之间,也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例如两者整合后所带来的对人们的助益等。整合形体课与信息技术,使得形体课教学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有些方面甚至推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改变打破了以往教材对教学的桎梏,拓宽了形体课教学的范围,这显然更符合当下素质教育对教学方式的要求。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形体课教学的教育方法变得更适合学生,更吸引学生才是这改变所带来的最大好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能更有热情的参与到形体课当中,精神饱满的参与活动,这对形体课课堂氛围的改变也有极大的帮助。

(二)形体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缺点

其一,要使信息技术和形体课教学整合更为密切,必须要有硬件上的支持,然而硬件支持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过快的更新速度使得教学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力的掌握这些信息。其二,大众对网络渠道的认识并不十分正面,许多家长更是谈“网”色变,更不要说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获取知识了,这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形体课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巨大的阻力,且难以克服。最后,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是阻碍之一。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都不一样,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就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这对于教学工作者推动整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教师需要将每位同学的水平都考量在内,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学到知识,得到提升。

四、结语

推动形体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是势在必行的,唯有整合,才能使形体课教学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才能使培养人才的目的变为现实。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形体课相结合,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能起到让学生锻炼身体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自身能力,提升个人素养。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形体课的整合,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和学校还有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升硬件设备,而教师需要提升自身业务实力,以保证整合的推进。此外也需要学生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使整合推进的更为顺利。

作者:李珉珉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娓娓.浅析高校开设形体课的意义[J].南北桥,2016,12(3):125-129.

[2]杨树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0(11):134-136.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设计素描;理性思维;实践

现代艺术设计的目标,不仅是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要表现精神世界。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素描培养学生对自然、人工等各种形态的解构、变异、重构、发展、延伸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形态的科学认识和主动创新。用素描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形态,强化形态语言与形态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基础造型训练同专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艺术地感知、科学地思考。因此,设计素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归纳、总结的理性思维,以达到对形态的形象感知、理性认识和主观创造。

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1.基于学生现状的分析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素描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被安排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学生刚经历过高考的考前培训,思维与技法往往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表达出符合高分要求的作品。于是,部分学生按照以往的套路,重复训练某种风格或技法,画任何物体都是同一个标准。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领域——设计。设计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技能,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套路可循。学生如果缺乏客观分析对象、主观处理与理性思考环节,就会阻碍创意与个性表达,更不利于后期专业课的开展,难以达到为专业课奠定基础的目的。

2.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

鉴于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上情况,近年来,各艺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针对设计素描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研究,但大都以创新思维或创意设计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关键。有些教师认为创意与理性是不相干的,事实上,创意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设计师借助理性的分析、提取、归纳、总结与综合等方法,结合市场需求,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创造新颖的形态,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笔者认为,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从理性思维出发,否则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设计素描实践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1.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不只是通过眼睛简单感知周围的世界,还需要设计者用心思考和发现,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独特的视角发掘事物的美,进而加以提炼和总结,表现出各种艺术形式,让人们发现平时司空见惯的物象其实存在各种震撼人心的美,进而触动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美,从自然到人工,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形到结构。学会发现和欣赏,敏锐地捕捉各种美,才能让多彩的美呈现在人们面前。发现美的根本途径是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是设计师成功进行设计素描创作、完美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1)敏锐捕捉物体特色,体会、对比、分析、总结其主要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置相应的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洋葱为例,让学生逐一表达洋葱的主要特征,大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到洋葱表面光滑匀称的肌理特点,有的学生则能从俯视或仰视的角度发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做菜的经验,把洋葱切开,发现洋葱的形式美。不同的切法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造型或肌理,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洋葱的特征。

(2)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观察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拍摄和无人机拍摄等技术为艺术设计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将我们的世界更具体、更宏观、更立体地呈现出来,使人们能看到各种视觉“大片”。而突破人的肉眼局限和观察习惯,还有一个精彩而丰富的微观世界,其中蕴藏着各种令人震惊、奇妙的视觉之美。

2.通过一系列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素描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直觉基础上的理性主义:观察与批判,思索并记录。它不应拘泥于以往的审美范畴,而应选择不同的题材、感受不同的情感和审美,利用不同的媒介与手段,创造空间与形体。社会发展的物质形态在不断改变,各种媒体技术在飞速发展,设计的观念和技巧也在日益变化,这些都给设计素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设计素描的创造性是无穷无尽的,更多新的造型与形式语言等待我们发掘,也需要我们用分析和审视的眼光感知一切客观物象。

