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网络发展中无线技术研究

智能汽车网络发展中无线技术研究

摘要:智能化技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技术也被应用到多个领域当中。而近些年大热的智能网络汽车就是这种产物,它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的智能系统实现各种功能。而且它还能使智能信息进行共享和交换,为用户创造更为高效和安全地驾驶环境。本文正是对智能网络汽车中的无线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其应用与发展趋势的分析,为我国的汽车行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智能汽车;网络技术;无线技术

0引言

现代智能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其主要是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智能汽车的发展可以说是顺应了时展的趋势,将汽车行业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通常会在车中配备上无线通信系统,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完成信息的交互,这也是其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所在。无线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查询相关的信息,还能够实现对汽车的远程操作和定位。科技的发展势必会给传统的汽车制造业造成冲击,无线技术的应用决定了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而且与用户的驾驶体验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对智能汽车的无线技术进行创新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智能网络汽车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工具,汽车已经与人们的日常出行密不可分。再加上近些年国家推行了各种购车优惠政策,汽车行业抓住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智能网络汽车在技术的不断更新下,已经从当初的概念设计应用到了真正的汽车制造,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是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且能够关联不同的整车系统。在推动智能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汽车制造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2智能汽车中的无线技术

2.1无线充电技术。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面临枯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拥有着光明的前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电动汽车的应用。电动汽车的运转打破了传统汽车的限制,不再利用石油的燃烧作为动力,而是使用更加低碳环保的电能发动机。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推广这种汽车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目前的汽车尾气污染状况。目前对电能汽车的研发还不够成熟,其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充电。电动公交车会在固定的地点安放充电桩,但是对于私家车来说充电是一大难题,很容易就会出现半路抛锚的情况。无线充电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汽车在行进的过程中也可以充电。与此同时还提升了私家车充电的效率,让电动汽车不再受到充电问题的困扰。以下两种情况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2.1.1电磁感应式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应用也非常多,其工作原理和变压器是相似的。它的充电装置中加入了接通交流电的初级线圈,而在汽车的充电器中有产生感应电流的次级线圈。当初级线圈通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时,次级线圈就会感应到电流为电池充电。但是这种充电形式有着很大的短板,它需要在车中装置次级线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车中的空间,而且会影响到汽车无线通信装置的使用。2.1.2无线电波无线电波充电利用的是微波的形式,这在智能手机的充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种形式需要事先在充电桩安装微波发射装置,然后在汽车上安装无线电波接受装置,从而实现电波与汽车电能之间的转化。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且充电装置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但是容易受到距离的影响。无线电波技术是我国汽车的研发重点,而国外则更加注重电磁共振技术的研究。

