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规划设计范例

小区规划设计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措施

1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1)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影响小区设计效果的各个因素,在土地空间规划、开发商的需求、经济效益、文化需求、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控制,提升设计理念的综合性。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还应该与周围的配套设施、景观等因素进行结合,做好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工作,提升其综合效益。(2)设计理念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空间状态密切相关,空间形态的设置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在住户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方面进行设计,提升社区的整体效果。(3)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空间上的尺度、功能、氛围进行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其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人们在社区中可以实现生活、居住、休闲等功能,打造一个高品质的空间载体。结合周围的文化特征和已有的建筑物、广场等设施,在小区里形成由内到外的轴线序列,将各个建筑物紧密联系起来,为人们更加便利地生活提供空间。由于城市空间的需求,还需要在小区环境设计的层次性方面进行提升,促进智慧型社区的构建。

2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住宅小区的规划过程中商业用房占有一定的比例,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小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比如,住宅小区中各种商店、饭店、理发店等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也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环境管理方面带来了工作困难。小区的生态环境是人们高质量、舒适生活的基础,因此需要在此方面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的工作,将小区整体的生活品质进行提升。但是小区建筑绿化面积的不足和景观设计不够人性化,使得小区居民在行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花草树木的践踏等,不利于小区环境的维护。

2.2住宅小区居民活动设施有待丰富

在许多住宅小区内部因为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和本身空间条件的制约,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要,无法更好地享受休闲娱乐器材带来的便利,不利于居民的身心放松。对此,住宅小区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要结合小区的自身空间特点和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3住宅小区内噪声污染有待解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住宅小区内的私家车的数目与日俱增,停车不便利成为许多小区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小路和人行道都被停车所占据,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小区内的车辆还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噪声等方面的污染,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3小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3.1加强住宅小区内绿化生态环境改观

在进行住宅小区内部设计的时候,科学的规划和绿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幅度提升住宅小区的生活品质。在设计的过程中既需要融入现代化的设计工作,又需要将生态环境的设计与人文因素融入其中。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特征的内涵,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多小区周围的地势、地貌和土著植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将住宅小区内部的生态设计工作与原本的自然环境、建筑规划等融合在一起,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3.2打造精品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环境

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工作,可以将小区的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质量进行提升。在此过程中,以节能环保的理念为前提,综合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做好科学性、人性化的设计工作;在自然光、自然风的充分作用下,使小区的环境更加宜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的设计规划工作可以实现小区内部的环境良性循环,提升小区内空间的利用程度,减少浪费;科学种植绿色植物,将生活美和生态美融合在一起,可以放松住户身心、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合理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周围整体环境设施的建设工作,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同时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另外,需要根据住宅小区的特点等进行种植植物的规划工作,在提升小区绿色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节约水资源等工作,将整体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例如,需要根据住宅小区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选择适宜的耐旱植物,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补充,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夏季在墙面上种植爬山虎等植物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有效降低住宅内部的温度,有助于减少空调的使用。与此同时,做好住宅小区科学的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为小区内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在净化空气和降低污染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整体城市的生态环境。

3.3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首先,从住宅小区门口开始,需要在主出入口设置广场,相当于一个家庭住宅中客厅的位置,使住户在此停留和经过时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回家的感觉,提升仪式感,在此也可以扫去一天的疲惫。其次,在住宅小区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用,在自然景观和绿树等作用之下,为住户营造绿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使住户更加感觉到亲切和自然。最后,步入单元门内之后,还需要进行大堂等方面的设计工作,可以结合建筑物的特征和整体布局的特征进行设计。也可以在地库进行天井、庭院的设计,让住户在停车的过程中感受到合理的动线设计,提升居住的便利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和穿暖,在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整体住宅小区的定位、人群特征、外部自然条件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优化设计的方案,为居民营造舒适、便利、自然的生活环境,实现居民与住宅小区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有效措施

1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住宅小区基本是统一规划设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与普通住宅小区相比,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分布较为集中,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各类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还注重居住环境质量的营造;(2)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规模较大,大多是高层建筑,并且多栋连接,周边还设置了娱乐场所,交通较为便利,内部配备齐全,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2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十分有必要,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经济效益,增强住宅小区的市场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2)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益,可缓解城市局面的疲劳感,使之心情愉悦,得以放松;(3)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城市住宅小区园林属于城市景观园林中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四是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住宅小区园林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供人们休憩、娱乐,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3现阶段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当前所采用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过于陈旧,并未明确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仅流于表面形式,忽视了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兼顾,以致于没能满足于人们对园林功能的需求;二是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缺乏个性化,没能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设计,而且未能融入地域特色,以致于园林风格雷同,设计风格缺乏创新;三是在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所建设的园林小品和植物景观,缺乏协调性、和谐性,未能突出园林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在养护方面也有所欠缺;四是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具备良好的文化特色,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4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

4.1因地制宜,突出设计特色

在进行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人员不可只单纯地参考某个方面的因素,而是需要先对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如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来编制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以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所设计的园林能够适应城市环境,具有和谐性和丰富性。与此同时,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还应当充分发挥城市的自然条件优势,以降低园林设计成本,融入城市特色文化,杜绝统一的园林设计模式,以增强住宅小区园林的文化氛围,将自然风景和人文性有效结合。在设计住宅小区的时候,还应当突出生活特性,不断地创新设计方案,展现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以保障园林的舒适性,提高城市住宅居民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时候,还应当突出设计特色。要先了解小区内部的建筑风格,然后基于此科学编制设计方案,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形成整体,以免小区建筑和园林相分离,影响视觉上的美观性。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小区其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特色。比如,中式住宅小区中,融入了传统庭院要素,在进行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则同样要融入中式风格的人文气息,突出其古朴典雅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其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在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层次感设计,要把握住中心景观,设置景观轴线,展现出景观的特点,以提高居住环境设计水平,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避免视觉疲劳,给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更多新鲜感。