(1)结构素描的训练

在设计素描课程中,结构素描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物象的外部特征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外部特征的呈现受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物体的结构,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特征,对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做到有意识地取舍,留下关键性、根本性的结构特征,舍弃偶然性、非本质性的结构特征,运用透视原理表达和处理线条。通过素描基础理论对物体进行分析,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帮助其形成准确的空间意识。

(2)表达形态的表象特征

人们周边的物质世界呈现出生动多彩的外表。艺术创作者要感知其形态、肌理、质感、色彩等特征,将其巧妙地运用于设计。这种设计实践并非是写实性的素描实践,仅仅停留于物体的外观上,而是一种设计行为,是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处理对象,并通过直觉进一步深化认识,提升抽象能力,使物象从原来的形体中脱离出来,超越自身的局限,以此达到升华——“理解即创造”。

(3)解构与重构

解构与重构是艺术设计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段之一。设计者要具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对客观物象的全新认识,从而带给受众新颖的感官享受。这是对原有的客观形态进行拆卸、分解后再以一种新的艺术手法进行组合形成的艺术创作。其主要根据物象的形态结构,将其分解为多个部分,打破原有的组织规律或结构关系,然后以某一要求为目的,对分解的物象部分依据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重组,以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新的形态超越了原有形态的限制,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潜在力量,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4)从具象到抽象

教师要让学生对自然形象进行客观写生,然后经过主观提炼和解析,再对形态进行变形,以抽象的符号与形式表达画面。写生的主要目的是从自然形态中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形象特征,了解生命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训练学生对于形象的洞察力,使其通过对形体表面的现象及特征主动认识物象,并创造新的物象形态。教师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表达物象。整个实践过程为“造型写生—结构特征解析—归纳总结—设计想法表达”。在写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前期所训练的观察方法,从物象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挖掘物象的独特性,然后从画面的构图、张力、形态特征、形式表达等方面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画什么不重要,如何看、怎么表达、寻求独特的创新点才是主要的训练目标。同样一组形体,不同的学生所表达的画面是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视觉冲击。写生作业不仅追求画面效果,而且要体现不断深入的思考过程,展现个性化的艺术思维。这需要学生挣脱外在形象的束缚,理性分析物象的内在特征,研究抽象的表达形式。以上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从不同的认知层面、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综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结构、表象训练学生理性分析物象形体的结构特征。物象的外部形态建立在内部结构之上,外部形态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内部结构。内外部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准确地表达物象。通过重构和抽象,训练学生的形式表达与创新能力,打破原有形态的束缚,有利于学生从更新、更有趣、更独特的视角予以表达。素描不再是被动地描绘物象的外形特征或光影效果,也不是简单地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观念。这需要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分析、概括和总结、归纳与提炼。通过以上几个模块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之后的艺术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观察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独具慧眼,能够理性地感知物象不同的形态美,具备“发现美”的眼睛,为其进行后期创造美奠定基础。通过一系列实践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结合感性思维感知、分析、归纳、总结、提炼、创新,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修养与创作能力,为专业设计服务。借助设计素描这一桥梁,能够使学生完成从绘画到设计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万雁国.等效平衡问题的难点分析和教学题组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5).

[2]杜姗姗.浅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3]汤海汛.浅析解构和重构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4]兰华生.高校设计素描模块化教学模式初探.惠州学院学报,2013(5).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7

一、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是形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需要

毕业生难就业与企业人才匮乏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若我国的旅游企业提前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合作,高职院校便会按照企业的方向培养学生,该企业可获得大量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为企业储备雄厚的力量。这种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进而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对于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不过普通旅游高校,动手操作能力也比不过旅游中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风格,为旅游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就我国居民目前消费情况看,旅游消费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消费,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大幅度增长。旅游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却赶不上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社会上仍然十分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如优秀的导游、计划调度人才、旅游策略人才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了解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其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培养旅游市场所需的人才。旅游行业的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基础知识的教学,要与旅游企业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实际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的需要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不合理、专业布局不科学等问题。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与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符合实际需要。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高职院校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布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购买方,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很难适应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相背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将就业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校企合作是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需要

