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概论范例

物流管理概论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1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同时,将所运送货物与企业自身相结合,看似是对货物进行运送,其实则是在节约运输成本、原料进购成本的基础上对企业本产业进行扶持。这样既能够保证运输成功又能够减少原料进购风险。因此,像这类极其富有现实灵活性的新型物流产业就更加需要实践性强的人才才能够尽快掌握,顺利完成产业运作。我国高职院校一直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是随着大学扩招政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对理论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和专业,这样既不能够对这类专业进行有效教学培养,又不能够充分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储备。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注重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从本校出发、从本校所处区域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校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富有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演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知识为案例提出多个策划解决方案。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推理、提案的过程中体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多地了解最新成功与失败案例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多维度的探讨。三是加强校内模拟实习。许多高职院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实习岗位定位匆忙、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实习时间短等原因而使实习失去了意义。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建立校内企业采购、仓储安排、供应链设计等模拟流程。同时还应该增加校内模拟设备的仿真性、完整性以及指导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在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判断力。

2.加深校企合作,优化订单式培养

对于物流管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应该改进校企合作的模式,优化所谓的订单式培养。首先在校方来看,应该在课程改革、校内实习等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个专门负责企业资深人员与教职工协调合作的领导小组,甚至可以根据课程及专业要求编写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的教材,这样既能够解决高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直接与企业结对子,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其次是对企业而言,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可减少自身企业在招聘人才方面的开销,同时自身“常”在校园,能够提升招聘的有效性,降低招聘成本,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是深化校企合作还应该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上下功夫,虽然都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但是具体岗位前景与方向还是有所区别,向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与指导,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改革。

3.改革考核制度,增加实践性考核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该建立一套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操作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时可以与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操作设备来开展,既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又可以开展多元化模拟实践。同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竞技性考核。这样一来,既能够根据实际考核时操作的熟练程度、逻辑思维方式、方案设计合理性等来确定成绩,又能够为学生日常学习增强指导性和目标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但是考核评定标准必须详细缜密,否则就会使考核失去其应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日常教学与资格证考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向,适时地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把具体的实训环节与国家乃至国际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要求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能够促使校内考核制度与国际接轨,使人才培养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要注重校内师资力量的提升。虽然国内教育部门一再重视高职院校教职工相关素质的严格考核录用,但是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仍旧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不对口等情况。比如,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仍旧是从管理学、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经济学、档案学等专业转过来的,存在专业性差、操作性差、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内师资力量培养制度,在难以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的情况下,对已有教师进行有效培养,采取与校企合作、模拟教学、演示教学等的联动制度,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素质的兴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完善、稳定、有序地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改革,并且逐步落实,保证改革的有效性。

作者:胡继承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合作双赢性

合作的本质含义是“双利双赢”,即基地合作共建双方具有支撑不同需求的利益支点,通过协商,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实现企业利益诉求的同时实现教育的目标。单边的利益获得无法支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建立和稳定运行。

(二)专业功能性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明显的专业属性,不同专业对校外实践教学场所的要求完全不同,因而选择合适的、具备完整的企业功能和职业岗位的行业企业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

(三)教育适应性

虽然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在校外企业,教学形式采用岗位实践或顶岗实习,但实践的本质是学习,是校内学习在企业岗位实践上的延伸和继续,因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具有基本的教育适应性,即具有能满足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与专业匹配的岗位业务及能指导学生提升业务技能的师傅(指导教师)。

(四)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相对吻合

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企业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应在企业生产规律和专业教学规律上化解矛盾、达成平衡、相对吻合。

二、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基于上述原则,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示范院校项目建设规划的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几年来,专业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大胆尝试,逐渐形成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双核”培养为目标,“三段循环交替、能力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为推进省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组织管理工作。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机制

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性商贸流通企业,是深圳沃尔玛、山姆、华润万家、天虹、家乐福、百佳、万象城、大润发等大型连锁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采购和定时定量配送业务,同上,公司还拥有几十家传统批发渠道和专业的网上销售等。根据企业经营战略规划和市场业务的拓展需要,公司在商品采购、市场推广、物流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岗位都对人才储备产生大量需求,尤其是在中秋和春节两个快消品销售时段具有临时性的人力资源需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岗位实践学习的机会。“星之导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优势互补,面向市场,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按照“学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架构,在我院产学研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由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两年多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长期稳定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机制。从初期单一的“随机”式暑期顶岗实习模式,扩展到目前的“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及“合作就业”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一运作模式,也与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三段循环交替、技能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即在一个培养周期内,将高技能人才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层级进行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复合的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今年,该基地还被我院推荐申报广东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中,基地管理机构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规范化的教学管理

