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实训总结范例6篇

在校实训总结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目的内容 教师指导 总结评估

受聘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之前,曾在武汉某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担任实训教师近5年。在连续指导了多个班级的数控实训教学后,感触颇深,现将数控实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异同综述如下:

1.实训目的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数控实训目的差异主要便现在:中职学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实训的目的也就围绕着这个思路,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实训的目的强调除了提高动手能力之外的创新和管理等各方面能力,还要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打下了基础。两者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实训目的更加广泛,要求也相应更高。

2.实训内容

3自行编程校验

4预约上机实操

5实训总结大会

在中职学校,学生多为初中文化程度,甚至有的学生连初中学习水平都还达不到,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基础差,所以在进行数控实训时,第一周要进行编程学习,实训老师在担任实训教学的过程当中无形地担任了编程理论教学的任务,加重了实训教师的负担,减少了学生实操的时间。

高职学院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严格分开,理论教学考虑课程的连贯性和顺序性,理论课程学习完毕后再进行数控实训,实训分为4步:首先进行数控编程理论课程,其次数控操作实训,然后在熟练操作后进行数控加工工艺实训,最后综合应用掌握的实训技能进行毕业项目设计,达到一个最好的教学效果。

3.实训教师指导

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的指导方式根据实训对象和实训内容的不同也有所不同: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编程授课,软件教学,操作指导,成绩评定;高职学院数控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引导设计,操作指导,成绩评定。

从上面的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差别:中职实训教学是一个“被实训”的过程,高职实训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实训,积极参与实训的过程。

4.实训总结

中职数控实训这个环节比较随意,学生完成实训后由老师根据整个实训过程和实训成绩总结实训,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后心理上也比较放松,很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甚至是敷衍的心理,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激起求知欲。在高职学院,数控实训结束后,会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一个实训总结会,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上台发言,总结数控实训的过程和收获,让学生作为实训总结的主角,同时也锻炼来了学生演讲和表达能力。

5.实训成绩评估

中职学校数控实训结束后,对实训成绩的评估一般由以下成绩组成:实训理论考试成绩、安规考试成绩、数控仿真软件成绩、实操成绩、平时成绩五个部分组成。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实训报告本加上实训小结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具体、量化,直观,衡量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高职学院在数控实训评估一般采取等级制,不采取记分制。根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设计零件的难度、设计过程、完成情况、实操表现来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学生对实训的评估主要通过总结会发言的形式来进行。

以上五点是本人在长期数控实训中的一些感受,我认为,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受企业的欢迎。在此本人着重为中职数控实训提出以下建议:

1) 增加中职学生数控实训上机时间,增加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机床使用率和设备完好率。

2) 建议编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实训模式,将传统的理论授课教室搬到实训基地,边讲边看,边讲边做,做到眼到、耳到、思维到、手到。

3) 重新审视实训成绩的评估模式,因为实训的目的在于过程而不是在于结果,建议采用实训成绩等级制度,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完成零件的情况量化,最后实训成绩按照分数段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让学生提高信心减小差距。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总装部队;联教联训;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总装部队院校是为总装部队培养各类军事人才的摇篮,它为总装部队全面建设培养各类军事人才。总装部队教导队作为总装部队专设教学训练机构和院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战士军旅生涯的起点,更是干部和学员成长的随营学校。总装部队部站是总装部队院校和教导队人才培养的需求方,也是培养各类军事人才装备实战能力的理想场所。总装部队开展“院校—教导队—部站”三位一体联教联训(下文简称联教联训)能够将总装部队院校教学、教导队短期培训和部站实装训练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作用,是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三位一体”培养军事人才的理想模式。

一、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的重大意义

(一)开展联教联训是改进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总装部队军事人才培养是以院校教育为主,以教导队短期培训为有效补充,而部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难免出现总装部队院校与教导队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与部站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能够很好地将院校教育、教导队短期培训和部站实装训练有机结合,帮助学员在院校重点学理论知识、在教导队重点学装备性能和操作规程、在部站重点学实装操作,能够很好地解决院校与教导队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与部站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是改进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联教联训是盘活用好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就总装部队教学资源而言,院校拥有帮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缺乏学员实习操作的实战准备;部站拥有可供学员实习操作的实战准备,但缺乏“懂教育会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教学资源;教导队不但拥有一定的帮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装操作技能的教学资源,而且拥有一支“懂教育会教学”且对部站装备情况比较熟悉的教员队伍。因此,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是盘活用好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联教联训是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就要在帮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装备性能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提高实装操作技能水平。而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能够帮助学员在院校学好基础理论、在教导队学好装备性能和操作规程、在部站掌握实装操作技能,是提高学员任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联教联训是推动各成员单位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装部队院校通过开展联教联训能够通过切近部站和装备了解部站对院校教育的需求、切近教导队了解教导队在实装操作短期培训中对院校理论教学的需求而改进教学,进而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总装部队教导队通过开展联教联训不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部站对教导队短期培训的需求而改进教学,还可以从院校学得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总装部队部站作为院校和教导队人才培养的需求方,通过开展联教联训不仅能够从院校和教导队学得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将会得到具备较强任职能力的军事人才,且通过参与联教联训提前了解到即将分配到部站的学员的实际情况,为日后达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的用人要求打下基础,为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的基本过程