4.2坚持以人为本,融入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居住空间中得到尽情的放松,享受生活。其次,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园林设计定位,根据小区周围的环境特点,融入地域特色。与此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部分。小区居民不仅是住宅小区中的主体,其也是园林服务对象,因此,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要满足人们对园林功能的需求,分析人们的感受,重视人的体验。设计人员需在进行规划设计前,先开展全面的调查工作,了解小区居民对园林的要求,掌握小区居民的基础信息,从其文化程度、年龄特征等方面来科学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既要突出园林的功能性,又要展现园林的美观性,给城市住宅小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使之保持愉悦的心情。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还应当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充分遵循生态性原则,保障园林生态功能的同时,使之更具文化性,满足小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增强其体验感。在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园林设计技术,吸取我国古代传统园林建设的优势,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风俗风貌,打造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呈现出城市的风土人情。要不断地优化园林设计理念,创新园林设计形式,不可过于抽象画,要便于人们理解,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4.3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合理布局

为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设计水平,应当适当地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我国对小区绿化面积有着明确的规定,但部分开发商在建设小区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未能有效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并且不注重小区绿化问题,这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科学设计住宅小区园林设计,能够改善绿化面积不够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的居住环境。基于此,要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例如,可于园林中设计一些曲折的小径,提高园林趣味性的同时,拓宽园林的视野,将小区的风景呈现给人们。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植物种植技术来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如在种植植物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搭配,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根据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绿地。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合理规划这些绿地,使之成为小区园林的一部分,提高园林功能性。设计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重视植物栽培工作,需实施有效的管理,以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合理搭配植物,融入人文性、地域特色,从而提高园林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统一规划工作,合理布局园林自然景观,以提高住宅小区园林环境质量。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不仅要进行适宜的综合开发,还需要重视配套建设工作的开展,保证小区环境的洁净性,保证其美观性。

4.4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人员不可局限于眼前利益,要将眼光放长远,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有效应用现代绿化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特色设计和园林设计相结合,突出园林功能性的同时,增强其美观度。

4.5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

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一是注重风的调控。冬天,住宅小区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需避开风流,夏日户外休憩场所则要有较好的通风,避开强烈阳光照射的地方,通过设置小灌木、小乔木,搭配高大乔木来引导空气高低流向,以满足通风效果;二是注重光的调节。在设计的时候重点关注背阴场地和朝阳场地。前者多选用色彩鲜明的植物群落,设置了小品等设施,以活跃空间;后者则设置了一些户外设施,种植了落叶大乔木,以遮挡刺眼的阳光;三是注重声音的运用。在设计住宅小区的时候,引用了水流声,通过植物搭配吸引鸟类栖息,使园林区域更具生命力。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按照其功能性来划分道路登记,主干道对应小区级道路、次干道对应组团间道路,支路则对应住宅间小路,通常采用环路模式、平行路模式、小路模式三种设计方式。

5结语

总而言之,要重视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明确其规划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解决。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因地制宜,融入地域特色,不断地创新园林设计方案,拒绝同质化。

参考文献: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实现水资源的贮存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降雨进行过滤、吸收,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下,能够及时将吸收、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为居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这种储存水资源的方法,既对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实现了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会破坏生态自然平衡,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协调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实现对城市用水的供给。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始终坚持高效排水、有效储存水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水资源的原则,与城市海绵规划理念相结合,提升城市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能力,促使水资源能够在城市中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从而打造个性化、功能化的城市与住宅小区。

1海绵城市理念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即一切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1)对现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实现高效利用,如河道、河渠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在保证原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与给排水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对住宅小区用水的高效供应,更能净化水质,实现住宅小区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3)重视水资源自我净化能力的提升,并采取一定辅助措施,确保住宅小区内的水资源不断得到优化。

1.2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治理、储存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小区水资源供应系统,净化水质。同时对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城市水资源供给系统稳固、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水质。

1.3因地制宜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海绵规划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作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此,应考察小区原有给排水系统,结合小区居民数量、城市降水量以给排水量,合理改善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小区给排水系统,达到高效供水、净化水质的根本目的。

2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1构建住宅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区域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用在住宅小区之中,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与储存,对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住宅小区雨水集中收集、处理专用区域。(1)对场地的屋面雨水与场地雨水进行初步的初雨弃流,通过管道顺利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之中。(2)对剩余雨水进行储存,在雨水蓄水池之中进行水资源的净化处理,并妥善保存,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浇洒等,同时,也要注意将溢流水资源引入市政雨水管网中。(3)构建雨水分散式源头处理区域,对屋面雨水、场地雨水等进行集中控制,一方面用于小区绿地灌溉,另一方面还能净化水资源,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2.2小区内部旱溪的改造

小区内部旱溪区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载体。小区旱溪功能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给排水系统集中到旱溪区域,达到净化雨水目的,被净化的雨水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拓展了居民日常用水来源,为住宅小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方便小区内部实现合理用水。在降雨较少的季节,旱溪能够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美观性、功能性。在降雨量较多、降雨较为集中的时候,旱溪能够实现雨水的及时储存与排放,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率,并有效应对暴雨对住宅小区的冲击,避免雨水在住宅小区内部堆积造成居民生活不便,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城市提供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功能性新型城市。

2.3透水的铺装

透水铺装是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装置,能够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始终确保地下水资源充足,有效减少小区内部地表水径流量,为小区居民提供充足水资源供应的同时,对预防城市内涝也有一定作用。透水铺装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理念的效果,提升住宅小区的排水效果,在净化水质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小区绿地的作用,是有效避免雨水对绿地、植被等造成损害的重要措施,另外,其还能够降低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4小区内部道路建设