“星之导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仓储与配送课程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商务沟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的综合实践学习。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校企合作教学为前提,合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努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教学管理。

第一,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训练指导、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聘请基地业务骨干参与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专业负责人必须先与基地企业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在企业的帮助下,按照实习要求制定完善周密的实习计划,做到“实习岗位、时间、内容、住宿条件、安全保障、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七落实。

第三,加强对实习过程与结果的跟踪反馈。校内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管控,定期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改进的办法,以保证基地能长期稳定地运行。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鉴定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

第四,校企共同开发专门教材。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岗位要求,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校企合作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教材。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入专业教材,使课程、教材更具先进性和实用性。

第五,前置岗位业务培训。在共同开发专门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岗位业务需要,将企业岗位业务知识纳入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并根据企业季节性生产组织规律调整课程进度,确保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前能学习掌握岗位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岗位实践奠定基础。

2.双渗透的师资管理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其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章立制、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逐步建立稳定而优质的师资队伍结构,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与实习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有三种形式: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即专业教师跟学生一起深入实习基地,了解企业工作实景和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同时,聘请基地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现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二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把脉。三是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培养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兴趣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技术创新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自我约束的学生管理

学生是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主体,基地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确保学生在基地的学习、工作、生活顺利进行,在基地建设与运行中至关重要。基地实践教学的学生管理在坚持校方与企业齐抓共管的同时,教育学生认真遵守实习基地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综合职业素养。

4.保障体系

为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常运行,保证基地运行长效稳定,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建立“学院-系-专业”三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首先,由学院产学研办公室负责学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制定制度规范和管理办法,整合全校资源,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其次,各系领导负责基地项目运行组织、实施与管理,并坚持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检查,对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质量考核及评价;再次,由基地校企双方项目联系人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采用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活动和日常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专业负责人指派专人对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手段等各种质量管理数据进行信息跟踪,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

三、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几点建议

两年多来,物流管理专业与深圳市星之导贸易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实践基地已接收4批不同年级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接纳在校实习生125人次。2009级、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已经有12名顶岗实习学生被星之导公司录用,并作为公司储备干部重点培养。总结基地建设实践过程,笔者认为,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择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是保证基地建设效果的前提

实践教学是学生习得专业技能、获得职业经验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教学基地依托的企业必须能满足上述功能需要,即能为学校提供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吻合、满足岗位交替轮换需要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也具有能同时吸收至少一个基数(教学班级一般为30-40人)的学生实习的岗位数量,企业设施和设备、运营模式、经营管理水平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深的行业背景和知识素养,能承担实践教学指导。

(二)坚持“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是保证基地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校企合作的驱动力和基础,是校企合作的前提。项目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企业调研活动,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是维持校企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关键。基地运行的合作期间,依托企业的利益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各方面对企业的扶持;产生的社会影响形成的效益;学院为企业输送适用的技术应用型储备人才,并在员工培训、管理咨询、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的季节性人力资源。而学院的受益主要体现在:可以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双向选择,有利于学生就业;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

(三)多方协调,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保障环境

学校层面,应制定全面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和宏观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与管理、保障与激励等基本制度,为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系部层面,严格执行系主任负责制,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全面规划本部门实践教学基地的结构、层次、数量,对内广开思路、对外拓展联系,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为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环境和条件;专业层面,以专业负责人为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充分调研区域内行业企业的性质、数量和空间分布,以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加大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利益需求,寻找合作契机,与企业共同合作确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和运行模式。教师层面,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沟通与协调,整合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主动调整教学进度以适应实践教学组织需要,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体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学生层面,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自醒,把实践教学组织安排计划导入新生入学教育中,在心态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入学后心理层面就进入准就业状态,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观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校外实践教学做好准备。

作者:孙鸿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第三篇

一、物流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学习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德国的成功做法,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淡化课程的理论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物流的实践操作中强化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在实践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物流操作技能。物流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综合型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经济学、工学和系统学等学科,怎样把这些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也必须在实践教学中达到目标。

