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摘要】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价值体现,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创新文化产业政策;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落实人才强国的发展策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依托,基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凝聚民族的力量,提升民族的创造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经济活动主要是对财富和市场的追求,由此实现文化发展的产业化和经济化,成为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处在重要的转型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较快,整体结构合理,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科学的文化理论作为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对文化观的概念进行了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影响深远,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依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导,将其理论中国化,利用其引导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价值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需要建立在现实的人和劳动实践基础上,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知,人类离开了具体的劳动实践之后,就无法证明自己现实性,可见在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客观条件在改变,生产者也在发生改变,通过发展来改善自身,形成新的力量和观念,形成新的语言和交往。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文化是人们不可缺失的部分,也是人类实践经验一种融合,物质存在对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人们通过文化教育来扩散知识和文明,只有提升人类文明和知识水平才能保证人才发展的全面性。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基础是对马列思想的一种延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在文化实质和文化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此后又出现了和邓小平的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助于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产生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针对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良好的指引作用,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面对国际贸易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不同地域之间发生文化碰撞在所难免,由此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保障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提升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代化和特色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人们的主体作用,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一种自觉遵守的文化行为。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创新文化产业政策

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可知,其在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和产业快速发展层面都存在很多落后的问题,指出,我国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分析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创新,保障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引导。就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来看,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最初和市场的关系很小,只注重文化意识的形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因此政府需要树立起新型的文化产业观,创新理论,并将新型的文化观应用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运营方式采取资本化。政府需要及时转变文化管理的职能,注重服务,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引导作用。

2、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首先,我国政府需要强化文化市场体系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满足、鼓励和引导市场对于文化的消费需求,利用消费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不断强化和完善文化市场建设和拓展的主要传播内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和改革,尽量减少集团垄断的不良景象,针对国内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实施开放化的市场环境,由此促进企业统一性和多元性,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围。其次,我国政府需要强化技术市场和流通渠道的建设,依托国内的现有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和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拉近文化和技术之间的距离,促进二者的连接,创建起文化技术的市场环境,不断寻找符合消费者购买需求且利于企业科学技术提升的措施,由此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最后需要完善融资,拓展融资能力,强化文化产业的融资能力,强化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同时需要强化外资引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需要对民间资本进行吸收,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还需要整合现有文化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利用奖励、补助等方式来进行重点项目的扶持。

3、落实人才强国的发展策略

首先需要到高校中招揽人才,利用国家高等学校的培育优势来发挥教育的作用,注重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科技和高水平的人才,将高校当作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注重人才培养。我国还需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注重国家良好健康氛围的建设,注重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发挥高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国家还需要强化国家的文化人才市场建设,注重文化要素的市场建设和完善,利用自身优势来彰显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需要注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将人才培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保障高科技技术的落实,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

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对人才培养和应用的环境进行完善,作为文化产业集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文化产业园的成立需要建立在文化理念统一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支撑文化产业园和产业中心的建设,丰富并拓展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服务范围。中国政府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国家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掘自身技术强化的有利条件,由此来提升国内国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资源特色性,由此建立起来具备中国发展特征的文化产业园或者产业中心等发展形势。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需加强对法制环境的建设,借鉴文化产业发展法制化的特点,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方式,完成自我创新。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需要提升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法律的关注,注重有关法律的完善。第二,分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状况可知,我国政府需要从文化改革的角度上完善文化产业体制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完善,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第三,利用市场环境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作用来分析产业分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利用文化市场的培养和发展来促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

5、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在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针对国内文化产业的科学技术进行强化,从企业发展的品牌影响力出发,不断强化企业产品的高技术,注重人类社会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应用,例如,先进的国外文化成果,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等。其次,利用高科技的方式对管理模式进行完善,提升国内文化产品的层次,提升文化产业的市场认同率。我国文化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措施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改革开放的思路来建设国家的外贸政策和有关法律,对传统的文化外贸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由此建立起新型、适应时展需求的文化外贸制度。

三、结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源,进入21世纪之后,不同国家之间竞争势头依然严峻,竞争的层面开始从传统的经济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角度,作为文化竞争的核心内容,我国需要强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来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地位,但在文化产业繁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其发展的局限性,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针对发展瓶颈提出解决措施。

作者:季华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汤悦.试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13-15.

[2]佘远富.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5-12.

[3]王金鹏,田红娟.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4.6-8.

[4]高奇,周向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兼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渗透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00-108.

[5]何振鹏.我国区域文化建设的三重规定—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0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