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用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涝,对雨水进行高效回收与利用,所以,小区内部道路建设应注意路面渗透功能,让雨水充分渗入地面,减少雨水在路面上的沉积,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小区绿化区域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在道路两旁绿化带可以设置雨水槽,一方面,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确保各种植被健康生长;另一方面,还能净化空气,打造小区观赏景观,为居民住户提供舒适、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除了设置雨水槽,还需设置合理的地表径流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另外,还需建设部分沉沙地,沉沙地能够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植物的选择也极其关键,应结合城市天气、地势地形、水文地质等具体条件,选择易于存活、有利于储存水资源的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实现住宅小区的高效、高质供水。

2.5构建小区绿化系统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小区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小区绿化系统的构建,结合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绿色面积以及景观设计等,确保小区绿化系统建设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同时绿化系统设计需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设置雨水槽等,对雨水进行高效利用,加强小区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另外,小区绿化系统设计应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相协调,结合季节等条件,合理选择植物进行种植,尽量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植物。如在北方,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地构建,可以选择灌木等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小区周围噪声,还能起到有效除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有利于打造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住宅小区。

3结束语

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设计的美观、个性化,更注重小区的环境和各种实用性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理念,主要用于应对城市内涝,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回收与利用。住宅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设计、建设时积极应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对水资源的良性、高效可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念,打造真正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新型小区,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体制深入落实,满足民众需求,促进国家实现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荔,夏辉.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工程技术研究,2018(6):242-243.

[2]王宝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研究[J].市政技术,2016,34(4):108-110.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现代小区;建筑规划

伴随着城镇化运作趋势的持续化运作,现代小区建筑规划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现阶段,城镇化发展运作中通常存在着显著的问题,怎样立足于现存的问题做好当代小区建筑规划极为关键。

1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现状的运作与价值

现阶段,伴随着国内社会主义经济运作水准的持续化增进,我国经济化水准也在不断增进,同时,城市化发展也让民众对生活居住环境的需求更为严苛。当代建筑的整体规划也对城市居民住房选购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在当代小区建筑的规划运作阶段,需要充分融合小区的基本状况,对居民日常活动开展的空间、生态环境防护以及空气品质的提升等环节展开整体化的考究。随着我国目前小区建筑规划品质的逐年显著提高,通过合理有效地进行小区建筑规划,可以全面提升小区的开发和绿化面积,从而更好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也为小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居住及人文环境,同时也为以后小区的销售奠定良好的基础。2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的整体要求

2.1核心开展整体化规划考究。在开展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不能简单局限于某个建筑物层面上,而需要重点关注整体小区的建筑规划。在开展小区建筑规划阶段,也需要全面展现人本的基础理念,同时,更是需要为小区民众创造较为优异的居住环境。在开展小区建筑规划的阶段中也需要更好保障居住人员的安全以及方便性,从而有效地节约多样化的资源。在不同的城市规划当中,也需要更好展现出城市的基本特征。如图1所示,城市居住用地的等级构成。

2.2增进小区建筑居住的适宜程度。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大众对现代小区建筑的功能需求已经不单单是局限在居住环节中,其对于居住的舒适度也有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立足于此,开展小区建筑规划阶段,也需要全面保障建筑中的采光与通风等,从而让小区建筑与大自然可以充分地融合,在建筑之中深入展现出现代感。

2.3增进细节规划考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区建筑的整体规划需求也在持续增进,特别是对细节的把控更为关注。对细节规划开展切实的增进,可以显著增进建筑物整体布控的科学性,同时,深化细节环节的规划也可以在保障小区建筑品质的同时,更好保障居住人员所处生活环境的优质性。

3现代化小区建筑规划的要点解析

3.1全面秉持人本准则。尽管在以往的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大众的生活水准有了显著化的增进,不过大众的生活压力也逐步突出,因此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舒适感,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愉悦度更是愈发匮乏。即便是如今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在不断增进,也往往无法从本质上排除大众的生活与工作的多重压力。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区规划之中,也需要着重规划有助于排解大众生活压力的基础设施,从而为大众的生活品质提升起到有效的调控功能。因此,在当代的小区建筑规划活动开展之中,也需要全面切实秉持人本的运作准则,让当代化的规划为大众的生活全面服务。

3.2科学挑选建筑区域。在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当中,需要深入融合现代化小区的人文与自然的多重环境,所以在对建筑区域进行全面确认之前,就需要先行考究小区建筑周边的人文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情况,增进规划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契合通风等基础的条件。同时,在小区建筑建设完毕之后,则需要全面保障其架构的平稳性,让其不会受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等,同时在挑选建筑区域的阶段,需要做到尽可能不挑选污染较为突出区域的周边,从而规避建筑后期运作也遭受污染的可能性。如表1所示,为我国居住用地的分类。

3.3合理开展建筑的整体布局。在开展现代化小区建筑布局的阶段,需要充分考究大众出行便利的情况,规划需要契合大众的需求,特别是需要方便小区居民日常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全面依据实际的自然环境,开展道路的有效规划。在此阶段当中,需要关注小区建筑的整体建设规模,保障所有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依据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开展其它环境的规划,各个楼宇之间的间隔距离、公共设施的施工区域面积以及所处的具体区域。针对于整体的布控而言,需要全面做到规划精准,视线具有优异的开阔性,从而更好增进小区建筑的美观与实用度,从而为大众打造更为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4城镇化运作中产生的问题

4.1城镇化发展更为关注以市场为导向,影响区域的均衡性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对城镇化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增进,在传统而言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当中,通常对于市场的主导性有着更为显著的依赖度,从而会引发城镇化区域运作的不均衡。首先,受到来自于地理环境以及多项机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在相关区域当中城乡发展的水平差异相对较高,某些沿海区域的城镇化水准较高,经济发展的速率也非常显著地超越中西区域。某些区域在城镇化运作阶段中,大概率会引发城市的产业布控架构匮乏科学性,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之后的长期发展运作,存在着损耗量相对较高的问题,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平稳发展。同时,在当代小区的规划当中,通常匮乏较为规范化的规划,对于有关的能源以及资源的运用率较为有限,这也会直接导致相关区域的城镇化运作水准不能契合标准。

