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在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

校地共建在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现状

高校不仅是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地方,也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更是培养优秀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各部门协同联动,长期坚持建设[2]。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学生基本解决了读书和生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于是,校园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高校的重视,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3]:(1)重物质、轻精神。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高校在实际情况中,对于提升校园文化的理解很片面,认为文化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更多地关注于提升物质文化,并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如:大力修建基础设施、打造景点、扩大校园占地面积等。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也反映了部分高校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考不足,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的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需要物质和精神并行,对此,要挖掘校园文化的内在精神,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教育功能弱化。当下,一些高校对文化育人的理解有失偏颇。在教学观念中,认为文化育人的价值意义不如传授知识重要。高校教师的育人导向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专利录用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上,对于学生规则意识、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到位;在评价体系上,各类评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排名和论文竞赛获奖情况,对于学生的内在品格和道德思想的考查缺失;在举办活动上,认为举办活动就能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缺少对于活动整体的把握和思考以及育人效果的评估和总结。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3)多元化、娱乐化倾向突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兴起,对校园文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新媒体技术异军突起,它具有传播速度快、开放性强、信息内容大等特点,使得学生们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大量未经筛选的多元化信息,干扰了学生的甄别意识;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和市场的下沉,学生们接触的信息日趋娱乐化[4]。这些现象导致同学们对文化的敬畏感缺失,造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娱乐化倾向突出的现状。

2校地共建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近年来,在探索实践中,校地共建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扩大。校地共建是高校与地方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5]。高校是培养人才、培育优良文化、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高校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地共建模式,校地双方可以通过共建基地、共搭平台、实践交流等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地方育人元素,加强人才流动,增强育人实效。采用校地共建模式,也是高校与地方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校地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新突破、新尝试[6]。

3校地共建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校地共建模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西南地区某“双一流”电子信息类高校某学院(以下简称该院)为例,该院以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为特色,依托校地共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如高端校地交流论坛、航空航天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地方航空航天文化研究等,具体情况如下:

3.1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充分挖掘地方优势

该院长期与行业单位(如航天科技、航天科工、611所)、国防重点单位、事业单位(如中国航天基金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地方专家到校开展讲座、访谈等活动,与师生交流,传播优秀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就业走访、支部共建、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师生到地方进行实地学习,了解地方丰富的案例资源和教育素材,探究其坚定的科技报国精神、航天报国精神、艰苦攻关精神。以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国防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受到的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利于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多元化。

3.2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工作平台

该院在校地共建模式的探索中,积极探索多种结对方式,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基层组织牵线搭桥,共同开展理论研讨,举行“空天讲坛”“空天梦享”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航空航天文化进课堂、进支部、进班级,举办“空天青年说”演讲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各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增强了共建活动的层次性,也减轻了学院主体的工作负担,让广大师生真正参与其中,受到教育。此外,搭建各类工作平台,使文化建设工作更有系统性。开辟网络思政阵地,邀请地方专家学者远程开展网络文化教育工作;建立校地交流论坛,开展校际航空航天类专业学生工作交流会,共同商议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践等事宜;成立航空航天国防教育基地,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成立校外导师团,开展理论宣讲、精品活动、实习实践等国防特色文化教育工作。

3.3以资助、科研为牵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航天基金会与该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了“航天奖学金”以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该院在一年一度的航空航天文化节上,专门设置颁奖典礼,邀请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到校给学生颁奖,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和航空航天文化主题教育座谈会,深化了文化建设的内涵。该院在与校外单位开展科研交流时,借助校外单位到校考察交流或工作会谈的机会,邀请校外单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校外单位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内涵传递给学院和学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地方而言,通过校地共建,加强了与高校的联系;高校的多元、包容给地方更持久的动力,为地方增添了活力。反过来,高校培养的优秀学生,在经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之后,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共建的地方单位,担当起社会责任,推动地方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西南地区某“双一流”电子信息类高校某学院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航空航天特色文化,学生矢志空天报国的文化氛围蔚然成风,学生毕业后赴国防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保持较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到共建的地方单位交流工作,激发了地方单位的活力,促进了地方的发展。这表明,校地共建模式是符合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企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吴丹.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7):102-105.

[3]王伊梦,陈胜伟,周跃,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82-184.

[4]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丁明涛,张永旺,陈廷方.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7(1):3.

[6]何月华,王劲松.以“校地共建”模式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6,35(14):248-250.

作者:陈博文 李孟 林伯先 王世豪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