2.物流行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在各级的高度重视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下,社会物流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发展较快,需要大批物流专业人才。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业发展迅猛,社会需要大批从事邮件分发、投送的物流人才。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去年来院招聘物流专业的单位有十几家,需要的物流专业学生超过200人。

3.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高职院校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来高职院校学习,众多家长和学生担心的一点是三年后,学生能否掌握一技之长,高质量就业。因此,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让学生在短短的三年内,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等相关物流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突出平时实训课教学,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逐渐掌握物流基本技能,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时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认可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学生自愿填报物流管理专业,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胜任实训课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教师基本上是过去中专学校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就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新进的年轻教师基本上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研究生、本科生。可以理解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是由于从未进行系统的实训课教学能力培养,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缺乏。作为新兴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不注重实训课教学,相反,把理论课教学摆在重要位置。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实践和挂职锻炼等方面,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原因,往往难以落实。影响了教师实训能力的提升。

2.实训教材缺乏,实训教学计划制定、执行不合理。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学领到的教材基本上是理论教材,真正的实训教材很少。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实训教材的开发,但是实训课程编写的难度较大,实际能用于实训教学的实训教材极少。实训教学计划制定不够合理。虽然参照国外物流专业的最新发展,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修订物流实训教学计划,特别是实训课教学计划。但是,目前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设计哪些实训教学环节和课程?各门专业课实训时间如何安排(时间上、地点上、教师选择上等)?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创新?二是高职院校虽然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制定实训教学计划,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部分教学认真执行实训课教学计划,大部分教师没有严格执行实训教学计划。

3.物流实训内容及实训方法单一。

物流管理课程实训一般涉及硬件使用与软件模拟操作等内容,实际上,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由于受教学软件数据及功能的限制,学生模拟操作与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内容差别较大。例如,物流沙盘软件操作,软件开发商在开发时,由于受软件开发数据内容及难度的影响,物流沙盘模拟物流企业运输、仓储、配送的运作与物流企业真实运作难以对接,物流沙盘设计的内容过于简单、理想化。所以,在实际实训教学时,教师一般只是按照实训目的,简单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随便操作,实训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更多具有实际教学效果的实训途径。

4.实训基础环境欠缺。

实训课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紧张,校内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校内实训需要。经常出现几位学生操作一台电脑、使用一台物流设备等情况。校外的实训基地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场所,受利益和企业实际状况的影响,真正能接受学生到企业实际操作的物流企业很少。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带领学生到物流企业现场看看,听听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相关人员的介绍。学生不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亲身体验,对于物流的相关流程和操作难以真实感受。

三、提升物流实践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运用先进的物流实训教学理念。

加强物流实训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应运用多种实训方法和更广泛的实训内容。在实训教学时,可以借鉴“行动导向法”实训教学理念,提高物流实训课教学效果。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方位的学习,达到手脑共同进行的统一”。行动导向实训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实训目的,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实训模式,围绕某个实训项目,确定实训目的,要求学生制定实训方案,确定实训流程,教师适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达到实训目的,让学生实际操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通过多次的实训教学,使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心,在有行动导向的指导下学生深度掌握课程理论和工作技能。

2.采用多种实用的教学模式。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如何采用较好的物流实训课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三种较为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

(1)“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徒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一般只有一位实训指导教师,而参加实训的学生较多,因此,实训时学生通常按照组别进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基本素质、学习能力、班干等)合理分组。每组中安排一至两个学习能力较强的,让他们成为这组的负责人,帮助小组成员完成本次实训操作,并在实训过程中充当临时老师角色。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模式一般比较适合实训项目较大、实训内容较为复杂的实训项目,如,物流运输、配送方案设计等。

(2)教师演示、学生同步跟着操作的“边看边学”模式。

一般性物流实训,教师可以先集中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多次模仿操作,直至较为熟练为止。如,在仓储管理实训教学中,如何对入库货物进行编码、货物堆垛、盘点、出库货物分拣、补货、组装、组配等内容。教师可以在实训室来回巡视各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于少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次耐心演示,直至其熟练操作为止。

