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例6篇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1

1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在其中职教育中有利之处

1.1 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提高

学生从实验室的实验转变成为了真正的工作作业,职业意识上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提高。例如学生在学校做电工实验时候,所拉的线路都是比较短且简单的,都属于模拟工作场景。到了工作岗位时,施工场地所需要拉的线路至少也有十米以上,而且各供电线路错综复杂。相比实验室的模拟场景,施工环境相差甚远,学生要花上比较长的时间去适应工作环境。如果在校期间学就能在如此环境下见习,不断地积累经验,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职业意识。当学生到毕业时就能够熟练的适应各种环境。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1.2 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在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引入5S和8S的管理。在推行5S和8S的管理中各个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虽然,职业学校近年来也陆续地引入了5S和8S管理。但是,学校的教育,实验的环境都是不能与企业的真实需求相比拟的。与企业的要求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这些注重职业素养的企业见习,让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接触到了真正职业素养的养成,这些见习活动的作用远比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显著。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1.3 学生的时间观念得到提高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迟到或者旷课是受到扣操行分等处理。甚至有学生认为在学校规定容忍的范围内迟到,早退和旷课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转换到企业见习中的上班迟到和矿工时,企业的处理却是按照规定来扣奖金或者工资。社会就是直接与经济挂钩的管理制度,学生如果不顺从就面临着经济损失。例如学生进入到富士康科技园见习时,迟到十五分钟就扣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在经济刺激积极性的情况下,学生会提前进入到上班地点自觉考勤。因此,学生的工作时间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学生完成专业见习回到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守时的习惯。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

2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在其中职教育中的弊端

2.1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专业见习中的自律性下降

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期的作息时间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准点打铃作息。学生到见习企业时候的业余生活是十分自由的,指导教师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为企业只关注学生的上下班时间是否准时。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各种限制到企业却释放开来。对于学生可以看成一种解脱,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放纵自己。最典型的是学生到企业见习时候经常不可自制地通宵上网,宿舍卫生也由于没有检查而变得混乱不堪。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可能使学生的自律性会下降。

2.2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专业见习中业余生活的安全保障不高

教育部门对教育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因此,在绝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校门都是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的。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安全都得到有力的保障。当学生进入到企业见习的时候,就相当于走进了社会。社会的复杂性就不言而喻,接触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人员,学生本身的安全意识和社会经验都不足,在没有任何把关的情况下是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无法给学生保障安全。

2.3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专业见习后返校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专业见习是短期的,看不到晋升的前景。再由于受到经济的刺激,在企业见习的时候工作是有报酬的。见习结束返校后学习却无法直接看到报酬的。受到了社会的各种风气影响,对比学校的学习看不到如何回报。加之在企业见习的岗位一般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在如此落差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比如: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在自动生产线上做维护工作见习,在见习过程中做的都是维护工作,没有接触到程序研发调试工作。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学校的各科编程课程都是多余的。回校后对编程类和自动化类的课程产生抗拒。因此,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见习会影响学生返校的学习积极性。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2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72-03

前言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取向的社会科学学科,其要求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国际标准,社会工作在校生应拥有在督导指导下的800小时专业实习。因此,在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是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需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内领域相关文献梳理,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1];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的相关研究[2];第三,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指导其他学科工作[3]。笔者发现,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教师反思视角居多,而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研究甚少。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取向,基于在校生需求的实证调查,探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概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为例,从湖北省随机抽取了5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作为调查点,再从这5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在校社会工作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在资料分析方法上,本研究以数据统计分析为主,以定性资料加以补充和印证。

(二)调查对象概况

调查显示,在性别上,男性31.9%,女性68.1%。可见,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校大学生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在社会工作在校大学生的所在高校类型上,“211但非985高校”24.14%;“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一般二本院校”28.45%,非省会地方城市二本院校47.41%。可见,211但非985高校和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一般二本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较少,非省会地方二本院校较多。在所读年级方面,大一10%,大二40.52%,大三43.1 %,大四及以上6.38%。

二、结果分析

(一)教学方面的需求与态度

1.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认为“比较满意” 52.59%,“不太满意” 40.52%,“不满意” 5.17%。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对课程设置较满意,其体现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较合理。

2.授课方式

调查显示,上专业课(如《个案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时,对理论和实践是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认为“比较满意”52.59%;“不太满意”40.52%;“不满意”5.17%;“非常满意”1.72%。可见,高校老师对于该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满意度较高。同样,针对实践能力提高,老师在授课方式上多种多样。调查显示,选择“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分别是84.48%、82.76%、3.28%;其次,选择“看相关视频、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写课程论文”分别为59.48%、39.66%、28.45%。可见,一方面,老师在讲授某个课程时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居多;另一方面,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即能保证理论知识的巩固又能活跃思维、加强自身实践能力。

3.专业实践形式和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认为“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安排固定时间实习”31.03%;认为“从大三开始,上一个月课,实习一个月,发现不足再回校上课补缺和分享,再出去实习”29.31%;认为“到了大三,上半学期的课,结合所学课程安排相关实习”22.41%;认为“到了大三下或大四,抽出一个学期专门实习”13.79 %;认为“都不需要,只需要在寒暑假安排实习和其他”所占比例为2.59%和0.86%。可见,在校社会专业大学生认为从大一开始,每学期都安排固定时间实习或者从大三开始,上一个月课,实习一个月,发现不足再回校上课补缺和分享,再出去实习的居多。