(一)院校教学

深入开展联教联训活动并非要降低院校在任职教育中的作用,而是将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触角伸向第一线,直接切近部队对任职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与创新中逐步形成更利于任职学员成才的长效培养机制,并以此作为大批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活水源头”。因此,总装部队院校应根据任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对象上,要针对学员在部站任职情况实施分班教学,克服传统大班教学存在的“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与教导队和部站的教学内容有机衔接,力求把部站急需解决的问题引入教学,让学员在学习中解决难题并将成果带回部站应用。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推广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要注重所用教学方法与教导队和部站所用教学方法的一贯性。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与教导队和部站的无缝衔接,与教导队和部站共同努力形成管理合力。在教学考核上,要改变以往由院校一家进行考核的现状,实施由院校主导、教导队和部站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性的分阶段考评。

(二)教导队短期培训

总装部队教导队作为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的中介和桥梁,作为学员实习期间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在加强管理和科学组织实习活动的同时突出短期培训。教导队短期培训一方面要与院校教学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与部站的实装训练紧密结合,帮助学员把学习的侧重点从掌握理论知识转移到掌握实装操作技能。要做到教导队短期培训与院校教学紧密结合,教导队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员在院校所学内容和学习情况;要做到教导队短期培训与部站的实装训练紧密结合,教导队必须熟悉部站实战装备情况以及装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员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短期培训帮助学员了解即将实装训练的装备的性能和操作规程,帮助学员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装操作的有机结合。

(三)部站实装训练

总装部队部站作为人才需求方和军事人才实装操作的场所,要充分认清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对己方的重大意义,在保证完成日常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给学员提供实装训练的机会,并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强对学员的技术指导,帮助学员牢固掌握实装操作技能。

三、总装部队开展联教联训的运行机制

(一)成立联席会并明确联席会的职责

任何一项大型工作都要有组织领导,具有涉及单位多和实施环节多“两多”特点的联教联训活动更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联席会。在总装机关的指导和院校、基地的组织领导下,经院校训练部、有关专业系和教导队、部站共同协商合作成立总装部队联教联训联席会(简称联席会)。联席会下设办公室,作为联席会常设办事机构,负责联教联训的日常协调工作。

二是明确联席会职责。联席会要贯彻落实军委、总部有关方针政策和指示,审定联教联训相关制度、计划、方案,检查、指导联教联训的实施,指导成员单位对联教联训工作的研究与交流。

(二)建立联教联训相关制度

联席会要领导成员单位和指导联教联训工作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

一是建立联合评审会议制度。成立评审委员会,全面负责对联教联训相关制度、计划、方案等相关内容的评审。

二是建立师资共享制度。建立师资共享制度包括建立成员单位之间的见学轮训制度、师资互聘制度和代职锻炼交流制度。

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以军综网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实时、异地、互动”等特点,实现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建立学术交流制度。定期组织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结语

总之,总装部队联教联训是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三位一体”培养军事人才的理想模式。总装部队通过开展联教联训能够充分发挥总装部队院校、教导队和部站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职能作用,盘活用好各种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员任职能力,进而推动各单位全面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促进 中学校长 专业发展 培训模式

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于1999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并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较系统学习校长专业理论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再从校长培训的实践层面看,我们对70所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86.1%的校长认为校长培训对自己的管理工作影响较大,其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5.4%。说明校长参加培训确实很重要,而且也有较好的效果。当然,校长培训非常重要,并不能证明每一次校长培训都很有效果,因而,培训的质量就成为培训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通过校长培训有效促进农村中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在众多的校长培训模式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模式的实践,同时认为这三种培训模式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是比较有效的。