(3)“以赛促学”的竞争模式。

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激励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赛促学”的竞争模式。这种实训模式一般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安徽省及全国多年的物流比赛内容,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比赛内容,设计实训比赛内容,确定某个时间段,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比赛,对于比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以适当奖励(如,口头上表扬、增加平时分数、一定的奖品鼓励等)

3.建立合理的师资培训及学生实训效果评价制度。

(1)针对目前教师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通过内部培训、高薪聘请等途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技能分布合理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首先,高职院校建立物流专业教师专业课程实训教学能力培训制度,利用寒暑假及其他空闲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训教学做得好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物流企业物流运作的详细流程及操作要领,借鉴其他院校教师在物流实训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同时,邀请物流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定期来校进行实训指导,提高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师资队伍实训指导水平。

(2)建立合理的学生实训效果评价制度是做好物流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过去以笔试为主的学生评价做法,采用实际操作、软件模拟、现场问答、企业考核等多方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多样化学生评价体系。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训课成绩。同时结合某学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全部表现,最终确定学生的实训成绩。针对社会日益重视相关资格证的需要,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把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相关资格证考核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实训技能的提高,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资格证通过率。

4.完善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参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实践效果,必须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课程实训教学体系。

(1)完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体系。

校内物流实训主要在物流软件实训室及物流实训车间进行,针对不同的物流专业技能,购买适用的物流操作软件供学生模拟操作。利用物流实训车间的场所和物流设备,安排学生熟悉物流运作过程中常见的物流设备(如,叉车、托盘、堆高车、分拣机、无线终端、AVG自动导向小车等),现场模拟货物入库、在库、出库流程管理,熟悉货物配送、分拣、组配等技能。校外实训主要是建立几个稳定的物流实训基地,如何建立实训基地,主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学校与物流企业鉴定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在校最后一年或最后一学期,把准备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合理安排在不同的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根据学生申请及实训企业的要求等)。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实训基地进行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与实训企业及时沟通,反映学生在实训单位的相关建议,共同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2)注重物流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解决物流实训内容简单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充实学生实训内容。首先,采用适应学生实训要求的实训教材,让学生在实训前做好实训准备,了解本次实训需要做哪些事情。其次,根据不同物流专业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把本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形成相关子技能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在进行实训前,应确定本次实训知识点,准备实训材料和设备,设计制定物流实训操作步骤,如,布置本次物流实训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如何分组及角色配备,教师事先演示操作,学生现场模拟操作等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训效果。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模仿操作,实训教师可以运用“来回巡视法”,让学生大胆操作,教师来回在实训室巡视,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及时上前纠正。少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宜采用“个别指导法”,应重点手把手演示操作。同时,利用少数实践技能较强的学生辅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熟悉物流实训要领,共同提高班级整体物流实训能力。

作者:段春晖朱重生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四篇

一、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决定了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在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物流作业的基本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模式,还要具备掌握和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与之相关的素质。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就必须具有健全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具备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能很好完成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训的先进教学设备,而以上这些要素正是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前提条件。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要想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二、物流实践教学教学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企业物流服务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类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作业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性要求开办院校在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方面进行投资,购置基本的物流设施设备和配套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能够满足物流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业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又普遍不高的难题。导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陷入“开办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无法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学生和家长对专业发展前景不看好,企业难以招到合格的专业人才”的恶性循环。

2.“双师型”教师队伍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进入学校,相对来说实际企业工作经历少,虽然多数教师具备了物流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对于企业实践了解不多,因此,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会扬长避短,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实践教学方式不当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比较浮躁,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使用上多流于形式,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综上所述,可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是影响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

3.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包括了物流企业认知实习、物流作业专项训练、物流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校内实训基地设施不完备,更缺少具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等,导致很多的物流实践教学项目不能很好开展。例如,有的院校因为缺少设备,取消了物流认知实习和物流专项训练,取而代之的是采取教师理论讲解或者演示企业视频资料,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的进行职业岗位训练,有的院校顶岗实习也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

三、构建物流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对策

1.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由于物流专业自身特点,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院校能够通过多方渠道来筹集资金保证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目前,对于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企业主导模式,另一个是学校主导模式。两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但校企共赢是物流实践教学基地办好的最佳途径。

2.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既要对学生有要求,更要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也要具备熟练的企业实践操作技能。针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和培养制度,从政策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各方面待遇;加强物流专业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培训,可以采取到企业交流顶岗训练,到国内外优秀高职院校交流学习;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型双师队伍,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双师教师考核,监控整个培养过程的实施。