(二)实践方面的需求与态度

1.客观条件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学生所在高校提供外出实习机会,且实践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项目等为主。但绝大多数学校设置社工实验室让学生进行专业活动,没有在寒暑假安排学生去专业机构实习。在学校提供外出实习机会的调查中,选择“有,但是不多”62.93%;“没有”33.62%;“有,而且很多”3.45%。其中选择“社会调查活动”65.52%;“公益项目或活动”32.76%。可见,高校中社工实习的机会应继续扩大。在前往专业机构实习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没有安排过”57.76%;“有,但只是少部分同学”25.86%;“有,大部分同学都有机会”14.66%;“有,所有同学都有机会”1.72%。可见,在校社会专业大学生认为没有安排学生在寒暑假进行专业社工机构实习居多。这表明在专业实践模式中,大多数高校通过在社工实验室进行小组活动,或参与社会调查活动和公益项目,缺乏去专业程度发达地区学习交流,也没有提供学生去专业实习机构实地实践操作。因此,学校和专业机构的有效合作方面还需有待加强,毕竟在专业的社工机构进行培训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将课堂知识和社会问题相结合运用。

2.主观意愿

调查显示,学生在表达与义工合作意愿度上,认为“非常愿意”41.38%;“比较愿意”39.66%;在自身参加社工机构的实习意愿上,认为“愿意,如果有机会,将积极响应参加”4.14%;“比较愿意,视情况而定,如果绝大多数同学参加也参加”19.83%。可见,无论是参加义工组织还是社工机构的服务,学生对实践活动开展的积极性很高。在实习的专业领域上,调查显示,选择“社区社工”39.66%,“学校社工”20.69%。可见,一半以上的学生都选择在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学习,并倾向于学校社工和社区社工,学校可加强在学校和社区上的教学内容,利用资源与社区协调实习服务,为学生创造机会。在地区选择上,选择“东部沿海或者社工机构发展成熟的地区”75%,选择“中部地区,在一些发展起步较快的社会机构实习,学以致用”14.66%,选择“西部西区的”10.34%。可见,3/4的学生希望前往东部沿海或者社工机构发展成熟的地区,例如广东、深圳、上海等专业社工较为发达地区,通过专业社工实习来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校社会工作大学生不仅在相关义工组织或社会机构组织上表现积极,为将来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而努力学习,同时考虑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实践地区选择上更倾向于社工机构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社区工作。学校在此基础上可开设更为丰富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其他社会工作,扩大学生选择面,加强建立机构的友好合作关系,让本专业学生实习工作得到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都缺乏了解。学生人数较少,学校重视程度和设施投资力度不足。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教学手段单一。研究发现,在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都是理论性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小。即使开设了一些方法类的课程,也大都以理论教学方式完成,比如课堂上的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第三,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使用不充分,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的真实需求。第四,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调查显示,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存有两问题:一是实习基地的数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安排目前所有学生在机构实习的要求;二是如何与实习基地建立起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如学校与社区等建立实习联系不密切,导致专业理论与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检验。第五,实践教学大多数是社会实践调查和参与公益项目,缺乏多样化方式。第六,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视,尽管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为提升社会工作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需要学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可建立一个专业教室,以利于实务课程的课堂训练以及课外专业实践的操作。在学生进行课外专业实践以及与实习机构联络时,也需要学院给予必要的匹配资金。

第二,结合各校实际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相应教育部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但是各高校之间互相模仿和借鉴,缺乏创新性,导致了大多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典型表现就是理论教学太多,学生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实践。

第三,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利用率。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实验活动的前提条件,而软件设施的建设又是有效利用硬件设备和提高实验效果的必要条件。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切身体会和掌握助人过程中案主复杂的心理、情绪和态度的变化,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也只有这样,将来面向社会时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首先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对开展专业实验的重视程度,使得实验室的利用率从零到有,从有到高。同时,扩大实验课程设置,在个案、团体等教育部规定必设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也适时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实务类的实验,使得学生以后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主时也能应付自如。加大资金投入量,实现社会工作实验室开放性管理。同时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积极拓展类型多样的专业实习机构,实行交叉实习,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扩展类型多样的专业实习机构,例如形成街道办事处,青少年社工机构和社区服务等多元一体化格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提供条件。因此,需要学校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及部分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内容,实行机构见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机构见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服务对象、专业价值和伦理;中期实习旨在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习机构中运用知识、锻炼能力,进一步感受社工伦理、培养社工精神、巩固社工价值;毕业实习旨在全面、深入地进行社工实践活动,为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和机构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交叉实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养能力。

第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与毕业论文的指导。一方面,在社会调查方面,从入校起,就有必要积极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参与这些调查,不仅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社交能力得到了提高,还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另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去社会福利院、监狱等机构参观,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方面,由于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难以充分满足学生查阅资料的需要。因而,在论文的选题上显得捉襟见肘,大多数高校学生都选择以理论研究为主。为此,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选题,尤其要动员学生挖掘各种资源,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尽量选择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钱雪飞.对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引入服务学习的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6,(6).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3

关键词: 高校师范专业 见习实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7月30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37.5%[1]。在这十二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7%上升至37.5%,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这一现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习。

一、概念内涵

根据《教育辞典》,见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某些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观摩,使其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训练期间结合实际,参观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和教学实际,观摩教师的言行、操作和教学。若进一步担任助理教师职务和课务并试教,就叫做实习。见习是实习的前奏,是实习不可或缺的步骤[2]。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3]。笔者认为,见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到学校、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观摩,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对象,培养职业情操的过程;重点在“见”。而“实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学校、早期康复中心、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在于“操作与实践”,本研究中的“实习”过程包含“见习”这一环节。