4.2对土地城镇化的依赖性相对显著。伴随着国内经济运作效率的全面增进,开展城镇化运作需要全面融合土地资源与实际的运作空间,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控。诸多区域的城镇化运作通常会受到来自于政策以及机制等多环节所带来的影响,这也引发相对守旧的理念依然普遍存在,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运作,造成城镇就业环节出现显著的问题。某些区域在开展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已有的农村区域土地资源运用率较为有限,最终引发土地运用架构极为单调化。

5当代小区建筑规划的方向解析

5.1人性化住宅小区。伴随着全新阶段下城市居民生活水准的持续增进以及城镇化态势显著凸显,在市区民众的生活环节当中,以往的小区建筑规划对于全新阶段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如今更多的市区民众更为关注人性化的小区建筑规划,这同样也为当代小区的整体规划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的运作方向。现代小区建筑的规划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城区居民的一般工作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居民的年龄集中比例,对功能多样、布局更加科学的现代小区建筑进行规划。比如在某个小区当中,需要融合业主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小区内部的土地资源运用开展更为细致的分类。比如针对于单身的青年群体而言,可以创建适合其群体日常生活起居习惯需求的主题类公寓项目,同时需要切实做好公寓内部的绿化以及活动空间的区别;针对于普遍三口之家对日常居住基础环境的需求,则需要妥善甚至相关比例的绿化;而针对于以休闲为关注点的民众而言,需要妥善安置相关的绿化空间。借助此种多元化的区域划分,为市区民众业务开展更为细致化的分区,从而更好契合当代小区建筑内部多样化人群对居住环境的整体需求。

5.2节能生态类的住宅小区。现阶段,国内对生态以及经济的持续化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增进,并且也陆续颁布了长期运作战略来全面推动社会建设。因此,在当代化小区建筑整体规划的阶段中,需要全面融合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节能高效等理念开展规划,借助对全新阶段小区建筑的整体解析与调研,小区建筑的耗能通常占据区域经济发展运作耗能整体比例约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与此同时,绿色建筑对于国内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不断突出。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之中,需要全面融合能源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规划,深入贯彻长期的机理,这就需要融合当代小区的规划,运用绿色型建筑,运用现阶段持续发展的全新技术以及能源有效做好小区建筑的节能规划。在当代小区规划阶段之中,也需要全面立足于小区建筑之间的廊道规划来达到有效节能的目标。整体而言,当代的小区建筑当中的整体规划需要切实做好节能型规划,与国内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深入融合,同时以此来全面削减能耗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异效果,从而推进国内长期运作战略的全面开展。伴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生态问题的逐步凸显,在国内的城市建筑运作当中,开展生态防护是极为必须的。现阶段,伴随着城市运作速率的快速增进,小区建设也需要全面融合城市整体居住环境开展规划,生态类小区建筑的规划也需要充分结合城市生态平衡的相关问题。在当代建筑小区规划阶段中,也需要充分立足于生态学习的基础原理,对于小区内部的整体生态环境展开不断改进,力争建造出更为优异的居住环境,其对于增进国内城市发展的整体推动力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生态小区建筑也需要立足于小区所处城市的真实情况,以及其所处的生态整体环境来开展相关的工作,需要切实做好对其所属区域生态环境的防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

6城镇化背景下当代小区建筑规划整体思路

针对于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可充分立足生态化以及长期发展的规划理念,从而达到全面维持城市生物多样化以及改善市区气候环境的目标。同时,全面融合小区建筑的整体生态型规划,可以为小区所处的区域给予更为优异的生态环境。在日常小区建筑的生态规划阶段,可借助对小区内部墙面、地面等开展深入化的改造,从而实现美好环境以及改善城市区域气候的整体目标。开展生态规划也可以实现降噪的作用,从而更好为市区居民提供优异的生活环境,持续增进民众的生活品质。因此,针对于现阶段城市化运作持续转变的趋势,在小区建筑的整体化规划阶段,需要全面融合生态环境以及长期发展等理念,有效做好绿色、环保等环节的深化与革新。立足于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针对于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展开有针对性的小区建筑规划,从而为市区居民提供更为优异的居住环境,更好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稳运作,为生态环境防护工作的整体开展打下优异的基础。

7结束语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意愿;管理缺失;社区规划;全过程管理

1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向了存量提质阶段。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一再登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 号)明确提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在新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做得好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更新、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件要求按照国家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并且构建社区治理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标准进行城市既有建筑、既有社区的功能提升。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和建设放在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核心位置。总之,在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下,老旧小区改造和治理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府、规划、设计、社区管理者、各方都要重视这项惠民生的工作。从产业角度而言,建筑业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城市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中的老旧小区量大面广,实为关涉民生的大问题;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已经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中,也暴露出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不易单独克服和解决。