3.物流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的技能,拥有良好的“三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容忽视。在落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其中,积极实现思政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间的紧密融合,将更多的实战性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深化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及认知,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容或缺的一大板块,主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基础。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个人的综合技能,在正确“三观”的指导下与外界进行交流,顺利完成个人的社会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总书记强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高校以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落实为基础,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彰显这一教育板块的育人作用及价值,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保障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其中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比较明显,教师需要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促进不同教育教学方式以及课程体系的有效挖掘及全面拓展,了解各个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融为一体,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改进。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在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明确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确保课程思政能够贯穿整个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促进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各种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真正实现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平台,全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优势。专业课程内容与传统课程思政内容之间的结合非常关键,教师要注重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及研究,将此作为特殊的教育教学资源,主动讲解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确保学生能够在正能量的引导下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有助于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意义

思政教育课程比较复杂,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的融入非常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着眼于治国理政课程设置的实质要求,进一步突破传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束缚。但是目前的课程改革工作还没有取得成效,还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还有待调整,实践价值不够理想。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对专业课程的投入及支持力度,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确保课程教育资源向专业课程倾斜。相比之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没有获得充足的教育支持以及帮助,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不够通畅,信息孤岛等问题较为严重。如果能够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依据,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那么对学校管理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有助于践行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率有所提升。学生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浮躁,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家国情怀以及爱国意识,过于注重个人的利益,思想品德修养还有待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改革及融入则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意识,让学生主动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自主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独立完成个人的学业。其次,课程思政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一方面需要了解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管理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理念以及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优势,主动做出个人的成绩。最后,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工作比较复杂,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够以课程改革工作为切入点,那么对减轻学校的教育改革压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落实将有重要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抓住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找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突破口,真正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有效践行,确保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策略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工作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学校要加大对这一课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给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更多的支持及帮助。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及形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来说,教学难度系数相对偏高,系统性较明显,包含不同的管理要求及管理环节。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准,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课程思政研讨活动的开展要求,配备专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主动挖掘课程思政的特点及优势,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及进一步细化。其中课程思政教案的有效撰写不容忽略,教师需要根据课程中的不同模块以及具体项目,确保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课程思政的特点以及优势比较显著,教师需要确保教案的完整性,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着眼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具体流程,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控以及合理考核,明确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深入剖析课程特点

不同课程的育人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为了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教师要注重对课程专业特点的分析及研究,实现对症下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以及线上购物发展非常迅速,这一点使物流业迎来了繁荣发展阶段,该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较高,目前的人才缺口比较严重。这使许多高职院校根据时展的进程,主动加大了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新管理策略和管理手段,逐步调整教学方向,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将课程思政与该专业课程相结合时,教师需要注重对课程特点的分析,抓住这一课程的重点及难点,拉长战线,尽量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专业的认知及理解,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知识涵养,发展学生的管理技能,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师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及综合素养。

(三)打造优质教学队伍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4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5

1.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分析。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模块(包括方向成组课、专业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等。我们这里只讨论物流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物流专业课程,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程、采购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是大部分物流管理专业都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而面向航空物流的一些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民航货物运输管理、航空危险品运输、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已有多年的教学基础,但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教材。

2.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其各门课程相应的教材的发展同样非常迅速,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我们认为目前在教材的使用当中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有些课程缺乏高水平的教材。

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有些课程来说,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

(2)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

国外教材的一大特色是教辅材料十分丰富。从内容来看,有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测验手册、习题集及解答等等;从载体来说,有图书、CD-ROM、e-text、多媒体、幻灯片、电脑软件、网络等等,是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配套组合。但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中,缺乏配套教辅材料的现象十分明显。少数教材可能配有光盘和课件,而且相对简单;大多数教材都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如配套的课件、案例、多媒体资料、软件等。使得教师上课的手段受到限制,而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量也很少。

(3)教材的实践性不强。

因为物流本身属于新兴的专业,最初的物流教材往往只是介绍引入的理论,或是将一些专家的论文拼凑在一起。经过近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说,有些课程的教材仍然实践性不强,缺乏实际案例,或是仅有对一些企业情况的简单描述,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帮助。