二、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的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二是实习对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1.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通过问卷及半访谈方式调查了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快于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4]。

2.实习对于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郭新婕通过个案法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通过实习,实习学生的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5]。

刘蕴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实习过程中的见习对于入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见习首先使师范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次,见习能改变师范生对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素养的发展。此外,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很快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其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发生明显的转变[6]。

(二)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于实习现状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不仅对现状进行阐述,对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孙卫俊、史晖。在现状提及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过少、实习模式和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发展、实习时间过短、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梁尚德在研究中总结了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实习现状,从学校和组织实施过程、学生自身、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这一方面存在实习目的过于简单,只是局限于实习生对中学物理教育现状的了解;实习时间不够、实习内容单一、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90%,教育理论课程只占10%)、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7]。

孙卫俊指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学生的实习存在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缺乏长期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被认为缩水,实习范围窄小;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且安排得过于集中;缺乏有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问题[8]。

曹宁指出在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内容贫乏,反思反馈缺失,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实习活动因对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难度而遭受推诿[9]。

史的研究从实习院校角度分析了传统单向度实习模式的弊端,即高师院校通过实习院校提供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而实习学校很难通过教学实习促进自身发展,甚至一些实习院校认为教育实习会对其教学秩序产生冲击[10]。

林晖提出目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同一实习生具有多位指导教师,而各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难以均衡统一;在评价中多用经验观察方法,此方法受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信度低、效度差、可比性差[11]。

王艳梅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内容形式单一,实习管理松散封闭,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等问题。陈忻华在研究中指出在师范生见习实习中存在教育实习目标笼统模糊,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教育实习安排不合理,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足、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与组织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12]。

(三)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改革路径

在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见习实习改革对策和路径上,我国学者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互惠双赢;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搞好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育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制度。

姚云和李福华指出应促实习资源、实习过程和实习管理的一体化,应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平台”,从而实现实习资源丰富与更新,并使实习管理过程规范化和自动化[13]。魏彦红指出教育实习应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设置,加强对见习过程的管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高等师范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14]。

孙卫俊在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时提出实践教学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简称“TCPP”(The Teaching Course Penetrated by Practice),即安排师范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经常化的定点和定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班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配合实习学校全面了解和参与,而师范院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督促,使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内分别从事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生特点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情感,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说课、磨课、试讲等教学工作及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熟悉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最终使学生一毕业就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非常顺利地胜任教师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史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应基于“一个中心、两维目标、多元互动”的理念,并以此提出构建三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一个中心”,指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双方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共赢。“两维目标”,指既培养未来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又提高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既着眼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互动”,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习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以实习生为中介,形成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与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大学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提出的三种教学实习新模式指,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定岗置换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15]。专业发展学校是指由学校和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所谓顶岗置换,就是让师范生经过一定阶段见习准备之后,正式走上讲台,履行教师的全部职责。与此同时,原有岗位的教师脱岗进修,进入高师院校进行全程培训。这种模式既能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又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利互惠。尤其对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偏远地区,适切性更强[16]。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并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双向选择,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侧重面向农村中小学)达成就业意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多方受益的目的,使实习生成为“准教师”[17]。

黄兴帅针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人数过于集中、实习生无法了解教学整体过程和教学环节等现状,借鉴认知学徒制的思想,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受式指导学习向学徒式指导学习转变;从单一、细节化实习活动的学习向整体、全面教学过程和环节感知转变;从重视学科领域知识向重视策略性知识转变;从重视个体学习向重视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学习转变[18]。

(四)国外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近十年中,国外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有如下特点。从国家看,多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从研究方法看,以比较研究为主,通过比较各国实习模式,总结出在实习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研究结构看,很多文献多是先总结、比较多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经验,然后提出给予我国实习的建议与启示。给予的建议启示内容仍围绕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增加实习时间与采取多样的实习形式,与高师院校实习模式改革路径研究的诸多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本研究在阐述国外实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

1.英国

在英国,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师范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教育获得教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需经过至少20周的实习(包括见习),并且在高年级实习工作中,要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1/3工作量;另一种途径是PGCE模式(Postgraduates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从学制上看,学生至少经过3年的高等教育,先获得非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简称3+1模式,是培养英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19]。这两种模式都具有“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

2.法国

法国的教师教育实致分为三类,即熟悉性实习,旨在让准教师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方方面面,为即将开始的教师培训建立感性基础;(由指导教师)陪伴实践实习,指由指导教师带队,两三名学生一组,主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可安排少量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在实习第二年进行,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期间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普通教师培训学习,并由指导老师分析并解决实习生在责任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

3.美国

教学实习时间长短因校而异,普遍在15周以上,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习。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计划的最后,通常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完成[21]。

虽然关于美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内容上说,多是重经验介绍及与我国高师院校实习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不同州为主,如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德州等不同地区。

4.与中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许多见习实习的研究是与中国见习实习模式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习目标与要求

教育实习目标规定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及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美国与日本较具有代表意义[21]。

美国的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例):第一,了解教师的各种职责,认识教师的作用;第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高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成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四,提高对教学情境的认知能力;第五,发展认知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的能力。

日本规定实习生应实现的目标:第一,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第二,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第三,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第四,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第五,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2]。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虽然不同学校目标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实习主要目标是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旨在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我国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多数院校对实习目标的表述都过于模糊,缺少具体细化明确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目标界定,难以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的提升。

(2)教育实习的管理

在英美教育实习中,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进行实习评价[23]。而在我国,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由师范生就读的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订,同时由高等师范学校负责管理及评价。