2 老旧小区改造难点与问题

2.1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整体上存在着面向主体多、需求分散、工作难度大的突出问题。第一,国家政策关注的需要改造的住宅小区需要满足几个要件:(1)建成时间较早,一般指2000年以前;(2)公共设施落后,且到了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程度;(3)回归到居民的选择权利,要改造意愿比较强烈的。这部分社区建成年代不一,但是往往基本设施不全、管理缺失,甚至建筑老化有安全之虞。除了共同点之外,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1],居民诉求的千差万别就从起点上造成了改造工程上需求的分散。第二,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一旦采用传统建造模式,将工程分割开,由不同环节的单位负责不同的项目块,就会失去工程总体统筹,在新建工程中不存在的扰民问题会非常突出,即施工环节、负责单位的分散也是造成居民反对声音最大的因素。第三是工作思维的分散,我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往往会遇到让社区管理者非常头痛的情况,就是在居民的选择自由和公平公正之间难以抉择,例如该不该补贴加装电梯费用,补贴比例是多少,反对加装电梯的居民利益如何均衡,老旧建筑需不需要加固结构,是先加固结构还是先加装电梯,这些问题反映出的就是一种单点式的改造思维。虽然归根结底,老旧小区改造的问题多数是受限于改造的现实条件,但是单独讨论这些两难问题通常是不会产生较好的解决方式的[2]。以上三大分散因素,导致老旧小区改造后的评价往往不高,甚至引发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登上新闻版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水、电、气、热等管网改造时,统筹协调多个部门不力,就会出现“拉链式”改造,让惠民工程变成“扰民工程”。在居民呼声最大的配套设施方面缺乏改造力度,如加装电梯和增设停车位,如果没有确定的出资方,建设方就往往推脱不愿涉及,因为虽然有其迫切性,但是居民的协调、动员以及资金缺口,并不是企业能够承担的。改造过程中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会造成建设管理不规范,以致影响到造价,甚至是工程质量。重建设,而轻管理,改造后由于没有长效管理机制的引入,环境恶化快,在硬件上、外观上的改造成果很容易就流失掉。在政府出资所主导的改造工程中,居民也常缺乏参与感,对修缮后的小区缺乏维护意识。由于资金由财政拨款,对企业吸引力小,PPP融资方案难以落地。巨大的资金缺口让居民的改造意愿更低,让改造提升的空间更加有限,如此恶性循环。

2.2 老旧小区改造难点分析

老旧小区的建筑构造、管网设施十分复杂,改造工程对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要求实际上比新建建筑工程更高,技术方案和出资方案甚至可能需要“一楼一策”。即便由政府主导出资、组织推动,也可能因为物业缺失、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等因素,让改造成果白白流失,不具备可持续性。同时,在新形势下,老旧小区改造既要达到基础性目标,即通过改造完成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更要承载起新型治理理念,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有机更新,焕发内生动能等。以北京为例,在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要满足民众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更要符合城市规划对区域的具体定位。同时,还要平衡高标准改造所带来的财政负担和资金来源问题,没有好的前期规划和一整套工作方法论是难以解决这些困难的。

3 规划落地需掌握方法论

与城市规划相比,社区规划更强调居住条件的实际改善和居民满意度。社区规划要做到能落地,需要充分认清当前老旧小区改造的新特性。其既受到“自上而下”的框架制约,又要充分反映“自下而上”的居民的呼声和需求,只有做好两大特性的结合,以方法论指导具体的社区规划,才能技术性地解决这项“有难度”的工作。老旧小区改造量大面广,以社区、街道为单位,做好这项工作最终要回归到基层工作层面上。目前,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正在逐步建立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但老旧小区改造的规划工作还有很多待破的难点。首先,社区规划应对照城市规划的蓝图,找准区域的具体定位。要对应上位政策和规划的分解实施,而传统设计单位往往不具备这种系统规划思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拉链式”改造,根本原因是和上层设计脱节,因此一个基于社区层面的中长期规划在小区改造中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规划要以科学、充分居民需求调研为基础。准则是保证专业、科学的数据采集、分析,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群众工作经验。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各种门面工程,引发民怨的形式改造,往往是由于缺乏前期调研。从安全方面考虑,首要是对建筑进行体检,采集建筑基础信息和人口数据,搭建建筑数据管理平台,以SWOT态势分析法分析人、物、资金,查找重点问题和工作瓶颈。按要改造的范围以及政策、标准要求,将小区分为不同星级,以对资金进行整体规划,并且分出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五芳园小区为例,项目改造前期不仅对人口及业态等进行详尽调研,且以需求群体特征,结合区域商业设施布局作为改造基础,最终实现了功能分区及业态落位合理、整体规划高精准的效果,有效助力于区域经济赋活。利用数字化工具,既保证了居民意见调查工作的高效、客观、充分,又积累了大量用户需求数据,为更多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供数据参考。

4 运用系统化理念打造全过程咨询

国务院于2017年提出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可以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满足业主多样化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正是破解老旧小区改造难题的良方。老旧小区改造一个整体性的、持续的综合性工程,在一个符合区域规划、充分反映民众需求的社区落地规划的指导下,引入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其资金来源、风险评估等也就有了解决的依据。以系统化思维通盘考虑工作,才能摆脱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规划方式,不仅可以整合碎片化整体治理,更可以将建设与运营相结合,实现项目增值。全过程工程咨询涵盖了项目前期调查、科研、招商、筹资和设计、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资产管理、物业运营、人群服务领域,其核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无缝隙、系统性问题一站式整合服务,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还能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全过程工程咨询思维应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后,可以数据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引入长效管理机制,将有效增强老旧小区的造血功能,以文化复兴赋活社区,将有序地、阶段性地推进区域性改造。

5 多渠道解决资金需要多元化主体参与

资金缺口大,常常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制约项,前期规划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灵活筹措资金的可行性源于精准、合理的社区生态规划定位。同时,社区规划还需要为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社区业态和商业服务模式的选取等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长效管理,对于大部分物业缺失、管理缺位的老旧小区来说,是又一大难题。社区规划起始阶段宜引入管理理念,社区改造完成应作为管理运营工作的起点,而不是这项工作的终点,轻物业、重运营才能重新审视和处理好小区的硬件改造和以人为核心的软件管理提升的关系,长效管理工作意味着,要引导和培养居民的良好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更紧密的社群关系,改造不是施工队的改造,而是居住者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改造,有这样的思路才能将各种解决方案有机整合,有效提升和赋活老旧社区。例如对居民采取“谁收益、谁出资、谁使用、谁付费”原则,就可以提高他们对电梯等配套设施日常维护的责任感;对企业则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灵活组合改造工程外包、公共空间特许经营、居民协商自筹等多种方式,以实现政府、居民、企业三方的共建共赢。例如北京石景山区计划对全区存量自行车棚进行系统改造与开发,整改项目依据前期对街道、产权单位意见及居民需求的充分调研分析,灵活规划资金方案,基础改造部分资金仍由市区两级财政统筹规划。闲置空间的利用,包括居民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驿站等功能性改造项目,由企业进行投资,围绕“党建公益+居民自治+商业运营”的模式进行开发式改造。