第一,校企合作能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校企合作能确保高职院校教师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丰富自身的旅游知识,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旅游企业,获得的经验可应用到旅游管理教学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还可聘用旅游企业中杰出的人员到旅游管理专业任兼职教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快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第二,校企合作能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若高职院校只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建成这个基地,只有与旅游企业相互合作,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资源,才能为学生实训提供场地,确保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课外实习。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与企业接触,为走上工作岗位做铺垫。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推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中国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的国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同样,校企合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只有我国政府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宣传力度,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只有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都找到其利益点,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确保使其长久、稳定的合作与发展,进而成功合作。第一,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国家可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还应给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真正做到政府引导、企业支持、高职院校参与的办学模式,进而推动校企合作教学的发展。第二,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拥有优秀的员工,国家可制定政策允许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优先挑选并录用优秀的毕业生。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过程中,双方要将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加强合作,才能加快校企合作教学的发展。高职院校的领导可邀请与其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安排优秀的旅游专业人员,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将旅游行业的最新资讯与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使校企合作教学稳定发展。

(三)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只有健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双师型”教师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一如既往地与企业合作,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壮大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此外,高职院校的领导还可为学生定期安排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专家开展讲座等。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要想使高职院校为社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首先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一,高职院校要实地考察人才市场的需求,再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第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情况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核心课程。第三,根据已确定的核心课程安排其他的基础课堂。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将学生就业作为基础,深入了解旅游市场所需的人才要求,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只有将校企合作深入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才能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得以提高,使毕业生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校企合作具有多种形式,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为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就业率,高职院校要选择与竞争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作者:杨修莉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现状与问题

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该对师生的教和学起到全面的评定、诊断、反馈和预测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的课程评价理念和制度相对落后,过分注重评定功能,第三方评价介入也明显不足。在考核评价制度和理念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属于已方评价性质,很少实施第三方测评机制。学生的课程学业成绩是由本院校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负责对其考核评价,在这一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行确定,考核结果也是由教师评判,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由于教师本身是这一考核体系的利益相关者,考核结论直接影响对本人教学水平的评价,故而,这种已方评价机制下的考核结论,其客观性和公信度就必然大打折扣。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以闭卷测试为主,比较单一和传统。虽然,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我国旅游职业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也开始使用情景模拟、面试、撰写报告、现场操作、机试和其他现代测试手段,但总体来讲,还是以试卷考试的传统方式为主。项目组对广东54家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闭卷考试占50%,开卷考试占21%,二者合计占71%,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比例均不足10%,考核手段的单一性非常明显。在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上,缺乏统一的要求与规定。我国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是以院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院校执行各自的评价标准与要求,至今没有全国范围内(也没有省域范围内)的统一标准。具体到某一院校,对于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要求做得较好的也只是规定试题的难度、题型、题量等,而对考试内容的观测点及观测点比重基本不作规定。同时,多数课程考核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评价。从而,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衔接对应性不强,使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评价目标成为互不对应的两张皮。在评价体系上,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足,其评分标准也不规范。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甚至是一张试卷定终身,60分万岁的现象大行其道。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以心理对待期末考试,有的甚至不惜舞弊作假,既败坏考风学风也影响人格品质。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本来应该起到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如果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则难以发挥考核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当然,现在也开始关注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按一定比例折合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评,其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操作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具体的细则和评价依据,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平时印象给出一个大致的评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标准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1.更新课程考核评价的理念,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诊断和反馈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激励和预测功能。因此,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淡化课程考核的选拔评定功能,树立以生为本,加强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本着从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施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考核,建立起能促进学生、教师、教学不断发展的课程考核机制。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国外有很多先进经验与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如英国的BTEC模式,它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业及学习成果来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明确规定课程评价应采用观察、口试、现场操作、面谈、自评、案例分析报告、书面答卷、录像、证明书、工件制作、第三者评价、其他等12种评价方法,并提出能力考核的最低要求,以确保考核结果的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和领先性。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通过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途径全面评估课程教学,平时考试由负责教学(培训)的学校和企业承担,国家考试则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由国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充分借鉴国外考核评价模式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通过加强对实际能力的测评,应用多样化考核评价手段,采取多元化评价主体,推行第三方评价,创新本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3.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操作性强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工作大多停留在理念上,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详细具体的评价实施方案。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详细的考核评价方案,明确规定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项目与内容、评分标准与权重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使课程评价工作能规范化实施开展。