(五)不同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其模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不同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郑婕比较了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常见的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定向顶岗试用教育实习、自主式教育实习及全委托式教育实习五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了五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实习模式的选择应从各地、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实习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另外,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本着协作共建的方针,积极进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4]。

黄龙通过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的调查问卷发现,通过顶岗实习考查师范生专业素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专业情意提升最为显著。另外,研究表明师范生实习意愿、岗前培训情况、听课数、实习自由度是影响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5]。

杨玉梅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效果比较研究发现。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要大于集中实习。另外,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支教方式,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即顶岗实习补充了农村教师的数量、调整了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结构,但是顶岗实习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仍不够完善[26]。

袁丽、陈林通过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大学指导教师和在岗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若要保证高质量指导有一定困难,原因是实习地点较远与分散,所以通常采取阶段性指导。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因此实习效果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指出,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完善指导人员的配备[27]。

总体来说,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类――现状与对策、比较与启示、新模式探讨。“现状与对策”指许多学者在对高校师范专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如史晖、林、孙卫俊等。“比较与启示”指许多研究会通过比较不同模式或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习经验为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如顾维勇、徐敏和李崇爱等。“新模式探讨”中的“新”并不是指以前从未有过的模式,而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而逐渐演化出来的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等。

第二,研究方法更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从最初的文献法、个案法到现在的问卷法、访谈法等,呈现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并且由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使研究结果效度提升,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对象更细分。这种“细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习要素的细分,如对于实习效果评价手段的研究,对于实习前实习计划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使得对于实习模式的研究更全面立体;其次,“细分”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实习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目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高校专业教师等多主体为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体现在高师院校不同专业对于实习的研究,如物理专业实习、英语专业实习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为高师实习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第四,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如研究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与社会进步发展更紧密,例如顶岗实习作为支教的一种方式,可以补充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解决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等。

三、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趋势

(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合作的双向化

在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状研究中,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习院校存在“不配合”、“不欢迎”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最主要原因就是见习实习的“单向化”,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与实习院校进行合作时,只有实习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而对于实习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无促进,这种“单向化”模式阻碍了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所以促进互惠,切实使实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确保高等学校与实习院校合作的基础,是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趋势。

(二)习实习分布的弥散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见习实习这个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显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习见习时间过短,是目前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实习见习的弥散化是主要的趋势,即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的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周的见习实习时间,第8学期则集中实习,这种弥散化的见习实习模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科学化

见习实习过程包括见习实习前的准备,见习实习过程的实施及见习实习结束后的反思。见习实习前的准备包括,教学示范技能的准备和相关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等)及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包括此次见习实习的目的,见习实习的对象,以及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等。许多研究显示在目前见习实习中,见习实习前的准备不足,学生缺少相应的计划或知识的贮备达不到实习要求。例如学生在大二进行实习时,若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并未学过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那么他就缺少相关知识准备,实习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另外,在每次见习实习过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每次见习实习进行一定的总结反思,弥补自己在实习见习期间发现的知识学习中的欠缺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系统的完善达到“做中学”的效果。见习实习前准备的不足,缺少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是造成见习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首要因素,所以见习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准备,而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是见习实习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见习实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见习实习的评价现状多是单一主体,即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是心得体会与填写实验报告。评价方式是检验见习实习效果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见习实习模式的转变,所以多元化评价将是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多维度多方层次,评价的多维度指在见习实习中的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职业情操、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多层次体现在见习实习目标上包括学生见习实习前的计划,实习见习期间的目标任务及见习实习后的反思任务。多层次目标就是体现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目标设置。

2.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现今见习实习评价的主体是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致使学生失去了反思与改进的机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促进实习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评价主体将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使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指导教师为主体发展成为指导教师、实习院校教师、实习院校学生、同班同学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者发现目前对于见习实习效果的评价,多是质性的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习实习后的心得体会,虽然定性评价能描述出见习实习的情况,但难以考核,并且难以对见习实习目标加以监控。所以,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如特殊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实习学生撰写的个案调查分析、见习实习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单元教学方案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的来说,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反馈功能能,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见习实习前的诊断性评价、见习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性评级相结合;实习学生、实习院校教师、高师教师等多人员参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五)见习实习管理的制度化和指导权责的明晰化

在对我国高师院校见习实习现状的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我国见习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见习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整个见习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院校进行见习实习时,会出现无人指导,使见习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权责模糊,为了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指导权责的明晰化将是未来见习实习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EB/OL].http:///gxbk/gaoxiao/ptgx/20150817/2520828.shtml.2015-08-17/2016-2-30.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73.

[4]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73.

[5]郭新婕.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3.

[6]刘蕴秋.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5.

[7]梁尚德.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8]孙卫俊.实践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105-107.

[9]曹宁.之前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系统生态走向[J].黑龙江教学学院学报,2010(29):41-42.

[10]史晖.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4.

[11]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6-68.

[12]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6):87.

[13]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4-107.

[14]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40.

[15]史.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5.

[16][17]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黄兴帅.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7.

[1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7):59.

[20]徐敏.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1]宫振胜.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典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18-120.

[22][23]徐敏,崔鸿,李娟.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4]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30.

[25]黄龙.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3.

[26]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袁丽,陈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66-67.

