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式审稿的建议

比较式审稿的建议

摘要:实施并管理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出版业务的关键内容,引述了同行评议领域的重要关注。提出在稿件评审方式上进行改进,建议采用比较式审稿,先以读者身份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推荐最优和次优稿件,仅填写最优稿件的审稿意见。分析比较式审稿方式的可行性。比较式审稿能够优化出与期刊匹配的稿件,既保证了审稿质量,又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审稿,节约同行评议的时间成本。

关键词:实施并管理同行评议;比较式审稿;重复审稿;审稿效率;技术手段;审稿人疲劳

同行评议是稿件在期刊发表前,由同一领域的专家进行详细审查的过程。Mabe等[1]的纵向研究显示,2002—2009年对同行评议的态度没有显著变化。一系列研究证实,处于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研究人员仍然坚定地坚持同行评议原则。但是他们与出版商和编辑一样,对同行评议实践存在着许多担忧[2]。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关键流程之一,一些违反科研诚信的研究人员利用同行评议系统的漏洞提交虚假评价,导致撤稿事件频出[3],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重灾区。评议过程中,“审稿人疲劳”正在加剧,STM(Scientif-ic,TechnicalandMedical)收到一份评议报告所需要邀请的审稿人数量从1.9增加到了2.4[4]54。为了缩短审稿周期,期刊采取了诸多激励同行评议的措施[4]56。出版商尝试进行发表后评议,发现忙碌的研究人员很少有积极性参与其中,而于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的评论可能有影响但难以追踪。发表后评议目前有向引起负面评论的争议性论文集中的趋势[4]53。同行评议被科技出版领域热议,但很少有对稿件送审方式的探讨。目前的审稿体系是单篇送审多个审稿人的邀审方式,本文探讨了采用多篇送审同一专家进行比较式审稿。传统审稿仅送审一篇稿件,审稿专家不好把握期刊定位,仅凭借经验给出建议。通常审稿专家会收到不同层次的审稿邀请,把关尺度存在差异,颇有争议的审稿意见不见得没有学术价值,笼统向好的审稿意见未必就是优质稿件。比较式审稿是小范围内邀请专家提前进行论证,通过比较同批次稿件,根据是否符合该期刊的基本定位,可以精准优化出与期刊匹配的稿件。

1目前的审稿状况分析

1.1审稿现状。稿件首先提交到审稿系统,经过编辑部(执行主编或栏目编辑)初审,再将符合外审要求的稿件通过系统发至相关专家进行外审。同意审稿的专家会根据期刊提供的模板,对文章论点的可靠性、研究中引用的权威性以及结论的优势或独创性等进行审查,之后向期刊提出建议。

1.2审稿过程的障碍。1.2.1审稿人疲劳。审稿人疲劳是国内外科技期刊审稿中均存在的问题,STM报告提及所需要邀请的审稿人数量从1.9增加到了2.4,实际上国内期刊每篇邀请审稿人的数量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从全球来看,新兴经济体科研产出的不断增长使得同行评议面临着更多的压力。Publons的调查显示,32.9%的审稿由美国研究人员完成,他们的数量仅占1/4。而中国研究人员审稿量占比8.8%,数量却占了23.8%[4]54。中国论文的产出量大,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而发表在国内的中文论文,因语言限制基本上囿于国内的同行小圈子,中文期刊的审稿人疲劳现象更为严重。此外,最开放的评议模式成为阻碍许多研究人员接受审稿邀请的因素[2]。呼声渐起的公开出版同行评议的提议造成了审稿人的顾虑,致使接受审稿率降低。1.2.2重复审稿。重复审稿导致出版时滞严重,尤其是当稿件被多次退稿后依序向若干期刊重投时,给资助者、机构、作者及出版商带来了日益增长的成本负担。国外许多出版商渴望减少对投往不同期刊的同一篇论文重复审稿的冗余工作,提供了将评议报告转移至刊群中另一本刊物的选择,Davis[5]认为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出版商。行业技术提供商正在共同努力,以更标准化的方式将稿件在投稿系统之间转移。笔者认为,对于同一出版商麾下的类似期刊,凭借技术手段有实现的可能性,而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出版商之间,不会轻易地接收被拒稿件的审稿意见的转移。重点是如何通过审稿方式的优化减少重复审稿的比例。

2比较式审稿可行性分析

实施并管理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出版业务的关键内容。同行评议属于耗时的工作,针对同行评议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整体审稿进程的有效性、不公平和偏见、不必要的成本和延迟等,从业人员在积极地利用技术手段优化审稿流程,封堵学术不端的漏洞,力求审稿程序的公平合理。

2.1学术时间成本。通常,一篇科技论文需要花费作者90~100h来准备[6]。对读者来说,从1977—1990年期间,阅读一篇期刊论文的平均时长保持在45~50min,然后降至30多min[7]。最新数据表明,这一平均时长可能再次增加。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医学、教育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每篇文章上耗时最短,而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则耗时最长。前,由2~3个审稿人平均需要花费3~6h来进行同行评议[8]。近些年来的评审时间有些增加,每篇文章评审所花时间的中位数是5h(平均为9h)[4]7。典型的评审者每次评审花费5h,每年评审大约8篇文章[4]。理论上,全球同行评议的成本巨大,很大程度上估算的是所花费的学术时间。

