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来是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具有授课时间跨度长、内容广、课时多、学分高等特点,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作用极为突出。将新型教学理念贯彻于中文师范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抓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起要义明晰且多元立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框架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渗透、互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中文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中文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著称于世。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因此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义不容辞。为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教育要重视立德树人,加强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设计就是要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将中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扎实的语文教师队伍。概括起来,推行中文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丰富资源,以传承文化和价值引领为目标,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提升中文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语文教师

中华文明绵延了上下五千多年,历代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璀璨的文学作品如繁星闪耀,文学经典不胜枚举。文学经典中不仅蕴含着古人伟大而崇高的道德操守,而且表现出执着的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这些因素高度契合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要求。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要精选一批经典文学作品,引导中文师范专业学生通过日常的文本阅读,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帮助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百花园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当下,地方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在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缺乏师范类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且教学内容空泛乏味;与中小学基础教育严重脱节,尤其缺少沟通交流与有效衔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起不到观摩示范引领指导的作用。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紧扣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特点,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家国观念、生死观念、是非观念等内容连贯起来。以爱国精神为例,屈原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情怀,杜甫亦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不一而足。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要大力推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改革,需要采取对策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价值引领,力求把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建设成育人阵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中文师范专业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挫折教育、信念教育,坚定他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种种反思,提升他们甄别是非、惩恶扬善的能力;要承担好德育第一的育人责任,使学生学懂学透并反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最终担负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因素,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增强正能量的育人导向;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稳步推动知行合一的方略,激发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活力。这些内容,无论是对于未来接班人的培养,还是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全面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育人同向同行,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

新时代对高等院校中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全面深化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广而深,学分多,课程教学时间长达两年,其地位不言而喻。要善于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队伍为“主力军”,把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作为“主战场”,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聚合协同创新效应,构建育人体系。要抓好中文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根本上保障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既统一互融又渗透发展。中文师范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要以赓续中华文明、承继文化遗产、提升人文素养、训练专业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为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并常抓不懈,但又要避免刻板呆滞,力求古为今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浑融效果。教师应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创新等维度出发,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高校中文师范专业学生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树立崇高而坚定的职业理想。一方面,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扎扎实实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化守法守规、耐心从教的职业操守,努力培养学生为教育事业倾情奉献的意识。教师不仅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学遗产,努力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法,使学生全面提升自己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

第三,革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古为今用,不断夯实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功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文师范专业教学实践要贯彻新型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深度拓展教学内容,构建起要义明晰且多元立体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框架体系,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教学中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心怀报国之志、提升专业能力。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繁多且代有所胜,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具有中和蕴藉的审美理想和无穷的价值,无论是社会之治乱、王朝之更迭,还是民族之兴亡、民生之多艰,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描写、叙述与吟咏的主旋律,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尚仁尚智尚义尚勇的民族精神。文以载道、情理协和的观念一直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根本原则[1]。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从思想内容上看,中国古代文学包含着深刻的哲思与人文精神。其一,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贯穿其中的主线则是深沉的爱国爱民之情。其二,中国古代文学表现出执着追求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顽强斗争精神。其三,中国古代文学探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对人生价值及生命意义发出触及灵魂的深层拷问。其四,中国古代文学表现出浓厚的思亲恋乡和叶落归根的农耕文化情结。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是什么?首先,其反映中华民族发展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心灵史。明代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认为《三国演义》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2]。《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小说,体现出生动多彩的民族性。其次,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膏沃之土。中国现当代文学承继并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孕育出一大批一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论语》《孙子兵法》等著作影响深远。

总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高校中文师范专业主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丰裕的课程思政资源,将之系统地运用于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提升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担负起传承文化的时代重任。

作者:高文 甘增民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