基金项目: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4

一、学习调研阶段总结

(一)基本情况

1、准备动员。准备动员阶段,学校做到五个到位:

⑴、组织到位。市委和教体局党委动员大会召开之后,学校党委立即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成立校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校级领导为成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纪委书记兼主任的工作办公室,纪委书记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⑵、方案到位。学校领导小组根据《*市教育体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职教中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以党委文件的形式发到各支部,并在学校网站上向全体师生公示,使全校的学习步调一致。

⑶、制度到位。学校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制度,主要有:《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补课制度》、《考核制度》等,做到制度上墙,制度上网,制度传达到每名党员,制度落实到学习工作当中。

⑷、氛围到位。根据市委要求,学校在校园主要道路两旁挂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横幅,在办公楼大厅摆放宣传看板,学校广播站广播科学发展观内容,营造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

⑸、动员到位。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学校于3月24日下午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学校学习实践科学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做动员报告,副组长传达学校《实施方案》,市教体局督导小组组长崔召峰同志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严格要求。

2、认真学习

⑴、学习材料丰富。主要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精神,中央、省委、市委一系列决策和指示精神;结合职业学校实际,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等。

⑵、学习形式多样。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确保学习质量。

①专题讲座。继校长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职教》专题讲座之后,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础上,都结合自己分工工作为党员做了专题讲座。

②集体学习。针对学校支部比较多的实际,学校党委决定主要以支部为单位学习。各支部按照学校党委《实施方案》的整体要求,根据自己工作情况安排集体学习时间,而且均做到了每周集体学习两次,总计在40学时以上。

③小组讨论。学校根据工作岗位划分支部和小组,因为小组成员基本工作在同一处室,因此可以切近工作实际共同探讨和研究。

④组织宣讲。学校每个支部都组织宣讲队,在集体学习时间安排宣讲。各支部的宣讲队相互交流,到不同支部进行巡回宣讲,收到很好效果。

⑤报告会。各支部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都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向支部党员做学习报告,与支部党员共同研讨。

⑥谈心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每个人都有很多体会和感想,学校党委号召在党员之间开展谈心交流,彼此之间开诚布公。经过谈心交流,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密切了关系。

⑦学习园地。学校在多媒体教室和工作办公室开辟了学习园地,党员同志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想等,写出来后可以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其他同志随时可以阅览学习,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一阶段共撰写学习体会230余篇。

⑧学习专栏、网站、广播。学校在宣传橱窗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及时更换内容;在校园网上开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网站,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课前广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内容。这三种形式面向全体师生,可以共同参与,整体教育,全面提高。

⑨学习笔记。为了便于党员学习,学校统一印制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笔记,每名党员在深入学习理论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学习笔记4000字以上,全体的党员理论测试成绩平均98分以上。

3、深入调研。

学校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开设网上专栏、热线电话、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信等形式,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主要围绕面对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如何调整专业设置?等八个重点调研课题进行调研。为了真正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校组织专门人员采取到企业走访和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学校座谈的形式调查了解。学校还召开了学生家长会议,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问卷300余份,召开各类座谈会10个,访谈党员群众200余人。

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好“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活动,面向全体教生展开讨论,并重点就某一个课题的某个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师生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目前学校梳理出针对学校建设的若干方面诸如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管理、干部作风建设、创新发展理念等方面的建议36条。学校党委班子成员及处室主要负责人,集中对6个方面问题进行调研,完成调研报告12篇。

(二)主要做法

1、干部带头示范。领导班子成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做出表率和发挥榜样作用。一是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分析总结,带头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做出表率;二是根据分工,以所属党支部为联系点,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正确对待群众提出的意见,虚心诚恳地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四是带头撰写调研报告。

2、加强分类指导。认真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党员参加活动,确保活动的覆盖面。①认真组织安排在职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习实践活动。②针对离退休党员年纪大、行动不便的特点,学校组织专门人员到离退休党员家中送学习材料、学习笔记、实施方案等,在离退休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学习活动室。离退休支部领导经常与他们一起学习、讨论、调研,确保离退休党员的学习教育。

3、做好指导检查。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督查,各党支部做到了四个保证,即保证学习人数:全体党员受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每周星期五下午;保证学习内容:上级规定的学习材料;保证学习实效:结合自己岗位实际。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校园网、宣传橱窗、板报墙报、《工作简报》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上级指示精神、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反映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学习实践活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了四个结合。①与当前工作结合。学习调研阶段适逢我校迎接青岛市评估检查,全体师生以饱满的激情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迎评工作中,学校各方面工作均得到了评估组的高度评价。②与服务当地经济结合。作为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农民,旨在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学习,我们将立足当前,优化专业设置,服务*经济,做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③与学校的长远规划结合。市委、市政府规划了职教中心的新一轮发展目标,目前,2000余平米、投资1000余万元的数控车间已经投入使用,一期工程12450平米的教学楼招标报名已经结束,旧楼拆除已经开始。我校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精心组织快速高效工作。④与创建品牌职校结合。“双元制”是*的品牌,更是全国职教的品牌。我们一定要把它实施好,努力推广好。学校把推进各项工作结合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以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局面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提高认识

1、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对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工作,我们认为所谓发展,就是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内涵,努力创品牌和特色,在争创“全国示范校”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有当前的成效,也要规划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任务、目标与措施,使得成果不断扩大。

2、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应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质量是学校立身之本,育人是学校的首要责任。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市场对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育人的质量。因此,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学校科学定位过程中的深化和延伸,它要求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使学校教育进步的过程成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3、确立了以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提升内涵,创建特色”为发展主题,紧紧依靠学校领导干部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坚持“教育、引导、管理、服务”的工作方针,以机制为保障,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为核心,在思想教育上要抓牢,在学风建设上要争优,在日常管理上要做细,在助困工作上要贴心,在就业服务上要到位,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在品牌活动上要打响,在自信自强工程上要建设,在对外宣传上要扩大。使全校学生整体达到思想端正、目标明确、稳定有序、学风优良、注重创新、自强自信、积极向上、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状态。