2.2自动驾驶技术。目前的互联网智能汽车装置了先进的传感设备,可以有效地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一般驾驶员只需设置好行驶目的地,智能汽车就可以根据路况制定路线,自动地完成相关的驾驶过程,将驾驶员安全地送到目的地。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在近些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智能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核心设备就是传感器,它会对汽车周边的环境和路况进行扫描分析,然后通过互联网制定出合理的驾驶方案,最终完成相应的驾驶里程。而自动驾驶技术也有着细致地划分,通常被人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2.2.1驾驶辅助系统智能汽车的驾驶辅助系统非常重要,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功能有所区别。它仅仅是辅助驾驶人员完成行车的辅助系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能。驾驶辅助系统会在车上装置摄像头或者雷达传感器,以此来将路况通过互联网进行反馈。而当传感器接收到危险信息时,例如车辆速度过快、车辆与障碍物之间距离过近时,辅助系统会自动进行语音提醒。驾驶辅助系统对新手来说非常有用,能够让他们快速地掌握行车技巧,有效地保证其在行车当中的安全。2.2.2部分自动化系统大部分的自动化系统不够完善,并没有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自动驾驶功能。但是相较于驾驶辅助系统又有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自动化系统中搭载了应急干预装置,会在驾驶员出现危险驾驶行为时采取紧急措施。2.2.3高度自动化系统高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较多的驾驶功能,其中就包括自动驾驶。在路况极为简单的道路行驶时,汽车会借助高度自动化系统采集路况信息,或者通过网络完成对路况信息的反馈,制定出有效的汽车自动驾驶方案。但是当遇到复杂的路况时,需要驾驶员采取手动干预的方式。因此高度自动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说不用驾驶员对汽车进行操控,但是在行车的过程中仍旧无法休息。2.2.4完全自动化系统完全自动化系统的研发还未完成,是一种处于试验阶段的自动驾驶系统。完全驾驶系统能够自主地获取当前驾驶路线的信息,然后根据最新的行路情况制定路线,在允许驾驶员在不操控汽车的状态下自动行驶。这种系统能够有效地预测出危险的驾驶行为,在汽车行进的过程中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由于科技的限制,对该技术的研发还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在目前只能够应用于简单的驾驶任务中。在遇到路况复杂的情况时,无法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应对。但是由于自动化驾驶技术在智能网络汽车中的重要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2.3自动求救系统。在驾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在遇到交通事故时最先要做的就是求救,这也是保证驾驶员安全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意外事故的引发原因不同,导致了驾驶员难以采取自救措施。而就算驾驶员还拥有使用求救设备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够准确的反馈事故的所有信息。智能汽车的自动求救系统做到了这一点,它会在驾驶员遇到安全事故时自动完成求救工作,从而有效地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安全。自动求救系统搭配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能够准确地监测到汽车目前的状态,同时还能检测到驾驶员目前的生命体征。例如当驾驶员的生命体征微弱时,自动求救系统就会通过网络技术将数据反馈给急救中心,让驾驶人员在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与驾驶员自主求救相比,自动求救系统的优势在于不受到驾驶员意识的限制,可以在驾驶员昏迷或行动受限时完成求救工作。如果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会导致汽车的整个功能受到损坏,驾驶员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强大的冲击力而昏迷。装置了自动求救系统的智能汽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只要自动求救系统没有顺坏并且网络能够正常连接,就能够在驾驶员遇到危险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急救中心,不会影响到伤员的黄金抢救时间。而在与急救中心进行沟通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收集的信息和地点发送过去。但是在遇到事故时会导致伤员的情绪失控,再加上一些未受过系统培训的人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反馈信息,导致了急救中心无法派遣人员进行抢救。智能汽车中的自动求救系统非常重要,它可以借助于传感器的连接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到急救中心,从而提升了急救中心的行政效率。自动求救系统的GPS功能能够清楚地显示汽车的所在位置,为急救中心的救援工作提供了便利。

2.4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是当前智能网络汽车中的重点,而且是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根本内容。自动驾驶作为之前提出的生产概念,在近些年的技术支持下也得到了落实,并且还被视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车联网技术是以互联网通信协议为基础实现的,它搭载了多种形式的智能通信模块,再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完成对汽车的登记管理、远程定位与操作、交通路况的分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能网络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当前的交通管理效率。同时它也支持了智能汽车的远程控制功能,符合汽车驾驶人员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趋势。车联网技术方便了私家车登记的环节,更是将汽车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再只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已。智能网络系统赋予了汽车灵魂,让它成为了路线谋划、行程管理、路况咨询与旅游参考的综合管家。而根据目前的智能网络汽车的发展来看,车联网基础大致分为LTE-V与DSRC两种。2.4.1LTE-VLTE-V技术是基于蜂窝网络实现的,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移动通信网络紧密相连。LTE-V技术能够间汽车与其他联网设备等同,让它们共同连接到蜂窝网络中,然后借助蜂窝网络技术搭建车联网连接。同时它与移动智能设备有着相似之处,例如随时联网、高速度、低延迟、灵活性高等。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大多数的企业都在进行LTE-V车联网技术的研发。2.4.2DSRCDSRC也是一种网络连接方式,不过它针对的是高速移动设备。这种技术能够在十几米到数十米对设备进行追踪,还能够实现定位以及设备之间的连接通信。因此这项技术在车联网的应用中很常见,日本与欧洲国家更加侧重于该技术的使用。

3结束语

智能网络汽车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人们的未来生活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只有自动驾驶,而且会从某些角度来诠释汽车的经济效益和功能效益。但新事物的发展是缓慢的,尤其是我国的无线技术还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要找准定位,在明确发展目标后紧紧依托现有技术进行创新,打造“中国制造”的智能汽车。

参考文献:

[1]朱涛,杨绮雯,关春冠.智能汽车技术应用与开发[J].科技展望,2017(24):16-24.

[2]胡云峰,曲婷,刘俊,等.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9(7):111-127.

[3]尚蛟,何鹏.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J].汽车工业研究,2017(02):54-57.

作者:王承平 单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