6 结语

本质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最终要满足的是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升,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因此离不开群众工作。项目前期,社区和项目组工作人员要坚持入户走访、电话沟通、张贴公告等方式结合,与社区群众近距离沟通接触,充分告知和说明,就相关事宜积极争取群众理解支持。施工期间要协调好施工负责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设置必要的警示牌为居民提供便利。后期,老旧小区要实现改造后的长效管理,还要培育居委会、居民的自我管理和决策,实现居委会、企业、居民共治,同时只有后期运营架构起来,老旧小区改造后成果流失的痛点才能被攻克。改造老旧社区无疑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环节,这项工作的起点是为了惠民生,终点同样要以民生福祉为依归。

参考文献:

[1] 梁传志,李超.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主要做法与思考[J].建设科技,2016(9):20~23.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小区规划;作用;人性化设计

1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人性化的小区规划设计,指的是从小区居民角度出发,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尊重大自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采用综合协调的环境景观布局,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居民使用者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是因为人性化的设计考虑了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特点,在规划时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了错落有致、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比如在许多设计细节方面,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设计方面,对于材料材质和尺度的选择等无一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景观的感受是通过心理感知来实现的,即对景观的心理感知使得人和景观达到了统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既要关注景,又要关注情,以满足人们的文化享受。

2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时,必须要突出设计的人性化,比如在小区道路设计中,必须在分析小区户外景观整体环境和不同使用人群行为方式与出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合理规划,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需要。比如小区公园、广场等的道路设计,要充分利用好小区的绿色资源,同时强调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和空间的协调性,创造多元素丰富的道路空间。另外考虑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例如栽种树木时要考虑是否会影响车辆和步行视线,尤其道路两边的植物不能栽种高大的乔木,考虑小区内主干道与路肩边缘距离。同时考虑栽种的密度,一方面是为避免影响行人视线,另一方面也是为提高美感,满足生态需求。考虑到生物的多样性需要,可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的具有层次感的绿化系统。避免使用单一植物,将各种树种合理配置可起到增强绿化结构感和层次感的作用。

2.2空间原则

小区绿化景观设计时,应结合居民室外活动需要和出行的要求,对不同领域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进行划分,形成动静结合、内外相通、公共性和私密性兼有的空间秩序。比如突出小区道路和周边的功能性、经济性以及观赏性等特征,注意设计时应动静结合,可在小区道路两边设置不同个性的设施和铺装,既使小区道路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又突出了小区景观的个性化和美观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在小区整体规划设计中应将各个季节的景观特点综合考虑,以期达到季节互补的作用,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生态园的建设。首先要考虑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尽量选择对季节适应性强的树种,尤以常青树种为主。其次要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特点,比如道路两旁为避免遮挡视线最好选择低灌木类而不应选择乔木类。此外要注意将不同树种结合起来,比如建筑物之间和开阔的区域可适当种植灌木和草坪等来构建有山有水的生态区。

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体现

3.1功能性作用

综合性小区除了居住的功能外,还具有运动、休闲娱乐等的功能,在很多小区中,娱乐设施、运动设施已十分常见,甚至在一些高层住宅中,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为居民留出运动场地和小区园林,以此满足居民运动和休闲的需要。基于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在很多小区景观设计中,比如在休闲广场上设计了供居民散步的林荫道、小园林、休憩的亭楼和长椅、健身运动设施等。

3.2空间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规模扩大,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居住需求,小区楼层朝着高楼层方向发展,而在空间上则更加重视空间环境的实用性,使各类空间充分发挥其不同的作用。例如,活动空间就是用来为人们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而静止空间则是为人们提供休憩、休闲交往和观赏的空间,往往和绿地等自然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或者进行人工园林绿化建设,从而形成将居民交往、观赏和休闲融为一体的中心地带。小区园林景观设计,重视的是室外空间层次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为体现设计的科学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是基本,这样才能使整个小区空间布局更加完整。

3.3协调作用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既要考虑生态问题,也要考虑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只有满足居民居住、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首先从自然景观规划来看,通过接近大自然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设计,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让疲惫的心灵安静下来,得到精神上的休憩。这些自然景观的设计应以生态为本,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协调好人和自然景观的关系。具体操作时,要求提高环境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其次从非自然景观设计来看,比如小区建筑、道路、灯光等,这些景观的设计也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小区绿色系统,综合考虑小区绿化数量、质量和功能等,从而满足人们生存和生理上的需求。通过自然景观和非自然景观的设计,体现的是居住小区的活力,也体现了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使居住小区内的景观系统和居住小区外的景观系统连成整体。可在居住小区外设计一个过渡区,比如广场绿地,使其成为连接居住小区内外绿化景观的延续区,同时也起到美化和净化小区环境的作用。

4小区规划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

4.1小区整体规划设计

对于住宅小区而言,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使各部分各区域的设计与整体小区的设计互相协调。比如在小区道路绿化设计时,就必须服务于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而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的完善也应起到推动小区各功能完善的作用。一方面小区的环境规划非常重要,包括小区空气环境规划、供水供热环境规划、小区绿化面积规划等。在空气环境规划方面,针对小区可能存在的污染点进行防控和治理,比如对于产生的废气废渣要及时处理,在不影响小区整体功能发挥和美观的地方合理设置消烟除尘的设备,同时推广每户居民使用家用燃气供热炉来降低污染。小区道路设计方面要注意和生活管道设施建设的互相协调,生活供水管道的埋设、节水装置的安装等应与道路绿化设计同时进行。