(四)存在的问题

总结回顾学校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市委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调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分析检查阶段主要工作安排

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市委和教体局党委的部署,紧紧抓住听取意见、查找问题、交心谈心、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组织评议多个环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认真组织,把分析评议阶段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一)要着力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学校领导班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学校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征求意见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以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和明确整改措施为重点,搞好“四对照、四检查”。领导班子成员既要对所分管方面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又要对整个报告提出意见建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书面征询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二)要积极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

一是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由领导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检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改进工作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进一步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完善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二是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每名党员都要有一份书面发言材料,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

(三)要着力组织好群众评议

重点组织好师生代表和群众代表评议会,以及党委扩大会议,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和整改意见进行广泛的评议。

三、明确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

分析检查阶段既要按照市委和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又要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全局出发,注重承上启下,巩固前一阶段的活动成果,同时为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确保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分析检查阶段,我们要注重做到“四个坚持”、贯彻“四个始终”。

(一)坚持加强组织领导,把狠抓工作落实贯彻始终

分析检查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为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抓在实处、不走过场。一是要做好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网站、简报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加强学习贯彻始终

要坚持学习理论不放松,在第一阶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组织好集中学习及专题研讨等各类学习活动。要坚持深入基层,继续搞好调研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定好对策措施。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调研,使全校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达到新高度,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上取得新进步,切实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目的。

(三)坚持群众路线,把发扬民主贯彻始终

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都要求群众参与,尤其要注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关心、群众支持的民心工程。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广辟渠道,开门纳谏,虚心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并对征求到的意见认真归纳梳理。要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扎实搞好群众评议,使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反映实际情况、真实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

(四)坚持边学边改,把突出实践特色贯彻始终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5

一是创新模式抓学习,辅导培训促提高。我们把加强学习培训作为提高认识的重要措施,在学习形式上坚持“五突出”,在学习效果上实现“五增强”。

1、突出自学。要求中小学党员干部坚持早晚学、主动学,每天自学1小时,深入扎实地学习理论专著,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同时增加了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教学艺术、现代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切实增强中小学党员干部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突出领学。坚持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带头辅导、带头联系群众、带头开展实践活动,做到真学、真用、真干。制定了镇(处)中心学校中心学习组“三个一”学习计划,即一周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一周开展一次心得交流,一周审阅一次学习笔记,不断增强基层学校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实践能力。

3、突出互学。将中小学党员干部按学校和学区划分为学习讨论小组,每组由1名党员领导干部负责,坚持每周对学习内容检查交流1次,并结合业务工作进行换位思考、交叉学习,切实增强中小学党员干部相互交流理论知识、帮助促进业务工作的积极性。

4、突出联学。中小学党员坚持以学校党支部为纽带,在抓好周一干部例会集中学习的同时,增加周三、周五下班时间集中学,两周进行1次心得交流,同时开展了“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学校怎么办”的主题研讨活动,力求在学懂、学深、学透上下功夫,在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上求突破,切实增强镇(处)中小学党员干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推进教育工作的能力。

6、突出导学。积极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镇(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为中小学党员干部开展科学发展观辅导报告会,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作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终端接收设备,精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信息资源,组织学校党员教师收听收看,切实增强中小学党员干部创新思维、更新观念的意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松山咀中学副校长周岳元同志扎根山区教育二十多年,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我们以此为典型,在全市宣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开展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镇(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平均超4次,中小学党员干部人均记学习笔记1万字,撰写学习心得人均两篇,形成了专题讨论材料203篇,召开交流研讨2*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加激励了广大党员教师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念,进一步增强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

6、广泛宣学。市教育局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注重及时总结宣传,专门针对镇(处)学习实践活动举办了简报、制作了网页,举办了政策宣传专栏、心得体会栏、活动展板等。通过宣传促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截止11月12日,全市教育系统共计拉横幅219条,办宣传栏210个,制作展版51块,收集信息资料97条,向黄冈日报、鄂东晚报.、*市委学习活动网站、市委学习活动办公室《简报》等提供稿件83篇,全市共计刊载教育系统学习活动新闻报道24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二是精心谋划抓部署,强化领导促落实。在总结城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作法的基础上,我们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着力推进镇(处)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市动员会后,局党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市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市中小学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安排》等指导性文件。围绕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分阶段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活动载体,提出学习调研阶段以思想动员、学习讨论、调研走访、总结交流为重点环节,分析检查阶段以党员领导干部“四对照、四查找”、普通党员“三查三看”为关键抓手,集中整改促发展,精心组织抓落实,在镇(处)中小学党员干部中掀起以“亮身份、举旗帜、强素质、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岗创建活动,从而找准学习实践活动与中小学发展现状的结合点,有效搭建了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平台。为了确保组织有力,我局及时成立了*市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立了8个指导检查组,于9月11日专门召开了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扎实的安排部署,形成了局党组负总责、指导组抓督查、办公室抓指导、基层党组织抓落实、党员干部做示范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确保了活动有序推进。

三是紧扣校情抓调研,理清思路促发展。根据全市教育发展实际,各基层学校党组织认真查摆和梳理涉及教育培训、教育考核、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后勤保障、师生安全、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定八个调研专题,采取四种方式开展调研:

1、集中调研。由中心学校校长带队,组织基层学校领导参加,深入村组、企业,采取召开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村两委委员和学生家长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2、入户走访。深入村组农户和学生家庭开展走访调查活动,主要是围绕8个调研专题、成立调研小组、抽调党员干部和一线教师、深入村民小组、走访1000户农户、形成8个调研专题成果,寻策问计于民。

3、问卷调查。以查找党员教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主,各学校共设计制作了8000多份调查问卷,20000多份征求意见建议表,诚恳地向各级领导、各个相关部门、辖区村组、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征询科学发展思路、举措和意见建议。

4、记校情日记。组织学校党员领导深入教师和学生查校情、征民意、解发展难题,记校情日记,积极搭建师生连心桥,各基层学校领导干部人均记校情日记10余篇,为师生解决问题1300多个。在调研过程中,共征求到意见建议97条,梳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9个,并坚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及时协调解决了多所学校校舍安全方面问题,镇(处)中心学校共形成了既符合校情、体现民意,又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调研报告11份,为推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抱诚守民意,分析检实效

我们立足找准学习实践活动与中小学校发展现状的结合点,有效搭建基层党员教师踊跃参与的平台。一是带着真情实感,走访基层群众,查找问题体现新期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市建立了基层校长与村组联系点、党员教师与困难群众联系人制度,走进学生家庭开展了“班主任老师大家访”活动,广泛征求群众、家长对教育、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二是带着明确意向,走访教职员工,查找问题体现新共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前,各学校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广泛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以达到相互理解、坦诚相见、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根据全市教育发展实际,各基层学校党组织认真查摆和梳理涉及教育培训、干部考核、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后勤保障、师生安全、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定调研专题,共商解决办法,记录校情日记,从而构建了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连心桥,凝聚了促进学校发展的感召力。三是带着整改措施,走访各界代表,查找问题体现新要求。以查找党员教师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主,各学校设计制作了8000多份调查问卷,2万多份征求意见建议表,通过网上问卷征求意见函共收集信息120多条,集中整理意见建议89条。各学校对照意见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及时召开村组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两委成员和学生家长参加的见面会、座谈会,并主动上门走访,反馈整改信息,切实把调研走访变成一次摸家底、算细账、找问题、明思路的过程,把边查边改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据调查,各基层学校领导班子人均记校情日记10余篇,镇(处)中心学校共形成既符合校情、体现民意,又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调研报告11份,为推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余川中心学校组织开展“我为余川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印发了1000份问卷调查表,梳理各类意见建议1200余条;召开村支部书记代表、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吸收意见建议,共商推进余川发展大计,受到了广大教育教师的一致好评。

五是学干结合抓落实,齐头并进促发展。学是为了用,有用才要学。围绕教育发展大计,各镇(处)中小学结合教育实际,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推动学习活动的开展,学干结合,学改结合,以学促干,以干促学。

1、服务农村教育有行动。我们对全市农村学校建设管理进行了统一部署,确立了未来全市重点建设19所公办初中、75所公办完小的总体目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丰富创新了初中管理学区、中心小学管理教学点、一校多点、捆绑发展等“学校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重点工程建设向农村一线倾斜。今年全市中小学项目建设共投入2788.6万元,覆盖中小学达118所,维修改造面积7.29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2.55万平方米。全面普及远程教育,强化了全市221所项目学校的培训、指导和监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提升。教育局和相关部门按市委、市政府要求,已经启动100名农村教师的招考工作,全部充实农村一线师资。与此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了教师队伍整顿工作,对在岗不在编的教师继续进行清理,对全市教师开展考核评比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优晋级挂钩,与年度考核挂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

2、推动教育公平有举措。教育局借此次学习机会,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战略,组织全市中心学校校长、市直学校校长30余人,深入咸宁市崇阳县学习考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得到了重要启示,认为要实现我市教育均衡发展,下一步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二是要强化项目统筹,进一步整合城区教育资源;三是要强化部门支持,进一步形成教育发展合力;四是要强化师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五是要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力争做到“学校布局调整思路明确,体现科学规划;教育资源整合措施得力,体现分类实施;均衡发展工程党政重视,体现强力保障;学校内部管理规范严谨,体现寄宿特色”。

3、城乡结对帮扶有实效。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全市12所城区中小学和3个镇(处)12所农村小学实现了师资结对帮扶,城区学校选派12名管理人员和80名骨干教师分赴农村薄弱学校挂职锻炼,包校支教,充实农村学校领导班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选送农村学校后备干部和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城乡共建学校青年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60个,3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手拉手”帮扶活动。组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先后在*小学等学校开展学校理念的宣讲和教学思想的交流,在*中学小学部等学校开展办学思想研讨和学校发展会诊。城区学校先后通过“送课下乡、共研课题、师徒结对”等形式与*小学等农村学校开展了教学研究互助活动。同时,全市城区学校前期已自筹资金近10万元为对口农村学校添置学生桌椅300余套、体育用品350余件、校服200套、书包200个、图书3000余册、投影仪20台、电子琴1台,兴建校园篮球场1个。

二、初步成效

1、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更加深入。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得到加强。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全体农村中小学党员教师增强了科学发展的意识,对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育事业发展的理念得到加强。

3、增强了服务意识。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农村中小学党员教师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都能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4、解放了思想,拓展了思路,强化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一致表示,要严格按照教育局党组的部署,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5、分析检查阶段找准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了边查边改。

6、大部分单位召开了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营造了良好的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氛围。

三、存在问题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前期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创新学习方式,坚持分类指导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精心设计载体,深入调研讨论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我们教育系统镇处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教学任务重,事务多,在处理工学矛盾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的力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指导。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的要求,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深化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努力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四、工作思路