2.2传统式与比较式审稿的时间评估对比。目前传统的送审方式是将一篇待审稿件发给不同的审稿人,期待回收至少2份审稿意见作为参考。比较式送审方式,邀请的审稿专家数量按每人拟送审论文的篇数计算。比较式审稿的设计原则为:在被邀审稿的多篇论文中,选择最优的一篇,填写审稿意见,再推荐出次优选项供编辑部参考,其余的仅作为一般文献阅读,不必填写具体的审稿意见,以节省审稿的时间成本。2种审稿方式所需审稿人数量和评审时间的对比如表1所示。从审稿人数量和评审时间看,比较式审稿的论文数量最佳为3~5篇。送审篇数等于或大于6篇时,从评审时间上看,已经不占优势,此外篇数过多,会给审稿专家带来压力,效率很可能会降低。送审篇数为3篇时,节约时间成本最优,送审篇数为5篇时,因为是按照比较淘汰式审稿,仅选择最优稿件填写审稿意见,所以择出的最优稿件概率更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被选定的最优稿件的审回意见超过2份,如果送审稿件量足够大,最优稿件就能满足出版要求。稿件量不足的情况下,被选定的次优稿件作为补充。

2.3避免重复审稿。比较式审稿方式避免了传统审稿方式中专家同意审稿后,但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稿件质量不好,还得继续完成审稿意见的填写,耗费时间成本。编辑根据专家在同批次中预选定的最优和次优稿件情况,及时把未被选定的稿件做退稿处理,减少稿件的滞留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退稿改投其他期刊时对同一篇稿件的重复性审稿。

3比较式审稿的实施建议

3.1采编系统的技术改进。目前,国内的审稿系统通常采用传统的一稿送审多人的方式,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审稿流程。比较式审稿需要进行审稿流程的改进:1)进行开放式程序设计(留出可选择的送审篇数,可多可少),待审的多篇稿件能够准确地被受邀专家浏览;2)建议审稿人以读者身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选定最优和次优稿件;3)给专家留出一定的时间填写最优稿件的审稿意见;4)对于学术质量较差的稿件,编辑部为审稿专家提供一个有固定选项的审稿单,专家简单地勾选几项主要的退稿理由,不占用太多时间,也能方便编辑回复作者退稿原因,帮助作者提高;5)责任编辑在系统中能够清晰地判断出被选定的最优和次优稿件,做到及时跟进、提醒和催审,同时将不拟录用的稿件尽早做退稿处理。

3.2有效规划专题。比较式审稿尤其适用于专业期刊,超量的同专业稿件分批次多篇送审专家,进行优选。学报是综合性期刊,专业分散,各专业的年投稿量不大,因此,提前设计并各期要出版的专业,争取做到在综合性期刊的基础上各期专业化。学报特约的专题[9],也建议采用比较式审稿进行优选,当专题篇数不足整期时,以自投稿的优质稿件补全。专刊容量较大,组稿不易,从经验来看,组织专刊的效果不如专题。组织专题时,把投稿到出刊的时间控制在6个月左右为宜,不积存。学报按期专业化的稿源为比较式审稿提供了可能。

3.3加强激励和管理审稿专家。作为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审稿专家把兼职审稿作为职责的组成部分,但还是能听到希望被认可的呼声[10]。针对审稿疲劳现象,期刊在积极地寻求突破。除实物激励(如免除投稿费、免除版面费或提供折扣、提供针对订阅资源的限时访问权限、发表声明列出审稿人名单并致谢等)外,近期国外的期刊出版商采取技术手段实现了对同行评审的激励。Publons提供可让审稿人在线其同行评议历史,为研究人员提供同行评议培训课程,设立同行评议奖项,并为期刊提供搜索、匹配审稿人的工具。Elsevier发起了改善同行评议的公开竞赛,获奖方案提出了“审稿人徽章和奖励方案”。2015年ORCID推出了同行评议功能。Crossref于2017年扩展其服务,通过公共API支持同行评议内容的注册和检索。调查表明,大部分审稿是由更富成效的少部分审稿人完成的,他们的审稿数量是平均水平的2倍,高效而具有奉献精神的审稿专家队伍是期刊的有力支撑。期刊要精心维护和管理好核心的审稿专家[11],更好地为期刊服务。

4结束语

与传统送审方式相比,比较式审稿方式可以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优化出适合该期刊的最优稿件,通过提合理化建议,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稿件的学术价值。在评审过程中逐步淘汰不拟录用的稿件,减少了被退稿件的等待时间,同时也避免了改投他刊的重复审稿,节约了同行评议的时间成本。期刊要精心维护好核心的审稿专家,合力打造期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