三、“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

“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48学时,2.5学分。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游遍华南三省”等13个教学项目。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特征、价值及赋存状况,熟悉中国各省市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提高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旅游资源识别与欣赏能力、旅游资源(景点)的解说与导游能力、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策划能力。本课程考核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评价及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励,突出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过程考核成绩两部分加权而成。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包含对知识点的测试和对技能的测评。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全面测试,其内容应该尽量覆盖所有学习项目,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本课程考评方案根据各项目教学内容的多寡、重要性、适用性和难度,确定了期末测试范围及其权重。通过对上述考评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了平时考核成绩的权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各占50%。考评项目由“综合表现、实习实践、资源解说、线路设计和知识测试”等五部分构成,并明确规定了各部分的考核形式、内容和权重,切实体现了形成性考核模式的特质。实施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师评外,其他主体参与的评价权重达30%以上,实现了由传统的教师“独断专行”式评价主体变为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主体多元化改革。评价方式除了传统了闭卷考试外,还有面试、线路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声像视频、实习记录、作业、出勤记录、工作(考察)现场证明等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考评方式的多样性,能较好地发挥课程考核的评定、反馈、诊断和激励功能。在实习实践考核项目中,把企业提供的实习记录和考核情况作为课程评价依据,尝试推行第三方评价,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和具体实施还需深化。此外,课程考评方案还对期末考试的形式、题型、范围、内容及权重等做出明确规定,而不是由任课教师天马行空地随意出题,由此解决了测评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覆盖度等问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可操性强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四、结语

通过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建设实施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改革,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评定、激励、反馈和预测作用,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建设得到了明显提升,“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课程分别获得学校网络课程建设一等奖和教学优秀质量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对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当然,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建设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多方努力,其方案与细节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作者:郭盛晖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舞蹈课程改革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的基础内容

形体舞蹈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鲜和时髦的事物,它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内容,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内容,是一种由形体训练、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舞蹈,结合了形体训练和舞蹈表演,注重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强调形体训练和形象塑造,有助于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审美观和艺术涵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课堂教学。形体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伴随音乐做一些针对头部、颈部、上肢、胸部、肩部、臀部、大腿、小腿、足部等身体部位进行扶把干和离把干的姿态训练,美化学生坐立站行的基本体态,同时也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内外兼修的气质,具备优雅的举止风范。舞蹈表演则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充分表达舞蹈的内涵、抒发舞者的情感,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通常都是非常合适形体舞蹈课程选择的舞种。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1、2班共76名学生为教学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得知,67名女学生中,从小接受课外舞蹈训练、擅长舞蹈的学生4名,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45名,完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18名;9名男学生中,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2名,完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7名。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以不具有良好舞蹈意识和舞蹈基础为主体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首先通过形体训练建立学生对体态美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对体态美的认识包括学生对身体头部、肢体、躯干等部位姿态的感知和坐立站行的正确姿态的判断等。培养基本身体素质是指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等方面得到提高。舞蹈表演是形体训练后的更高层次,教师可通过成品舞蹈的欣赏和多舞种的舞蹈组合训练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动静的结合、肢体和神态的结合,理解音乐和舞蹈的内在意义,在感受美的同时,运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实现美的升华。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人体形态和情感表达的要求不应像对专业舞蹈学生的教学那么严格,但是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体态,充分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对形体舞蹈动作的记忆和判断、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2学习形体舞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何实际作用