一是全面整理收回的意见建设。召开各层次座谈会,听取建议,认真梳理,查找中小学校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做好民主生活会的督办工作。参学单位领导按要求进一步深入调研,交心、谈心,听取意见,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材料,虽然大部分单位民主生活会已经开了,但是后续工作还要加强,确保第二阶段工作扎实有效。

三是认真督办学校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专题生活会。

四是各参学单位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并督办上交上级组织。

在校大学生实习意见范文6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根据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全省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党委,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张玉柱为组长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为5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教育实践活动日常工作;制定了《河北联合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开展了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第一环活动已经圆满完成,活动进入查摆问题、批评教育环节。

完成规定动作,谋划自选动作

河北联合大学是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原华北煤炭医学院于2010年合并组建而成的河北省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办学层次和类型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近5万人。回顾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河北联合大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中央、省委的要求与学校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认真谋划和开展自选动作,积极创新活动举措和载体,做足特色文章。

不等不靠不拖,提前预热升温。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中,学校党委积极学习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提前预热升温。学校提前开展了调查问卷、民主测评等,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围绕“为民务实清廉”活动主题,领导带头,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内涵式发展;制定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定,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专门召开党委常委会和全委会议,多次召开筹备工作会议,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发展难题,寻求重点突破。河北省关于全省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着力解决“学校发展理念偏差问题,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不牢问题,学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学术不端、创新进取意识不强问题和领导干部作风不实问题”等5个重点任务。学校多次在校党委常委会上讨论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在校实施方案中增加一项重点任务,以“解决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为题,将校区分散、校区融合、新校区建设等重大问题,纳入教育实践活动需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全面推进中寻求重点突破,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细化工作方案,广泛动员发动。学校党委制定了《河北联合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河北联合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任务分解表》,对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任务、负责单位等进行了明确,并以书面形式印发给各基层党组织和机关各部门。同时,校党委制定下发了学习方案、宣传工作方案、督导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工作方案、基层书记培训方案等各项工作具体方案,为学校和各基层党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在3月1日举行的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校党委书记作了动员讲话,从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和基本方法、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几个方面作了动员部署。省委督导组组长李彦瑞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之后,各基层党组织纷纷行动起来,陆续制定了本单位活动方案,召开动员会议,确保了全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局。为加强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效果,学校专门在学校主页和学校新闻网开设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全方位地报道了学校和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在《河北联合大学校报》开辟了专栏,对重点活动进行了报道。编印了《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简报》,及时通报了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进展动态、举措和成效以及活动经验、先进典型等。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悬挂标语等多种宣传手段,及时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和撰写征文活动,征集到优秀理论文章200余篇。

创新学习载体,搭建研究平台

为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确保学习效果,学校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使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更加明确,活动效果更加显著。坚持规定书目学习与自选书目学习相结合,学校在省委规定的学习篇目之外,选择了几十篇学习材料登载在专题网站供大家学习,还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络资源,精选了12堂视频课程,作为领导干部个人自学必修篇目。按照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要求,把学习焦裕禄精神作为重点,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深学”“细照”“笃行”“带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基层党委书记带头学、明确主题学,坚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习中认真书写学习笔记,总结学习心得。学习中还辅之以观看影片、辅导录像讲座、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确保了学习效果。学校注重学习的检查督导,做到定期检查笔记督促学、座谈讨论探讨学、深入基层调研学等形式,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同时,学校还制定印发了《党建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设立10万元的专题研究经费,首次在全校组织开展党建课题研究。

深入调研,问政服务一线

河北联合大学于2010年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面临合校后的校区融合,以及省委决定校园整体搬迁唐山湾生态城引发的师生思想情绪波动,校党委决定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广开言路,开门纳谏,汇集办学良策,疏导师生情绪,推动学校发展。学校全体校领导深入调研,问政服务一线,组成12个调研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深入基层,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听取活动开展情况汇报,抽查集中学习记录和领导干部学习笔记,并就联系点各项工作进行调研。同时多次召集教职工代表、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离退休代表、党外人士代表等不同层次的座谈会,面对面直接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到意见建议142条。各基层党组织和机关各部门也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对本单位班子及成员的意见建议。各处级领导干部还结合各自职责,开展了为民务实在一线活动,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勇于揭短亮丑

学校印制并发放《非教学单位征求意见表》和《教学单位征求意见表》近500份,组织全校教学单位和非教学单位开展互相征求意见建议。意见表分为政策水平、团结协作、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清正廉洁、总体评价7项内容,每项内容有优秀、较好、一般、较差4个评价等级,每个单位涉及28个评价项目,全校共获得近3万个评价数据,经过对大量数据分门别类、逐项逐条地梳理分析,总结出了学校和各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整改找到了重点和努力方向。

根据全省“正风肃纪、还利于民”会议安排部署,学校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正风肃纪、还利于民”专项行动。一是制定方案,分项管理。制定印发了学校《“正风肃纪、还利于民”行动工作方案》,对重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制定了推进措施,明确了时限要求。二是突出重点,专项整治。重点对勤政为民、“三公”经费使用、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标准、招标程序、收费项目以及医疗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三是制定措施,立行立改。按照实施方案和正风肃纪文件要求,结合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校党委和各基层党组织坚持立行立改,到目前已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校党政领导分工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执行公务卡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后勤财务管理与核算暂行办法》《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规则》等规章制度10项,正在制定并计划下发的规章制度49项,活动成果显著,切实保障了学校重点任务的有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