4.2重视水景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追求动静结合的效果,因此在小区规划设计中,尤其要重视水景的设计,使水景景观与静态建筑物相互融合,既能凸显建筑物的神韵,又能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居住区域的水流必须保证是有源头的活水,加强对水流的补充、排泄和净化,这样才能建设真正的生态园林。为渲染建筑的神韵,充分发挥好水的灵性,可以瀑布、泉涌景观为动力创造水位差,增加水景景观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的宗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空间布局来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而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部分,在其规划设计中只有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能使居住小区整体规划满足居民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起到维护生态平衡、美化小区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车仲钧,刘畅.谈小区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J].民营科技,2012(4):277.

[2]陆远珍.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规划中的作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6):3319.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校园防灾规划设计;防灾生活圈;地震灾后避难;GIS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新建与扩建的高校校园数量持续递增,人群密集、活动频繁等特点对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做好针对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校内人员与财产的安全。为了做好城市防灾工作,2007年住建部的《城市建设综合防灾十一五规划》指出:应将社区作为城市综合防灾的基础单位。本文基于既有研究经验,将高校校园作为单一社区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研究,结合日本“防灾生活圈”理念与我国高校校园特点,分析总结出适应我国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同时为高校校园建设提供防灾维度的设计思路。

1概念解析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概念解析。1.1.1日本“防灾生活圈”日本“防灾生活圈”体系包括“区域防灾生活圈”“地区防灾生活圈”和“社区防灾生活圈”三个圈层(图1)。其中,“社区防灾生活圈”是构成“防灾生活圈”的基本单位,周边居民可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撤离和避难,因此一般选址在居民较为熟悉的安全区域。本文主要研讨如何通过“社区防灾生活圈”层级的规划设计,帮助校内人员在政府救援到达前做到快速反应,提升避难效率。1.1.2高校社区文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提出的定义,将社区定义与中国高校校园在各个维度上的特点进行比照(表1)。高校校园属于“社区”概念中的“专能社区”,其中包括教学与办公场所、校内交通系统、开放空间与运动场地及其附属场地等。以社区为单位对高校校园进行防灾规划设计符合国家对于城市防灾规划的要求,既能在基础层面为城市防灾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又能提高社会对于校园防灾建设的重视,对于城市和校园的防灾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防灾生活圈”是日本政府以社区为单位,针对自然灾害建立的城市防灾规划系统,日本政府不仅颁布了《关于减灾防灾科学研究方面的指导意见》,详细列举七点联系紧密的因素,还针对社区内校园的防灾工作提出:将中小学校园作为城市防灾的主要场所,实行“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范围内的校舍进行排查加固,为灾害发生后周围居民避难做好准备。日本防灾技术专家三船康道在《地域、地区防灾手法》中也指出需要重视高等院校、企业与行业联合研究机构在灾害发生时起到的组织作用,提出“产、学、研”相互组合协助的防灾模式,进一步强调了基础单位在城市防灾体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在欧洲的城市防灾体系中,城市的每个位置都配有一个5分钟内可到达的避难场所,大学校园作为其中一环[1],要求校园的规划能保障灾害发生时校内人员的自发疏散和避难工作,这种由下至上的防灾规划理念在欧洲已经形成。国内对于校园的防灾避难规划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李异等[2]从功能布局和避难时长的角度将校园防灾体系分为紧急避难所、临时安置所和中长期安置所,强调对开放空间和交通系统的重点设计。张曦元等[3]按照灾害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校区分为三个平行级别避难圈共同协作完成避难。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王江波副教授[4]在2016年出版的《住区避难圈》一书中指出:日本“防灾生活圈”存在两点弊端:(1)在自主避难时,居民对于避难场所的选择存在差异从而延长避难时间;(2)不同人群的出行习惯导致避难路线的选择偏差。他基于“防灾生活圈”的研究提出适用于中国社区的“避难生活圈”概念。

1.3总结。目前,世界各国对于校园防灾规划的研究已见成效。其中,日本政府在规划中针对建设情况、功能分布、人群行为和疏散路径四个维度进行研究,确定合适的避难空间,采用以某避难场所为中心的集中式避难。中国相较日本而言,城市建设并不完善,因此国内更需缩短避难时间,提高避难效率。中国的“避难生活圈”理念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出行习惯,将避难空间散布于避难圈的,在避难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目前,各国提出许多关于校园防灾的构想,而国内仍缺少此方面的针对性设计,因此本文在研究中将基于日本“防灾生活圈”的构建模式,结合国内“避难生活圈”理念,对校园“自助+互助”防灾规划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

2高校社区防灾维度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将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独立社区进行研究时,其平面构造与普通社区有一定的相似性;普通社区的功能分布较为平均,而高校的建筑群因历史原因导致各部分功能分布不均匀;相较于普通社区,高校社区的使用功能更加单一,人群特点更加突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普通社区除内部已经形成的道路结构外,相互之间的通达性也有所增强,但校园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单一的使用功能加上密集的人群动线极易加重灾害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社区防灾生活圈”的四个建设维度(图2)对高校校园进行针对性分析,能够更加合理地总结出适用于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方案。

3研究对象分析——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

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占地面积2180000m2,其中主教学区占地面积942100m2,教职工与学生约46000人。学校地形东西窄、南北宽,地势北高南低。校内道路主要呈东西向与南北向交错。校园内含有多座教学楼、实验楼,同时包含体育场馆、国际会议中心、家属居住区等建筑物。