2.1良好的外在形象是旅游行业从业者的第一张名片

旅游管理者基于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在招聘面试时,对于应聘者的形体和外貌都会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因为,良好的外形是旅游行业从业者的第一张名片,在与宾客交流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形体和外貌的从业者,往往能使宾客产生好的第一印象,使人赏心悦目,并且员工的形象美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形象。容貌可以通过化妆、发型等修饰,但是形体需要依靠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形体舞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调查教学对象的了解中发现,这些就读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很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者地级市郊区,他们的穿着、打扮非常朴素。但是,在他们的坐立站行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身体姿势的问题,例如斜肩、弓背、O型腿、X型腿、外八字等等。在交谈过程中,学生们都透露出因为身体外形的问题而对自身产生了不自信。大学生大多数都仍然处于生理的发育期和完善期,对于先天不足或由于日常不良习惯而形成的形体问题,通过参加有针对性和长期的形体舞蹈教学能对其进行有效矫正。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挺胸收腹、抬头提臀是整堂课教师对学生最基础和贯穿始终的要求,为了塑造美的形象,要求身体动作幅度较大、肢体舒展、动作流畅,通过一系列的形体舞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生因为先天不足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能纠正错误的形体姿态,养成坐立站行的好习惯、好体态,进而塑造优雅、舒展、良好的形体,保持更优美的形象,培养更完美的气质;另外,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后,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稳定性、协调性等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形体舞蹈的训练,学生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气质胜人,内外合一,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旅游行业从业者面对的宾客众多,他们大多都是抱着期望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好的体验而外出旅游,这就要求导游甚至从呼吸中都要透露着挺拔、自信、阳光、向上的气质来感染、引导宾客,为宾客服务。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高雅和积极向上的内在气质。气质美,是一种和形体美相呼应的美,由内而外散发。如果除了拥有健美的形体之外,还想要拥有迷人的气质,同样可以通过形体舞蹈教学得以实现。形体舞蹈教学通常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质感的地板、安静的空调、明亮的光线、干净透亮的大落地镜,男生、女生们穿着优美的形体服,随着跟音乐起舞,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产物,它是一种美,具有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和道德情操的作用,当学生欣赏或学习那些优秀的、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时,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内心的纯净、善良、积极、高尚等宝贵品质,这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审美教育,除了了解和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还能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形体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教会学生什么是形体美,什么是气质美,如何欣赏美,又如何实现美,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追求形体美和气质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形体,正确认识自我,勇于展现和表达自我,形体舞蹈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礼仪修养,还能实现对艺术文化的传承。

2.3培养坚毅的品质、健康的人格,有助从业者在旅游行业立足

对于不具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尤其在学习形体舞蹈初期,压腿、压肩等形体训练基础动作是一种对他们肉体的“折磨”。但是,为了尽量达到形体舞蹈对学习者身体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首先要学会咬牙忍受来自身体素质极限直观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坚持训练,才会使身体的基础素质得到提高。这个学习过程,得到的不仅是学生身体基础素质的提高,同时会养成吃苦耐劳等坚毅的品质,这种正能量的积累,会带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时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习惯躲避困难,当一只“鸵鸟”,还总用“这学了有什么用?”“、这件事做了有什么用?”当挡箭牌,而不是用自身积极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处境,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对自身条件的不自信,以及较差的抗压能力。形体舞蹈课程,给了学生一个新的对自我认识和改变的途径,从对良好形体的塑造到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形成都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到身形的变化,这种改变是基于对自我挑战和不懈的努力,基于意志的坚定,基于身体疼痛时咬牙多坚持的一分钟。这种看似小小的成就却能让平时不自信的学生体验到极大的乐趣,形成对自我的肯定,对于调节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旅游行业是重视与人交流行业,总是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接触,从业者要在短时间内与他们成为朋友、消除隔阂、打成一片,要与陌生人成为一个团队,组成这个团队、带领这个团队,每次都是一个挑战。有很多学生在训练初期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比如害羞、口齿不清、身体紧张颤抖、不知所措等。有的同学在私底下是非常活跃开朗的,但是正规表演时,由于紧张动作频频出错;有的同学面对异性观众时,眼睛不敢与其对视,否则会脸红笑场;还有的同学严重退缩,身体紧张颤抖。在形体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正确的社交礼仪,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逐渐克服学生胆怯害羞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落落大方的形象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与宾客自如交流;拥有坚毅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能承受住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3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打造贴近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形体舞蹈课程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就是将学生培养成适用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都在旅游服务一线工作,比如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涉外高星级酒店等旅游产业从事导游、出国领队、计调、外联等旅游服务接待和基层管理等,他们除了要求学习和掌握旅游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旅游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其培养目标,“一专”是基础,还要“多能”。如何让学生通过形体舞蹈课程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如何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传统形体舞蹈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职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譬如加入瑜伽、T台展示等项目,一方面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到新的形体技能;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检验掌握的基本职业礼仪知识,贴近职业需求,非常实用。使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认真学习,丰富所学知识内容,逐步实现“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目标。