(4)有些课程的教材内容上有重复。

教材内容的重复,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受到挫伤。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又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情绪,造成了恶性循环。而对于重复性内容,授课老师不好把握,可能会略讲而过,学生没有真正领悟,或者都进行深入讲解,反而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

(5)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

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教材的不匹配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现有的物流教材中,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等都有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方面的内容,但所占比重很小,很难使学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更遑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同时在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当中,涉及到航空物流的一些专业课程,如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教材,这将严重制约着我们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

二、基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结合以上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的分析,我们认为教材的建设应当根据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进行。

1.对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其本身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并且也有相应的教材可供选择,因此教材建设的重点在教材选择和教辅材料的建设上。在教材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尽量选择权威的、优秀的教材。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中应鼓励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相互交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内容。在这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辅材料的建设。因为目前现有的教材主要面向的是一般性的物流管理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等教材,其内容涉及到航空运输或航空物流,但所占比重很小,难以满足课程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教辅材料的建设中,应着重于开发面向航空物流的案例、软件和多媒体资料,配合教材使用,以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航空物流及其运作。

2.对于航空物流管理概论、空运地理、航材计划与管理等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可选。

这些课程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有一定的授课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这些课程的教材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是整理相应的讲义、案例等教学资料,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航空物流教材。

3.鼓励教师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授课。

三、建立长期的、有效的教材建设机制

1.教材开发、设计的规范化。

教材作为教学的核心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规范的教材设计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949年,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之称的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一书,标志着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最终确立。泰勒在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即课程开发的“泰勒原理”。同时泰勒提出了开发学校课程所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2)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3)怎样组织这些学习经验?(4)我们如何决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如前所述,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面向航空物流,专业教材编写任务相对比较繁重,为了保证教材开发的质量,承担教材编写任务的教师更应该遵循教材设计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过程中,应深入航空物流企业调研,了解我国航空物流现状,深刻理解我国航空物流未来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而确定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反映在教材当中。

2.重视教辅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如前所述,我们目前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科书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状态。而一本教科书即使理论讲述得再清楚、内容再丰富,它所能提供的信息终究是有限的。因此。教辅材料在教学中应当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发能够通过新技术进行传授的与教科书同步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案例库、电子教案、Flash动画、电子杂志等;还可提供网络交流、资源平台,以便于教学的与学生的各种信息交流、相关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的下载等。在教辅材料的使用方面,除了主教材之外,应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因为一本教材,即使再优秀、再权威,即使是最好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会有其相应的弱点和不足。因而通过大量的辅助教材和阅读材料,使主教材得以充实、扩展、补充和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分析和思考中汲取,在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论述和辩论中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和信息传播。

3.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

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和课程组之间的沟通,教学资料、信息的共享,如案例库、多媒体资料等,对于梳理和协调教学内容,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非常有利。不同课程的教学都需要通过对航空物流企业的调研形成的一些报告、案例等资料。这些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可以使得不同课程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同时也可以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的效率。

4.强化与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

教材建设的主体是教学单位,是教师,但同时和其他部门、企业的合作也必不可少。

(1)在教材建设当中,需要很多的参考书和资料

另外一些外文原版教材或翻译过的教材,因为定价较高,很难在学生中推广。因此应重视图书馆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定期和图书馆方面沟通,推荐专业课程中需要的书籍和资料,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水平。