一、“主题组班,滚动培训”的模式

这是我们从2001年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提出的,借鉴德国教师培训中的“主题核心模式”,结合农村中学校长实际需要组织实施的一种农村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的模式。是“主题形式、教师组班、菜单操作、校长自选、分年(滚动)培训、累计学分”的简称。即每年由培训院校根据基础教育形势发展及应训校长的实际需要,确定若干个主题(每年10个左右),由教师组班,每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或专家讲学,或参观考察,或组织研讨,或经验介绍,校长在给出的若干个主题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选2-3个主题参加培训,每修完一个主题,给予登记相应的学时,一轮培训(5年)中累计修满240以上学时者,发给浙江省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结业证书的一种培训模式。该模式有九个主要环节,其运行程序:确定培训对象调查分析需求确定培训主题制定主题计划公布主题安排组织校长报名实施主题培训培训总结反馈培训学分登记。①这是一种以人(校长)为本,以校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的校长需要满足度的一种培训模式。其适用对象为应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

实施该培训模式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选择好组班教师。组班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制定主题计划,开发培训资源,聘请主讲教师,组织参观学习,组织培训研讨,做好培训考勤等。为此,组班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校长、教师一线工作情况,深入到中学去,熟悉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之适应高要求的培训工作。必须不断进行总结反思,重视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探索培训的内在规律,提高培训质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培训特色,真正使自己成为以培训专家为主,以学科专家为辅的“双料”专家。我们不但精心挑选组班教师,选派组班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而且每年召开组班教师座谈研讨会,不断提高组班教师实施主题培训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精心设计主题培训方案。主题培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理论型和研究型。理论型的主题培训,以开阔校长视野,拓宽校长思路为主要目的,其主题结构由单维的专家讲学(围绕主题开设几个前瞻性的理论专题)组成。研究型主题培训,其选题范围一般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通过培训、研讨可以让校长们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正确、清晰和透彻的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这一类型的培训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观念(认识)问题和行动(操作)问题。因此,一个完整的研究型主题的结构应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实践借鉴、分层分组研讨。

第三、加强过程管理和培训服务工作。实施“主题组班、滚动培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1)树立为校长服务的理念。培训也是一种服务,培训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要想校长之所想,给校长之所需,急校长之所急,为校长排忧解难,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以及对校长的吸引力。(2)认真做好培训前的报名、场地设施、培训资料等准备工作,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3)扎实抓好培训过程中的考勤、考核及服务工作。校长在学校是领导者,管理者,但在培训时的角色是学员,要接受较为严格的纪律约束。我们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培训签到制度,严格考勤纪律,并按校长出勤情况确认相应的学分。(4)认真做好反馈工作,包括各县(市、区)校长培训情况向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反馈,校长年度培训情况(主要是所修的学分)向校长本人反馈。

第四、积极开发培训资源。“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模式中开发校长培训资源的途径主要有:(1)理论学习中主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建立专家讲学效果的学员测评制度,建立干训兼职教师师资库等;(2)金华市名校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我们聘请金华市的名校长作为中学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将他们最拿手的、研究最深入的、对中学教育及管理最具价值的内容(管理经验,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独到见解、教育艺术等)组合进我们的培训主题中,培训时请他们来主讲。另一方面,带参训的校长到这些学校,请名校长进行现场教学,同时进行实地考察,切磋交流;(3)本市范围内的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典型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重视发掘我市范围内与开设主题相关的典型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并使之成为主题培训的来自第一线的生动素材,从而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主题培训研究,加深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认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并将一批具有办学特色或有部级、省级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校作为我们主题培训的基地学校。(4)参训校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培训中开展一些诸如学术沙龙,交流研讨、现身说法等活动,引起参训校长思想的碰撞。(5)相关科研部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加强与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教育学会及各分会、各种教育研究会的联系,将他们的优势变成我们的培训优势,为我们的培训所用。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以案例为教材是校长培训的一大特色。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成功的或失败的),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做出各自判断的一种培训模式。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培训者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及指导为前提,以学员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以研讨总结规律、特点和问题以及学员间相互借鉴、启发、提高为重点;重视理论知识与典型事物(情境)的有机统一,重视他悟与自悟的有机统一。”②对于新任的校长来说,他们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管理理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新任校长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的藩篱,把真实的问题展现出来,将学员置身于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的“真实”中。有利于发展学员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观察力、思维能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它丰富了培训教学内容,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员思维,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通过案例教学,为学员(新任校长)提供可借鉴的具体生动的管理情景。当然也可适用于校长提高培训。

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要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

第一、选择好典型案例十分重要,应突出针对性、运用性、新颖性和前沿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学员集体讨论点评,将某些具体的管理事例、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富有启发性的管理事实材料作深入的了解,最后转化为可借鉴、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根据上述要求,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现成的案例。由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中撷取或上网搜集。可选择国内外名校校长的管理案例,研究名校校长的教育管理思想,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与策略。(2)培训教师通过深入学校,收集学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依据相关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一个新的案例。(4)学员按照案例撰写的要求,收集自己或他人的实践材料撰写案例。如我们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中指导学员收集自己学校发生的典型事件,然后编制成为案例。案例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音像材料,就像中央电视2台的《经济与法》栏目中的案例一样。