3.2依照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进行分组教学

非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擅长或接触过舞蹈的学生群体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于男性学生群体和女性学生群体之间,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群体中他们的身体素质都大有不同,同学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是希望在一定的舞蹈基础上能有机会精进技能,发展特长;有的同学希望身体柔韧性有提高,使身体动作不僵硬;有的同学只是为了纠正日常姿势,让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的同学则是为了克服胆小的毛病,在日常人际交往时有更得体的表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活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及兴趣特长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的学习组,各组有独立的训练计划和能力目标,每个学习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有区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横向到纵向都有参照。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最大程度发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3.3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技发展、网络发展飞速的信息时代,教学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换代,现代化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工具和开放的网络平台的使用。如果一门课程完全脱离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那终将会与时代脱节;如果一个人完全不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那势必也会与时代脱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开放的网络平台搜寻到丰富的、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摄像机、影像设备,能全方位地展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录像、播放,学生能直观地看到除了从镜子中能观察到的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学会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获取、分析、综合、归纳知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社会能力的提高,这有助于学习,也能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但是现代化的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依然重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现代化的教学并不是脱离教师,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机器灌输式教育”。

4结束语

形体舞蹈教学实现了美育教学,它教会学生感受美、分辨美、创造美;形体舞蹈课程又实现了德育教学,它能让学生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形体舞蹈教学的独特作用对将来要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作者:龙文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研究

1户外教学实施背景

(1)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1~12月,入境人数达到了2636.08万人次;而到2014年11月为止,国内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第一次打破1亿人次。旅游产业的持续兴旺,必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进入。

(2)岗位技能要求。

当前,教室、实训室等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室内场所。但是,导游、领队等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接的企业核心岗位,工作环境基本在户外,室内的仿真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在校园或景区等户外开展相关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学习主动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职业技能会得到很好锻炼。

(3)专业优势。

经济发展多年,高职院校周边环境和校园一般都不错,有助于开展户外教学,也很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的教学及实训活动。“立身靠技能立身、发展靠素质”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技能更应得到旅游管理专业重视,相应教学改革应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借助培训和企业定岗实践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企业要求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

2户外教学认识

户外教学通常是指事先组织的在户外开展的学习。户外教学课程有时涉及到离家住宿或基于旅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参与者参加各种各样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户外教学体现了体验式和环境教育哲学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融合。户外教学,结合了全部学校的科目、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借助环境资源(自然或人造、公园或城市地区、历史地标或景区等)教师给学生讲清各学科、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艺术、科学、社会研究和传播学等学科教学。户外教学中,自然或人文现象的直接感触得到重视,接着摆出问题并构思假定,并思考可能的答案,相对于一般室内传统的讲述教学法而言,户外教学采用“探究教学法”或“发现教学法”确有其增进学生学习动机、打破记诵学习之价值。这些类似于情境感染和问题导向学习、协作学习、认知学徒制等符合建构理论倡导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用心策划经营,学生可以在户外教学活动中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把学习的空间延伸至教室和学校以外的区域,使学生得以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中学习,和社会文化与同时互动对话、合作学习,以建构出学习者的知识。而这些书本外的第一手的学习经验以及让学习者学习自己去收集原始数据、去思考、去讨论、去辩证、去经验以获致“有意义的胜利”建构历程,正是建构论者所看重的。教后反思:好的课堂户外活动设计,应该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主动性、自主性。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现实生活、教材深挖、学生活动提问等成为问题资源的来源。

3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模式

(1)自由模式:

户外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欣赏、参观、踏青等拥有很高的自由度。

(2)学科模式:

以学校课程中的某一科目为主轴,将该学科的内容、概念融入户外教学中,以加深、加广或实地体验、印证学科的知识或概念。

(3)主题模式:

以某一学习主题为中心,将某些学科中互有关联的知识、概念、技能等,应用在该学习主题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统整模式:

跳出学校学科分界,以学生兴趣、生活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为统整的范围,藉于户外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来自各科学习所得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强调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进而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整个学校课程、生活经验、社会与世界。

4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内容

(1)教师户外导游。

教师导游,是指的导游由教师扮演,游客由学生扮演。老师以导游讲解的方式在户外进行授课。考虑到安全和经费等因素,户外场地主要是在校园,有安全保障和经费允许、甚至得到企业支持也可以到景区或大自然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导游带团全过程由教师在室内讲授,一旦将校园或景区变为教学地点,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模拟导游带团过程就可以实施了。

(2)学生户外实训。

景点讲解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先讲解并演示带团的知识和过程后,就开展相应户外实训项目但以学生为主导,以此使学生讲解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了和常规教学有效衔接,这些户外模拟导游实训主要在校园开展,安全和经费等因素合理可以到景区开展,以增强教学时效。