(2)教材建设中还应该强调与企业的合作。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6

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笔者调查了一些高等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以其中3所院校的课程内容为例,院校1和院校2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物流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与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内容近似;院校3的课程内容考虑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职责--采购与配送管理,该课程包含了物流专业中的《采购管理》和《配送管理》课程的内容,但相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而言,针对性还显欠缺。总之,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没有完全从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出发,没有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从该门课程中难以学到有利于职业发展的技能,从而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构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必要性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广大网商群体企业,或者自主创业成为网商。因此,我们依据网商群体的岗位需求开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依据网商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本文所提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包括企业家、商人和个人店主)。网商是2004年始正式浮出水面的一个具有划时代特征商人群体,网商在近8年多时间中充分的运用网络创造着一个个财富的神话。自网商群体正式浮出至今,“网商”已经作为一个新的商人群体的代名词[1]。网商大多是一些小微企业或个人创业者,他们需要大量的会网络营销、能客服、懂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网商对物理管理的需求。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以什么样的品质向电子商务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由谁实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如何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如何监控物流服务质量?如何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会策划物流服务细则、会选择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和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控制电子商务物流成本、监控物流服务质量、评估和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活动。以上分析可见,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不能满足网商的需求,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依据网商对物理管理岗位需求和网商中的物理管理岗位工作任务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势在必行。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设计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大纲打破了传统学科的体系,采用倒推的办法,完全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课程体系按照知识、技能和态度构成的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具体包括6个模块:电子商务物流知识、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细则策划、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控制、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售后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估与绩效管理。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设计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工作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任务讲解与布置、调研与分享、总结与反思、撰写报告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每一堂课都严格按照这样五个工作步骤来进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大量的网商群体为学习和调研的样本,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都要求学生组建团队,去发现网商群体在物流方面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估与综合鉴定两种。形成性评估,占60%,综合鉴定占40%。形成性评估中,课堂考勤占10%,项目调研与分享占20%,总结与反思占10%、撰写报告占10%,团队合作占10%。调研与分享子项目要求学生能够思路清晰、口齿清楚、表情自然的到讲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调研发现;团队合作子项目主要考查团队构建,参与度与完成任务的质量等内容。综合鉴定是应用试卷测试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7

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许多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思维扩展空间,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物流专业的老师是由管理学、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不足,甚至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师资力量薄弱。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在充分调研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动向和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背景及特色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等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法律基础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信息系统的手段、方法,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策划等业务环节较强的实务动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来确定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调研,对物流从业人员调研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对主要物流岗位进行分析,发现物流各岗位都需要既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具有现场工作群体合作、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及风险承受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将现有的仓储主管、客户主管等36个岗位划分为运输、仓储、物流信息技术、配送、物流客户管理等5个岗位群,把原有的14门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内容分解,按照5个岗位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确定物流运输管理、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等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重新构建,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紧缺岗位的职责要求展开,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对物流作业主要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构建了5个岗位群,确定了5门专业岗位能力核心课程,共同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面向岗位与工作过程,优化“做、学、用”为一体的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厚基础、多方向”课程体系和“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指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的“双证书”一体化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专业技能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获得物流助理证书的相关课程培训或纳入《物流管理概论》、《物流运营与规划》、《物流设施规划(物流技术与装备)》、《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或纳入选修课平台,或进行专门培训。

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校内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和各种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在校外,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最后毕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它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最后一次实践,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不实习。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保证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一是改革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法”即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是以网络为基础教学平台,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如课堂内小组模拟游戏,案例项目讨论。三是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操作可以有效解决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

“学习过程引导制,实训过程导师制”,两者有机结合,建设一支具有专兼职“双师”素质与结构的师资团队。鼓动和支持现有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每年送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一线的操作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根据教学需要,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聘请企业高层物流管理人员来作兼职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聘请企业物流管理人员做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与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实习基地,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上岗实践,通过企业上岗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采取订单式培养。请进来就是把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请入学校,为广大师生讲学,通过由专业教师或外请专家举办有关物流管理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跟踪到物流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而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走出去就是带领同学们到社会实际工作部门中进行实习、实践教学,提高了同学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应用我们学到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并通过确立科研项目为对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物流管理概论范文8

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政策基础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1999年起,我国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至2006年,教育部共出台了比较重要的相关的文件5部:[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提出了要求;[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确定了在全国建设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强调了实践教学的迫切性。继16号文件之后,教育部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仅2011年,就出台了3部比较重要的文件:[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1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部都强调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为物流产业经济服务。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洋务运动所建立的一系列洋务学堂,其办学理念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致分为三类:方言学堂、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均为专科学校性质,相当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学校,授课内容分别是语言、船务机械操作、军事指挥等,被称为实业教育。辛亥革命之后,许多教育家都对职业教育做了理论的探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并一直主张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他对职业教育的作用、目的、地位、方针、教学原则以及实施的方式、方法等都作了系统的论述,1917年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其理论研究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恢复、停滞、发展、改革、完善、提高的阶段,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后,受到了西方职业教育影响,引入“能力本位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84年高奇先生主编的《职业教育概论》作为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的开端,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这些理论与我国政策一起指导着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近10年来才建立的新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至今仍在研究与探索之中。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