3.1避难场所缺乏安全性。主教学区内建筑物的建设年代横跨半个多世纪,遭遇灾害时建筑物的倒塌范围将会影响避难空间和疏散通道的安全性。不同功能的建筑承载的人群量也有很大差距,高密度人群在撤离时会发生人群聚集,影响疏散速度,延长避难时间。同时主教学区呈北高南低的地势,校园中间有多座山丘相连,遭遇灾害时地质变动也会影响避难场所的安全性。

3.2使用功能分布不均。由于建校初期的教学馆集中在西区,实验教学楼多数集中在东区,因此学校教学功能主要集中在东区和西区,以老建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南区和北区主要分布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区。从宏观角度看,校园内各项功能分布不均,在日常使用时西区和东区的人口密度将会远超南区和北区,在夜间,北区的住宅区域人口密度将会达到峰值。因此当灾害发生时部分区域将会因为人流密度过大延长疏散时间。

3.3人群行为模式复杂多样。当灾害来临时,人通常会选择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场地进行避难。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在避难场地的选择上存在巨大的差异。经调查,大连理工大学主教学区内空地面积约为246322m2,约占总面积的1.129%,根据在校人员日常使用频率以及场地现状,总结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内使用者日常最常经过的空旷场地,将其定点相连获得对应图形(图3)。多边形顶点数越多代表该场地承担的人群密度越大,形状越不平滑代表各建筑到达场地的距离差越大。由此可见:南区的场地人群活动量较小,空地可平均分配给对应人群;东区和北区人群动线较为复杂并存在大量交集,各空旷区域间距较远,有效覆盖面积大;西区人群动线密集,各建筑物到空地的距离较为平均。

3.4缺少防灾路线规划。根据道路宽度可以将主教学区内的道路进行三层分级,大于等于双向两排车道判定为一级道路,单向一排车道判定为二级道路,小于一排车道判定为三级道路。校园内路网横纵交错,南门至北门主路从校园中心穿过,西侧路网呈鱼骨状排列,建筑物至空地的直线距离较短。东侧路网因地势原因产生高低起伏,区域内多条交错的岔路,道路宽度更窄,通达性较差。北区教学楼靠近主路,可以保证教学楼附近的通达性,而住宅区楼间距较近,只有少量的小路将其串联。灾害发生时,未经规划的疏散路线将直接影响避难效果。

4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防灾规划设计

4.1确认安全避难场地。对于“校园防灾生活圈”来说,避难场地的安全性最为重要。首先选取校园内符合规范的空旷区域,研究建筑物的倒塌半径结合原有地形的弱点,选取最佳避难空间,避免二次灾害带来的伤害。因校园内建筑物年代不同,建造方式也各不相同,为达到最佳的避难效果,规划设计中将所有建筑物的倒塌半径设定为1/2~1H(H=建筑檐口至地面的高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场地的安全性。通过ArcGIS计算出校园内所有建筑物倒塌半径在1/2H的范围和建筑物倒塌半径在1H的范围(图4)。将图中未被建筑倒塌堆积物覆盖的区域进行重叠,获得主教学区安全等级最高的一级避难场地和安全性次于一级场地的二级避难场地(一级避难场地包含在二级避难场地范围之内)。

4.2根据使用功能划分避难空间。校园内功能复杂,根据地形和人群行为细化防灾分区,把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在此基础上将避难空间围绕区域内主要建筑物设立,提高避难效率。根据《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5]规定,按照临时避难场地人均面积大于1.5m2的最低标准计算获得场地容纳人数(表2)。避难场地容纳人数≥5000人的大型避难场作为长期避难场,5000>容纳人数≥1000的中型避难场作为临时避难场,容纳人数<1000为小型避难场作为紧急避难场。紧急避难场对应“社区防灾生活圈”,作为灾害发生时的基本防灾单元,满足人群自发性临时避难和短期停留的基本要求。临时避难场对应“地区防灾生活圈”,作为灾后数小时内的防灾中转站和紧急与长期避难的过渡区。长期避难场对应“区域防灾生活圈”,是校园内最高级别防灾区,满足灾后长时间人群安置需求,便于开展防救灾指挥以及人员物资调配等工作。

4.3根据人群行为创建“环绕式避难场”。将已确定的避难场地叠加在空地与人群动线图上,根据其能够荷载该区域内避难人数为基础,以环绕“一般生活区”的方式划分零散的避难空间,确保辐射校园内的所有位置。取健康的成年人步行速度最小值为1.75m/s,结合“防灾生活圈”中“社区生活圈”最小避难疏散圈直径500m的要求,生成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避难场地示意图,疏散圈可完全覆盖主校区(图5)。

小区规划设计范文8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

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居住的环境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就需要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在开设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现代居住小区规划的发展展形式和发展要求,并且考虑到当前居住小区人们的实际购买要求,并且考虑到舒适度等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根据未来我国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1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成绩,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职学生对于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不感兴趣,在相关课程学习中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十分不合理,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取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再加上该课程指导老师的水平有限,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水平低。

2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出顺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2.1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新先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为了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规律,那么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先前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能够利用新时代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的完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只有这样,顺应新时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要求,并且符合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的开展需求,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效,学生都能够获取应得的知识和技能。

2.2为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整体教学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构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教学效率,所以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我们想要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那么就必须要求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另外,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且根据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而更好的帮助高职学生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学习中能够提升设计水平。

2.3想要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提升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保障,它不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进度,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对于培养社会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那么就必须关注到师资水平,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老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帮助他们更新所需要指导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指导人员,确保学生建筑设计技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建筑设计行业的就业问题。

3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顺应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当前城市化发展快速的时代,对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现代居住小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购买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师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整体上提高当代我国高职院校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关于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的顺利实施[J]建筑行业,2015,(10):811-910.

[2]刘振东.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的发展情况[J]现代化建筑发展,2014,(11):147-154.

[3]马丽云.探析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探析[J].高职建筑管理,2013,(01):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