(3)学生户外技能考核。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开展,一般先进行室内知识讲授,然后在校园或景区进行模拟导游实训,考核类似于驾驶证考核(学生成绩分理论和技能两部分);接着,着重培养学生技能,课程考核方式为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讲解的村技能考核。

(4)学生户外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与当地景点、旅行社开展合作,建立有效的户外教学基地,以便于学生开展户外的实地实习,最终形成校企联合互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循环。

5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实施分析

(1)积极方面。

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场地的变化、授课方式的改革等手段,校园游、景区实地游,模拟导游等形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兴趣,经常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访谈等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②可实现学生为主体。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的实施落实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力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在做中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化身“游客”,主要起到监督作用:转变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变“学科教师”为学生“导师”。③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等项目,让学生更加熟悉了带团流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如带团能力、讲解能力等。

(2)教学反思。

①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部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待于提高。在进行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之前要求学生熟悉导游词内容,可是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差,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辅导、督促工作。②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户外教学的场地受到安全和经费因素等的影响,目前仍是以校园为主,景区或大自然去的较少。校外合作企业偏少。今后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的户外教学能在景区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锻炼,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教学”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应用到了教学中,切实让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了教学场地、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实现了校企合作、课内外的结合,通过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等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游讲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奠定了毕业走向企业岗位的技能基础。

作者:嘉丹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第五篇: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现状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般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旅游市场,具备旅游管理理论和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涉外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从事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掌握旅游职业道德规范和礼貌礼仪基本知识;熟悉旅行社内勤、外联、文秘、票务等业务;具有丰富知识,熟悉历史、地理、古建筑、园林、文学、文化、民族、民俗、宗教、餐饮、特产、景点、礼仪、审美等方面知识;具有在旅行社内组织服务接待、处理接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从事旅行团的接待服务的工作技能,取得导游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熟练的涉外接待英语会话能力,取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广州话发音准确,语言清晰流畅,讲解贴切生动;了解国内外酒店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资格有“双证书”要求,为使学生实习和毕业能更适应行业要求,提升就业竞争力,要求学生毕业除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获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导游证、茶艺师和人力资源师资格等,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进行。以广西为例,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笔试由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以及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四门课程内容组成,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三种题型,自2013年起以机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口试则依托参考教材《现场导游考试指南》,由自我介绍、导游词讲解、回答问题三部分组成,按照当前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试每年仅进行一次的情况,高职院校一般安排相关专业考生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参加考试。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原有课程设置及其存在的不足

原有的课程设置遵循“学科本位”的原则,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并不适应,有一些应该安排的课程没有安排,如考证当中的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并没有安排,有些课程则没有经过科学压缩。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时间为第三学期,而该课程设置中与考证相关的导游基础知识、广西导游、导游实务、旅游法规四门课程一直安排至期末,没有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预留必备的训练和准备周期,导致课程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极大地影响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三、基于“课证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重新设置

形体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教育探索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是小学美术教师岗位,学制三年,除去见习、实习等一些在校外的实践教学时间,在校内学习时长大概是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要学习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美术鉴赏、设计基础、儿童美术创作、手工等大量专业基础课程,分配到每门课程上的学时少任务紧。而单招政策的推行,又导致了许多学生入学前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甚至有零基础的学生出现。在这样的招生与教学环境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素描作为美术造型的基础,一直在整个美术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高职院校里的美术考生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学生为了高考临时进行美术训练,这样就为应试性素描提供了存在的环境。应试性素描的功利性和危害,导致考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接受系统的素描训练。还有一部分单招的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无法正确表现出画面的内容和结构的情况,在静物绘画时无法准确表现物体的形体,物体的结构塑造模糊不清,光影的表现似是而非,空间的表达无能为力。而素描基础没有打好,又会给后阶段的其他教学造成困难,因此素描课程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一部分学生素描应试痕迹严重,甚至在写生课上不乏默写。对这类学生的素描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该类学生通常无视对象的个性差异,每幅作品特征都极为雷同。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考大学前老师一味强调针对考试的默写和死记硬背、强调程式化的作用而造成的。而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呆板的程式化,观察力和创造力便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滞不前,对学生今后的绘画技法与审美能力的提高都产生极大阻碍。大学素描课上,对应试性素描的纠正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要修正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就要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二)单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难以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和完成岗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任务。近年来,高职学校单招政策的推行,让一部分本身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也能进入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在此现状下,老师只能一再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丧失自信,进一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长期如此,会无法达成培养目标中要求的任务,培养不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

