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性

探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性

众所周知,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历史和自然环境之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区的食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探讨这些饮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和差异习惯,以期为我国中国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五大因素

1.地理因素。我国的疆土辽阔,山脉、丘陵、盆地、平原等诸多地形使得我国国土地形较为复杂,而不同地形适合种的农作物也不同,这就使得各地区人们烹饪的食材出现了很大的不同。我们以大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为分界线,该条线的北部和西部多为高山高原,地势较高,不太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更加适合发展畜牧业,因此这些地区人们的饮食以肉和蛋白为主;而这条分界线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平原和丘陵较多,比较适合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所以这些地区人们的饮食以蔬菜、米面为主;而在江河沿线地带,人们则多以鱼类为主。

2.气候因素。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和蔬果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北方地区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水果的糖分积聚效果较好,所以比较适合种植苹果、葡萄等水果;南方由于比较炎热,香蕉、荔枝等热带水果比较多。与此同时,气候的差异也使得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不同,南方降雨量较大,气候也比较温热、湿润,常年可以种植蔬菜和粮食,因此餐桌上的食材非常丰富多样;而北方在冬季气候比较寒冷,不太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喜欢存储一些白菜、土豆等,冬季餐桌上的食材比较单调。

3.风俗因素。饮食文化与各地的风俗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民族,当地的风俗习惯会对饮食习惯产生较大影响。例如:南方地区多为沿海地区,因此其在餐桌上更多以鱼类、水生物为主。

4.文化因素。我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下,饮食习惯也呈现出了更多鲜明的特色。例如:“阴阳五行说”总结出五种食物的功能,饮食文化便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影响,形成了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等五味调和的饮食规律。另外,在庄子倡导的自然、清淡的影响下,一些地区强调食物的本味,尽可能追求原物、原味、原形、原质。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进而也使得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格。

5.时代和经济因素。在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较低,古人更多以狩猎的方式来获取食物,食用的食物也多以周围的植物和动物为主。随着时代进一步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和生产能力得到发展,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种植来增加各种粮食和果蔬,但由于地形和运输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区域之间很难实现食物的自由流通,食物很难共享。即便是在当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存在差距,食物的供需依旧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地区更多还是以自种的食材为主,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获取更丰富的食材。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发展趋势

1.饮食文化日益交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媒体平台的介入,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呈现出交融趋势。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使得各地区交流日益频繁,各地的饮食文化不断相互渗透,比如北方的人们也喜欢上了粤菜、川菜等。

2.饮食种类日益丰富。随着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食物运输更加便捷,人们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比如,现如今大西北的餐桌上也可以有沿海的生鲜产品,在炎热的南方也可以吃到东北的人参,多种多样的食物使得人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

3.更加关注健康和营养。在过去,人们认为蛋、奶和肉的价值是最高的,因此大量摄取。而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多种多样营养素的追求,尤其更加注重对于膳食纤维、维生素的摄取,不再为了味道而选择食物,而是更加追求健康和营养。

4.快餐饮食日益流行。当下社会发展节奏较快,竞争压力较大,人们忙于工作的时间较多,没有闲暇、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烹饪。基于此,快餐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来源,许多方便且营养较高的成品和半成品零售食品不断涌现。

5.追求食物原本的味道。在以往的饮食习惯上,人们为了获取更丰富和更浓厚的味道,会在烹饪过程中添加各种各样的佐料,然而当下人们在追求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对于纯天然、绿色食品的本来味道的追求,拒绝食品中有过多的添加剂或者调味料。例如:当下轻食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主要是由于其不仅健康,同时还能够尽可能保持食物本身的纯天然的味道。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自然和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地域性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作者:郭娟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