第二、抓好案例教学的实施工作。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三个主要环节,其运行程序为“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概括总结”。案例的引入主要通过“听”(如果案例是音像形式)或“看”(案例是文本形式)的形式,将学员引入案例情境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案例。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点环节,能否实现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案例分析环节。概括总结是通过案例分析,得到规律性的结论。

运用案例分析模式进行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备要充分。包括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教师方面:选择的案例要生动、新颖、切合学校实际,并提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要向学员布置每次案例教学应参阅的课程教材资料目录,让学员提前认真阅读理解,掌握本次案例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制定好包括案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教学程序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在内的教学方案。学员方面: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有关材料,掌握教师提示的理论框架所涉猎的理论知识,联系学校实际进行认真思考。

(2)重点要突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环节是重点。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案例,要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酝酿讨论,要让学员联系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行解读,要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见解,要协助学员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要通过案例分析,将“案例”转化成可借鉴、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总之,要将案例分析得深入、深刻、全面、透彻,举一反三。

(3)总结要“点睛”。通过详尽、深入的案例分析,教师要进行概括总结,引申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点睛”),对今后学员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当然,在集中多数人的意见时,观点不一定强求一致。

(4)角色定位要正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助学者,而不是主讲者。学员的角色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包括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辩论、扮演、反思等,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有师生的角色定位正确,学员积极参与,教师做好指导和助学,案例教学才会收到预期良好的效果。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中小学校长校本培训是针对参加院校组织的集中培训而言的。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在学校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这种培训与学习有如下特点:培训的目的是基于学校并为了学校的发展,重点解决校长现有素质水平与学校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培训的目的由学校决定,而不是由上级领导或培训院校决定的。培训的内容是以学校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这些问题往往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有关,因此,培训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培训的主体不是上级培训机构的领导和教师,而是与其有联系并受其指导的本校校长。自我培训与培训自我是校长校本培训的重要特点。培训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特点。培训的方式不是以课堂教学传授为主,而是通过以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为主。

农村中学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的主要方法有:(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是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校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存在的若干问题,经过梳理,确定一些涉及全局的问题,作为校本学习和培训的研究内容。(2)严格要求,自我诊断。在安排校本学习与培训之前,校长面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自我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是提高校本学习与培训实效性的关键。(3)学习理论,自我感悟。学习理论,主要是校长修养和教育思想方面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理论。在学习时运用“案例+反思=发展”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悟出道理,提高认识,有助于解决问题。(4)群体互动,共同研讨。在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过程中,校长之间(包括与外校校长)的互动,共同研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互动、研讨可以达到共同提高认识的目的。(5)积极互动,争取指导。校长在校本学习与培训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一些理论问题,这时请专家来校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校本学习与培训也是专门培训机构专家、教师的研究范围。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校本学习与培训质量。(6)加强评估,提高质量。校本学习与培训要进行评估,不能流于形式。评估的标准是问题解决得如何,校长素质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校长校本培训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校长校本学习,校本研究的过程。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我院积极开展校长的校本培训工作,比如,一年中要求校长读一本教育理论和一本管理理论的专著,并摘录其精华性的观点,撰写体会和反思笔记。以片区为单位,组织片区校长成立校长合作学习研究小组,定期开展学校管理的交流研讨活动。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教育及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等。我们定期组织检查及指导。

反思能力是校长必备的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指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校长反思与研究的过程是校长自我学习的过程,是校长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过程。校长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校长自我提高的程度。农村中学校长自我反思与研究能力主要包括: 自我诊断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为了促进校长反思与研究能力的提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第一,要求校长平时记反思日记、月记以及学期、学年反思工作总结。对学校日常工作中有意义的事件,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求校长通过教育叙事的形式,加以记录,成为反思日记。对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工作,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反思性总结。这种反思性总结有别于一般的总结,应该渗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对管理行为的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管理思想。这种反思性总结比一般的总结更深刻,更具有理论性。

第二、在集中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撰写管理案例,并对管理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撰写管理案例以及对管理案例的深入分析,促进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提高校长的反思与研究的能力。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小本培训为主。依据小本培训的特点和意义,本文认为新课改背景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小本教师培训:(1)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2)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3)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校本教师培训 新课改 组织机构 目标计划 考核评价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

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2]裴跃进.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4).

在校实训总结范文6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