(三)素描教学学时短、任务重,学生既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学习模块,也无法把其中任一模块学好。看似庞杂的教学任务中,真正对学生素描能力进行有效培训和提高得非常有限,这样既没有最合理高效利用学时,又给学生的素描学习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和阻碍。

(四)学生普遍美术技法理论水平不高,和素描息息相关的相应学科,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学生均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导致他们无法用先进的美术技法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进行绘画创作和检验自身的画面。在素描学习中,还经常会犯一些透视的低级错误,整个画面看起来怪异扭曲,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和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对相关的解剖知识不了解,表现人物的时候对人体的比例、动态、骨骼、肌肉、人体的形体结构等一筹莫展,完全无法正确而系统地画出人物素描来。

三、当前招生与教学环境下对素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怎样在现状下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标准的学生来,是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难题,也是素描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步伐,以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来进行课程改革。素描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要更加地在课程改革中先行一步,结合后续的课程,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来。

(一)针对单招的部分学生,因材施教

单招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薄弱,在素描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制定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培养,从最基础的构图、块面转折、明暗变化等开始塑造几何形体。从几何形体的临摹开始,逐渐过渡到几何体写生、静物临摹、静物写生、石膏头像等。在课外要对单招的学生做更多的辅导,留下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要求他们完成,并且要求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由老师组织一起讨论和解答。

(二)让素描与解剖、透视课程充分融合,摒弃考前的应试教学模式

素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造型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美术专业招生与日俱增,美术热重新兴起,市场对美术考前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素描作为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每年必考的重要科目,越来越受到考生们的重视,然而在这巨大的商机与市场需求之下,考前美术培训机构与部分中学的素描教学逐步偏离了美术教育与素描教学的本质。这种应试素描教学以速成、分数为终极追求目标,只追求醒目的画面效果而忽视物体的结构,只要求死记硬背而忽视个性的表达,只注重应试的成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素描的应试教学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写生能力薄弱,表现形象单调,过分依赖于“默写”,画出来的物象“千人一面”。这样一来,很多高考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入校后因为没有美术发展的驱动力,逐渐对美术失去兴趣和信心,最后只能勉强应付学业,毕业后草草转行。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素描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解剖学与透视学知识,指导学生摒弃他们熟悉和依赖的默写,从而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在理解物象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处理画面,达到对象结构和表现语言的统一。除了共性之外,能够表现物象的个性,每一副画面都生意盎然。

(三)尊重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个性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描练习,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描摹和再现对象,还应该有能力进行艺术的再现。素描时描绘的对象,不仅仅作为物象的某个结构部分,同时还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画对了固然是重要的基础,还要看看画面是否有表现力。表现往往就体现在线条、黑白灰调子、概括物象和画面构成上。每个学生的性格与偏好不同,往往对画面的偏好也会不一样,在对一个班级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老师不能要求他们表现出来的画面都是统一的,而要鼓励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倾向,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以人物头像为例,有的学生喜欢用大的黑白灰块面来概括,有的学生喜欢用线条来表现神态与质感,还有的学生更喜欢研究画面的构成与人物的内在结构,这些方向都是可以进行鼓励的,艺术教育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素描课程也不需要把学生教成同一个模样。高职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对象,在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也能更包容和鼓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现个性,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

(四)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除了常规课堂写生之外,带领学生多欣赏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高职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往往专业基础并不够好,对美术史、绘画流派与画家尤为陌生。在素描课上,除了教素描的表现方法与造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不同画家的素描,探索这些画面的表现形式与绘画语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五)结合后续的油画与国画课程进行素描教学改革,融入线描基础的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繁重,在校学习时间又只有两年多。为了合理利用在校时间,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应该结合后续课程大胆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好坚实基础。素描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国画、油画等课程的需要来进行,例如加入线描基础内容。在初期素描教学时,就适当融入部分线描基础内容,让学生理解用线造型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达到素描要求掌握的空间与质感要求。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此为宗旨而实行的教学体系中,素描教学是重要的基石。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该针对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学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琳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33-134.

[2]刘江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5(26):183.

[3]张晗,李悠.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研究———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4]李照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备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